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8:45
导语:在数字技术学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7-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使W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数字化设施作为依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摆脱了理论式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电脑作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电脑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正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学生若是不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则会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格格不入。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实践性操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电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字化进校园已经常态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运用需要教师发挥组织、指导特长,促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学校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电脑,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践性演练。同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通风、光照较好的教室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场所。
(1)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分层异步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个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QQ群、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
(2)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学“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教师对学生们讲:“小明有喜欢做音乐相册的爱好,可是小明生病了,无法做音乐相册。但他想制作音乐相册来送给好朋友小亮,他便向天使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天使能够赐他一个完美的音乐相册,同学们能帮帮他吗?”这种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他们运用相应的图片和音乐制作出了相应的音乐相册。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电子报刊、电子贺卡、动物卡通”制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软件、ACDSee照片处理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我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自主习得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如“管理电子邮箱”教学中,教师就可提供一个优化的邮箱,让学生尝试着优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较之其他技能的教学研究数量较少,随着汉语教学的全面发展,这一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拟将数字技术、网络学习的理念引入汉语写作训练,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消除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提高写作技能。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转贴于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基于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数字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题组架构计算机网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型学习环境,形成基于VLEs的《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有效发展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探索。
1数字农业技术简介
1.1数字农业技术概念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1]。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进步和成果十分显著,数字农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武器。
1.2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培养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的人才,应该在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数字农业的原理、组成和方法,建立关于数字农业系统框架,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这对推进数字农业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农业数字技术课程涵盖农业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庞大繁杂,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和难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课程的复杂性使它更需要一条有效的途径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加强教学效果。身处互联网时代,它完全可以创造跨越时空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支持情境,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优势,课堂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1.3建构主义
技术支持情境的构建目标的业务领域是知识学习,因此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先进的学习理论,体现合理的认知规律,适应自主的学习需求。学习理论至今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认知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对推动教学系统设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型特点,通过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细加工过程,自己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方式的环境包括以下四大要素[2]。
1.3.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建有利于达成意义构建的情境至关重要,是创建教学环境的基础。
1.3.2协作。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贯穿始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分析收集教学资料、能够及时对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学习评价和意义构建都很有作用。
1.3.3交流。学习过程必然需要交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交流方式是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的基础环节。
1.3.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虚拟学习环境(VLEs)
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VLEs)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领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标准化学习与学习管理的系统,主要用于支持络学习过程中内容传递、促进在线师生间的交互。它的概念目前并不统一,还有诸如“整合化学习系统”(IntegratedLearningSystems,ILS)、“内容管理学习系统”(ContentManagementLearningstems,CMLS)等解释。VLEs目的是通过技术提供各种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满足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有效进行协作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教学和技术环境支持。目前的VLEs在技术特性上不同,但设计思路都类似,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时空拓展和资源共享。不难看出,主导思想都是课堂再现与传递,本质在于解决教学资源短缺。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网络延伸,思考模式基于同一个“尺度”,适用于每一个人,而有效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应该是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拓展网络教学的内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施质量,对网络教学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数字农业技术基础》VLEs构架见图1。
2.1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在VLEs中通常采用网页文本、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3种形式,组织方式往往是按照章节以树形目录的方式呈现。然而《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些框架体系构成了多个子课程。虽然子课程之间知识点侧重不同,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因此构建时应该遵循课程必须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则。把《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知识分解成最小的知识单位即知识点,把每个子课程的学习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然后,将知识点根据知识目标组合成知识单元[3],确保每个知识单元都有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应用目标;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差别灵活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将其组成基本知识框架即子课程。由于《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复杂性,交叉性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每一个知识单元可能被不同方向的子课程应用,因此将知识单元构建成可重用知识单元,以便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知识单元(图2)。
2.2学习路径选择
VLEs中的学习路径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下,学习者在一定的策略指导下、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顺序[4]。面对VLEs中的各种学习信息,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判断从何处开始学习活动。因此在VLEs中为学生提供过程的参考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学习路径的选择是VLEs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教师根据课程中各个子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提供多组学习路径方案,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路径方案。在遵循学习路径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路径的节点方向,使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便于知识获得、维持、迁移和应用。
2.3角色定位
在VLEs中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职能被定义具有不同的权限。该系统的角色有管理员、教师、学生3种,主要职责如图3所示。管理员、学生、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各司其职,并且都能够围绕课程的开发与维护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注册模块的注册采取与校园网一卡通对接,通过校园卡的卡号和密码可以直接确认身份,确保实名登录。
2.4参与机制
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关系学习的效果,在VLEs中设置问卷调查、互动评价、投票表决等环节,使学生和教师融入VLEs之中,达成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并依据师生参与的情感度和参与效果,分析教学所处真实状态,形成师生教学状态、学习状态诊断,为学习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5教学评价
采用开放的、多维度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地记录学生日志并进行跟踪监控,跟踪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过程,包括学习时间、阅读次数、学习路径的选择、参与互动的次数、实验操作评测、作业成绩、单元测评等。根据以上资料,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2.6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监控到的大量学习过程的数据参数进行挖掘,在学习路径、知识单元测试,学习成绩和学习绩效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学习行为的分析,建立学习特征模型[5],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案,以此为依据调整学习路径。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这种交互方式是传统教学过程所不具备的。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近似于玩的过程中,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是否有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枯燥的问题生动化。例如在学习整流电路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路中正负半周电流流向,可让学生直观掌握电路工作原理,再如,在学习OTL电路时,采用PROTEUS软件仿真,用虚拟示波器测量电路输出波形,通过改变基极偏压,虚拟示波器上将显示交越失真的波形。这种方法较传统的电路分析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产生交越失真的原因。
1.2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突破电子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把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明,化不可见为可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整流电路这一知识点,利用计算机把电路图和正弦交流电在电路中流通和过程做成动画,并加以文字说明和解说配音,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单相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1.3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与互联网有强大的存储和搜索功能,老师把自己开发的教学素材,教学片段,操作视频存于计算机中或职教大学城空间中,学生在课前可查看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课后还可整理和复习,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熟练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1.4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弥补电子技术实验的不足
在常规的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需要购买很多集成电路,实训教复杂,费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多实验都可在计算机前完成,学生在充分理解电路原理,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实训室进行操作训练,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仿真实训过程中,不存在元件损坏情况,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1.5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职教大学城空间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把与教学有关的课件、教案、单元电路原理分析、电路图、作业、授课视频、操作视频上传到空间中,学生在课余,课堂均可学习。通过空间教学,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与练习,教学全过程都通过网络完成,因此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旨在优化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传统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如果只追求形式,滥用信息技术,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内容通过传统实训不易实现,或受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训,如PN结的形成,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输出特性曲分析,这些内容用传统方式只能是老师讲授,由于内容较抽象,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如将PN结的形成做成动画,演示出PN结内电子运动情况,则很好理解。观察三级管放大电路的输出特性,由于学校没有晶体管特性测试仪,无法演示,而采用软件仿真则很好解决了此问题。
2.2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信息化形式来实现
电子技术教学包含基本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路原理动画展示、PROTEUS仿真或EWB仿真,这样使内容直观化,学生更易接受。而实训教学中,元件识读可开发专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如色环电阻识读工具,555定时器计算工具。AltiumDesignerSummer09进行3DPCB仿真,电路组装可采用FLASH动画,这些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2.3发挥空间教学的作用
实施“空间教学”,就是依托职教新干线,教师建立空间,上传课件、任务书、多媒体动画、教学视频,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归纳为9个项目,学生根据空间的资源,课前预习,完成空间作业,课后复习,将课堂得以延伸,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
2.4开发专用、有针对性的软件,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1课程改革历程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基础课程,武汉工程大学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时间上,课程计划时间起初为两周;之后为强化模拟电路部分,分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两门课程,各一周时间,分两学期开设;经历几年的实践,再次合并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门课程,教学时间恢复为两周。在选题上,最初仅有少量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主的项目;在分成两门单独的课程时,单个课题系统规模减小,分别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进行设计,同时增加选题数量;再次合并为两周的课程后,教学组重新论证、选择、组织、设计了一批模拟和数字电路综合的题目,并改革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内容改革
2.1设计题目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课程开设多年,连续使用相同的题目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弊端[1]。重复的选题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往届设计课题的资料积累较多,容易出现抄袭现象,影响课程效果。此外,传统项目选题数量偏少,且往往一个题目仅偏重模电或者数电一门课程的知识,难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2.2设计题目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应保证设计题目的综合性,扩展知识覆盖面。由于课程设计是项目驱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每组学生只能选择一个课题来完成所有设计任务。因此,单个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最好应包含数字电路部分和模拟电路部分,有利于学生通过一个课题锻炼两个领域的综合知识。经电子学教学组讨论,建议选题时主要强调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增加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的要求,可以适当引入传感器等扩展内容,但不建议引入后续课程知识,如单片机、FPGA、虚拟仪器等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2]。
(2)题目需难度适当,在设计任务书中既有功能要求,也有具体的技术指标要求,同时设计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既可保证普通水平的学生可以在既定时间内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也能鼓励并给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3)应保证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并应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应用。如果学生可以有更丰富的可选题目,题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更强,就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设计工作。而且选择不同课题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2.3选题设计
在具体确定选题时,一方面增加新的课题,或者改编一DOI:10.16735/ki.jet.2016.07.004些典型应用项目,另一方面,不需要舍弃有价值、有特色的传统题目,但是可以改编功能要求,增加新的模块或性能指标要求,以满足综合训练的需要或使实验项目更接近工程实际。例如,在传统选题中,对数字钟的功能要求明确,但对计时精度没有要求,很多设计资料中数字钟时基信号往往采用RC振荡电路或者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来产生,其精度和稳定度是无法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的。在新的课题任务书中,要求数字钟的计时误差必须小于每日1s,因此学生在考察设计方案时就必须主动思考,仔细辨别,分析确定如何选择更合适的电路单元来输出标准时基信号。在频率计课题中,除了传统的振荡、分频、计数、锁存模块设计,还提出对输入被测信号进行放大整形、自动转换量程和显示控制等功能要求[3]。在新增选题多位数码管动态扫描译码驱动电路中,在实现基本的扫描、译码、驱动等基本功能之外,要求学生给出设计方案,将控制模块中振荡电路部分为采用模拟电路模块来实现。此外还增加或改编设计了电子密码锁、电子拔河游戏机、可编程运算放大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声光报警定时抢答器、双声道功率放大器、篮球竞赛24秒计时器等综合性选题。对某些规模较小的数字电路,将直流稳压电源作为一个辅助模块,加入到电路系统中。基本上每一个课题学生都必须结合数字和模拟电路知识,以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3教学模式改革
3.1实施导师制和小组合作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2-3人的小组,每组合作完成一个选题,每个班3-5个选题,指导老师按班级指导课程设计。改革后,在一个指导周期内每位指导老师仅负责2-3个项目,每位导师将不同班级的学生按照选题组织在一起。虽然项目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但可以统一安排设计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可创造班级间和专业间的交流机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有利于推进设计进度,改善设计方案。对老师来说,无需提前准备和熟悉每个指导课题的所有材料,也不用在一个指导周期内经常在各个课题之间切换,既提高了教学率,也减轻了工作负担,使教师可能有精力对课题的设计方案做更全面的研究,与学生进行更深入探讨。
3.2 “粗化”指导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性和锻炼机会
教师在介绍、布置设计任务时,仅说明功能、指标,以电路框图或模块结构介绍电路组成,提示可能的设计方案,规定时间进度,但不再给出具体参考电路,也不指定器件,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讨论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后,再领取元件和器材,连接调试电路。如遇缺少的元器件,经老师同意后,学生可以自行到电子市场购买补充。
3.3借助网络,构建多方位、多层次课内外交流模式
在指导过程中,每位导师开设专用QQ群,将同课题大组同学组织在一个群中,形成一个几十人的学习小组。一方面方便导师把教学资料共享,在课外开展指导和答疑工作,一方面方便选择同一课题的同学,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构造互相帮助的平台。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也使教学的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
3.4开放实验室资源,提供灵活自主学习环境
在特定时间段开放实验室资源,期间学生可以随时来实验室调试电路,并能得到实验室老师的指导。
3.5引入EDA辅助方法
在进行电路设计时,要求学生在EDA仿真软件中进行多组方案的性能比较,分析论证最佳及最可行方案。在电路检查调试时,建议学生比较仿真结果与实物电路测试数据,排查错误,改进设计。对软件类型给出建议,但不予限制,学生可自由选择Multisim、OrCAD、Proteus等常用EDA软件。
3.6融入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4]。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信息观念,在文献检索、方案论证、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工作中,注意提升自己搜寻、鉴别、利用、组织和有效创造、交流信息的能力。
3.7加强过程考查,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了在共用课题和小组合作模式下实施科学的、反映个体差异的评价,指导教师在考核时需要跟踪方案设计、电路仿真、连线和调试过程,了解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在电路验收时进行一对一答辩,要求学生演示操作电路,回答课题相关问题。在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时要求必须独立完成,如果出现明显雷同则需退回重写,或者直接评定为不合格。总评成绩由6个部分构成:调查证、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作量和工作态度、质量、创新。
4结语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新的课题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深度,不少学生反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进入大学以来最有意思、得到最多锻炼的一门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指导教师们也从课题的深入研究和交流中获益,对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路。
作者:陈柳 刘海英 郑宽磊 戴璐平 戴丽萍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素芳,任艳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08-110.
[2]刘颖,侯建军,黄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3-4+7.
自主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而网络不仅能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像、声音、三维图形模拟现实情景,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应用网络学习资源,是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管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
那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在“数字化”校园平台支持下自主地、高效率地学习,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并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良好的情境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定的学习情境,利用媒体的图、文、声、像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创设情境中贴近我们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经验,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四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片断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全体四年级师生去游览桑林公园,大家想不想去?”
1.首先我们先要解决乘车问题,选择交通工具
(媒体出示图):四年级全体师生115 人去桑林公园,大客车每车限坐44 人,每辆租金50 元;小面包车每车限坐9 人,每辆租金12 元。你能设计一个合理而且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吗?(写出你的方案)。
2.选择购票方式
同学们在森林公园门口排队集合,在进入公园之前,我们要先干什么?(买票)
(媒体出示):桑林公园的游园票价格规定如下:
怎样买票最省钱?(写出你的方案)
3.游大象馆
同学们进了森林公园,公园里的动物可真多,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大象馆。
(媒体出示):“森林公园里的一只小鹿重51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它的83倍,这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
4.游松鼠乐园
离开了大象馆,同学们来到了松鼠乐园。你们看,小松鼠在装松果呢。
(媒体出示):小松鼠装松果,42个装一罐,已经装好了273罐,还剩798个没有装。
5.集合回家:从森林公园的入口到出口,黄毅行走了84分钟,他行走的速度是35米/分,同样的路,乐乐行走了70分钟,她行走的速度是多少?
……
应用题教学也是老师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地用媒体做了课件,将这些应用题信息用学生熟悉的春秋游生活经验客串起来,形成一个全程的情境教学,学生学得很开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这堂课中我多处进行了媒体的交互制作。从一开始出示公园情境图开始,各种展馆都在公园整体图中,随着学生的兴趣先游什么再游什么,更加调动学生积极性,仿佛置身于公园中,各环节过度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数学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学生生往往还不具备很好的自学能力,一是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健全,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不仅使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供了时机。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利用课件,先显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长”出绿草,再在四周逐步围上栅栏,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草坪的大小是多少,栅栏的总长是多少。然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抽象概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再如,在教学《圆锥体的高》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使学生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与母线,而圆锥底面与底面,高与高的动态叠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为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故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网络信息化技术和数码产品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和应用服务,网络的发达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这为我国实行数字故事模式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所以,将数字故事模式应用到教学中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作用及优势
将数字故事模式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①数字故事能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数字故事教学中,能够创造更多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②数字故事可以让交流更有说服力。数字故事通过主题和多媒体的辅助,使交流更具有力度。
③数字故事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在进行数字故事准备过程中,学生要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来将事情叙述清楚,而且还要通过叙述去感染他人。这个过程也能提升个人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确定主题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性格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调配,每组组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来互助和互补。
在主题的选择上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但是也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①所选择的主题要符合活动开展的时间,要能在活动时间内完成。
②所选择的主题符合实际要求以及现阶段的能力水平,要具有可行性,一定是我们现在可以完成的活动。
所选择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意义,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含义。
在故事的描述上,我们要求语言简洁,不以言语和修辞去感染人,而是以故事本身的力量去打动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题目进行衡量,如是否具有意义,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等,并且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指导和意见。
2.开展故事教学活动
数字故事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个数字故事的展开让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字的影响,从而加强对信息技术内容理解上的感知,提升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数字主题故事,让学生根据主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搜索,找到最符合的,然后加上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整个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有一个整体的思路。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需要找到最能代表小组观点的故事,结合大家的力量进行编排和处理,让故事更加生动地展示在所有学生的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经过演绎的内容在学生的思想中能够更加深刻。
3.作品汇报
学生整理出来的内容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需要小组共同协作完成,里面可以加上一些与主题相符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不限。并且制作出来的内容需要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比较认真,内容充实,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投身于作品的制作中。作品完成较好的小组,可以让他们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将整个制作过程还有制作的技巧分享给其他学生,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能帮助其他学生找到制作作品和学习中的不足,保证以后的学习效果。
4.实施作品汇报评价
在完成小组作品的制作之后,就是需要教师来对小组进行积极评价的时候。在教师评价之前,需要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优缺点的分析,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其他人的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优点,也能积极接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到最具有创意的、内容最充实的、制作最精良的作品等,从这些方面给予评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以后制作作品的时候,提升的重点在哪里,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表扬,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后故事的编写中更加投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启发。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加入数字故事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枯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性,保证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数字故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还能提高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 项目驱动法 传统教学 课程项目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念,向岗位和就业为目标的能力本位转变,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数字视频和音频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视频、音频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多媒体影视制作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扩招,在教学规模上有了迅速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环境。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由于在实践环节上存在缺乏与不足,与今天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专业教育、教材与应用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计算机人才,其根源还是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区别对待的,后者通常用来“辅助”前者(例如实训教材历来被认为是辅助教材),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在高职教育环境里,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基本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先介绍单纯的理论知识,再讲解一种具体的使用。这种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着眼点是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过多的理论介绍,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项目驱动法在《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五个教学阶段进行:①确立项目任务,②制定计划,③实施计划,④检查评估,⑤归档或结果应用。
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实施的效率取决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实现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依赖于考试学习的标准。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要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
1. 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 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 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4. 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是围绕项目的完成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二) 优化教学内容
《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学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数字视频与音频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多媒体影视创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有关计算机进行数字视频与音频制作所须的软硬件知识,了解多媒体影视创作的特点,掌握基于电视录像、基于光盘录像的多媒体影视制作技术,掌握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影视制作技术,掌握目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数字视频和音频制作主流软件技术,初步掌握视频后期制作的方法技巧。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本课程能够独立完成数字视频与音频后期制作的教学目标,围绕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编辑项目,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项目”,通过小“项目”的实践操作,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使其具备此能力,循序渐进地完成总的学习目标,逐步地建构起职业能力。
为此我们制定了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下:
1. 课程标准:根据职业任务的取向,项目引导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定制数字视频与音频制作与设计的标准。
2. 认识目标:根据课程标准,通过以项目引导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获取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在原理及概念上的系统知识,让学生掌握Premiere、After Effect等软件的使用、DV机的操作。
3. 能力目标:掌握目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数字视频和音频制作主流软件技术,初步掌握视频后期制作的方法技巧。
4. 工作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视频后期的设计与制作。
5. 实践知识:根据项目进行分部份的操作练习。
6. 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数字视频与音频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进行数字视频与音频制作所需的软硬件知识。
7. 扩展知识:团队协作精神。
8. 学时:总学时为80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及扩展50学时。
9. 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进行制作视频宣传片或者进行视频的创作。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协作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公平问题。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基础和层次不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的关注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学习和能力较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关注较少。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发展中会出现不均衡,这也是平时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不公平。
教学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学公平体现出来。通过项目的实践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学习和表现机会,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关注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等个性差异,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和操作互补,使不同阶段及程度的学生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获得相应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课程项目的设置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课程掌握的目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数字视频和音频制作主流软件技术,初步掌握视频后期制作的方法技巧,围绕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编辑项目,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项目”,通过小“项目”的实践操作,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使学生具备此能力,循序渐进地完成总的学习目标,逐步地建构起职业能力。
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的选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选取的项目一定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要能覆盖课程知识。我们根据高职多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目标,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任务设置原则,把“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的项目任务设置为:为某企业进行设计与制作企业的宣传片,主要的要求如下:
1. 掌握Premiere、After Effect、Sound Forge、3DMax、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
2. 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要了解,要了解企业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
3. 对企业宣传片的前期进行脚本设计,主要表现出最后的宣传片想表达的内容,要达到如期的效果。
4. 使用摄像机进行多角度的拍摄。
5. 进行后期的制作,包括片头的设计与制作、宣传片视频的处理、声音的处理与旁白的设计。
(四) 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在开学上课之初就要向学生灌输项目的思路,告诉学生我们要完成的项目并演示已完成的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与“课程项目的设置”大致相同。在具体实施时根据不同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课堂教学:
1. 情境教学
2. 案例法
3. 讨论训练
4. 归纳法
5. 问题教学法
在项目法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过程性测试,考核更侧重对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以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在授课方式上选择以教师讲为辅,主要让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学生在这个项目中所能用到的知识如Premiere、Sound Forge等软件知识,还有拍摄知识等等。采用项目设计的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种项目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在项目完成时因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可以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整个项目的实施都是基于实训模式下进行的。
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这种模式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改革落在实处。
在本课程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通过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和学生间的研究与讨论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数字视频与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问题引导、项目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型的项目作为知识的联想和应用载体,避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
总之,由于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经验的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时机去认真探索和研究,完善和提高实际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运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安国.高校教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单片机;语言学习系统;VB6.0;串口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717-02
Improvement of the Digital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CU
LU Pei-wen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Administrant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Proposes an applicabl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students logging in the Digital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of Able DN3 and EF1. First, COM1 communicates with MCU, which then controls the "on" and "off" of the relay. The relay directly controls the power supply to the terminal machines for students. In this way, the hard reset of the terminal machines, which are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by computer software, is achieved, and it finally reaches the automatic login for students.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at the language learning laboratories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proves its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as well.
Key words: MCU;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VB6.0; COM control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在外语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卓越电子Able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控制软件简单易用,功能较全,整体性价比较高等特点[1]。因此该产品在不少学校里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学校总共设置有语言实验室24间,其中采用Able DN3型、EF1型学习系统的各有5间。在使用中发现,这两种型号的数字学习系统均存在某条件下学生终端不能自动登录系统的问题。经观察统计,多数学生终端先于教师控制软件开启的情况下,学生终端一般不能自动登录系统。另外,教师控制软件在上课途中,被老师重启的时候,学生终端一般也不能自动重新登录。在此状态下,学生图标为白色(正常登陆应变成黑色),学习系统中的学生端不能和教师机通信而不能正常使用。
遇到上述问题时,通常把整个系统的供电关闭,重新按先主控后终端的顺序开机即可恢复。但这种方法需要人工干预,操作繁琐,影响语音教学的顺利开展,授课教师难以接受和理解。因此寻找一种能够自动解决学生不能自动登录问题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改造系统,自动控制学生终端的供电,从而控制学生端在学习系统中的自动登录,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1 系统硬件电路
系统的下位机电路是一个由单片机AT89C2051控制继电器的一个系统。AT89C2051是atmel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单片机,软硬件完全与MCS-51兼容。它继承了8031最重要引脚,正好能满足本系统的控制所需。由于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电平为TTL电平,与PC机RS-232标准串行接口的电压范围不一致,因此要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必须进行电平转换[2]。一般常用的电平转换芯片有MC1488、MC1489、 MAX232、ADM101E等。前两种需要+-12V供电,后两种只需要单5V供电。ADM101E虽然是单组驱动/接收器,但在一些地方市场上也不易购买,价格上并不占优。因此选用具有双组收发器的MAX232芯片负责电平的转换。继电器是控制学生终端供电(交流220V)的执行器件,应根据学生终端机总功率选择其参数。一般应在交流220v/10A以上。
系统电路如图1所示。计算机COM1口发出控制信号,经MAX232电平转换后送到单片机的RXD端口。单片机接收完数据后,从缓冲区读出数据写到P1[4]。 P1.0口输出预设的高低电平。低电平时继电器断开;高电平时继电器吸合,学生机得到供电开始工作。
2 系统软件设计
2.1 上位机(PC机)程序
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一般有两种传输方式:一是字符形式,通常以小于ASCII码128的字符码来传递,通常用于传送指令;二是二进制形式,将数据以二进制编码的方式传递,它可能含有ASCII码128以上的字符码。通常用来传送数据,以提高速度[9]。我们采用方式1可以不需要太多的数据处理即可实现目标。
Vc++、delphi、VB等高级语言都能方便快速地编写串口通信程序。这里以VB作为编程工具。一般用VB开发串行通信程序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利用Windows的通信API函数;另一种是采用VB提供的MSComm控件来实现。使用Mscomm控件不必研究计算机的底层硬件编程[5],熟悉其主要属性和事件即可以快速编程。
编程步骤:
新建一个窗体,窗体visible=false。窗体上添加控件:一个MSComm控件,其属性默认;一个Timer控件,其Interval属性为500,其他属性默认。添加以下主要代码: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FindWindow Lib "user32" Alias "FindWindowA" (ByVal lpClassName As String, ByVal lpWindowName As String) As Long
Private Sub Form_Load()
MSComm1.PortOpen = True '打开串口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
MSComm1.PortOpen = False '关闭串口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Dim hw&
hw& = FindWindow(vbNullString, "教学控制软件") '查询教学控制软件是否运行
If hw& = 0 Then
Outclose '如果教学控制软件未运行调用Outclose子程序
Else
Outopen '如果教学控制软件已运行调用Outopen子程序
End If
End Sub
Sub outopen()
MSComm1.Output = "?"'串口发送?字符码
End Sub
Sub outclose()
MSComm1.Output = "@"'串口发送@字符码
End Sub
2.2 下位机程序
#i nclude
void main (void)
{SCON= 0x50; //SOCN: 模式 1, 8-bit UART, 使能接收
TMOD |= 0x20;//MOD: 定时器 1, 模式 2,8-bit
TH1 = 0xFD;//定时器赋值,波特率=9600,f=11.0592MHz
TR1 = 1; //启动定时器1
EA= 1; //打开总中断
ES= 1; //打开串口中断
while (1)//循环不做任何动作
{
}}
void UART_SER (void) interrupt 4 //串行中断服务程序
{unsigned char Temp; //定义临时变量
if(RI) //判断是接收中断产生
{
RI=0;//标志位清零
Temp=SBUF; //读入缓冲区的值
P1=Temp; //把值输出到P1口,用于控制继电器
}
if(TI) //如果是发送标志位,清零
TI=0;
}
代码说明:计算机发送的是ANSI码的二进制数据,单片机SUBF存放的是十六进制数据[6]。ANSI码的前126与个ASCII码相同。查标准ASCII表,可以得到预设的字符?对应的二进制码为00111111,字符@对应的二进制码为01000000。因此计算机发送字符?,P1.0就会输出高电平,计算机发送字符@,P1.0就会输出低电平。
3 结束语
单片机与PC机的串口通信是单片机的广泛应用之一,有多种实现方法。上述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和控制程序已做精简,但已经可以直接应用。应用单片机系统,结合比较简单的软件解决了Able数字语言学习系统DN3型、EF1型的登录问题,是该应用的真正意义所在。根据本设计方案,我们已制作成品,应用在广西民族大学的10套存在登陆问题的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当中。经加装此系统的改造后,学习系统不再出现不能自动登录的情况。加装的控制软件不影响原有主控程序,后台运行,CPU占用率低,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卓越集团.配合外语教学改革语言学习系统升级――上海卓越集团推出网络终端型数字语言学习系统[J].中国教育技术装,2006(10):61.
[2] 卢新,李星.VB环境下实现PC机与单片机(8031)的串行通讯[J]. 工程地质计算机应, 2005(4):30.
[3] 边春元,李文涛,江杰,等.C51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1-124.
[4] 冯中毅, 董海棠. VB程序设计中串行通信的两种传输模式[J]. 甘肃高师学报, 2005,10(2):22-23.
[5] 汤勃,徐立伟,饶润生.基于VB的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26(4):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