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13
导语:在教学策略的界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定要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一、深入浅出,明确概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思想品德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没有界定的个别术语。此时,教师一定要对概念进行科学的阐述,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生产力”概念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了解:人类为了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类需要做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有何关系?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一定要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开展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劳动力越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生产力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感知、体验、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与实现相关的学习目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予以关注,并且对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等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加以相应的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素质,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习风格 学习差异 教学策略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倡导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学生在很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比如他们的先前经验、认知结构、语言、兴趣、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这些差异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是以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的----或注重听觉反应或偏好视觉印象,或思考或实践,或逻辑推理或直接思考,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各有所不同----或讲授,或演示讨论,或偏重规则,或侧重实例,或强调记忆,或注重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所适应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协调一致。
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严重错位时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科失去信心甚至于放弃。有效的教学策略应面对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具有某种学习风格的学生, 用与学生学习风格格格不入的教学策略去教学,很难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不变的教学策略来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要尽力适应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力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探索基于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一)学习风格
风格一词是指人的风度品格。而对于学习风格,对其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西方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阐释着学习风格的内涵。我们在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基础上,作出如下界定: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是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学习风格涉及情感、意动等很多方面的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吸引程度、学习者的态度、动机水平以及成人榜样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情境来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学习风格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优生与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有差异,男生与女生在学习对策上也有所不同。学习风格也会受学习方法的影响,也会因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改变 ,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英语课堂应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主动学习体验。
(二)学习差异
“差异”即“区别;不同”。 学习差异是指同一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的差别。学习差异是学生学习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学习差异,研究分析学习差异的诸多表现,明确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与学习差异的相互关系,是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策略,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学习差异是学习者的普遍现象,在教学中即使两个学生平均学习成绩相同,在各科学习上仍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学科的成绩相同,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习风格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果,对学习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指导学习和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策略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教学策略的使用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师自身特点为主观条件、依据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其实都体现了对教学策略的关注。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意识得到加强,合作学习观念得到重视。
二、基于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实践
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28年,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基于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力图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出发,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的教学策略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所以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在感官方面,学生主要表现在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产生不同的偏爱,这三种偏爱各有优劣之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9AUnit4 第一课时的时候,我课件呈现了各种电视节目,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图片,这样在视觉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插秧式”的授课方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了小集体的 团结(队)精神;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分配小组时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性格搭配要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这样的搭配,会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工作中都有一个很好的互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资源差异,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我把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都有优秀、中等和学困生组成,他们在自学和群学时,相互帮助,互相学习,气氛和谐,相处融洽。
(三)独立探究与合作式学习策略
运用合作探究策略时,教师要备好导学案,导学案上必须提供合作学习的程序、内容、策略。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2人)交流自学成果,提出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研讨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大组(6人)研讨。大组内研讨导学案,针对学习重难点深入研讨,思考感悟。研讨时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其次,探究要有深度: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互动探究的结果是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目标的达成,促进了知识的建构与方法的建构。
关键词:幼儿;涂鸦;教学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生活中,经常能看见一些幼儿拿着笔在纸上或地面、桌子、墙上乱涂乱画,这就是涂鸦。幼儿涂鸦,是指幼儿随心情进行的创作,作品可能是线条、图形,也可能是无法下定义的东西。
二、涂鸦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1.有助于幼儿宣泄情绪
幼儿的情绪可以体现于涂鸦中,幼儿情绪高涨时往往会选择涂鸦这种方式。如丹阳边画着令人奇怪的彩色线条,边喃喃自语:“大蛋糕,呵呵,好吃的蛋糕……”旁听的教师从幼儿涂鸦中的彩色线条和幼儿的话语中,能感受到涂鸦者的快乐,猜测或许幼儿刚经历了一个快乐的生日。
2.真实反映幼儿的心理状态
幼儿处于放松状态下进行的涂鸦能反映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佳佳自由活动时,喜欢在纸上画一些背向太阳的卡通人物,线条、颜色都正常,但人物都没有耳朵,教师问:“为什么这些人物都没有耳朵啊?”“因为这样我就听不见你们说话啦!”从佳佳的表达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这时处于逆反期。
三、幼儿涂鸦中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对涂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于幼儿的涂鸦作品,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通常,教师只是将涂鸦作为没有危险性、能让幼儿安静的活动来进行,并没有给予涂鸦足够的重视。小浩在房子旁边画了几个石头、小草和线条,却被批评了。教师问道:“难道你没记住我昨天教你的画画技巧吗?”该教师只重视幼儿作品是否美观,对从画面了解幼儿心理状态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2.教师对涂鸦理解不全面
很多教师会对涂鸦作品进行评价,但仅限于“谁画得更像”“谁画得更好看”,而非利用涂鸦中幼儿所画事物的象征意义做进一步的引导,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涂鸦理解不全面。
3.教师对涂鸦不能及时引导
有时教师没有在意幼儿涂鸦作品,便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次午餐前,教师发给幼儿纸和笔让他们随意地画一些东西。丽丽画了一只小狗,用了深色的彩笔涂色,小狗尾巴朝下,眼睛大大地睁着,带着一种愤怒。而这时,教师忙着准备午餐,并没有时间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揣摩,仅仅将涂鸦当作占满幼儿时间、好给教师腾空做其他工作的方式。
四、幼儿涂鸦中的教学策略
1.掌握涂鸦中常见事物代表的心理意义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是情绪正常稳定的表现;过于使劲,甚至把纸涂破是具有攻击性、在发泄愤怒的表现。偏爱暖色的幼儿是活泼、精力充沛的;冷色则代表安静、思考。太阳,表达幼儿对温暖的渴望;画大耳朵是幼儿比较敏感、听话;画夸张牙齿的幼儿是有情绪的,有言语攻击性。
2.从涂鸦中了解幼儿心理状态
幼儿心理状态会在涂鸦中体现出来,所以掌握涂鸦作品中常见事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就能相应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如果涂鸦时幼儿使用了很多种鲜明颜色,这说明幼儿此时心里很高兴;使用较暗的颜色,线条粗重,是幼儿情绪不高涨的表现。教师应该与心理状态不好的幼儿及时沟通,引导他们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3.对幼儿涂鸦进行因势利导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涂鸦,边涂鸦边与幼儿交谈,走进他们的世界。对有不良情绪的幼儿应多关注,了解他们不良情绪的来源,引导他们多画一些带有积极象征意义的事物,如太阳、大海、树木等。
综上所述,教师应多学习涂鸦中事物的象征意义,并应用于教学中,从涂鸦中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进而正确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策略
什么是策略?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1]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那什么是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对教学策略进行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2]较早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美国学者埃金等人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3]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埃金对教学策略的界定突出了教学策略的两个特点:任务的要求;方法的选择。这反映了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具体方法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故事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以下策略:
1师生共生“故事”与课堂组织
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任何一堂效能高的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一堂乱哄哄的或者是死气沉沉的课,它所取得的教学效能可想而知。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传统的课堂组织总是教师单方面的驯服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向走,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秩序井然,但实际的教学效能不一定理想。现代课堂组织以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为目标。故事教学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因为故事教学策略是以师生共生“故事”这样一个过程作为课堂组织形式的,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故事。师生共生 “故事”策略,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勾勒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儿童生活“故事”圈;在此故事圈中寻找可供课堂承载的、以师生共生为契机的“故事” ,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的组织。[4]
2情境体验与课堂激励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语言的学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因此,激发儿童动机, 使儿童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探寻的过程、有了共生的结果,到此,故事教学法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必须让儿童进入故事的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 故事” 策略是指在课堂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儿童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故事,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故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其作用就是使儿童的生活经验跟作为教学任务而被儿童学习的人类集体经验发生相互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儿童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故事中的蕴意。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简单化和直觉化。所以教师不能创设过于复杂和过于抽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否则学生将不知所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样,故事教学策略将会大打折扣。另外,学生总是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去接纳知识,原有的知识组织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显然也会各异。所以,在体验故事情境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并允许其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
3言语传递与课堂提问
作为课堂常见的交互活动,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是激励的延续与保持,并影响着在提问之后出现的评价。言语传递“ 故事”策略是将故事的起因、 经过与结果作为教学提问过程中的索引,以此来引导儿童在关键词的提示下顺利地进行故事体验。这时教师务必要适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点以言语为载体,借助手势、眼神和表情,传递给儿童,儿童在认知信息加工重组后复述或者续编故事,同时将此信息接着传递给教师,教师再指导,如此循环往复。
4课堂评价与角色表演“故事”
课堂评价是有效的教学监控策略,通过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故事教学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儿童进入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以此作为故事教学策略的课堂评价形式。角色表演 “故事”策略以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儿童模拟故事中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个人努力与同伴互助来共同完成角色所承载的责任与行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故事表现为观测点,以课堂为场景, 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将评价纳入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4.1让儿童成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
儿童经历了故事的探寻、体验和倾听环节,接下来要让儿童自己来表演故事。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剧本”来源于儿童生活本身,“课堂模拟场景”相当于现实面临的具体情境,“其他儿童”就是假想人群或旁观者,在“表演”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的模仿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获取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演故事,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使儿童最终对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由此来构造着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使儿童对知识的认知生成一种同化和顺应相互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生成,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4.2寻找恰当的评价标准――故事的完成。
故事的完成是角色表演“故事”策略的重要环节。故事教学应把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儿童是否掌握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故事的各个情节,说明儿童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此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不管完成得好与坏。这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赏识性教育的要求。对于不能顺利完成故事各个情节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鼓励小组合作互说互评,然后再说再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因为儿童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他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自我的创造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自我态度与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故事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故事教学法并非完全的课堂教学故事化,而且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故事化。作为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只是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它不排斥其它方法,也取代不了其它方法,只能与其它教学方法共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9页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 页
【关键词】校园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9-01
为了研究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校成功申报并完成了常州市级课题《“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一 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艺术、校园绿化、教育教学管理,也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
所谓英语教学策略,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一定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思维。
二 发挥学校文化功能,促进英语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标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世界文化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创新之处
我校的课题有三大创新之处:(1)将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2)将英语教学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文化建设氛围中,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3)溶入学校的育人导师工作制,使本课题具有独特之处。
四 依托“校园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还应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英语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英语角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通过各种途径呈现一些常用的英语交际用语,培养学生“说”的热情。
校园英语广播。每天中午20分钟,主持、编辑、播音全由学生担任,节目形式多样,难度适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听”的意识。
校园环境双语化。学校开辟“英语专栏橱窗”,在走廊中布置“中英文对照谚语”、宣传栏、“警示标志”,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编辑自办报纸。通过创办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我校英语报》或学生自作《英文手抄报》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内容,鼓励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与。
2.立足课堂,文化渗透
英语教师是校园英语活动开展的先行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或文化再现法),即娱乐、游戏活动与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涉及文学、历史、风俗、礼仪等题材的教学时,教师在适当指点之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对话,亲身感受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在涉及地理、科技、体育、娱乐等题材的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相关图片或电视电影播放给学生观赏,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比较生动、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学中用,用中学”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3.挑战偏科,辅以导师
利用我校的导师制,让学生自己挑选导师,原则上是选择自己薄弱的那门学科的教师。通过导师制的活动,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搭建平台,感受成功
为师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提供舞台,如各班的英语小品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小报设计,英文歌曲演唱、教师的课堂展示等。
5.实践调查,动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相关因素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我们将以座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处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6.创设活动,互相学习
英语教研组定期开展“英语沙龙”活动,就某一问题进行研讨和学习,通过活动使教师拓宽视野,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学会丰富文化渗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促进者。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外语教师 TPACK框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53-02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外语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的学与教,是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其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整合的能力水平,进而构建符合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并在新型的TPACK框架支撑下探索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应对措施及教学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TPACK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TPACK最初来源于Shulman(1986)提出的“教学-学科”知识(PCK),并被当作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后,Koehler与Mishra(2005)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它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以及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组成,同时又交叉融合成另外四个衍生部分。(如下图所示)
(Koehler & Mishra,2009)
Koehler与Mishra(2005)认为教师应该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理解与发展TPACK框架。随着国外针对TPACK框架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对TPACK各成分进行清晰地概念界定,以便提高各分量表的区别效度。上图中的7个成分所包含的内涵如下:
(1) TK: 信息技术知识
(2) PK: 教学理论与策略的知识
(3) CK: 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4) PCK: 运用教学策略来教授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5) TPK: 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撑教学策略的知识
(6) TCK: 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7) TPACK: 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各种教学策略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从对上述7个成分的界定可以看出,TPACK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外语教师的TPACK框架组成
TPACK框架是对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之间的交叉的正确理解,因此TPACK水平较高的教师不仅拥有信息技术技能,还具备特定学科中最能够促进教与学的技术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CK作为前提条件,包含了外语语言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既有语言学以及文学的知识,也有目标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外语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二语习得、语篇分析、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同时与其教学知识一一PK,诸如教学法、课程开发以及测试等等内容相互融合,形成适合外语学科的PCK,而这种PCK知识是随着TPACK框架的不断完善而充实和发展的。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在TPACK的框架中,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策略相互整合形成外语学科的技术内容知识――TCK以及技术策略知识――TPK。外语教师通过TCK以及TPK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应该对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设定一个基本的标准:(1)具备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2)能将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知识当中;(3)能将技术应用到教学策略当中;(4)能够通过技术知识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外语教师如何将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促进外语教学的提高与发展,关键在于对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所谓的整合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去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三、以外语读写课堂为例构建TPACK框架
外语教师TPACK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技术知识,还要保证利用技术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的TPACK水平越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那么外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好。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可以用到如下的信息技术:博客、微信、维基、PPT、多媒体编辑工具、音频、视频工具、Photoshop、Moviemaker、iMovie、在线论坛、聊天室、电子板、空间讨论、论坛、电子邮件、概念软件、画图软件以及各种搜索引擎,例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等。外语教应该利用每个技术知识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完成不同学习目标。例如:微博和微信可以帮助学习事实方面的知识,而维基可以用来对事实知识进行诊断和分析。因此,外语教师在确立了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而语境和相关的技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外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一定要基于课程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做支撑来完成教学计划,也即是说要将教学活动与适合的技术相整合,并形成学习内容,同时要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便随时调整技术知识的内容。
以传统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为例,过去对于读写能力的定义趋向于注重文字的内涵,能够运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或者学习阅读技巧的能力;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则凸显出调和电子环境和数字媒体对读写能力发展与教学的影响的必要性。对于外语学科而言,读写能力是一个复杂而牵涉多个方面的概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语言结构;(2)词汇;(3)理解能力;(4)流畅性;(5)写作能力。那么相关的PCK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情景下将上述学科内容知识(CK)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能力与背景的教学方式(PCK),例如教学策略、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以及评估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读写课堂的TPACK。
传统上,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然后以线性的方式完成阅读的,而在数字环境中,超文本和超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外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环境来构建读写课程的TPACK,运用文本、图表、声音、视频等提供非线性的阅读信息。研究表明,超媒体环境更能激励学生,将图片与声音相结合,更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创设文本的能力。
而在TPACK框架的支持下,课堂写作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辅助教学,从而简化编辑和校订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将重点更多地投入到文字的组织以及创意上,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例文,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更加多样化,能够使用更精确的拼写,文章的字数增加并加大了修改的频率;同时对于教师的评价反馈也更加及时和灵敏。
对于外语教师而言,除了使用计算机,还可以运用很多设备及技术来影响学生的读写学习,例如数码相机、摄像机、IPAD、IMovie、教育软件以及各种在线资源,可以为外语教师提供获取课程计划、资源以及教学材料的机会。例如:一些在线网站会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模板或可以借鉴的活动,均可以用来进行读写实践;而有些在线工具,如博客、维基,则为课堂写作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撑;另外,有些在线评估工具,则可以用来创建评价系统来指导学生的自学。总之,读写课程的TPACK框架包含了教学决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师必须考虑及反思在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使用技术以增强并扩展学生读写学习的机会。
四、TPACK框架τ谕庥锝淌Φ囊庖搴妥饔
TPACK对于外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合理将信息技术融入外语学科知识的方式,在提供了使用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外语教学更具文化和语言学意义。
在构建TPACK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对技术的意识以及熟悉、理解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同时运用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去发展TPACK框架,并促进学生学习外语学科的内容和概念。例如:在外语读写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兴的电子阅览室和写作软件来提供给学生信息,并据此来设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达到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完美整合。
但是,基于当今各个高校所使用的现有技术,并不能提供给外语教师充分的技术资源,这将会影响其更广泛地发展TPACK策略;而对于本身对技术缺乏热情的教师,则需要先帮助其建立清晰的认识,如写作反思、概念图、录像分析等等,为其打开构建TPACK框架的大门。另外,外语教师也应该随时关注本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尤其是读写能力中的新观点,因为这些新观点是与不断变革的技术紧密相连的;同时,教师们还要坚持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我TPACK的框架构建。
【参考文献】
[1]Thompson, A.D.& Mishra P. Breaking News: TPCK Becomes TPACK! [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7.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关键词: 项目导向教学策略 《Web网页设计》 应用
《Web网页设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只有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项目为导向,将学习内容重构为项目任务,才能以此来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导向教学策略的实施要求按照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业务流程来设计学习的过程,将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应用项目导向教学策略,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岗位意识,又能以学生间的设计竞赛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导向教学策略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1.项目导向教学策略的内涵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1]项目导向教学策略,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
项目导向教学策略首先要求教师对于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其次,教师要有设计能力,依照教学内容设计出项目方案,创设教学情境。再次,教师要有总体的驾驭能力,要有预见性,提前预见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保证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都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评价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正确的评价能够保证下次任务的正常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由传统的听众变成了项目的策划者、计划的制定者、问题的讨论者、角色的扮演者、成果的拥有者。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2]
2.项目导向教学策略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把握“知识的解构和重构”的教学设计
项目导向教学策略是以项目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对于所讲授的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并进而制定执行计划。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地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术,全面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学习范式,能够引导学生参加项目作业设计,主动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全部学习过程。
项目的划分也就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划分出学习领域。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领域”导向结构化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结构化,学习领域是一个由目标界定、内容和学时标准描述的主题单元,它是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导向的。每一工作过程的提出都要与其相关的专业科学的解释相关联。在学习领域内,主题单元也可以按专业科学的观点考虑。[3]所以,基于项目导向的这门网页设计课程一方面要理解性地放弃学科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了认识关联性,要确保在几个学习领域内和整个学习领域中职业专业内容的客观逻辑性。
2.2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项目的划分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学习的情境。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首先教师的指导性和计划性在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指导各项目组,落实围绕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而设计项目,同时去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向主动、自主、探究、应用性学习方向上转变,在网页设计课中通过自行地调查、搜索、收集、处理加工信息后独立进行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设计“任务”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4]
例如让学生进行网站设计,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制定好网站设计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列出将要实施的网站方案,成立项目小组完成网站。在教学中把网站设计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作业。学生根据教学进程分别去完成各个项目作业。教师给学生下发项目任务单,学生就能够根据任务单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操作和学习,以及查阅相关的知识。表1如下:
2.3选择多样性合理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无形的指挥棒。[5]目前高校的评价机制很多,但我认为,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后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综合评价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改进项目的设计,使项目更趋于合理。随后进行互评,学生的互评能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自身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对各项目组的网站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思考
项目导向教学策略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把书本上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项目导向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一种值得不断研究探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09-111.
[2]仲文祥.由德国“行为导向教学”引发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4-6.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4]吴娟.浅议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J].现代校长,2006,(9):39-40.
关键词:词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法指导
2012年我校在高一年级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本人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自身实践、问卷调查及教师间的交流等渠道,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学生学习词汇的障碍
首先,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音标,读音不准,更谈不上掌握单词的构词规律;其次,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单词记不住,加上未能及时复习所学词汇,随着高中词汇量的增大,英语学习障碍越加明显。再者,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面对一次次不如意的成绩,产生了厌学英语的情绪,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自己出发来设计、安排词汇教学活动,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大多是逐一地讲解词的含义和各种用法,认为只有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单词才能达到教材的要求,而未能对单词进行分层次教学,且缺乏学法指导。
三、解决策略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1.强化音标、音节学习
大多数单词的读音都是有规则的,强化音标学习、总结字母、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才能让学生做到见形能读、听音能写。如,教gratulation时,让学生根据音节把它分成四个部分gra- tu-la-tion来记忆,而不是采用g-r-a-t-u-l-a-t-i-o-n逐个字母记忆方式,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
2.传授构词规律
传授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以帮助他们记忆单词,如,前缀dis-,un-,re-等;后缀-ful,-ment,-tion,-ness,-less等,许多前缀改变的是词意,后缀改变的是词性,掌握了这一规律,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注重教会学生如何猜测生词:首先界定生词的词性,然后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如,Fly to the great city of Shanghai and in the evening sample traditional Shanghai food.根据画线词的词性及其后的traditional Shanghai food可以推出sample意为“taste”(品尝)。
4.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汇教学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进行词汇教学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教M2 Unit 4 Lesson 4 Virtual Tourism时,利用多媒体呈现Auckland,New Zealand的地理风景图片,引出本单元词汇seaside, suburb, volcano, harbour, surfing等,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5.利用联想法进行词汇教学
观察单词的词形或发音的一些特点,产生奇妙或有趣的联想,帮助学生学习与记忆单词。如,quiet(安静的) :字母 e “安静的”呆在里面, quite(很,相当地):字母e“很,相当地”调皮,跑到外面玩耍。 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单词了。积极尝试与使用联想法,大大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愉悦感。
6.利用对比法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应及时对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加以比较、归纳及引申,并有针对性地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操练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如,adapt,adopt;advice,advise; hard,hardly等许多单词常被学生混淆,及时加以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避免写错用错。
7.分层次进行词汇教学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词汇可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掌握的核心词汇,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2)话题拓展词汇,只要求听懂、会读;(3)因行文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理解就行。因此,教师既要讲透核心词汇,又要对非核心词汇进行有效的辐射,做到词汇学习的明晰化、重点化、核心化。
总之,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重学法指导,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运用,才能向单位时间要效率,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付咏梅.谈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的不足和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0).
[2]徐林.Paraphrase在公共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10).
论文摘要:笔者运用多种社会学研究方法从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性培养的角度分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 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在发展学生社会性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的本质特征,体育活动是一项重视体验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体验活动或练习中学生可以感受更多的成功与失败、协作与对抗、友好与敌视,更容易体验到自己的极限,在这些游戏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心理与行为的调适能力;第二,体育活动是学生间接触与交流重要的媒介,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一般处于相对开放与封闭中,这些参与者在活动中能经历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体育教学是规范了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有教化,中心环节还是体育活动行为,所以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十分有效。但是也存在项目上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活动项目和做好课程设计,根据体育项目特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良好培养大学生社会性的目标。
2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策略就是指有利于其社会适应和健康心理形成的教学策略,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渗透策略、问题解决策略、主题建构策略等。渗透策略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课堂外的氛围构建和课堂内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指以干预并纠正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发展异常行为为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主题建构策略是指创设与现实相似的情境,以处理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主题)为目标,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3]
3 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
由于体育项目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不确定以及学生喜好不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就必须按照学生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安排体育活动内容、方式、时间等。通过实践总结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3.1 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第三,通过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使学生明确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2 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按照组织形式的异同主要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形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主要穿插与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目的性以及适应性等主要特性,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活动内容为主。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之中,这一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和上课的活动内容。目前,传统武术、舞龙、舞狮、腰鼓、龙舟、空竹等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项目,拓展、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在很多高校已经广泛开展,成为体育授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观察与总结,发现类似于篮球、足球这些以团队形式在同场对抗的项目以及集体健身操、户外运动需要相互协作的项目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人际间交往的能力,耐力项目训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坚韧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目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能被广泛接受体育项目。无论是各类游戏活动、健身娱乐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
3.3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则亦然。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必须有目的的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节课堂练习的气氛,突出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使得学生在训练中积极性不高,主观参与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还要不断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4 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达到和实现有效发展学生社会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