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24
导语:在德育的基本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材文本;目录;知识点;决策树;本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6-02
A Method of Ontology Learning From Course Text
Telek Zhumasharip1, Ayben Kazitay2
(1.Softwar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2.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 course book tex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The seed concept of the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is to be obtained by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ook contents. Once th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are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ecision tree C 4.5 method will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the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ontology learning on the text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book text; vocabulary; knowledge point; decision tree; ontology learning
目前本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Web、信息集成、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检索等领域,备受关注。本体的建立也由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化阶段转变,很多本体构建工具如Protege-2000,WebODE,OilEd,OntoEdit等,为建立本体提供了方便,但这些工具还是要依靠手工来建立本体,对于工程化的需要仍然显得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解决手工建立本体的困难,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
本体学习的数据源有很多种,例如纯文本以及XML,HTML,数据库等,但目前大多数信息还是以文本方式进行存储的,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1]。要建立高质量的本体,学习数据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目前的文本中,普通网络文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普通网络文本错误较多,结构也不很严谨,不太适合作为文本学习数据源。相对其它文本来说,教材文本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领域词汇定义的权威性、句式结构的完整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本体学习的数据源。
1 教材文本的研究
教材文本相对于其它类型文本来说,除知识内容严谨外,其呈现方式也有不同。详细系统的目录就是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1.1 教材目录的组成结构
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每一个目录又是一个知识点内容的概括,所以目录相对于正文来说,有其独特性--高度概括性。
为了解目录的组成结构,根据目录的组成,将目录分为五类:专业词汇、普通词汇、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短句和句子。对若干本教材中3216个目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教材知识点的研究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元知识点为最小单位进行表示的,所谓元知识点就是具有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的知识点,所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归结到对元知识点的理解上。
对元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归结到元知识点的分类上,而目前还没有元知识点的详细分类方法。本文参照本体学习系统[2]中概念的分类,同时又根据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将元知识点分为上下位关系和非上下位关系两种,详细分类见图1。
2 基于教材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
目前领域概念获取的方法[3]一般有三种:1)通过专业词典,从中筛选出专业领域概念;2)根据领域概念的特殊词法结构或模板,寻找和抽取结构符合这些特定模板的字符串[4];3)对语料库中的词汇根据不同的统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置一定的阈值,从而区分普通词汇和领域词汇[5]。由于很多领域尚未有专业词典,第一种方法局限性很大。第二种方法的模板基本上都是和语言相关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设计到一个分词问题,而中文分词一般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从而使处理问题的复杂度加大。
Moldovan等提出了种子概念 ( Seed Concept)[6],所谓种子概念就是领域中大部分知识都围绕在其周围组织的核心词汇。通过种子概念,可以获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大量专业词汇以及与专业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利用专业词汇及其关系建立本体模型,从而实现本体学习。
2.1 种子概念的获取
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是教材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目录上的领域词汇展开的,所以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大部分都可以充当种子概念。
从教材的目录结构来看,“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占据了目录的绝大部分,并且从这两种类型的目录中抽取出专业词汇的难度又不大。本文在中科院分词系统ICTCLAS的基础上,实现了教材目录领域词汇识别系统。
从得到的词汇集中,利用常用普通词汇库和专业领域词汇关系集来排除普通词汇,得到专业领域词汇集。
2.2 概念联系的获取
概念关系的获取,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7-8]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或者是这些方法的混合。基于模板方法的缺点是准确率低,基于概念聚类方法和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基于词典方法对词库内容要求比较高。本文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来发现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来实现本体学习。
2.2.1 元知识点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元知识点的分析,发现每类的元知识点中,都存在有一些共有特征。
1)都隐含着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
例1:(定义)凡在地球表面30km高度以下的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种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在定义类中,一般情况都是利用上位词来定义下位词。从本例中,可以获取“飞行器”是上位词,“航空器”是下位词。
例2:(等价)转子又称工作轮。
在等价类中,两个领域词汇表达的是同一个物体或现象。从本例中,可以获取“转子”和“工作轮”是同一概念。
例3:(结构)火焰筒内有喷油嘴、点火器等。
在结构类中,描述的是事物和其内部部件或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信息。从本例中,可以获取 “喷油嘴”和“点火器”在“火焰筒”的中间。
2)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特征词
例如,在定义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称之为”,“称为”,“即为”,“就是”,“是指”,“叫做”,“统称”,“简称”,“俗称”等。在等价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又叫”,“又称”,“亦称”,“或称”等。
3)包含的句式都是有限的。
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主要包括两种句式,这两种模式包含了所有定义类知识点的96.86%。
句式1: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Name
句式2:DefinitionNam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注:DefinitionDeterminer为定义限定词,一般为“的”, DefinitionRange为定义的上位词,DefinitionName为定义的下位词。
4)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其它基本特征
① 领域词汇间关系的数目不同,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仅包含一组领域词汇关系,但分类知识点包含的关系数都大于1。
② 元知识点包含的短句个数不同,例如:等价类知识点一般为1,而比较类知识点一般都大于1。
③ 知识点存在的语态有差异,例如:定义类知识点有被动形式,但组成类知识点没有被动形式。
2.2.2 概念联系的发现
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概念联系的发现可归结到知识点类型的确定上,一旦知识点类型确定了,不仅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词汇,而且可以发现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具体的实现算法如下:
1)利用决策树C4.5算法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根据元知识点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抽取了5个特征值来表征知识点:包含的特征词、知识点句式、领域词汇的个数、短句个数、是否包含被动语态。
领域词汇的初始集合为从目录中发现的所有种子概念。训练集合为人工识别出的324个各类元知识点。用决策树C4.5算法对训练集合进行学习,得到一颗决策树。
2)发现新知识点
对需要进行识别的元知识点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决策树对该知识点进行判断,得到一个决策结果。
3)扩充领域词汇集合和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各类联系
对各类知识点根据特征提取出领域词汇,加入到领域词汇集合中。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并不断扩充领域词汇间的联系集合。
4)转2),利用扩充的领域词汇集合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3 结束语
通过目录来获取种子概念,方法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绕开了复杂的分词过程。把领域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获得转化为对元知识点类型的判断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u R,Smith-Miles K,Yeh 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A Soft Computing Paradig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295-301.
[2] 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method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2006:3-14.
[3] 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C].the ECML / PKDD 2005 W orkshop o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Ontologies,2005.
[4] Shamsfard M,Barforoush AA.Learning ontologies from natural language texts[J].Int'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4,60(1):17-63.
[5] Navigli R,Velardi P,Gangemi A.Ontology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1):22-31.
[6] Moldovan D,Girju R,Rus V.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EB/OL].acl /anthology/A0021037
一、联网审计的特征、定义和意义
目前,审计署对中央部门的联网审计,是在审计署部门审计局与被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进行网络连接的基础上,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并通过该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实现网络化的审计管理;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多数是通过与集中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等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在网络连接基础上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从试点情况与“金审工程”的目标定位来看,与传统的现场审计相比,在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的审计手段、对象、方式和技术有所不同,但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关于联网审计的特征。与传统现场审计相比,联网审计有四项突出特征:一是实现适时审计。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信息数据库,缩短了每次检查活动的相隔期间以及检查时间,对于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既可以在该事项结束后实施审计,也可以在该事项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审计,从而实现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二是实现远程审计。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或数据库备份,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通过远程访问完成审计的程度也将得到提高,适时性特征也因此而更加明显。三是实现更高效率地数据采集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是采集和分析的数据量与时间的比,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机辅助实施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量上受到所携带设备、审计范围的限制;在时间上受到现场组网和审计进度的。联网审计中,网络连接一次性完成,其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数量,基本不受设备限制;审计范围在事前确定为最大可能的范围;时间不受现场组网时间与审计期间影响。因此,联网审计具有更高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四是信息系统成为新的、必须开展的、并且处于首要地位的审计。在联网审计中,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源组成,负责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成为内部控制的新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在网络互连的方式下,信息系统是财政财务数据源的必然载体,因此它不仅决定了审计人员对会计和其他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是否可以依赖。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测评,完成对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控制风险水平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等情况的确定。在被审计单位为小规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存在但并未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工作量可能大于其所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等情况下,审计人员无须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评。正是因为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所需数据来源的上述区别,信息系统审计在联网审计中是必须具备的审计环节。概括而言,信息系统审计是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联网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
联网审计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日益化、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工程中,金财、金关、金税、监管、保障等业务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有的已经进入全国数据大集中阶段,尤其是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组织中央预算执行和国库集中支付的金财工程正在不断建设与完善。与此同时,大型国有的ERP系统、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系统等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在掌握国家重要资金和资产的政府部门、领域不断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审计机关要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必须顺应这种形势的,积极探索审计的新途径和新。从联网审计的特征看,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与审计实施系统的不断开发完善,这种方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有效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一些手工、纸质财务和业务处理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存在,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也将同时存在。为此,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远程获取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特征,合理安排联网与现场审计项目,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审计资源,实现以最少的审计资源,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同时,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适时审计、高效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特征,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时间、项目集中的审计工作进行分解,避免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正是由于联网审计在审计资源配置与提高审计效率方面的强大优势,借助于联网审计,有利于审计机关更为有效、准确地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处理好现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在抓重点中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促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将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开展联网审计,可以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些转变,能够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能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联网审计的依据
关于当前正在实施的联网审计,审计人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具有法定的程序,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随时检查,不符合审计法关于审计程序的规定,因而不是审计。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无权通过联网随时检查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与联网审计是否有法律依据有关。按照前述联网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联网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是在网络互连环境下具有其特殊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的是,联网审计是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审计工作。根据这一性质,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在联网审计中的基本职责与权限在现行审计法规规范范围以内,但是由于技术方法的变化,关于联网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的法规还有待完善。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联网审计检查权等联网审计权力。根据《审计法》第32条关于“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的规定,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0条关于“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的权力。在联网审计中,由于被审计单位资料以电子数据等新的形式存在,审计机关的检查权在实施手段和途径上发生变化,但权力本身并没有消失。同样,根据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还有通过联网取得资料权等权力。
为了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审计工作之中,更有效地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权,是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的直接依据。该通知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信息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审计机关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此外,该通知还明确了数据接口、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
开展联网审计试点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2002年7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关于对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开展审计监督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在审计中,审计机关可直接从会计核算中心提取有关资料,会计核算中心应为审计机关联网提供条件”。2003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关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通知》,规定“区审计局应积极稳妥地开展联网审计工作,依托电子政务安全平台与区、镇(街道)各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关企业等被审计单位实现联网。有关单位要配合区审计局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均应给予区审计局查询的权限”。
三、联网审计的联网方式、审计内容和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具体做法
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具体联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可以称为大联网,例如审计机关对企业集团、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联网等;二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可以称为点对点联网,如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联网。从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试点实践看,其联网方式有所不同,试点的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大联网方式,审计署试行点对点联网方式。审计实践中还存在现场联网方式,即在现场审计中,临时组网进行一定范围的审计。这种联网方式在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都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做法和经验。由于现场联网审计不符合适时、远程的特点,本文不将其纳入联网审计的范围。
同样,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也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电子化的财政财务数据的审计,二是对处理财政财务数据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我们可以将前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数据审计,后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系统审计。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对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做这种划分还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继承关于计算机审计分为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般认识,实现对在网络环境下审计实际情况的重新描述,即将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分别描述为,在网络环境下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的审计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数据审计。二是可以在联网审计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系统审计中,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可以实现用尽量少的审计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审计任务,这为“全面审计”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审计中,审计人员力图取得资料数据的工作思路与传统审计一致,同时还可以借助联网手段,更有效地取得、处理审计所需资料数据,这是在新的审计环境中对“突出重点”这一方针的落实。
为了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的优势,有效地发挥联网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有必要在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两个方面中作出适当选择,有所侧重。决定联网审计重点的因素包括:一是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政府信息化程度较高,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可依赖性强,系统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反之数据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二是大局。政治经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审计工作有不同的要求,籍此确立的审计工作方针决定了对不同部门审计监督的具体思路。立足投入较少的审计力量达到可控范围内的监督,可以采取系统审计。立足深入透彻地了解并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可以采取数据审计。三是政府审计类型。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例如,在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法院组织和运作法》明确了该国最高审计机关会计法院主要实施财务审计,同时,该国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产生了对公共财政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增值税退税与支付系统数据库进行审计等,他们称为数据库审计的联网审计类型。在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系统审计为主。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英联邦国家等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都以系统审计为主,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北欧的挪威等国家还把系统审计发展到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的真实性评价。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系统进行审查,既可以评价系统本身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可以通过测试程序最大程度地评价系统处理数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要在审查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评价、判断、修正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达到数据审计的最终目的。
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具体应采取哪些做法,如何选择联网审计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统一的观点,只有对该不该联网、如何联网有一些认识。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在按照预算单位资金量大小和所属单位数量多少将中央部门分成A、B、C三类的基础上,只要对C类资金量相对小,所属部门相对少的部门采用联网审计就能够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这里的联网方式指大联网或点对点联网,审计内容则指数据审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当根据环境、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状况等具体审计环境,认真选择具体做法。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联网部门管理的资金量和所属单位数量。对有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信息系统,在大联网方式下,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并重;资金量小、所属单位少的一般部门和一般领域,在点对点联网下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其余的部门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数据审计。二是年度审计计划。对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被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领域在系统审计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数据审计,其余的只需实施系统审计。三是被审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状况。对信息化管理规范、水平高的部门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否则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审计。
四、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明确的
目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限制条件很多,如审计机关与审计范围内的政府部门的联网方式不统一,联网审计没有准则规范,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的内涵、技术手段区分不明确等,因此,有必要明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以下问题:
一是有选择地确定被审计单位。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实现网络互连需要投入价值不菲的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培训精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从审计成本与审计收益的配比关系看,对于不同的审计机关,并不是实现联网审计一定比现场审计具有优势,更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实施联网审计必须坚持抓重点的原则,在现场手工审计和一般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情况下,不选择开展联网审计。也即是说,实施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应当是有必要通过适时、远程、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手段进行监督的部门。确定这些部门的标准包括:被审计单位数据相对集中、覆盖面广;具有海量数据;审计机关有必要对该单位的数据实施经常性的监督。
二是正式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目前,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在实现大联网、点对点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实施审计。在联网情况不统一,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联网审计所需要的时间跨度长,且具有适时的特点,因此有观点认为,在试点阶段不能给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只对被审计单位发出联网审计的通知函。本文认为,根据现行法规,为避免审计风险,对具备联网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应当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形成明确的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关系,使联网审计试点工作在法定的程序内启动与逐步完善。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对更好地开展试点阶段的联网审计工作的优势表现为:首先,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关于审前调查的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等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数据、数据结构文档等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查阅相关资料。其次,有利于在联网审计试点阶段,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效果不明显时,进一步实施现场审计。再次,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现行审计工作方针和审计管理制度,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启动后,根据审计工作进度与安排,适时将联网数据审计做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完成法定的审计过程。同样,如果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合法的调查与取证。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0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奏好这个主旋律,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中的四个基本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 “最终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人们常说,关系是泥饭碗,极易摔碎;*是铁饭碗,容易生锈;素质是铜饭碗,易生铜绿;能力是金饭碗,放到哪里都发光。因此在素质教育时代,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注对后代素质尤其是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人原始的、本来的、应当具备的元素的本质。一个自然人,只需具备包
括事物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内的低能素质,而作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除具备低能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中能素质(包括学习接受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和高能素质(包括事物发现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应当具备健全的德能、敏锐的智能、强健的体能、高雅的美能和恒久的劳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全面实施个性张扬与德能、智能、体能、美能和劳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状态的过程。 能力,则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后天形成和长期保持的良好的能耐与修养,是素质与修养的结合。因此,我们将能力称之为“素养”。它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据此我们肯定地说,素养源于素质而高于素质。没有素质不可能有素养,素质升华为素养。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实施某项素质训练,达到某一目标;然而,素养的形成,绝非在某一时间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可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能力则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素养。能力是生存之本,能力是竞争之基,能力是创造之源。可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问题 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三位一体共同来完成。“孟母三迁”这一中国历史故事,充分说明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再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上来看“大教育环境”的作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现在已经在每所学校(农村小学在内)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抓,事实是处在县级以上城市、万人以上规模的工矿企业里的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显然高于农村、高于山区,不仅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且已养成说“国语”的习惯。我的一位同事和她的丈夫普通话说的并不怎么样,地方语音很浓,但他们的孩子普通话相当标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或是在街上,他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他的父母在他上学前班时,就给他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回到家里,也不管是和自己的爸妈对话,还是和其他人交谈,一律得用普通话。然而,和这个孩子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居住在一栋楼房的孩子与其相比却逊色不少。笔者居住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县城,在全国属于贫困山区。二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山区县的农村里驻扎五个“三线”兵工厂,当时学校教学并没有提倡用普通话,但这五个万人以上规模工厂的子弟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这些工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他们的父母讲普通话,工人们都讲普通话。从以上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和社会都是教育者。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阵地,社会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更广泛的大教育环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家长是学生启蒙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雕塑者,社会是学生成型的孕育者,学校、家长、社会三者都是教育者,缺一不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配合学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团体和人民大众的责任在于转变
教育观念,健全用人机制,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学习,抵制消极影响,促进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这就直接回答了素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施建农同志在《素质从哪里来》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完备的回答。他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而身体素质教育又包括“遗传和优生咨询、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和锻炼机会等;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等;社会性素质教育则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它们细分为具体的操作,如认知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思维训练、各科知识教育、创造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等。公德教育则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还可以把职业道德更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等。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时发展着他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任何一种只强调某一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对个体发展是不利的,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而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个体差异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大。每个人的优势才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对教育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有三个,即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和学习怎样活动,重点应放在对人的“素养”的培养上。人的“素养”至少应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尤其是追求适其度、成功不贪婪、失败不气馁、平和待人事的心态和应变于自如的能力。 人格素养包括:健全的体格,强壮的体能;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自我尊严,民族气节;诚实信用,童叟无欺;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是非,讲气节,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公开,公正,公平;等等。 公民素养主要包括:规范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个人品德,优良的传统美德。 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具备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要鼓励人们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造能力,尤其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勇于探险,独辟溪径;敢于创新,勇当“第一”。 技术素养主要包括:生存本能,劳动技能,现代技术,等等。 艺术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艺术,教育艺术,文学艺术,语言艺术,欣赏艺术,问题艺术,等等。 培养素养,就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活动,勤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造。 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这就是“怎样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教会方法,二是善于引导,三是及时勉励。 教会方法,重点是教“拿来”、“嫁接”和“创造”。“拿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博学众采,厚积博发。“嫁接”,就是改良、改进和革新,易物接物,更新事物。“创造”,就是善于标新立异,勇于探险冒险,敢于独
辟溪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出新成果。 “拿来”,教人“学习问题”;“嫁接”,教人“思考问题”;“创造”,教人“解决问题”。学会了“拿来”、“嫁接”和“创造”,我们才能最有效地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走捷径,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才能最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创造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善于引导,重点在于引导学习、引导思考、引导实践、引导共处。引导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引导思考,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接受事物时,凡事都得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养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和“究根求源”的精神。引导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和负责精神,锻炼学生解决冲突、化解矛盾、攻克难关的能力和意志,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宝贵的教科书”,“实践是最理想的实验室”,进而肯于实践,乐于实践。引导共处,就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其树立诚信为人的思想。 及时勉励,就是平时给予鼓励,难时给予激励,成时给予奖励,败时给予勉励,让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决胜、必胜、常胜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师道尊严”那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建立起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保护者的新型关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在考核,考核的重点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还关系到人口素质,关系到社会质量,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付诸行动。我们提了这么多年,做的怎么样?目前只有学校在转向且幅度不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但措施不力,家庭、社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付诸行动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的“真谛”,我们承认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但在素质教育上总认为是学校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与政府关系不大,只喊不做甚至不做也不喊。长此下去,我们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从哪里来?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何时付诸实施?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抱负何日得以实现?因此,笔者强烈呼吁: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社会成员,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倾心于素质教育,致力于素质教育! 文章出处: 自己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个国家范围内某一特定空间区域要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区,必须具备若干基本条件。下面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
一是内部同质性和外部差异性,即该区域空间范围内各地之间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区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能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基本相同,而与外部并存的其他区域相比,这些因素和条件又有着显著的差异。
由此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以河南为中心,涵盖鄂北、皖北、苏北、鲁西南、冀南、晋南等周边区域的中原地区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区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水平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基本上是同质的,而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可比较区域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河南为中心涵盖周边的这一区域被称为“中原经济区”是站得住脚的。
二是这一区域范围内不同空间点面临着大体上同样的问题,而与外部其他区域相比,这些问题又是极不相同的。以河南为中心、涵盖周边的这一区域内的各部分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在农业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或者说面临着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问题。以此标准来衡量,将这一区域叫做“中原经济区”也是成立的。
三是这一区域范围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上都要足够大,以至于这一区域共性问题的解决足以影响国家全局。中原经济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将近抵一个半河南省;人口1.7亿,占全国人口的1/8;经济总量也不是小数。这一区域内相关问题的解决足以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以此标准衡量,“中原经济区”也是成立的。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助于解决哪些事关全局的问题
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可通过实施统一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该区域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可通过实施统一的产业政策,促进该区域产业发展并大规模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新的制造业中心,形成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接力棒,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以资本和产业流动转移来代替劳动力“候鸟式”移动,减轻运输压力,节能降耗。
第三,可通过实施统一的城镇化政策,加快这一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居民的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可通过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为整个经济注入活力,也为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作贡献。
第五,可探索传统农业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探索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就是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若干疑点的认识
人们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疑问主要涉及两点:一是能否被中央认可从而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能否在区域内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战略。这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为前提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三化”协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抓手乃至目标,既是中央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这一区域发展中遇到的最核心、最棘手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被中央政府认可。
第二,中原经济区虽然以河南为中心,但也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客观上存在着统一政策和战略由谁或由哪个省级政府来负责实施的问题,这一矛盾可通过各省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组织实施,而又在省际之间平行协调的方式来化解。
【关键词】 管理控制; 战略控制; 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及组织的管理科学离不开管理控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范畴、目标、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管理控制基本理论上的分歧必将引起管理控制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规范管理控制理论,指导管理控制实践。
一、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问题
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不同的管理控制学派或不同的管理控制专家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所以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控制使组织的战略被执行,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任务控制,这三方面是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过程,并且都与计划和控制相关。Maciariello等认为,整个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系统的特征或属性,管理控制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所以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Merchant等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指所有有助于管理者确保组织战略和计划被实施的一切工作。一个设计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使其按照组织期望的行为行事,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首要功能。控制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从上述管理控制的内涵和目标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是管理控制最终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过程达成组织目标;二是管理控制的研究都涉及到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它们的主要差异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职能和管理控制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将管理控制内涵从管理控制的职能和管理控制的主体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可将管理控制的内涵作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解释。
(一)广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广义的管理控制是指发挥管理的职能,特别是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内涵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因此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著名战略管理研究大师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内涵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控制涉及管理的全部领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既包括定量控制又包括非定量控制,或者说是定量控制与非定量控制并重。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广义的管理控制包括: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或战略计划,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任务控制或作业控制。三种控制各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二)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因为管理控制强调的是战略执行的控制,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强调定量控制,或者说以定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本质是管理者实施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中义的管理控制以管理者控制为主,同时兼顾董事会控制及员工的控制。
(三)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狭义的管理控制按Anthony的观点是指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货币计量控制,或者说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控制。
“快”和“慢”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感觉,但在演奏学习中“慢”是需要严格界定的,否则“慢练”不仅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一些问题。
“慢速”在音乐理论上有实际的定义,可用节拍器来衡量,比如,每分钟五十六拍以下;还有慢板、广板等等都是慢。但对于具体音乐作品,还需要从音符出现的时间频率上来确定。比如,一秒钟内出现的音不超过两个,基本上可以算是“慢”。
快速的乐曲,只要放慢音符出现的时间,比如,虽然标志是十六分音符一拍的段落,但将音出现的时间放慢一倍,奏成好像四分音符一拍,甚至二分音符一拍那样,实际上也就是“慢”了。
“快”也是相对的。我们可以说,只要超过大脑从容地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下达行动指令的速度就是“快”,无论音符是多还是少,速度标记是快还是慢。
总体来说,“慢练”就是心理从容,大脑有充分的时间思索、安排肢体动作行为,演奏练习动作协调自如,从容不迫,演奏行为连贯顺畅,速度低于乐曲所要求速度的练习就是“慢练”。
二、慢练的性质和作用
演奏是与音乐高度谐和的肢体动作行为记忆的再现,“慢练”就是慢速、清楚、从容地重复乐曲演奏的肢体动作行为,以获得准确、自如、稳定的演奏动作行为记忆的过程。
“慢练”的目的,一方面是理清大脑的思维,分析、理解音乐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整、清楚地统一、协调大脑中音乐与肢体动作行为的关系,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演奏思维和动作行为模式,最终形成一首乐曲完整、准确、稳定的,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实际动作行为。
“慢练”可以使大脑对肢体的演奏动作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记忆。慢速、清楚的重复,肢体更容易形成准确稳定的“自动化”演奏。
“慢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培养手指、腕、臂等肢体的统一、协调的动作方式和行为感觉。二,改善或巩固所练习内容中弹奏的方法,完善演奏过程中的肌体状态,形成准确完善的肌体动作记忆。
“慢练”可以改善肌体状态,很多人慢下来肢体就不僵化、不紧张了,就松弛自然了。
演奏练琴时如果身心状态正确的话,基本上只需以慢、中、快三个速度就可以完成一首作品的练习。
三、慢练的前提和条件
“慢练”首先需要正确的身心状态。
“慢”并不完全是一种肌体行为,它有时是一种心态。“松”和“紧”是肌体的状态,而“快”和“慢”很大程度上是神经或思维的一种感受。多数人只要慢下来,心理和思维就不局促了,肌体也就放松了。只有在心理和肢体两方面都从容的基础上,“慢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慢练”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体会心理和肢体动作行为的舒服、协调和自如。
“慢练”要提前考虑到后期快速练习时各方面的情况。对演奏的方式,力度、感觉等等,都应与后期快速练习保持一致。如果前后不一致,会对未来的演奏造成麻烦。
“慢练”中尤其不能用快速时不用的部位来练习,比如本来只该用手指演奏的片段,却加进了手腕,甚至小臂大臂的动作,这样到了快速演奏时要出问题。
“慢练”如果用了不正确的动作方式,定型后常常很难改正。那种认为只要“熟”就能生“巧”的观念,在演奏学习中往往要吃亏。“慢练”如果无意中练成了僵化,那不仅是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甚至可以说是慢性的“自杀”。
“慢练”由于是演奏各个方面的组合,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尽量兼顾到各个方面,把各方面都安排好,做到整体的完美协调。
“慢练”要避免注意的疲劳,这要求速度要略有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注意指向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要有侧重地注意多个不同的方面:时而注意速度,时而注意动作的改善,时而注意其他要求等等。调换目标可以避免注意的疲劳,提高“慢练”的效率。
“慢练”并不是越慢越好,因为“慢练”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和巩固正确的动作方式、在大脑中明确肢体动作的目标等,更重要的是建立演奏动作之间的正确交接和联系。过分的慢,过分的时间延长,会使这种“交接”变得涣散。
“慢练”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流动感”,注意动作的“惯性”,让系列动作“流淌”起来。虽然是“慢速”,但不应失去自如的“流动感”。当“流动倾向”建立起来后,经过快速过渡,就可以很快形成演奏思维以及演奏动作行为准确自然的“惯性”。
四、慢练的副作用
“慢练”也会导致问题。
“慢练”有可能使肢体动作不正常,或使一些不良的动作行为问题“消失”,使不合理的动作行为方式难以察觉。比如,稍微过分的用力在慢练时很难引起注意,一些错误的、僵化的动作在慢练中会变得可以容忍,但等动作行为方式定型后,提高速度时才暴露出来。这很像是人身上背负着重的东西,行走时并不感到有多大的不便,但到了需要敏捷地奔跑、跳跃时才会感到累赘。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在慢练时用正确的动作方式进行练习,另一方面要在练习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查找原因,认真地加以解决。过去的一个解决方法是把“快练”和“慢练”结合起来,使问题及时暴露出来。
“慢练”也可以使大脑中肢体动作感觉彼此孤立起来,或使音与音之间的动作交接不自然、不流畅。演奏行为变得“生硬”。
“慢练”还会使注意力涣散。慢练时间过长,会使注意集中度减弱。
“慢练”还容易使大脑思维和肢体动作变得迟缓,甚至成为一种习惯。思维迟缓的人,注意力的转换比较慢,当要求快速时,要么难以快起来,要么容易出错。“思维迟缓”是一种思维的定势,需要更多地进行快速练习,并且不断地调整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
关键词:网页去噪 STU-DOM 词共现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正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目前学界对网页数据的应用研究很多,例如WEB数据的深度挖掘、不同的搜索引擎等。从技术上来看网页数据包含各种内容,如广告、导航等,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没必要包含所有的内容,本文将通过计算标题与文本距离来实现网页去噪。
1 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STU结点:
该结点从基本理论上来说,只是一种语义文本单元。在具体应用过程中,STU结点和块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STU-DOM树:
STU-DOM树是由经过添加描述语义的DOM树而生成的。
块:
在HTML网页中,根据网页不同特点而划分出的不同区域,这些不同的区域,就称之为块。
解析:
将HTML文档转化为DOM树的过程称之为解析。
局部阈值:
由块内链接和内容决定,其计算公式
LocalCorrelativity(STUi)= (1)
LinkCount(STUi)=LinkCount(STUcij) (2)
ContentLength(STUi)=ContentLength(STUi)(3)
其中,STUcij表示STUi的第j棵子树,LinkCount(STUi)是STUi的linkcount属性值。
词共现: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不同的两个网页文本中,相同的词汇共同出现,通常可以用这个相同词汇出现的频率来分析文本相似度的高低。
2 算法描述
在本论文使用的网页正文信息提取系统中,共计包含如下五个步骤:HTML解析、HTML分块、语义分析器、剪枝器、正文提取器。
第一步:HTML解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找到HTML与DOM树的映射关系,并在这种映射关系确定的前提下,按照正确的方法,STU树与DOM树之间的精确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解析器(Html Parser),解析器在这一步的主要功能是解析HTML文档,在顺利将HTML文档解析后,才可以将其转化为DOM树。
第二步:HTML分块。与第一步不同的是,在这一步的主要过程中,要使用到分块器,通过分块器来实现对语义分析器的调用,然后再向节点添加语义的基本属性,同时还需要把DOM树转化为STU-DOM树,让添加语义的节点作为STU结点。这一基本过程,在分块后给节点添加的语义信息模式如下图1所示。
第三步:语义分析器。这一步要对语义信息块中的非链接文字总数和链接总数进行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在STU-DOM中对应子树中的非链接文字总数和链接总数,分别用contentlength和linkcount属性表示。
第四步:剪枝器。这一步用到的是递归算法思想,依照这种算法思想,进行粗剪枝。
局部阈值为Lcm,如果LocalCorrelativity(STUi)>Lcm (取值为>0.03),则对其进行剪枝。
图2 网页提取算法流程
第五步:正文提取器。算法思想:用递归方法提取TABLE或DIV标签下的文本结点的内容,通过计算标题与结点词共现频率及文本间相似度实现正文内容的提取。
设文本一中所包含的词语为{t1,t2,…,ti…,tn}。则文本一可用一个n维向量W={W1,W2,…,Wi…,Wn}表示。
3 实验结果
为了有效测试本方法的性能,设置两组测试。
第一组实验:利用上述方法对网页(图3)进行有效信息的抽取,结果如图4所示。
图3 网页实例
第二组实验:本组实验的实验对象,是YQ-CCT-2006-
03的部分语料,在该实验中,局部阈值取值为0.03,文本相似度取值为0.1。这是经过实验评估后,获得较好的效果。
提取结果如下:
图4 网页提取结果图
准确率=正确提取的网页数/总网页数
表1 网页提取实验结果
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这种基于标题与结点词共现频率及文本间相似度的网页去噪方法,能够很高效的提取网页正文内容。其还具有完整的保存网页主题内容这一优点,在进行的实验中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4.9%,平均处理速度达到了14.8s/网页。
4 结束语
随着Web的迅速发展,许多研究如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等由传统领域转到了Web上。面对充满了噪音的网页,如何去除网页上的噪音对于提高信息检索、网页分类的研究效果至关重要。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去除网页噪音,保留了正文内容。
参考文献:
[1]S Gupta,G Kaiser,D Neistadt. DOM-based content extraction of HTML documents.In:Proc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New York:ACM Press,2003.207-214.
[2]王琦,唐世渭,杨冬青,王腾蛟.基于DOM的网页主体信息自动提取[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2(10):1786-1792.
[3]赵欣欣,索红光,刘玉树.基于标记窗的网页正文信息提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3):143-145.
[4]丁宝琼,谢远平,吴琼.基于改进DOM树的网页去噪声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9,29(6):175-177.
关键词:上市公司 成本控制 问题 对策
把握好公司的成本控制,可是使公司获取更多的效益。公司的获利增加,也就促进了公司的继续发展,从而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成本控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上市公司只有严格控制成本,优化资源结构,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长远发展的地位。我们要不断追求成本控制新观念、理念的创新,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及意义
此处主要针对上市公司成本控制的含义及意义进行阐述。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是指公司的管理领导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降低其成本,控制成本的行为。当然,这是要建立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个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此时,上市公司成本控制的关键就是在严格把控成本的过程中运用战略和全局思想。那么,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和综合分析,预提出一种新型的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概念,就是在当代经济体制和市场竞争大环境前提下,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预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对公司产品及服务形成的公司成本进行管理,如果出现成本偏差问题,就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将实际成本控制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其中,管理的范围包括上市公司内部及上下游关联公司的价值链。
由此我们可知,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有:首先公司根据自身实际运营情况给出一定的成本标准,然后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手段,对公司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劳动消耗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如果发生“超标”的迹象,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及时纠正。
(二)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在上市公司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成本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核算质量、帮助企业节约开支,在企业总体成本管理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二、上市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不足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轻视成本控制在公司内的重要作用,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很多公司会有这样的片面想法:进行成本控制就是控制生产成本,其实不然,成本控制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上述不正确的认知阻碍了公司正常的成本控制进度,制约了上市公司在企业战略、产品工艺设计、物资采购、人力资源、信息支持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公司很难对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经济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有效平衡,而且也无法真正达到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的目的。这严重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使得成本控制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成本控制理论和内容守旧、方法落后
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方面另一个严重的不足是成本控制理论和内容守旧、方法落后。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上市公司成本控制理论层面及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僵滞,灵活性很低。这主要体现在对成本控制目标、范围等的认知不够全面,与国际的控制理论不接轨。成本控制理论没有从根本上构建成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从现阶段来说,还要构建包含成本控制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和分析等项目的全新控管体系。另外,成本控制方法手段也趋显落后。虽然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公司中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较高,但是针对成本控制的电算化管理还不够完善,甚至有许多公司还处于手工核算的阶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手工核算这一手段不仅会阻碍上市公司成本控制质量的提升,而且也无法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发展,无法保证成本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性。
(三)成本控制制度体制不够健全
前面已经说到,成本控制理论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科学、健全、统一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这就使得公司在进行一些不定量成本控制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成本核算。例如服务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技术成本控制等,在对一些成本的控制过程中,公司不能将成本的计划、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等阶段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造成成本控制的某些断层。
(四)成本控制信息极度不可靠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成本控制信息有极度不真实甚至扭曲的问题。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物资飞速上涨的大环境下,生产资料价格也随着不断攀升,这可能为公司带来资产价值降低或流失损失。限于价值补偿的不足,有的上市公司管理阶层为了一己私利,偷税漏税、夸大业绩,不惜谎报成本管理相关数据,篡改原始资料。有些工作人员为了获取利润,联合供应商高价购买低质量材料,同时在运输管理上不加以重视,提高了次品率,无端增加了产品成本。
三、上市公司在成本控制上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
首先,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必须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加强成本的系统控制理念。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不但要重视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且要全面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包括对产品的技术工艺及售后服务等情况的分析。另外,要在公司内部创建勤俭朴实、节约资源的大环境,避免挥霍浪费之风,严把开支控制关,尽可能地降低不必要的花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企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然后,成本控制的范围也应该扩大,从以前的片面针对物质产品成本控制发展为更为全面的、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更注重非物质产品成本的控制,比如人资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的控制。
最后,上市公司要想良性持续发展,还需要坚守成本控制效益观念。成本效益是公司进行成本控制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要合理利用成本投入与产出比例来达到评估成本投入是否必要和合理的目的,从而在尽量小的成本投入前提下,为公司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制
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制。充分了解公司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情况和所遵循的规律,结合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建立完善的、适应公司特点的、系统、科学、全面的成本控制制度体制,以便应对公司发展需要。
(三)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采取何种管理手段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研究和引用先进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手段。采用这些手段对公司发展大有裨益,能够为公司成本控制工作的公正、有效展开提供保障。如此,需要我们不间断地引入和吸收国内外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手段,并根据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创造性地改进和完善。同时,还需要注重财务审计手段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升公司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调动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要想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人才是关键,只有依靠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上市公司要有意识地对所有员工进行成本控制观念的灌输、成本控制手段的培训,让员工对成本控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利用对工作人员的宣传和培训,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的热情。这能够一改以往公司少数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尴尬局面,使得所有工作人员都关注并参与成本控制。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促进成本控制。上市公司还可以把成本控制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机构,比如生产部门、供应部门、销售部门等,鼓励全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成本控制。
第二,注重对员工管理能力的培养。如果单纯觉得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就能做好成本控制,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光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没有多大效果的,重点还在于员工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能力。所以,重点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可以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专业培训,从基层员工到高层员工,保证全员都能提高工作能力。
第三,公司还要建设出一支适应性极强的现代化成本控制和管理团队,从而不断推动成本控制工作向前发展,为公司的成本控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员工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事迹思想,来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将全体员工的素质提高上去,员工相应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创新成本控制理念、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制、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法,上市公司可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其成本控制水平,帮助上市公司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坤.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新西部.2008
[2]王健.卢铁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探析[J].会计研究.2012
关键词:检验标本采集问题保证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61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81-01
在临床治疗中,检验标本的分析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订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检验标本采集及送检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率,进而影响诊治效果。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检验科必须努力争取临床医生和护士的相互配合,在实验室分析前正确采集标本。本文仅对此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采集标本存在的问题
1.1血液标本:①取血部位不对。不按正规要求取肘部的静脉。我们有的护士在病人输液手臂的同侧采血,造成血液稀释,结果偏低。要是给病人输的是钾液或葡萄糖溶液,势必造成钾的结果过高或者葡萄糖过高,但病人病情稳定,医生就对检验结果持怀疑态度;②采血技术不过关。定位不准,采血时间过长,止血带捆得过紧或时间过长,分装试管时分装量不足或过多,抗凝管未摇匀或摇的时间过短,造成标本溶血;③未能及时送检。大部分空腹采血工作都是由夜班护士完成的,早上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抽血的时间比较早,等到检验科来收标本时,标本放置的时间太长,这样也影响了检验结果;④标本试管的姓名、性别、科别、床号、住院号等与化验单不相符。
1.2痰标本。随机吐痰,有的口水也送。口腔里有很多正常菌群,就会影响痰培养的结果,同时不利于结核杆菌的检查。
1.3尿标本。留取标本的量不充足,随意取一点尿,有的1ml都不到;盛尿容器不清洁,女性患者在自然排尿时,尿液中常混有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白细胞面影响诊断;尿标本未及时送检尿液放置的时间过长,这样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尿培养未按要求留取,留取尿标本未消毒,尿培养的容器未采用无菌容器。
1.4粪便标本。①标本量太少,有的用棉签随意沾一点,这样运送的标本一是影响检验质量,二是有的检验项目根本无法检验,比如查隐血、寄生虫等;②粪便不新鲜,运送不及时;③粪便培养运送的粪便未密封无菌,或粪便里混有尿液,或已用抗生素后才送检的。
2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2.1血液标本。①遵守采血的一般注意事项,不能在输液同侧手臂取血,更不能直接从输液针头采血;②找准取血部位,采血时间尽量缩短,以减少病人痛苦和紧张感;止血带应用不超过30秒;分装试管时将血放到刻度,边放血边将试管混匀5-8次;③抽血前一天应告之患者抽血的注意事项。除急诊外或特殊原因外,一般主张进食12小时后空腹采血,并停服一切对检察项目有影响的药物,对患者讲清楚目的引起患者重视,配合做好抽血前的准备工作;④严格做好查对制度,采血试管的标签上要填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一致。根据不同检验项目,将标本注入不同的试管内。
2.2痰标本。以清晨第一口痰为最宜。作细菌培养应先用清水漱口,用力自气管深处咳出后置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微生物培养取样应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之前,如已用药,则应选血药浓度最低时采样。
2.3尿标本。①送检的尿液标本尽可能留早晨的第一次中段尿,因第一次晨尿较恒定,不受药物、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随机尿不受时间的约束,多为门诊病人的留尿方法,一般留取5-10ml。但住院病人还是建议以晨尿为好;②留尿标本要求女性患者冲洗外阴后留中段尿,男性患者要避免、前列腺液等污染;③标本留取后及时送检,以免标本成分分解。尿液排后最好在一小时内检测;④尿液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和保存标本需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5天之后留取尿液标本;尿液在膀胱内应停留6―8小时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尿液标本收集通常采用清洁排尿法,须以肥皂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泄出的尿液前段需弃去,收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装于无菌的容器内。以无菌导管收集的方法,若非必要应尽量避免,因其引起尿道感染。
2.4粪便标本。①粪便标本以5-10g为妥,应用干净竹签挑取含有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的粪便,检查蛲虫可以应用拭纸于清晨排便在周围取标本送检;②采集新鲜粪便,盛于洁净、干燥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中,标本留取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其中的成分破坏或分解,放置过久易导致细胞的破坏,特别是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在寒冷季节运送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3切实加强对采集标本流程的控制
医生及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标本采集工作,要明确检验质量的重要性。检验科应努力宣传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标本,我们应努力落实下列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把建设平安医院作为己任。
3.2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纳入护理“三基”培训内容中去,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项目要求专题讲座,使检验标本的采集更规范。
3.3保持经常性的技术练兵,科室内培养静脉穿刺技术能手,带动全体护理人员练就过硬的穿刺本领。
3.4认真学习《检验标本采集规范》,对标本采集运送的相关事宜能够加深了解,多与病人沟通,耐心给病人交待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如何积极配合,并及时送检,这就有助于得到最准确的检验结果,更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
总之,标本采集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注意细节,才能打好基础,为后期的检验提供真实的依据。对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努力实践,以促进治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