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24
导语:在德育的基本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材文本;目录;知识点;决策树;本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6-02
A Method of Ontology Learning From Course Text
Telek Zhumasharip1, Ayben Kazitay2
(1.Softwar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2.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 course book tex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The seed concept of the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is to be obtained by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ook contents. Once th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are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ecision tree C 4.5 method will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the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ontology learning on the text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book text; vocabulary; knowledge point; decision tree; ontology learning
目前本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Web、信息集成、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检索等领域,备受关注。本体的建立也由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化阶段转变,很多本体构建工具如Protege-2000,WebODE,OilEd,OntoEdit等,为建立本体提供了方便,但这些工具还是要依靠手工来建立本体,对于工程化的需要仍然显得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解决手工建立本体的困难,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
本体学习的数据源有很多种,例如纯文本以及XML,HTML,数据库等,但目前大多数信息还是以文本方式进行存储的,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1]。要建立高质量的本体,学习数据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目前的文本中,普通网络文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普通网络文本错误较多,结构也不很严谨,不太适合作为文本学习数据源。相对其它文本来说,教材文本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领域词汇定义的权威性、句式结构的完整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本体学习的数据源。
1 教材文本的研究
教材文本相对于其它类型文本来说,除知识内容严谨外,其呈现方式也有不同。详细系统的目录就是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1.1 教材目录的组成结构
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每一个目录又是一个知识点内容的概括,所以目录相对于正文来说,有其独特性--高度概括性。
为了解目录的组成结构,根据目录的组成,将目录分为五类:专业词汇、普通词汇、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短句和句子。对若干本教材中3216个目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教材知识点的研究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元知识点为最小单位进行表示的,所谓元知识点就是具有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的知识点,所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归结到对元知识点的理解上。
对元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归结到元知识点的分类上,而目前还没有元知识点的详细分类方法。本文参照本体学习系统[2]中概念的分类,同时又根据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将元知识点分为上下位关系和非上下位关系两种,详细分类见图1。
2 基于教材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
目前领域概念获取的方法[3]一般有三种:1)通过专业词典,从中筛选出专业领域概念;2)根据领域概念的特殊词法结构或模板,寻找和抽取结构符合这些特定模板的字符串[4];3)对语料库中的词汇根据不同的统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置一定的阈值,从而区分普通词汇和领域词汇[5]。由于很多领域尚未有专业词典,第一种方法局限性很大。第二种方法的模板基本上都是和语言相关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设计到一个分词问题,而中文分词一般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从而使处理问题的复杂度加大。
Moldovan等提出了种子概念 ( Seed Concept)[6],所谓种子概念就是领域中大部分知识都围绕在其周围组织的核心词汇。通过种子概念,可以获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大量专业词汇以及与专业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利用专业词汇及其关系建立本体模型,从而实现本体学习。
2.1 种子概念的获取
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是教材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目录上的领域词汇展开的,所以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大部分都可以充当种子概念。
从教材的目录结构来看,“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占据了目录的绝大部分,并且从这两种类型的目录中抽取出专业词汇的难度又不大。本文在中科院分词系统ICTCLAS的基础上,实现了教材目录领域词汇识别系统。
从得到的词汇集中,利用常用普通词汇库和专业领域词汇关系集来排除普通词汇,得到专业领域词汇集。
2.2 概念联系的获取
概念关系的获取,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7-8]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或者是这些方法的混合。基于模板方法的缺点是准确率低,基于概念聚类方法和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基于词典方法对词库内容要求比较高。本文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来发现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来实现本体学习。
2.2.1 元知识点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元知识点的分析,发现每类的元知识点中,都存在有一些共有特征。
1)都隐含着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
例1:(定义)凡在地球表面30km高度以下的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种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在定义类中,一般情况都是利用上位词来定义下位词。从本例中,可以获取“飞行器”是上位词,“航空器”是下位词。
例2:(等价)转子又称工作轮。
在等价类中,两个领域词汇表达的是同一个物体或现象。从本例中,可以获取“转子”和“工作轮”是同一概念。
例3:(结构)火焰筒内有喷油嘴、点火器等。
在结构类中,描述的是事物和其内部部件或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信息。从本例中,可以获取 “喷油嘴”和“点火器”在“火焰筒”的中间。
2)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特征词
例如,在定义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称之为”,“称为”,“即为”,“就是”,“是指”,“叫做”,“统称”,“简称”,“俗称”等。在等价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又叫”,“又称”,“亦称”,“或称”等。
3)包含的句式都是有限的。
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主要包括两种句式,这两种模式包含了所有定义类知识点的96.86%。
句式1: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Name
句式2:DefinitionNam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注:DefinitionDeterminer为定义限定词,一般为“的”, DefinitionRange为定义的上位词,DefinitionName为定义的下位词。
4)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其它基本特征
① 领域词汇间关系的数目不同,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仅包含一组领域词汇关系,但分类知识点包含的关系数都大于1。
② 元知识点包含的短句个数不同,例如:等价类知识点一般为1,而比较类知识点一般都大于1。
③ 知识点存在的语态有差异,例如:定义类知识点有被动形式,但组成类知识点没有被动形式。
2.2.2 概念联系的发现
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概念联系的发现可归结到知识点类型的确定上,一旦知识点类型确定了,不仅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词汇,而且可以发现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具体的实现算法如下:
1)利用决策树C4.5算法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根据元知识点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抽取了5个特征值来表征知识点:包含的特征词、知识点句式、领域词汇的个数、短句个数、是否包含被动语态。
领域词汇的初始集合为从目录中发现的所有种子概念。训练集合为人工识别出的324个各类元知识点。用决策树C4.5算法对训练集合进行学习,得到一颗决策树。
2)发现新知识点
对需要进行识别的元知识点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决策树对该知识点进行判断,得到一个决策结果。
3)扩充领域词汇集合和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各类联系
对各类知识点根据特征提取出领域词汇,加入到领域词汇集合中。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并不断扩充领域词汇间的联系集合。
4)转2),利用扩充的领域词汇集合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3 结束语
通过目录来获取种子概念,方法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绕开了复杂的分词过程。把领域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获得转化为对元知识点类型的判断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u R,Smith-Miles K,Yeh 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A Soft Computing Paradig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295-301.
[2] 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method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2006:3-14.
[3] 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C].the ECML / PKDD 2005 W orkshop o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Ontologies,2005.
[4] Shamsfard M,Barforoush AA.Learning ontologies from natural language texts[J].Int'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4,60(1):17-63.
[5] Navigli R,Velardi P,Gangemi A.Ontology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1):22-31.
[6] Moldovan D,Girju R,Rus V.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EB/OL].acl /anthology/A0021037
一、联网审计的特征、定义和意义
目前,审计署对中央部门的联网审计,是在审计署部门审计局与被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进行网络连接的基础上,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并通过该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实现网络化的审计管理;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多数是通过与集中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等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在网络连接基础上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从试点情况与“金审工程”的目标定位来看,与传统的现场审计相比,在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的审计手段、对象、方式和技术有所不同,但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关于联网审计的特征。与传统现场审计相比,联网审计有四项突出特征:一是实现适时审计。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信息数据库,缩短了每次检查活动的相隔期间以及检查时间,对于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既可以在该事项结束后实施审计,也可以在该事项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审计,从而实现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二是实现远程审计。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或数据库备份,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通过远程访问完成审计的程度也将得到提高,适时性特征也因此而更加明显。三是实现更高效率地数据采集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是采集和分析的数据量与时间的比,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机辅助实施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量上受到所携带设备、审计范围的限制;在时间上受到现场组网和审计进度的。联网审计中,网络连接一次性完成,其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数量,基本不受设备限制;审计范围在事前确定为最大可能的范围;时间不受现场组网时间与审计期间影响。因此,联网审计具有更高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四是信息系统成为新的、必须开展的、并且处于首要地位的审计。在联网审计中,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源组成,负责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成为内部控制的新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在网络互连的方式下,信息系统是财政财务数据源的必然载体,因此它不仅决定了审计人员对会计和其他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是否可以依赖。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测评,完成对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控制风险水平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等情况的确定。在被审计单位为小规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存在但并未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工作量可能大于其所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等情况下,审计人员无须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评。正是因为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所需数据来源的上述区别,信息系统审计在联网审计中是必须具备的审计环节。概括而言,信息系统审计是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联网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
联网审计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日益化、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工程中,金财、金关、金税、监管、保障等业务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有的已经进入全国数据大集中阶段,尤其是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组织中央预算执行和国库集中支付的金财工程正在不断建设与完善。与此同时,大型国有的ERP系统、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系统等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在掌握国家重要资金和资产的政府部门、领域不断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审计机关要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必须顺应这种形势的,积极探索审计的新途径和新。从联网审计的特征看,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与审计实施系统的不断开发完善,这种方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有效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一些手工、纸质财务和业务处理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存在,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也将同时存在。为此,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远程获取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特征,合理安排联网与现场审计项目,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审计资源,实现以最少的审计资源,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同时,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适时审计、高效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特征,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时间、项目集中的审计工作进行分解,避免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正是由于联网审计在审计资源配置与提高审计效率方面的强大优势,借助于联网审计,有利于审计机关更为有效、准确地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处理好现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在抓重点中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促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将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开展联网审计,可以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些转变,能够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能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联网审计的依据
关于当前正在实施的联网审计,审计人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具有法定的程序,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随时检查,不符合审计法关于审计程序的规定,因而不是审计。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无权通过联网随时检查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与联网审计是否有法律依据有关。按照前述联网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联网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是在网络互连环境下具有其特殊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的是,联网审计是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审计工作。根据这一性质,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在联网审计中的基本职责与权限在现行审计法规规范范围以内,但是由于技术方法的变化,关于联网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的法规还有待完善。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联网审计检查权等联网审计权力。根据《审计法》第32条关于“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的规定,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0条关于“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的权力。在联网审计中,由于被审计单位资料以电子数据等新的形式存在,审计机关的检查权在实施手段和途径上发生变化,但权力本身并没有消失。同样,根据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还有通过联网取得资料权等权力。
为了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审计工作之中,更有效地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权,是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的直接依据。该通知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信息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审计机关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此外,该通知还明确了数据接口、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
开展联网审计试点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2002年7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关于对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开展审计监督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在审计中,审计机关可直接从会计核算中心提取有关资料,会计核算中心应为审计机关联网提供条件”。2003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关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通知》,规定“区审计局应积极稳妥地开展联网审计工作,依托电子政务安全平台与区、镇(街道)各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关企业等被审计单位实现联网。有关单位要配合区审计局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均应给予区审计局查询的权限”。
三、联网审计的联网方式、审计内容和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具体做法
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具体联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可以称为大联网,例如审计机关对企业集团、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联网等;二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可以称为点对点联网,如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联网。从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试点实践看,其联网方式有所不同,试点的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大联网方式,审计署试行点对点联网方式。审计实践中还存在现场联网方式,即在现场审计中,临时组网进行一定范围的审计。这种联网方式在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都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做法和经验。由于现场联网审计不符合适时、远程的特点,本文不将其纳入联网审计的范围。
同样,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也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电子化的财政财务数据的审计,二是对处理财政财务数据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我们可以将前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数据审计,后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系统审计。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对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做这种划分还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继承关于计算机审计分为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般认识,实现对在网络环境下审计实际情况的重新描述,即将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分别描述为,在网络环境下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的审计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数据审计。二是可以在联网审计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系统审计中,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可以实现用尽量少的审计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审计任务,这为“全面审计”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审计中,审计人员力图取得资料数据的工作思路与传统审计一致,同时还可以借助联网手段,更有效地取得、处理审计所需资料数据,这是在新的审计环境中对“突出重点”这一方针的落实。
为了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的优势,有效地发挥联网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有必要在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两个方面中作出适当选择,有所侧重。决定联网审计重点的因素包括:一是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政府信息化程度较高,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可依赖性强,系统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反之数据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二是大局。政治经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审计工作有不同的要求,籍此确立的审计工作方针决定了对不同部门审计监督的具体思路。立足投入较少的审计力量达到可控范围内的监督,可以采取系统审计。立足深入透彻地了解并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可以采取数据审计。三是政府审计类型。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例如,在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法院组织和运作法》明确了该国最高审计机关会计法院主要实施财务审计,同时,该国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产生了对公共财政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增值税退税与支付系统数据库进行审计等,他们称为数据库审计的联网审计类型。在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系统审计为主。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英联邦国家等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都以系统审计为主,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北欧的挪威等国家还把系统审计发展到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的真实性评价。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系统进行审查,既可以评价系统本身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可以通过测试程序最大程度地评价系统处理数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要在审查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评价、判断、修正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达到数据审计的最终目的。
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具体应采取哪些做法,如何选择联网审计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统一的观点,只有对该不该联网、如何联网有一些认识。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在按照预算单位资金量大小和所属单位数量多少将中央部门分成A、B、C三类的基础上,只要对C类资金量相对小,所属部门相对少的部门采用联网审计就能够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这里的联网方式指大联网或点对点联网,审计内容则指数据审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当根据环境、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状况等具体审计环境,认真选择具体做法。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联网部门管理的资金量和所属单位数量。对有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信息系统,在大联网方式下,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并重;资金量小、所属单位少的一般部门和一般领域,在点对点联网下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其余的部门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数据审计。二是年度审计计划。对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被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领域在系统审计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数据审计,其余的只需实施系统审计。三是被审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状况。对信息化管理规范、水平高的部门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否则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审计。
四、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明确的
目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限制条件很多,如审计机关与审计范围内的政府部门的联网方式不统一,联网审计没有准则规范,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的内涵、技术手段区分不明确等,因此,有必要明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以下问题:
一是有选择地确定被审计单位。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实现网络互连需要投入价值不菲的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培训精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从审计成本与审计收益的配比关系看,对于不同的审计机关,并不是实现联网审计一定比现场审计具有优势,更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实施联网审计必须坚持抓重点的原则,在现场手工审计和一般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情况下,不选择开展联网审计。也即是说,实施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应当是有必要通过适时、远程、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手段进行监督的部门。确定这些部门的标准包括:被审计单位数据相对集中、覆盖面广;具有海量数据;审计机关有必要对该单位的数据实施经常性的监督。
二是正式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目前,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在实现大联网、点对点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实施审计。在联网情况不统一,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联网审计所需要的时间跨度长,且具有适时的特点,因此有观点认为,在试点阶段不能给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只对被审计单位发出联网审计的通知函。本文认为,根据现行法规,为避免审计风险,对具备联网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应当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形成明确的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关系,使联网审计试点工作在法定的程序内启动与逐步完善。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对更好地开展试点阶段的联网审计工作的优势表现为:首先,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关于审前调查的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等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数据、数据结构文档等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查阅相关资料。其次,有利于在联网审计试点阶段,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效果不明显时,进一步实施现场审计。再次,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现行审计工作方针和审计管理制度,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启动后,根据审计工作进度与安排,适时将联网数据审计做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完成法定的审计过程。同样,如果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合法的调查与取证。
随着国家推动高校加入市场竞争,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变得十分必要。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的是加速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成本补偿机制,确定适合自己的合理收费标准都是建立在高校成本核算上的。面对调整、合并、联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办学风险等等挑战,高校办学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开始讲究学生培养成本,讲究经济效益,低投入高产出,力争以最少的人财物耗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
由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和高校数量增加带来高校经费有限,因此高校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道路,以增强竞争实力,才能在教育体制变革中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进自身的发展。此外,高等教育实行的收费涉及千千万万百姓,一直就是社会、媒体和家庭的关注点,所以高校对自身成本核算,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样对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加强内部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已普遍关注高校的教育成本,但是高校却没使得成本核算在高等教育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总结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高校自身管理成本意识淡薄。从计划经济过来,高校还保持原来“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支出靠拨款,经济效益无人管”的境况。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国家改革了高校财务制度,但是继承了原来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教育事业活动,高校会计核算只进行“收―支―余”的传统核算模式,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意识。
教育成本自身的内容含混不清,造成核算的难以计量。随着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增高,社会、媒体及家庭对高校收费总是保持着关注,进而产生相应的疑虑。
对于教育成本核算的配备标准也是难以确定。成本核算如何对这些教育成本项目制订配备标准,也是一直困扰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为教育成本的高低直接受制于配备标准制订的是否合理。
目前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利于成本的核算。目前对于高等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的组织,我国政府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行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不能得到真正体现;二是会计人员编制的财务报表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这样不能真实地说明教育成本。
三、强化高校成本核算的措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目前的高校成本核算的模式却难以满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需要进行规范,我们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实施:
首先要强化成本核算的意识。节约办学成本的首要举措是高校管理者树立教育成本意识,教职工增强当家理财的观念。高校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推广产业模式和要求运作,力求实现以较少投入实现较大产出的目标。
其次明确高校成本的构成,按相应的门类分层次进行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成本。首先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必须严格划分教育成本与非教育成本的界限才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的前提,明确规定凡是不符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内的支出一律不计入教育成本。相应的计算方法,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总和构成了教育的总成本,教育总成本除以学生总人数是生均教育成本。根据不同的主体类别,分层次地进行核算分析,按照的是“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合理性,从而避免盲目性。
第三,选择正确科学的成本核算的方法。要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就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在该方法的指导下,高校既能根据相关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会计产生的资料进行转换、调整、补充,又能按照目前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核算的结果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保持一致。最后,现阶段采用会计调整法不仅能为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也能为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打下基础。
第四,加强内部财务的管理和成本预算的控制。高校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和内部财务管理。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财务工作的责任制,把权力、责任、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对资源的二次分配和管理;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把办事效益与经费使用相结合,把努力创收与收入分配相结合,把履行经济责任与落实自主权相结合,增强责任意识,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高校财务工作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范围内某一特定空间区域要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区,必须具备若干基本条件。下面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
一是内部同质性和外部差异性,即该区域空间范围内各地之间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区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能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基本相同,而与外部并存的其他区域相比,这些因素和条件又有着显著的差异。
由此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以河南为中心,涵盖鄂北、皖北、苏北、鲁西南、冀南、晋南等周边区域的中原地区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区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水平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基本上是同质的,而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可比较区域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河南为中心涵盖周边的这一区域被称为“中原经济区”是站得住脚的。
二是这一区域范围内不同空间点面临着大体上同样的问题,而与外部其他区域相比,这些问题又是极不相同的。以河南为中心、涵盖周边的这一区域内的各部分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在农业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或者说面临着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问题。以此标准来衡量,将这一区域叫做“中原经济区”也是成立的。
三是这一区域范围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上都要足够大,以至于这一区域共性问题的解决足以影响国家全局。中原经济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将近抵一个半河南省;人口1.7亿,占全国人口的1/8;经济总量也不是小数。这一区域内相关问题的解决足以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以此标准衡量,“中原经济区”也是成立的。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助于解决哪些事关全局的问题
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可通过实施统一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该区域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可通过实施统一的产业政策,促进该区域产业发展并大规模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新的制造业中心,形成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接力棒,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以资本和产业流动转移来代替劳动力“候鸟式”移动,减轻运输压力,节能降耗。
第三,可通过实施统一的城镇化政策,加快这一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居民的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可通过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为整个经济注入活力,也为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作贡献。
第五,可探索传统农业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探索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就是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若干疑点的认识
人们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疑问主要涉及两点:一是能否被中央认可从而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能否在区域内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战略。这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为前提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三化”协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抓手乃至目标,既是中央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这一区域发展中遇到的最核心、最棘手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被中央政府认可。
第二,中原经济区虽然以河南为中心,但也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客观上存在着统一政策和战略由谁或由哪个省级政府来负责实施的问题,这一矛盾可通过各省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组织实施,而又在省际之间平行协调的方式来化解。
【关键词】 管理控制; 战略控制; 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及组织的管理科学离不开管理控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范畴、目标、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管理控制基本理论上的分歧必将引起管理控制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规范管理控制理论,指导管理控制实践。
一、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问题
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不同的管理控制学派或不同的管理控制专家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所以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控制使组织的战略被执行,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任务控制,这三方面是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过程,并且都与计划和控制相关。Maciariello等认为,整个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系统的特征或属性,管理控制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所以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Merchant等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指所有有助于管理者确保组织战略和计划被实施的一切工作。一个设计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使其按照组织期望的行为行事,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首要功能。控制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从上述管理控制的内涵和目标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是管理控制最终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过程达成组织目标;二是管理控制的研究都涉及到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它们的主要差异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职能和管理控制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将管理控制内涵从管理控制的职能和管理控制的主体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可将管理控制的内涵作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解释。
(一)广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广义的管理控制是指发挥管理的职能,特别是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内涵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因此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著名战略管理研究大师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内涵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控制涉及管理的全部领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既包括定量控制又包括非定量控制,或者说是定量控制与非定量控制并重。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广义的管理控制包括: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或战略计划,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任务控制或作业控制。三种控制各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二)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因为管理控制强调的是战略执行的控制,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强调定量控制,或者说以定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本质是管理者实施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中义的管理控制以管理者控制为主,同时兼顾董事会控制及员工的控制。
(三)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狭义的管理控制按Anthony的观点是指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货币计量控制,或者说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控制。
“快”和“慢”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感觉,但在演奏学习中“慢”是需要严格界定的,否则“慢练”不仅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一些问题。
“慢速”在音乐理论上有实际的定义,可用节拍器来衡量,比如,每分钟五十六拍以下;还有慢板、广板等等都是慢。但对于具体音乐作品,还需要从音符出现的时间频率上来确定。比如,一秒钟内出现的音不超过两个,基本上可以算是“慢”。
快速的乐曲,只要放慢音符出现的时间,比如,虽然标志是十六分音符一拍的段落,但将音出现的时间放慢一倍,奏成好像四分音符一拍,甚至二分音符一拍那样,实际上也就是“慢”了。
“快”也是相对的。我们可以说,只要超过大脑从容地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下达行动指令的速度就是“快”,无论音符是多还是少,速度标记是快还是慢。
总体来说,“慢练”就是心理从容,大脑有充分的时间思索、安排肢体动作行为,演奏练习动作协调自如,从容不迫,演奏行为连贯顺畅,速度低于乐曲所要求速度的练习就是“慢练”。
二、慢练的性质和作用
演奏是与音乐高度谐和的肢体动作行为记忆的再现,“慢练”就是慢速、清楚、从容地重复乐曲演奏的肢体动作行为,以获得准确、自如、稳定的演奏动作行为记忆的过程。
“慢练”的目的,一方面是理清大脑的思维,分析、理解音乐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整、清楚地统一、协调大脑中音乐与肢体动作行为的关系,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演奏思维和动作行为模式,最终形成一首乐曲完整、准确、稳定的,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实际动作行为。
“慢练”可以使大脑对肢体的演奏动作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记忆。慢速、清楚的重复,肢体更容易形成准确稳定的“自动化”演奏。
“慢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培养手指、腕、臂等肢体的统一、协调的动作方式和行为感觉。二,改善或巩固所练习内容中弹奏的方法,完善演奏过程中的肌体状态,形成准确完善的肌体动作记忆。
“慢练”可以改善肌体状态,很多人慢下来肢体就不僵化、不紧张了,就松弛自然了。
演奏练琴时如果身心状态正确的话,基本上只需以慢、中、快三个速度就可以完成一首作品的练习。
三、慢练的前提和条件
“慢练”首先需要正确的身心状态。
“慢”并不完全是一种肌体行为,它有时是一种心态。“松”和“紧”是肌体的状态,而“快”和“慢”很大程度上是神经或思维的一种感受。多数人只要慢下来,心理和思维就不局促了,肌体也就放松了。只有在心理和肢体两方面都从容的基础上,“慢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慢练”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体会心理和肢体动作行为的舒服、协调和自如。
“慢练”要提前考虑到后期快速练习时各方面的情况。对演奏的方式,力度、感觉等等,都应与后期快速练习保持一致。如果前后不一致,会对未来的演奏造成麻烦。
“慢练”中尤其不能用快速时不用的部位来练习,比如本来只该用手指演奏的片段,却加进了手腕,甚至小臂大臂的动作,这样到了快速演奏时要出问题。
“慢练”如果用了不正确的动作方式,定型后常常很难改正。那种认为只要“熟”就能生“巧”的观念,在演奏学习中往往要吃亏。“慢练”如果无意中练成了僵化,那不仅是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甚至可以说是慢性的“自杀”。
“慢练”由于是演奏各个方面的组合,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尽量兼顾到各个方面,把各方面都安排好,做到整体的完美协调。
“慢练”要避免注意的疲劳,这要求速度要略有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注意指向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要有侧重地注意多个不同的方面:时而注意速度,时而注意动作的改善,时而注意其他要求等等。调换目标可以避免注意的疲劳,提高“慢练”的效率。
“慢练”并不是越慢越好,因为“慢练”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和巩固正确的动作方式、在大脑中明确肢体动作的目标等,更重要的是建立演奏动作之间的正确交接和联系。过分的慢,过分的时间延长,会使这种“交接”变得涣散。
“慢练”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流动感”,注意动作的“惯性”,让系列动作“流淌”起来。虽然是“慢速”,但不应失去自如的“流动感”。当“流动倾向”建立起来后,经过快速过渡,就可以很快形成演奏思维以及演奏动作行为准确自然的“惯性”。
四、慢练的副作用
“慢练”也会导致问题。
“慢练”有可能使肢体动作不正常,或使一些不良的动作行为问题“消失”,使不合理的动作行为方式难以察觉。比如,稍微过分的用力在慢练时很难引起注意,一些错误的、僵化的动作在慢练中会变得可以容忍,但等动作行为方式定型后,提高速度时才暴露出来。这很像是人身上背负着重的东西,行走时并不感到有多大的不便,但到了需要敏捷地奔跑、跳跃时才会感到累赘。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在慢练时用正确的动作方式进行练习,另一方面要在练习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查找原因,认真地加以解决。过去的一个解决方法是把“快练”和“慢练”结合起来,使问题及时暴露出来。
“慢练”也可以使大脑中肢体动作感觉彼此孤立起来,或使音与音之间的动作交接不自然、不流畅。演奏行为变得“生硬”。
“慢练”还会使注意力涣散。慢练时间过长,会使注意集中度减弱。
“慢练”还容易使大脑思维和肢体动作变得迟缓,甚至成为一种习惯。思维迟缓的人,注意力的转换比较慢,当要求快速时,要么难以快起来,要么容易出错。“思维迟缓”是一种思维的定势,需要更多地进行快速练习,并且不断地调整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
关键词:网页去噪 STU-DOM 词共现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正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目前学界对网页数据的应用研究很多,例如WEB数据的深度挖掘、不同的搜索引擎等。从技术上来看网页数据包含各种内容,如广告、导航等,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没必要包含所有的内容,本文将通过计算标题与文本距离来实现网页去噪。
1 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STU结点:
该结点从基本理论上来说,只是一种语义文本单元。在具体应用过程中,STU结点和块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STU-DOM树:
STU-DOM树是由经过添加描述语义的DOM树而生成的。
块:
在HTML网页中,根据网页不同特点而划分出的不同区域,这些不同的区域,就称之为块。
解析:
将HTML文档转化为DOM树的过程称之为解析。
局部阈值:
由块内链接和内容决定,其计算公式
LocalCorrelativity(STUi)= (1)
LinkCount(STUi)=LinkCount(STUcij) (2)
ContentLength(STUi)=ContentLength(STUi)(3)
其中,STUcij表示STUi的第j棵子树,LinkCount(STUi)是STUi的linkcount属性值。
词共现: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不同的两个网页文本中,相同的词汇共同出现,通常可以用这个相同词汇出现的频率来分析文本相似度的高低。
2 算法描述
在本论文使用的网页正文信息提取系统中,共计包含如下五个步骤:HTML解析、HTML分块、语义分析器、剪枝器、正文提取器。
第一步:HTML解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找到HTML与DOM树的映射关系,并在这种映射关系确定的前提下,按照正确的方法,STU树与DOM树之间的精确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解析器(Html Parser),解析器在这一步的主要功能是解析HTML文档,在顺利将HTML文档解析后,才可以将其转化为DOM树。
第二步:HTML分块。与第一步不同的是,在这一步的主要过程中,要使用到分块器,通过分块器来实现对语义分析器的调用,然后再向节点添加语义的基本属性,同时还需要把DOM树转化为STU-DOM树,让添加语义的节点作为STU结点。这一基本过程,在分块后给节点添加的语义信息模式如下图1所示。
第三步:语义分析器。这一步要对语义信息块中的非链接文字总数和链接总数进行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在STU-DOM中对应子树中的非链接文字总数和链接总数,分别用contentlength和linkcount属性表示。
第四步:剪枝器。这一步用到的是递归算法思想,依照这种算法思想,进行粗剪枝。
局部阈值为Lcm,如果LocalCorrelativity(STUi)>Lcm (取值为>0.03),则对其进行剪枝。
图2 网页提取算法流程
第五步:正文提取器。算法思想:用递归方法提取TABLE或DIV标签下的文本结点的内容,通过计算标题与结点词共现频率及文本间相似度实现正文内容的提取。
设文本一中所包含的词语为{t1,t2,…,ti…,tn}。则文本一可用一个n维向量W={W1,W2,…,Wi…,Wn}表示。
3 实验结果
为了有效测试本方法的性能,设置两组测试。
第一组实验:利用上述方法对网页(图3)进行有效信息的抽取,结果如图4所示。
图3 网页实例
第二组实验:本组实验的实验对象,是YQ-CCT-2006-
03的部分语料,在该实验中,局部阈值取值为0.03,文本相似度取值为0.1。这是经过实验评估后,获得较好的效果。
提取结果如下:
图4 网页提取结果图
准确率=正确提取的网页数/总网页数
表1 网页提取实验结果
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这种基于标题与结点词共现频率及文本间相似度的网页去噪方法,能够很高效的提取网页正文内容。其还具有完整的保存网页主题内容这一优点,在进行的实验中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4.9%,平均处理速度达到了14.8s/网页。
4 结束语
随着Web的迅速发展,许多研究如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等由传统领域转到了Web上。面对充满了噪音的网页,如何去除网页上的噪音对于提高信息检索、网页分类的研究效果至关重要。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去除网页噪音,保留了正文内容。
参考文献:
[1]S Gupta,G Kaiser,D Neistadt. DOM-based content extraction of HTML documents.In:Proc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New York:ACM Press,2003.207-214.
[2]王琦,唐世渭,杨冬青,王腾蛟.基于DOM的网页主体信息自动提取[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2(10):1786-1792.
[3]赵欣欣,索红光,刘玉树.基于标记窗的网页正文信息提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3):143-145.
[4]丁宝琼,谢远平,吴琼.基于改进DOM树的网页去噪声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9,29(6):175-177.
关键词:语义万维网;本体;专业文献;语义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传统文献检索都是基于关键字的语法匹配和全文检索技术,主要借助于目录、索引和关键词等方法来实现。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快捷和容易实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智能性,在信息快速增长的今天,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用户本意表达困难;无法准确揭示信息的实质内容;检索算法采用词形匹配而非词义匹配;容易形成“词汇孤岛”问题。语义万维网是目前Internet的发展方向,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简单地说,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语义万维网具有着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表达、知识共享及重用。将语义万维网技术应用到文献检索中,即是在文献资源层上增加了能表达文献主要内容和学科结构的语义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语义的文献检索,解决了传统文献检索技术的缺点和不足。
2关键技术介绍
2.1语义万维网及本
体语义万维网的“语义”信息是蕴含在各资源节点的逻辑联系中。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其体系结构中,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它是整个语义Web的基础,Unicode(统一编码)处理资源的编码,URI(统一资源定位器)负责标识资源;第二层是XML+名空间+XML模式,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模式,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词汇,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其中第二、三、四层是语义Web的关键层,用于表示Web信息的语义,也是现在语义Web研究的热点所在。
图1语义万维网的体系结构
2.2本体
本体层在语义万维网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规范化说明,领域本体则是对具体领域中概念和关系的抽象描述,本体提供了语义交换的桥梁,能够在不同的智能体之间达成有关术语概念的共识,具体到专业文献学习中的文献检索和知识组织,本体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描述文献所属学科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2)表示文献内容与知识组织体系之间的链接。(3) 利用复合(集成)本体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资源进行标引。(4)利用多种模式表现和理解文献集合。
3系统结构及实现
3.1系统结构
为了能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由数据服务器、WEB 服务器和 WEB 终端所组成,整个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系统结构
用户访问层为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学习资源管理平台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接口。开发该城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XHTML、JavaScript、JSP 等。其中XHTML 和JavaScript 主要在客户端,由浏览器执行;JSP 则在管理平台端,由Weblogic应用服务器执行。应用服务器层主要采用Servlet 和EJB 等技术开发的应用组件构成,这些组件完成语义分析、语义推理功能。由于应用服务器层处理的信息主要是XML 格式的RDF/RDFS 信息,因此,采用了HP 公司开发的Jena API 来处理RDF 模型。数据存储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领域知识本体、元数据库、资源数据库。这三个部分涉及到知识本体的建模、形式化表示、资源语义描述、RDF 数据的存储等内容。
3.2本体构建
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创建了领域本体。该本体描述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结构,并针对每个知识点提供相应的学习文献。
建模工具选用 Protégé3.1,在Protégé3.1 编辑器中,本体结构以树形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项来编辑或增加类、子类、属性、实例等本体元素,另外,用户可以不用考虑具体的本体描述语言,而在概念层次上设计领域本体模型。
3.3语义解析及推理
在构建本体和组织存储实例数据之后,就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对其进行解析和应用。系统选择RDF 模型进行元数据语义编码。根据领域本体和推理规则来完成对有关元数据的推理处理,得出隐含的信息,服务于后续的查询操作。在本体数据读取、语义推理和文献检索时,主要采用了惠普实验室开发提供的 Jena API 接口方法。
3.4检索结果分析
为了使实验具有可比性,我们在进行检索时使用了两套检索方案。第一种是在本体的语义模型上使用同义传递规则和同义对称规则及RDF的上下位包含关系的可传递性规则进行,而第二种则是不加入任何推理成分,仅采用现在最常用的关键字匹配模式进行检索。实验结果见表1:
表1检索结果统计
从表中的实验数据看,语义检索查找得到的文献数多于关键字匹配检索。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指定的关系进行扩展查找。如使用“FDDI”作为检索关键字,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FDDI”、“ISO 9314”、“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均可视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即同义词。我们的本体中定义了“FDDI”和“ISO 9314”之间存在同义关系,“ISO 9314”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之间存在同义关系。语义检索系统利用同义传递规则会发现“FDDI”,“ISO 9314”,“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三者之间是互为同义关系的,因此这三个概念都作为检索关键字。而关键字匹配检索则只能用“FDDI”来检索,这将漏选主题词为“ISO 9314”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的资源。
4小结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理论;探讨
一、劳动法的主体本质和特点
(一)劳动法本质。劳动法作为实现需求方、供求方两个当事人公平、公正的衡量标准,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平衡劳动双方的关系,主要通过保障弱势群体也就是劳动者的合法保障而建立的法律。劳动法作为立法本位,第一是要将劳动者在整个劳动关系中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第二则是通过对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进行保护、保障,最大程度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力不受到侵犯。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护劳动者权益不受侵害,更多的还要平衡、维护、建立劳动者和用人者、用人单位的关系,甚至是劳动双方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为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所以说,劳动法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种平衡对立面的社会关系,通过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不同需求,对双方的利益需求加以保护,最终促成一个均衡、公正、有保障的局面,让双方都成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劳动法主体,指的是企业、个体经济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经济机构。经济法主体特点必须需要具备两条,一个是必须是严格遵循法律成立,第二个则是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构成和资产。主体必须在成立之日起到营业期撤销止,全程都要受到劳动法及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管。
(二)劳动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劳动法有利于在实际立法、执法过程中,更好的对用人方进行监管控制,从而最大程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通过有标准的法律来进行均衡双方权力及义务;
第二,劳动法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劳动者和用人方对劳动监察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在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都错误的认为劳动监察执法总是偏向于劳动者,而不顾及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这时便可通过劳动法的宣讲来打消、扭转用人单位的误解,从而培养包括企业负责人在内的守法、护法理念。
第三,劳动法是一种突出私法特性为主的法律,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劳动法基本理论中的经济功能探析
劳动法作为一种劳动双方的基本保障,它是在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合法化发展打下基础。具体体现在如下下几个经济功能。
首先,在个体劳动法中的经济功能。劳动法下的劳动合同关系通常需要限定在一个固有的期限内,通过这个时间段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劳动者择业的愿望。而长期合同则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建立劳动合同成本和时间,将最优秀、企业最愿意聘用的人才留在企业的一种方式。比如在企业的腾飞阶段,长期合同会受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追捧,而在用人单位前途莫测的情况下,短期合同则更适应人力资源变化的需求。通过菲利浦定律我们得知,用工水平与薪酬标准通常是成反比例的。如果没有劳动发法这个法律法规进行约束,那么劳动力的市场将会发生偏差甚至失灵。
其次,劳动法作为一种特定的法律,它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法学、经济学及社会领域学中逐步发展、完善。劳动法通过将我国市场经济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及时修正,虽然这样做的立法成本有些高,但针对整个劳动力市场而言,这种先实践后修正的手段对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非常符合.
最后,劳动法针对集体协议,在经济功能上还客服了个体用功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地地位,通过在劳动法作为基本准则,可以进行较为公平、公正的对话手段和环境。在这种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用工者和劳动者便会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进行一个合理的标准制定,让双方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经济发展和劳动价值创造上。从此开来,劳动法在经济功能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三、劳动法基本理论中对辞职权赔偿的探索
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在三十日内通过书面形式来告知用人方。但对于被雇佣者的辞职权,先行劳动法中没有过多的规定和细则,这就导致了对被雇佣者合法辞职是否需要赔偿的现象容易产生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多年的劳动纠纷案例出发,个人认为在被雇佣者合理提出辞职的时候,原则上不支持赔偿请求,但此人的无故辞职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前提下,执法部门应该支持用工单位对该劳动者的经济赔偿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劳动者特有的辞职权,参照常理来看只有劳动者不在继续履行义务的时候才能够出现责任划分,但需要注意的是依照法律形式的权力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此看来,如果对已经提前三十日内提出书面申请辞职的劳动者承担与违法辞职的劳动者相同的经济赔偿,从事实上就完全颠覆了合法离职与违约辞职的标准,如果实际执行中都一视同仁很容易产生劳动者的逆反心理,很多原本可以正常依法离职的劳动者也会采取非法离职手段,这将会对整个社会对劳动法的认识,产生偏差理解。
第二、通过参读劳动法相关规定,我们知道雇佣方有权在劳动合同签订期限到期前,对用人方进行解聘的权力,此种情况只需要向劳动者赔偿一定的经济补偿款,但不需要承担其他赔偿。这里提出的经济补偿是与违约赔偿有区别的,经济补偿的作用只限于对被雇佣者的服务贡献叠加补偿、失业补偿等方面,仅仅是用人单位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如果执法机构支持用人单位向被雇佣方索要赔偿,将会是不符合劳动法中提出的优先保障劳动者福利及权力的立法根本。
第三、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排除个别重要岗位的劳动者辞职,会为用工方带来较大、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一些技术工种、高级管理岗位、高级销售管理岗位等。在实践中,为了杜绝这种损失,劳动法对被雇佣方提出了一种预告义务,所以可以断定在雇佣者不提前申请就抬腿走人的情况下,必须要求这类人群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但在提前三十天提出辞职申请后,用人单位依旧提出需要赔偿的要求,则与劳动法中本款意图背道而驰。
第四、目前,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等现象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基本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大部分劳动者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很少会有不经思考便提出辞职的情况发生,能够提出辞职的劳动者一般都是那些自觉得怀才不遇或者实际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照自己心中预期差很多的群体,一般这类人分布在部门主管、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从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特性分析,这部分群体的人员流动其实是符合现代化用人理念的,这也就迫使用人方必须提高福利待遇和劳动环境,也促使着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正常的人才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化社会建设和提升,具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人才流动方式需要在一定合法、合理、可控的状态下得到提倡而不应该以赔偿经济损失的方式进行压制。
四、结语
劳动法作为劳动供需双方的保障性、强制性法律,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遵守,只有将劳动法的实质落实到实际的经济生产中,才能够为打造国富民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添砖加瓦,希望本文中提到的对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探讨,能够为光大从业者和专家带来一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娜.浅论劳动法[J].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