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12
导语: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成长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9-01
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每一位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更为理想的阅读方式,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探寻出有效的途径。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潜能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就好比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质疑、分析、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问自答、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点评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当然,在训练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阅读情况加以引导。《桂林山水》是冀教版语文第七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表达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可先让学生讨论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讨论之后,学生突然提出两个让我没想到的问题:一是文章题目叫《桂林山水》,作者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呢?这样与题目矛盾吗?二是作者在文章中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能不能按先分后总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放在课文最后进行总结,这样不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吗?针对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一是以《桂林山水》为题,是作者借用古诗文中的内容,为了便于表达中心主题;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可以按照同学们想法来写,只要能突出文章中心就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评价,而不能抱着教参不放,或搪塞过去。学生若能善于质疑、主动学习,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阅读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几种活动。一是结合新教育实验,组织学生阅读规定的课外书,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二是开展朗读、诵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三是开展课内外阅读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的水平;四是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存在的困惑,由教师进行解答。为了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在班级摆放一个“阅读疑难与解答”的笔记本,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问题,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改变阅读态度,他们不再厌恶阅读,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的形成。
三、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交流促进学生个性阅读
首先,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人们常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家长,若能和自家的孩子一同阅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了推进学生的个性阅读,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规定了相应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将这些阅读内容作为检测考查的内容。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要求三年级学生上学期阅读《三毛流浪记》《长袜子皮皮》,下学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书。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要不断增加。学生要更好地完成这些阅读内容,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当然,在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也给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带来许多难题。但只要教师能结合实际,想方设法,就能让家长帮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效果。其次,让家长进课堂探讨阅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聆听老师的教学,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许多启发。有一次执教三年级《丑小鸭》一课,家长们听后,不仅被这则童话故事打动,更重要的是还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孩子现在基础差,但只要坚持阅读,将来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也能形成独特的阅读习惯和个性,提高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进行了大量实践。若能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个性阅读习惯,让他们进行大量阅读,他们就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体验与众不同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个性,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一、端正教学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五、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关键词:习作 兴趣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说、乐中写,最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精心组织活动进行习作练习
每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活动。我抓住这一特点,把他们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我首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传话”游戏。充满欢乐的游戏把学生的兴趣提高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时,我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向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游戏中紧张快乐的场面、参加者的动作、神态说一说?”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并且几乎都能有条理、如实地口述下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老师三言两语交待了写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便专心地投入到习作中。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消除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事物的分析与思考,写作题材的选择与确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事件,在事件发展中诱导学生分析、思考。心理学家认为,只有亲身参与的活动、事件,印象才最深刻,也最有向人叙述的价值。因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练习写小动物的时候,我让家里有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亲自观察了动物的外形特征,很快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愉快地学习写作
低年级学生对作文缺乏整体认识,一开始就让他们作文,无疑会让他们感到茫然、困惑,使他们产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以至影响到今后的作文。低年级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喜欢动、喜欢做、喜欢说,无所顾忌。针对这一特点,我认为在低年级应采取“做做、玩玩、说说、写写”的作文教学法,这样既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说写的兴趣。如在三年级写“观察日记”作文时,为让他们了解写作方法,我特地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先自己玩玩具,引导他们观察玩具的结构、形状、颜色等等,学生玩得开心、看得仔细。接着引导他们说明各自玩具的特点,再进行习作,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各有特色。
四、激励评价,提高写作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得到表扬后劲头会很大。因此,在习作课上要肯定每一位学生在习作上的进步。小到字迹比以前工整,标点比以前标得正确,错别字少了。大到文章条理清楚,布局结构处理得当等,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劣中求好,哪怕学生一个句子写得生动、优美,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可将其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灵不断涌现出写作的灵气,促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总之,要用好“激励”这个法宝,让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 深入钻研教材,积极践行“高效课堂”
学期初我就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要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我针对对照高效课堂四个要件认真备好课,明确一节课的实际教学目标,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什么知识,获得多少知识,估计能用多长时间获得,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课后有没有必要留作业去做,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我觉得“先学后教”的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给别的小伙伴当小老师,教师不妨放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或许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能说到点子上呢,老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会更有兴趣和热情的,就算有些孩子说得不对的话,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有难度学生实在想不出的话,老师再教给他们方法。最后在上完课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平常我在课堂上一般都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作业,先做完的学生就先当面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这种做法也许有些局限性,就是可能只是找到部分优秀的学生存在的一点问题,因为先做完的一般是优等生,其他学生还有什么错误当堂就看不到了。不过我会把没来得及面批的学生作业收起来再批改,集中改完后就汇总整理一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再上课时在全班反馈纠正错误。但有些学生可能速度非常慢做不完或者不会做的,我就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找时间辅导他们了。即使这样做,还是离高效课堂所说的“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差很远,就是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有些困惑。
二、利用激励教育,实验实施“日记课题”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写日记,对小学生来说,是引发其写作兴趣的一种极好的练笔方式。但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提写日记,就皱起了眉头,似乎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就尝试消除学生对日记的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教给其方法,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日记其实并不难。我创设各种情景,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1、先说后写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有计划地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从别人那儿听到了什么,从电视和广播中都看到听到了什么。由于这些事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学生基本能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说的兴趣浓。这时再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学生就能轻松地接受。
2、先看再写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根据这个特点我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怎样观察事物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初步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并且知道了观察不仅仅限于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巴尝……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细心观察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还是收获。通过指导和练习,学生学会了写景写小动物的方法,以后毛茸茸的小鸡、急速飞翔的燕子、淅淅沥沥的小雨、银装素裹的冬天,都成了孩子们愿意看愿意写的事物。
3、先做后写
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深刻。所以我采取先做后写的办法,引导学生写日记。如玩“擂台赛”,让学生主动上台献艺:唱歌、跳舞、武术、诗朗诵……孩子们台上台下十分投入,活动结束后,大家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回味:活动的时间、地点、谁参加了活动?有哪些同学参加了擂台赛?表演了哪些节目?比赛结果如何?你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了日记。以后在开展“运动会”、“庆元旦”等活动中后,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同学写日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日记的写法。
三、引领课外阅读 讲求方法过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构建策略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是出于对实践的感知,虽然不是得心应手地操作某种技术的熟练技能,没有明确的逻辑模式和准确的知识形态,但它能够帮助师范生做出适当的教学选择,它追求的是师范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设定,是以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顿悟为基础的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下面笔者从真实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个角度,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科教学,探讨构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策略。
一、在真实性学习中构建
所谓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Authentic的中文翻译是逼真的、可靠的,真实性学习不等于真实学习,并不是在真正实践中的学习,而是指模拟一个高度逼真的教学环境与场景学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需要直观形象的专业教育场景,对于1~4年级的师范生来说,能进行专业实践的活动只有短暂的教育见习(一般前四年的学习中只有一周时间的见习)。只有创设一个与教师工作非常接近的场景,引导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知识,用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建构出为师范生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真实性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学习设计一定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然后基于教学内容创设行为发生的真实场景。
比如在“小语教”的教学中展开微格教学,这是一种真实性的学习。首先,确定微格教学训练的主题和具体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要求选择,比如专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训练、写字教学训练、字义教学训练等。师范生可以查阅、观看相关教学资料或视频。其次,利用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录像,课后,观看教学录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详细记录下来,或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师范生经过全面反思,为自己新的实践行动做准备。微格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使评价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直观、可靠,更有效合理。如果要进行的是某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譬如,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教学,就可以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片断模拟。一位师范生模仿教师,其他师范生扮演小学生,选择不同类的课文进行课堂导入教学,师范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交流之所以这样教学的原因,相互评价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帮助师范生构建分析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框架,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习得实践性知识。
二、在问题研究式学习中构建
从个人教育知识建构的角度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学会批判地看待教育理论,形成新的见解,而且可以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普林在《教育研究哲学》中说:“通过分享问题、疑问和尝试性结论,教师能够建立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也许是尝试性的,但经受了批判性质疑,这种知识是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解释和对解释加以评判得到发展的。”[1]与一般研究的结论不同,这种实践性的结论着眼于具体情境。
问题解决式研究是师范生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直接目的,一般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研究的程序是:
1.发现问题,选定问题。
师范生研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由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限制,往往不能从众多繁杂的教育现象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师范生的感受和能力,选取“真问题”。比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时接到一个小学生的请假条,是这样写的:
老师您好!
下午我妈妈要带我去一个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下午也不知道是哪些课不能上,希望您批准!
这位师范生看到请假条时哭笑不得,同时感到这位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会写假条,认为值得研究,但又不知道怎么研究,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还是小学生思维训练?通过教师指导,该生决定把小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研究问题。
2.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假设,即对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效果之间关系的假定性说明,是实验科学中的变量对因变量结果的假定性推测。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师范生进行假设时应依据已有的教育知识教育事实、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条件及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提出假设,需要进行逻辑检验,看它能否合乎情理地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假设纳入教育实验方案,进入实验过程。
通过对163本实习日记的叙事研究发现,85%的师范生在实习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做小学生的班主任真不容易,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吵起来听不见人声;有45%的师范生无法控制课堂,出现学生吵闹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有位师范生进行了深入思考――怎样的教师气质和风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班主任树立严厉的形象更有利于班级管理,这个假设是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其他教师的经验逻辑推理的结果,该生在实习日记中反思:
开始,我对他们很亲切,记得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时,老师讲过,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可是,当我对他们微笑时,他们却吵翻了天、炸开了锅,我叫他们停下不要说话了,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听,即使有两三个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闭嘴了,没坚持三秒一看别的学生还在说,也又吵起来,气得我脸都绿了。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的小学指导老师,他告诉我,对待他们必须板起面孔。
3.基于实践效果的后续行为。
如果实践效果很好,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总结,反之,则要继续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样是上例中师范生对于班主任管理风格的问题研究,师范生在进行“严厉的管理风格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假设后,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管理风格从“亲民”转为“严厉”,对违纪学生不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板起面孔”训斥;该师范生说:“至少学生不敢顶撞我,我这样做的直接意思就是告诉学生:我虽然是实习生,但是也不是好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年龄太小了,训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哭个不停,于是,我又换了一种方法,谁表现得好,我就表扬谁,这样一来,似乎所有孩子都进入我预想的状态了”。在该案例中,师范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修改行动――反思,在一系列行为中,获得了关于班级课堂管理的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师范生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并在“建构――解构――建构”的模式上逐渐生成。
关键词:课改;课堂;高效;教材
一、“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1.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不足。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主导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仅仅体现在活动形式上,学生不够投入,往往走过场,看热闹,影响实际效果。
3.学生主体发挥不够。教师总觉得讲多了怕不合要求,浪费了学生的讨论学习时间,不敢讲;讲少了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不透,掌握得不全面,不放心。导学案“导学”的功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坚持能力为重,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难度。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明确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写字教学中增加了关键性的“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
练”。从“创造性理解”走向“正确理解”,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语文教学不重视文本、不尊重文本,课堂上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使大部分语文课成了品德教育课。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教授认定“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提出课程的本质在于教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认真钻研文本教材。
四、全面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
上好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教材解读的内容主要有:弄清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材的疑点。目前,由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导向把握不准,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普及,教师上课使用课件进行配合教学,是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感受一下高科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效果是相当的不错。但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问题: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课件呢?是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用课件来实现呢?我觉得,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使用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帮助我们教学,而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教师课堂上被课件所控制,而自己不能控制课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并未能较好地反映出来。凡是能用学科手段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用多媒体为好。
七、开足开齐课程——构建高效课堂的外驱力
由于学生的特点,除语数外的其他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实际是大多学校重视语数外的教学,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长期下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没有专职的教师,也应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学校和相关部门要把握好导向作用。
一、倡导“悦读”理念,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悦读”,着意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语文“悦读”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开展“悦读”活动过程中,学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而且还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只有当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1.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老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既少独特理解,更无阅读。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不让“个性化阅读”成为空话,合川中学的语文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的陋习,允许学生误读,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里,智慧与智慧碰撞、体验与体验交织,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便日渐形成。
2.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渴望享受阅读的成功体验,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与认同。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成功体验,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位展示其阅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互动式读书交流会是把学生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推向前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这种思想的碰撞必将极大地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课标》都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总量要求。针对这一“破万卷”的要求,学校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补充阅读材料。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遵循“悦读”原则,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对此,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特别是“四遍发散读书法”训练,即跳读、熟读、细读、精读四遍。跳读,要求学生在读得快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梗概,记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观点;熟读,也要求快速阅读,此次阅读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细读,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词句、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项任务;精读,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卷”,展开研究性阅读,并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了学生的精神,又推进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主动积极钻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到的审美乐趣,是教师指导、引领、点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联通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只有乐于“悦读”的语文教师,才会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甘心与学生分享阅读的独特感受。基于此,学校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激发教师的“悦读”兴趣。
1.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教师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论文。读书范围广泛,可为文学作品,也可为专业书籍;文章形式多样,自由诙谐的感悟式小品文、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皆可。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畅谈读书心得,并请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指点提升教师的读书论文。在教师交流和专家打磨下,很多教师既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也让自己的读书心得见诸报刊,“悦读”兴趣高涨。
2.举办语文教师沙龙。语文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教师沙龙”,以自由、轻松的方式替代呆板、严肃的教研会议。沙龙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交流。读书交流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这样既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使教师了解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化。如,初中三年级组承办了文言文教学探讨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他们和学生一起读文言文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期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经验等,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给其他教师很大启发。
3.建立教师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机微博,为“悦读”提供一个师生研究交流的空间。在学校官网上,学校准备为教师们开辟博客专区,畅谈读书心得。利用手机微博,教师可以把每天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并。依托这些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体现了“悦读”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夯实“悦读”基础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如果阅读过程障碍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无法体验“悦读”的美妙。
教师注重知识教学,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成为合川中学师生长期坚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教育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学的事实、概念;程序性知识主要指向语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状态保持的策略。从三者的关系看,陈述性知识是基础,主要靠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技能,是识记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表现,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选择。
基于知识的类型考虑,我们充分认识到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系统,有知识积累,有阅读能力,会选择阅读策略,并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积累,更要学会愉快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只有具备相对丰富的语文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和理解误区,才能感受阅读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回归“悦读”教学中心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近十年来,这个中心常被指向“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态度,这导致运用语言往往被忽视。我们提出的“悦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放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言学习中心呢?
一、联系具体物象,培养语感
语言的感受以感性为主体,它离不开直观生动的形象。小学中低学段语文课文大多选用浅显易懂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直观生动的具体物象来反映客观事物。中低学段语感的培养需联系具体物象,才能领会并丰富其内涵。比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一句时,教师先展示木雕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木雕。木雕是非洲常见的工艺品,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们大多来自民间艺人之手,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它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通过图片和教师的介绍,学生形象地认识了“非洲木雕”。接着,笔者出示四字词语“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四字词语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木雕。”学生会说“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木雕”“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木雕”等等。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用横线画下来,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内容,感受“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再以“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为起始句、总结句进行引读。这样,通过直观的物象,结合朗读与说话训练,学生既理解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等词语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也培养了语感。
二、加强语言理解,强化语感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中低学段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理解感悟,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在中低学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不仅感知语言,还加强了语言的理解,进而把课文语言的感悟与语感的训练统一起来。例如,教学“爱不释手”时,笔者先出示词语,请学生找出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画下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出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再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释”入手,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让学生动笔,在书上画下这个词,在“释”字下面加上“”,旁边写上“放”。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找出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我”爱不释手,指导学生读句子,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内心想法。有的学生说:“这象墩子栩栩如生,我一定得把它买下来!”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它买下来,带回国做个纪念。”……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然后挖掘词语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当时喜欢但不得不放弃购买的矛盾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语感训练。
三、进行角色体验,丰富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内涵,能丰富并发展其语感能力。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少年向‘我’推销木雕”的片段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销售员推销商品的情景,演一演卖木雕的少年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进行角色体验。
生(读):买一个吧!
师:不管是谁来到摊点前,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会说“买一个吧”,这位少年非常热情!(板书:热情)
师:当他发现我非常喜欢这个象墩子时,他又说――
生:夫人,买一个吧。
师:他诚恳地说(全班齐说)――
生(齐):夫人,买一个吧。
师:我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生学着语无伦次地说)
(师评点,点明“语无伦次”的原因)
在这里,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了少年的诚恳与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当时矛盾的心理。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丰富了语感。
四、入情入境品读,升华语感
知己知彼,以学情定教
了解学情,准确掌握学生具体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基础。在《夸父追日》教学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学情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大问题,且每个问题各有侧重。
系列问题一 ①夸父追日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②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③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而且故事内容难度较低,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解答与课文内容相关问题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了解学生阅读的整体水平。
系列问题二 ①你怎么看夸父?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关于价值观的判断,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获悉学生对故事深层内涵的理解是否准确,由此判断在之后的教学中是否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引导。②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写下来。教学并非是阅读的终止,而应该是新阅读及新思考的开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不仅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有助于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反馈更让笔者有了除却答案之外的收获:第一,学生思维与成人不同。教师作为成年人,固有思维注定从阅读一开始就对文本进行了价值认定,且易坚定不容争辩。而事实上,依然稚嫩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关注的点会更为丰富、更为分散,一些成人认为司空见惯的反而成为了学生争相关注的问题,而恰恰是教师的“以为”,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反馈中发现有不少是贴近他们年龄特点的奇思妙想,更有许多真实而幼稚的想法。如《夸父追日》,学生反馈的问题主要有:夸父为什么不喜欢黑夜,喜欢光明?太阳不是在太空中吗,怎么可能追得到?为什么夸父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
学生在其理解、思考之后,在自觉地结合了自身对事物认识的同时,也在集中关注文本,从文本中寻找问题。这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正是学生渴望得到解答的、学习的兴趣点,经过梳理,选择出教师授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第二,学生的问题需要梳理归类。与“以案定教”“以师定教”不同,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异常强烈,面对学生如洪水般袭来的问题时,在感到欣喜异常的同时,也要冷静地对学生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类。一些学生的问题脱离了文本,可以利用班队课等形式进行解决;一些问题比较个别、特殊,是否可以在其他场合进行单独指导;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作为文本学习的延续,在课文学习之后进行拓展……
通过问题的梳理和归类,可以使教师对教学重点把握更为准确,也对接下来文本教学的展开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同时,梳理和归类,更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尊重。
反客为主,形成问题意识
掌握了学情,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笔者认为就是着力打造学生语用的环境、学生未知及渴望学习的部分,提升学生已知的部分。对学生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之后,学生的思维脉络便已经逐渐明晰了。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释惑,激发更多探索欲望 展示了梳理和归类之后的问题,将学生重新引入文本,引导他们认真阅读,从文本中寻找和发现。“这些问题呀,其实在故事的语言里可以找到答案,需要我们边读边体会,还要前后联系起来。”教师的语言,一方面是引导,一方面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问题是推动文本教学深入的动力,带着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同龄人提出的疑惑,语文阅读、语文学习就有更多快乐的因素。当学习成为一种快乐,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
解疑,带着问题换位思考 对于一些需要理解和感受的问题,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为什么第二天夸父的身子会变成一座大山,他的手杖会变成一片桃林呢?这个问题呀,咱们需要问问夸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假如你是夸父,你怎么想?”
带着问题,读文本、品文字,会让阅读成功打上个性的烙印,当学生的回答带着更多的个性解读,语文学习就又成功了一些。
抛砖引玉,学以致用
在研读文本,答疑解惑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学习要求灵活地穿插语用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语文运用的训练。
根据年龄特点制定训练点 《夸父追日》的故事,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知故事的情节。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课文大意的理解是有要求的,2013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因而,笔者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后,串联预习作用中的几个问题,创设了一句话复述故事的训练。“夸父追日的原因是什么?夸父追日的目的是什么?夸父有没有实现目的?为什么?结果怎么样?请你们用三、四句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老师给你们几个连接词:因为( )为了( )可是( )最后”。语文能力,在不断地语言训练中逐步提高。
根据文本特点选择侧重 《夸父追日》是个故事,在设定本课的朗读训练目标时,笔者定位在读出故事的味道。什么是故事的味道?许多学生很疑惑,笔者以范读加以引导,水到渠成。文本不同,语用训练的侧重不同,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对语用训练点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择和设计。
多元解读,引领价值取向
鼓励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阅读中打开更宽阔的视野。面对年幼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多挖掘一些文本中蕴含着的正面的、积极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夸父追日》一文的教学中,针对“大家怎么看夸父?”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赞扬――追求光明是他的梦想,他为梦想而战!(周云飞);夸父想法大胆,他知道太阳很热很热,还想把太阳固定在天山!(胡泉宇);夸父敢想敢做,因为他想抓住太阳,就努力去做 !(吴雅琪);我觉得夸父是个牺牲自我的人,因为他为了抓住太阳,牺牲了自己(王婷钰 )。也有的持不同意见――我觉得夸父太自私了,因为如果有些人不喜欢光明,那么那些人一定会很难过的。(雅丹);夸父很笨,因为太阳是永远抓不到的。(卢雨欣);我觉得夸父很傻,太阳是不能一直这样照着大地的。(程熠佳)
面对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这样引导:观点基本分成两类:一部分同学对夸父是欣赏、敬佩的;另一部分同学对夸父是否定、怀疑的。下面请双方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应该欣赏佩服夸父还是怀疑嘲笑夸父?为什么?想一想,再回答。
不同见解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抓住此刻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升华到精神,水到渠成。当小结“梦想是可贵的,人要为自己的梦想去追求、不放弃!”出示的时候,学生眼中充满了坚定与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