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训

时间:2023-08-12 09:15:03

导语: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训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行为 SCL-90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ng people in Nan Yang city

WANG Xi, LONG Li-liang.

School of Puplic Health,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th in Nan Yang. Methods Select sample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clinical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survey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obtained data. Results Every mean scores of factors of scl-90 in Nan Yang youths were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s of youth group (P

【Key words】 Youth; Mental behavior; SCL-90.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率先敏感地反映在青少年心理的变化中。目前,社会体制转型、思潮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化情况对青少年有新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社会变革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南阳市青少年人群心理行为调查,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分析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在全市范围内,将2个城区、28个乡(镇)按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及社会青年(90年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分为三层,然后每层以班级(或车间)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每层有效例数不小于300例。

1.2 方法 以SCL-90量表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是否留守等情况)。所有研究人员调查前均接受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统一指标的含义。

1.3 可靠性分析 调查结束时,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重复调查,比较两次调查资料的一致性。得到可靠性系数为0.863。

1.4 资料分析方法 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录入校对数据,在SPSS 软件下将SCL-90得分归纳为总分、10个因子分。进行了学历、来源地、性别、是否留守及总体与常模的比较。

2 结果

总体各项指标与全国常模同年龄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1];男女之间的比较除敌对性是男性高于女性,恐怖和焦虑是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中学和大学学历之间的比较,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中学学历高于大学学历;留守和非留守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各项指标均低于农村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青少年SCL-90得分全国常模水平相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

研究发现大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说明大学阶段对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加强了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受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生活和环境适应及行为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困难有关。情感上较为孤独,在获得来自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方面较城市青少年困难;而且,在城市求学、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和原有观念矛盾的问题,应激相对城市青少年较多[2],各项目分值自然相应增高。

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说明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留守青少年定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养成长[3]。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在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另外,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儿童只占10.5%,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4]。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又使得亲子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留守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4 建议

针对在校读书的学生青少年,建设并实施“家庭-校园防护林”工程,通过政府、社会对家庭法定监护人的宣传教育,让家庭形成正确的育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合理适宜的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设置完善心理咨询机构[5]。学校要制定有关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以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为骨干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及辐射。

针对社会青少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生活压力大,缺乏思想和感情上正确的交流和指导。因此,设立“社区-企业”联合互动机制。社区卫生部门可增设青少年娱乐活动中心,在该中心除了正常的娱乐设施供青少年使用外,并负责青少年日常心理咨询、培训指导工作。企业相应设置可提供青少年娱乐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心理咨询及培训机构,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者,他们心理缺乏正常的沟通和关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建立青少年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村青少年拓宽读书、就业渠道,让他们平稳、顺利从农村狭小空间过渡到外面世界,并在过渡期间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咨询、读书深造、技能培养相关咨询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 12(5):68-70.

[2] 邓冰,冯承芸,朱焱.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 973-975.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 2006,3:60-65.

[4]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1-994.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特点;对策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而身心的发展状况对于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水平提前成为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大主要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青少年出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心智发展和人格健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方式和习惯不良

青少年学习任务中,压力大,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寒暑假和周末疲于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自由支配时间少,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技能得不到培养和锻炼;饮食方面,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多青少年长期不吃主食,却青睐各类垃圾食品,对青少年的身w健康带来隐患;还有不少青少年受各类电子网络游戏的诱惑染上网瘾,不能自拔。这些因素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不少青少年缺乏生活动力

优渥的家庭物质条件使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各种需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加上一些家长受到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溺爱孩子,认为爱孩子就是就给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积极拼搏的性格品质的培养,造成不少青少年缺乏成长的动力。他们喜欢宅在家里,因为家庭的小天地就足够满足他的需求。他看不到拼搏和奋斗的意义。要么乐不思蜀,满足现状;要么不满足,但是不知该如何改变,对人生没有规划和设计,更没有坚毅的性格品质。情绪感受缺乏,意志薄弱。

(三)重学业进步轻人格成长是普遍的趋势

受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对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分数都是学生们的“命根”。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很多青少年都会积极追求学业的进步。沉重的学业负担,强烈的竞争,使不少孩子没有充裕的时间自我关注,家长也鞭长莫及,青少年的心智的成长、情绪的健康、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等等都让位于学业的进步,不少青少年还要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都围绕着每天日复一日的学习任务。这些必定会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的成长。

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特点的改善策略

(一)生活习惯的良好养成

青少年要确保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条件,基于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存在的缺乏睡眠、锻炼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建立规范的生活习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就针对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首先是进行有规律的锻炼,身体锻炼是提高青少年体质最好的途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营养的均衡,比如多吃番茄、猕猴桃、花菜等维生素较高的果蔬,尽量少吃高热量及油炸食物,确保体重在标准范围内;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特别是18岁以前的青少年,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的睡眠;不吸烟、不接触网络暴力、不吸毒;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二)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要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首先需要从青少年目前最想要改变的现状着手,比如很多学生不满意当前的学习成绩,则需要以这为基础点引导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愿望,并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为了促进生活动力的提高,除了采取目标引导以外,还可以采用信念教育和理想加强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敏感时期,也是养成习惯和性格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对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所以,在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人生目标和现实,通过有效的信念引导青少年的乐观心态。

(三)加强青春期性教育

发育提前是当代青少年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很多青少年无法有效获得与性或生理发育有关的知识,能够了解的渠道也相对较少,整体青春期生理发育知识的教育处于滞后状态。比如我国生理卫生方面的课程,其中涉及了很广泛的内容,也包括了青春期发育的有关知识,但基于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思想,很多教师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仔细讲解,或者采取一笔带过的方式,这种遮蔽式的教育反而会引发学生存在青春期的相关问题,比如对自己的生理发育感到好奇、紧张、不安;对异性的生理产生好奇和关注,但是没有科学有效的引导,使他们不得不从别的渠道获得一些零星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关于性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应当提上日程,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其已经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并会因为身体的变化而出现一些生理心理问题,继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可以针对学生当前生理发育的状态,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教育,并有效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教育范例,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敏感的时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身的生理发育,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家庭氛围的良好营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民主、轻松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更为健康,各方面的适应性也更强。所以,家长需要和平的与青少年相处,及时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青少年解决疑惑与困难,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参加演唱比赛的活动时,因为一时大意没有获得较好的名次,心理感到很委屈。在这种时候,家长需要开导和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机会以后还有,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懈努力一定在下次参赛取得好成绩。同时,有效的监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习惯,比如懒惰、上网等,因为青少年还缺乏理智和成熟的判断能力,很可能会因为一些负面的环境而受到影响,这需要家长有效起到监护的作用,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说服青少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析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特点,其大多与当代的生活质量、背景、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关。而要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需要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青少年的发展规划中纳入身心健康的内容,全面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丽军.浅析篮球运动在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3):43-43,45.

[2]罗登辉.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36):130.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青少年 心理教育 教育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73

Ways to Strengthen Rural Adolescent Mental Education

TAN Zhenqi, LIAO Xuefei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33)

Abstract Take rural young people as objects,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ural work undertaken by adolescent ment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facing these issu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explore practica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se ways to develop rural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has strong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Key words rural adolescent; 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股潮流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急剧上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进而把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推入人们的视线中。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比较容易受到内在或环境的影响,部分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导致了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问题展开讨论。

1 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众多心理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许多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的工作当中,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应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的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受重视程度和落实进度都远不及其他地区,这使得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 家长纵容,青少年不予重视

如今许多家长采用宠溺、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在青少年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指正教导,还加以宽慰,使这些青少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滋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一些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缺少关爱,常出现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相地纵容了青少年的言行。而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转向成熟的过渡期,缺少辨别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兴趣,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知识,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时往往得不到解决。

1.2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匮乏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开设关于心理教育的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多为业余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虽然他们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因水平有限,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不能向学生完整地教授心理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

1.3 心理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学校当中,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态度并无特别之处,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需要纳入考试范围的课程,这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抱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学习的情况。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门考试对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这门课程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学生、教师、学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认识都浮于表面,概念模糊,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1.4 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落后陈旧,加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人们同样会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但鲜有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放任其发展,没有及时求助。

1.5 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得到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各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教育的力度,但很多地区的部门只是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和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空谈。心理教育工作得不到当地部门的重视,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实行,最终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键的转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但我们对这个焦点的付出又远远不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诱惑、误导,甚至走上歧路;而这一阶段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心态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期,如果予以青少年正确、积极的指导,能够促进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表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日后定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当中,而要培养出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就要在此阶段结合心理教育,给青少年予耐心的引导,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类型较多,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缺少心理上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必要。

3 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途径

3.1 加强家庭间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合适的度,可以宠爱,但是尽量避免溺爱,溺爱孩子容易使其养成骄纵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尽可能地与孩子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增加同孩子的亲密感,在实在无法会面的情况下,多采用通话等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况。最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健康心理的认识能力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增加自身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正确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排解困难;予其更多的关心,同孩子保持融洽的对话关系。

3.2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因此国家在予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专门的拨款,并保证款项能够物尽其用,也可呼吁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进行支教、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推行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自身也可进行款项的申请,或求助于社会,在拥有足够资本的条件下,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吸纳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对于一些农村学校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或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进而督促这些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3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不能将心理教育单纯地看做需要考试的内容,了解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学生准确地描述该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对该课程形成一个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教学,或在学生间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使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加大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思想观念,需要展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由学校进行,也可以依靠当地的有关部门来开展。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出墙报,或给学生发放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教育工作;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各地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可采用文艺表演、干部下访等活动形式,向广大村民灌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以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发展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这样做能够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发展。

3.5 各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各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实际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允诺,却未加实施,搞形式主义。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对象应该更为全面,要包含群众、青少年和学校这几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学校一起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之外,有关部门还要举办相应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活动同样可与学校联合,邀请青少年参与并与之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此外,为当地的心理教师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增强心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缓解学校的压力。

4 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处在迷茫时期的青少年做正确耐心的引导,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发展要更为缓慢,再加上农村地区心理教育条件的落后,青少年长期缺乏有效的心理教育、指导,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应多加重视农村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实行农村心理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

本文是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改良PBL教学模式在高职生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XJG-13-72-1)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傅德骥.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88-190.

第5篇

关键词 竞争 压力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33-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每年为国内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生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点,他们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然而,多年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完全建立或正确建立自己人生价值观,只局限于短期的目标,甚至往往把人生最终目标锁定在上大学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无形中加大了精神压力。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异常激烈,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高中生复习冲刺阶段,即家与学校之间两点一线的学习阶段,同学往往淡化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充满竞争的情况下,同学之间又因嫉妒而产生僵局。

3.早恋问题的困扰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一次对一所高中学校咨询调查中发现,早恋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1/7,有早恋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英语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4.自信心不足,消极自卑

受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异常严重。在这一阶段,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和心理引导,常因一次或多次考试失败对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奋斗意志,灰心丧气,自卑封闭,有的甚至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发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成规,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然而,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味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大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网吧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因加强教学人才的引进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为高中素质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应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乡差距;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97-02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与情绪恶劣障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青少年缺乏自、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在考取大学或进入城市后,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使得他们一改往日的艰苦朴素,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用助学贷款来购买手机、电脑等用品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

农村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理解城市同龄人的品牌消费与盲目追星等。记得央视曾做过一次心理访谈,访谈对象是在京某高校就读的边区女学生,她在高分考入学校之后,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每天只花两块钱生活费的她想象不出同学为什么会花几百元钱购买一条牛仔裤;宿舍里的同学聊天她也从不参加,因为她不知道她们成天说的F4是什么;班集体活动她也不闻不问,因为她不会唱卡拉OK,从来就没听过那些流行歌曲;以致同学在用手机发短消息时她会想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

4.学习障碍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灵活的,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青少年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5.教育障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不少缺陷,只重视升学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教育,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工作欠主动、欠及时、欠普遍,甚至很多问题发生了,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而农村家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个人条件,将会促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差的个人条件,有可能会使其滋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才会呈出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2005年据杭州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问题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为18.7%,青年为25.39%。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而上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更为普遍。

二、农村心理教育现状

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农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

在农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学校平时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时间抓得紧而又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不论是有关心理教育课堂用的教材,还是学生课外读物,都难见踪影。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多为政治教师,而他们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三、对策和措施

1.学校、家庭携手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家长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和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真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和睦、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首先,可以选派责任心强、乐于做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出进修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和进修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

其次,制定心理教育目标。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制定心理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第三,有的放矢,立足实际,侧重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简易可操作的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法,用启发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选择、思考、分析,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最后,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推行个案研究分析法,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经常举行诸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信箱联系的方法,及时搞清楚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避免一味地指责与训斥,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当发现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于幼稚、易冲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的意志薄弱心理造成时,运用和风细雨的心理疏导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矫治与推动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可以方便青少年学生把一些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说出的心里话说出来,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争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与社区及司法部门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防止青少年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中的压力和竞争,感受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08-0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第8篇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1896年,威特默(Lighter Witme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诊所,向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直接心理服务。1907年戴维斯(J.B.Davis)在公立学校中首创了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计划。1908年,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的帕森斯(F Parsons)在波士顿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于198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3)努力形成“高校、家庭、两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运作模式

第9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