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8:40
导语:在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背景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2013年贵阳市中考开始在综合性考试中设置“学科渗透”题型,设置“学科渗透”内容的目的是为了遵循“大语文”“注重语文实践”“语文的学以致用”“彰显语文工具性”等理念。简言之,就是运用语文能力来帮助解决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标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做好准备。
三、通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1.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内容相融合,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内容相通,实现对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2.整合其他学科,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乐、视频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中考中学科渗透与学生能力考查
一般立意新颖,思维角度多元化,答案灵活,呈开放性特点。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知识和能力的渗透。考查的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图表题、概述归类题等;主要借助多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提升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1.语言的表述。正确规范严谨与错误残缺随意(基本概念表达不准确,个人观点表达不清,答非所问,不严谨等而造成的答题失误往往屡见不鲜),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完整性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表述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根本上是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批判性、独立性与深刻性。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精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这就要求学生的表述要严谨周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五、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师通过学科渗透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自觉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为单纯学语文而教语文,各学科要有整体观念,把语文课本看成综合性课本,基础性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合渗透其他知识,提高学科整合和渗透的自觉性。2.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学素质和水平。一是坚持在职进修,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二是要关注其他学科教材改革动向,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源头活水”。三是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上网查找资料,因为网络是一部真正的大百科全书。
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读写结合”模式中的比较模仿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策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进行融入情境的语文学习和体验,采用先阅读后写作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灵感,探寻到阅读文本的真意和美感,通过简单的比较和模仿,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从词语、语句、段落等方面,进行阅读文本的相似仿写。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文本中,在段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有优美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在句式整齐、押韵的结构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阅读文本之中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这个阅读文本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并由此进行深刻的体会,联系自我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相近的文章仿写。又如:在深邃而浩瀚的星空,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在初中语文《繁星》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模仿,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美妙之处,如:“繁星闪烁———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学生可以比较、体会中文中的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可以借用身边的熟悉事物进行仿写:如花儿和草坪、绿叶和大树等。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比较模仿的技巧,进行阅读知识的写作迁移,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下的创意写作训练
在初中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其想象,在对阅读文本的要义加以掌握的前提下,提倡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想象、自主探究,用创意的思维和结构,对阅读文本进行局部的缩写、扩写、改写或继写,这体现了学生自主语文学习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优美古诗的过程中,理解古诗原意,然后再在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缩写、扩写或续写,在《次北固山下》的古诗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把握这首古诗的原意,以“北固山”的青山绿水为依托,进行对自然情境的抒情和感慨,通过不同的扩写或缩写创新写作方式,表达出学生不同个体对自然和家乡的情感。又如:在《石壕吏》阅读古诗中,学生对于古老中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可以转化为现代形式的短剧或记叙文体,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智慧的迸发与拓展
初中语文阅读篇目,蕴含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在不同主题的阅读文本中,学生要把握阅读的主题内容,再以此为契机和结合点,进行创意写作的拓展实现。这需要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写作手法、结构、创作思路、情感内容等,在对阅读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下,开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琢磨、推敲、品位的不同境界中,开展一文多写、读多文写一文等创作,体现出繁复变化、精彩纷呈的不同写作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别致感受。例如:在《故乡》一课中,这篇课文经典而蕴意悠远,尤其是结尾一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句,仔细品读,耐人寻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仔细推敲和想象这个经典名句的内在深意,借这句话为由,展开自己对人生、结社会的感悟和体验,可以发挥创意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原文、原句,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社会生活情境的、合乎情理的创作。又如:在初中语文的《幼时记趣》阅读文本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体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感怀和向往,学生可以将“童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创作,并且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倒叙、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并在文章的结构篇章编排的过程中,凸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采取与原文不同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实现自我主题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伍荣秀.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2015(18)
[2]耿敏丽.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J].学周刊.2014(29)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直观形象文学意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以课程有效整合来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探究,已成为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突出任务。这对于推进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呢?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实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思想,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首先是语文教师要明确教育方向,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将复杂抽象的文学场景以赏心悦目、新颖活泼的形式画面呈现,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只有教师真正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形象直观的变化,他们才有可能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并逐步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合理引导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保证
(1)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Y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与揣摩,要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了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2)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将与该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做成课件,甚至网页、网站。在做课件之前最好对适合的课件类型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适合自己要求的课件、制作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课件。信息技术多媒体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辅助手段,绝不是媒体使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得有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导入新课的动画展示,还是课中的音乐设置、拓展延伸,都应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不能什么内容都做成课件。且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在使用课件时,简洁美观的板书仍是必要的。
三、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
(1)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同伴,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一文时,可先用FLASH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老舍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猫,折报于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猫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应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
1.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还是沿用灌输讲解、直接给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主思维与探究学习的空间平台,导致学习主体地位未能有效体现。
2.课堂信息量不足以及生动性低下。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完全局限于口头讲解,缺乏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整个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也缺乏生动的演示作为辅助。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学习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未能充分打造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3.对学生语文学习差异性兼顾不足。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沿用“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全部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目标任务、难度系数开展学习,这就导致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无法有效实现每一个层面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新模式运用的分析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是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模式,将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师单向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发挥启发引导、点拨促进的作用。这一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的载体不再是学生的个体,而是经过科学编排的学习小组。小组中均衡分布有每一个层面的学生,这样的学习载体既可以聚合学生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功能。其次,整个学习的线索是以思考题、探究题等形式体现出来,这一组探究题充分融合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思考题出示给学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思考题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另外,整个自主探究教学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学生独立思维以及相互合作来完成,教师的启发引导侧重于思维方式方面的,绝不简单地给予成品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2.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及情感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学生动效果。生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作用显著。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媒体枯燥乏味的境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口头讲述相比,多媒体手段的生动演示更具吸引力,影音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其次,多媒体教学中课堂教学容量呈现几何等级递增,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网络和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信息来源的宽泛度,教师能够搜集到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增强了信息量。另外,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思想情感渗透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内心感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深刻教育,这一点对于增强三维目标达成度也具有积极帮助。
3.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重在兼顾了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益。与传统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实际,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设置为难、中、易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整个语文教学都按照兼顾教学差异的因材施教方式进行,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无论是课题提问、作业布置、能力检测还是考试考核方面,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兼顾,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缓解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同时纠正了优秀生在学习中的自满情绪。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相匹配的教学环节,让处于不同能力发展状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准确找到自身的目标定位。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尤其是要倾向于中等以下学生,对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增强积极情感。
三.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平台;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部分的“形式主义”,部分教师将阅读课改为自习课,占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部分教师给出的理由是“学生阅读效率不高”,“阅读内容与学习无关”,从而取消了学生的阅读课。教师对此可以提高监督程度,指定阅读内容,而不能忽略阅读课的开展。教师可以用网络平台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日益成熟,具有信息量大、传输效率高、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对于教师自身,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广泛了解知识信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对于学生来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有质量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以下是我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供借鉴。
一、教师利用网络,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教师必然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从多方面进行专业学习,定期查阅有关教学资料,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一)落实教研活动
目前,部分学校中的教学研究小组处于“休眠”状态,同学科教师可能会定期坐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案,而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部分教师为了形式而参加讨论,或者一些教师有部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却不愿意分享给其他教师。教研活动有其形而不具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应当确保教研活动真正、有效的进行。语文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每周定期进行网络教研讨论会,地点不限。教师们可以在网络平台讨论组中进行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进行互动,提问问题或者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应当保守自己的教学策略,对于缺乏经验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二)整合课程资源
同类科目的课程资源在知识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地方往往是教学策略的变化。不同教学工作者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也不相同。教师应当利用网络,广泛搜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从而筛选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课文《祝福》的阅读教学时,一些教师给出的教学目标中有“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一些教师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两者都为教学目标,探索的内容也基本相同,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对后者更容易理解。第一种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空泛,学生只知道自己需要了解什么,却不知到从何下手,对于“本质”二字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而第二种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很容易就理解了,让学生既知道学习什么,又知道如何进行。同是课文《祝福》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前者空泛、抽象,后者简介、明了,教师要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查漏补缺,优化教学方案。
二、利用网络加强学生阅读理解
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还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目前语文教材的阅读内容有限,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后,还需进行课外阅读,拓展W生阅读量、阅读类型。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对作文书写以及阅读题的解答有着较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进行《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朱自清在写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由于网络有很强的实时性,其内容较为现代化,因此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有关课外资料进行播放,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眼中“父亲的背影”的理解。例如,再多媒体上播放一些网络中为人父母的感人幻灯片,同时让学生想到自己的父母,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便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产生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鲜活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学习水平。由于性格因素,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拘谨的状态,教师很难与之进行互动,不容易了解其学习状态。针对该情况,教师可建立网络周末讨论组,方便师生间的沟通。教师可以利用讨论组,进行假期阅读任务的布置与监督,平时教学工作的意见收集,以及学生学习疑问的解答。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学生便可以畅所欲言,将平时不敢或没有及时表达的想法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从语言上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阅读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从“专业素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三个角度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供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一、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使远程教育资源在我校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考核制度:年度考核把该项工作纳入考核范畴,结合一年的项目运行和应用情况对一线骨干教师、领导小组成员、教研组长及全员教学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是:一线骨干教师、领导小组成员看职责履行情况,教学人员主要是看其平时利用情况及效果。
二、继续认真开展远程教育工作
1、远程教育管理员继续充分利用项目配发的计算机、卫星接收设备、电视机、dvd播放机、投影机等,结合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节目播出安排制定接收计划,定时认真做好远程教育节目资源的接收、浏览、下载、整理工作。同时管理和维护好远程教育设备。
2、远程教育教研组,继续负责远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组织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工程项目科研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定时召开远程教育工作研讨会,总结出有效的办法、经验和成果。有经验文章在市、片区发表。
3、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优势,适时搜集高、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和新课程有关资料等先进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有针对性的下载。送交相应教研组或学校相关部门,使他们能及时捕捉到前卫的信息,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信息的速递,为丰富教研内容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4、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坚持每周定时向教师开放二次,每次2小时,由项目骨干教师负责进行集中培训,使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电脑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技能,多数教师现具备初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王伟在江油市电教站组织的基于远程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赛课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5、充分发挥项目资源中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电脑ip数据信息和internet网络资源优势,利用教研活动、教师会议及课堂,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刻录、播放,适时适地传递项目资源,服务于学校和社区。如,学校经常播放“课程改革”、“教师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等教育资源,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真正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6、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远程教育信息经验交流,吸收好的管理和应用方法与措施。
7、利用项目优势,注重对资源的整合。不仅满足学校需要,还积极地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校园广播,及时地把项目资源中的教育信息、新闻、专题教育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师生。学校还将下载到的“为农服务”专题资源,及时地打印成册或刻录成光盘,作为乡农技校的教辅资料,发放给农民朋友,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8、同时对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扩展,对学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等,收到到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五、存在的一些问题
1、我校项目工作的开展,宗旨是“面向全体师生,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推动教改工作指南”,但因我校人力、物力资源极为有限,很难“服务到位”,送“资源”进课堂有时搞成了作秀式的“巡回展出”。
2、一些远程教育设备(如:投影机)性能下降,使用效果变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年5月-20*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年9月-20*年1月,开发软件
20*年2月-20*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年9月-20*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年、*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