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

时间:2023-08-14 17:08:49

导语:在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

第1篇

自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世界货币制度就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危机之后谁将主导世界货币成了人们深刻探讨的问题。

回顾世界货币的发展历史,从开始的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一黄金本位制,再到牙买加体系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新格局――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如今的货币制度看似是为了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然而实际上问题依然存在,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欧元等极少数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美国依然面对着他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而产生长期贸易逆差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即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元霸主的地位再次遭到了撼动;另一方面,在欧洲,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也在昭显着欧元的动摇;而在亚洲,更多的国家开始了用人民币结算的买卖……

各国货币之间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货币战争。俄罗斯和中国会率先放弃美元,返回金本位制吗?美国会成为下一个古罗马吗?

本书作者詹姆斯・里卡兹是金融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顶级专家,在资本市场拥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验。本书融合了经济学历史、社会科学、科学等众多领域知识,通过对历次货币战争的梳理,为读者揭开了复杂的金融以及政治领域幕后的故事。同时他结合大量时事例证,分析了当前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相互之间在太平洋、大西洋、欧亚“战场”的斗争和博弈,为我们清晰展示了新一轮货币大战的脉络,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备战未来。

舌尖上的世界

本书包含5大洲、47个国家的代表性美食。作者从可操作性与美味程度上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近百道食谱。这些食谱涵盖了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沙拉小食、荤素热菜、汤羹主食与甜品饮料,无论是一人独享、二人世界、家庭餐桌或是派对聚会,它都能助您一臂之力,在家营造出异国风情。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金融危机之后,批评中国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加深了中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并阻碍国内消费的增长。还有人怀疑,金融危机之后,诸如中国这样的低消费、高储蓄国家的增长模式是否适宜7

但作者认为,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将使中国变得极其脆弱。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令人吃惊,使中国成为最早开始从世界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全球重要经济体。

战略:高管的视角

《战略:高管的视角》专注于企业战略制定中的战略思维和有效行动,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简明地阐述了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以及它们在真实商务世界的应用。书中涵盖了制定和实施有效战略所有关键的主题,如环境扫描、行业分析、战略制定、竞争战略、战略实施和全球战略等。

投资最重要的事

《投资最重要的事》倾注了霍华德・马克斯一生的经验和研究,阐述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足以摧毁资本或断送职业生涯的错误。马克斯摘录备忘录中的段落阐明自己的思想,以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其投资理念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投资的复杂性和金融领域的危险性。作者凭借对当今动荡市场的深刻见解,奉献出一部半自传、半信条性质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看点。

民国衣冠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我们始终牵手旅行

认识27年,恋爱11年,结婚8年,自助旅行10年,23个国家,十几万张照片,几十万文字……

他们青梅竹马,万水千山。

第2篇

长达102岁的生命,使他可以看到自己的理论如何被理解、流行又被误解。他对公司与交易成本的认知以及政府无需干预市场的看法,定义了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语言—这两个如今看来如同常识的观点,诞生时均显得格格不入。

他21岁就提出了公司为何存在,无人喝彩,1937年将此著书为《公司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销量惨淡。书中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在20世纪上半叶,公司倾向于垂直整合(比如福特修建自己的炼钢厂,买下轮胎厂而非依赖其它供应商),而到了20世纪末情况恰恰相反,公司一切都要外包,甚至包括支付工人的薪水等基本职能。成本使然,这就是公司存在的理由,也是影响它做出扩张或收缩决策的关键。

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时,正是20世纪初大萧条的开端。他选择在大三时去美国学习游历,对于公司的理解正来自于此时对美国中心工业地带一些大公司的拜访,比如福特和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写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简历中,他表示,“经济学家Arnold Plant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介绍给我,它令我感受到依靠定价机制的经济是多么富有竞争性。”

使他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一重要贡献发生于23年之后。在维吉尼亚大学任教期间,科斯写了关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文章《社会成本问题》,投给《法律和经济学期刊》。他认为频谱资源应如房产一样,价高者得,不应由政府发放许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起初看到文章非常吃惊,“为什么一个如此重要的教授会犯这样的错误?”科斯的观点数年后被融入英美等国政策当中,但当时引发了一场“舌战群儒”之夜。他被邀请来到芝加哥,在座有芝加哥学派的缔造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最初只有一人认同他的观点,20个人反对。但那顿晚餐过后,所有人都站到了他这边。斯金格感慨不已,“多么令人兴奋的时刻,我们差点就错过了他”。

这篇文章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熟知的“科斯定理”,它试图重新思考一个古老的问题,“如何对待那些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的公司?”比如产生噪音或排污。他认为无论企业还是居民,哪方在法律上产生不利行为,只需将各方利益共同考虑在内,无需政府参与即可解决。市场的神奇力量会引向理想状态。

科斯终身没有任教于经济系或商学院,而是选择待在了法学院。他并不认同“科斯定理”的说法。“人们根据自己需要来使用那些根本不同于我的说法,我本人可不是什么‘科斯定理’的狂热爱好者。我不喜欢这样。我很遗憾,但事实就是如此。”

第3篇

很多同学在面临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时,抱怨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说自己已经忙得喘不过气来了。每天一起床就满脑子都是学习的事,连续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一直挑灯夜战到头晕脑胀,倒头便睡……哪有什么的时间来安排复习计划、反思计划?更别提什么兴趣爱好了。漫画?咬咬牙,还是不看了吧!篮球?忍忍,等到高考结束再好好打几场比赛吧!上网、游戏?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要是偶尔在某些报刊上读到一些高考状元的宣讲的“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兴趣、爱好更不能丢,琴棋书画别落下……”之类的,没准会不屑地撇撇嘴,心里嘟囔道:“说得倒是轻松,你已经考完了当然可以信口开河,随便说!”

上述忙得如此团团转的同学,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表面上的忙碌”。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熟睡的午夜忽然惊醒,数手指算算自己一天下来做的事,是不是都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呢?你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在忙碌吗?是不是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哪怕仅仅掌握了一个新方法、弄懂了一道新题型……如果仔细回想,或许,你会吃惊地发现自己脑子里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一片空白。

别慌,其实大多数同学都处于这样的状态。

那么,在短时间内,如何做到快速提升,无外乎就是在和别人同样的时间里,更加高效地吸取并掌握知识。所以,做好时间管理是重中之重。但如何真正做好时间管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正确地做到的。

80/20原理

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同学,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似乎与我们常识相悖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规律,那就是80/20原理。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出一种严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社会财富,都流向了少等说氖种校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还占据了社会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于是,他从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的人口掌控着80%的财富。该原理的重点是强调了这种不平衡的关系。

80/20原理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直觉,我们常常认为:所有的投入都是一样重要的;所有的原因都是一样重要的;所有的习题都是一样重要的;所有的科目都是一样重要的……我们一直认为等量的付出会带来等量的收获,但是这种思维常常与事实不相符合。它让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那些高考状元其实并没有信口开河,乱说一气。他们为什么学得那么好,却还是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因为,他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下,20%的付出就能获得80%的成果。于是,他们把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键的少数上,而不是用在获利较小的多数上。这就是让一个人杰出或者平庸的巨大鸿沟。

所以,在学习上,不要再对所有的事情都一概而论,不分主次,用80%的资源、精力换取那可怜的20%的价值。掌握好每门学科之间所花时间的比例,对于自己的优势科目可以少花些时间,从而把挤出的时间用到自己较弱的学科上去。

你如果想学得轻松快乐,就应该放下你手中被拧得一团麻的事情,开始按照80/20原理对时间的付出和回报做一个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找出自己使用时间的误区,这样才能使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使自己能在20%的时间里创造出80%的价值。

魔法使用的过程有两个步骤:第一, 明确自己最关键的20%的要务是什么;第二, 考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确保这20%的要务取得重大突破。

比如,你在150满分的数学考试中,想要拿到70分,那么,对你来说,关键的20%就是填空题、选择题这些基本题和大题中前几道起点题,你的要务是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如果,你在150满分的数学考试中,想要拿到100分,那么,对你来说,关键的20%就是那些占据试卷大多数分数的中档题。你的要务是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性,力求又快又准。

如果,你在150满分的数学考试中,想要拿到130分,那么,对你来说,关键的20%就是那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高档题。你的要务是静思慎解,读通弄透,向满分冲击。

我们掌握的知识、方法、思路,其实来源于总数只占20%的辅导书和教材。大家不妨精用一两本教辅书,投入多一点时间,好好琢磨一下高考真题,力求达到滚瓜烂熟、举一反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买两三本以开阔视野、查漏补缺的教辅。

当然,80/20原理并非说你只要掌握20%的关键要素就可以了,对其他80%置之不理。

千万不可长时间专攻一门学科而把其他科目都落下,这样的话,很可能导致你的弱项稍一起色,你的强项又不强了。 80/20原理是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要平均用力,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便可。

做最重要的事

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或者情绪低落,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先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得一万两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手机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

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第4篇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第5篇

一、企业激励范畴划分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激励范畴应该包括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具体可以划分为:权益层、经营层和操作层。

1.权益层

权益层指通过对企业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与非人力资本投资),并以法定途径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整个群体。在通常情况下,权益层即企业所有股权持有人。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企业终极所有者,即其对企业的所有权以最高合约——产权的形式受法律保护。通过产权合约而享有包括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在内的一组权利。(2)承担最大的不确定性。权益层不从公司中支薪,其惟一的收益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利润。当企业经营好时,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其是最大的受损者。权益层也因此成为与企业相关最为密切的一个群体。(3)高流动属性。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保证了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中,这一群体的可流动性是最大的。特别是企业上市后,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等同于企业权益层的流动性。

权益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激励安排的主体,委托合约中的委托方。在企业激励过程中,一切的激励安排与机制设计,权益层的取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代企业中,权益层绝对性的主体地位已大大地动摇,主要是因为权益层的分散与流动性,使其在执行主体责任时又发生了新的问题——委托给董事会。股权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在资本市场高流动性的条件下,权益层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群体,经常不能独立而一致性地占据传统的主体地位。这一切,在权益层内部对于权益层的个体而言,后者不得不经常在“举手投票”无效的情况下,“用脚投票”,即卖掉股票走人。也正因为这样,使权益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企业激励的客体对象。对这一阶层激励的目的是保持其对企业投资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与监督。

2.经营层

经营层指在企业中专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职能的群体。这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的控制者。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常将经营层与“企业家”,或人联系在一起,而管理学中则常理解为企业管理者。在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企业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认同的概念。但可以用是否遵循市场均衡的观点来判断这一理论对企业家理论的认可与否。如果遵循市场是均衡的观点,则认为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自动均衡,那么企业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正因为如此,以完全市场为前提假设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完全抛弃了企业家的概念。相反,马歇尔、科兹纳,奈特、利本斯坦、舒尔茨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是非均衡的,企业家有使市场趋于均衡的作用。对于企业家角色的资格问题,各经济学家也各执己见,如张维迎认为只有有一定资本的人才有资格充当企业家,资本是反应一个人经营才能的重要信息,而熊比特则只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方面认定企业家资格,甚至认为企业家具有一种凌驾于市场结构之上的“超人”的力量。不论如何,对企业家的行为特征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方面,即机会敏感性、创新性、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管理学中的企业管理者容易被人将之与“企业保管者”相联系。虽然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较企业家更为宽泛的概念,企业家包涵在企业管理者其中。我们将能以市场机会为驱动力,战略性地果断决策,有效进行企业组织与控制激励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确定为企业经营层范畴。

一般而言,经营层都是在企业支薪的,同时,享受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政策。如上所述,企业经营层对企业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企业激励的主要对象。

3.操作层

操作层指在企业计划范围内,负责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服务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所有人员。在具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除经营层以外的所有人员。这一群体数量多,占企业人员比重大。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正从传统的串行生产向并行的团队生产转变;从高度专业化分工向以单元独立与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的形式转变。因此企业生产的方式变化了,企业操作层的激励也面临新的挑战。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而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往往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对敏捷制造、个性化服务的追求,需要激发身处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操作层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上述三个阶层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通过员工持股(ESOP)、经理层收购(MBO)等等途径,企业经理或员工既可能属权益层又可属经营层或操作层。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运用于各阶层的激励制度与方法。

二、制度安排与激励途径

根据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研究成果,企业整体有效激励可以通过: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计划的制定等三种途径来实现。

1.产权合约

由于产权合约是企业合约中的最高合约,这一合约的受益人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终极所有者,因此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和手段。一般来说,产权合约最重要的激励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即权益层。这种激励是通过强调产权持有人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而实现,这正是产权经济学派所推崇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权合约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对这两个层面的激励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产权不再以简单的现金或实物资本的投入数量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使经营层和操作层凭借其技术、能力和经验等获得产权成为了可能。这种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人力资本定价,并赋予产权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激励的过程。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是直接授予,更多的是运用现代企业激励设计的创新手段,如针对经营层的“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激励期权”(IncentiveStockOption,ISO);针对操作层的“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ESOP);以及经营管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MBO)等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企业经营与生产服务等人员能够持有企业产权,达到“持恒产者,有恒心”的目的。

其次,产权合约被分解成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两个子合约。在这样两个子合约中,企业产权被分割,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情况下,通过合约的形式,分配给企业经营层与操作层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构成对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创新已极为丰富,如虚拟股票计划(PhantomStockPlan)、股票增值权(RightofStockValueAdded)、影子股票等都是在剩余索取方面以合约的形式,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前提下比照产权激励模式设计的激励措施。还有许多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剩余分享安排,如业绩期权(PerformanceStockOption),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等等。

2.组织设计

相对于产权激励而言,组织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其主要对象是经营层和操作层。一般可以从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组织模式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激励的设计。由于企业组织制度在各国公司法中或企业章程中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其可以弹性设计的余地小;现在最具激励意义的组织制度研究是关于“分享制”的讨论,分享制是指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制度的安排,让不包括企业投资人在内的企业相关人员享有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权力,从而达到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目的。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企业可以实证这一理想的激励型组织制度安排是科学有效的。这里主要就组织结构与生产组织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与讨论。

激励型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1)扁平化。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层级组织之所以僵化失灵,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拥有庞大的中层。实际上,中层的膨胀部分是取决于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组织规模扩大的相应举措,部分是由于组织各层次对增加下属、扩大管理控制权的自身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庞大的中层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通过减少层级组织的层级,对传统的中层进行削减和瘦形,将会使传统组织中高耸的金字塔结构扁平化(flatten),这能增加组织的灵活性,更便于激励与控制的实现。(2)合作。传统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一结论在当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下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它在工业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分工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过多与过细的分工还会导致组织生产的非效率。从激励角度看,这种非效率可能来自对单调工作的厌倦、工作的疲劳与压力等。分工过度也使协调的成本越来越大。伴随着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知识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分工的结果。(3)以人为本。在传统的组织中,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逻辑来组织生产的:根据环境因素来确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根据环境的发展战略来构建组织的结构,设立相应的职位,并赋予一定的职权,然后,再根据各职位对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聘任相应的员工。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表现出来,即员工是被动地被安排从事某项工作,不能发挥出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知识最重要的开发者和载体,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而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改善和提升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沟通与合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的模拟分散管理、事业部及超事业部结构等就是沿上述组织结构创新方向而设计的。超事业部是在传统的M型结构基础上,在总部和事业部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称之为执行事业部或超事业部。超事业部实际上是在分权基础上实行必要的集中,由超事业部对几个相关的事业部进行统一的领导,整合几个事业部的力量,充分利用几个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在开发市场和开辟市场等方面,激发各单位互助的愿望,进行互助的活动。

生产组织模式基于激励目标的创新。生产组织的激励创新最主要的方面,是从过去传统串行的生产方式向并行团队生产方式转变。传统流水线式的生产组织模式使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这种生产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其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第一,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假定生产过程中的工人是无知的,工人如同机器一样只能听任摆布,地位极其低下。亨利·福特就曾说过:“我要的只两只手”,完全把工人当作工具,置工人感受于不顾。从根本上限制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第二,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由于追求的是产品、成本,因而,过分地强调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每个人仅仅熟悉自己狭窄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对于其他人或其他生产环节的工作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养成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封闭、狭隘、片面的本位观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整体企业员工。第三,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把人看作经济人,认为人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因而必须对生产工人采取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总之,浓厚的雇佣文化和等级制度人为地设置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劳资对立情绪,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生产组织的要求。团队生产组织又被称为“并行生产组织模式”,是应信息技术、新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团队生产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亨利·福特流水装配线生产观念中,注重的是提高个人技能,团队只是一组具备同样技术的人,共同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其作用是指导和协调该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团队演进的第二阶段开始导入不同专业技术或功能的人于同一团队中,等同于工具箱的概念,其中的每一件工具的用途不同,经搭配起来则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尤其配合同步工程的事实,这种团队或专家组发挥了极大的效能。第三阶段,在戴明与朱蓝等质量管理大师的全面质量管理(TOM)观念的引导下,团队观念又融入了顾客的需求,强调一切以客为尊。团队不仅要跨功能部门建立,还要因顾客的需求变化而改变。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元素由过去的个人,部门变成为团队,一些公司企业纷纷建立以顾客为核心,以作业活动为基础,以生产流程为中心,以自主管理为准则,以利益共享为动力的团队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团队生产组织要求每个队员都具有共同的基本技能,共同的目标,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合作意识,又拥有必要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组织的柔性,降低组织的脆弱性,减少了组织对个别专业人才的依赖性。

组织激励的最大特点,一是其更加能结合各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自主地进行一种规范具体又具制度意义的激励安排。二是在产权不明晰(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转型国家)的企业,或国有、集体以及非上市等企业内,仍能通过组织的设计进行清晰的权与利的调节和分配,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当前第(4)页

补偿计划是根据管理学特别是管理行为学理论的要求,针对企业内部人员是“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提出在正常薪资以外进行对企业人员全面补偿的措施,其基本依据是补偿理论。该理论是在综合各种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如何将各激励因素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现,并在纵向横向进行丰富和发展。补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雇员为企业所作的贡献给予回报;对员工过去的学历、技能、经验等给予补偿;对员工及其家庭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等进行保障。

补偿制度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设计,即经济与非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又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直接经济补偿指个人获得的工资、薪水、佣金及奖金和其他可变现的资本权益(如股票)等。间接经济补偿是指所有直接经济补偿以外的各种补偿,如保险计划:人身、健康、医疗、意外灾害等;社会援助计划:退休计划、社会保障、伤病补助、教育补助、员工服务等。非经济补偿指和工作有关的激励因素。它包括工作和工作环境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如工作方面:有趣、挑战性、责任感、褒奖、成就感与发展机会等;工作环境方面:合理的政策、称职的管理、意气相投的同事、社会地位的标志、舒适的工作条件、弹性时间工作制、缩减的周工作时数、共担工作、自助式报酬等。为保持企业补偿计划的竞争性,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特点,针对员工工作的理由与需求,制定恰当的一揽子补偿计划。经济补偿因为其直接、可观察和具有强的现实性而始终受到企业雇员的关注,是最重要的补偿。经济补偿既和企业组织有关,又和社会劳动力市场有关,还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条件不同而呈现差异。目前,在经济补偿计划中,以业绩为前提的奖金与提成被当前最为广泛地运用。

三、企业整体激励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需要激励的对象,可以划分为大的三个层次:权益层、经营层、操作层。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个人是企业内的员工,属企业操作层范畴,但他因为持有公司股份,又享有权益层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更是如此。他有可以持有企业较多的股份而属权益层,甚至进入董事会。

产权、组织、补偿等激励制度与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对现代企业完整的激励体系。由此可以构筑如下企业整体激励框架:(略)

除了上述各激励途径和方法之外,企业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最近国内经济学界在讨论激励问题时流行分析“分粥制度”。这个典故讲的是有一个数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的,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在没有计量工具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为了能公平分食,他们设计诸多制度如:指定一名专业分粥的人;一人分粥一人监督;轮流值日分粥;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等。经反复实践后,大家发现这些制度或者成本太高,或者效果不好。最简单且低成本的制度是调整取粥的顺序安排,即只要让分粥人最后取粥,就可促使分粥公平。这是个典型的“经济人”或“自私人”假设条件下的制度安排。而如果在一个具有互助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为企业文化的企业内,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其他激励制度与措施的大环境与背景,它涵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和企业的各个层面。

参考文献:

[1]Berle,A.A.andMeans,G.C.,1932,TheModem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Harcourt,BraceandWorld,Inc.,NewYork;revisededition1967.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第6篇

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目前的总资产为300亿美元。盖茨前不久正式宣布,他将从微软隐退,把工作重心转向慈善事业,他和夫人梅琳达在记者招待会上畅谈了他们对财富的看法――

比尔・盖茨:“慈善是人们作出的一种选择。我们要向大家显示,它能带来许多乐趣,会产生很大影响。不管在什么国家,我们都要鼓励更多的慈善行为。”

梅琳达・盖茨:“比尔和我的生活信念是:给予你的越多,对你的期望就越多……这是巨大的责任,是我们希望自己能很好履行的责任。”

生活中的“80/20定律”

“80/20定律”是19世纪末的意大利经济学家Bilfredo Pareto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直到今天,“80/20定律”仍然在生活中通用:在一个公司,80%的利润常常来自20%的项目;在我们的社会,80%的财富属于20%的人,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还有人发现: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爱情,甚至办掉全世界80%的结婚、离婚手续。这20%的人总在爱和被爱,而余下80%的人只好寻寻觅觅,苦苦追求。

欧洲兴起“匿名招聘”

据《环球时报》报道,欧洲一些国家现在兴起一种“匿名招聘”,应聘者不需要填写姓名、性别、地址、年龄,也不需要贴个人照片,只需在简历中详细介绍自己具有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德国慕尼黑劳工局负责人泽尔博士说:“匿名招聘打破了目前社会上招聘歧视。”

聆听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训练发展协会(ASTD)的研究报告,就美国人的沟通习惯而言,8.4%是写信,13.3%为阅读,23%是说话,而55%则为聆听。

潘石屹看MBA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认为,当前大部分MBA学习的都是一些案例或者案例分析,这种教学的结果是使某些学员看起来像“鹦鹉”,纯粹模仿。从一个企业来讲,大部分经验是不能推广和复制的。他说:“商业和市场就好像天空的鸟,飞过没有留下痕迹,无法模仿。MBA解决问题也一样。老子说用十年时间学会弹琴,还要用十年的时间忘掉弹琴,其实也就是要忘记一些固定模式的东西。MBA的学习也一样,别让它成了你的思想负担。”

现代企业流行“女人气”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理查德・汤姆金斯的《现代企业的“女人气”》文章说:“企业已经呈现女性化特征。我的意思不是说女性已经夺取了支配权,女性在高级管理层中的代表性仍不够大,这令人感到缺憾。我的意思是,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地位正在上升,而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地位在下降。在现代公司中,经营不善的公司‘来自火星’,经营良好的公司则‘来自金星’。”(有一本畅销书叫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奢侈品离中国人有多远?

著名奢侈品品牌卡地亚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陆慧全说:“对于我而言,现在看重的不是生意,而是公关和培训。在中国,最重要的部门不是营业部,而是公关部门。事缘5年前,我曾与同事到哈尔滨、长春等地考察,问及当地传媒,卡地亚是卖什么的,他们均表示对品牌十分了解,说卡地亚是卖T恤衫和领带的。得悉此答案,我清楚地知道要下更多的工夫于品牌的内地传播和教育。”

被格式化的一代

7月14日,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自己有一个愉快的童年:逗蛐蛐,养羊,养兔子,养鸡,养狗。可让他忧虑的是: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规范,学钢琴,学数学,学外语……这样一路到了大学。

婚姻中的经济学

为什么选择结婚的人在减少?著名经济学家戴维・弗里德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分析指出:“简单的答案就是人们利用家庭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迅速减少了,婚姻各方,尤其是妻子一方获得‘企业专有资本’的数量也减少了。如前所述,为了吃饭,没有必要一定嫁给屠户、面包师或酿酒师。事实上,几百年前,对一个男人来说,娶一位面包师和酿酒师做妻子,或者对一位女人来说,嫁给一位屠户都是很平常的事。当时,这三项职业在很多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在乡村地区。”

郭敬明的“《萌芽》门”

第7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者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管企业处于那个发展阶段,都纷纷效仿国外的优秀企业设立了具有专业职能的人力资源部,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对企业的优质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配置和利用,围绕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通过规划、设计、开发、控制等一系列过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目前,一家拥有良好企业管理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更上一层楼。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管理

(一)概念分析

一家企业想要按计划进行生产贸易,就必须几种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三种资源正所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的人力作为最特殊的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产参与者,必然又对整个生产过程起主导性作用,尤其是在树立企业形象和发挥企业社会价值方面,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突破市场的束缚,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众所周知,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理论知识的配合下,才能实现生产、储存、销售、消费的一体化经济模式。在这种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商家纷纷放弃“数量就是利润”的传统生产观念,树立起“高质量产品才是王道”的新型市场概念,努力把产品做到质量行业领先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想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掌握知识和能够合理使用知识型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

(二)优秀企业代表

从企业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一个国家能够处理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不是岩前这个国家所拥有的物质资源,而是创造出这一批物质资源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美国,每天都在发生着企业的优胜劣汰,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直观的发现: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侑息资源等资源中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最能够掌握市场动向的非人力资源莫属。那么,该如何利用这宝贵的人力资源呢?世界上很多知名公司在发展中给出了答案。例如计算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模式,世界第一的地位无可撼动,根据微软公司的工作报告:2014年,微软公司所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和兼容性软件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而且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取得新的突破。很多经济学家在分析微软的成功之道时,纷纷表示:比尔?盖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是微软强势多年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这就意味着微软公司能够把世界上顶尖的人力投入到计算机研发中,确实是锐不可.当。再例如我国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胜利油田,从2000年开始,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着手进行减员的战略调整,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了胜利油田的第二次腾飞,根据市场调研,胜利油田近十年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能保持正常的生产供应。从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看,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具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法宝。

二、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概念分析

一家企业的市场价值是通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体现出来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又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创造的,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转变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就是通过进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的措施改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一位企业参与者的生产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说人力资源与生产参与者的数量有一定关系,最为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例如人的知识、智慧、经验、态度、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髙素质的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质量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是所谓的“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

(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虽然说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和发展战略是领导层的工作任务,这其中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无关系。尽管,公司髙层掌握了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异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掌握在人力资源部门手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会兼任企业的副总经理。从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来看,只有专业的髙素质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才能够像管理资金、技术等企业重要因素的理念一样管理企业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契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制定计划中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一定的市场前瞻性,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实事求是。第二,要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坚决杜绝家族式管理,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改革。第三,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结构,保障整个的团队的协调健康,同时兼顾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统一。还有一点就是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足够的投人的同时还要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的职能和权利,不能形同虚设。

三、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

(一)概念分析

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所有的生产参与者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代表企业全部的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目标首先应该定位在充分利用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根据各个生产岗位的工作内容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方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员工根据需要提供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讲座,不断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其次,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引人外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人力资本。第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想方设法的找出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另外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通过这些工作,让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深厚的感情,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这才是充分利用了员工的资源。

(二)优秀企业代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不断引人人才不断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国有大型企业--胜利油田,引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之后,首先做出的改变就是通过转变经营机制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紧接着进行技术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通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飞速增长。除此之外,胜利油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断加大投资对生产参与者进行全面的技术教育和素质培养。胜利油田在人才引进上面也是投人不少的资金,从国内外知名院校不断引人高精尖人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借用一句著名企业的培训用语“我们企业虽然不能为你提供让你满意的终身职 位,但是,我们可以为你提供终身的工作技能”。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训工作的高度总结,是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准。

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成本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保证作用

尽管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进行人力资源决不能越过法律的界限,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人才引进。简单的来讲,这样做的的好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有利于企业所有生产参与者了解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掌握法律,对于减少投诉和法律纠纷有很大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企业的形象,而且也减少了企业因为法律问题所支出的大量资金。第二点,企业通过科学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对于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合理调整按劳分配的薪酬结构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每位员工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发掘员工潜在能力,力求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一种新型的资本投资方式,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他投资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成为企业的掌舵人。

五、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实际意义,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成为企业核心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组建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企业所有职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制订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于实现企业的新概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被中外诸多著名企业所印证。

第8篇

关键词: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应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32-02

外部性理论是与污染控制问题紧密联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环境政策的思想实质上是起源于环境经济学中用外部性对环境问题的解释。

一、外部性理论概述

外部性理论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一个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斯蒂格利茨将外部性定义为:“外部性是当交易的额外成本(负外部性)及收益(正外部性)没有完全被市场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失灵”。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将外部性定义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无须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1890 年马歇尔(Marshall)首次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但是马歇尔当时所说的外部性并不是环境经济学所讲的外部性。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强调的是某一经济主体对外部因素、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无法为市场价格所反映。它是1920 年庇古(Pigou)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提出来的,自从庇古将环境污染作为外部性问题分析以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如 1968 年 G.哈丁(Hardin,G,)著名的“公有地悲剧”的描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也有类似的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小镇里,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居民们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养羊,并出售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起初由于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并允许镇里所有居民自由放牧。但随着时光流逝,小镇上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加,镇里公有草地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多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了自我养护的能力。以至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公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外部性,原因是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公有土地上吃草时,它同时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但是人们各自在决定自己养多少只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使羊的数量过多。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都有公有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公有资源。其实,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了公有资源的问题:“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

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与开放的草地一样是公有资源,而且过度污染也与过度放牧一样,环境恶化是现代的“公有地悲剧”。由曼昆所述的上述典型案例对今天的生态保护仍不乏现实意义。如何消除外部性,合理配置环境资源,是外部性理论的基本课题。从我们现在的环境资源情况看,生活在环境中的全体人民分担着每增加一些排污量给环境带来的种种损害。作为完全理性的排污厂商,由于向公有的环境资源排放污染物是自由而免费的;因此,他们只考虑如何扩大自己的生产量(因为在现有技术下,生产量与排污量之间正相关,增加生产量的同时也会增加排污量)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在此情况下厂商完全不考虑整个环境的退化和污染。

二、环境污染外部性的特征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非市场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环境外部性的影响不属于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范畴,它不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无力对产生环境外部性的厂商给予奖励或惩罚。第二,决策的伴生性。由于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润动机是个人决策的基础,当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外部性的产生便会超过最优水平,反之亦然。即外部性是生产过程的伴随物而不是厂商的决策动机。第三,强制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加在承受者身上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第四,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受损者与环境污染外部性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此种关联必须有某种负的福利意义。由此得出,对环境外部性产生的根源的探究不仅回答了环境污染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从而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思路。

三、外部性理论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应用

从理论上看,外部性在当市场不能完全反映交易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时就会产生。排污权交易正是把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的结果,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在污染治理上,由政府的配额交易变成企业(包括个人)间的市场交易,达到以市场手段治理污染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解决外部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重新分配产权;为鼓励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而采取的征税和补贴措施;为消除负外部性而采取的规制手段;可以出售的许可证;合并和努力扩张。

1.发挥政府职能,明确环境容量的产权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和职能就是为解决外部性的,但不是所有的外部性问题都只可以由政府来解决。因为要达成一样协议的成本可能非常高,而且把外部性内部化可能涉及很多人,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例如经济惩罚、规制、补贴对采取矫正措施的厂商以及外部性市场的创建。而目前传统的排污权交易理论暗含着一个没有政府监督,排污权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自发形成的假设。实际上,听任污染是各生产企业的理性选择,因为任何企业在没有政府的强制性的环境执行标准下都不可能产生对排污权的需求。

2.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市场能够决定资源的最优使用,而要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在于确立界定清晰、可以执行而又可以通过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即在确立了排污权的产权法律规定后,还必须有排污权产权的清晰界定、排污权的有效转让以及排污权的法律保护。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或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就会出现过度开发资源或浪费、破坏、污染资源的现象;如果产权不能有效转让,市场配置功能就会丧失。公有的环境资源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资源的公有财产制度,即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权责不一。如果资源权利明确而且可以转让,资源所有者和利用者必然会详细评估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并有效分配资源。基于此点,在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时,必须建立一套从产权确立、总量确定、初始分配、转让交易到监控测评的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3.明确界定环境容量产权,实现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使环境容量的稀缺程度提高,加剧了环境容量的竞争性使用,从而产生了对环境容量进行排他性产权界定的需求。而且,对环境容量资源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收益将随着环境容量稀缺性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大量的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时由于其产生的正外部性效应而可能会采取“搭便车”行为,即在污染的治理上投入不足,反而在污染的排放上更是肆意排放。“搭便车”行为本身它处于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在意识上既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而排污产权的清晰界定是解决“搭便车”行为的关键所在。当环境容量的稀缺性提高到一定程度,对其建立排他性产权规则所费的成本就可能低于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收益,从而推动着环境容量产权的明晰。同时,通过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我们发现,只要明晰界定环境容量的产权,且能够完善地加以保护,通过排污权交易制度,市场就会自动克服负外部性,自动找到市场均衡价格,从而达成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一致,最终实现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

4.二级市场的运行有效。就环境污染治理来看,如果要想依靠市场(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污染控制,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当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等于减少污染的社会边际收益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这就需要有一个运行有效的二级市场;同时,为了把外部性内部化,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是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间进行权衡)。运行有效的二级市场给受污染者与污染者提供在市场中叫价的机会,通过重复多次的市场交易,确定出排污权的真实价格,从而企业在购买排污权与自主治理污染之间自行决定。

5.构建其他约束机制。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的、万能的。我们发现在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上,通过产权明晰化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也就是说不是把它转嫁到社会和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头上,而是让其进入市场,将环境副产品纳入成本,但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不是全部。因为,还必须有超乎市场手段的约束机制,如政府干预、政策引导、法规处罚、相关组织的协调等等。

参考文献:

[1] 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132.

[2] 李寿德,柯大钢.环境外部性起源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92.

[4]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5-27.

[7] 李志学,程默.以排污权交易为主体的环境政策体系研究[J].资源·产业,2004,(5).

第9篇

[论文摘要]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即初步构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该体系主要是对市场进行的核算,忽视了非市场核算。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既是美国诸多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代表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参照这一报告的内容对美国非市场核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非市场核算的产生背景,非市场核算的范围和重点,非市场核算的概念问题,非市场核算的数据问题。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O年代美国即初步构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该体系主要是对市场进行的核算,忽视了非市场核算。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Kendrick、Eisner、Juster等经济学家才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核算。在此后长达几十年里,非市场核算研究总体来看是零散的,进展缓慢。这种状况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有所改观,特别是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一著作是美国国家科学院(TheNationlaAcademyofSciences)下设国家统计委员会“非市场核算研究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它既是美国诸多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代表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参照这一报告的内容对美国非市场核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非市场核算的产生背景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NationalIncmeandProductAccounts,缩写为Ns)是对一国整体经济活动最有影响的测定,来自这一核算体系的最著名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缩写为GDP)指标与其他经济数据如价格和就业统计一起,构成对一国国民经济运行描述的数据基础。不过,由于这一核算体系构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其核算对象主要是市场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除市场交易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活动,所以该体系有许多方面是不完整的。尽管NIPAs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仍然遗漏了一国中大量的非市场产出。由于该体系的重点放在市场交易上而很少关注家庭和其他非市场活动的生产,因此非市场核算对NIPAs提出了挑战。

非市场核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成长的来源。要更好地对经济成长的来源做出测定,研究者必须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若干数据做出补充,如对研究与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等的估计。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所以存在这些局限性,是由于经济生产和社会福利并非仅仅发生在市场领域而是拓展到了许多非市场活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NIPAs的这些局限性,为什么现在才提出这一报告?人们很少反对非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经济上的价值,这样的例子很容易发现:户主在居住方面做出改善后其住宅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居住环境的改善会提高住宅的价值。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测定这些非市场生产到底有多大。非市场核算在概念、测定及数据搜集方面的困难导致了其研究进展的缓慢。

二、非市场核算的范围和重点

非市场核算设计的中心问题是核算范围如何确定,即应对哪些相关的活动进行核算。专家小组建议已开发的卫星账户(SatelliteAccounts)应包括未经市场交易的生产性投入和可估价的产出。对于那些没有包括或者在NIPAs中进行了不适当处理的活动,这些账户提供了一个框架。尽管非市场核算的的之一足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经济活动总量的测定,但账户并不试图取代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也并不想改变GDP目前所处的主要地位。

必须承认不同的使用者需要不同的数据和方法。该专家小组试图开发一套更加完整的对人类生产活动测定而非对于幸福或福利测定的账户。因此,在报告该专家小组无论在实际测定还是概念上始终站在这一立场上。由于改进产出及投入的测定是任何一个扩展的核算体系的前提,所以该专家小组把力量集中在了这一方面。

虽然有多种生产活动可能包括在扩展的核算体系中,但根据现有的概念知识和数据取得状况,非市场核算把重点应放在以下5个领域:住户生产,正规教育的投资,健康的投资,非盈利和政府部门的活动及环境资产和服务。

(1)住户生产。住户生产的供自己消费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在数量上相当大,因此,对于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水平的估计它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若一国的产出将住户生产包括在内能够改变其测定的增长率趋势及商业循环的波动。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数据,完全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家庭生产账户。特别是家庭时间利用调查的开发更是促进了这一账户的构建,因为这一调查可以对人们在家中所做工作做出有效的估计。

(2)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及形成的技术资本存量。尽管GDP包括了教育支出,但是其对未来经济成长及人们福利的贡献仍然缺乏了解。由于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引起的增长,大量存在于资本存量之中,所以一个独立的教育账户将能涵盖传统核算中对于投资、资本和最终经济增长测定研究改进的数据。教育卫星账户既包括了市场要素,也引入了对非市场投入与产出的试验性测定。要成功地开发一套教育账户还需要改进学生和父母对教育投入的时间信息及教育对人们影响的估价。

(3)用于健康的投资及形成的健康资本存量。一个充分开发的健康账户能够使研究者估计一系列投入对健康存量的影响及健康存量的相应变化。对于改进医疗保健中的劳动生产率估计健康测定是一个重要前提。在健康的生产中至少有6个方面的投入:市场背景下提供的医疗保健,提供的未经支付的保健服务,个人花费在自身健康中的时间,其他货物与服务的消费及非医疗技术和安全方法,研究和发展,环境和“疾病状况”因素。健康部门有两种产出:

一是健康资本的价值,它可以定义为随个人生命的继续存在而期望的健康消费流量;另一个是由健康人口而产生的收入增加。

(4)挑选的政府非盈利部门的活动。最初的非盈利部门的核算是开发一套对免税组织所提供的公共和慈善货物与服务的账户。非盈利生产中在数量上最重要的非市场投入就是时间,特别是志愿劳动,因此,构建这一账户需要志愿者人数和工作小时的数据。事实上,对于政府和经济中的非盈利机构的综合性核算,全面和独立地估价货物与服务是重要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基础性的研究。

(5)环境资产与服务。环境核算已有较长的历史。该专家小组同意《自然的数据:扩展国民经济核算以包括环境》研究报告中的建议:国会应授权和资助有关部门开发一套综合性市场和非市场的环境账户。这一账户将集中于国内自然资源存量价值的变化上,或许更重要的是在消除与空气及水污染的相关非市场价值上。专家小组建议:统计机构应开发对住户生产、政府和非盈利机构、教育、健康和环境的一整套卫星账户。这些账户能够对一国的生产活动提供更综合性的描述。

除了建议的上述5个非市场活动领域,该报告还专设一章“关于人力资本开发中家庭的作用”。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家庭投入对人力资本产生的重要价值,但专家小组认为,根据目前的知识现状和数据,开发一套综合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账户是不可能的,不过保留这样一套人力资本账户是有价值的,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尽管专家小组也考虑了其他种类的活动,我们并不主张对为社会和私人福利做出贡献的所有非市场生产领域进行描述。在本报告中某些重要的领域如安全与保障、闲暇活动和地下经济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

目前,住户生产和环境核算具备,较为牢固的基础,经济分析局(BureauofEconomicAnalysis)和其他统计机构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其他领域如政府和非盈利部门、教育和健康对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和新的数据搜集则是必须的,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非市场核算的概念问题

基于多种原因,该专家小组相信对非市场核算试验性的卫星账户是最合适的,特别是其结构尽可能与NIPAs一致时。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人们全面而详尽的研究,反映了研究和政策运用的长期历史,其基础性原理经实践证明是可以得到贯彻的。此外,研究者致力于开发的扩展的产出测定将与GDP一起和谐共存。这些考虑为实行以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的方法提供了理由,无论什么情况下在估价投入与产出时要尽可能使用可观察到的市场交易。或许最重要的是非市场核算将保留复式记账的结构。

专家小组建议:非市场核算将分别独立地测定产出的数量、价值与投入的数量和价值。只有这种从两方面独立做出的测定,才能保证非市场核算是最有价值的。

一个核心问题是当市场价格不存在时怎样来估计投入与产出的价值。从数量上来说,人们的时间是非市场生产中最重要的未经测定的投人,那么如何测定用于非市场生产中未付酬的时间价值呢?一种方法是按照市场的替代价格——即雇人来完成这一工作应付的酬金来估价。另一种方法是按一个人从事这一非市场活动的机会成本来估价。该报告详细展示了各种投入估价方法的内容。

假如非市场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生产和消费,非市场产出的估价便可按市场的原理进行。根据这一方法,对于接近市场的情况,尽管有些货物在市场中存在的可比替代物并不十分明确,非市场货物与服务的价格可根据市场中的摹本推算。更困难的是非市场货物没有直接的市场摹本或从未销售的情况,而这种类型的产出在教育和健康领域是很普遍的,这需要运用创造性的估计方法。

四、非市场核算的数据问题

构建非市场卫星账户,除了来自概念方面的挑战外,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估价非市场活动时如何取得合适的、高质量的数据。幸运的是,最近这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项新的美国人时间利用调查(AmericanTimeUseSurvey。缩写为ATUS)将提供关于非市场生产最重要的投入——人们的时间的丰富信息。

专家小组建议:由于可以使用时间投入来量化生产性的非市场活动,ATUS能够为构建和补充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支持。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该项调查需要继续进行下去。

ATUS对于非市场核算的创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提供人们时间利用的年度信息。人口统计数据将与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一起构成非市场核算的基础。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用于回答个人的具体特征的问题,即花时问所做的事情;人口统计数据则描述了人口特征的分布。我们已经认识到,要更好地协调人口统计的数据,还需要统计机构和其他数据提供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专家小组建议:协调和定期修订人口统计数据库将作为一项对非市场核算的投入。数据库将包括这样一些信息.如人们的年龄、性别、学校注册、教育年限、学位完成、职业、住宅、移民状况及其他方面。事实上,普查局(CensusBureau)已经搜集了一套高质量的人口统计数据,美国的社区调查也可以在人口统计的描述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由于统计机构预算的限制,人口统计数据库的建立,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