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8:44
导语:在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全体教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51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02-03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s AIDS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Ningxia/ QIAO Hui*, ZHANG Yuhong, LUO Xianghong, et al.*Public Health Schoo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Y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health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AIDS preven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Ningxi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IDS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Ninetytwo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four cities in Ningxi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35.3% of the investigated doctors had received AIDS health education, and over 90% of the doctors had correct answer to the route of AIDS transmission. However they scored very low on the route by which AIDS don't sprea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About 95.7%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doctors and 98.9%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doctors approved of educ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but nearly all the school doctors of Hui nationality(96.8%) opposed giving lectures on condo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49.2% of school doctors opposed giving lectures on the correct way of using condom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hose doctors who had received training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dn't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aspects of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AIDS prevention,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school doctors of Hui nationality scored lower than those of Han nationality in attitudes towards AIDS health education(P<0.01). The school doctors acquired their knowledge on AIDS from books, newspaper and magazines(76.9%) and then from broadcast(45.2%). Training ranks the fifth place in AIDS knowledge acquisition(23.6%). Conclusion Training on AID preven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and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Outline and teachers' reference books on AIDS prevention in school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minority areas should be compiled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Universal precaution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Faculty
艾滋病(AID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疾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以来,已在世界各地蔓延。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个人的观念及行为密切相关,在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对不良生活行为和高危行为的抵御能力。因此,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
要场所,学校校医、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健康促进、预防AIDS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宁夏地区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4.77%。由于及风俗习惯等原因,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将更多一些。为此,笔者于2005年8月对参加“宁夏学校预防艾滋病及生活技能骨干师资培训班”的98名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校医、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态度,为今后在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积累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宁夏学校预防艾滋病及生活技能骨干师资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学员分别来自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共98名,发放并收回问卷98份,有效问卷92份,有效应答率为93.9%。其中男性47人,女性45人;回族35人,汉族56人,其他民族1人;校医或学校护士69人,生物教师兼职健康教育教师14人,专职健康教育教师4人,其他教师5人。平均年龄(42.23±2.31)岁。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态度;(3)接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情况;(4)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和存在的困难。采用不记名方式答卷,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在填写调查表前,由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教师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识(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掌握得非常好,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对共用厕所、蚊虫叮咬、得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等知识掌握得较差,尤其是对艾滋病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方法答对率很低,分别只有46.7%和64.5%。有35.3%的教师回答曾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见表1。
被调查的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书籍、报刊、杂志(76.9%),其次为电视、广播(45.2%),培训在各种来源中居第5位(23.6%)。
将艾滋病知识题目计分,答对1题得1分,满分14分。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为(11.72±1.68)分,高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得分(10.25±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1)。回族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为(10.86±1.23)分,低于汉族教师的(11.43±1.0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预防艾滋病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赞同在初中和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对在学校讲解正确使用知识的态度中,有44.6%的教师赞同在初中阶段讲,71.7%的教师赞同在高中阶段讲(表2)。96.8%的回族教师反对在初中阶段讲解正确使用的知识,49.2%的回族教师反对在高中阶段讲解正确使用的知识。
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为(11.19±1.55)分,高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总得分(10.24±1.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回族教师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为(9.32±2.01)分,明显低于汉族教师总得分(11.67±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P<0.01)。
2.3 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多数教师表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不歧视,但仍有部分教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不够宽容,或缺少同情、关心的态度。见表3。
2.4 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希望学习的知识 84.6%的教师回答需要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在知识需求中居第1位;其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基本知识(72.8%);还有66.7%的教师表示想要了解有关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2.5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困难 在47名曾开展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师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害怕提及敏感问题(45.3%)、缺少课时(23.6%)、不知道具体的教育方法(20.3%)及难以把握教育的度(12.6%)。
3 讨论
3.1 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宁夏部分中学校医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于有些不传播HIV的途径如蚊虫叮咬、共用厕所等认识较模糊,仍有32.6%和19.4%的教师不知道蚊虫叮咬和共用厕所不传播艾滋病,部分校医不清楚剃须刀、牙具传播HIV的危险,不清楚患性病者更易感染HIV;分别有46.7%和64.5%的校医不知道目前尚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也无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学校是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家庭和社区成员健康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校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提示在今后对校医的培训中不能只强调传播途径,还要讲清楚不传播的途径,注意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消除大家的盲目恐惧,这对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3.2 积极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仍有相当部分的校医回答不愿意与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44.5%),有28.3%的校医不同意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有39.0%的校医同意让艾滋病人远离他人生活。在调查中校医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AIDS的恐惧心理与歧视并不完全是由于知识缺乏造成的。有关专家认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整体预防[1];而歧视会产生负效应,是一种社会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消除恐惧心理和歧视行为应作为今后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应作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
3.3 大力开展校医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校医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校医(76.9%)从书籍、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培训在各种来源中仅居第5位(23.6%),因此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与相关报道[2-3]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应加强校医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使大部分校医都能有机会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种大众传媒覆盖面广,资源利用及传播效率高等。应充分利用专题培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方法,满足广大校医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需求。
1.公主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公主岭 136100;2.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3.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吉林省学生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评价2009—2012年和3个项目县(区)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结果 从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年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结论 秩和比法用于评价不同年度不同县区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综合评价的原理自明,操作简单可行,可以进行多重比较,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教育效果;学生;秩和比;可信区间;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1-02
[作者简介] 刘建丽(1972-),女,吉林公主岭人,大专,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地方性氟中毒是吉林省重点防治的一种化学性地方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群体开展相应活动是该病第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防控地方性氟中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笔者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2009—2012年吉林省三个不同健康教育项目县区的健康教育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抽取镇赉县、前郭县和宁江区3个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项目县(区),每个项目县(区)每年抽取3个健康教育干预乡(镇),每个干预乡(镇)对4~6年级小学生开展既定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抽中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见表1[1]。
1.2统计方法
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2]综合评价200—2012年和3个项目县(区)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不同年度和不同县(区)健康教育效果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按bonferroni法[3]进行校正。
2结果
2.1秩和比的计算
将表1中不同年度不同项目县(区)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混合按大小顺序编秩,数值相同者编以平均秩次R(见表1实际观测值后括号内的数字)。行和列秩和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RSRr=ΣR/mnp和RSRc=ΣR/mn2(式中m表示列数,n表示年度数量,p表示项目县数量,下同),分别计算得到不同年度基线调查秩和比RSR1和效果评价秩和比RSR2,计算得到不同项目县(区)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价的秩和比,见表1。
2.2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将反映不同年度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1和RSR2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其代换值yr95%CI(调整检验水准α=0.05/28≈0.002,u0.002=3.09[4])见表2。
由表2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其余两两年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2)。
2.3不同项目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将反映不同项目县(区)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c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其代换值yc95%CI(调整检验水准?=0.05/15≈0.00333,u0.00333=2.94[5])见表3。
由表3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
3讨论
地方性氟中毒既是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又是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是地方性氟中毒防制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通过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病区群众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实践证明,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实施以改水降氟等能够切断氟源的综合措施,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综合分析吉林省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从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有差异外,其余两两年度之间均无差异,说明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学生防制地方性氟中毒的知识和技能,且基线调查随着年度的增加,教育效果有一定的提高,教育有一定的后效应。教育前后效果均有一定的提高,以2010年提高幅度最大。由于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12年教育效果最差,应引起项目实施单位和监督机构的注意和重视,找出效果下降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改进健康教育工作。从不同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有差异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均无差异。说明通过4个年度的健康教育,3个县区健康教育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教育后宁江区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编秩只看指标数值的相对排序,出现镇赉县和前郭县教育效果相同的现象,此时可通过改变编秩方法、计算加权秩和比等方法[6]校正,以客观反映其教育效果。可见,秩和比法原理自明,操作简单可行,值得在疾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综合评价中推广应用。
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需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广泛、深入地渗透于思想意识之中,形成并促使家庭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断提高病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有效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杜绝氟斑牙和氟骨症发生,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黄长青,姜爽,等.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3):354.
[2] 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地区人体蛔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26-227.
[3] 方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董艳,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三类特定人群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6):117.
[5] 战扬,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灭鼠剂灭鼠前后鸟类数量变化比较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6):44-45.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手足病患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家长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方式。2个月后,分别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儿家长的知识掌握及对其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帮助家长有效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46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多发于4岁以下的学龄期儿童,以患儿手、足、口、臀部出现丘疱疹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出现脑炎、永久性肌麻痹,甚至死亡[1-2]。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携带病毒的蚊虫爬咬食物,经口、鼻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儿感染[3]。多地曾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卫生部长刘谦指出,“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是关键”[4-5],因此,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帮助其掌握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其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找到高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我院尝试对患儿家属实施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并将其知识掌握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手足病患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32±3.89)岁;男14名,女20名;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4名,初中10名,高中及其以上20名。对照组患儿家长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27.65±4.08)岁;男15名,女1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3名,初中11名,高中及其以上20名。两组患儿家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知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儿家长给予其常规健康教育,以在我院健康教育中心开设手足口病知识讲座为主要形式,每周1次,每次90 min。另在候诊区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现场咨询答疑等为辅助健康教育形式。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特征、传播途径、护理知识、预防措施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1)在我院网站上开设手足口病知识网页。网页分为在线课堂、在线答疑2个部分,其中在线课堂以微课为主,微课是指以视频为载体的小型课程,一般为5~20 min为宜,由相关专家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让专业人员进行视频录制,录制完成后上传至网页,以供患儿家长随时学习,
并提供在线咨询答疑服务。(2)制作多媒体课件,发送到患儿家长的电子邮箱。用Offic软件中的Powerpoint程序,结合手足口病相关知识,配以图片、流程图、动画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分主题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用药、饮食、心理指导等进行讲解传播,每周1封,发送到患儿家长的邮箱。在课件制作方面,选择背景模版简洁、明了,字体的颜色应尽量保持一致,且与背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3)建立QQ群。以此通过对话、经验分享的方式进行互动,把患儿家长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整体。
1.3疗效判定标准(1)2个月后,采用我院自制问卷了解患儿家长的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分为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特征、预防护理四个维度,共20题。问卷采用百分制,≥90分为掌握,≥60分为基本掌握,<60分为未掌握。(2)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向患儿家长发放我科自制的调查表来了解患儿家长对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维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比较(表2)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每年的5~8月份,患儿表现为起病急,在嘴部、手掌、脚掌出现丘疱疹,部分患儿还伴有咳嗽、呕吐、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6]。2008年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安徽等地引发疫情,引发人们一定程度的恐慌。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通过提早预防来降低幼儿感染疾病的风险,因此,对家长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的教育在该病的防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都是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册,开设知识课堂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但这种健康教育方式时间、地点有限,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在以往健康教育方式基础上采用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传播,表1通过对两组患儿家长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发现,采用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儿家长在手足口病疾病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特征、预防护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两组患儿家长对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微课、微博、QQ等步入了人们的视野,给大众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余立军等[7]曾通过多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并有效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牛杰等[8]曾构建出网络教育模式,可见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总之,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其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风英,王俊荣,崔兰英.对手足口门诊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121-123.
[2]曾凤好.健康教育路径表在手足口病患儿家属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132-134.
[3]赵静,张凤英,董盛月,等.北京市海淀区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55-157.
[4]胡霞,周春霞,胡丹,等.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健康教育的效果与体会[J].2010,10(11):831-833.
[5]文湘田,钮文异.网络健康教育干预对运动效果影响的调查[J].人民军医,2011,54(7):581-583.
[6]苏洁,周晓菊,薛卫斌,等.多媒体集中式健康教育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4):436-438.
[7]余立军,陆海阳,张洁,等.利用多媒体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8):143-145.
[8]牛杰,郑成中,孙豫平,等.网络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5):380-382.
树立“预防为主”、“健康第一”的思想
可以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一样纳入到必修课的计划中去,或者提高其学分比例,采取强制措施或条件引导普及健康教育,同时扩大卫生知识的普及率。大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逐步建立起符合健康要求的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良习惯,树立讲卫生的良好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学校卫生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得到普遍的支持。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各种必要的健康信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健康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实现优化后代,强盛民族的美好愿望。老师可以在健康传播中采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及自我传播的方式,运用健康传播技术,如:语言教育方法、文字教育方法、形象化教育方法、电化教育方法等,讲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学习卫生、运动卫生和食品与营养健康知识,指导学习熟悉对主要的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掌握常见病的防法和用药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际演练,提高学生应用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的技能。
定期运用健康测量标准的指标进行高校评估检查
健康测量是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格和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概念与健康有关的事情或现象。依据健康测量指标来考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水平。
用知识的疫苗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教师在授课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而不能只是单向的、说教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热烈。首先师生要沟通、理解、信任与尊重,保护对方的隐私;第二,对周围环境、人群健康情况应有所了解,不管是回答咨询、专题讲座、授课、座谈等都应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对方产生兴趣、共鸣;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对非医疗专业的学生使用了很多医学术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同时需要具有科学性。
通过讲授卫生知识,使大学生意识到他们目前的不健康行为方式;使学生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在内容上尽量贴近生活,使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脑海中受益终身。
春季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通过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学生的常见病预防工作。认真落实晨检和疫情报告制度。要健全并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并落实有关防控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值班力量、加强与卫生部门的疫情信息沟通,做到对传染病患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加强人群聚集场所的管理。要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已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落实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要在春季开学后,以各种形式开展1次预防流感、肺结核、水痘、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深入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春季开学前,要对寒假期间闲置未用的饮食饮水设备、设施及餐饮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消除卫生死角,排除安全隐患;对上学期剩余的食品原料、调料等要进行认真的检查,清除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和调料确保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达到卫生标准和要求,坚决防止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健康教育;治疗效果
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诱发的致命性传染疾病[1],产生的危害极大。艾滋病毒会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丧失正常的免疫能力。而人体丧失免疫力之后就会非常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进而诱发各种恶性疾病。艾滋病的在人体中具有很长的潜伏期,在病毒潜伏期中,人体不会产生任何异常症状。待病毒爆发之后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患者抵抗力下降之后容易发生肺结核感染、带状疱疹感染以及口腔霉菌感染等,还可能由于特殊病原微生物引发肠炎、肺炎、脑炎等[2]。严重的情况下会诱发恶性肿瘤,患者全身衰竭导致死亡。就当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没有能够根治艾滋病的方式和药物,也没有用于预防的特效疫苗。本文探讨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健康教育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南昌市第三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检查出-HIV阳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下降,小于200个/mm3,患者中男31例,女15例,其中有24例患者因为不洁感染,有偿供血患者11例,7例吸毒患者,2例被动受血患者,2例感染途径不详患者。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厌食以及盗汗,出现轻微的感冒,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有18例患者的颈部和腋下淋巴结有肿大的表现,11例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的临床症状,1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皮肤疱疹以及口腔黏膜白斑,9例患者出现右上腹部疼痛。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在治疗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只有满足标准才能够给药,用药之前签订同意书,主要进行抗病毒药物结合的治疗,使用的药物有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替诺福伟、依非韦伦以及去羟肌苷等,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成不同的配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症状针对性的治疗。当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炎的情况下,司他夫定使用齐多夫定取代,而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则使用司他夫定取代齐多夫定。1.2.2健康教育首先,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专题方式向患者宣传艾滋病,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传播方式。同时医院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增强艾滋病患者协同治疗的信心。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医生和护理人员要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帮助,通过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积极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讲解,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有报复社会的行为[3]。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息,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实施生活健康教育,要注意日常的合理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定期进行体检。第三是危害性教育,嘱咐患者尽量减少性生活,且必须使用安全套。向患者强调抗病毒的药物不具有防止病毒感染的作用,务必避免交叉感染;开展法治教育,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4]当中的相关条例,艾滋病患者通过任何方式有意识的传播艾滋病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药物依从性教育,向患者说明高于95%的治疗依从性对于抗病毒的重要意义,漏药、停药、或者换药都是不允许的,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应当长期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告知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出现不适要立刻来院就诊。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均录入到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T淋巴自保和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持续3年的治疗,全部46例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均出现上升,由治疗初期检验的(108.46±81.52)个/mm3,增加至(540.15±224.67)个/mm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0,P<0.05);患者的病毒载量由治疗初期的(4.66±1.48)lg,减少为(2.61±0.76)lg,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7,P<0.05)。
2.2患者对于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组中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都没有收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基于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预防和传播途径也不了解,治疗期间对于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也不高,患者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营养不良的现象。而接受健康教育之后,大多数患者得到心理教育,掌握基础的艾滋病的预防和传播知识、机会性感染知识等,患者自行岁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也提高。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前,很多患者由于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健康教育之后这一部分患者的心态逐渐好转,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前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艾滋病的发病人群以18~45岁的青壮年最为常见,其中性生活活跃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5-8]。感染艾滋病之后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真菌感染的现象。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降低病毒的载量,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死亡率。在本文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配合健康教育的工作,前者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患者如果发生恶性肿瘤,能够抵制恶性瘤发生扩散,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而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的护理,均衡营养、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率。对艾滋病患者展现人道主义关怀,激励其正确的面对疾病和人生,防止产生轻生和报复社会的念头,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秦红英,赵清霞,何云,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J].护理杂志,2012,29(11):22-23,26.
[2]戴芬,梁雪梅,敖小敏,等.护理关怀对提高老年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4(13):77-79.
[3]杨显琴.抗病毒治疗配合健康教育对艾滋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14):7-8,10.
[4]邓梅花,覃少洲,周少云,等.老年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依从性的护理关怀效果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32):70-71.
[5]汪润笙.辽宁省丹东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34-235.
[6]陈霞.影响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4):203-204.
[7]郑连雪,陈秀敏,丁红云,等.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5):4052-4054.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71-01
护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和壮大护理队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护理工作者是卫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在医院,护理工作不仅保证了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在医院管理、病房设置及对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均占很大比重,在农村及工厂护士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各级医护人员,其中护士占很大比例,但大多数的护士都在城市各医院工作,县以上各级医院由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仍很缺乏,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由医生、家属或未经培训的人员承担,这样不但影响了医疗效果,而且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学非所用,挫伤了积极性。如果把护理教育抓上去,保证各级医院都能有正规的护理系统,那么对医疗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益处的,而且使医院的面貌也会得到很大改观。护理教育不仅担负着校护生的培养任务,也担负着在职护士的复训、能力提高的任务,护理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队伍。
行为科学是开展护理教育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物质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对象合理的、正确的健康行为,应给予鼓励并促使积极维护,而对于那些不合理、不正确、不健康的行为,则应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将不利于健康的消极因素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积极因素。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行为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护理健康教育关心的是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此,护理健康教育者不仅要考虑人们获得知识,改变态度和转变行为的过程,且要注意研究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影响这些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研究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和途径。护士——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须具备充实的行为科学理论,要知道如何解释行为的存在,知道如何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影响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依次确立护理健康教育的行为目标,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事实和评价提供依据。
传播学是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组成。
A. 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其应有健康教育意识和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
B. 信息。健康教育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一则完整的健康信息应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健康行为。
C. 传播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结起来的纽带,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要开发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进行健康传播,包括交谈、个别指导、咨询、健康教育手册、演讲、网络、电视、宣传栏等。
D. 受传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即病人及其家属和健康人群,要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则须加强对受传者的研究,充分了解受传者教育需求,根据要求特点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健康宣教; 手卫生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5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8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主要以柯萨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1-2],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据文献[3]报道,手足口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健康宣教通过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了解和掌握卫生保健相关知识,促使人们自愿采取利于健康、生活的行为。本研究主要分析手足口病是以粪-口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在患儿家长中开展洗手的健康宣教,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利于阻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病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5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200名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作为教育组,2012年同期就诊的186名患儿的家长作为普通组。教育组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21~43岁,平均(37.3±1.5)岁;患儿情况:学生35例,托幼儿童102例,散居儿童63例。普通组男104例,女82例,年龄24~42岁,平均(37.4±1.3)岁;患儿情况:学生32例,托幼儿童95例,散居儿童59例。两组患儿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未进行健康宣教,教育组进行了健康宣教,具体如下。
1.2.1 教育方式 根据教育对象不同,分为两种方式:(1)哺乳期。此阶段家长主要为患儿母亲,此教育方式单一,且母亲基本年轻,接受能力比较快。(2)学龄前患儿家长。比较复杂,此阶段有患儿父母亲、爷爷、奶奶,笔者所在医院手足口病发病率主要以农村为主,家长的知识层面偏低,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比较低,是重点教育对象;要对家长详细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并让3~5岁患儿与家长一起参加健康教育培训,在对家长宣教过程让患儿同时了解疾病知识,掌握洗手方法。
1.2.2 讲课教育内容 (1)洗手的重要性:讲解手足口病知识,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粪-口接触传播为主,所以要教育患儿家长,重视手卫生,掌握六步洗手法,养成在哺乳之前洗手,饭前洗手,此外还包括更换患儿尿片、处理粪便、接触患儿血液、口腔黏膜、分泌物、皮肤疱疹等均需仔细洗手。(2)正确洗手:完善洗手设施,保证清洁流动水和洗手液的供应,每个洗手池处均张贴正确洗手方式。六步洗手法:①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②取适量肥皂(皂液),于双手整个手掌、手指、手背以及指缝间部分均匀涂抹。③认真揉搓双手15 s左右,应注意清洗到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等,具体揉搓步骤为:a、两手手掌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b、手心手背相对,并沿着指缝相互揉搓,交换完成;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d、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完成清洗;e、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完成清洗。④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3)宣传方式。采用集中讲课;在手足口病区制作宣传栏,每个床位发放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单。(4)环境管理。开窗通风是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并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密度的重要方法。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每天擦拭患儿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床头柜、床架等,小件物品可采用浸泡法消毒,时间约15 min,浸泡完成后清水冲洗,2次/d,有污染时当立即消毒。(5)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因素对家长及患儿健康的影响,教育家长手卫生的依从性对控制患儿疾病及疫情的重要性,同时不能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心理负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教育组与普通组患儿家长在疾病知识知晓率、室内通风、消毒隔离、焦虑情绪、注意手卫生、正确洗手方法以及遵医行为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随访观察比较
对200名健康宣教患儿家长进行跟踪追访至出院,其中145名(72.5%)家长注重手卫生依从性,能够坚持洗手,另外55名没有养成手卫生依从性;而普通组患儿家长中,有75名(40.3%)家长具有较好依从性,且能坚持洗手,两组家长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因多种肠道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最强的时候为发病后1周。手足口病患儿临床主要症状有手四肢及口腔黏膜疱疹,或疱疹破溃后产生的溃疡。由于手足口病隐性感染患儿较多,其传播途径复杂,短时间内即可导致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因此我国在2008年将该症纳入了丙类传染病管理。人类作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对该类病毒普遍易感[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减少致病菌携带与传播几率,从而有效减少感染致病菌概率。加之部分患儿容易再次感染手足口病,因此积极对患儿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促使其养成手卫生依从性,可以避免再次感染手足口病。
健康宣教从本质上来看是一项干预措施,更是一种新型知识服务体系及有效的疾病防治手段[5]。本次研究中200例接受健康教育的患儿,笔者所在科室通过手足口病知识讲解、传播途径、洗手重要性、正确洗手方法、环境物品管理等教育方法,使163名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156名患儿家长了解到正确的洗手方法,176名家长对手卫生引起注意。教育组与普通组患儿家长在疾病知识知晓率、室内通风、消毒隔离、焦虑情绪、注意手卫生、正确洗手方法以及遵医行为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开展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手卫生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手足口病患儿尽快康复,同时避免引起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以及患儿再次感染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宫春凤,高锦萍.手足口病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93.
[2]张玉霞,罗金梅,杜焕章,等.心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患儿康复和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102-103.
[3]陈清.手足口病临时病区医院感染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46-147.
[4]赵小丽.手足口病128例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95-96.
[5]余巧文,杨晓胜,黄婷婷,等.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的干预成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7):109-111.
[6]庞敏,张雪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4,36(8):1142-1143.
[7] Sedy J,Zicha J,Kunes J,et al.Mechanisms of neurogenic puimonary edema development[J].Physiol Res,2008,57(4):499-506.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传染病;传染病护理;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而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显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1]。以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以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共接触并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资料87例,以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龄(30.25±4.43)岁。所有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符合肠道传染病常规诊断标准,大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发热、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2]。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照研究法,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研究对象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对象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认知率普遍偏低,而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认知率明显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认知率(%)
知识内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肠道传染病?32.9290.44>0.05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1.1391.27>0.05肠道传染病预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肠道传染病的常备治疗药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讨论
近年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并且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整体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护理工作中,而应在整个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过程之中坚持。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不仅是影响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整体护理及评价质量的重要指标[3-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后,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因此,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健康教育中,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针对传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护理的重点环节,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诸多因素,围绕传染病的防治为中心,确定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时机等,开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总之,健康教育作为护理中的“一个干预过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内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贵轩,杨 坤,刘武垣,等.健康教育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苏晓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22.
【中图分类号】 G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36-03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需求估价;学生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70.0%;艾滋病患者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69.9%。2007年浙江省疾控中心大规模调查约2万名大学生,超过10%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成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教育部、卫生部2002年要求在高等院校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以遏制和预防艾滋病的蔓延。笔者选取宁波市3所高校2012年入校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及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宁波市高校集中的江北区选取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学院、浙江纺织学院3所高校346名2012年入校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讲座前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其中男生占32.7%,女生占67.3%;讲座后回收有效问卷323份,男生占31.9%,女生占68.1%。
1.2 健康教育方法 每所高校均组织开展一场大型专题讲座,单场干预对象100~120人,干预时间为1h;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解预防艾滋病知识,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
1.3 问卷调查 健康教育讲座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自行设计,2份问卷内容均包括基本情况、艾滋病基础知识、对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态度和行为。培训前问卷增加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内容,培训后问卷增加满意度调查内容。调查人员统一标准和调查方法,分别在各干预现场健康教育讲座前、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学生当场答卷并收回。
1.4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
2 结果
2.1 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培训前,62.4%的学生表示目前最想了解或掌握的是艾滋病的预防知识,14.2%的学生表示是艾滋病疫苗情况,13.0%的学生表示是艾滋病的诊断与检测;44.5%的学生表示最希望获得的艾滋病宣传产品是学习相关用品,28.6%的学生表示是纸质宣传资料;在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中,较认可的为专题讲座(76.6%)、报纸杂志(58.1%)、宣传资料(57.2%)、电视(55.2%);在组织专题讲座时希望采用的方法为播放视频资料的占76.9%,增加案例分析的占70.2%,采用游戏互动的占51.2%。见表1。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讲座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防治其他知识、国家免费政策的总知晓率(分别为33.5%,52.6%,85.5%)均高于讲座前(分别为24.9%,15.0%,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97,106.53,374.97,P值均
讲座前超过80%的学生对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对蚊虫叮咬、共用日常生活用品、一起吃饭、游泳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由47.11%,21.68%。85.84%,74.28%提高到59.75%,53.56%,94.4%,83.59%(P值均
2.3 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愿意同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拥抱、握手的比例由讲座前的61.3%提高到讲座后的86.7%;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比例由讲座前60.7%增加为83.6%;认为能与普通人一样与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交往的比例由讲座前的38.7%增加到69.8%;同意不管何种途径感染,社会均应关心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比例由讲座前的63.6%提高到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艾滋病相关态度与行为 在讲座前有7.2%的学生有过,另有3.8%的学生应答不知道是否有过,1.4%的学生表示尝试过,8.4%的学生表示以后可能会尝试,19.4%表示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尝试。认为在不全安时,带安全套非常重要的比例从讲座前的65.0%提高到讲座后93.2%,婚前若发生时愿意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讲座前的68.8%12升到讲座后的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健康教育讲座前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但对与他人共用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与艾滋病感染者就餐、蚊虫叮咬等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学生面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正确避免艾滋病感染,错把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当成艾滋病传播途径,与国内其他在校学生中调查结果类似。通过健康教育,高校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讲座后,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其他知识点的正确认识也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只有抽血化验才能确认是否感染艾滋病等知识。说明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能即时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
本调查显示,讲座后愿意同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拥抱、握手、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的同学一同学习、生活的比例均显著提高,能与普通人一样与之交往的比例由38.7%增加到69.8%,与国内报道相似。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讲座,高校新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向积极、正向的方向转变,即随着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对艾滋病有了正确认识,恐惧意识下降,正在逐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此外,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也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向正向、积极的态度转变,端正了对艾滋病的态度。但本次调查中仍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存在一定的歧视,有28.2%的学生表示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理解但不会交往,15.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社会应关心不管任何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提示今后要扩充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内容,尽快转变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和行为。
调查显示,7.2%的学生明确表示有过经历,1.4%的学生表示尝试过,8.4%的学生表示以后可能会尝试,另有19.4%的学生态度不确定,表明大学生率较高,处于性病、艾滋病的危险之中。根据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只有当人们了解有关知识,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及态度,才有可能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讲座后,高校新生在有不安全或婚前时愿意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显著提高,说明掌握相关知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极为重要。
对高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发现,艾滋病预防知识是学生最需要的;在宣传产品设计方面,更喜爱的是与学习相关的产品,这对今后开发高校艾滋病宣传品有提示作用。76.6%的学生认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播艾滋病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专题讲座,因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可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传播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直观,易于理解接受,而被学生喜爱。本调查结果证实,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对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高等学校开展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并要求培训覆盖率。
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病工作委员会,2007.
[2]贾文玲,王春成.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441-1442.
[3]沈云良,许亚平,严丽英,等.中学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922-923.
[4]何小静.某高校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8):1280-1281.
[5]肖南.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86-91.
[6]刘春梅.健康教育课对工科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态度即时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6):457-459.
[7]马迎华,王超,张新。等.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62-564,566.
[8]魏高文,夏晓凯,宋海鹏,等.湖南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36-937.
[9]黄敬亨,邢育健.健康教育学[M].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