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12 09:15:24

导语:在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2-02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旺季景区的饱和与超载、景区的过度开发、景区的同质化、旅游体验不佳、景区的安全问题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懂专业、懂操作、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讲授旅游景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初步具备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旅游景区管理》是在我国旅游业及景区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景区概述,包括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及各类景区概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特性及开发规划,从产品的角度探讨景区产品的特性及构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内涵,并了解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及景区规划的主要要素;第三部分为景区的经营管理,包括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游客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的内容讲述了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与此相适应,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实践教学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景区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理论知识有: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开发规划的相关理论、景区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技能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景区相关岗位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景区的具体运营,具备胜任景区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到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旅游业及景区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教学内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部分,根据景区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进行的,故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1)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景区营销的相关理论,掌握景区市场细分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景区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教学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知识内容,近一步掌握景区解说系统的类型及内容;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的解说系统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建议。

(3)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体验的重要性,掌握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考察景区在对游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并进行评价。

(4)旅游景区排队管理――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掌握景区排队管理的方法;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在旅游旺季如何有效管理游客的排队问题,如采用哪些排队队列,如何处理热门景点的等待问题等,并对此进行评价。

(5)旅游景区服务――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景区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景区服务责任感;教学形式:参与景区某一岗位的具体服务,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桂林理工大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85年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旅游社与会展管理和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二分方向进行专业学习,《旅游景区管理》为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30学时,课程实践环节10学时,开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基于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每个环节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内容及目的都不同,分别有所侧重。

1.认知实习中的景区认识体验实习。认知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实习时长为两周。这时学生刚入大学,主要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各部门状况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景区进行讨论。实习结束后,小组需要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同时每位同学需提交景区认知实习报告,总结认知实习的体验和收获。小组讨论报告和景区认知实习报告作为检验认知实习效果的途径。

2.课程实习中的景区调查体验实习。在《旅游景区管理》授课的过程中,该环节与课堂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时效性好,可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景区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的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景区的客源市场,设计针对景区营销人员的访谈提纲调查景区市场营销状况。再如对景区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的调查,学生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通过自身的旅游体验,评价景区现有的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成效。

课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实习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这个过程,可将学生对景区经营管理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生产实习中的景区操作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以后,到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认识旅游服务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长为半年以上。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景区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直接向景区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学习景区管理有关实际知识,进―步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旅游景区企业管理现状,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待客源的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锻炼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学生到景区进行生产实习,景区首先会安排1~2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有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技能。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工作日记,记录实习工作的收获和感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求提交实结和实习报告,分小组宣讲讨论,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实习工作日记、实习鉴定及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结果的依据。

经过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了解进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景区某些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景区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

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和职业能力发展前景,将课程体系切分为五大课程模块:职业领域公共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主干系列课程由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应当很强,由此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骨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确定的主干课程有7门,分别是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咨询与接待、旅行社计调实务,主干课程的开设保证了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非主干课程可以结合当地旅游行业的特点,开设一些能力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以及地方特色的课程。这一部分课程并无统一的必要,但也必须围绕国家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而设。但主干课程和非干课程总门数不宜超过40门,以免造成蜻蜓点水,泛而不精。

二、课程课时比例分配的优化

我国旅游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各校课时比例不一,但差距不是太大,大致为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41%~43%,专业课占37%左右,选修课占20%左右。国外如欧洲的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欧洲旅游专业学校比较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这类课程占到总课时的一半,而我国的专业课只占1/3,反而公共基础课超过40%,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偏态结构,偏重于语言类课程,尤其是外语。据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因此,笔者对课程体系中的课时比例进行重新设计,具体为:旅游管理专业总课时为2764,其中公共课占22.3%、职业基础课为10.9%、职业能力课为44.9%、职业拓展课为17.6%、素质教育课占4.3%。这样,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也能保证其在某一方向领域有一定的发展。

三、课程学习层级的优化

第3篇

一、由来与背景

(一)行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当务之急,也是国家中长期培养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旅游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高质量旅游从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一线服务与管理,面对旅游业对人才的渴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符合行业要求,又有潜力成长为旅游行业服务与管理的骨干力量,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国际教育的启示

校企联合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一条主线。从各国的诸多职业教育模式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无一不为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具体到旅游类专业教育,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三)改革发展的推动

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来讲,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二、愿景与行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送来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的旅游业内企业进行调研,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立足于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诉求与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贯彻“从黑板上走下来,从教室里走出去”的方针。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入校后学生首先学习专业技能课、进行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稳定专业选择,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为他们今后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走进相关旅游企业对学生进行行业认知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岗位了解、行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际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

第三、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就业角色。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更好地走向就业奠定基础。

第四、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他们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过程,对旅游行业有了清晰的了解,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定位。

三、成效与思考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集合”的模式下,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还扮演着酒店经营者、景区管理者、旅行社管理者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则成为学生的教师甚至是教师的教师;学生则更早的融入企业,成为优秀的服务者和基层的管理者。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合作共赢”。具体说来,这种模式留给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为“双师”队伍建设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专业教师应产生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之上,专业教师应素质更高,层次更高,因此培养难度更大。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教师的企业职业素养和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理论素养得到了同步提升,从而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构建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为保障。学校与企业需要在责任与义务的双重约束下更好地衔接与配合,促进人才培养,保证教学秩序。

(三)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要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双强的实用型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实习基地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

(四)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沟通,努力实现“共赢”。

第4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考试 创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0年度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201018)的成果。

【作者简介】 龙雨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课程考试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其产生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为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考试成绩可以突出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一直以来,“考核方法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考试模式却严重阻碍了考试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考试方式陈旧。在考试方式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一般是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课堂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目的应该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试结果作为学习效果反馈,应该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提供重要参照,以便查漏补缺。而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上述考试方式实现。课程考试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多方位的。如《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与旅游市场营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掌握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操作程序,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考试内容单调。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在内容上普遍重理论知识测试,轻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一般不会偏离课本和教师的教案,学校常要求教师在提交试卷时附上试卷命题审核表,标明教材每章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显然,这种考试考核的是对知识的记忆,使不少学生陷入考前突击背诵,考后马上遗忘或者考试时铤而走险作弊得高分的怪圈。考试丧失了意义,效果也很不理想,极易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也让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深感不公平。

3. 考试形式简单。课程考试通常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试题答案也几乎是唯一的,学校常要求教师提交试卷时附上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而口试、作业、课外实践、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比较少见。这种考试偏重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还让学生丧失了展示才华、智慧和个性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4. 评价主体单一。考试成绩评定一般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参与其中。这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分析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结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应创建“能力导向目标”的评价体系。笔者连续三年尝试进行了考试改革。

1. 考试指导思想重视对学习潜能的评价。课程考试评价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不应以最终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第5篇

关键词: 国外旅游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教育改革策略

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设为正式本科专业。多年来,为了与我国旅游行业对口,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了细化的专业方向,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物业管理、旅游交通管理、商务旅游与会展等不同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于旅游管理大专业[1]。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综合水平、师资力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且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用于分配到如此多的专业方向之中,人为地分散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于每一个方向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无法深入,特别是技能,到企业就业必须从头学起。

(二)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度的调研和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长期与业界的需求脱节。

此外,我国大约70%旅游高等教育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1]。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从地理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在课程设置中偏向地理类课程;从历史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则以史学课课程为主,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脱节。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素质旅游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的旅游师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有限。同时,我国本科高校教师岗位有限,教学评估对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丰富旅游实践经验的旅游从业人士很难跨越学历限制,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二、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介绍

(一)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

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自己喜好、专长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设施建设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按高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习惯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要对教学负责,同时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

(三)课程教学

1.重视通识教育和沟通知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所有本科都是120学分且除专业课程外,强调通识教学模块和沟通基础模块。通识教学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类、管理的组织行为类、人力资源管理类、财务会计类、参与管理类模块。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步重视信息类、法律类的知识教育。沟通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根据旅游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实际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其本科生在大学4年内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实习,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广泛选择,掌握一技之长,力求全面发展,把广泛精深的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采用考试的模式测验学生学习效果,而是多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要求非常高,要有第一手的数据,且必须是实地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首先自由选择组建团队,无法组建团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课程,要么经任课教师同意剩余同学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团队需要提交论文报告,并进行宣读、答疑,如不通过,整个团队成绩会受到影响,甚至全部重修课程。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生上课的方式多样,学生可选择face to face mode(聊天模式)、fix model(教室授课形式)、video model(视频形式)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通过内部网络在教室和图书馆直播,学生可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共享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1.3段式实习模式

罗森酒店管理学院采用3段式的旅游实践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中级-高级实习过程,实习流程必须依次进行,且遵循理论-实习-理论的教学流程。实习过程必须达到1000小时[3]。其中初级实习只需从事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例如洗盘子、传菜等都可以。中级实习必须从事服务业中管理岗位或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作,如酒店的前台、旅行社的计调等。高级实习要求学生必须从事部门经理、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此外,实习单位必须学生自己找,学校不进行安排,只负责宣传,且学生的实习必须是带薪实习。

2.专人负责型实习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专人负责制,每个专业一般有2-3名专业实习带队老师,全程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3.实用型方案策划模式

在毕业论文方面,本科生不需写毕业论文,而是针对某一个旅游企业,做一个能高度融合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的project(策划方案),如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方案,并进行答辩或试用。

三、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应加强通识知识、沟通知识、信息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弱化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虽增加了学生的“专”和“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禁锢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而,需要在取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减少固定课程的比例,增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三)优化课程设置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

(四)强化实践环节

争取建立自己的教学酒店,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办公地点按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设施,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师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单次实习的时间,增加实习的次数和类型,且要求每次实习的岗位有轮换,实行理论―实习―理论的交错教学模式,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五)争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协作办学,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办学经验,共享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持的有利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青,谢旭东,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旅游学刊,2003,(S1):155-158.

[2]代志鹏.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2007,26,(2):130-131.

第6篇

名称为: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研究

中国分类号:F590.66

1虚拟旅游的概念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虚拟旅游,指的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在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中遍览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形象逼真,细致生动。虚拟旅游是vrp-travel虚拟旅游平台技术的应用范围之一。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场景的三维模拟,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操作者感受目的地场景。

国内外有关虚拟旅游的研究有和旅游学研究共有的通病,概念界定不统一、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性少、学者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实例研究还太少等问题。但这也预示着虚拟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网络的普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虚拟旅游的适用性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发挥。柯玮认为从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可实施性出发,着重在回归行动研究、创设虚拟情境、考虑体验差异、实现师生互动[1];许东认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成果较少,多集中在实训体系方面,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整个体系研究较少,需要加强[2];燕浩鹏(2008)发现虚拟现实旅游实验系统完善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突破了风险、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教考结合[3];陈丹红(2008)又把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概括为三个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知识学习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训练教学系统[4];魏凯(2007)从旅游实训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将旅游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5];张莹(2008)指出在旅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学手段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性、沉浸感可以解决这三大矛盾[6]。以上的研究都很好的反映出虚拟旅游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是未来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2虚拟旅游的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2.1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秉承的是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或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传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次于客体,课本的讲授重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难看出,教师、书本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和重点,课堂以知识为唯一的追求,教学的任务就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传递已经积累好的知识系统、已经形成了的学习知识技能,教师机械的灌输学生间经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个体,如此课堂,如此教学模式,只能单一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主动学习、思考的有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旅游管理肩负为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其他层次的教育,教学重点与理念应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就需要将虚拟旅游引入本科教学之中,为教学提供模拟的“实际”环境与培训。虚拟旅游课堂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虚拟旅游将个体放置在“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现时”的压力,认识自我;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模拟”现实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强化自我。

2.2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而长期以来,人们都片面的把教学方法理解为教师教的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学的方法。所以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一直都占据课堂,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实际是知识灌输,重视大运动量的练习、作业,实际上流于机械训练,学生面对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权话语”,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和交差式的练习,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初高中教育是奠基基础知识和接受间接经验主要的阶段,讲授式教学法和练习法还算可行。“在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多偏重于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而针对旅游教育具有个性化意义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对不足,致使科学的培养也缺乏了实现的通道。”[3]大学本科教育是注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采取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从概念中不难辨出,虚拟旅游与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有共通之处,所以将虚拟旅游融合于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虚拟情景模拟教学”,借助虚拟旅游对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结构、考核要求、教学支持等学生普遍关心的教学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规划与管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

2.3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旅游模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的深刻认识,由于虚拟旅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便捷性、开放性和沉浸性,可以蔑视权威,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虚拟旅游的课堂建立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格平等的关系,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实实在在的传授给学生们知识,而且使同学们对教师的修养和个人人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顺序是先一般性基础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再到人文学科和旅游学科,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一般也是先理论性强的课程再到操作性强的课程,最后在大四时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以至于不少旅游旅游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基本上是纯理论的学习,对旅游行业依然是“隔墙看风景”,到了大三、大四,有学生选择考研,继续纯理论学习,剩下的有了真正的实习机会,但这时候才发现只能从基本的技能操作干起,基本谈不上到管理层面的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本科毕业生基本上与市场脱节。

3.虚拟旅游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第7篇

作者简介:刘晓航(1947-),男,安徽芜湖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旅游系系主任,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大批多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现在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明显地存在着有效产出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我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抓住机遇,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造富有中南分校特色的品牌专业。

关键词:市场化;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培养大批多层次旅游专业人才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形式的旅游发展很快,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且拉动了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机会,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5年的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第五大目的地(前4位是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国际旅游的创汇收入也居世界第5位。到了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中国将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及创汇水平将名列世界前列。到了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将从2001年的占国民总产值的4.6%,提升到8%。届时旅游行业就业人数达到6889万,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8.5%。

由于我国旅游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不均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如上海市到2010年缺口达10万人),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对全国各地旅行社经理及导游人才结构的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各地风景区,旅行社的经理及管理人员中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学历的不到20%,人数庞大的导游人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者不到30%,从业人员中大多为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仅凭通过当地导游资格考试上岗。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大批与世界旅游接轨的旅游管理人才历史地落在我们旅游院系肩上。

二、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改革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正在呼唤旅游高等教育的改革。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还是一门较年轻的专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在普通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明显地存在着旅游教育的有效产出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偏离行业要求

旅游行业是一个风光在外,辛苦在内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做好从最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目前高等旅游教育依旧以培养中高级管理人员为目标,这种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接受从最基层岗位做起,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往往在实习阶段体会到旅游行业的艰辛,从而产生不愿在这个行业干太久的念头,旅游教育并没有真正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学历越高,这种情况越明显。今天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应该把培养合格的就业劳动者放在首位。因此,可以说,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是造成目前旅游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旅游学科成熟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该紧贴行业实际,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大量应对市场而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科的不成熟与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一对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造成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不协调。而目前某些仓促上马的旅游院系,仅从旅游比较热门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以历史、地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上,容易沿袭一般的大学教育方式,导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甚至使实习环节流于形式,使旅游教育体系,人才结构严重滞后于旅游企业市场水平。

(三)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规格

旅游行业是一个涵盖宾馆、餐饮、旅行社、风景区、旅游商品、旅游规划设计、旅游信息、旅游文化、旅游政府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系统。旅游教育作为学科群教育,涵盖面呈现多学科性及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由于旅游管理学科发展不完善,导致它尚未形成一个完善教育体系结构。比如在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中除了“旅游概论”“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等几们旅游基础课外,许多旅游课程都是对其它学科的应用和嫁接,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宏观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这些课程基本上是采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解释或解决旅游问题。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却要在一个专业中组合,必然使教学体系与行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不协调。

(四)教师缺乏行业经验

旅游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从业背景,许多教师仅仅只有一些书本理论知识,但对旅游行业不甚了解,这种师资队伍状况怎么能培养应用性、复合性的旅游专业人才。

三、打造富有中南分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武汉有目前几十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只有几所是本科,大多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专业的覆盖率达21%,我校是2004年开始招收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前不久教育部批准我校从2006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一年来我院讨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已经历经几个回合,我校旅游专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上述普通高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借鉴,避免重蹈其覆辙,以我校首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南和准绳,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顺应“全球化”的时代环境,适应旅游市场化需求来打造独具中南分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一)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的大前提是旅游业市场的需求与我们培养对象的实际现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及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等旅游服务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根据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99+1”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规格应该是:首先教育学生要树立做一个旅游企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去旅行社工作就从一个称职的受游客欢迎的导游做起;在酒店工作就要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做起,然后再向高级管理者(白领)及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实现事业的成功。

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多面手,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有旅游市场变化的适应性,适时转化自己的职业角色,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来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

同时我们要培养旅游专业的精英人才,如旅行社与酒店的经理、外语导游等。外语导游门槛高难进入,但随着国际旅游发展,外语导游需求量不断增大。另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重实践,重多种能力的特点,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创办旅行社或旅游饭店(如农家乐旅馆)。我们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调查总能欣喜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及家长有这方面的打算,这是一个可喜的观念变化。

(二)做好课程设置

要根据旅游业市场化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结构要求和“成功素质教育”的“适用、够用、会用”的教学理念来确定课程设置。正如前面说到的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旅游专业教材很不成熟,不少仅仅是对其他学科的应用与嫁接,与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我们决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取舍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旅游业市场化需求的对接,除了保留旅游管理专业10余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外,舍去一些今后学生在从业中派不上多少用场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诸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产品策划与线路设计、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与世界旅游接轨的新知识新课程。大幅度调整选修课程,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饭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营销策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熟悉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使今后择业和就业创业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与选择性。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设计与个人气质,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选修课上开设旅游公关礼仪,形体训练,旅游的心理学、旅游美学,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赏析,民乐演奏课程。

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发展培养外语导游的需要,我们要加大06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英语的授课量,增加专业英语课程门次,从原先的280多课时增加到784课时,特别要加强英语阅读(不做四、六级英语文盲),听力与口语的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外语导游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对06级新生,要根据英语入学成绩实行分班教学,在听力与口语教学中希望能安排外教。在选修课中开设第二外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

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实践至上的原则,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门类中选择实践性较强的6-8门课程组成“实践实训课程”,从第2学期至第5学期每学期开出2门。它们分别为:1、“形体与礼仪实训”(包括艺术体操)2、导游实务技巧实训3、旅游企业会计实训4、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实训5、酒店餐饮管理实训6、旅游电子商务与办公自动化实训7、普通话实训8、民乐演奏实训。

(三)坚持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

“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大多数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率达到一比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观念。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开放性较强,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已基本上做到6∶4,争取做到5∶5。我们能否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加大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以适应旅游市场化需求。

今年我系承担了校级教学科研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作”,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12门)。以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野外考察、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的设计与实施,编拟出成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制作成课件,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景区、饭店,走向社会(如“中南分校半日游的模拟导游,对绿林景区和武汉市14个景点的旅游资源定性调查)。第二部分是到京山绿林景区的顶岗与见习实习。第三部分是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必须跟团带团,写出有质量的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

京山绿林景区和汤逊湖宾馆为我系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几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许多时候课堂就在汤逊湖宾馆,具有优越的现场性。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已基本上做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去绿林景区顶岗实习,不仅经受了磨难,还参加了对该景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刮起“头脑风暴”对景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一系列有见地的评价与建议。

为了改变现有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实践经验的缺陷,根据学校安排,我系的青年教师从今年秋季开始轮流去京山大洪山旅游公司挂职锻炼半年,担任该公司副总经理,使他们的全方位地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便今后更好地承担该专业的实践性教育。

我们将非专业素质教育放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毕业生今后从业的服务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物体,而是鲜活的不同年龄、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国籍的游客,特别是日益发展的国际旅游,大量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以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去接待他们,为他们服务,把中国的山水风光和“哲理与诗情融合”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他们。首先我们自身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素养,这里既有个人的气质与修养,还应该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与知识储备,不然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比如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很感兴趣,如果我们对宗教的起源、宗教建筑、宗教礼仪、宗教情感、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必须知之甚详。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非专业素质课程与实践活动来完成。在非专业素质教学中对学生意志,毅力承受挫折的训练是不能或缺的,这是我们亟待加强和努力的。另外,口头语言的表达,并且是讲普通话,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形成,个人气质修养的塑造,都只能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来完成。

(四)努力拓宽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途径

推行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使学生成功完成学业,成功地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但旅游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稍好一些。我们将寻找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我们毕业生找到工作。这是专业设计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意味获得从业的准入证,对06级本科生,我们将创造条件,让一部分人通过考试获得英语导游资格证。

我们已与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九江、武汉、广州等地)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输送毕业生去这些酒店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毕业实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顺利就业。对于经过2年考试仍拿不到导游资格证的同学,我们将安排他们去酒店实习,多增加一种职业技能,顺利就业。

就业问题解决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这样的专业设计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王玉廷.旅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1.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部早期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就将“开展双语教学,引用原版教材”作为重要内容,并切实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历时十多年之后,2013年《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天会议》重申和细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定位和发展理念。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要求。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涉外性和高实践性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旅游涉外服务与管理将成为企业重要的业务板块。企业是否具备涉外服务能力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资本之一。这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行业需求和地方需求是其学科调整的风向标,也是体现专业活力和专业特色的根本所在。因此,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需求,开展和完善双语教学,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所培养的学生实现高起点就业和日后职业成长的重要生命线。

二、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教授科目内容,而非单纯的语言课程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应明确:培养“国际化”人才,把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放在首位,使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知识来掌握专业知识和规律,同时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渗透,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主要内容,而且初步具备涉外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其具体定位为:1.与国际院校接轨,改变旅游学科的弱势地位我国的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学科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外。双语教学可使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接近于国际院校,而部分课程的规范化又对其他课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引入国际院校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开设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国际化的知识,培育国际化视野。国内早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均已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并在课程设置、教材引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改变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多处于弱势地位,办学规模萎缩的被动局面,促进旅游学科的长足发展。2.注重学生“双基”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成长砝码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工具学习原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观点的能力。通过原版教材和教材选编、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和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国际知识的良好习惯,并为理解相关外文资料搭建有效的通道。双语教学还可逐步改变学生惧怕英文信息资料的典型心理特征,培育学生外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总体来说,在双语教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和语言“双基”,塑造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拓宽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发展渠道。入职以后,学生凭借专业优势和语言优势,能够更直接、更迅捷地把握行业发展态势,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育远期的职业成长能力。3.与行业需求对接,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从目前的人才供给状况来看,部分涉外服务区域外语人才短缺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专业实习巡查发现,目前涉外服务员工的英语水平多处于简单问答水平,就连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怯于进行涉外接待和服务工作。专业涉外服务与管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需求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考虑乘数效应,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扩大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的规模。因而,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信息的旅游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既是国内院校未来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双语教学的核心要求

1.师资遴选配备双语教师个人须具备复合学历背景和专业结构,如拥有“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管理专业”、“英语+经济专业”、“旅游专业+国外学历教育”、“旅游专业+国外访学教育”等知识背景的教师以及具有丰富的涉外管理和服务经验的行业精英等人才等。能够中英文结合讲解原版专业知识,并能流畅地组织讲解、讨论、答疑等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自然、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地外文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逐步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的专业深度。2.学生素质基础对于进行双语授课的学生要求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量基础。而且,学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自学能力和英文信息理解能力。在课前,能够初步预习和理解中文概念、术语和相关的基本知识。课后,能够自主完成教师指定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善于搜集和积累跨文化的专业信息,可以进行初步的独立分析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进行表达、交流、分享。3.原版教材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多数院校主要采用计划地引进和试用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和经典教材的做法。原版教材涵盖了西方的科学范式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专业原版教材价格多处于600-1200元/本。学生单独购买成本较高。因而,部分院校采用订购国内旅游专家选编的英文教材、自编教材和讲义的形式来解决。就近几年双语教学实践和院校情况来看,条件成熟的院校可直接引入原版教材,辅以中文参考书目,供学生自选阅读;而对于初次开课或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学校可尝试原版教材选编讲义的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和师资条件进行遴选,并对课程设置门类、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不建议开设双语教学。对于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也应当采用传统的中文授课模式,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统与技术》、《旅游项目管理》、《旅游统计学》等。而对于本身由西方发展起来的课程或具有国际化要求的课程,则应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如《接待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会展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前四个学期完成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第五、六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统筹,逐步实现从语言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自然、平稳过渡。5.创新教学模式多年双语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外文教材或选编、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结合讲授结合的方式收效较好。英文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而又明确将讲义的总体思路和关键内容显示出来,给学生创设直接接触、理解、思考原版专业知识的平台和条件。中英文结合讲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自主阅读与材料分析、学生独立演讲(讲述)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双语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评价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闭卷、开卷、论文或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应综合学生自我讲述、资料收集、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从而构建一个开放性、多样化、科学性学习效果评价氛围。

四、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机制构建

第9篇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课程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8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据相关旅游组织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5亿,旅游行业所带来的收入总和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中国作为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的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达到70万个。如何培养和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旅游行业人才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心理学是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原理及研究方法应用到旅游活动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通过掌握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设置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期望旅游从业人员能运用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旅游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而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脱离了心理学、脱离了对旅游主体人的研究的旅游学是缺乏生命力的,缺乏旅游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的旅游行业同样是缺乏生命力的,它的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关系着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当前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质的教材资源

一本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心理学教材在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为教学者提供一个科学且积极的引导和指引。而目前我国旅游心理学的教材仍处于不成熟的混沌状态。宋河有等人曾将近十年出版的旅游心理学教材做过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旅游心理学教材目前包含以下特征: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体系框架雷同与多样化并存,内容上移植痕迹明显,且多以理论描述为主。教材内容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对象不明确,缺乏权威范式;(2)教材定位不清晰,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权威导向;(3)研究队伍不强大,缺乏权威专家和组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也因此导致教材版本虽然逐年增多,但教材内容依然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任课教师教材选择难度大。

2.缺乏权威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师资团队

旅游心理学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涵盖旅游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同时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任课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又要熟知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层面将会遇到的问题,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领域一方面还未出现权威的专门针对旅游心理学开展科研的权威研究团队,另一方面缺乏具备很好的心理学与旅游学专业背景的师资人才,这也是约束我国旅游心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权威团队,也是导致教材难以出现权威范式的原因之一,且难以培养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基础和旅游学知识的人才,相应的师资人才也就难以产出,如此恶性循环也是导致旅游心理学的教学难以发展前行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单一,要么是旅游管理专业,要么是心理学专业。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以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旅游学的知识为主,教学中内容缺乏心理学理论对旅游行为的指导。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以心理学理论为主,却又缺乏旅游业的相关知识,难以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深入而丰富地应用到旅游学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钩。

3.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旅游学界借鉴美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旅游心理学体系,一方面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互动关系。旅游心理学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对并不具备系统心理学知识储备的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过多的理论讲述只会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并且与学生所期望学习的心理学相关知识相距甚远。笔者曾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过一个初步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心理学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旅游者的需求和心理,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人际沟通交往,旅游过程中冲突的问题解决以及导游自身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而目前旅游心理学的相关教材里,关于这些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篇幅较少,且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丰富的案例学习材料。

4.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旅游心理学目前的教学主要采用的仍是“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则作为被动学习的角色存在。这种教学方式依赖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通过讲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对教学内容形成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倘若单一地使用讲授法,又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为旅游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课程中所探讨的问题是实践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如旅游消费心理、服务心理、导游压力管理、旅游活动的人际沟通等,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或实践模拟等方式,才有可能将旅游心理学所涉及的丰富主题和内容充分地学习和探讨,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基于调研,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应基于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旅游行业的状况及需求,将心理学中能广泛应用于旅游行业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联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从业权威人士,丰富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能将心理学理论与旅游行为中的实践相结合。

2.建立团队,整合专家资源

由权威机构出面,整合专家资源,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形成权威范式。由旅游界相关团体出面,如中国旅游协会等,联合旅游学界和旅游心理学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成立旅游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通过开展研究会或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以便为广大旅游心理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和信息传递空间。

3.加强专业合作,联合培养

考虑旅游学与心理学专业设置联合培养计划,在本科人才或研究生人才培养阶段加强两个基础学科间的学习,以便日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生力量,为日后旅游心理学的优质师资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4.完善理论学习,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针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心理学的需求,教师应从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沟通心理、冲突解决等层面强化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等应用性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学习。如一方面透过对人性的认识,对不同人格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让学生深入地去探讨人的需求和如何适当地满足旅行者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所需把握的基本态度和技巧,这是人的沟通模式层面的问题,也是旅游行业人员急需强化的应用层面的能力。

5.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难以参与进来。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讲授法来完成,以便能让学生透过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理论的内容和精髓。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案例播放、案例探讨、情景模拟、角色转换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感受旅游行为过程中人内在心理的变化和感受。

总之,只有一方面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和培养,另一方面提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质量,最终才能为旅游心理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能源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10

[2]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S1):39~41

[3]邹本涛.旅游心理学:含义、对象与特点的再审视[J].旅游学刊,2010(7):83~87

[4]宋河有.旅游心理学本科教材建设:现状、瓶颈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85~8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