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

时间:2023-08-14 17:08:47

导语:在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字:生态农业;商南;问题:发展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4]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第2篇

浑身花纹的豹龟、绿色的蜥蜴、黑色的大蜘蛛,这些较为“另类”的宠物,虽然价格不菲,但因其独特,受到一些哈尔滨市民的欢迎。在哈尔滨市先锋路附近新开的一家较大的宠物市场内,除出售传统的热带鱼、金鱼外,有的商家还在出售豹龟、蜥蜴、蜘蛛,甚至卖蝎子,不少市民来来往往,生意不错。这类宠物的价格并不便宜,如南美绿蜥蜴要价200元,豹龟则要价800元。有不少人对这类宠物感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相中了它们的奇特和另类。

绿化用藤本植物行情看涨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中城市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工程的纷纷上马,藤本月季、凌霄、地锦、油麻藤、炮仗花等具有攀缘、缠绕和甸子生长特性的藤本植物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目前藤本植物在全国绿化苗木销售中所占比例约为5%,但极具发展潜力,未来5年内将增至20%。

就全国范围来说,各地绿化工程对藤本植物的需求量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国内专业生产藤本植物的企业很少,特别是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苗圃更少,而像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需求量更大。随着销量的增加,用于城市绿化的藤本植物的种类也日趋丰富。

现在,不仅有了藤本月季、扶芳藤、常春藤和络石等新的种类应用于各种绿化工程,还出现了很多特色鲜明的品种,如花叶、各种色叶、大叶、小叶等外形不同的品种;耐阴、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不同的品种等。

“劳保用品”年藏500亿商机

高达500亿元市场规模的安全防护用品市场,正在成为全球个人安全防护产品生产企业角逐的目标。据介绍,安全防护是一个特殊行业,安全防护用品以前常常被称为“劳保用品”。目前,劳保用品适用范围已从传统对劳动者的防护扩大到对公共安全领域的防护。据统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每年大概需要防护服8000万套,各种防护鞋9600多万双,防尘口罩15600多万个,安全防护市场需求高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全球个人安全防护产品生产企业竞相角逐。

“大户外” 蕴藏商机无限

在欧美户外运动发展成熟的国家,户外运动、旅游是一种生活和休闲方式。大家所熟知的烧烤、野营、钓鱼、远足都包含在户外运动之中。这个“大户外”所蕴藏的市场,目前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相关专家称,中国的“大户外”市场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户外用品行业正以50%的年增长速度飞速发展。在国内,最早起步的户外用品店到现在虽然仅仅10年,但是它发展飞速,目前不要说300平方米店,就连1000多平方米店也不少见。因此有专业人士断言,中国将来除了是世界最大的户外用品生产中心之外,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户外用品消费市场。

蚯蚓养殖前景好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它通过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且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来源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蚯蚓养殖业近几年在国内外市场脱颖而出,在特种养殖中独树一帜,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添加剂和天然肥料。蚯蚓投资小,易养殖,它不像其他特种动物产品那样昂贵,老百姓消费不起,到头来多数养殖户因找不到销路而赔本钱、搭工夫。蚯蚓的消费市场是国内外农业,消费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自己,产品不愁销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燃气涨价节能炉具走俏

随着石油能源的日益紧缺,燃气涨价在这两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近期瓶装煤气与管道燃气再次相继涨价,令部分家庭主妇又重新启用能源成本相对较低的电磁炉、电炉煲汤做饭。记者近日从国美电器等大型家电卖场了解到,为顺应市场节能的需求,近期新上市的新炉具纷纷推出“节能”卖点,创新元素引人注目,且倍受人们欢迎。

田园型花卉前景广阔

节日期间,鲜花市场销售火爆,特别是以果蔬、粮食果实为雏形的田园型花卉在节日场鲜花销售中异军突起,成为了花卉销售中的“朝阳”产业。

田园型花卉创意新颖,返璞归真,特别是以苹果、梨、橘为主,海棠、山碴、柠檬、木瓜、石榴、枣、向日葵等为辅的果树盆景;盆栽朝天椒、圣女果、彩椒、乳茄、莲藕、小米穗、高粱穗、玉米株等果蔬花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专业人士对国内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商务、会展、居家三大消费群体对田园型花卉的需求与日俱增。华东、华南等城市的果蔬花卉正目渐成为消费亮点。田园型花卉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正在融入主流花卉之中,将被国际市场所推崇,为我国的花卉出口夯实基础。

业内人认为,田园型花卉总体上市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产业,经济价值高,还能带动陶瓷、塑料、玻璃、化工工业及包装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社会生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追求环境美,回归自然,为田园型花卉品种走进千家万户奠定了基础。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田园风光,饱尝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这为发展田园型花卉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新型防雾产品热销全国

我国地域跨纬度大,四季分明,许多地区海拔落差也大,成雾地域广,仅就汽车而言我国在拥有数量和递增速度上都居世界前列,解除雨雾对行车安全的隐患无任何可代替产品,因此防雾产品市场不可限量。新型的多功能浓缩型防雾斥水剂,一喷一擦保证72小时在任何气候条件下不起雾,雨雪天行车只要喷擦在挡风玻璃外侧,则可起到斥水融雪作用,明显提高视觉清晰度,平时可当玻璃清洁剂使用,车内空气污染时还可代替空气净洁剂,一品多用,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需求。

拖把挤水桶市场走俏

清洁地板是每个家庭经常要做的家务,传统拖把用脏后都要用手拧干,拖布和脏水中的有害细菌很容易沾上人手,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双手需要反复拧干冰冷的拖布,更令人烦恼。实用的新型拖把挤水桶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该桶采用脚踩踏杆带动连杆驱动转轴组件挤压湿拖把头从而轻松将其所含的水分挤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不易损坏;弥补了传统拖地方式中需要用手拧干拖把的不足,既卫生,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此外拖把挤水桶底部还装有万向轮,可随意滑动,免除多次提水的辛苦,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拖地占用的时间。据保守估计,拖把挤水桶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在百万个以上,而每个成本只有35元左右,因此年净利润可超千万。

羊驼的市场前景看好

羊驼是一种毛肉兼用型的草食家畜,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绒、毛、肉、皮、乳方面。

第3篇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第4篇

围绕促进优势农作物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花大力气改进蚕豆品种、改善品质,淘汰劣质品种,压缩一般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创汇品种。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乡村蚕豆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以县繁育基地为龙头,乡镇繁育基地为纽带,村繁育点为基础的三级种子繁育体系。规范标准种子繁育操作规程,做好蚕豆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解决蚕豆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高蚕豆良种繁育和种子供应能力。

2推行蚕豆标准化生产

2007年湟中县1.3万hm2蚕豆生产基地授牌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今后蚕豆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有利契机,全面推行《绿色食品蚕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绿色食品豆类》、《蚕豆青海9号品种标准》、《青海省出口蚕豆质量标准》等,抓好源头和产地污染的控制,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加快实施无公害农产品配套技术规程,重点引进推广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进一步规范蚕豆生产,使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之路。严格执行《湟中县绿色食品蚕豆生产管理办法》,按照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农民进行绿色蚕豆生产,通过对基地环境及绿色食品的监测及管理工作,实现蚕豆的无公害生产。

3提高蚕豆生产科技含量

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活动,开展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加强与省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引进优良新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蚕豆生产科技含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蚕豆生产区开展绿色食品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宣讲会、现场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水平。

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支持,将其做大、做强,增强带动力。对在建的龙头企业,要强化协调服务,保证早日建成,尽快发挥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紧密的龙头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和建设商品基地,从事种植、加工、仓储、保鲜、运销等,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保值增值。

5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第5篇

关键词:三辣;特色农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4-2

莱芜市地处鲁中、泰山东麓,位于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降水量695.1毫米,无霜期187天。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9年生姜、大蒜出口额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82.56%,以占全省不足1%的耕地、1.5%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全省13%的蔬菜出口额。2010年,“莱芜姜,保健康”叫响全国,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国内首位,姜蒜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出口突破5亿美元,同时带动了特色农业与旅游观光深度融合的发展。

但是在立足“三辣”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以做。

1 以产业规划为先导,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板块,形成“三辣”特色产业布局

莱芜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总面积2246平方千米,人口127万,耕地面积10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到0.8亩,农业发展的条件并不优越。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从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着手,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出地域特色品牌,在对全市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和高值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莱芜市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均为山地,只有中西部地区为平原,土质肥沃,且特色农业基础良好、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生姜、大蒜的种植,当地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生姜、大蒜的习俗。目前已经形成“中国生姜之乡”、“三辣一麻”国家原产地标记、“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在“三辣”产业板块内,可以整合中西部的6个乡镇、35万人口、370多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莱芜姜蒜产业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进园区,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格局。为使各类资源向优势区域流动配置,创新“飞地经济”政策,在“莱芜姜”创响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品牌的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向特色农业板块聚集,把不适宜在农村发展的工业项目向全市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既为“三辣”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促进农业集聚发展,又引导农业产业板块内的乡镇异地集中发展工业项目,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可以利用雪野农博园、羊里镇姜蒜产业园,一方面是进行生物科技研发,尤其是生姜新品种的研发,生姜新品种选育,创新生姜的栽培技术,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整合,并进行示范推广,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是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增强生姜产业研发力量。如示范园内的生姜园,可以迅速将研发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示范种植,进而向全市推广。

2 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为规模生产提供足量土地资源,提高“三辣”规模化经营水平

为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可以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规模经营的突破口。目前,全市流转耕地达到1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60%以上的土地流转集中在“三辣”产业区内,形成了400多个“三辣”种植企业(大户)和120多个“三辣”种植专业村。同时,可以完善土地流转市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服务站、村服务点的三级服务体系,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部分乡镇(街道)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大厅。依托政府网站建立土地流转工作信息网页,拓宽土地流转信息的渠道和范围,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流转土地。结合不同乡镇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形成多种规范典型的土地流转模式,比如“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租赁合作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地入社模式、企业带动下“产业+农户”的转包经营模式、“土地股权化+合作社+企业”的土地入股流转模式。当前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莱政办发[2008]28号)和《莱芜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办法(试行)》(莱政办发【2009】75号)等相关制度,使农户放心,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完善流转激励政策,市财政每年可以出资奖励流转企业(大户)、农民和村集体,充分调动三方参与流转的积极性。

3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三辣”产品的竞争力

前几年,莱芜出口到日本的大蒜、出口美国的生姜,因药残问题曾引发出退货现象,给多家公司造成了较大损失。因此必须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提高“三辣”产品的竞争力。首先要以拓展国际市场为目标,把生姜、大蒜、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作为优化重点,使质量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由产品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二是在企业内部和农户之间广泛实施绿卡行动计划,使农产品吸入新技术,提高档次和质量。三是按照“重质量、抓优质、创名牌、增效益”的原则,以质量和名牌求生存。通过严格按照进口国农业操作规范运作,同种植、投入、运输及加工等档案一起,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记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绿卡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企业逐步实现从被动“应对壁垒”到主动“跨越壁垒”的革命性转变。

必须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强力推进,编制生姜、大蒜、鸡腿葱等农产品的技术规程,并以地方标准颁布,使“三辣”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都实现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在生姜方面,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运营模式,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质量保障制度,严格按“绿卡计划”进行生产,用生物法杀虫,施肥选用经欧盟认证的有机肥和豆饼,生产的生姜可直接出口欧美。实际生产中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应制度作业,每一项制度、作业内容明确到人,确保基地真正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这些制度有:基地田间管理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基地溯源制度、基地安全用药制度、农残监控方案、农药管理制度。保证了农产品源头及流通等各个环节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实施。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实基础。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把种植环节作为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源头,把示范基地作为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性环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靠示范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提升农民标准化生产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为突出“三辣”高效种植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治等重点内容,采取专家讲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免费对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4 以产业政策为抓手,壮大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三辣”产业综合效益

要提升“三辣”产业综合效益,必须把农业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市场流通等领域不断延伸拓展,提升农产品增值水平。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区、乡镇(街道)成立农业主导产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农业主导产业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二是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组织召开全国葱姜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产业化现场观摩会、中国(山东莱芜)出口欧盟农产品质量标准论坛暨农产品加工项目合作洽谈会、中国(莱芜)生姜博览会等一系列特色展会,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把生姜、大蒜等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招商的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以及大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

莱芜市“三辣”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目前全市没有大蒜种植机械,大蒜的种植和覆膜均为人工,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了大蒜种植面积的发展。在生姜机械化收获方面,虽然广大姜农对该机械的态度,从不认识逐步转化为接受,但是受机械性能和作业地块的限制也没有推广开。

第6篇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抓好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

当前,我县农业还处在“低水平、粗放型、低效益”的弱质农业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就要积极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等优势,以效益为中心,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尽快形成地域性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建成几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的基础,又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建设生产基地一定要根据资源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是农户与大市场连结的“桥梁”和“纽带”。培育一批带动有力、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备种生产要素,形成农业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引导农业顺利进入市场,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弥补农户经营规模小、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等缺陷;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其价值的条件,对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的最终要求。要非常重视市场建设,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依托生产基础、交通便利的地方,下功夫培育和建设一批辐射能力强、吸纳能力大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大市场。并完善市场管理机制,为农产品物畅其流创造条件。保护农民利益。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继续加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把农业产业化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第7篇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半熟、全熟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品种范围在扩大,过去只集中在谷类、豆类等几种主要粮食产品上,现在几乎包括所有的农业食用产品。这充分反映出,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加工不只是为把产品推销出去,更要让其增值、增效。农产品一般只要进行加工,都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增值、增效;粮食加工一般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禽畜加工可增值1~3倍。

农产品加工虽有市场发展前景,但并不等于只要一加工就有市场、有钱赚。根据我国目前市场情况,农产品加工应在“深”字上下功夫。

1.在市场空缺上寻突破,提高附加值目前来看,简单、粗放式加工的农产品基本饱和,而有个性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不多。经营者应该深入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加工产品。据报道,贵州凯里市农民谢志新有着一手竹织好手艺,但由于过去只加工箩筐、簸箕等简单竹织产品,一根中等竹材只赚几元钱。后来他通过市场调查找了新的需求点。他改变加工方向,专编织动物类工艺品,结果不仅产品畅销,而且效益大增,同样一根竹材加工后的利润是过去的十多倍。

2.在“变”上下功夫,创新卖点农产品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将其深加工成化工、医药、保健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但作为小本经营,受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很难凭这些闯开市场,但可在产品品质提升、形式更新、工艺改进上“深”下功夫。只要找到或创出市场卖点,就会赢得市场。内蒙古一农产品加工企业针对养鸡易、卖肉难的现状,开发推出140多种鸡肉深加工产品,仅鸡肉就有8个品种。如鸡食管和气管以前在国内只卖400元一吨,而他们通过深加工后,将其穿成串在日本卖到1.2万元一吨。“拆零件”让他“拆”出大市场、大效益。

第8篇

一、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龙泉市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新开发的“龙泉金观音”茶 2006年通过了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经过品牌系列推介,“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二、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资源

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誉,森林覆盖率84.2%,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被称为全国生态第一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使龙泉市具有生产“有机茶”的先决条件,而“有机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山地开发的2万多亩耕地,土地平整,道路区块、蓄排水设置齐全合理,土地利用率高,为茶叶基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2.优越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龙泉市领导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对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特色茶产业。如此难得的政策环境,为龙泉茶产业的重振雄风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虽然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有市领导班子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和各乡镇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看,将龙泉市打造成“中国第二个安溪”的奋斗目标虽然远大,但已呈现一线曙光。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2013年开始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茶产业的发展,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技术优势

龙泉市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聘请浙江大学副教授汤一为龙泉市茶产业首席专家,通过与科技院校合作为龙泉金观音特色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与武夷茶区有着历史渊源。武夷市人口中1/6是龙泉人或龙泉后裔,其中不乏茶商和茶王级的技术能手,这为龙泉市茶产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内引外联,借东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丰富的品种资源

龙泉是传统的绿茶产区,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鸠炕小叶种面积1.75万亩,加上近年来引进的金观音等特色茶树品种2、91万亩,这些优良品种都非常适制红茶和乌龙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功开发质量上乘的 “龙泉金观音”新产品,该产品色香味形俱佳,外形圆紧重实,色泽砂绿油润,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甘爽,韵味独特,独具“香、活、甘、韵” 特色,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获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和第八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07年12月申请的“龙泉金观音”(文字图案)集体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受理,省地方标准DB33/T740.1-2009《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于2009年4月7日。近年来积极组织策划迎春茶会、品赏会、茶摄影、茶诗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事和茶文化活动,并借助农博会、茶博会等开展了一系列龙泉金观音品牌推介活动,使“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迅速提升。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杭州、丽水等地开设了“龙泉金观音”经销窗口,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还在网上设立“龙泉金观音”销售网站,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龙泉市金观音产品先后荣获2008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会金奖、第九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11省农业博览会新品名茶金奖、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等,我市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

6.经济效益明显,前景乐观,群众发展积极性高

茶叶前景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茶叶消费也在断增长,国际对中国绿茶需求量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中国茶叶增加新发展机遇。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据权威人士预测,二十一世纪中国茶叶内销量将持续增长,何况还要扩大出口,因此,现在发展茶叶仍然处于良好的时机。

三、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

龙泉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品牌影响力明显落后于松阳等周边县市,存在着茶叶基地规模小、加工和技术水平不、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等问题,其中茶叶面积只有4.76万亩,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凸显。

2.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推广乌龙茶的生产,相对于绿茶生产,乌龙茶是一个集约化程度更高的产业,表现为产出效益高,同时对投入要求也较高。2012年全市茶叶产业政府性投资是499万元,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各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企业和农户资金投入也相对短缺,据匡算,种植一亩金观音至投产期的累计成本至少需4000元,一个小型茶厂投资10万元,一套乌龙茶加工设备5万元,如官埔村进机器、建厂房的资金投入缺口就十分严重。

3.加工能力滞后

龙泉金观音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龙泉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00亩,今年预计有3000亩投产,试投产茶园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30家加工厂,现龙泉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加工能力只有一半,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茶叶加工难问题。

4.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是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直接导致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5.产品质量待于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彰显龙泉金观音的品质风格,茶叶质量监管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

四、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创新,全面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推广茶园生态栽培主要技术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土壤耕作层;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信息素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残问题,提高了茶叶品质;利用“猪-沼-茶”的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形成良性的内部生产产业循环链条,探索出适合龙泉山区发展的新模式,现金福茶叶基地(自动化节水喷灌)、竹洋乡际上金牡丹基地(猪-沼-茶种养结合)已成为龙泉市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新亮点。

2.拓展销售渠道,加快茶叶市场建设

纵观福建的安溪、武夷山、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培育建设。目前,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面临销售渠道的问题,市场是流通的平台,要想做大做强茶产业,交易市场建设是关键,龙泉市因没有交易市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面临销售难题,也给许多制茶企业造成许多不便,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我市要突出市场带动,抓紧启动茶青、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浙闽赣茶叶边贸集散中心和金观音特色茶叶集散地,同时茶叶市场与茶旅游和茶文化紧密结合,谋划和实施龙泉红茶“一线两园一剧”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

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切入点,着力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龙泉市已培育丽水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家,丽水市级以上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成功实施茶产业招商项目6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参与龙泉金观音茶叶生产。积极培育基地型、加工型和产品销售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快“浙江龙泉茶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速度,使我市红茶产业在创优产品、拓展销路、提升美誉度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项目建成后,必将有力推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四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34-49

第9篇

在和农民打交道中,他深深的感觉到农民因为不懂技术、又缺文化,有时候眼瞅着地里的蔬菜,圈里的猪马牛羊呀、山里的山货呀要么被贱卖,要么就坏掉。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决定辞职下海,在农村经济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刚好那个时候,旬阳县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大力发展“菜篮了”工程,吴群军觉得这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于是立即在城关镇承包了几亩菜地,种起了蔬菜,还通过一些外地的朋友,积极推销陕南的药材,做中间贩子,

在收购药材的过程中,吴群军发现,山里的许多农民都不知道外面的市场情况,更不用说要改进落后的生产技术了。于是他想办一张有自己从各个方面搜集来的资料的“小报纸”,向农民发放。

经过一番努力,吴群军的小报终于弄好了,报纸一问世就引起了广大农户的兴趣。报纸每月一期,主要刊登农业政策、农业信息、市场分析、市场前景、种植技术、新品种推荐、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成为旬阳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种养业技术、稳步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后,他还成立了旬阳县农产品协会和中药材协会。到2005年,农产品协会会员达156人,中药材协会会员达102人。协会聘请职16人,设立了农产品开发办公室、信息处理中心、购销办公室等机构。协会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帮扶农民致富为目标,积极发挥组织、引导、协调、培育、中介职能,无偿提供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吴群军还以报销车费、提供住宿的方式、吸引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让农民开阔眼界。会员们很是高兴,通过走出去,许多会员都增长了见识。在2003年11月的农高会上,许多农民看到了寒冬腊月中长势正旺的西瓜,目睹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改变。还有一次农民在农高会上看到一个石榴卖到了50块钱,这在当地都能买100斤玉米,许多农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随后大家对中药材协会更加信任了。

走出去的方式让许多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像桐木乡一农民就是典型代表,他不但自己发展得好,而且还带动了周围的100多人,发展知母种植。如今这个村已经成为药材示范村了。而这些会员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

由于吴群军的努力,旬阳当地的药材生产已经走上了订单种植,实行了“公司+协会+基地+会员”的发展路子。协会现有中药材50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发展桔梗等中药材1000余亩,有特色蔬菜基地3个,发展洋火1000多亩,建设育种基地3个,面积410亩,并无偿提供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