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10
导语: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6
导学案设计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进行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将导学案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去,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同时小学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今后的语文学习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导学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使导学案更好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更加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辅助教学成为该门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正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应该及时发现和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认识和理解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加深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认识,并且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导学案的设计和有效应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导学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起始,同时还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指南针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的重要体现。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和包含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和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心中对课程的进程和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为课程的展开进行一个必要而合理的铺垫,这种对于学习心理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加自然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部分,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不仅如此,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还可以在课堂伊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和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应有的学习状态,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
由此可见,导学案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上,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了导学案部分,直接进入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这种对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忽视,往往是来自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进行导学案设计和在课堂上进行导学案引入,完全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和无效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影响,将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纳入到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的范围中去,使导学案能够发乎它自身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教学功能,更好的辅助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理解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无法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字和语言。因此,面对小学生的这种语文课程学习实际以及认知实际,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和语言认知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和领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着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者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和反作用力,如果教师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的话,不仅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导学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丧失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排斥和厌恶心理,对于学生现阶段和以后的语文课程学习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
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的现状,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反思,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语言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选择适合学生、便于学生去进行理解的语言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拉近学生和导学案之间的距离,使导学案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综合指导;要点解析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综合指导不仅能有效提高相应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以及热情。那么,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
一、指导教学重点的明确
就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指导的开展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纵观综合指导的过程,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其开展的主要对象在于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正式开始综合指导之前一定要对目标进行明确的制定。因为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整个指导工作开展方向的准确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定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的具体限制。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教材是教师开展具体教学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实际上就是教师与教材、学生之间进行配合的过程。2.除了教材之外,另外需要教师进行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具体认知。就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考虑,要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且掌握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必然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考虑。
二、综合指导手段的灵活运用
除了明确相关的指导目标以及指导主体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对相应的指导手段以及指导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进行合理灵活的运用。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启蒙阶段,如果教师用很生硬的手段开展综合指导,很有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指导教学的效果不好,有的教师会变本加厉,采用更加严苛的手段去要求学生,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恶性的怪圈。鉴于此,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时应尽量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去感受语文课程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从而最终提高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除了手段的灵活运用之外,教师还应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指导氛围,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应指导的有效吸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开展过程中,有效的综合指导不仅能加深、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综合指导的过程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相应的指导方式以及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合理的筛选,争取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所学习的主要课程对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同时将为学生日后的气质性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对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也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也变得常见,以多媒体设备为必有基础工具,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将是未来语文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可视可听性强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一个交叉的,综合的,继承的立体教学过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语文课程内容为主体,对知识进行新的整合传授,学生将以新的认知方式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涵义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升学生的主体需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把握,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学会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将学习作为自身的成长需求,而非单纯的应试学习。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授课都是教师主体,教师的讲授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学生的听讲作为辅助内容,使得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望解决和改善这一问题。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朗诵音频,及相关的图片等让学生产生最直观的认知,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后续内容更深入的学习。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满足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小学中自主能力相对初高中生较低的特点,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语文学习相比于数学学科,不具备本身的顺序性和条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分条捋析,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精细组织,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教师要通过网络信息的利用,在课前备课,将网络中有用的有趣的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的信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视频音频播放等,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课程内容情景导入。教师要在上课前精心备课,对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期,以便在课程教学中有良好的课堂生成。良好的课堂生成有利于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对下次课堂进行积极良好的预期,以发挥教师主导的最大效力。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探究创新学习的条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因教学方式,教学用具的局限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探究创新学习条件。加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少,合作方式单一等原因,使得语文的学习变成了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性认知方式。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的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创新探究教学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建立三维立体互动教学网络提供了便利。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文课程呈现方式,增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教师新的教学方法的主导以新的心态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互动,创新学习,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步提到。形成有机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教师和学生互通有无,发挥各自所长,促进二者的共同进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势不可挡,教学方式的革新也亟不可待。二者的结合将有效解决教学中的许多的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涵义及分析,提出以下策略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汉字学习整合
小学语文学习主要以汉字的识记学习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基础课文篇目的学习,将其中不认识的汉字筛选出来,通过笔画顺序,读音,词组,造句等的学习对汉字词语进行理解识记,以便在简单表达中进行应用。教师通常用领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读音教授,通过汉字笔顺的板书书写进行书写教育,通过口头讲授进行语义解释。这种传统的教授方法有其优势所在,但存在耗费时间精力较大的缺点,如在进行汉字书写方法的教授r教师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才能将正确的笔画顺序展示给学生。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进行提前备课,将笔顺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展示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通过课件可以更直观清晰的学习汉字的写法,为学生进行练习增加了时间。
例如,在进行“翻”这个字的书写学习时,如果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教授就比较麻烦,由于“翻”这个字的笔画较多,进行一次完整的板书书写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所占的版面也较大,教师还要考虑有效利用版面进行合理布局。而如果通过信息技术,通过课件展示,教师备课时只需要在网络进行搜索便可以获得“翻”这个字的笔顺,在进行检查调整后,在课堂中展示,即可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阅读学习整合
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同时作为一种学习技能和方式,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学生进行汉字的读音学习,以及对简短文章的理解。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有以下方式:教师领读,学生集体朗读,学生个体独自阅读,背诵,默读等几种方式。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领读之后再进行其他阅读方式学习的。这样教师的教学效率较低,同时花费大量的体力精力,领读时间长,学生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往往嘴巴在动,但不知所云。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和音频的使用,带领学生进行读音学习。而且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语文的阅读增添了趣味性。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找好课文朗读课件,在课堂中进行播放,朗读课件不仅声情并茂,还具有背景音乐甚至桂林山水的画面呈现,这样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妙,通过直接的身体感知,视听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缘由,对课文有直观认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信息技术与作文学习整合
作文作为汉字,词语,语义逻辑等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同时由于其综合性,也增加了对作文学习和教学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作文的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探究,通过校园网平台进行自由撰稿,开放交流评价区,优秀作文赏析,修改作文,进行发表或刊物印刷。
例如,设定一个作文题目为“家乡的秋天”,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立,通过已经学习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学习进行交流探究,理解作文的目的与内涵,学生理解后,在校园网平台上进行自由撰稿,在撰稿区开放评价交流区,让学生进行互相指导。指导后进行优秀作文评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赏析,经过教师的修改,使学生的文章发表。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巩固了语文的基础地位,促进新的语文教育教学环境的生成,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任莹.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J].中国新通信,2015(8):31.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渗透;实施
目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愈发注重对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并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的生态环境教育方式是渗透式模式,在所有学科中都融入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教师应加强研究分析,合理运用,保证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和实施。
一、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征[1]。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它能够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实现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目的。
二、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
1.挖掘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在保证学生能够对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明确理解的同时,提升其生态环境意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使生态环境意识深刻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中。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小蝌蚪找妈妈》《鸟儿天堂》《猫》《坐井观天》《翠鸟》《小壁虎借尾巴》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并意识到美好的环境需要人们的爱护。例如,在学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时,学生能够了解到,鳄鱼虽然凶猛,但是却能够与燕千鸟和平共处、相互帮助,从而对生态环境中的共生现象进行理解,并发现动物之间的美好友谊。
2.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插图都独具美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学生体验,从而激发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为学生呈现清澈的池塘中,倒映出璀璨的星光和轻纱般白云的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带领学生理解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2],使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美好的情景,并在阅读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人想要破坏小池塘,同学们应该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欲望,提升生态环境意识。小学生十分热爱表演,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融入情境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作者对文章中的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设置山中情境,请一位学生扮演作者,再邀请多位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景物,根据自己的角色特征,与扮演作者的学生进行自由对话,使其充分感悟到生态环境的美好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3.拓展生态环境教育渠道
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生态环境教育空间范畴,使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仅将其局限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例如,教师安排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题目进行作文写作时,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考察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地图,在考察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标出建筑名称,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作文中进行详细描写。这种方式既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渠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充分意识到校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总之,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范围十分广泛,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体验,融入情境之中,感悟生态环境的美好,使其直观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提升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4,(1):52—54.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小学语文
前言
从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实际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三种路径可供选择:一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二是专注于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三是提高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的道路。三种路径都提出了“加强语文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的问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必须在教育机制上要获得促成专业引领的条件才能实现,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构建必须依据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实施到位。这就要求教育形式和手段必须是持久有效的,而在实务教学当中,有效性的课堂无疑是教育形式和手段中最重要的载体,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成为了教育路径选择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和研究。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缺乏内容的合适选择,缺乏实际学习方案的实施。语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高效课堂无法实现。当前教育呈现出创新改革发展后期的新常态阶段,而由此创新教育理念和新常态的形式要求实际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优化学生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和结构的方向发展。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总体情况,在解决实际课堂有效性的问题时,应该注意把不同的课程中的模块进行重组、在教学中努力开展教育实践与课本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变化、建立长期教育措施、完善小学语文课程与课堂评价机制。由此促进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有巨大推动作用。
2.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思路
2.1阐释教育理念
让学生学习思想中融会贯通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小学生乃至中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种思想理念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连贯思维的熏陶。在此引导之上,语文有效性课堂才有扎实的基础性。由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己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和提高。学校可组织学开展课堂实践操作、专题报告、专题理论研讨会等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2拟定课堂教学方案
阐释教育理念只是对学生的思想根基做出铺垫。而在实际语文有效性课堂构建模式下,需要依据学生发展整合出完整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学的方向和思路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由此课堂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结合。小学生相对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因此谈不上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宏观上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中,课程结构设计要能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有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小学生学习的结果;三是,教学方案需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
2.3指导教学实践尝试
教学方案中课程结构设计拟定确认后,教师将其运用在教学当中能够产生效果才是最终的需要。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学计划有效性的实践手段,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才是教学实践的效果的论述。由此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实施教育计划,以验证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完善的做法。
2.4引导反思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教学方案尝试运行之后,教师应该对课程设计组织进行价值和效果的评价。由此首先对教学设计和进行自我反省,查找设计短板,确定预教学计划和行为的不和谐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找到解决办法;同时让参与教学实践的同行老师或者学者提出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指出方案的长处和短处,便于整改和完善。
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3.1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目标设定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要达成一定的目标:一是以满足学生各种实际需求为前提;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接受新知识、提高语文文字能力、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个人的素质得以提高。然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发展有区别。因此,在小学语文目标设定过程中,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前提,内容要充实、指导方法要灵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的课程目标依据教学大纲为总体纲要,让一些有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广泛参与。三是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引领新课程目标设置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而不越位的实践态度。
3.2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构想
对课程评价采取教学大纲设计为原则,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安排实际上与教学大纲密不可分,采取此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与实际教学挂钩,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就等同于对课程的评价。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是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整体设计必须执行的基础;以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来明确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并在教学目的和任务、范围、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序列等主要内容上进行适时定位。利用教学大纲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检查和评估要求方面作为明确的规定,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咨询和指导。编制课程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按照学校语文课程要求,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力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的精神,积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吸收新的知识学科、新内容、新方法,并集中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平台操作、对个人取向的建设建立寻求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实际教学反映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专业知识。也可以分主题提议举办相关讨论班会,并深入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交流、比赛、竞争等形式促进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相互支持,让学生共享沟通。二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课有效性课堂学习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引导,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三是组织一些校内、校外人员参与的一体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得到实践的“活”的指导。
结语
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教学样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语文课堂与课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校语文教育的空间,对普通学校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
语文课程的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本国基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初次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其主要包括教授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因为只有能识字之后才能进入更高级的学习活动。而随着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向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平时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策略,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程形态模糊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通过讲读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样一来学生既阅读了课文,教师也完成育人的目的。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极大的帮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掌握到一些其他的知识。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语文教学中,他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阅读与课文的讲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语文课程中理解与表达失当
语文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运用语言来让学生充分认知事物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其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欣赏能力的训练。纵观我国的语文课程的教材安排,其中自主阅读部分还是占了其中较大的部分,而关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则完全没有,从而导致了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出现了严重失衡。
3.语文实践活动置若罔闻
目前,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开始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学生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严重失衡,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衡。
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去伪存真,真真正正教语文
语文教学需要反璞归真,认认真真的上好语文课,这就需要教师能忍痛割爱,摒弃那些浮华的多余的伪语文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开展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在师生的互动之间来进行语言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的能力共同得到提高。语文课改提倡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融合和内容的渗透,而不仅仅是形式的。融合与渗透更不能喧宾夺主,从而冲击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但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语文课改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语文教学,目的是针对现实需要来发挥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并不一定是完全落后的,有的是万万丢不得。尤其是低、中年级的语文课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教师的自身引导和带动下,学生来模仿教师,这些语文课上也考验着教师的真功夫,是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教学手段包办代替的。
2.舍闹取静,安安静静教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更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潜下心来,体会那些文字,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安静地学习,将学习内容融进他们的心灵里去,而低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的甚至坐在椅子上都不能持之以恒的待着。语文教学要锻炼孩子的定力,让他们在安安静静的的环境中读书,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从容容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开展“读、思、议、练”活动,并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避虚就实,实实在在教语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着朴实、诚实、真实的工作情怀,实实在在地上好语文课,同时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扎实,语文课程实践训练要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要切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时候,要针对文本来展开对话,不能脱离文本来进行空谈、虚谈。师生之间对话,要紧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并咬文嚼字,理解字词,掌握字词。要善于从文本中来了解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去发现文本空白,从而在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语文学习主要强调个性化阅读,且这些是强调阅读主体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但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有再新的观点,再活的形式,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并提倡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时刻牢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学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不仅要在内容上下真功夫,更不能忽视了语言训练。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从而提高吸收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积极的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本着让小学生绽放出五彩的斑斓、追逐绿色梦想的原则,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与宗旨,研发出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不“改味”[J] .新课程(中旬),2011.(11)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教材;网络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46-01
所谓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指小学语文的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具体地说,它包括小学语文的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其中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体验,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明白许多教师长期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角度需要转变,意味着教师的课程观念需要自我更新。其实如果同一个材料,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似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每位教师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有一个案例,外国教师在教学生画苹果时,先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苹果,学生你看看、他摸摸、你闻闻甚至咬上一口。然后教师让学生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画出来的苹果不像苹果。画了三四次才把苹果画好。而中国的教师画苹果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示范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画出苹果,学生照老师画的样子,一下子就画出苹果。相比而言,外国学生画苹果太费力,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则太轻松。这就是两种不同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外国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与体会,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表达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画出的是"自己的苹果"、"生活中的苹果",而中国教师则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怎样画苹果的步骤传授给学生,学生画出来的苹果是"老师的苹果""黑板上的苹果"。所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开阔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
2.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常变常新
现代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新事物就应该表现出探究的欲望,要在平乏、琐碎、枯燥的应试教育中,不断发现教学的新价值、确立教学的新视角、获得教学的新体验和新成就。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用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教育教学常变常新,给课程教学增添新动力、新活力。比如王玲湘老师在小学语文全国青年教师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中上《搭石》这一课,就很好地使用了教材。《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教材把两种美贯穿全文,教材先给我们展示人们走搭石的景美,再向学生渗透人们走搭石时为他人着想、敬老、礼让的情感美。王玲湘老师在教学生字"伏"时,先让学生认读,再请学生上台示范"伏"的动作,因为教材中年青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王玲湘还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敬老的思想教育。还比如她在教新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认读,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边生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两个词语所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新词的基础上用诗的韵律配乐朗诵,感受教材所要传达的景色美。从学生学习生字到应用生字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和情感体验的培养,一下子就抓住了教材的灵魂,也体现了王玲湘老师使用教材的独到。所以说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教材中注重引导的学习方式,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在教材中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开发思维留有余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贯穿在课程教学中。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课本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现代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生,慢慢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我觉得当前的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千万别忽略了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4.网络是一个巨大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库
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而网络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其实这个新时代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而生活。就如同鱼无法离开水一样。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教学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也是网络在教学中的存在的价值。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网络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所以说网络是一个巨大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思想;渗透;途径
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再单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抓住学生品德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传统观点认为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工具性科目,而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有另外的课程来约束。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集结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来看,德育教学的工作也是极其迫切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探析
1.德育渗透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将德育思想渗透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处于实践当中。然而,不难发现,也存在不少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并不重视,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致使学生的德育状况十分糟糕。就现有的品德课教材来说,还不足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形成一定的管理与督促,这就需要额外的德育教育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渗透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德育渗透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重要途径
虽然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与指导却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枯燥单一的品德灌输早已让学生失去了课程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德育的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3.德育渗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将德育思想渗透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是对学生德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升华。将知识讲授升华至道德培养的层次,这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因此,这一渗透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爱国主义、传统思想道德品质、传统美德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分析、情感熏陶与树立学习榜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德育与智育工作独立开来,要两手抓。所以教师要能够通过课文阅读与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本字、词、句的含义,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充满情感的朗读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创造逼真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会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一致,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能够为人师表,在工作生活中以思想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能够从多角度出发设计课外活动。小学生具有思想幼稚、缺乏独立性并善于模仿行为习惯的特殊时期,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能够选择一些正面人物事例,以树立学习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名人励志故事会、诗歌朗读等课外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要能够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书籍中领悟情感,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后感。一本好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甚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功能来看,将德育工作渗透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极为重要且有必要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从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双重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与指导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德育教育的方面,让学生理解知识与道德应同时并存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同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J].课外语文,2012,(18).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76-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极大发展,让当代小学生群体也逐渐开始利用网络媒体工具了解社会信息,从而造成了小学生群体早熟现象的出现,尽管在一方面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途径与工具,另一方面也给小学生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能否把握时代契机,有效利用现代化工具帮助小学生掌握知识、培育能力都将成为时代背景下极其富有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课题。除此之外,现代互联网新媒体也造成了网络文化的泛滥,其中不乏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颂扬,从而将会严重影响辨识度差、价值理念为成型小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此为研究背景,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研究。
2 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读书、识字的能力,还能够利用小学语文教学逐渐提升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行为价值意识等,从而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拥有着极度丰富的好奇心,从而容易对互联网络中存在的缺乏筛选和定位的信息产生歪曲的认识与理解,从而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利用小学生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功能性特点,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并能够对小学生的正确思维理念与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进对文化内容的思考和吸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小W语文也是对其他课程知识内容加以理解的重要前提,并且还能够借助小学语文中对历史、人文、美德等知识的传递,实现对小学生全方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发现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中拥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应当契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提升对小学生能力、认知、思维等层面的培养。
3 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增加小学生语文的师生互动环节。师生互动环节的增加,能够赋予小学生课堂学习全新的体验,并能够借助这一模式的使用和推进逐步增强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借助课程学习知识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小学生主体能动性、好奇求知欲的有效调动。在此过程中,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1)增加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活动元素。小学生对于课堂中所开展的活动通常十分热衷,借助活动在课堂中的组织与开展将能够极大提升小学生课堂环节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程度增加背后让小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目的的实现。结合小学生语文的课程内容及范畴,通常可以在课程中采用的活动开展模式十分多样,其中可以集中于语言类节目的彩排、辩论赛的开展等。通常让小学生直接参与到每个课堂中的热门话题中,并花费自身精力、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对每个话题背后问题的深入理解,将能够实现小学生对每个课堂授课内容的关注程度增加、小学生对课堂中问题研究的理解深度增加等,从而达到让小学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获取能力与素质成长的授课目的;(2)开展小学生语文相关的课外交流。小学生语文教科书中的大多数内容与当代社会、生活十分贴近,可以采用开展课外交流活动的形式,让小学生获取对课堂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针对德育、品德、文化的教学,通常可以带领小学生参加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科技馆、蜡像馆等与书本内容有关课外参观活动,也可以前往电影院、普法一线、安全生产一线等让学生了解与书本内容有关的社会现状,并采用撰写读后感、公开演讲、PPT讲解等想形式,实现对课外内容的有效吸收、理解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引导、有效沟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每组学习、分队学习的理念,从而将公司职能结构引入课堂班级活动开展中,极大提升课堂中学生活动参与后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除了主要利用让学生发表自身感想、撰写报告进行交流等途径之外,还可以开展与互联网有关的优秀作品、文章评选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在经历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取学习的乐趣,不断从学习中获取其他途径无法获取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第二,拓展小学生语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大多数小学院校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局限知识文化传递的升学目标,而大大忽略了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逐渐改变教育理念,并朝着真正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向努力。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方式,在原有传统教学、授课模式上求得改变。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形式,不但能够与时代相互接轨,而且能够引入互联网中所拥有的优良文化和优质资源实现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两种具体实施途径:其一,使用PPT教学。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小学生识字、造句等能力,还应当通过语文教学提升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学之间的衔接,使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丰富化,以便于让学生能够对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使用PPT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采用教师主动教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生活中与语文课程教学相关的素材,并将实现电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式和熟识的手段让小学生加以利用,从而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实现更多小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其二,组织小学生作文课题研究。作文是对识字、造句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尽管大多数小学都会要求学生每天撰写日记,然而日记的形式却五花八门、品种多样,并且教师在其中也不会给予太多的介入,从而造成了日记撰写的课程培养目标大大缺失。作文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最终考验,通过组织小学生参与到每周主要学习教科书内容的观点探讨中,以此形式来实现每周一文的课程培养方案,将能够使小学生对书本所学知识实现极大的融汇贯通。
第三,改进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使用纸质化的答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呈现,并用对与错来对学生素质与能力加以评判。这种评价模式尽管能够适应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要求,但是却无法从层次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在此过程中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努力:其一,积极调整当代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不但将课程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硬性指标作为小学生是否实现能力与素质提升的评价依据,而且还应当将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程度、课堂认真听讲程度等软性可量化指标作为小学生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针对该评价模式的建立,应当侧重于对个体化重视程度的提升,其不但应当以当代小学生群体特点变化为依据,更应当以个体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为依据,从而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让每个学生都能跟随课程授课的进度,实现在体验中学习与成长;其二,设计较为科学的考核机制。在此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将当前考核机制加以分解,并将日常成绩的60%、作业成绩的10%、课堂表现的10%、课外任务完成的30%综合作为课程评价机制建设的依据,并能够通过这种兼具考试、考察的综合评价模式建立,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小学生Z文教学质量的极大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形成不但关注结果,而且还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过程学习中,从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事物对与错的认识模式,实现凡事究其原因、追其根源的思维模式,让其在今后遇到困难与难题时能够更加轻易的迎刃而解。采用这种途径来增强小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参与过程,还能够让每个学生所获取的成长得到明确的评价。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可让小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高均能够拿来较多的参照物加以比较,从而实现让小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并从中获取对待学习积极的态度,找寻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小学阶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十分关键,由于其所处时间短、个体差异大等诸多难题存在,积极开展适配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策略将十分重要。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其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增长文字阅读与理解能力,更能够借助语文课程学习向学生传递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增强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质量将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环节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的正确理念与教学策略,并提出了些许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对策。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并为国内优秀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关凤.浅谈不同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2] 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3] 娄丹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