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时间:2023-08-12 09:15:03

导语:在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第1篇

一、地理教材中的灾害教育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与灾害教育有关的教育内容和因素,开展灾害教育也可拓展地理教育的价值,地理教育大有所为。在众多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中,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都为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对英国主流地理教材中的灾害教育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地理教材编写、教学实践有所借鉴。英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关键阶段3学习“地壳变动及其对景观和人类所造成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对景观和人类所带来的影响”等。

研究选取的《地理学的明天(Edexcel GCSE 标准A)》(霍德教育出版社,第三版),选取章节为第二章第六节——构造景观。学习目标要求掌握构造运动的位置和特征;研究构造运动。具体而言,第一部分内容:能够描述火山和地震的全球分布;理解板块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运动;认识汇聚、离散及保守型板块边界特征;了解测量地震的不同方法。第二、三部分内容:理解人们继续生活在活跃构造地带的原因;认识火山爆发或地震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了解预报和预防火山运动与地震的不同方法。

[构造运动的

位置和特征\&地震和火山的全球分布;地震和火山通常同时发生的原因;板块边界的特征;地震如何测量?什么是震源和震中\&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其治理\&为什么人们继续生活在火山和地震活跃的地方?什么因素造成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地震对环境的影响?目击者报告案例研究:火山爆发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以1997年蒙特色拉特岛火山爆发为例\&火山爆发和地震影响的预报和预防\&][表1][教材内容结构]

二、地理内容分析

地理教材中有一组活动,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系统较完善,关注面较广,能较好实现灾害教育教育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题目分高难度型和基础型,教师能较好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关于地震,教材给出麦卡利地和里氏震级两种测量方法。作者详细地说明了这两种方法的表示意义、使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介绍麦卡利地震度时,有各个震级的漫画图片,形象展示其特点。之后,作者分析了什么是震源和震中,并用示意图表示震源和震中的位置以及地震的破坏范围。在这一节的末尾,让学生完成一组“活动”,活动案例如表2。

高难度型:观察表2。①震级与频率之间有什么关系?②画一张死亡人数与地震数量的散点图。③地震数量与死亡人数之间有关系吗?④2004年的地震死亡人数多于2007年的地震死亡人数,这是为什么?

基础型:观察表2。①用表格中给出的词语复制并完成下列句子。②某些年份的地震死亡人数比其它年份要多。提出两个原因。

“构造运动影响的治理”一节,作者分析了为什么人们继续生活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区,列表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书中图片表现了埃特纳火山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以及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地热利用。接着,作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1999年8月17日发生在土耳其的里氏7.4级地震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地震发生原因、地震对人的影响、地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目击者报告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示意图或图片、漫画等佐证。

对火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阐述,作者也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案例是1997年发生在蒙特瑟拉特岛的火山爆发事件。作者先通过示意图分析发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数字和图片分析火山爆发对人类、交通、建筑和环境的影响,最后还用漫画的形式出示目击者的感受。内容可信详实,分析深入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案例分析之后,有一组活动让学生完成。“①以下事件的发生与哪个板块的运动相关?(a 土耳其地震;b 蒙特瑟拉特岛火山爆发)②画出示意图表示蒙特瑟拉特岛火山爆发或土耳其地震对环境的影响。③土耳其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哪个破坏性更大?”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火山爆发和地震的预报与预防。作者先回答了地震和火山能否被预测的问题,指出尽管方法很多,但是都不能精确地判断。目前经常检测的是高风险区。作者提出了用气体检测和GPS系统检测地表形变的方法预测火山的可能发生区,又提出地震检波器和地面倾斜度测量仪器这两种方法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区。具体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接着作者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减轻或预防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的后果?作者从教育、建筑设计、著名的抗震建筑、防御这四个方面阐述。教育部分以日本为例,介绍其防灾演习等活动。最后是让学生完成一组活动。“拓展工作:研究抗震建筑的设计,并自己设计出能够在地震中站立的建筑”。

不难看出,英国地理教材中有关灾害教育的内容有如下特点:图像系统丰富、直观,图表数据详实,有助于学生理解;活动系统强调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一些数据或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活动或任务形式给出;课文系统叙述科学合理,知识含量丰富,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可见,该教材既重视防灾知识的学习,又重视防灾技能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积极的防灾态度。以案例介绍、探究学习等方式组织灾害教育内容及活动,能较好实现其目标。比较得知,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内容文字描述较多,强调防灾知识,多与生活实际疏离;国外的灾害教育内容以图片居多、图像系统完善,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注意防灾技能培养,提高防灾态度,可操作性强。

第2篇

一、微观层面的地理新教材分析

1.教材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1)结构分析。即将教材章节划分为若干教学知识点的过程,为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如明确教材内容中地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点的数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的详略等)提供依据。首先,在分析教材教学因子基础上,用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形式,呈现教材各节知识点之间的并列联系、主从联系、因果联系等,以明确单元教学知识体系及知识结构特征,为把握和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提供依据。其次,划分单元教材各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数量,合理分配单元教学课时。

(2)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是明确单元教材中与教学目标密切的知识点,即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性、成因性、规律性知识。难点分析是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分析教材单元的重难点,既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教学过程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教材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即对地理教材课文、图像、作业系统进行分析,深究课文、图像与作业系统之间的联系,掌握课文系统中的基础知识点,挖掘图像与作业系统蕴含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2)深层系统分析。地理教材的深层系统,是指含有地理智能和思想教育意义的地理知识系统,是由地理概念、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理论等构成的。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角度阐述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则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所以地理教材深层系统分析应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分析。

二、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的微观层面分析

1.高中地理必修2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标,围绕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个主题设置了6个单元,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主线。现以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步骤一:划分单元教学因子

本章共有6个教学因子,分别是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个;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2个;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2个,具体内容分别是①工业区位因素;②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③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⑤传统工业区;⑥新兴工业区。

步骤二:画出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图(图1)

步骤三:教材单元分析详解

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延续,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及人地关系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具体内容安排顺序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三节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在此节之后安排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容,讲述主要工业地域类型,以案例补充讲解,接着安排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两种典型的工业地域类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内容内在逻辑顺序。这两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讲述分别从代表地区、形成特点、代表性工业等方面组织,安排了3个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问题研究的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识,更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步骤四:教材单元重难点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和教材内容安排设计,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师教学推进的预期过程,得出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表1)。

步骤五:结合教材结构和重难点,提出教学建议,分配课时

基于教材结构和重难点分析,提出单元教材内容的具体教学建议与课时分配,为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表1)。

2.高中地理必修2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课文系统尤以活动性课文最典型、最直观。活动性课文参与性强,“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地理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养成,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活动性课文多联系社会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具有开放性。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活动性课文(包括2个案例、2个活动、1个读图思考),由于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和丰富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在分析、组织教材基础上设计各种活动。

必修2的图像系统横向上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纵向上自身相互配合使用。如“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教学因子包含六段文字、1个案例、1个活动,其中含有课文、图像、作业系统,且存在一定逻辑关系。图像系统内在配合使用有图片的对比使用、平面图与立体图的配合使用、空间包容性的图像使用等,如教材图2.2香港的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等。

必修2的作业系统设置灵活,类型多样,注重探究性和参与性,兼顾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把作业融进教材不同的栏目中,使作业系统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技能训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参与地理学习过程服务,同时兼有现实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活动1、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活动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活动1、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活动2、第六章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等。

(2)深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深层系统分析以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说明。

知识与技能分析

步骤一:浏览教材,明确教学因子,合理安排课时

第一节是“人口的数量变化”,包含两个教学因子: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结合课标要求及活动建议,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即第一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的自然增长(包括2个读图思考、1个活动、1个阅读,3幅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第二课时:即第二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包括1个读图思考、1个案例、1个活动,1幅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图)

步骤二:分析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的地位,明确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教学重点是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分布,对应课标要求,具体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步骤三: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建立本课时内容的知识结构(图2)

步骤四: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统计图(教材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说出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讨论交流,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意义 着手点 存在问题 提高措施

引言

地理课程不仅是一门综合地理环境、人文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基础性课程,而且是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因此,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全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为赢得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1.初中地理学习的意义

地理教学的意义就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并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初中地理学习的着力点

2.1身边环境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做到让学生对本土的资源及环境形势有具体的了解,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现象,也可以通过此行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2学习兴趣方面。

地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推进的一种潜动力,其学习兴趣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环境和书本知识相结合,通过自身的感触及个人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

2.3社会时事方面。

任何学习都不能闭门造车,地理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要结合社会实际,并从社会时事中获取相关地理知识,以此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建设不齐全。

在长时间的地理教学中,通常会出现地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地理老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地理老师偏多,缺乏专业的地理知识体系等现象,尤其是村镇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导致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性偏差,针对性不强,使得很多老师不敢大胆进行教学,严重阻碍地理教学的功效发挥。

3.2教学常规建设不规范。

地理教学常规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地理老师集体备课方面,因为地理属于一门小的学科,其中任课老师很少,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是采用一个老师带一个年级地理教学的分配模式,外加目前学校实行班级管理模式,所以对于地理教学的集体备课无法得到落实,并且在备课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老师的讨论分析,从而致使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以暴露解决,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地理教学质量。

3.3教学模式过于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不管是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还是授课式的教学模式,都容易致使地理教学的惯性作用,使得老师在长期教学中懒得进行教学改革,甚至有的老师在常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教学疲劳,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并且在这样的同模式教学下,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也容易产生疲累,大大降低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4.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4.1做到实际与教材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做到教学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要点综合实际情况开展探索性教育,大胆地设计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答案。同时,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2正确把握教材的难易度,进行逐个击破。

地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都要通过主观的想象加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正确地认知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难易程度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划分一章的学习要点,使得学生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做到逐个击破,并合理设计课堂课后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3]。

4.3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书本教授,使得老师学生都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引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结语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了地理环境、人文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现教学的创新,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文卫.初中地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A].科教文汇,2012(8):120-122.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 创新 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学花.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第5篇

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区域性和季节性强、灾害损失严重。如汶川地震、西南旱灾、舟曲的泥石流、南方的冰冻灾害等。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强。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痛定思痛,人们在深深地反思:我们对各种自然灾害到底了解多少?如何把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除了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即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珍惜和关爱生命的教育。

二、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地理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认清灾害发生的日益严重性,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培养其防灾减灾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意识。

2、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机制。通过地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机制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性,这些对学生如何防灾减灾极为重要。

3、地理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防灾减灾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了方便。高中地理教材涉及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地理教育在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教育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从时代的需求看,还是从地理的学科特点、当前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都是切实可行、顺理成章的。

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灾害教育的前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施灾害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灾害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并培养起学生富有责任感的防灾减灾行为。

2、整合教学内容,是实施自然灾害教育的关键。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如教师可在讲授地壳运动内容时,向学生说明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地震多发地带。而在讲述地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地震发生时,人站在地面先感到地下震动,然后才感到地面左右摇晃?”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纵波和横波的特点。遇到发生地震时。学生可根据大地震动的情况,立即判断出是否地震。

3、立足课堂教学,是实施灾害教育的保证。通过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有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降低其破坏程度的。2009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8.5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滔天巨浪席卷印度洋沿岸地区,许多当地居民和游客措手不及,给海啸溺死。在这次地震海啸中,英国的一名10岁小女孩,在泰国吉岛游玩时,突然发现海水迅速退去,想到这是两周前在课堂上学到的海啸来临的先兆,便告诉父母和其他游客,使一百多名游客在海啸来临前及时撤离,避免了悲剧的发生。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正确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先兆,可及早做好防灾害准备,可避免自然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第6篇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学生对地理学习如果有积极情感,他们将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初中地理教科书,文字流畅、生动,图像美观、简明,漫画幽默、辛辣,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审美性强。在地理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富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比考试分数的刺激更直接,更能吸引人,它们是推动学生学习更持久、更深入的强大动力。如,在介绍洋流对航海的作用时,我举了哥伦布两次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到达美洲,却因路线不同而造成时间上的差异的例子。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出来,积极性也提高了。

2.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情感。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并具有一定趣味性、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如,学习“气候的主要特点”时,可将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提出一些问题,如: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人常常爱吃米饭,而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却偏爱各类面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们头上为什么总是戴着纱巾?从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产生的问题,充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变得很热烈,学生上课情绪也高涨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土教材介绍的是学生生活的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模式等。教学时,利用典型案例,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反思,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通过让学生欣赏家乡的优美图片,陶冶学生的情操。

4.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地理教学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通过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丰富了学习地理的情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想法等,教师不要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谈收获、疑惑,教师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释疑,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的疑问。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5.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的地理知识渊博,容易为学生所叹服。教师要用饱含真情的话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把学生引入地理学习的殿堂。如学习“大陆性气候”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分析这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最终得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结论。

6.走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身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走向大自然既可以以当地景观为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外地景点去考察。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地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落实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与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形式来归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1.对地图技能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地图三要素,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规律,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柱状图来判读该地的气候特点等。

2.对空间视觉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认识地球,各种聚落的区位与形态,城市分布的规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区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与铁路枢纽等。

3.对综合思维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东南亚为何盛产稻米,西亚(中东)为何冲突不断,西欧居民饮食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何是临海型而俄罗斯却是资源型的,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对人地关系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非洲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北京的环保经验分析,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参加复习考试,以及参与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等,都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心中应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做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嵌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是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吃透课标,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用的知识点。

(2)不要因为某些知识点不是考试重点内容而简略处理,放弃有利的培养时机。

(3)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地图的使用、运用很少,这是不允许的。

2.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即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应有趣味、带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是指问题设置带有生活体验或有足够的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然而然不突兀。问题带有层次性是指问题的提问所涉及的对象要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而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规定的唯一性,应允许有不同角度的尝试。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敢于回答;教师也才能由问题导向结论,实施启发与发散思维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有效的提问是指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要把深奥、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让优生来回答,使他们丧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进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有这么四个地方――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间天堂苏杭、青藏高原,让同学们选一个地方安家,你愿意选哪里呢?请说出选择的理由?请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判断一下你的选择与世界上多数人的选择一致吗?下面请同学从气候特征、地形类型、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条件来解释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什么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同学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回答,把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选择有趣的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在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它们与文字、图像内容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学生参与活动就是课堂上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内容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等诸多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设计了“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拼图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再用小刀逐个把每个行政区一一刻下来,然后组装成一套拼图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熟悉34个行政区的名称、外形轮廓、相对位置、分布情况,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传统的反复做填图练习来说,学生更乐意接受、参与。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构成,结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

第8篇

关键词:备课;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59-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课件教学正在逐步走进课堂,教学方式也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过渡。初中地理课教学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能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一、多媒体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备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工作,很难谈得上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教师可能还会针对自己的不足想点办法、找些对策,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则很可能就是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同时,也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外,再没有其他新鲜的教学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最终的结果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

1、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导学案、练习题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卷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在浏览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吸取人家的优点,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2、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探讨,也可以随时学习教育名家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活力四射。

3、教通过网络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国反恐战争、巴以冲突、经济危机、渤海漏油事件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新闻适时地讲给学生听,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局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粉笔、课本、黑板、挂图,加上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等等。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动画展现大陆漂移、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则会达到以虚化实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2、化繁为简,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是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它能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球的形状、纬度、经度等,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繁为简,从而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好知者”,进而达到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3、化教为乐,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到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在讲自然资源概况这一节时,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生动展现出自然资源的种类,让学生在轻松浪漫的氛围中学习,逐渐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接下来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课外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地从兴趣到乐趣。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

2、优化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地理中的比例尺、经度、纬度、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时,可以播放一个FLASH课件形象的展示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的大的帮助。

3、加大课堂有效容量,巩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可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由“苦学知识”变为“乐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多注意积累好素材。兴趣要通过教师信手拈来的典型事例来激发,所以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点滴积累为我所用的有趣素材。

2、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脱离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心理状态和实际,兴趣培养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兴趣不高的客观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简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培养新时期的素质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教育教学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对新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造成一定的阻碍,只有优化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将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一、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存在,它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之中。教科书上面写的都只是理论知识,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升学、学校办学资金等的影响,目前的物理教学现实是老师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只是照着教科书以口述的形式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就是“死知识”而无法将之灵活运用于现实中,由此,物理学习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否则,教师就无法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这一重要学科。

2、初中物理不被重视。在学生心目中,初中所有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其他学科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包括物理学科,其中考分值为70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所付出的努力远低于三大主科。好在物理这一学科是高中理科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和数学有这密切的联系才不至于被抛弃。

3、缺乏物理实验及实验设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关键因素之一是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加强对物理现象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物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物理新课改中非常注重物理过程与方法探究,理论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结合。但是,有些老师由于安全性、怕麻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观念不足,忽视实验教学等原因,对于应该走进实验室的内容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设备不全,不完善而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初中最为明显,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物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要求,很多地区,教师在实验课程之前要花费大力气才能准备好教学仪器和实验器材,这样就为实验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4、初中物理课程课时少。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二者矛盾突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学校的物理课时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时标准来制定,而教育局颁布的物理课时标准普遍存在课时偏少的问题。教育局颁布的课时标准并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但是很多学校盲目执行也是造成物理课时过少的原因之一。例如九年级每周3节物理课,八年级是每周2节物理课,而教材内容却非常多,很多教师反映没办法按照进度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很多学校反映,初中物理教学三年级至少要有70个课时才能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此外物理每周的课时少,但是人均教学班数数量却增大,因此造成物理老师在每个班进行辅导的时间短,作业批改和讲解的工作量加大,导致了老师和学生交流机会的减少,这样也就为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外辅导的机会减少,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师不再是“克隆者”。教师不再是克隆教材的克隆者,而是创新者,以往教师就是守着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简单地重复教给学生,就像教材的克隆者一样。新课标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不能就一本教材简单地复制,而需要扩展内容,依据着教材,但是并不拘泥于教材,要创新授课方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初中物理学科一直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很多学生由于初中物理没学好,高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影响高考成绩。教师、学校应当加大物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家长和学生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初中物理学科跟高中物理学科关系紧密相连。教师应该从生动的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兴趣做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好物理、重视物理。

3、增加实验课和户外实习。增加课堂试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这样,一方面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含义,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4、针对初中物理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课时数量和内容矛盾突出的问题,综合各种措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破课时少的局限。首先,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物理课时,不能盲目的执行上级对课时的规定。其次,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老师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分享。师生交流主要是老师加强对学生课后的指导和辅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生交流也就是形成互帮互助小组,优化配置和整合学生资源,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此外,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初中学生认识到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物理规律,从而形成适应学生自己的不同物理学习方法,养成物理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与众多学科一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进步,当然,更需要结合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新宽.浅谈初中物理实践探究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