时间:2023-08-12 09:15:01
导语:在经济发展困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措施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经济学由日本最先发起,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等。就我国而言,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从日本和发达国家引进,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日渐接轨,产业经济学才受到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确实很短,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理论经验知识不成熟,且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成熟。由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我过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够规范,产生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着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这种有着自己特色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哪些,以及提高对外开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等等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第二,内外需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一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被迫升值,对出口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如矿产业、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由于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内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十分乏力。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明显比前些年16%-18%低。
第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去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实行“再工业化”战略,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很不利,这就使得欧美加大对资本和技术输出的控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放缓。由于技术能力底下,在资源日益枯竭,人口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生态建设成本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能够妥善解决其突出的问题。
一、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理论中提出:“实践是理论和认识的来源,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我们要充分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产业经济学现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规范产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3年全国GDP为56.88万亿中,第三产业GDP以46.10%的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GDP占比的43.90%。这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产能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产业就业能力更强,消耗能源少,对环境污染轻,有利于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因此,我们要稳中求进,不得急功近利。努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健康运行。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资产全球化
在我国产业发展受到国内和国外两头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我们受到环境、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求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走向国际,才有机会全球范围内募集更多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欧美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促使我们不得不靠自己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 雪.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11.07
[2]李磊,赵旭,张,王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
[3]刘洋.我国环境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观察.2011.12
[4]姚凌岚.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观察.2010.07
[5]2013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浅析.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2013.07.23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市场;连锁超市;困境与机遇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1日
一、概述
(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是阻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连串的惠民政策以扶助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要鼓励优秀零售商“下乡”。中国农村庞大的人口数量支撑,对于企业来说,农村市场更像是待开发的“金矿”。
(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交通发达,具有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涵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管道运输等,郑州还拥有全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人口众多,在中国排名第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保障,有吃有喝,而是开始享受消费的便利性、精美的商品和愉快的购物体验。
(三)我国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连锁超市进入中国以来,因其便利性、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一站式”购物体验因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竞争的加剧,连锁超市在大城市的生存成本也越来越高,一些察觉到市场变化的商家开始进军农村市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比如江苏苏果超市,山东的家家悦超市,等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理论。国外对连锁超市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对零售业态的探究上,在农村连锁超市方面理论尚未深入。零售业态主要理论有:
1、零售轮转理论。20世纪5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麦克内尔(Malcocolm P.McNair)首先提出了零售轮转理论。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规律类似于不断转动的车轮,他指出,新的业态总是以低价的优势杀进市场,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商家开始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增值服务、改善环境等方式拉拢顾客,这样一来,就转化为一种高成本、高价格的零售业态,最后又会被新的低价格、低成本的零售业态所取代,这样不断循环。
2、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戴维森(W.R.Davidsom)提出的,经过伯茨(A.D.Bates)和巴斯(S.J.Bass)完善和补充。根据这一理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都会经过产生、发展、成熟、衰退期四个阶段。(表1)
3、零售自然淘汰理论。零售自然淘汰理论是美国人Desman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应用到零售业态的结果,他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发展进程相似,普遍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象。任何零售业态,都必须要顺应社会经济环境,不然就会被淘汰。同时,新的零售业态的兴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优胜劣汰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情况的转变,零售业态也在跟着发生变化。
(二)国内研究理论。国内学者对零售业态的研究也颇多,特别是相对于农村连锁超市方面的理论也不少。王红指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会引发零售业态的变革,同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客观条件也会影响零售业态。高庆国认为,连锁超市是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这种零售业态不仅能在城市迅速发展,在广大的县城和农村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欧翠珍也表明,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好处。首先,发展农村连锁超市能够改良农村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其次,提升农村人民的消费水平;再次,农村连锁超市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第四,可以拉动农村市场需求;最后,农民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性等也因市场环境的熏陶发生改变。但是,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连锁超市在农村面临利益难以保证、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王纲的观点是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脱离农村实际,无法真正立足于农民的需求。郑毅敏则阐述,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交通条件差等会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王淑霞表示,政府对推动农村连锁超市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可能政府会过分强调其作用,忽视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农村建设连锁超市方面,一些政府人员的行为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秩序,阻碍连锁超市的发展。
三、河南省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机遇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第一,河南省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止,河南省的常住居民达到94,023,567人,其中60%左右为农村人口;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12年河南省城镇市场零售额高达8,89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地区总市场零售额为1,893.89亿元,提高了16个百分点;第三,河南省人民收入不断增加,连续几年GDP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图1)
(二)连锁超市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文明的渗透,城市的消费习惯侵蚀农村的消费习俗。农民不再愿意局限于逢单数或双数的“赶集”,大部分人要求每天都能享受到购物的便捷性。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将受到大城市消费理念的熏陶,回乡后将城市消费习惯带进广大农村地区,促进了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渐渐瓦解,这时农村的小卖店、便利店、地摊等等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一站式购物和高质量商品的渴求。除此之外,近几年来,“村村通”工程、家电下乡计划等等,使得农村的道路、通讯等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农村原供销合作社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奠定基础。供销社的经营网络遍布城乡各个地区,拥有比较完整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建立于1949年十一月的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现已经有18个市、地级供销合作社,上百个县级供销社,1,800个左右的基层社和3,000多个社有企业。供销社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信息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深受广大农村人民的欢迎。并且,供销社原有的网点覆盖面广,涉及市、县、乡等广大地区,为农村建设连锁超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农村连锁超市可以借助供销社的信誉优势和流通网络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和物流体系。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就开始着手建设和改造农家点,全省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都参与了此项决议。2005年,“万村千乡”项目正式开始运行,国家以发放补贴或贴息的方式鼓励城市的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等在墟市成立“农家店”,以便于改善乡村的市场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2006年,新网工程强调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完善农村的物流体系。2009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重点在农村。2012年,河南省正式提出并实施“三化”协调发展,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成功连锁超市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企业陆续进驻中国市场,其中以零售行业最为明显:日本的711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落户深圳,1995年家乐福超市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商店;1996年沃尔玛打入中国市场,这些现在作为我国市场的零售巨头为中国发展零售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作用。自从农村连锁超市出现,河南省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势不可挡,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连锁超市数量居全国首位,吸收劳动力20多万。这些连锁超市的成就,鼓励了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者,也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六)零售业态发展趋势。河南省农村原有的供销社体系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市场主体应让位于新的零售业态。供销社受政府监管和影响大,市场经济下,市场调控才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依据。目前,河南省供销社实际能发挥的作用低下,极少部分在进行正常业务。根据零售业态手风琴理论,零售业态的发展会经历从杂货铺到专业点的过渡,农村传统业态原始、落后,一定会被淘汰。
四、河南省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困境
(一)外部因素
1、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电、路、通讯等设施不发达。到目前为止,农村地区电价虽然比城市低,但是对于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民来说,电价依然会成为消费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电路老化、落后、不稳定,大部分农村在电力需求高峰期的夏季经常会遇到断电和供电不足的情况;农村的道路基本上都存在着道路窄、柏油层薄、维护困难的问题;通讯方面信号差、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商业中心,更是成为阻碍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2、农民惯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积重难返,制约了农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市场被大量廉价的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过期产品、假品牌和无品牌等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环境极差,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商品会失去竞争的优势,甚至被挤出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农民一味追求低价的消费观念处于主导地位,品牌意识尚未树立,品牌观念不强,造成次品驱逐优质品的局面,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农村市场必然会逐渐沦落为柠檬市场。
3、连锁超市以其规模优势进驻农村市场,遭到农村传统业态的抵制。连锁超市基于采购集中化、配送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经营形式,其规模化所带来的低价优势势必冲击农村传统分散性大、极具随意性、规模小的普通便利店、小卖部、农村摊市;连锁超市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种类多样,容纳大多数消费者,传统业态的利益空间受到压缩,就会抵制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市场;部分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阻止连锁超市,甚至采取极端手段。
4、农村盛行“打工潮”和春节返乡热潮,导致连锁超市销售高峰期短且需求量极度分散。实际上,农民如果只依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许多农民的消费支出难以为继,城市就业机会大、高薪酬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地区又不能消化农忙之外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青壮人口流失,老弱儿童实际购买力不强,无法支撑连锁超市的发展,而春节返乡所造成的销售压力,又会让许多超市苦不堪言。河南省更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这种状况尤为严重。(图2)
5、管理人才与物流人才缺失。县城、乡村地区交通条件、生活舒适度、娱乐设施、医疗等方方面面都和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再则,农村连锁超市由于成本原因不可能给很高的工资待遇,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现代企业要想有良好的发展,人力资源是关键环节,连锁超市的经营离不开管理人才和物流方面的人员。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企业各类人才中仅有2.5%左右的人拥有大中专文凭,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需要一批懂得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运营等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才的极度匮乏使连锁超市的发展壮大受到挑战。
6、农村地区的物流系统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在农村空缺严重。其一,农村的商业网点分布零散,基础设施不足,同意配送比例低,管理难度加大;其二,农村地区第三方物流系统不发达,物流以自行配送、自我服务为主,这种小批量、高频率、不集中的运输方式,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
(二)内部因素
1、市场定位不准确,固守连锁超市在城市发展的一套“准则”,忽略农村市场的独特性。大部分连锁企业在农村建设和经营时,没有考虑到农村市场实际购买力低、农民需求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性,企图在农村复制城市的经营模式,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沈阳的金色谷就因此铩羽而归,狼狈退出农村市场。例如,农民对新鲜水果有需求,而超市的瓜果一般价格高,一些超市甚至经营进口水果的售卖,自然无人问津;农民对油、鸡蛋等农副产品则要求价格低廉,如果连锁超市能够抓住这一点会吸引不少顾客;在家电方面,不适宜在农村销售那种城市的操作复杂、智能化的家电,许多商家利用城市的滞销品在农村通过打折等方式促销出去,得不到农村消费者的好感。
2、连锁超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被经营者漠视。大部分连锁超市集中在市级商圈,县级商圈内连锁超市寥寥可数,乡村地区有些地方更是真空地带,被一些小卖店、小商贩占据。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信阳市内部有大商超市、沃尔玛、亚兴购物广场、华润、家家乐等40家大型超市,而潢川县内大型超市仅有人人购物广场、亚兴超市、西亚超市3家,而来龙乡则没有供农民可以一站式购物的超市。鉴于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乡村与县城距离较远,虽然现在通往县城的交通已经很多,但票价昂贵,春节期间更是票价翻一翻,阻碍了农民的出行。农村连锁超市可以利用现有的运输系统,推行班车下乡,会吸引大部分客流。
3、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现存农村连锁超市规模较小、成本较高,连锁超市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盲目促销,且促销形式不合理;超市工作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培训,职业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不强;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不多,以信阳市潢川县亚兴超市为例,其超市内经营的商品没有属亚兴自有品牌的;信息化程度低,不少农村连锁超市计算机系统应用不够,设备陈旧,甚至有一些超市还在使用手工记账。
五、结论
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对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秩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连锁超市开拓农村市场会有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但毋庸置疑,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市场显示出的需求还只是冰山一角,连锁超市只有认真评估和调研农村市场,才可能窥得农村这一市场宝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龙.机遇SWOT分析的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农村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2011.
[2]孙晓红,闫涛,冷泳兵.零售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彼得J.麦戈德瑞克.零售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朱晓东,王小雷.农村连锁超市发展问题探析[J].2008.12.
[5]李四兰.湖北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动因与制约因素[J].2007.4.
摘 要:软件职业教育的成败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软件学院教育方式、环境因素和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分析,指出软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进行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并给出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提高河南省软件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软件职业学院;人才流失;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基金项目:张墨华,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郭节,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1 河南省软件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高等软件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在于实践性和职业性。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尤其是信息产业教育,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规划[1]。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信息产业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快建设我省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在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多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培育体系。
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软件产业有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它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从国际上来看,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将软件产业与软件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河南省自2004年起,先后批准了35家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万余人,学制有二年制专科及四年制本科,有效缓解了本省软件人才短缺的情况。河南省软件产业近年来虽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显著问题,软件人才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软件人才教育脱离现实需求
随着河南省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IT人才特别是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很多软件企业却选不到合适的人员。从表面看,其主要原因是多数IT公司招聘时要求申请人具有项目经验、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而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工作经验,甚至动手能力较差。这实际上反映了河南省软件人才教育严重脱离现实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情况。从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校与企业互不往来,致使学用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企业的意见不能反馈到学校,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着急找不来能胜任工作的人,各有怨言。
2) 教育体制不健全。本科教学模式着重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传授,并没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但优点是基础扎实,可培养性强。由于学制较短,软件学院虽然按照面向应用模式培养,但一般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受制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按照企业所需的技术标准培养,因此大部分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所以后续发展空间有限。
3) 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单一、知识更新周期长。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需要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投入大量时间,但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并没有照顾到这些,也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致使业务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仍有“一本书教三年”的现象。
虽然很多高校也实施了很多方法来改变现状,但受制于外界的很多因素,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显。
1.2 岗前培训缺失造成人才流失
在当前的教育及用人体制下,高校IT毕业生与IT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一方面,IT企业不愿意或无力承担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培养费用;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要完成这项工作也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
目前国内的软件产业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各省都将软件产业当做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IT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国内的许多教育机构瞄准这个商机,纷纷进入IT人才实训领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训服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但河南省IT人才的紧缺情况却未缓解。主要原因如下。
1) 省内高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和实验条件。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校外实训模式,大量学生被送往不同的实训机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另外,学生参加实训的费用大概在每月5 000至10 000元之间,一般的实训需要3~6个月,有的甚至需要9个月~1年左右的时间,较高的实训费用让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
2) 实训毕业的学生一般在外地培训、外地就业,加剧了省内基础IT人才的外流。目前,全国认定了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14个软件出口基地,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但区域基本集中在沿海和一线城市,如依托于此的实训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大连、上海、青岛、苏州、厦门等地,参加实训的学生大多数留在当地工作,很少回到河南省就业,客观上加剧了河南省优秀IT人才的外流趋势。例如,IBM公司在我省各高校招募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参加在无锡、苏州等地的培训,而这部分学生基本上不会再回到河南省就业,对我省的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3) 本省培训机构缺乏投入,步履维艰。优秀的实训机构需要有自己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优秀的师资、符合技术发展潮流的教材,还少不了良好的培训环境,这都需要较高的投入,一般的培训机构难以在短时间达到;同时,优秀的培训机构不仅仅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课程,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日后的职场生涯提供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课程,这也是一般培训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4]。
所以,虽然软件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长,本地的软件企业仍然面临着IT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保证河南省软件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持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
针对这些问题,在现有的IT教育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可以有效解决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面向就业、面向认证、面向应用、面向国际”为宗旨,按照“标准国际化、设施现代化、数量规模化、过程规范化”的要求,将学校与软件企业之间的松散联系转化为紧密的合作关系[5]。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培训IT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 高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起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企业实训基地为辅的基地建设模式。高校投资建设实训专用机房,引入实训企业或软件企业提供实训体系和师资力量,结合本校优秀师资,可以有效降低培训成本,达到较好的培训质量[6]。
2) 校企结合,组建学用一致的师资队伍。将高校优秀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技术专家组织起来,担当教学任务,为培训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企业具有成熟的应用技术,两者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培训质量,在较短时间内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软件技术人员。同时,鼓励企业将成熟的应用技术转移至高校,提高高校师资的工程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3) 整合国际著名厂商先进的技术产品与教学资源。为IT从(待)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高级技术培训与认证考试服务。通过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高端IT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教学资源,如Oracle、Cisco等,通过批量优势降低高昂的认证费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4) 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7],为我省目前正在进行的建立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5) 促进校企联合,实现订单培训,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通过建立稳定的培训体系,使企业可以在培训期间就挑选符合要求的学生,而且由于具有稳定的就业目标,学生们可以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建立起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6) 面向服务外包,发挥集中培训优势。目前,我省高校和国外高校及外包基地纷纷建立了人才输出合作关系,但每个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成效甚微。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培训企业的优势,将不同学校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建立起面向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优势(如对日外包中的
日语培训等),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我省的服务外包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培训这个平台,还可以开展更广层面上的培训,比如举办面向企业在职人员的技术提升培训、营销培训,面向企业高层的国家软件行业政策培训等。通过把多数企业集中起来培训,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3 结语
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可以很好地解决河南省软件企业培训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软件产业发展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培养出更多学以致用型IT人才。从长远来看,也可使河南省软件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具有有利地位,必然对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翁敬农,刘云. 北航软件学院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2):13-15.
[2] 吴涛,肖来元,陈传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110-112.
[3] 张明川,吴庆涛,普杰信,等.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 软件工程师,2009(8):61-63.
[4] 王素娟. 软件学院办学模式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93.
[5]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6] 汪卫星,康贵花.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19-21.
[7] 方红光,干红华,邵延洁.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9(28):77-78.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Henan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Mohua1, GUO Jie2
(1.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Zhengzhou Economical Trade School, Zhengzhou 450053, China)
【关键词】云南高校 青年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23-02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云南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云南省省会及地方州市高校每年都要补充英语老师,大学英语教师职业队伍正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此类青年英语教师年龄相对较小,但学历相对较高,知识结构系统,学科知识也比较扎实。然而,任何职业拓展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此类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体现出了相应的困境。如,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知识结构更新的困境等。外语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学科。处在边疆区域的云南特定环境下,这个学科的发展和担任这个学科的老师的专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世纪,我国在英语教育领域开展全面的课程改革,云南省更是迫切需要一支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审视和思考云南省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以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进而促进云南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文秋芳、任庆梅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把近10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文献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99~2004年)与发展阶段(2005~2009年)。总体发展趋势特点概括为论文数量增加迅速,而其中非实证研究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她们还指出这个领域的研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实证研究严重不足;(2)脱离课堂教学;(3)与一线教师需求脱节;(4)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不平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特别是云南的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未来主力军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质量。本项目试图从外部支持和青年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云南地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涉及云南省的各级各类高校中35岁以下的外语教师。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他们的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制定适用于调查云南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路径,通过文献法以及个别访谈法,确定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维度:教学、科研、访学机会、工作报酬、可支配学习时间和工作环境。问卷的设计主要关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和自身专业素养,使其尽可能从外语教师自身的视觉来反映云南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需求。
三 调查数据与分析
1.调查背景
科研工作是大学外语教师提升自身水平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展大面积的相关科研活动。青年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也是科研梯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自身素质的认识和定位,要求他们将此转化为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云南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处理好教研关系,努力学习、充实自我,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2.调查方式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云南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团队于2013年6~7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单选与多选两种问题,主要涉及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科研需求,专业发展对科研的促进,及学历、职称结构、自我发展意识、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掌握信息的意识等方面。问卷涉及69位专任教师,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19人,助教39人,无职称4人。这些教师均参加工作一年以上,多数具有本科学历,比较了解科研、专业发展及需求。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助教和无职称教师偏多,说明近年来补充到大学外语教师队伍中的新手较多,教师队伍显然发展不成熟。
根据《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预测,到2003年全国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32.6%,到了2013年,云南高校随机抽取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比例为43%,说明学历也是需要提高的一项指标。
由表3可见,大多数教师希望自己的业务素质得以提升,希望能有业务进修的机会,说明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强烈。
由表4可见,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提高科研,究其原因是青年教师职称低(无),待遇也偏低,而且往往生活压力大,因此希望多上课,甚至做兼职,客观上排挤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这些均是此问题的原因。
由表6可见,80%以上的老师认为科研可以促进专业的发展,这两点的关系他们是明确的,他们能意识到科研的促进作用。
由表7可见,绝大部分老师能意识到信息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相信信息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第(2)问题中我们看到20%的老师不能掌握现代信息的获取方式,41%的老师能一般掌握,可见存在“能意识到重要性,但无法获取信息”的问题。对第(3)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们更多的依靠网络,而利用期刊和书籍两者的比例只比网络多8%。网络的信息鱼龙混杂、不权威,作为严谨的科研人员是要认真鉴别,有选择性地使用。
四 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该现状是直接影响英语教育的关键因素,对该类年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项目研究者是云南高校的一线英语青年教师,而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和青年外语教师直接对话,这就解决了文秋芳等教授所提出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甚至可以对他们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也进行了探索思考;(2)研究范围以云南省这样一个边疆多民族地区为调查范围。从全国来看,云南省英语教学和改革都还明显处于全国落后行列,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迫在眉睫,从这种地区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自身的视角出发,分析他们的专业发展困境,无疑对本地区未来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教育部门的政策制定、体制改革等均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超越专业技术训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润清、戴蔓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6]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英语教师,2011(4)
[7]海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三位一体”平台建设研究[J].教师发展,2001(1)
1.1淘汰落后产业结构难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还要依靠那些高耗能的产业。因此,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对于国民生活将带来重大影响。但是,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还是要坚持,对那些设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还是应该按规定予以制止,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
1.2我国经济政策和投资落后
虽然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投资体系也相对落后,使得节能减排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境。政策实施效果并未达到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管理要求,政策的滞后性就决定了低碳经济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是漫长的,从而影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效率。
1.3金融危机对我国低碳经济带来影响
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包括化工、钢铁等。为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对一些高效能产品放宽了出口限制,取消了部分关税,给低碳经济管理带来了困难。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企业在生存上已经面临困难,很难再有精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上投入,其对生态经济理念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
1.4我国工业化进程还不彻底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工业化对能源量的需求很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减少能源消耗,这两者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虽然这一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阻力,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是,阻力的存在也是我们努力创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的动力。
2我国低碳经济管理策略
2.1发展低碳科技
坚持生态理念为基础,开发新的低碳科技。以往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科技生产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态理念对经济发展得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发展适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的低碳科技,并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其实用价值。让人们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充分感受到低碳经济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给低碳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2重视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依托教育的进步。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创造就业机会,因为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管理队伍。教育的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员素质。
2.3推广低碳技术
好的低碳技术就需要推广,让大家都意识到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化的新模式。比如电力方面,可以推广水力发电。既推进了经济发展,还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发电,生态防治病虫害等符合生态经济理念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以有效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2.4循环资源和生态园规划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对已经使用过的仍存在使用价值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其目的是避免浪费。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等都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对生态园的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指导,都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5鼓励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创新型开发
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国家可以适当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经济奖励机制。表彰一批在生态经济领域额表现优异的企业或个人,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人们对低碳经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对已有的创新成果,要好好利用,以作用于低碳经济发展。还要与国际上先进的低碳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管理理念,开拓低碳技术市场,为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做贡献。
3总结
徐光春首先谈到了河南的经济发展态势,他说,目前,河南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与全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河南省肩负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任,是国家的重要粮仓,整个经济中能源、资源等产业占有比重较大,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走单一的工业经济发展道路。
此外,河南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带领一亿多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努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为日后发展的重点。
徐光春提出了在新经济形势下,河南经济发展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化发展动力。把握经济态势,对下一步投资方向进行评估,把“投资商选地方”转变为“地方选择投资商”,将经济发展规范化。调整单一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耐力。同时稳固推进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避免“造城运动”。对于污染的企业一概拒绝,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避免产生后患。
一、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乡镇财政仍是全国财政最薄弱、最困难的环节,严重制约着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支划分不尽合理,乡镇财力增长缓慢
乡镇级财政在分税制前基本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与省的财政分配关系基本理顺,但省以下的财政体制,特别是县乡财政体制需要逐步规范和调整。1994年以来,县以上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了财权与事权基本相适应的分税制体制,但在确定县、乡两级财政体制时,“保县紧乡”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县市在制定乡镇财政体制时,把一些来源比较固定、数额大且易于征收的税种,如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出让金等税种作为共享收入,县乡共同“瓜分”,而把一些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增收潜力小的税种划归乡镇。乡镇财权与事权的不一致,从体制上限制了乡镇财政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巩固基层政权和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乡镇财政收入增长慢,支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力度较弱
从收入结构看,乡镇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和乡镇企业提供的税收为主。以甲市为例,2007年,该市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685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完成20120万元,农业四税完成5740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1309万元,分别占镇级地方财政收入的70.1%、20%和4. 6%。从增长幅度看,自1997年至2007年11年间,该市镇级财政收入年均仅增长21.4%,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7%以上,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从支出结构看,2007年,该市镇级生产建设性支出比重仅为12%,财政支出几乎全部为行政事业费,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各镇财政差距过大,财政保障能力不足,拖欠工资现象不断增多
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发展等诸要素的复杂影响,各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非常大,在乡镇财政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乡镇财政执行中央出台工资政策不到位以及拖欠工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难题。
(四)乡镇债务包袱沉重,酝酿着较大的财政风险
乡镇为招商引资,通过向银行举债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负债累累,陷入招商引资的怪圈。个别镇已资不抵债,严重降低了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与形象。
乡镇财政困难是国家财政困难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会进一步弱化乡镇财政职能,制约乡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乡镇政权建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二、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乡镇财政困难是乡镇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矛盾在乡镇的集中反映。综合分析,当前乡镇财政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原因
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乡镇财政困难,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快、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财政比较困难的乡镇经济状况、财源结构分析,其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且财源结构不合理。截止到2007年底,甲市财政困难乡镇仅有3户企业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基本没有骨干税源。从乡镇财源的所有制结构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困难乡镇涉外税收寥寥无几。2007年,该市市级以上10处财政困难乡镇涉外税收仅为118.4 万元,仅占全乡镇财政收入的0.5%。
(二)政府行为对财政运行的影响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较低,是市场化进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目前仍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比较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要求财政增加对企业的投资,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担保,或通过税收减免优惠、先征后返等形式支持企业发展。政府职能的错位,直接影响财政改革进程,加重乡镇财政负担。
2、政府行为的短期化给财政运行带来了一定困难。大凡财政困难乡镇,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一般比较落后,与经济发展和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乡镇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使得部分乡镇政府投资超越自身财力的可能,结果没有带来多大经济效益,反而拖垮了财政,严重影响了财政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原因
1、硬性约束机制淡化。政府支出扩张的欲望,是市场经济条件自然形成的。目前对乡镇的举债规模还没有一个控制、管理的办法,没有形成对乡镇经济运行的硬性约束。同时,在干部的政绩评价、任免使用上,还缺乏对包括乡镇财政运营绩效在内的全面量化考核。
2、财经纪律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一是财政支出的顺序比较混乱。近年来,不少乡镇没有把保工资放在财政支出管理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拖欠工资,另一方面仍然上项目、搞投资,花钱大手大脚。二是部分乡镇不顾自身实际和我市要求,仍然对外发放借款。
(四)来自乡镇外部的影响
1、财政刚性支出增长过快,超出乡镇财政承受能力。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各级都出台了若干增加工资的政策,这些政策多数规定必须由财政负担,个别项目虽规定从单位包干经费结余中解决,实际上最后还得由财政负担。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困难的。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不利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还会加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控制物价两者平衡点,防止顾此失彼。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要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但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加大金融调控和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管理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会挤压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外部冲击的风险。这是需要努力缓解和避免的。我们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和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关键词:昭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昭通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新世纪之初,昭通如何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乘势而谋取,充分发挥各种有利的后发优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昭通市当前非公经济发展运行现状
1.非公经济组织规模继续扩大,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1-12月全市非公经济组织达8.6万户,增加0.8万户,同比增长11.7%。
2.从业人员继续增加,上缴税金平稳上升。年末,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期末为24.8万人,比2010年增加2.3万人,增长10.2%,其中:私营企业10.3万人,增长12%。
3.非公增加值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占全市GDP比重有所提升。2011年1-12月非公增加值实现188.3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市GDP比重为40.5%,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
4.非公零售市场繁荣活跃,在平抑市场物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全市非公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99.2亿元,同比增长18.9%,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为78.2%。
5.商品进出口取得较好成绩。2011年1-12月商品进出口总额达1651万美元,增长17.5%,其中:出口530万美元,同比增长17.8%。宏联制鬃占出口总额79.1%,比201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二、昭通市当前非公经济发展运行存在问题
1.非公企业项目落地难。国家产业政策日趋严格,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我市一批非公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将十分困难。
2.用地难。根据已通过省国土厅评审的《昭通市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2005至2020)》,我市2005年至2020年建设用地指标为18万亩。到2010年底,全市已用去8万亩左右,还剩10万亩左右。据初步估算,我市到2020年还需各类建设用地38万亩,全市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用地保障困难十分巨大。
3.非公企业资金匮乏,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今年以来,国家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信贷,经初步测算,全市各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30%。非公企业绝大部分只能靠民间融资,导致融资成本高,生存困难。
4.非公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扬。原材料购进成本高,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发展困难,步履维艰。
5.非公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单位对非公企业的服务意识淡薄,不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不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
三、昭通市当前非公经济发展运行对策
1.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允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包括东部民营企业)参与西部公路、电信、生态、公交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使民营经济直接参加西部大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兼并收购国有企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跨行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的民营企业集团。
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拓宽非公经济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对目前仍未放开的产业领域要进行清理,适合放开的,要抓紧放开,引导其健康发展;暂不具备条件一下子放开的,可先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放开。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核发行业许可证、资质等级证书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采取同一标准。要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2.紧紧抓住绿色消费观念的变化,紧随绿色消费时代的潮流,抓住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深刻理解绿色产业这个时代的“朝阳产业”。在贫困地区打造绿色品牌无疑是非公经济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可能性有三点:(1)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能力限制,决定了绿色品牌的核心优势对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2)绿色品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3)绿色品牌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改善对非公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非公经济的融资体系。一是支持银行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非公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三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政府要在外部环境上提供帮助,基金的运作应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应避免直接干预;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非公经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筹措资金的各种途径;五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有关部门要提供非公经济企业信用信息,建立非公经济企业信用档案库,为他们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4.进一步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1)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不是要从公有制退回私有制,更不是将国有经济私有化,而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未能充分发挥的一部分潜在生产力,是为了使社会宝贵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2)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非公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对非公经济的有效覆盖还相当不足,也不配套。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制建设,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要从法律上确定非公经济的合法地位,保护其合法利益。(3)给非公经济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对即将退出国有领域的企业,政府应鼓励非公有企业购买、兼并,并在承担银行债务、安排职工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且要杜绝乱收费、乱摊派外,还应给予非公经济企业减免教育附加费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总之,昭通的非公经济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推动和支撑本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昭通市2011年1-12月非公经济发展运行态势及2012年工作要点》2012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