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8:39
导语:在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中学开展音乐鉴赏课是进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以及鉴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教师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对传统的课程开展方式进行改进,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重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音乐鉴赏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开展中学音乐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第二,通过学习世界上各种音乐,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并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第三,增强学生感悟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改进和实践的策略
(一) 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对中学音乐鉴赏课进行改进,实现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目标,关键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讲解和示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贝多芬》这一课时,教师要重点对这位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贝多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贝多芬的作品进行现场弹奏,让学生崇拜你,对你刮目相看,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音乐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技巧的学习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若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因材施教,但是真正实施的情况却非常不乐观,音乐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门课程。首先,在选择音乐时,要注意选择难易适中的题材,既要保证学生可以听懂,又要保证旋律的优美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如果直接让学生演奏这首曲子,会显得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从故事开始讲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这个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去理解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就变得比较容易。其次,教师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用通俗易懂有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讲解音乐知识;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将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第三,实施“互动式”教学方法,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因为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学习音乐的重要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可以对自己产生积极地影响,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讲授学生音乐鉴赏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为音乐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习中外音乐鉴赏时,要让学生了解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史,从而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对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包容和尊重,并且在学习民族音乐时,要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对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模式进行改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做好课后总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淑娴.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4).
[2]谭连花.刍议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实践与思考[J].速读(上旬),2014,(05).
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中学音乐 新课标 对接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中学音乐新课标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为主要任务的高师,其专业教学却没有随着中学音乐教育改革而同步推进,也没有完全结合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还是一味向大、全、深方向发展。办学规模无限扩大,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这些都严重偏离了高师音乐专业原本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律,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
一、高师音乐专业当前的教学现状
(一)重专业轻文化
当前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课程。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搞好就行了,文化和通识课程可有可无。面对老师的劝导,他们极力狡辩:我们是搞艺术的,文化课跟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专业课的优劣才是衡量成败的标准。而文化和通识课程老师则认为,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课底子差,学习没有动力。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缺乏热情,随意降低教学难度深度和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现象的蔓延。
另外,高师也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人文类课程开设得少,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学时也很短,学生还没有弄懂讲什么,课程就结束了。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怎么可能让学生重视文化课程?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从大三开始就会选修擅长或感兴趣的课程,多数选择钢琴、声乐等技能课程作为主攻方向。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目标定位成中学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尽管高师也开设教育类课程,但始终认为,这与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相距甚远,不需要重视。
(二)重技能轻理论
重视技能课程,轻视理论课程是目前高师存在的另一现象。现在高师的音乐理论教学,非常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但真正联系到实际教学中却很少。课堂教学中以传授型为主,与学生互动或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普遍感觉到音乐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学习理论课程,不仅要耐着性子深入教材,还要做大量的理论习题,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还有些理论课程教师,往往注重书本知识的条理性,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味地灌输死知识,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厌倦的原因之一。
技能课程就不是这样了:声乐学得好,可以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钢琴弹得好,可以举办音乐会;舞蹈跳得好,可以用优美的舞姿感染观众。这些既可以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同时又能满足日趋浮躁的心理需求。理论学得好又能怎样呢?总不能在舞台上做乐理习题和视唱练习吧。音乐理论课程非但不能满足其出人头地的欲望,反倒要求默默无闻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重技能轻视理论课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重单科教学轻横向联系
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比起其他专业来就显得有些特殊了。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同时并存,这倒完全符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但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造就了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第一,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联系。文化与专业课程缺乏联系的现象在高师普遍存在。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文化素养方面的内容,文化课教学也很少联系专业课知识,它们没有相互交融,也缺乏必要的联系。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缺乏联系。技术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缺乏联系在高师表现得尤为突出:钢琴主项学生居然不会即兴伴奏,声乐主项同学很少用带钢琴伴奏的乐谱直接演唱。技术理论课的老师也没把技能和其他课程进行横向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尤其对中学音乐师资的全方位培养起着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高师进行知识的综合联系,强化学科教学横向联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理论与技能课程缺乏联系。理论与技能课程严重脱节缺乏联系。音乐理论是学习各门课程最基本的启蒙知识,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体系,是技能训练的基础、技能实践的标杆,没有理论基础,再好的表演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开设音乐理论课程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再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四)重课堂教学,轻教学实践
高师是培养中学师资的重要阵地,高师音乐专业是中学音乐师资的摇篮。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要以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本,强调教学完成,注重结合中学音乐教学实际。
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是以技术型、技能型和基本理论为主,但无论是其中的理论还是技能课程,最终都是以教学实践的形式来体现的。而目前高师音乐教学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参与实践,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教学;轻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重音乐理论讲述。这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与期望值有较大差距的局面。教师舍得花大量时间将作品指导得尽善尽美,却很少教学生怎样将所学的知识与中学音乐教学联系起来。学生的技能知识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虽然高师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育见习活动,但走马观花似的见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就是教育实习时间也仅一个月,且被放在最后一个学年,即使学生在实习中发现不足,也没有时间进行弥补或纠正,大有流于形式之感。
因此,高师必须摆脱过去的教育模式,把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把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走上台去体验老师和学生的区别,让学生早日走进中学课堂,使学生尽快完成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实践、去亲身感受。
二、中学音乐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必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轴线,通过审美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学音乐新课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当前对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无论从性质和任务、还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还缺少充分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培养尖子,忽视面向全体。这些与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宗旨是完全相悖的。
面对音乐专业教育本身出现的问题,以及高师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完全相脱节现象,就使得必须坚持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寻找更好的方法把高师的每个“点”与中学的每个“眼”进行完美对接,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能够更多熟练驾驭中学音乐新课标的新型教育人才,为新课标的更好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为了能够全面贯彻中学音乐新课标,完成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就必须与中学音乐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把中学音乐新课标作为高师音乐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今高素质、宽口径的基础音乐人才的教学计划,明确培养任务、建立一套科学有序、创新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来完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
三、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与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对接
(一)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师现在多为单一型教学,造成视野不是十分开阔。这就要求既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专业和文化素质,又必须一专多能;既能熟练掌握专业课程,又能指导学生音乐实践和教学的能力。教师还要多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吸收。教师还应多参加比赛,加强舞台经验强化自身的艺术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才可能培养出适合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准教师人才。
当前高师的音乐教学内容过于老化,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像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类课程,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欧洲音乐史部分,应该补充各大洲不同国家代表性音乐的介绍,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师的音乐理论水平提高很快,但大多停留在做习题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把和声写作与钢琴练习结合起来训练即兴伴奏,把和声、复调与曲式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创作,把声乐以及曲式联系起来进行作品分析等等。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不能孤立地学习每一门课程,要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进行综合性学习。
另外,高师还应该做到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共同教学。例如,把声乐与钢琴结合起来训练边弹边唱,把乐理与视唱练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得乐理教学音响化、视唱练耳理论化等等。改革创作课程也可以作为一项内容。高师音乐的创作课程多半是歌曲创作,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新颖活泼的思维方式,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把创作作品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舞台上以歌唱、演奏等形式进行充分地自我表现和展示,使音乐创作得到最大限度地延展。通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重视感觉培养,提高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逐渐喜欢音乐,对音乐更深层次理解。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交响乐和民族器乐以及各类声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
总之,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艺术感染之中,化于音乐实践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当中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革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形式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要尽可能与中学音乐教学联系起来,不能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方案进行压缩降低层次进行,要结合中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当地的音乐教学实际,也不能为了单一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而开设课程。为了完成于中学音乐新课标形成对接,可增设课程,尤其是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内容,还可考虑举办中学音乐新课标的讲座,改革教学实习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了解中学音乐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机会。
另外,让高师学生多走上讲台去实践和体验,把所学的知识在中学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运用出去,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环节,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要让乐理、视唱练耳与和声,音乐欣赏和声乐,钢琴与和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开拓学习空间,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请经验丰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到大学课堂进行中学音乐新课标讲座或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让高师学生感受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形式、内容及步骤,在教学方法与途径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围绕学生个体来设计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这种狭小空间,走进社会这个大舞台去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出去。
(四)完善课堂教学,强化艺术实践
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我实践,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尽可能全面接受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教学中,从内容到步骤,都要突出目的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注意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学生的水平和领悟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和掌握,不能只顾及某一个层次或其中比较突出的学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网罗所有教育对象。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艺术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音乐活动。学校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各种艺术实践的机会,狠抓常规排练,改变单一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主动和创新性学习。
另外,加大综合素质培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把重点放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和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对接上。
四、结语
只有把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和中学音乐新课标对接上,才有利于高师人才培养和中学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高师必须依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以满足中学音乐新课标对高师培养人才的全面要求。
高师多主持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教、会唱、会弹、会演、会编、会创、会写、会用的高素质基础音乐人才。在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把德育和美育渗透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把高师音乐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到中学音乐新课标中,以完成二者完美对接。这是高师的培养计划决定的,也是中学音乐教育所期盼的。
参考文献:
[1]汪明舒.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7,(05).
[2]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杨贵仁.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全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通过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分析,从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改变和高师声乐教学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衔接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有效衔接的具体方法。
声乐(vocal music),是一种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性课标之一。随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全面展开,高师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无法与现阶段基础教育音乐课标有效的衔接。因此,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机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却并没有与之同步。早在2001年,国家就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标(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标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内容看,主要以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将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依然秉承了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以美声作品为主,教学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理念依然存在弃本从洋的思想,很少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声乐作品融合到声乐教学当中。不但如此,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方向上也存在“偏”的倾向,一味的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深,忽略了对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声乐演唱的有骨无肉的现状。
二、准确理解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展开已有些时日了,通过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解读及实地调研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树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单就声乐课而言,它并不是要求老师为学生讲授多么专业而又高深的发声及演唱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各类的演唱方法,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美声、民族及通俗唱法,能正确的演唱一些简单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声乐教学是为了塑造学习者的自由人格,其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声乐作品、识别各类演唱方法、创造性的演唱一些力所能及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热爱声乐的目的。
三、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衔接的途径及方法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从试行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的实施,体现出了音乐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尽快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以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高师声乐教学应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音乐新课标要求以音乐鉴赏为必修,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和戏剧表演四门技术性课程为选修课程的新理念。声乐演唱虽然是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它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音乐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范唱,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远远高于多媒体在课堂上起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要求将来的音乐教师要有多高的演唱技能和多么深厚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求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还要有能够把声乐演唱与合唱相整合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学的音乐教学不需要歌唱家,而是需要一个能唱、能跳、能组织和能指挥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因此,高师应加强声乐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2.打破传统的技能型声乐教学模式,建立起声乐与合唱指挥相结合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广大高师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高师,其目标已经被定格在音乐教师上,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生源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按照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来教。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看,它并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要具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也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有多么高深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一个能够组织很多学生一起歌唱的音乐教师。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把以往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些改变,把声乐教学改为以声乐与合唱教学为主,以一对一或一对多为辅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既为学校节约了课时,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不因为选择了器乐或舞蹈而放弃声乐学习,而且这种声乐教学模式也能与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相适应。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声乐(vocal music)是一门融表演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然而,高师学生却存在一种“关起门来挺能唱、走出门后不能唱”的怪异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学生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欠缺。要知道,课堂声乐教学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演唱技能,而这种技能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艺术实践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在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也应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编排一些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节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以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让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得到巩固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声乐演唱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方面得以逐步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声乐教学和各类艺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国高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同人们参考指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师声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社会音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87-03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社会音乐实践,充分利用本地特色音乐、民间音乐等文化艺术,不断增强音乐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加快教改步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音乐社会实践与课堂知识技能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社会音乐实践与素质教育
社会音乐实践就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音乐活动,特别是参与到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的演奏、演唱(包括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表现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器乐制作过程,等等。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其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质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就必须优先转变思想观念,把新课标的实施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动手、创新最基础、最根本的课堂。因为中小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大批“准人才”,而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每个受教育者――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教学向着新课标――素质教育要求的方向和目标转变,实现教育教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即从培养“尖子型”向“全体型”、“个体精英型”向“合作探究型”、“知识理论型”向“社会实践型”等教育思想转变。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问题的认识后,才能加深对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也才能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育教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全新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音乐学科虽然不是应试教育的急先锋,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应试教育的特点,如:目前还有不少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乐队、合唱队的训练、舞蹈队的排练上,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已经实施,但许多学校还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多增加几节文体活动课,培养几个“尖”子生,参加几个比赛获得几个奖项上,而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特别是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音乐教学总是从知识到知识,很少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与活动的机会,放松了“能力”的培养。学校虽然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教学,但除了在特殊节日表演几个节目、搞几个活动外,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更没有培养出音乐会的听众,缺少全面性和普及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的实施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合作探究能力,并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此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此外,在知识高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加之科技、自然、人文知识日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在新课标中充分挖掘素质教育因素,不充分利用社会音乐实践,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综合性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中小学音乐学科中,教师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的智能,即在注重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品格,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个性,把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作为教学的中心。要达到这个目标,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1.树立培养全面能力、素质的质量观。音乐教学既要进行知识传授,也要进行技能训练;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既要重视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在音乐训练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重视开发、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既要重视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发展个性,又要重视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重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重视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2.树立培养多元的人才观。为专业院校输送学生固然是教师值得骄傲的话题,但培养出懂音乐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要知道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以整个民族人才素质的提高为己任。如果我国不同层次的建设者多数都能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懂得艺术的流派,并有鉴赏、选择、参与表现和塑造创新的能力,这才是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
3.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考察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增强教材教学的实践性。歌唱、配伴节奏、唱游、试唱练耳、多声部合唱的训练、本地特色音乐的实践参与(包括本地戏曲的演唱、演奏,本地特色乐器的演奏、制作,不同民俗音乐的掌握,等等)以及欣赏课等都是音乐实践,教师要在这些音乐实践中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如乐器教学、地方戏曲的奏唱等都是很好的艺术实践,它的目的不在于掌握高深的技巧,而是让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感受到和谐的美,集体协作的成功,以此来实现他们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增加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提高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这样,通过诸多的音乐实践,把立体的教学观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
三、在新课标背景下,建立多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音乐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在音乐教学当中,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随意进行或跳过音乐课程中,设置的社会访问、调查,乐器的简单制造以及配伴节奏等实践环节。相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研讨式、启发式、实验实习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那种呆板、生硬、严肃有余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中学高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中,应先对作品的作者及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并在播放欣赏曲目时,利用媒体设备配以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所展示的音乐形象和意境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领略音乐自身美的同时,更深地体味音乐所蕴涵的情感和广阔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二胡曲时,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作者阿炳的生活经历,了解阿炳所处的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在欣赏本曲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简单介绍、分析作者的内心世界,讨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有可能出现哪些情绪化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聆听全曲,他们能够很快从旋律中体味到作者伤感的叹息、苦痛的倾诉、难以排遣的忧愁苦闷以及那难以抑制的激愤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此时,再引导学生深化到曲子的旋律、调式、节奏、速度以及每个乐句的最后落音时值等因素对音乐情绪的渲染和表现作用的分析上,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
又如,在认识、了解各种乐器及演奏特点的课程中,可让学生调查、访问本地特色音乐的渊源,拜师学习演奏(可以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乡土音乐的奏唱)戏曲、礼仪音乐(祭祀、喜庆等方面的音乐)或演唱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唱腔(包括地方戏曲、原声音乐等如陕西可学唱秦腔、信天游,吹埙、拉板胡、二胡等;甘肃可学习奏唱陇剧或陇东道情;东北可唱二人转;云南可吹巴乌、葫芦丝;山东可学吹唢呐和说快板;南方可学吹箫;河南学唱豫剧;广西可根据地方区域学习自己的原声唱法,等等),乡土民歌等,以此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社会音乐实践,开阔音乐视野,感知音乐天地的广阔。要让音乐的美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怀,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在低年级音乐课的“唱游课”中,教师应根据音乐的情绪、节奏,指导(或带领)学生用律动、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等形式,把音乐美用体态动作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美的存在。在“创作课”中,利用补充不同时值的音符连接原有旋律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和求异思维。如在│ │ │ 25 51│ 2―│2 5│32 1│ │ 这个乐句中,可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填充不同时值的音符,使之与原由的旋律组成许许多多通顺、流畅、美妙动听且有新意的乐句。在“合唱课”的和声训练、多声部训练中,利用合唱的丰富表现力,给学生以旋律美、感情美、节奏美以及和声美等综合美感的熏陶,让学生从均衡、和谐、统一协调的美妙声中,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在“器乐课”中,利用器乐的演奏训练(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单乐器,给歌曲伴奏,即敲击不同的器物配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由此,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音乐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设计多元、立体的评价模式,是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模式 创新思考
音乐是一种艺术,反映着现实的生活情感,同时还可以让音乐学子从中感知到新的东西,那是一种艺术的美。中华民族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和美德,音乐学子也担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去传承音乐艺术文化。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得跟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从新课标的脚步,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全面化提高的目标。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还不足以自立,需要一个能够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的导航,这个角色可由家长和老师担任,而在学校,无疑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兴趣也是很好的老师,可以很好的配合教学老师完成任务。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认知的兴趣,那么导航就成功了一半,初中也是学生们好奇心和探索性极强的一个阶段,当他们激发了想象,展开了联想,会不自觉的就融入了音乐的世界,学会慢慢的在心底探索,在心灵深处捕捉那一份撼动他们的音乐形象。
2.重视个性化和实践
以往教师们在音乐课上只管讲,而学生们也对应的只管听和背,如今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音乐是最容易征服一个人的内心的艺术,单单只顾着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所以音乐教学它更注重的是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其中领悟和欣赏音乐艺术的美,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其次就是在实践,感受、鉴赏还有表现音乐的同时,学生们还需要有创造力,所以丰富的实践性的活动必不可少,不固定于传统的只有教师和课本的模式。创造性因素点缀的音乐,是生动而有灵魂的,而个性化和实践两种结合,可以演绎出带有独特灵魂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精粹。
3.多种网络、电化设备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融入多种网络和电化设备的话,可以更高程度的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也更加方便教学。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学生们也会很乐意的享受科技发展成果带来的快乐而投入学习之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以及感受的印象,比教师们念叨好几遍还管用,让他们觉得有情有趣。
4.合适而不同的乐曲以及歌曲选择
每个人在成长的阶段中,对各种东西都有不同的爱好、兴趣和要求,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心境以及兴味,音乐也一样。初中生的音乐教学就应该有适合他们的,多样化的乐曲和歌曲,从中感受到让他们全身心都舒适而轻松的课堂氛围,更加的让他们有着很好的心态去容身于音乐的美好殿堂之中,吸收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元素符号。
三、教学方式多渠道化
1.解读优秀的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课堂上,音乐学习不能局限在狭窄的空间里,而应该展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感受到更宽更深层次的画面,不至于坐井观天,而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到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们,并且进行一场由教师们亲自演绎的生动的解读,带给学生们更好的感受和更高层次的冲击以及听觉上的盛宴,这样就带给了学生们可以去另外寻找更好的音乐体验的渠道和场所,学会去和教师们一样的接触其他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们对音乐的美好印象还可以更好的加深,挖掘更深的艺术素养,让学生们多渠道的去接触音乐。
2.课余生活渠道
下了课堂,学生们依旧会走进不同于课堂的艺术世界,比如说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会经常接触到的电视剧、广告、节目、电影等等艺术载体,这些都是音乐艺术强大的储存库,教师们可以通过在课堂结束的前一分钟让学生们自己去注意,去融合,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和现实中的那些艺术相结合,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妙的音乐艺术,去领会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那是一条很宽很广也更灵活的体会之道,也是音乐教学和学生们生活的一种结合,同时也让学生们通过音乐去体会、去探索人生,领略人生的魅力。
三、教学方式创新化
1.跨越课内外教学界限
教学的活动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足够丰富多彩的实际体验,音乐教师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等工具去主动收集一些课外的相关的可以和课堂内容相结合的音乐资料,从音乐资料中不同的特色去总结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音乐内涵和意义。绘画课都有出外写生这样的教学方式,音乐也可以,身在大自然中,又或者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都更加的容易触发学生们内心的感受,而音乐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的艺术,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去表达自己的音乐艺术,深化体验。
2.打破各种学科限制进而相结合
在新课标下,要求学科综合,不再限制各科分离,挑战了以往各科之间没有关联的一种教学模式,各科之间的联系性开始要求加强,提倡学科综合,以综合的学习方式去提升学生们在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音乐这个主线肯定不会变,教师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让音乐教学灵活的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构建和谐的镶嵌,巩固联系,同时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师承载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提供多种机会给学生们参与进去进行课程设计,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沟通以及知识之间的有效融合。很多的学科其实都和音乐有着联系,只要挖掘,就不怕没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标改革之下的确需要进行创新的思考,传统单一的模式应该被多元化的模式所取代,并发挥它独特又多样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们翱翔于美妙的音乐天空之中,而这一责任就在教师们的身上,要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创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其音乐课堂的内涵,真正的为学生们建立起一个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引领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科名.新课标之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影评介,2010(2)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20-01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1 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2.1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2 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3 教学重心的转变
3.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3.2 强调创造探索精神: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引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要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3 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务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4 教学评价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注重音乐美
原有教学大纲是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新课标下对音乐的重视从教学任务转换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情感传授,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带给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对学生创新力的激发。通过音乐的学习让音乐真正的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让音乐成为启迪开发学生情商的重要帮手。
(二)课堂教学理念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鲜明,老师不再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课堂成为学生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比如说新的大纲要求给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在课堂上表现出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一方面并且加以鼓励,但是在以前的大纲中对此都没有提及。
(三)教学目标的情感体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由单纯的技能教授学习增加到包含情感体验在内的多维度教学目标体系。之前,教学目标一直以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乐理技能为目标,但是新课标下开始提倡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和培养。学习音乐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能够有精神灵魂的涤荡,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生活热情。通过我们对新课标的特点分析,感受到新课改带给教师的工作挑战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课堂接受能力确切把握的必要性所在,为适应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刻板的授课方式,调整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作用,完成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教学新任务。
二、新课标下如何设计有效的音乐课堂
(一)音乐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有很大跨越的时期,不同年级的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对于很多理论性问题不能用抽象思维的模式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思维还是主要以直观感性的思维为主,对一件事情很难有持久的恒心和定力。比如《一对好朋友》这首歌曲是一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情感发展的歌曲,我们可以问一下小朋友认为的朋友有什么,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认为除了人之外的小动物,花花草草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可以借此激发他们关心同学,重视友情,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真正实现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情感的目的。
(二)鼓励教学,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评价,而且这个时间段孩子对老师的评价看的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以及方式方法,用鼓励教学的办法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唱歌跑调所以不愿意发声唱歌,或者觉得自己声音没有其他同学那么清脆,在集体唱歌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不开口,只听别人唱歌。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声线不同,嗓音自然不一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声音的美感所在,让他们在众多一致的声音中敢于展现自己声音的特点然后融入其中。在乐理知识的学习中,尤其是学习4/4拍节奏的打拍方式时,整个动作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有点绕,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缕不顺打拍的顺序。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制定有效的乐理教学方案,比如说每节课用一点时间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尤其针对那些对乐理知识排斥的同学进行提问,老师上课提问一个这样哪怕用五分钟只要他开口回答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至少他答对了有了自信或者即使他答错了但是有了面对的勇气,老师帮助鼓励也就有了方向。所以,教师不用放弃每一个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美丽和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构建;建议
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对小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其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兴趣培养等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由于新课标的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构建小学音乐课程,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构建的建议。
1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而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对新课标内容的理解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但由于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导致很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构建时对新课标的内容理解错误,影响了我国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1.1 形式主义严重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需要对当前的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但大部分的教师在理解时过于片面,仅仅认为新课标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而对教学的目的却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仅仅追求新颖,而对于学生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其教学内容完全不关心,导致教学效果不断降低。像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时,大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增加课堂活动的开展,可对于活动课堂的氛围以及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则完全不关心,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少。这种现象说明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2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中,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理解不足,导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过渡的学习自由,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作用,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像在进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安排时,由于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导致学生无法有秩序的进行教学活动,甚至出现学生打闹嬉戏等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上述所说的问题,提高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下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1 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安排进行了新的规定,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且知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得到有效的降低,这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提高,给予了小学音乐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像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的教学时,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劳动”,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主题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像《大家来劳动》等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打击乐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贴近教学主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操,此外,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劳动精神。
2.2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小学音乐教师想要能够更好的构建教学课程,首先自身的专业素质需要达到足够的要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来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通过这些课程使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更加充足的个人专业能力。此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只有满足要求的教师才能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另外,小学音乐教师想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像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同时还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下面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身仅仅是起到一种引导和帮助,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握,出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像在演示木鱼等不常见的乐器时,学生往往对其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实践如何进行这些乐器的操作,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像当前比较常用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能够熟练对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些音乐视频和音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音乐情景带来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注意和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交流,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3 总结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查可以知道,其对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效的小学课程建设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最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221.
一、要适应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要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要适应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要适应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