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12
导语:在中医学基础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护理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好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护理知识,可为护生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着对基础护理学各别章节的教学中采用“移情教学法”,有效地开展整体护理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移情是心理医生给病人治病时运用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该疗法医生可以详细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出病因以便给病人相应治疗。“移情教学法”就是在给护生教学的过程中,让护生作为病人,体验患者的心理感受,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从心理方面让病人达到舒适。
1 教学目标
1.1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2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
2.1 总体安排:
我校基础护理学的每次教学课时是2个学时,每个学时45min,共90min。在后30min设置一定的情景,实施“移情教学法”。
2.2 “移情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以“疼痛的护理”为例。笔者给学生设置一个背景:患者,李某,男,65岁,胃癌后胃大部分切除术,现在情绪紧张,担心预后以及经济问题。根据病例有以下的护理问题:知识缺乏:缺乏病因及防治知识。焦虑:与经济问题有关。在“移情教学法”中选取一位同学扮演患者角色,另一位同学扮演护士角色。然后根据护理问题,护士同学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扮演患者的同学说出其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全班同学再将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探讨,最后制定一个最佳方案。
3 效果评价
3.1 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移情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临床患者”,尽早适应临床,增加了理论讲解的真实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2 利于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移情教学法”,在教师设问、引导、帮助、纠错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护生的职业责任感:
“移情教学法”,寓教于乐,既培养护生对患者的真实情感,又丰富了护生的语言,提高护患的沟通技巧。同时,在此教学法中,其仿真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换位思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1]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勇于奉献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了护士职责的神圣之处,理解了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懂得了护理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培养了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的美好情感,[2]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尼春平,刘冬焕,刘芳娥.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75-376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40名新生入学后,根据个人的入学成绩进行分班。相同的分数段的学生随机分到6个班级。选取1班作为实验组,2班作为对照组,每组40名学生。两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分组情况
实验组采取异质搭配。将40名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按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学生对任务和活动实施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特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过程参与了学生的组合意向。对照组将40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5人。
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式练习与考核方法,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平时成绩由两个方面构成,小组互评占30%,教师抽考占70%。小组互评成绩是组内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小组互评在课外练习时间完成。教师考核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各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 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练习与考核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所得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操作成绩。
3效果评价
对于两组学生的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组课外练习出勤率进行比较。
三、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如下表所示)
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
组别例数操作成绩实验组40855±79对照组40785±83t值5604P值
实验组出勤率为92%,对照组出勤率为67%。
四、讨论
(1)提高了技能练习的效果。“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项目多,辅导任务重,每小组的人数也较多,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纠错,因此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为此在操作训练结束后随意抽小组一位同学进行考核,并将学生最关心、最具有切身利益的技能操作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抽考学生为随机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2]。
(2)提高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护理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间及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组长记录参加学生名单及训练情况,作为小组互评成绩的依据。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训练,使出勤率高达92%,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度。
(3)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护理学是一门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通过护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要有与医生、患者及医技人员等密切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们“90后”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给学生学会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组员落后了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技能实训的成绩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团队 泌尿外科护理教学 效果
随着护理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入,传统护理教学模式呈现更多的局限性,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完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满足护理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需求。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模式是重视人的创造性、灵活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模式,文中以我校252名护理班级的学生展开研究,探讨在泌尿外科护理教学中使用TBL模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我校护理170、171两个班学生127人和护理176、177两个班学生125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所属班级将护理170、171班分为观察组,护理176、177班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27名学生中男性11人,女性108人,年龄在16~22岁;对照组125名学生中男性7人,女性113人,年龄在17~23岁。比较可知,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精心备课,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开展教学。
观察组给予PBL教学法教学,挑选本学校具有3年以上护理生课堂教学经验的外科护理教师2人与合作医院联合聘请1名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技能训练内容、考核机制、标准等参与本次研究中。具体步骤如下:
①课前设置问题。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目的及重难点知识,为护理生课前准备相应的阅读资料,例如:《外科护理学》中第39章泌尿系统梗阻患者护理等。
②准确认定测试试题。主要包含个人预习认定测试、团队任务测试等,测试学生对泌尿外科护理相关概念、基本内容及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本次研究使用3个学时开展TBL教学,一共设计25个预习测试题目。
③设计具有应用性的练习题目。例如: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设计综合病例,主要内容包括病人病史、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结构等内容,一共设计14道小组谈论题目,例如: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护理措施等。
(三)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对比用X2、t进行检验,如果P
二、结果
(一)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综合理论考核成绩
观察组学生综合理论考核成绩为(90.32.9)分,对照组为(77.53.1)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见表1。
(二)观察组学生对TBL教学模式评价
由表2可知,观察组91.34%的学生认为采用TBL教学模式能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采用该模式能提升自身自学能力(92.91%)、团队合作能力(90.55%)、解决问题能力(98.43%),效果较好。
三、讨论
目前,多数开展护理教育中,护理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网络学习、个案学习等等[1]。但是,因上述教学模式无法展现全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护理学科的总体理解和掌握情况,日常教学中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护理教育者必须不断引入并完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护理学科教学实际需求。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我校把TBL教学模式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观察组学生的综合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本次调查观察组对TBL教学模式的评价可知,该组学生认可把TBL模式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与TBL教学模式应用在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一致[4]-[5]。由此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采用TBL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多环节测试、小组讨论等过程,促使其所学护理知识不断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符合医疗卫生队伍教学和工作效果。同时,TBL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置身在多种观念中,有助于在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优秀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创设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氛围,促使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升高,值得在类似学科中推广应用[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使用TBL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护理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各类测试中督促自己学习前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张璐,李萌.TBL融合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15(08):956-957.
[2]隋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8):146-147.
[3]张莉,梁爱华,于小免.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03)):80-81.
[4]Rider E, Brashers V, Costanza M. Using inter-professional team based learning to develop health care policy [J]. Medical Education,2012,42(05):513-543.
关键词:物理知识;物理思维;实验一、强化观察与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也基本上是通过类似的过程,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物理观察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感知它们的特点和变化;二是为了记录事实,取得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三是为了发现矛盾,发掘问题。
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不必长篇阔论地讲述如何观察和实验,但必须把观察和实验的理念贯穿日常的教学中。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问题。所以观察不局限于课堂上、实验中,还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观察,懂得观察的意义与目的、观察的基本方法,更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如果不懂观察、不会观察,那样的实验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学生实验没兴趣,实验效果等于零。
二、强化物理思维
物理学习中,科学方法是沟通能力与知识的桥梁。所以学生要掌握好物理这门学科,应当有物理的科学方法。比如,包括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在内的普通逻辑方法,是物理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思维方法,对于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是十分有用的,要学好物理也必须掌握这些方法。
当学生有了这一套方法就可以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在解决问题成就感的驱使下,他们的学习方法逐渐地得心应手,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自主学习这一理念下,顺理成章地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学生挖掘蕴含在物理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正所谓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强化物理知识的运用
1.在课堂上和实验教学中强化物理知识的运用
让生活与现代科技走入课堂。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的物理现象,高科技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让它们走入课堂,要求教师注意收集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如黑洞问题、蹦极跳、载人飞船、卫星的成功发射有关问题。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又破除了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坚定探索科学奥秘,献身科学的信念。
2.在课外强化物理知识的运用
[关键词]高职 中医 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仍在医疗保健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医特色,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实践。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在中医护理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宜讲究方法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教学
中医学的教学任务不只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教材当成蓝本,根据大纲要求、教学条件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1 结合学生特点,研究教材内容
高职学生在生源上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这部分学生往往存在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意志欠缺等弊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授课对象的特征,结合学生特点研究教材内容:①把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识记;②内容较少实际运用较少对整体知识结构影响较少的内容适当删减;③能与实践课结合的内容尽量发挥实践课特色,让学生体会直观教学的优势;④切合社会需要,将中医学就业前景、临床特色、优势等融入教学。
1.2 注重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连接而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与学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或用病例、或用社会现象、或者相关知识等,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其次,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学习热情,因势利导把握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适时、适度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1.3 充分利用教学课件
传统的中医教学已经不再完全适应当今的护生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亲自设计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更好的促进中医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使知识表达更加充分、生动和直观,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1.4 上好实践课
中医操作技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临床实践活动,比如针灸、拔罐、足浴、耳穴按压贴敷等,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无论是对于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还是自己的家人朋友,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相关操作技巧,做到定位准、操作熟、效果显著,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和快乐,又拉近师生关系,便于以后课程的学习。
2 结合学生特点,促进自主学习
高职学生经历了中学时代的文化课程学习后,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自主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设计问题、案例、场景等,并逐层递进提示解决思路,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来有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3-01
从古至今,骨伤始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毕竟,生活中难免存在磕磕碰碰导致受伤。在西医上,骨伤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方法来保持和发展骨骼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这与中医的骨伤学并不一致,中医骨伤科学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脏腑、皮肉、气血、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又称“伤科”或“正骨科”。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生活越来越繁荣,骨折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是日趋严重,骨伤的治疗也是越来越急迫。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操作和理论体系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充满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并采纳研究,中医护理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医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结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社会不可分割,紧密相连,人体的生理顺应地势和天理而发生的相应的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主要是依据整体观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护理研究,从而进行综合测评,并通过辩症施护、辨病施护和辩症施护,从而对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中的基本原则。“辩证”是指采用中医学的基本治疗理论,通过对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和研究,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和特点,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是减轻或解决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护原则是中医护理个性的体现。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指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人体生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异样,异常;气候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主要依据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护理和处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性别、年龄以及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药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对于阴虚之体,则应该给予通风向阳,并给予清补养津滋阴的药物和补品,帮助患者康复。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护理上应该给予关注,并施与相关的处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为护理重点,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为重点,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医临床护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简单方便、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疗效快、易接受、经济适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包括按摩术、艾条艾柱、刮疹术、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术、熏洗、、耳穴压豆、贴药术、太极拳等方法。中医治疗骨伤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论体系、整套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道理。中医在治疗骨伤上有着深刻的认知。现在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手法已经X闲篇的检测结果来了解骨伤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譬如旋转回旋、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复位,以此取得良较好的疗效。放置分骨垫,小夹板固定,捆扎也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端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而一般整复成功后,常用分骨垫来维持骨折的对位。采用小夹板固定,使用棉花作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考虑到了疗效与经济两方面的优点。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脉络受伤筋骨折断,骨髓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泛肌肤,损伤后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不通而出现疼痛肿胀。因此,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当采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