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造性劳动教育

时间:2023-08-12 09:15:19

导语: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 劳动有益于思维发展

这种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历中的长期观察。他发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智慧”。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许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们看不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依存性),而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将其中的环节、步骤、操作之间的依存性展示在儿童面前,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与思维活动的激发。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方面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儿童思维生长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相互建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且他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学生有害。“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间对140名学生(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在他看来,“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劳动,促进儿童发展那些用来发现因果联系、机能联系、时间联系的思维能力,使儿童思维处在不停地运动与持续地探索中。在这种劳动中“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到脑,又由脑传到手;脑教会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精细化的劳动操作,从神经生物学意义上与“习得”的心理机制等方面不断促进儿童的思维走向细致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促使儿童的“思维装备”从“单核”升级为“双核”,他强烈推荐我们“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诉我们,那些学会了用双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

非常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经生物学家,但他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准确地发现了复杂劳动在智力训练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且像一个系统工程师那样,规划出一个全面锻炼思维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

“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停滞在思维/智慧的层面上,而是跨进了精神领域。帕夫雷什中学那些小小“设计者、育种者、电工和无线电工”们,在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中,检验着各种设想和猜测,而从中获得的发现,“能给人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个体的价值在一次次发现中得到切身的体验。那些经历着构思、设计、检验、修改过程、充满失败挫折甚至艰苦的劳动,则“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那些对劳动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努力下,劳动激情被唤醒,产生了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恋上劳动的学生,在爱上一样东西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独立性原则进行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各种各样的劳动角落点燃起关于未来的幻想的火花。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

苏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认识到:“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意图的手段。”这个既定意图,就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审美能力(或创造美)的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举例来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们从创新劳动中获得的感悟,竟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用马克思与但丁的话语写下这样的反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学业方面,丰富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下滑,相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劳动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点缀,也不是用来调节令人疲倦的课程学习的手段,更不是做做手工那么简单,它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品德、智力、身体、心理的沃土中,并以反哺方式滋养着孩子们的灵魂,涵养着孩子们的智慧,促进着孩子们身心的和谐。

第2篇

【关键词】勤工俭学 原则 指导思想 意义 重点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美育化学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一个优秀的化学老师在教学中更应以美的语言,教态的自然大方创造出美的意境,和谐的气氛,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启迪聪明和智慧,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史和化学家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等情感内容,曾留下许多科学家呕心沥血、执著追求真理的动人篇章。我们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情感教育。从而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1.挖掘化学的内容美。

在备课中,教师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最后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享受认知,才能让其带来,牢固地掌握知识。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CO:,CH.,P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同主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给人以整齐美;NaCl,KAI(S04):等晶体结构给人以均衡美。S在0:中燃烧的火焰、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给人以色彩美;Fe在0:中燃烧、铝热反应给人以壮观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有规律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等等。事实上,化学的实际应用,正表明人类有关无限丰富的想象与智慧,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美的内容,能够起到“以美激情”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动自己的动力系统,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寻求美的兴趣与信心。

2.掌握化学的语言美。

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要给学生一个严谨而活泼的语言影响,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严谨中学会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论之有章。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鲜明、有针对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三是语言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使学生随教师的思路而学习,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学会课文知识。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时,这样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图景: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天体大自然,即宇观物质世界;山岳合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观物质世界;借助电子显微境,洞察物质构造,小小微粒,历历在目,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观世界。字美,句美,意更美。它不仅使深奥的理论变得形象,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且使学生如亲临自然界美的境地,产生了美的情感。再如,学生在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硫酸钠可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们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练为“硫酸根离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3.探析化学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它是现实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如果说雷利发现氩气、拉瓦锡测出空气成分的故事包含了严谨美,那么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则包含了神奇美,如果说侯德榜痛斥德国化肥商表现出了民族气节的崇高美,那么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则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如果说海边、湖边盐田给人的壮阔中充满了勤劳美,那么小猫立在2200C火焰(绝热板)上给人的神奇中充满智慧美。所有这些,又构成了一幅幅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真理、不屈斗争的壮丽景象,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斗争,也有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生活。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鉴赏化学的艺术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们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现实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艺术美不仅加深人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体会,而且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碳酸钙”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大理石柱照片,那栩栩如生、穿云破雾的飞龙,集中体现了一种庄严、向上的美,巨龙腾飞的民族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把学生曾学过的《石灰吟》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全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吟来抑扬顿挫、情调激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韵律美,并且领悟了诗人经受考验,坚强不屈,廉洁奉公、胸怀坦荡的崇高品德的美。“铁和铜”及“合金”教学,可以联系青铜器艺术;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突出地表现了威严、神秘、活泼的崭新面貌,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的艺术标志。鉴赏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5.揭示化学的真、善、美。

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应当以大量的美的事物,如居里夫人不受利诱、侯德榜公开联合制碱工艺、许多化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投身于祖国建设等,使学生懂得只有现在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将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才算是真正的美。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全的一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作用是锻炼学生身体,改善学生身体机能,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学会一些体育运动方法。学校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它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校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中去,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

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文化肩负着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体育文化的何去何从决定着我国体育文化的兴衰。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从而使学校体育演变成了仅仅是体育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教育、观赏、参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文化要发展,就要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因为学校体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参与主体运动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体育活动组织机制的多元化。因此,要将学校体育活动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舞台,要调整学校体育工作重心。因为学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始终放在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机制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场地、器材的规划使用,也包括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的设计,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强化校园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功能。校园体育活动为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并以此为途径实现其健身娱乐功能。一方面,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学到课堂上不容易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教师身上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以协作的形式相互交流,并借助行为语言和规则,完成自我表达和个性张扬。

二、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培养出几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并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身并从中获得健康和快乐。因此,对学校体育中使用的“考试”、“比赛”、“达标”等术语,应思考它们能否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自我锻炼中来。据此,首先应对纯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要建立参与、激励机制,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使全面考核有据可依。其次加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来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技术掌握能力三大方面。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自我所取得的进步纳入到考核评价过程中来,尤其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运动技能方面取得的进步,这是激发其体育动机、提高其体育兴趣、培养其运动习惯的有效手段。再次,改进教学过程,淡化技术考核。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彰显体育愉悦身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文化,因为它更具备教育性和大众参与性。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劳动,才使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和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手段,才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更新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在学生参加新颖的健身娱乐项目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时,体育教师就能有效、科学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在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工作。

四、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首先学校要修建或筹建足够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改善环境条件,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师生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其次要注重体育活动主题的创新,营造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学校应不间断地举行具有不同特色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学校体育节、创建有特色的课余训练队、组织有主题的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建立体育俱乐部等。这样,既可满足学生休闲时对体育的需求,又可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活动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最后,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教育规律为原则,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宗旨,不断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