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08
导语:在古代诗歌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古典诗歌 声调 音乐美
汉语诗歌里,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音步是一种语音群,也有人称之为顿、音尺、音组等等,名称虽殊,其原则一;它是组织诗歌节奏的基本单元,其功能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对于汉语诗歌而言,就是要安排等长或大致等长的音步。音步等长一直是我国古代成熟的诗体恪守的原则。古典诗歌的句型有两种:
1、以三字尾收句的吟咏句,如:“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
2、以两字步收句的朗诵句,如:“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成熟的五七言诗以及宋词长短句全部以两字步为主体,一字步只允许出现在句首或者句尾,上面的诗句则被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
古汉语单音词和双音词最多,加之古诗是用来吟咏的,类似于唱歌,可以有几分形式化节拍处理,如“千寻铁锁沉江底”并不根据语法关系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本来,古诗也应当有比两字步长的音步,《诗经》已开其端,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楚辞》更是如此,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古风体中也可偶见,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按:《诗经》和《楚辞》没有明确的音步理论支撑,其音步真实结构缺乏资料证实。这里的音步分析,虽不一定与当时实际节奏完全吻合,可它们有三字步和四字步是肯定的;四字步有可能被形式化处理成两步了,如“胡|取禾|三百|廛兮”之类。〕但是,音步不整齐有损诗歌节奏美,是诗歌格律不成熟的体现,所以三字步四字步以及句中的一字步很快被成熟的古代诗律舍弃了。离骚体昙花一现,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中国最早的诗歌形式是四言诗,这是由它的音乐性质决定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是显著的音乐特征,也就是作为乐歌而形成的《诗经》外在结构形式。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从全篇看是用复沓体制,辛志贤先生在《复沓是否是歌谣的突出艺术特点辩》一文中指出,“章节复沓,似是古今中外民歌的共同艺术特点。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可以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的中心主题,增强‘一咏三叹’的韵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起到很好的艺术作用。”《无衣》中的三章,各章仅有三处四个字的不同,意义上是有递进关系的。这种递进式的复沓,把士兵们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动人,而且又富有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音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更充分地抒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69—01
学习古代诗歌是传承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北师大的初中语文课本,大量选入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积累常识
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和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理解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内容。如,学习苏词时,如果学生不知道坡平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韧的禀性,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又怎么能理解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涵养以及领会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只有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品行性情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情志。
二、反复吟诵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和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吟诵应是贯穿始终的。在吟诵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诗歌特殊字词的读音。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的读音;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思”字读音的变化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和深思。教师适当指导学生有节奏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感知内容
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就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相应的也就需要教师分类解惑,因材施教。如,学生在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遇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很容易产生疑惑,塞外的冬天怎么会有梨花挂满枝头呢?这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引导学生解疑了,这种四两拨千金的方法扫清了理解诗歌内容的障碍。
四、赏析意境
对诗歌的理解需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因其“意无穷”,所以在理解、赏析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背诵诗歌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已深刻理解了诗歌内容,也体会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创设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就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每学完一首诗歌,学生就能当堂背诵,那学习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还可以节省学生课余时间。当然,背诵诗歌并不是毫无章法的重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来理解记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样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现代诗歌;课后习题;目标;阅读;理解;延伸;鉴赏
一、 现代诗歌特点及教学目标
现代诗歌,首先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征,高度凝练,形象性强,饱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其次是新,“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有其特质,时间上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古诗有区别;古诗多需押韵,部分需符合一定平仄和对仗之规范,而新诗完全不受押韵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练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必修课“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课程目标分解为12个要点,其中与现代诗歌教学直接相关的有: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将选修课“诗歌与散文”部分的课程目标分解为5个要点,与诗歌教学直接相关的有: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4、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对现代诗歌课程目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对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一个具体的概括:①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音律,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求气”获取更深切的感受和体验,把握诗歌的情感。②掌握现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基本意象、意蕴等,获得对诗歌审美评价的鉴赏和研究能力。③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吟味涵泳、赏析评价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④掌握有关新诗主要流派及其诗歌特点的一般常识,新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
二、 现代诗歌课后习题分析
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都是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的,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是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的重要基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该成为课堂学习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所以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人教版2007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紧扣学法,突出重点
现代诗歌作为阅读鉴赏的中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音律节奏特点,学会诵读,并把握其审美特点是诗歌学习的重点。
而作为诗歌本身,阅读背诵也是学习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志的抒发,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古人就曾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虽与古代诗歌在特点上有区别,但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因为阅读背诵是学习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文本中选入的四首诗歌中,就有三首诗歌的课后习题是要求背诵诗歌的,但题目却不是单纯地要求背诵,而是结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在其中提到相应的要求。譬如《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第一题是“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而第二课时的《诗两首》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则是“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这都体现出课后习题在设置的时候注意到诗歌本身音律性和节奏性的特点,而且结合了现代诗歌教学目标中的学会诵读,掌握音律的目标。
而且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情志的抒发,在诗歌的学习中,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以及对其感情的体会也是学习重点与目标之一。在诗歌单元的课后习题的设计同样也体现了这一点,《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第二题是“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诗歌的美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其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来提问,引起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重视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诗歌的美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解读。而直接通过诗歌中情感集中表现的诗句来提问情感的体会,对学生在思考诗歌情感上也是一个提示与引导。《诗两首》则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更是直接对体会诗歌美进行了提问,“《再别康桥》是一首含蓄的诗让人感到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而之后的提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则是通过对诗歌结构的提问,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上来揣摩诗歌的结构美。《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后的第二题“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述。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角度上来体会诗歌情感。而第三题“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而且多个诗节中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章节,揣摩表达效果”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来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而体会诗歌的文学美。
2、 题型丰富,凸显层次
现代诗歌这一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侧重点和考察点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主要是指导背诵为主,如《沁园春・长沙》与《诗两首》都有要求背诵的课后习题,强调了背诵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以侧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学会诗歌审美。这对于诗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诗歌单元的习题中,三个课时的课后习题都有涉及到此类,且比重较大,《再别康桥》中对思想感情的提问,《诗两首》中对诗歌美的提问,以及对《雨巷》中“姑娘“这个意象的提问,还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叙事成分以及细节的提问,还有修辞手法的提问,这些都体现了对诗歌内容思想和审美的引导学习。而且虽然同样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审美表现的学习,但是在题型的设计上却并不拘于一格,而是根据每首诗本身的特点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使题型更丰富,而且也更贴合文本内容,将诗歌中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分层来进行解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诗词;鉴赏;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近些年,古代诗词鉴赏已成为高考的必考题,题型及分值相对稳定,而难度越来越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注意标题注释,挖掘隐含信息
1.标题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词的灵魂,对于大部分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标题中所提供的信息来掌握诗词的体裁、题材、艺术手法,初步了解诗歌思想内容。
《春日秦国怀古》,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作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抒发心中的感慨;《含山店梦觉作》,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是作者梦醒后所作,表达的是远在他乡的惆怅孤独之感,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咏素蝶》,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对象为蝴蝶,而白色的蝴蝶象征着高洁脱俗的品行,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心中的追求。
对标题的分析解读,并不一定会得到具体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高考诗词大多会给出注释,对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或诗词中较难的字词作必要解释,重视对注释的解读,往往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诗后有两个注解,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通过诗歌标题,就可以把这首诗认定为送别诗,再结合注释,我们可初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 所以在江南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
二、合理调整语序,理解诗歌内容
古代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内容上的跳跃性,即创作与欣赏都特别强调联想与想象,还具有韵律上的音乐美,即古典诗歌重视押韵、平仄、对仗等。这些使得诗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造成读者对诗词理解的困难。很多诗词中也会省略一些虚词甚至动词,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就要让他们关注那些体现诗人语言功力和艺术匠心的诗句,关注那些在颠倒、跳跃、省略等方面显示了诗歌内在逻辑性的诗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添加省略,还原语序,连缀跳跃,让他们在不断地还原、体会、感悟中体会诗的境界。
三、紧扣关键词语,体悟语言魅力
古人作诗填词,是非常讲究炼字遣词的,可以说,千古流传的名家名篇,每一首诗词都是字斟句酌而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就是非常好的证明。有些诗词,作者往往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情感,抓住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掌握诗词情感的基调。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愉悦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在晏几道《思远人》中,通过“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朱淑真《秋夜》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作者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通过杨柳、长亭等意象传达伤别情怀,通过梅花、幽兰、翠竹、、松柏等象征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情怀,而青鸟、鸿雁、雁足、尺素象征书信,美人、神女、灵修代指国君等等,这些艺术形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种种意象连缀,将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创造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五、整体理解诗歌,分析艺术手法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类别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如送别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思念之情。怀古诗表达的是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和对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边塞诗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情。咏物诗多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古诗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古诗有“神韵”说,神韵贵在含蓄,如高超画师,往往淡淡几笔,便可展现万里云山:写诗圣手,只用短短几句,便可使读者玩味无穷。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说:“诗之道情景,不贵详尽,皆须留余地,耐人寻味。”如“潇潇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漠漠水云外”(《江上》)“清晨出西郭,招提过微雨,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语。”(《早至天宁寺》)王士禛的两首诗,意境凄清迷离,所寻之人不知何处,只有满院风铃之声,令人遐思天外。
正因为古代诗歌的凝练、思维的跳跃,鉴赏诗歌便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单独的镜头组合成画面,从一个个意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见一叶而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阴阳之变。从看似简单的表层语言去探求诗的意外之境,品味诗的弦外之音。
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欣赏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大意的阶段,更不能浅尝则止,而应该带领学生探求诗的深层含义。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其暗示性和象征意义,领会词语深层意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在讲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根据“轻罗小扇”“画屏”等词语去推断人物性别,根据“天阶”(宫殿中的台阶)去推断人物身份,这样,学生便可以想象出诗中人物是一位年轻的宫女(或嫔妃)。学生了解任务外在清醒之后,老师还需要带领他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根据“小扇”“扑流萤”“看牵牛织女星”去推断人物内心感受。秋天到了,小扇还有用吗?萤火虫飞来飞去,是热闹还是冷清?牛郎织女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渐了解到,这是一位受冷落的宫女(或嫔妃)。她身处深宫大内,没有自由,倍受冷落,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天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不仅心驰神往,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因此,她虽然向往民间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却又无可奈何。
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在古诗教学中,对于那些较含蓄的诗,老师要学会诱导,不能急于求成。古诗表情达意往往不直接说,而是通过动作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关键词,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李白诗《玉阶怨》就是如此。“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女主人公,始终在“望月”,即使露水打湿罗袜,也痴心不改,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后来又将水晶帘放下,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人物又是怎样的心理?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打开学生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仅仅设计成具体问题还不够,老师还需要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还是《玉阶怨》,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通过已知的诗,体会月亮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望月”的含义。月亮,象征美好,团圆;望月,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许,她从月的清冷想到自身的孤独;从月的圆满,想到人生的缺憾。将水晶帘放下,就是以此消除这种愁绪,但月光依旧穿帘而入,这种无边的愁绪,却挥之不去……这样,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欣赏古诗要注意抒情角度的变化,主体与客体的移位。
如杜甫的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面上写,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身陷长安狱中的丈夫,直到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实际上是作者思念远方的妻子儿女。
四、学习古诗中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古人云:“诗无达诂”,它永远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联想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本来故乡有很多事情要问,比如土地、房产、农事、亲情、人迁等,为何只问梅花?围绕这个疑点,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联想:也许梅花凝聚着少年的生活的快乐,也许梅花象征着家运的兴衰,也许梅花引发他一段辛酸往事,,也许梅花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文学就是这样,通过“旧时王谢堂前”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来表现朝代的兴替。诗歌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认真品味,反复训练。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课文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也能写出有趣的诗歌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写一首诗歌。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诗是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诗是大自然每一次快乐的舞蹈,诗是心坎里每一分暖暖的深情,诗是思绪中每一次飞扬的畅想。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去亲近亲近这个小精灵,学写儿童诗吧!
小丫:好啊!我们中华民族可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每天都会教我背诗歌。从一年级起,我们每一册的语文课本里也都给我们安排一些诗歌,所以我对诗歌特别感兴趣,早就希望自己也能像诗人一样,也能写出一首首好诗来呢!
老师:是呀!有这样一种书,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人们称之为“经典诗文”。她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她是一座巍巍丰碑,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她是一顶灿烂的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此外,还有一种儿童诗,通过近阶段的学习,大家还记得儿童诗都具有哪些特点吗?
毛豆:记得,儿童诗里充满了想象。在儿童诗的世界里,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造成传神的诗意。比如《爸爸的鼾声》这一首诗,小作者就把爸爸的鼾声想象成山上的小火车,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老师:是啊,在儿童诗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话。可见于生活中取材,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捕捉美的东西,是写好诗歌的第一步。那儿童诗还有哪些特点呢?
小丫:儿童诗应该充满童趣。比如老鼠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可恶的、好吃懒做的、专干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可在《致老鼠》这一首儿童诗中,作者阎妮却写出了一般人眼里不同的老鼠,读来真有趣。
老师:是呀!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是那么有趣,是那么独特,是那么离奇。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草叶上小蚂蚁咬的洞、树干上小虫子啃的伤、苍蝇飞过的嗡嗡声……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如果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能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来。
毛豆:还有,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巧妙地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也是很重要的。
老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到的、你认为有意思的儿童诗吗?
小丫:我搜集到的儿童诗题目是――《湖》,诗中写道:
好大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蝴蝶大声叫起来/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看,普普通通的一个湖,在小作者的笔下却成了蝴蝶照的镜子,多么美妙的想象呀!
毛豆:我搜集到的这首儿童诗就更有趣了,大家听――
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地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老师:多么有趣的儿童诗啊,小作者用最稚嫩的小手,写出了最温情的诗作,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不仅有我的调皮可爱劲,还包含着母亲绵绵不尽、无微不至的爱。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启示 复习时,考生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解读出题目之间的关联,明了题目所暗示的相关信息,然后观照全诗,整体把握,领悟诗句内涵和题目指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题目。
首先谈谈古诗的音乐性。汉语诗歌里,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音步是一种语音群,也有人称之为顿、音尺、音组等等,名称虽殊,其理则一致的;它是组织诗歌节奏的基本单元,其功能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对于汉语诗歌而言,就是要安排等长或大致等长的音步。音步等长一直是我国古代成熟的诗体恪守的原则。古典诗歌的句型有两种:
一是以三字尾收句的吟咏句,如:“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是以两字步收句的朗诵句,如:“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成熟的五七言诗以及宋词长短句全部以两字步为主体,一字步只允许出现在句首或者句尾,上面的诗句则被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
古汉语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多,加之古诗是用来吟咏的,类似于唱歌,可以有几分形式化节拍处理,如“千寻铁锁沉江底”并不根据语法关系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本来,古诗也应当有比两字步长的音步,诗经已开其端,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楚辞更是如此,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古风体中也可偶见,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按:诗经和楚辞没有的明确的音步理论支撑,其音步真实结构缺乏资料证实。这里的音步分析,虽不一定与当时实际节奏完全吻合,可它们有三字步和四字步是肯定的;估计四字步有可能被形式化处理成两步了,如“胡|取禾|三百|廛兮”之类。〕但是,音步不整齐有损诗歌节奏美,是诗歌格律不成熟的体现,所以三字步四字步以及句中的一字步很快被成熟的古代诗律舍弃了。离骚体昙花一现,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中国最早的诗歌形式是四言诗,这是由它的音乐性质决定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是显著的音乐特征,也就是作为乐歌而形成的《诗经》外在结构形式。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从全篇看是用复沓体制,辛志贤先生在《复沓是否是歌谣的突出艺术特点辩》一文中指出,“章节复沓,似是古今中外民歌的共同艺术特点。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可以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的中心主题,增强‘一咏三叹’的韵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起到很好的艺术作用。”《无衣》中的三章,各章仅有三处四个字的不同,意义上是有递进关系的。这种递进式的复沓,把士兵们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动人,而且又富有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再谈谈现代诗的音乐性。现代诗不受旧体诗的外在形式制约,完全把新诗的表达方式从旧体诗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诗人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采用各种变化到繁复离奇是表达形式,可以用各种语言,包括古体诗词的语言,俚语,口语,西方文字表达方式,也融和了很多西方的思潮,融合自由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诸多的艺术手法。现代诗呈现了自己灵动、自由、色彩斑斓、富有生命力的一面。衍生了很多的流派,新月派,现代派,朦胧派,学院派,下半身学派,先锋派……
关于现代诗歌是否应该保持音乐美,这个问题其实在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辩过。当时最突出的应该以新月派(掌门人徐志摩)和现代派(掌门人戴望舒)为代表。新月派对中国现代诗的演化,发展,对于现代诗的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和,对于诗歌内在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艺术表现,对于确定新诗的浪漫主义的定位,都有非常重要发意义。特别是它把充满自由化的白话诗和感伤风潮的新诗,变成具有艺术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诗的音乐美,提出音尺、音组的概念,以取代最初的缺乏诗的格律的自由诗和白话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湘的《葬我》都体现了音乐在现代诗的艺术美的重要性。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首诗语言简洁,共7节,每节4行,每行6至8字,双行首字都低一格,诗句均齐中又有变化。节奏每句多为三拍。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押韵,基本上每节一换韵。单行则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这些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这样的诗行给人的视觉形象是流动的,甚至不用读,看上两遍就会有音乐的体味了:“轻轻地”这支主旋律在字里行间忽前忽后忽高忽低地反复出现,尽情地咏叹着,把一片惜别留恋而又飘逸潇洒的神态细致入微地吟唱出来,勾起读者神秘而丰富的想象。
现代派,继承了法国象征主义、意向派的影响,独辟蹊径,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他们重视的诗情而非字句上的变异,诗的韵律他们强调,但不是字的抑扬顿挫,而是情绪的抑扬顿挫。他们主张去掉诗的音乐成分,代之以散文体的自由表达。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但是实际上,他们取剔的音乐部分,实际是以诗歌内在的音乐旋律取代外在的韵,音节,表现出的“音乐的精神”。最能体现这种音乐精神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而中国古代诗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中国被世人称为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结构、思维模式、人文品质等。可以说,读中国古诗,就是在浩瀚的书海里翻阅传统文化的书简。通过解读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寥寥几笔,浅浅几行的诗句看似简单,好像就讲一件寻人未果的事,但如果我们细细解读,慢慢品味,就可以发现他字里行间,无处不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就像一壶浓酽的老茶,令人回味悠长。
1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人,行藏在我”等思想,给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以极大的影响。诗中的“隐者”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在世人的眼中,隐者应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视仕途如粪土的高洁之士,诗中这位隐者则是他们的代表。而本诗的作者贾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重一时,但屡试不中,怀才不遇的著名才子。不难看出,贾岛对于这种隐逸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就解释了贾岛为什么会不辞劳苦,大老远地跑到山上去寻访隐者的原因。
2诗化生活,表达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古诗采取问答体裁,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寻访隐者的经历。访友未果,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极平常的事件,而诗人却以诗的形式进行表达和描述,体现了诗人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诗化,也展示出诗人用美学的心灵去观察社会,美化生活,诗化人生,体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本以为找到童子,就一定能找到隐者,可是隐者却不在家。诗人的情绪由兴奋滑向失落,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冲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是,隐者并未走远,就在眼前深邃的大山之中。可是在云蒸霞蔚、白云飘渺、安谧静美的连绵群山深处,怎样才能找到那位神龙般的隐者?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迷,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令人感到意蕴悠远。
3体现了中和敦厚的传统精神
季札强调“忧而不困,曲而不屈”的诗歌特点。孔子称誉《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中和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精神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一种文质彬彬、隐秀知仁的形象。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修齐治平”,不断修炼自己,反省自己。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成所不和或缺的基石。孔子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隐者深居山中,与松涛做伴,与白云为伍,与虫蛇为友,生活肯定是清苦的,但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兼济苍生。采药卖钱那样的商业行为一直为儒家所不齿,他采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疗伤,解救苍生于水火,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亮节,浩气逸韵的中和精神吗?
4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