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教育现代化

时间:2023-08-14 17:08:49

导语:在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育现代化

第1篇

关键词: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邓万友(1972-),男,黑龙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从事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 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 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 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 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 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 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 案 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 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 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 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 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 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 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 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 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提 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 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 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 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 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 部 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 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 ,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 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 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 高校从事教学 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 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 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 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 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 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 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 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 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 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 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 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 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 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 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 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 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 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 量 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 行 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 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 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 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 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 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 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 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 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 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 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 ”。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 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 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2004(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学 信息化资源 现代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4-01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化学信息也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在高校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被应接不暇的各种课本和参考书籍所压迫,这也就间接的反映出来,传统的化学教学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之间已经出现了太大的脱节。故而如何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的提升高校化学的教学结果,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迫切话题。

一、高校化学教学层面里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和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使用,高校化学教学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方法都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教学本身的诸多缺陷也得到了弥补。对于高校化学教师来讲,教学本身也越来越立体化、多渠道化。

(一)化抽象成具体,对微观世界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与化学现象给予很好的模仿,直观化、形象化教学。

例如:在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烷烃的构象、反应历程以及各种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的反应等内容时,将其制成三维动态画面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使内容更加直观、清楚、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学习环境的改善。

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环境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习题和试验练习,让教学环境变得更加优越。

(三)打开学生视野。

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的应用,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性会更强。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能够提供的庞大的信息,学生可以了解更为广泛的背景。学生的认知会更加的全面,思维的发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1]。

二、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高校化学教学里面的具体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和具体的变化。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让微观粒子的结构得到更加直观地呈现,能够让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更加的清晰。也能够借助于直观的显现让学生从多个纬度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课题。

例如:对于C60的具体结构,在高校化学教学的课本上,只有一个平面图,如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很好地展现C60的三维立体图像,让学生对C60的空间结构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能够知道具体的实物结构是怎么样的,键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深入认知。

(二)形象的演示化学和实际的工业运作之间的关系。

借助于网络提供的信息,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或者短片的形式对化学工业的具体运作予以直观地展示,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发挥怎么样的功效,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追求。

例如:将基础化学中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部分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形(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分子轨道的形成等。在课堂教学中用动画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使枯燥、抽象、微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再结合教师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更好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某些短时间内不能够很好完成的实验,某些毒害性很强的实验。

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绝大部分是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等特点,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设计出模拟实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化学模拟实验,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教学经费不足,实验条件缺乏等矛盾,而且能收到逼真的现场实验效果。

例如:石油是如何形成的?铁是怎么样生锈的?比如砷化氢等等[1]。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高校老师的作用

按照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教学本身为教和学的统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向的演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从老师到学生,而演变为双向互动,互相反馈。这种情形下,学习本身也不再为对知识的单纯接受,演变成为了多方位、多层面的认知。

在互动模式的教学下,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地把握,也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变动予以很好的掌握,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的不同,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计,实现教学的个性化,老师也就演变为了学习活动的一个引导者。

高校化学教学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作为老师,一方面专业知识的水平一定要高,另外一方面技术操作一定要熟,理论认识要深。为了更好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校化学的教学,还要求老师对于信息工具有很好地掌握。

四、高校化学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注意问题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为了更好地整合,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认真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着力于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诸多功能,真正实现将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体现优势互补,从而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性

1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是指当下时代的本性,是一种精神性的理念,现代性与现代化不同,现代化所注重的只是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现代化是时代的现代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现代性是推动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力量。按照杨春时先生的说法,现代性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某一时代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前一时代思想禁锢的感性冲破,即一种被解放的感望;其次感望被理性所肯定和规范,现代性也就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由于理性具有制约感性的作用,一般说来理性精神就是现代性的主体;无论哪一时代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在通过哲学、艺术等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并追求终级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就有了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

现代性是一种历史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具有圣化倾向,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孟子被赋予“亚圣”尊称,和欧洲神学宗教严密的规章制度统领社会不同的是,中国是儒教即圣人之说统摄了数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感性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终极目标价值的“内在超越”,讲求“天人合一”、“体用不二”。如果说西方现代性是“脱神入俗”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则是“脱圣入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也分为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但又具有和欧洲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现代性也是强调个性解放的,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进程中,虽然起始于救国图存的运动中,一开始就表现出集体性和民族感,并没有西方感性现代性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也有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然人数很少但毕竟是数千年来思想禁锢的突破;在理性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为引进科学和民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理性现代性的引进,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几乎跨越了感性层面而直接进入到理性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阶段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道德体系,在引进现代性的同时,是否抹杀了其本身的道德功能性?打倒了孔子的权威,消除了传统文化的圣环,但是否也取消了中国文化的超越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西方宗教、哲学、审美等形而上层面的忽略是否导致了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片面性?如此种种,我们的文化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在自身的反思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实践强化、考核评估、心理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这些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心理及实际后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作用日益弱化。因此在新时期的新情况下,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上述片面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3.1 传统文化“脱圣入俗”,力图率先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如前文所述,如果把欧洲文化的现代性说是“脱神入俗”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就表现为“脱圣入俗”。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性色彩浓厚,甚至几千年来儒学更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之后,儒学的地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思想的引入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化色彩淡化。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学,而逐渐表现为更加平民化普及化的凡人之学。

大学是时代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更被称为时代的骄子。作为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紧随时代的最强音,在高校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高校一般都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大多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亲身实感的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强调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在这方面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突出。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各方面的努力。

3.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引导,培养其创新能力。所谓现代性,就是相对于前一时代而言的新的时代特征,前文所述现代性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感性层面,感性层面的重要特征就是宣扬个性的爆发对传统的突破作用,只有突破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一般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这两点是不能互相脾益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试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若以牺牲个性为前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个性的宣扬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不可能在创新意识上有所建树。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感性层面就是对圣学的平民化突破,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提倡传统文化自身的突破精神,以此为依托,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加明显。

3.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方式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理性层面表现是从西方引进“科学”、“民主”思想,体现出一种包容性之后的进步。在高校中,把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传统文化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普通教学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包含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活常识等,在整个学校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大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刻板的相对独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创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4 不断利用传统文化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途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反思超越阶段就是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超越的过程,这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大启发的。作为高校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开拓上,也应凸显新的特色。除了对已有资源和活动的整合利用外,还应努力开拓传统文化除“经典”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把丰富的兴趣活动搞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亮点,以亮点带动全局,以全局促进新的亮点。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时代性研究。

第4篇

要 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和学科素养,语文任课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设计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优化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电子阅览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48-02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巧用现代教育装备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话题。面对大量的语言文字,教师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想办法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进行陶潜的《归园田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归园田居》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学生很认真地欣赏着动画片,不放过每一个镜头,个别学生还能背出后边的诗句,尤其是播放到“夕露沾我衣”的画面时,学生更是兴奋,有的学生甚至也跟着站起来,有抖衣服的动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完后,教师设置问题:这首《归园田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结合动画、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文要表达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叫学生结合诗文的意思和动画片的提示绘制田园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因此,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理解感悟文本,对学生的终身学有帮助。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技能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享受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2.1 科学利用图书资源,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如一、二、三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版的《海底两万里》《三字经》《西游记》《奇妙的沙漠》等,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科学大众》等,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籍,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递进阅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发挥工具书、网络资源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淀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掌握其读音和含义,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另外,好多课程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学会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延伸,有效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2.3 通过媒体展示,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提示学生不同题材的文章的不同学习方法。对于一般性的文章主要是采用略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大概意思,明确文章的题材、写作手法、用词技巧等。教师把这些学习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做笔记,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对经典的语句、段落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以提醒学生注意。尤其是那些需要精读的段落,教师把内容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再次品读,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用彩色字体加以强调,使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能理解文章的结构,深化文章的主题,延伸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做到精选美文要细嚼慢咽。

例如,在进行《形形的植物》的教学时,利用大屏幕图文并茂地展示需要精读的重点段落,从而形象直观地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语文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例如,在欣赏《西游记之通天河之争》时,反复播放通天河河水汹涌澎湃、湍流不息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通天河的深、险,理解唐僧师徒西去取经路上的艰辛,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师徒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决心。在大师兄、二师兄与沙和尚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故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语言、动作描写,唐僧的神态描写,猪八戒的心理描写,等等),使学生理解这些描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尤其是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孙悟空跳跃入海的画面,更是感染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孙悟空的那份勇敢,那份衷心,那份自信。这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视频的渲染,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鉴赏力。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对事物有个客观综合的评价。在品读《西游记之取经女儿国》的音乐之美时,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视频《女儿情》,师生欣赏着美若仙境的画面,聆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感受着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女主人翁的那份眷恋之情不待言表,一种美轮美奂、如梦如画的情境浮现眼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播放与音画作品的巧妙融合,使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 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告诉任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让学生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那种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其中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这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来。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进行教学,效果就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地模仿“小画家”的思路绘制图形,深刻感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如果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最为重要的就是把质量作为办学中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属于高职院校当中最为重要的层面,所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质量管理需要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诸多细节加以深入。想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加以控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只有从多个因素加以控制,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流程都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有对应的质量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对应的评价。教学质量标准,就是从教学的目的出发,为了达到具体的效果的优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高职院校需要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质量评价,教学的全部内容都在范畴之中。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具体内容、整个过程、具体环节都应该有对应的质量标准,并把这个当做评价的具体尺度,想要质量管理有效执行,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最终执行效果。

二、大力实施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并不仅仅存在于表面,而是需要向着深层次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直接决定了最终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能否实现。希望教育现代化进程更为快速,需要坚持教育管理民主化的方针,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更为顺畅。对于教育管理来说,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越多,那么人力的治理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往往中超过法律治理的效果,如果人力治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情感层面的判断会超过理性的整体决策,最终造成判断的偏差,让整个教育决策出现失误,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来说,需要更为理性地评价事物,不能够仅仅从情感加以判断,这样无法获得科学的决策。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坚持“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将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逐渐健全。传统的教学管理,都是把管理者放在主导层面,教职工往往属于被动状态,只是服从命令的状态,日常教学缺乏主动性。现代化的高等院校的管理,需要从理论层面而言,让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管理当中,强化民主管理的作用。具体实践,不应该形式单一,而是需要采取多个方式、手段。不管是教代会还是学术委员会,都是基本的组织形式,让教职工积极性提升,融入院校的日常管理,让整个民主决策的渠道保证一定的顺畅。教师流动制度需要与人才市场有效衔接,让学校能够自主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当中流动。让分配和奖励制度不断改革变化,采取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

教育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教育管理面向人展开,整个对象和活动的过程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而开展。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热情怎么样,教育能力如何,院校的办学质量好不好,各种因素都会受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影响,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状态的出现,现代化的管理者,其坚持的管理的理念,不仅仅是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思想,也会成为学院人员行为开展的指引。不管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无论是现代技术装备还是规范条文,都与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如果学校的管理者无法有效改变较为传统的思想,无法确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如果还是用封闭的思维去进行管理,去开展日常的决策,那么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够达到效果,无法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积极性,让兴趣全无。所以,教育管理当中的主体就是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让知识的架构更为完善,让整体的素质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整个教育管理的需要。(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强化现代化技术手段

第6篇

一、善于发掘教材中形象的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形象性素材,能把这些素材转化成图片,并运用音乐加以渲染,就能激发学生朗诵和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高一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利用多媒体再现这些意象的画面,教师加以点拨,就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国诗歌意象蕴含的意义。

二、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祝福》一课时,可以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这样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诱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后便这样展开教学。

(一)提问: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地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撞―捐―问”,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们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三、尽可能展示学生所得,做到少讲多练

第7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素质养成几个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培养目标来说,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扎实,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根本目的;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服务社会,创造效益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内容及其侧重点的不同。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导,课程系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这种集中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而高职教育除了普通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外,一般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又能操作技能,成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第三个区别在于素质养成方面。高职院校比起普通高等学校更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扎实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操作课程,重视学生个性与特性的发展,强调专业能力与技能素质的灌输与养成。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教育自创立之日起,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能够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有着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办学。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如果不是建立在行业需求之上,或者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得到企业消化,办学形态得不到企业的支撑与合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开始大力推行研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产学研之路确实对高职教育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用型课程内容的设置有效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更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充分使用政府扶持的校内资源的同时,结合校外的企业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出现市场需求的人才缺口大,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市场却不需要的局面。当前高等教育办学的流行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许多学校渐渐忘记自身的培养目标,开始盲目地追求专业设置门类齐全,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开设新专业等事务中,而一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才能步入成熟期,高职院校如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势必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与运作成本,学校也会将较多的经历放入新专业的完善与整合中,这必然影响到对原有专业的调整与发展。

高职教育应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意识,培养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且学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体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特征。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而高职开设的专业则是学校灵活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环节,专业设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是高职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胶合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即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人才需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结构,设置相关专业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对职业生涯设计课高效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革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形声统一,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特别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都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可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外,可实现更多的人机互动。

4、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到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计算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性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职业生涯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为了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时应充分考虑高中思想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学科特点。

第一,要根据知识要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

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知识时,会受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的影响,以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者的记忆与知识内容的表现有关。知识以文字线性的结构表现出来,会使学习者感到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注意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地加以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知。

第二,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正确处理信息的输出量和接受量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制作应立足于教学目的,做到图文和谐,目的与需求、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做到宜简不宜繁。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一味追求表面内容的丰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精心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在知识呈现的形式、内容深浅及广度、逻辑层次和顺序的排列、辅助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时,应考虑窗口或面积的大小,这有利于学习记忆,随着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都会随之下降。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还应注意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进行合理的组合,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多而长的地方,应按一定的标准,有目的地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块和组合。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充分注重发挥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德育功能。

职业生涯设计课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门主要学科,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而且要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可进行爱国主义、时事政策、乡土意识以及法纪、理想、就业和创业多方面德育教育。

第五,在平时应注意经常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难有好的课件。因为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其它学科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师平时要注意对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要构建素材库。

总之,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科特点,准确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把重点、难点具体化、形象化,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使课件真正服务于教学。

四、应注意避免的几个误区

第9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 文化 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④张宝生.艺术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