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09
导语: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素质教育出台的那一天,它就有了一个对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这样作为它的靶子而存在,是素质教育推广时的对立面,是一个需要否定的目标。但应试教育历久弥深的影响一直扎根在被它熏陶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包括那些“深受其害”的教师们,因而也在一次又一次地陈波泛起,为应试教育唱响一次又一次的赞歌或鸣冤。最终,教育家、理论家们便总结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逻辑理论: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这样,兼容并蓄以后,两者也就不存在什么矛盾了,而事实上两者的冲突却始终未曾中断过。
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应试教育是冲着那一道道考试关而去的,其中有不少应试的技巧手段,也有不少有针对性的内容,往往资深的教师有屡试不爽的“秘方”,能闭着眼睛历数各个考试要点、难点,而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如能掌握要领,必定会成功在望。相反的,素质教育讲求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甚至包括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情感态度、精神意志品质等等,原是想要在西方已有的现代文明中找寻到他们成功的道路,这种教育方式现在就被我国冠之以素质教育的头衔了。因为国外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与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就羡慕就搬了现成的经验、方法来用。各地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革,比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评比验收,目的是促进各个学校尽快配备相应的电子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此来武装我们的教育;又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改革方案,有改校园的,有改教室的,有改课堂的,有改教法的,不一而足,为的是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相区别,既显得新颖有趣,又觉得前卫先进,似乎能体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人变成精??各方面的精英、精怪。这与应试教育的将人变成泥??可以随意雕刻的东西,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素质不是指一般的能耐,而是有一定水平档次的才能,所以前者要的是各方面都能有所长的佼佼者,而后者只为培养通过各类考试的埋头苦读者,它更体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木讷般的专注精神,在这些纯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人可以再经二次加工成为他们想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我觉得两者的实施过程是有很大冲突的。譬如纪律,素质教育定当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特长爱好,要保护和尊重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并加以引导,使其在那些方面得到长足进展,因而对纪律而言,可以相对地较宽松些,不作过严的要求,学生哪怕将脚拿到桌子上来也未尝不可,不是经常有教授之类的谈到国外学校的学习之轻松愉快与自由时常将此拿来作比较吗?还说外国的教师上课时常喜欢坐在学生的课桌上讲课,学生听的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无拘无束,教师讲得高兴时也会将脚拿到桌子上来。而传统教育或称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这类作法是绝不允许的,在他看来是不符伦理和常纲的,学生没了规矩,自然也不会好好听课,而且往往是越来越难把握和管教,学生的举动会越来越出格,甚而自由到不可收拾。他要求是学生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全体必须要能熔于一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解决题目而努力。其它过程也是如此大相径庭。
其三,两者对学科的知识要求不一样。素质教育往往不作过分强调,学生能考好自然好,但倘若考不好,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他有好的素质也可以被大家认可甚至推崇的。而应试教育则不一样,如若考不好,那此人必定是死蟹一只,毫无办法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读好书、考好试。
不过,素质教育似乎正在囊括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将它收于囊下。并指出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定义和含义也在作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现时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最后,造成一种概念就是凡是好的都是可以归入素质教育的,凡是有弊病的都应归入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或其它教育的不足之中。
在这里,更让教师们徘徊不定的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衡量手段,一会儿说是以学生的素质来测试,比如语文中要考口试、书写、朗读等,但其量化的手段又是通过应试来进行的,结果呢?说是进行素质考试了,形式上取消了笔试了,但事实上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减负前更累、学习任务更重。何况,很多学校只是名义上取消考试,实际上都仍就在进行各类考试的,而且各种测试一个不落,而且说说不比赛、不排名次,但事实上谁都知道谁好谁差的。对学生而言,是在应试教育的这座大山上,又压上了素质教育这座大山。
那么,难道是老师们想不开,让学生反复去搞这些知识加素质吗?不是的。看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哪个毕业班的小学生不说学习压力大的?哪个中学生不说学习苦的?就在我们这个小荷作文网上的同学,在与我交流或向我诉说的内容中,往往都有对考试的恐惧与忧虑、对学习的厌恶与担心。什么原因呢?是一层一层的压力造成的,最后,这层层的压力全部都加在了我们的学生身上,他们背负着不能言状的痛苦。这些苦,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明白,但还是不得不加上去,看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与我的交流中的感受,无不反映出老师们的强压式学习,有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就告诉我他们天天有考试、天天要做试卷了,语文数学占去了所有的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应试教育更应试教育,因为它多了一个素质教育,本来不用考试的素质,现在都要考了,更多了许多的名目繁多的测试内容,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而我觉得有些学校单抓语数成绩已算是很轻松的了,相比各门学科都要抓,各种“素质”都要出成绩的学校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说语文除了笔试知识外要考各类素质项目,数学也有应用、基础、计算等能力测试,还有英语的口试、笔试,音乐的理论、器乐、视唱,体育的达标、体能、理论,美术的知识、绘画、工艺,常识的知识、实践,还有各类选修课的测试,乡土课程的测试等等。各个老师都接受了相应的任务要求,然后每个任课老师在这些压力下再将要求转嫁给学生,学生再将所有这些一一击破,自然痛苦了。初中里的学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了,往往在网上写作文较多的同学进入初中以后都没时间再写了,甚至连上网看作文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老师、家长也往往都禁止他们再上网看作文,要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知也要知,不知也要知,此之为知也。”教师在不可适从的时候,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什么就搞什么,上面喜欢什么、人们需要什么就抓什么,在来来回回、东东西西的徘徊中生存。学生呢,我想说必要的苦是要有的,学习而不知苦,长大也不知如何去面对种种生活的苦了,然而他们中也有很多被好心的人们“爱”得有些受不了了。
本文以问卷法的研究形式探究了中国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及方法在中国是否能够有效引入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引入的对策。本文分析了不同早期教育模式对高中生的学校满意度和对教育的看法,以考察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公立学校普及的可能性。最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蒙氏教育引入中国可借鉴的一些中国的教育政策。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蒙氏教育在中国公立教育中的普及首先要解决的是与中国文化的接轨问题,必须要对蒙氏教育进行比较的改造;其次,只有中国高考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得蒙氏教育真正走入中国公立教育。
关键词:蒙氏教育;教育;中国;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其在西方世界的普及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并且覆盖到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蒙氏教育的效果优劣也就成为了西方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教育与蒙氏教育理论的理念差异
首先,从对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儒学思想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学与西方传统教育观都在老师、学生和课程三大要素上有部分一致。如学生学习自主性都受到教师的制约、都是以考试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均以传授知识为主。当然,二者也存在一些区别,如师生关系。因此了解中国现行教育中对教师、学生和课程三大要素现实状况,是获得以儒学为根本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优劣的一个适宜的指标。
其次,想要了解中国教育的质量,一个适宜的指标就是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本文选择的是学校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是因为学校满意度是对知觉到的学校生活质量所产生的认知评价,学生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是最直接的教育质量的反映。他们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直接代表着教育的真实价值。
最后,为了全面把握学生对中国教育的态度。了解学生对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评价,也是对满意度这一指标的有益补充。因此,本文选择教育现状、学校满意度和教育观念作为衡量中国教育质量的三个指标 。由于中国没有蒙台梭利的专门化中小学,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比较接受和未接受过蒙氏早期教育的学生的这三个指标来了解接触过和未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学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评价,以最终明确是否应该在中国教育中普及蒙台梭利教育,以及应该如何引入蒙氏教育,以使它适应中国的国情。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的选择
本研究拟考察的是现行教育状况、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对不同教育模式的观念。现行教育状况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一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各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是指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手机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问卷法使用的研究问题也很广泛,采用问卷法,可以系统地了解人们的满意感、基本需要、观念、学习动机、价值观、态度等等。而观念的测查一般则选用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中关于学校满意度的测量需要做简要的方法研究回顾。典型的单维模型学校生活满意测量方式是“我喜欢在学校”和“学校中有很多事我都喜欢”。还有如Ferran Casas等的研究中,分别用一个项目来测量青少年学业满意度和学习满意度,用5点里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现非常满意。
2. 具体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2) 学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3) 学生对不同教育模式观念的访谈
三、研究结果
1.学校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注意力设置了五个等级,从1~5是不注意到非常注意。由图1可见,多数被访者都处于第4等级,即比较注意,占55.6%;其次是一般注意程度,占到22.2%;注意程度很差和非常集中注意力所占的比例均为11.1%。不存在根本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可见,中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程度是较好的,多数学生能做到集中注意,77.8%。那么在集中注意的情况下,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学习呢?结合下面对课堂知识的记忆程度结果,再来看一看。
由学生的注意和记忆两个指标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不差。
2.学校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对教师的满意度的比较
接受传统早期教育的学生对教师的教法的满意程度要显著高于接受蒙氏早教法的学生的满意度,t(16)=3.479, p0.05;而接受传统早期教育学生的师生关系也要好于接受蒙氏早教法的学生,t(16)=3.395, p0.05。也就是说对教师的满意度,接受传统早教的学生总体上是要高于接受蒙氏早期教育的学生的,他们表现对教法更积极的接受程度,与教师更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满意度的比较
而在同伴关系的满意度上,蒙氏早教法培养的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t(16)=-3.369, p0.05。说明蒙氏早教法培养的学生确实在与同伴的互动上要明显好于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学生。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的比较
接受不同类型早教的学生的课堂自主性没有显著差异,t(16)=1.400, p0.05。这一方面说明在学生维度上,学生的课堂自主性都是偏低的。两种早教模式背景下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6)=0.574 p0.05,都对目前的课程设置不甚满。
3.学生对不同教育模式的态度与看法
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回答“你认为中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这个问题,两种早教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多数都认为中国公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认为主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不发达,观念陈旧。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制约了教育模式的改革;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是造成学校教育种种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教育看法的访谈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教育政策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教育政策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在平时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政策中早就有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反映了,只不过是在中国的考试制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教育中,蒙台梭利教育不可能在中国实现。
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可行性
蒙台梭利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身本地化和中国化是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与蒙台梭利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义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就管理在德育方面的诸多功能及德育体系的构成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理论框架。
一、管理是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智力教育相区别的是,德育注重的不全是知识体系的灌输与引导、它以向受教育者灌输和建立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最终目的、对人直接进行从意识、观念、信仰到举止行为的双重作用和约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体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有关的德育政策、德育法规等:三是操作层面.包括德育的方式方法.实现途径和德育管理、这里的管理,包括管理目标、手段、主体,客体等;四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设施设备、经费等。在四个层面中,现念层面是根本。决定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为其他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是规范;操作层面是基础;物质层面是保证。四个层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功能各异,共同构成德育体系、可以看出,管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范,不但不被排斥于德育之外。而且构成了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管理对于促进德育、提高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管理。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主要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德育过程,一般说来、管理和教育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育以管埋为手段、管埋则以强制性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既不能把管理作用绝对化、也不能视管理为可有可无:从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发掘.二者都包含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都以规范对象的行为为最终目的,这是二者功能相同的一面比较起来,管理除包涵一定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和管理双方主现意志等.还包涵同社会生产力、管理环境、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等相关的方面、这是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职能和涵盖面上,管理具有比教育更宽泛的内容。随着系统学、管理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多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重理论灌输而轻能力培养和重共性塑造而轻个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管理的介人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一大特征。管理通过组织过程中各要素间合理充分的配置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言行和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目的、以此起到德育的效果,客观上使管理具有了德育效应公那种把管理同教育相舒裂,进而否定管理重要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会贻误德育的:
二、构建以策质教育为相导的粗育管理棋式
管理有机融人德育体系,实践中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和教育方式。
1.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从管理的运作机制看、首先要在管理实现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 .‘修身、养性’等教条的负面影响.重共性而不重个性培养卜教育呈现出封闭、集中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反映到德育工作上、过多地强调说教,不重视管理.没有认真研究管理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的方式方法显得集中、呆板,基本上采取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摧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不再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创直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益杠杆来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要在“竞争”‘“择优”的法则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或惟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管埋上,管理的内容、手段、实现方式等要素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新的调整。管理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而必须着眼于管埋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将管理纳人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要打破层级制的界限.把管理目标分解为相互连接的行为约束机制,通过诸如风险、利益驭动来促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确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德育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受教育者在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搞“一刀切”的片面和绝对做法,没有把管理对象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管理的层次和多祥性无从体现;二是违背管理的自身规律,对管理目标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缺乏准确的估价。制定不切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总目标与子目标间没有必然联系,使管理名存实亡,造成管理失控。
2.在管理意识上.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将变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管理活动,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管理的一切活动均以应试为中心,以高分为最终目的,使得管理成为简单的强制约束,丧失了其引导、教育、塑造的丰富内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没有把管理当做一种有效和必须的德育手段,管理成了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应付、应急式的被动型管理。 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传统教育缺乏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不重视德育管理有直接关系。管理就其本质来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管理就是教育。教育捅盖管理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确立主动型的德育管理模式,就是在充分汲取应试教育中被动、机械管理的教训基础之上。将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入德育体系,使管理成为德育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传统德育体系过于倚重说教式教育,并否认和排斥管理,特别在极“左.”路线的时代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管理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像的,这是建立主动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基础。其次.管理要主动参与德育体系。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较之于传统德育,其目标,标准、汤盖面均包括了崭新的内容。完成这样的教育过程,要求管理在指导思想利方式方法上做出全新的调整。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人和物的机械管理,而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意识,真正发挥管理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摒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管理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显著,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德育迈向新水平。
另外,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主动介入和有机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在德育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德育在目标、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面有了清晰可鉴的标准。使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为德育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开辟了新的思路。
3.在管理形式上,由分嵌型、无序型管理向整体型、系统型管理转变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
一位周旋于中美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教育的黄生生在面对美国听众的提问时,对许多教育问题找不到完整的答案。
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智商高,而创造力弱,原因是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素质教育一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需要怎样的最佳结合,在本期话题中,我们组织了几篇文章,有关于教育观念的,有培养创造力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全社会都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
一、由孩子上学想到的
每天的上下班高峰也是学生上学、放学的高峰,有两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是学校门前车水马龙,接送孩子的家长你来我往;二是马路上步行的学生如天女散花,有的甚至在马路中间打打闹闹。我想,这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大环境,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只要说到教育,仍有不少家长简单的认为那是学校的事,我们鞭长莫及,家长只能为孩子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有的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有的家长因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缺少关爱,有的因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的家长则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方法,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素质教育的三个链环上,由于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家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行为习惯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正如“成功是一种习惯”一样,健康成长也是一种良好习惯,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习惯教育。专家感慨:“同学们渐渐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当良好习惯的培养逐渐成为一种融入心中的自觉观念时,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更新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软件”
中国孩子都要会背九九表,而美国孩子不把精力放在这里,宁愿用计算器,省时省工。许多美国人认为,背九九表是死功夫。是计算器的功能,是由人掌握的计算器去完成的工作。人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记九九表,就算是背下了九九表,上了两位数的乘除法,一般人还不是得用笔算。用笔算与用计算机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恐怕是使用计算机更敏捷、准确。背了九九表,你能背开方平方表吗?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计算器,每人拿一份开平方表之类的东西,需要用时就查表。就算真能背开平方,还有3次方、4次方……最后还不是得用计算器?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和发现。
目前,电化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已进入教育领域,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效率,使处在任何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地接受所需的教育,可以实现以住只是在理念上认同的教育民主化价值,弥补了传统的班级集体教学的不足,因材施教,个性化,个别化,双向交流的教育走近身边。
当然,从“计算技”到教育现代化还需一个很长的过程,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上,而是由“软件”制约和说明的。我们固然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许多实用的教育软件,但我们最需要的,首先是更新已经深入我们头脑中的千百年的传统教育“软件”。
三、我能行
去年,我带儿子登泰山。到中天门,刚临而立的我已是大汗淋漓,不愿前行。儿子却冲着大山高喊:“我能行!”热汗涔涔的小脸探过来,柔弱的胳膊伸向我,虽然我已很累,但我知道,儿子看着爸爸,只要爸爸能行,他一定能行。果然,我们顺利地登上南天门。
我的“我不行”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儿子的“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传统观念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于是,很多老师及家长发现孩子有缺点错误,便斥责、批评,逼孩子认错;若孩子做得好、有成绩,也只是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千万别骄傲!”长此以往孩子也不知自己究竟有什么优势和长处,以致导致不良后果。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四、承受挫折和不幸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分析;改进对策
一、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目前,我国一些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质量水平,同时一些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对开展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合理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甚至一些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过于保守,直接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活动不能得到有效开展。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副科”的课程教学重视不足,而加大对“主科”课程的教学力度,进而这种教学观念就会让很多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主科课程的学习上,而直接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由于受到唯分数论的影响,一些学校只是简单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标准,而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仍然还是将教学内容归于应试教育,进而对素质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二)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传统教育体系相比,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有更高要求,一些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缺乏,出现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学校在素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设施就相对较为简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直接影响了小学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合理的规范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另外,小学素质教育的教材虽然教材内容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其主体内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的内容为主进行编写的,一些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随意性,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对于开展素质教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三)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当前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有些农村小学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导致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直接影响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结构分析来看,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师对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充足,使得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整体达不到要求,加之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仍沿用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素质教学,这也就导致小学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面。
二、推动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改进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素质教育认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
推动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实现小学素质教育观念的更新,积极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素质教育教学经验,学习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政策,充分认识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进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加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小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转变小学教育的整体观念,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转变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者要对小学素质教育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和传统应试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进而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发展,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二)深化素质教学体制改革,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基于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要不断深化素质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对教材的改革,增强素质教育课程意识,合理使用好义务教育的新教材,才能更好的发挥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进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其次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合理促进发展小学生内在因素的创新,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比如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小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适应性;第三,要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要求,切实抓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课程要求,全面形成素质教育评价考核标准,加强对教育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管理标准,推进素质教育水平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可以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是要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水平。二是充分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需要不断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通过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和在职培训等活动,建设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小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实践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素质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但是新时期的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针对所存在问题要采取多项措施来加强小学素质教育建设,进一步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32).
在逻辑学看来,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要准确了解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及其价值,应当首先了解他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应当了解他对其中关键词“素质”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由中国学者最先提出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它的科学性如何最终要看对素质的解释合理与否。素质原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但在人们的运用中,“素质”概念已经发展成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1],如“干部素质”、“学生素质”等。他认为,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实践的需要”[2]赋予了素质概念新的内涵。“我们反对没有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去杜撰新闻,但也不拘泥于引经据典而阻碍新认识、新思想的产生。”[3]可见,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点———概念问题,潘懋元先生坚持概念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观点,既反对“杜撰新闻”、臆造新词的主观主义倾向,也力避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窠臼,从而在逻辑上给“素质”,进而给“素质教育”以合理的学科定位。这反映了老一辈学者治学上深厚的逻辑修养。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它具有密切关联的两层含义:第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4]。这是它的最基本含义。这里,他采取了教育理论界一个广为认同的观点。那么,“全面素质”包含哪些内容?它有“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5]。在稍后(2001年)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文章里,他讲得更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6]。这样,“全面素质”包含着四项内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素质教育又称为“全面素质教育”[7]。这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素质教育不仅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这是较难把握,又容易忽视的另一层含义,需要详加分析。他说:“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8]其中,第一、二点讲“增长知识”与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应当兼顾,是文化科学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等)内部应当注意的问题,实质上不同于第一层含义,是另一层含义。第三点涉及两层含义。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不属于德育范畴,即增长的不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不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如文化科学素质)之间的外部关系。这时,第三点就是讲思想道德素质要与其他素质并重,不可偏废,属第一层含义。另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属德育范畴,即增长的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思想道德素质的内部关系。这时,第三点讲的就是其内部不同层次各因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这显然涉及素质教育的另一层含义。潘懋元先生说,实施素质教育有待于“转变观念”,包括“转变学生观”。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是否构成其素质教育概念的确定内涵,从而形成不同于上述两层含义的第三层含义?对此我们持谨慎态度。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杨叔子的话说,教育是“‘育人’非‘制器’”[10]。这是因为,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等,而供人役用的器物无此特点;从教育的内部规律出发,教育理应将原属于人的主体地位还之与人。当然,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1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之所以不能形成第三层含义,主要是因为,对素质教育已有的两层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可知,对学生的两个要求———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以及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单以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智育而论,要求知识、能力和智力三层因素协调发展,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力,而思维力正体现了他人无法干预或包办的鲜明的自主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正是潘懋元先生反复强调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潘懋元先生理解的素质教育没有这层含义。总之,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具有两层含义:它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
二、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两层含义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的观点看,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有待于内在多种规定性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潘懋元先生说:“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体现恩格斯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指的‘自由’发展。”[12]他显然同意,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一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意义素质教育基本含义的原因所在。据我们分析,素质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论及的知识“内化”这一关键问题。和杨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认为知识应当通过思考和实践,“内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13];否则,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识、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质恶劣”[14]。知识不“内化”或少“内化”是我国传统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意欲针砭的对象。实际上,第二层含义还涉及一个比知识“内化”更一般的问题———知识和智能关系问题。潘懋元先生早说过,教学过程有“两个平行的密切相关的任务”,即“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能力”[15]。因为“知识和智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16]:知识的学习促进智能的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知识的学习……。他持辩证逻辑观点,反对割裂关系、偏执一端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育所遗传的“重知识,轻智能”的原有倾向,一种是受“西风”感染的重智能、轻知识的新兴倾向[17]。不难理解,知识消化不良实质上仅属其中一种倾向,即“重知识,轻智能”倾向导致的恶果。然而,一种素质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必然要求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从而在知识与智能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因此,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思想,可以说是他素质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二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不可或缺的内在含义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导致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形成,联系二者的中介或桥梁是新的教育质量观,即“素质主导的多元化”[18]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质量标准……”[19]他深刻认识到,它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识、忽视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21]。对此,他在论著中多处论及。无疑,新的教育质量观正是同时在这两个意义上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加以纠正。[22]显然,它的产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学理论和心理学思想影响的当然结果,而它又是进一步催生其两层含义的素质教育观的直接理论依据。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素质教育的两层含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保证着素质教育成为真正潘懋元意义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各项素质应全面发展,避免重某些素质、轻其他素质的倾向。第二层含义是说,一种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应当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防止在知识和智能之间失去协调和平衡。从两层含义的相互关系分析,每项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两层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就应当清楚认识到其内在的两层含义,以免挂一漏一,“顾此失彼”。我们将会看到,根据这一素质教育观,可以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重要问题。考察潘懋元先生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极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从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个脱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学讲座》中阐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3]的教育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辈、陈嘉庚、杨贤江、王亚南等人思想的影响。到90年代末,文章《试论素质教育》详细了论述二者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它们“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内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目的同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25],同时其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学说所未提及,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确的”[26]。2001年,他又进一步认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开始大为升高,不再是单纯培养审美素质的狭义美育,而是一个兼顾原先不曾顾及的“情感的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广义的美育的范畴”[27]。至此,除了继续以“中介”环节彰显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层含义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在理论上,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分析、澄清和评价当今教育界、教育学界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思想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视角。这里,我们据之解读《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评价关于素质教育流传已久的一些误解。《纲要》提出,本阶段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要贯彻三大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可以这样理解,三大战略主题的基本内容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做人”,这是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强调的内容。“坚持能力为重”,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纠正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智能”的不良倾向,这相当于潘懋元素质教育第二层含义所强调的内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第一层含义的潘懋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此外,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还可看出,道德目标和能力目标尽管为《纲要》所着重强调,但它们终究属于素质教育的两个目标而非全部目标,我们不应将素质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简单视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在此,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我们分析、理解《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一个良好的解释视角。潘懋元素质教育观有助于我们澄清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误解。有学者主张:“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28]也有学者声称:“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29]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其一,“面向全体学生”或“促进所有学生……”不能成为素质教育概念的固有内涵。不然,素质教育在将全体教育对象、特别是包括校外教育对象完全纳入教育过程之前,根据定义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素质教育,因为一种教育从部分学生推广到全体学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那么,这种处于推广“进行时”中的“教育”的性质如何?它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分别有何关系?我们应当怎样界定?这将引起学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其二,不能用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从潘懋元对素质教育的释义,以及对它和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看,全面发展教育毕竟还是一个有别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且,从某个方面说它较素质教育更为抽象。因此,将素质教育界定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并没有使有待明确的概念内涵得到明确,不合逻辑定义的基本要求。其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应直接列入素质教育的定义之中。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第二层含义分析可知,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已经包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协调发展导致的积极结果远远不限于此。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定义理应涉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此,诸如此类流行的说法作为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的,作为科学定义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还启发我们,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有充分理由可以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隐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脱离素质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径,搞一套有别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
(二)实践启示
一直提倡课堂教学改革,从六步式教学模式到五步三查模式,我都有过一些尝试,一些体会,也有一些迷茫和迟疑。通过这半期以来的探索,我更坚定了信心,提高了对课堂改革的认识和对传统教育弊端的了解。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过程统一化。在当前教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追求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而特别讲究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采取统一的方法,按统一的进度以及统一的要求来开展教学。不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没有多少区别,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香,学困生吃不了。还有些教师还在填鸭子,往往认为只要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就可以学得多,就不至于在应试中失败。可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实在是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和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现。
其次,传统教学评价单一化。虽说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评价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然而,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评价就是测验或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评等和排队。每次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对教师业绩的排队排名是教师的荣辱榜。半期的学习和尝试,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困惑,专家们都谈到了小组评价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小组的多种形式的评价可能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通过尝试,使我对小组建设,小组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解决了小组建设,小组评价的问题。也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网络平台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
(一)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学生从以往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新的学习主体。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至于学生收获多少,能不能学以致用不得而知。利用网络平台的教育手段,学生可以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甚至可以重复性学习。这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提升了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上服装设计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国内外经典的服装设计案例,为学生讲解色彩的搭配、服装款式的设计,以及所设计的款式适合什么年龄、什么职业的人群等,使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对这门课程进行定位。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学习,教师不再是在课堂上进行死板的讲解和灌输,强迫式的教学。
(二)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把以往教师的演示工具,变换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如同舞台上的角色,学生如同观众,教师用尽浑身解数尽可能地表演,时而讲解,时而板书,时而展示图例,但下面的“观众”有的聊天,有的睡觉,甚至觉得无聊干脆走人。这就是传统教学的弊端。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自主学习。学生可以登录相应网站,下载大量的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强大的网络平台提供了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
(三)网络教育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可以扩充知识量,加大学习的难度,对于这方面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引导式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
网络教育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首先要选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交互方式,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等。需要提交的文案是网络课件的脚本。
(二)软件原型开发
将网络课件的脚本设计成可运行的界面程序,确定程序的逻辑框架,色彩色调风格,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三)制定课程教学内容
1.课件内容的科学性课件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表现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应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
2.课程的组织方法网络教学课程的内容在必要时须采取模块化的结构方式,大体地划分出教学单元、知识点。具体授课内容的页面须运用导航工具与直接有关的教学单元链接。具体教学内容应视具体知识内容而采取语言、文字、音乐、视像等多种表现方式。
3.每个单元的内容具体每个单元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学习内容、习题、各章的教时设计,以及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
4.内容表现形式课程内容应采用文字说明、背景资料、配音阐述、音乐、平面设计图、动画,以及教师录像播放的表现形式。
5.教学活动设计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核心内容,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教学应事先设计好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题、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一切教学活动安排视具体课程内容确定。
网络平台下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网络平台下的美术教育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网络美术教育的成败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打破一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网络美术教学与以往那种过于僵化的填鸭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更能充分地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与学生的主体性,所以网络美术教学必将成为新型素质教育的平台。
(一)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
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远程网络教学,其立足点是向个性化的教学转变,最终目的是突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授课模式,进一步以个别化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在整个远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新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行为关系显然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而变为以教学设计为主,从而更好地发挥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主体的创造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
(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网络教学
针对网络教学与多媒体特点而开发设计的教学软件,不仅具有生动、活泼的审美特点,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电脑程序与需要选择软件,还可以根据电脑反馈的学习情况,灵活地更换课程软件,改变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学习情况有所变化,电脑就会针对具体情况对下一次讲授的难度与内容进行调整。当学生完成作业有难度时,电脑就会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这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因材施教与个性化的原则。
(三)网络教育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39-02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搞好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目标[1] [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和适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典范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学”的结合[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做物理实验,都喜欢动手操作。显然,实验就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教”与“学”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内容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特点上的结合,还可以是模式上的结合。总之,只要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关心和利用。可见,注重“教”、“学”结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结合点,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最适合开展“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落到“实”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事例,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和设想,构思和设计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文凭—水平”、“知识—能力”的转变。要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在“实际”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加强学法指导,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课后针对个别人作相应的辅导等。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和难度,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爱上学习,进而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个性化发展则是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来引导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正确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5]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其中,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努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次是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活动及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体现启发性和“双主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科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物理学科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逼真的物理教学情境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四)优化教学手段
要注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及幻灯、录像等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要重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和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等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