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活动的含义

时间:2023-08-12 09:15:07

导语:在艺术活动的含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活动的含义

第1篇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fine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第2篇

表演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能够将声乐作品中的内在思想进行充分揭示。表演者在充分理解声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之上,剖析声乐作品中的角色,使声乐作品更为艺术化以及实体化。当然,表演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必须要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作品中隐形的深刻内涵。

二、二度创作的要求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创作性活动,是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表演者要想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表演,不仅仅要理解和把握作品深层内涵,还要将其内涵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感受。当然,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要充分展现声乐作品的特点及意图

表演者在诠释声乐作品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的表演,还要将作曲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充分再现。一般而言,作曲家对于自身所出的社会现实背景进行观察与研究后,都会用歌词与音符来将其展示,这种艺术创作是作曲家对于自身独特感受的心理写照。每一部声乐作品中都包含着作曲者的内心情感世界,能够客观而完整的展现出作曲家的内心情怀。音乐能够充分抒发出情感,表演者必须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主题,进而来抒发和诠释自己的情感。

(二)要充分想象声乐作品的含义

声乐作品的含义较之于情感艺术,其更为丰富和深入,并且大多声乐作品的含义听众只有在现场才能充分理解和体会。因此表演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与作品进行融合,从而将声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进行塑造,将作品中的内涵充分展现。表演者只有充分想象声乐作品的含义,才能使其在演绎时更具历史感和凝聚力,才能将作品的深层内涵进行完整的演绎。

(三)要充分激情的演绎声乐作品

表演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对作品的含义进行理解,对作品的风格进行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在演绎过程中投入激情。这样不仅可以使表演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感情积累,唤醒自身的情感记忆,还能够充分感染听众,使其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将声乐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当然表演者既要有足够的激情去演绎作品,又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激情,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四)要具有自身的表演特色

表演者必须要能够结合自身的艺术优势,选择出适合自身演绎的方式,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当然表演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其表演风格不能失去原创的风格色彩以及民族特点,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及准确的定位。表演者要想具有自身的表演特色,必须尊重原创,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客观再现,从而在表演中对声乐作品进行升华。

三、重视发音方法的训练

第3篇

一、民间美术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民间美术具有审美性

我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它的特有艺术色彩和结构文明于世界各国。民间美术源于人们的自然生活,比如在民间美术中的剪纸、春联、泥塑等艺术中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祝福”的基本内涵。比如在春联的色彩选择上,通常使用红色,这就体现出人们的一种“富贵、吉祥、喜庆”的思想观念。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都体现出了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的特点。

(二)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创造了56个民族,56个民族受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在穿衣服饰和信仰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56个民族的差异性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创造了多面性和独特性。在我国传统的祈福、祭祀等活动中都体现除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比如,人们用龙和凤等图案来装饰风筝,是为了驱走霉运迎接新生活,在这些人们常见的活动中,都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的民俗性特点。

(三)民间美术具有实用性

传统的民间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灵感源泉,为此人们常说,民间美术源于人们的生活活动。民间美术就像一面镜子,把人们生活当中的美感呈现出来。民间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浓郁的生活氛围,同时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比如,在现代楼房装饰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把民间美术运用到其中,比如背景墙上的雕花等等,都体现出了民间美术具有实用性的艺术特征,很好地提高了人们对艺术的观赏性。

二、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一)在艺术设计中尝试多种色彩搭配

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色彩搭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色彩搭配凸显民间美术的发展特点,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人们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色彩搭配颇有讲究。为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现代的艺术设计师喜欢把红色和白色运用到服饰设计当中,因为红色代表热情高贵、白色代表纯洁高尚。民间美术在色彩方面彰显了我国传统的艺术特色,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在艺术设计中保留了民族特性

现代艺术特设计中保留民族特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间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它具有广泛性和世界性。民间美术被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体现出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中保留民族特性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民间美术的发展形式,更进一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向前发展。

(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艺术设计讲究造型和形象设计,民间美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艺术造型特色丰富多彩。因此,现代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民间美术的造型特色,彰显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在一些企业公司中,经常会看到“翠玉白菜”等装饰物,其中白菜的形状和颜色都有一定的讲究,白菜的谐音可以理解为“发财”等含义,预示着吉祥如意等美好意愿。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经常会把“含义丰富”等吉祥物应用到商业房屋汽车中,这其中都体现出了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启示,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

三、结束语

第4篇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不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对后现代的描述延续了后结构主义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一部分,如主体和真实的概念。美国学者胡伊森认为,必须着手研究概念而不是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概念或者延续分析当代文化,法国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低迷时期重要的现代化理论。或许可以说,如果没有提供后现论,后结构主义就会提供不包含在内的认识论,或者用认识论信念支撑现代文化,尤其是现代艺术文化。如果没有达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这种程度,就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

在哲学审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中,人们一直都有传统结构的思想,其中存在一定的对立面,如主体和内容、内部与外部、含义的必然和偶然。尽管人们可能对事物内外部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完全如此,如形式主义,在某些方面,在所有的解释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如社会历史艺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已经定位,或者假设主体的可理解概念存在于是否脱离环境。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人们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部的东西,或者如何将其纳入主体的意识当中。由此可见,主体的可见性和可理解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人们将偶然联系放到主体中会产生必要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得出的主体概念没有外部的成分。

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实践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后结构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完全的自给自足和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艺术家,如迈克尔·弗雷德和唐·贾德。贾德用“实在性”的概念来反对弗雷德的“在场性”现代主义的概念,回顾性的共识是他现代主义的工作模式。在他的文章《特定的物体》中,贾德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使人们理解了特定的作品,他推动了基本的极简抽象艺术雕塑的相反方向发展。“实在性”是依照非幻觉、非指称、非具象等研究出来的。在他的文章里,真实直接赋予或蕴含了这种含义:固定的事物、材料、部分之间的简单联系等。这两个用途被作为等价物或有着同样作用去支撑它,“……什么被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一个主体的思想是理想的,是完全自给自足的、意味深长的,其是自我指涉的,这就是所说的“实在性”宣称的东西。

如果将贾德的作品作为条条框框,用一个完美地合理方式去描述所看到的“实在性”,会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贾德谈论到物体的时候,不是说其是简单的夹板箱或者一堆砖,而谈论了物体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从某种程度来说,夹板组成的是物体的实在属性,真实可见并且服从这种现象,但对有的人来说那不是艺术。如果人们看到夹板箱,或者看到一堆砖而没有看到艺术,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没有长远的实在属性,人们忽视的是可见的艺术性。为了“看见”雕塑品,人们需要的是没有在物体的实在属性或可见性中精确赋予的一些东西。人们需要与其他物体、价值和知识相似,这样才能在实在属性的关系上来呈现出艺术的含义。贾德的文章中展现出了这些关系,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主体思想是否与这些物体产生联系并且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任,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实在物体的艺术性对人们来说才能变得可以理解。进一步说,尽管人们将简单的物体视为纯粹的物体,一个夹板箱,即使与物体外部发生偶然的联系,只要物体作为艺术作品能被察觉、有可体验性,那些关系就绝对有必要。艺术体中没有它们,审美将不复存在。只要其具有可见性,那些关系就不是偶然的和物体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和必然的。

简单地说,如果人们接收后结构主义阐述的含义,自主化理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将产生很大问题。尽管思想家们对于后结构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他们普遍同意索绪尔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符号产生了象限点符号,换言之,就是与优点相关并在一个系统内不同于其他符号;第二,符号要素之间的联系,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是自然、有机的,而是任意的、惯例的。尽管后结构主义不同于索绪尔和结构主义,后者授予了系统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但所有人一直认为含义之间是有关系的。

第5篇

春节(打扫、沐浴、贴福、放鞭炮、祭祖、吃年夜饭、拜年、发压岁钱)是中国最热闹的节日。在春节之前,人们一般都要先将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沐浴洗澡,舒舒服服地迎接新的开始。而贴福、贴春联、放鞭炮这些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准备年夜饭,迎来一年中最期待的晚上,祭祖祈愿,祈求来年的好运气,亲戚朋友相走拜年,老人发红包,孩子们收压岁钱这些都是我们印象中最熟悉的时刻。

元宵节(吃元宵、放河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舞狮子、看花灯)最重要的当然是吃元宵,大大的黑芝麻味元宵一直是人们的最爱。这一天还伴随着很多的传统活动,放河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舞狮子、看花灯,让人从早到晚都被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包围着,想从节日的气氛中跑出来都难。

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艾叶、艾叶洗澡、戴香包)大家一般都知道这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但是当阅读文字资料之后,才发现屈原其实是这个日子所推崇的正义精神的代表。这一天是驱邪避毒的日子,人们喝雄黄酒、用艾叶洗澡、戴香包,都是为了驱除邪毒,让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而屈原作为正义的化身,理所当然在这一天受到人们的追念,于是吃粽子、赛龙舟这类活动随即兴盛起来。

七夕节(牛郎与耕牛、织女纺织、穿针乞巧、吃巧果、拜织女星、鹊桥相会)这个节日是中国最感人的节日之一。大家都很同情牛郎织女的遭遇,希望上天能够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情绪影响着古往今来普通的少女们,大家为了找到自己期望已久的另一半,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巧女。每年七夕的晚上更是保持着穿针乞巧的习俗,女孩们为了这一天的夺魁,一整年都不可以懈怠。而边吃巧果边聊天,也是女孩们不可错过的幸福时刻。内容确定之后,则需要谈到剪纸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在贡布里希先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不管我们如何去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必须最终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民间剪纸艺术,一般都会选取一个轮廓作为基本单元,在内部进行复杂花纹的修剪,这正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在变化与统一之中,即杂乱与乏味之间感受造型之美。

对于剪纸中的人物形象,我做了一些不同的尝试。最后选择了“我”作为其中的主体人物:可爱的人影形态,没有脸部表情,胖胖的身体,小小的四肢,简单的红白相间颜色。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脸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庆的胖胖身体中一定装着一颗满满幸福的心。对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更让我觉得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可以用简单的图案创造出生动、丰富的形态。而对于这些图案进行一定的提炼与变形,创造出了这样一个不同的“我”。人类制作某种图案为某种文化目的服务,而当这种图案长期代表特定的意义之后,它就具有了这种特殊的含义,人们随意使用它的自由就会受到其背后意义的限制。也就是说,当某些纹样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之后,它的出现带着它所代表的意义一同出现,即它作为符号是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具体表象。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纹样与含义之间的关系,从单方面作用变成了相互作用。

第6篇

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艺术 风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达到的境界就是高品质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风格。”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较窄的含义是按照美得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含义而言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教学艺术与风格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一直为中国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并在教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在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产婆术。还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我国,《学记》中就有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论述,如论述启发式教学艺术时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法一方面要用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学艺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的;第二,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质高效进行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学艺术时遵循美的规律,富有美的价值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第四,教学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并难以模仿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分为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审美性。

其中,形象性主要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情感性是指教学事件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情感上的传递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追求。对于创造性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突出的特点。相比其他艺术而言,教学艺术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对象是人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创造力或许并有对课堂和书本有抵抗性的学生,这是创造性的难点。对于审美性来说,审美是艺术活动的重点,既然能够说教学具有艺术特点,那么教学必定有审美性这一特征。因此,道德美、形象美、教师优美的语言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者是生动的表情以及潇洒的举止,美观的工具都会给人美感。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功能,使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依据。

第7篇

在西方,“艺术音乐”一词习惯上指用较复杂的结构和一定的创作理论创作(书写)音乐的传统以及与民间音乐(folk music)、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相对而言的一种音乐类型。CI,这类音乐的特征是注重形式风格和创作技术的复杂,与通俗音乐相比,听众要完全领会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pl艺术音乐也称严肃音乐(serious music)或博学音乐(erudite music),主要指西方历史上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同时也包括现当代的电子艺术音乐(electronic artmusic)、实验艺术音乐(experimental art music)和极简抽象派艺术音乐(minimalist music)以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爵士、摇滚音乐类型,”C3,但不包括通常被认为是通俗音乐的形式。尽管有某些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二者边界或者被包括在两种类型中,但是它们通常不同;C4I同样尽管有某些类型的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之间,但是艺术音乐被认为和传统民间音乐不同。

在国内,“艺术音乐’一词的使用与西方一样,主要指一种音乐类型或音乐模式。主要出现在以下学者的文论中。田耀农在《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16I一文中认为,“艺术音乐指的是人类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所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表达自身感受的声音世界的实践活动”,“井认为这种音乐开始出现于欧洲]2世纪,但一直到巴罗克时期才开始“真正获得和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等的位置”,即“]600年。以佩里(]561一]633)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西》的正式演出为标志,开始了艺术音乐的新时代,在经历了巴罗克]50年的积累之后,]9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个人创作作品为典范’的艺术音乐模式,这里作者在强调艺术音乐在欧洲]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历史演变的同时,也指出了艺术音乐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非功利性”、“供人赏听”等特征。作者进一步认为,艺术音乐是一种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艺术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确立后,如同现代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一样,迅速传遍了世界各个民族或地区,就像没有必要把大学、汽车称作西方大学、西方汽车一样,也没有必要把艺术音乐的这种音乐模式称为‘西方音乐”。显然。作者所谓的艺术音乐主要指一种音乐文化模式。

杨燕迪在《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一文中谈到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在20世纪的不断成熟,音乐的品种开始明确分化为彼此有别但又相互依存的三大种类:艺术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其严重的危机在于,其明确的社会功能趋于减弱,对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趋于衰微。另一方面,听众与新创作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趣味趋向保守,由此造成日常音乐生活中传统的保留曲(剧)目占据支配地位。”这里作者所指的“艺术音乐”也是一种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型,是产生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的音乐类型。

张伯瑜在《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一文中认为“专业艺术音乐作为一种众多个体创作的结果主要体现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满足的是社会审美的需求”。这里作者在“艺术音乐’前加了“专业”二字,从名称上就突出其“专业’特征。作者认为,这种音乐产生于西方,即它的“中心’在西方,但在它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了专业艺术音乐,“可以说,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人类所共有的财产,成为各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广泛一点说,已经是世界的了。……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共有的审美因素,被世界各国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人类的共有财产,另一方面,世界选择西方专业艺术音乐时除了全盘引进,常常予以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因素的注入。至此,它还是西方的吗?源于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的共性因素,以同一种语言传递着不同的话语。”这里作者也是基于三大音乐类型而言的,和田耀农一样,更加强调了艺术音乐思维模式的普适性,

在其它一些论文中出现“艺术音乐’一词时,也有一定的所指。如杜亚雄在《数字“三”在西方艺术音乐中的象征意义》l’l中称“本文中的‘西方艺术音乐’是指由欧美国家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和西方国家中狭义的‘音乐学’(MusIc00。gy)调研的范围相一致”;高士杰在《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rTo,中的“艺术音乐’概念也是指从格里高利圣咏发展而来的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古宗智在《“艺术音乐”的传播者一姜筑》IIIl一文中说”艺术音乐’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虽不那么缜密,但其外延指向约定俗成,故袭用之。’等等。

以上可看出,“艺术音乐”一词在国内外的使用中虽有表述和范畴的不同,但主要指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一种音乐类型及其文化模式,这类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作曲家按照一定的理性思维模式和较复杂的理论技术创作的。这种音乐类型主要产生于。西欧]7,]9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种音乐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理论以及表现形式等成为一种“范式”渗透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评论、音乐研究、音乐欣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

]9世纪中叶以后,艺术音乐的范式向世界各地传播,世界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井产生了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艺术音乐作品。相对而言,西欧以外的东欧、北欧和美国在]9世纪就较早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112,其次是日本等现代化启动较早的国家或地区。20世纪以后,世界多数地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开始都已不同程度的借鉴或接受了艺术音乐的文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习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选择之一,如钢琴是显示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标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含有西方音乐内晃鞣绞降囊衾盅г涸谑澜绺鞴处处可见。”这种音乐类型向中国的传人始于]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这种音乐类型的传人冲击了我国原有的音乐理论、创作方法、表演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格局等,因而,我 国接受这种音乐文化的过程带有曲折性。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产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有关“中西音乐问题”的争论或讨论,尽管这一接受过程曲折,也无论这种接受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好是坏,但现实是,到2]世纪初,“中国目前有九所专业的音乐学院,有数十所大学的二级音乐学院,有上百所大学或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无不受到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已经接受并发展了这种音乐文化模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英语的“。rt music’还是汉语的“艺术音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按照语言习惯,前面的词是“修饰语”,它的功能是对后一部分的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叫“中心语”,它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即“艺术”是用来修饰或限定“音乐”的。按照这一逻辑,“艺术音乐”,实指有艺术性的音乐,虚指艺术中的音乐。那么,何谓艺术性?一般的理解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0C15l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中的音乐,和绘画、戏剧、舞蹈、雕刻等一样,是一个概括性的泛指概念,它包括所有的音乐,只要能被认为是音乐,那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型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为此,一些理论家又将艺术划分为美的艺术、流行艺术、民间艺术等几个范畴。如英国当代艺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艺术社会学》一书中就这样划分艺术。其中美的艺术中的音乐部分,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艺术音乐,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艺术性强的音乐。”尽管这样的划分就未必准确、令人信服,但至少说明美的艺术与民间艺术、流行艺术之间是有区别的。

由于艺术音乐是按照人类传统的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古代(主要是古希腊)音乐在某些方面有渊源关系,到]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似乎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因而,人们又时常把艺术音乐称为‘古典音乐”。但是“古典音乐”一词是“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亦常用作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的对称。”’l“古典”一词所强调的是两个层面:“古”是指与“今”相对的时间概念;“典”指一种标准或法则。按照这一含义,“古典音乐”的基本含义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音乐。应该说,这种音乐多数民族或国家都有,这一含义中的“古”字又把今天的具有古典特征的音乐排除在外了。因而,在汉语范围内,用“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艺术型和审美型音乐时并不能简明涵盖其本质特征。

由于艺术音乐主要形成于西欧社会转型期,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等。在这些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当时的文学艺术都力求反映和表现这种“时代精神’一一人类的精神、文化、思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当时的艺术音乐在题材内容上也具有严肃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人们时常把艺术音乐又称为“严肃音乐”。但是,“严肃音乐’一般是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音乐所作的一个分类概念或术语。它是相对于娱乐性质的音乐而言的“泛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在较大程度上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音乐题材内容的严肃性与社会性,“诸如颂扬民族的光辉历史,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讴歌崇高的革命理想。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倾诉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均属严肃音乐表达的范畴。”但并不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而,在这一概念下,“不仅包括众多的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康塔塔、清唱剧、歌剧、舞剧、室内乐,也包括大量的民间歌曲,如劳动号子、叙事歌曲、史诗;同时包括与政治、宗教有关的典礼仪式音乐、军乐、革命歌曲、宗教音乐等。叩‘,尽管艺术音乐中的多数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严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但是,题材内容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只是艺术音乐的部分“灵魂”,而不是全部。艺术音乐及其理论与形式之所以能向世界各地流传,既有题材内容严肃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普适的审美性及创作和表现艺术音乐的普适的理论与各种形式。此外,题材内容严肃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因而,用“严肃音乐”来指称艺术音乐时,也不能准确涵盖其基本特征。

第8篇

一、“自然”的含义

“自然”一词的最早出处,是与“师法自然”的渊源“道法自然”一同见于《道德经》。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自然”一词的含义显然不是现在的自然界,用的话说“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准确地说是按其本性自己如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自然性。这是“自然”的原本含义。后来,由于人们所见到的最具有自然性的是除人以外的天地万物(自然界),在魏晋时,“自然”一词就开始兼有了自然界的含义,如“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但只是兼有,其原本含义没变,我们不能将“返自然”理解为返回自然界,应理解为重新获得“按其本性自己如此”的状态(自由)。这里的自然是将天地万物的自然性与人的自然性合在一起的,其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因而,在清朝以前的艺术品评标准中,“自然”往往处在最高层次,不可超越。直到近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将人与人以外的天地万物分开来看世界,“自然”一词的主要含义才变成自然界,以至出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一说。其实,“师法自然”中的“自然”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中的“自然”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含义大相径庭,万万不容混淆。

由上可知,“师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人与自然界共同拥有的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出于本性的自然性。虽然这种自然性在自然界别突出,但决不是指形而下的、具象的、与人的本性无关的自然界。

二、师法自然的审美成因

大家知道,自由是人的本性,其基本含义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充分实现自由,转而以象征性的活动方式从精神层面获取自由,这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师法自然就是学习和效法“自己本性如此”。“自然”的基本含义与“自由”的基本含义相通,在艺术中往往两位一体,“自然”就是自由,一种广义的自由。人们需要通过师法自然界的自然性来满足自己对自由的渴望,盆景人需要通过树石这类自然物中所蕴含的自然性来象征、来佐证、来传达作者自己心目中的自由。因而,盆景创作中作者总以能充分表达作者心中自由内涵的形式为美。同时,人们也需要通过观赏自然界的自然性来满足自己对自由的渴望,盆景人需要通过观赏树石这类自然物中所蕴含的自然性来满足、来确证、来慰藉自己心中的自由。因而,盆景观赏者总以能充分蕴含自己心中自由内涵的形式为美。

虽然上述对自由的渴望和满足是隐晦的,常常是在无意间进行的,但还是可以肯定地说:师法自然的审美成因就是能满足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反过来说,与人的本性毫不相干,不能满足人们对自由渴望的自然物或自然物的形式,人们则不会认为是美的。

三、师法自然决定着盆景审美取向

所谓盆景审美取向就是在盆景活动中人们选择创作目的和鉴赏标准的一致性或倾向性。人们师法怎样的自然(自由),师法自然界中怎样的自然性,就会有怎样的审美取向。

(一)师法自然使盆景审美取向具有多样性

人的本性是复杂的,多维面的。不同的人,会以人性中的不同维面作为自己心中自然(自由)的内涵。作为自然界的树石也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供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因而,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心中不同的自然(自由)内涵来选择树石不同的内容,从而使盆景的审美取向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会同时存在,极其复杂,仅从中国大的文化类别看就有:

道家,以人性中虚静恬淡无为为自然(自由),会选择素朴、平淡和“本真”的树石形态为审美取向,而淡化忽略树石的庄重、奇异、霸气等形态,强调的是超越视觉感官的逍遥,让心灵走进“本质上的自由”。如香港青松观盆景。

禅宗,以人性中清净简易空灵为自然(自由),会选择非常稀疏、纤长和“年青”的树石形态为审美取向,而淡化和忽略树石的繁茂、壮实、古气等形态,强调的是心中的“空”,是对树石客观实在性的虚化和否定,让人放下心中的“执着”,回归本心佛心。如素仁大师的盆景。

儒家,以人性中的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为自然(自由),会选择与某种道德有象征关系的树石形态为审美取向,有时为了表达某种道德思想甚至用人为的方式改变树木天然的习性,而淡化和忽略那些与道德没联系的形态,强调的是道德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让道德深入人心,弘扬光大。如贺淦荪大师作品。

市俗文化,以人性中感官欲望为自然(自由),会选择对视觉感官最具冲击力的树石形态为审美取向,而淡化和忽略树石中缺少形式感的形态,强调的是视觉感官的即时享受,好奇心的当下满足,不重视内涵,不需要“超越”,只要“养眼”就行。

(二)师法自然使盆景的审美取向具有时代性

虽然师法自然使盆景的审美取向具有多样性,但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人们心中的自然(自由)内涵会趋向其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使不同的审美取向有主次之别。占主流地位的审美取向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主流(或多数)文化,呈现出时代特色。

当社会主流文化是强调群体利益的时代,人们会趋向于以能代表群体利益的某种典型性为心中的自然(自由),能代表群体风格的某些盆景程式会成为盆景审美取向的时代特色。如改革开放前的盆景。

当社会主流文化是强调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会趋向于以能打破原有秩序为心中的自然(自由),别具一格和有个人特点的盆景形式会成为盆景审美取向的时代特色。如改革开放后的盆景。

当社会主流文化受到海外文化猛力冲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人们会趋向于以外来文化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市俗思想为心中的自然(自由),那些海外来的和能带来视觉享受的东西会成为盆景审美取向的时代特色。

当社会主流文化是重视民族精神,强调和谐创新的时代,人们会趋向于以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包容吸收为心中的自然(自由),具有民族精神的创新就会成为盆景审美取向的时代特色。

(三)师法自然使盆景的审美取向具有区域性

第9篇

快时尚服装品牌跨界营销的含义及特征

1.快时尚服装品牌的含义

快时尚指的是部分零售商将秀场上的设计产物用最快速效仿建造并在市场上以相对平价的价格出售。这类出售形式是当前被时装零售商和消费者广泛认同的一种形式,同时其服饰风格也得到市场认可。这类以普遍消费者都能承受的价钱,来达到飞速制造、快速出售的理念,被很多大型企业接受和发挥。尤其是西班牙品牌ZARA、瑞典品牌H&M、日本品牌优衣库等。

2.快时尚服装品牌的产品特征是:

在上货周期方面,对流行元素反应的迅速是快时尚服装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的重点,它注重的建设反应急速的供应链条:服装方面从设计到定稿,服装制作方面从面料供货方到工厂生产,最后商品上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反应快速与高效完成。

在成本投入方面,快时尚服装品牌也与传统服装企业不同。以广告投入方面为例,快时尚服装品牌企业却利用店面的整体布局与服装相互间的搭配,来完成视觉营销,使顾客会多次到店铺消费。

从流行趋势方面,快时尚服装品牌在产品设计上有大量投入。快时尚品牌会高度关注各大时装会的秀场,并把最新的服饰设计元素应用于自身终端产品设计中。并且每年都会与知名设计师寻求合作,来保证产品的时尚性同时提高品牌人气。

3.跨界营销的含义

跨界是指冲破原有行业习惯、并经过转嫁其他行业价值或翻新过去来展现超越本企业价值的活动,它会改变企业发展目标而使其大放异彩,能让品牌在相对短的时问内,超越竞争品牌使消费者更为熟知。跨界营销会带来新兴生活观念以及方式,可以辅助品牌走出本领域,跨出竞争窘境,从而走向胜利。

4.跨界营销的特征

第一、跨界营销表示要冲出传统营销思维模式,探寻其余品牌协同效应防止单一作战,从多种品牌的不同角度解释同一个特点。第二、跨界营销寻求的同伴,是源于用户感受的互补,而不是单一的功效互补。第三、跨界营销拥有类似的受众,所以品牌或企业在思考跨界合作策略时,要作具体且深刻的市场分析与调研。第四、跨界营销对合作者而言,在实力上表现出很多挑战。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双方合作中获利。

快时尚服装品牌跨界营销案例分析

1.快时尚服装品牌与名人跨界

快时尚服装品牌的消费者是一群年轻并且对流行有着高敏感度的,以中低收入为主的群体,为其提供相对潮流,限量,低价的流行时装。快时尚服装品牌与著名设计师合作,在能够提升品牌的形象的同时也能丰富产品风格,而且联名设计往往是限量发售,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如2014年H&M与王大仁合作的运动系列。关于此次与H&M联名的运动系列,王大仁解释道并不是想让所有人变身成运动狂,也不仅仅是想让大家作为运动装备,而是期望大家能在参与运动后,直接参与派对活动等。

2.快时尚服装品牌与插画艺术跨界

在服装设计里使用插画元素来创作,插画艺术具有商业价值双方进行跨界营销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品牌营销策略的互助。例如在2011年日本快时尚服装品牌优衣库联手本土插画家加藤木・麻莉和小林・香菜,推出以自然、花卉等为素材的服装,重点展示简单中蕴含温情与唯美的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插画艺术可以增加服装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服装品牌与插画艺术联合可以成为新产品的营销亮点;可以帮助服装品牌获得新的生机。

快时尚服装品牌跨界营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