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本经济学原理

时间:2023-08-14 17:08:51

导语:在基本经济学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本经济学原理

第1篇

以往《原理》课程中,往往将辩证法阐述为是一种研究事物客观规律、亦或是思维运动规律的方法,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作为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理论工具,从而实现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这种理解带有明确的知识论立场,它力图把哲学保持在经验和现象的范围内。按照这种理解,下面的对辩证法的表述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通过对这一复合句的分析,会得到这样一个简单句,即“辩证法是科学”,这样辩证法就获得了无上的权利,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横行。

近代以来可以说是科学的“盛世”,辩证法被看作是科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科学领域中,任何具体科学也不过是它的臣民,因为他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世界的“君主”,人们的任务似乎也就变为只要发现这个君主,并让其统治尘世,人们就能过上一劳永逸的美好生活。当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青年学生们,在教科书上读到这样的“强力意志”时,一定反应是远远的逃离,也无可厚非。此时的辩证法,是哲学又是科学,因而它却什么也不是了,它必然遭到现代西方哲学从科学和人学双重角度的抨击。

从科学主义来看,以辩证法来充当科学判断的标尺,无疑是狂妄的笑谈。科学研究追寻的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可证伪和无矛盾,而辩证法对任何一条来说,都是无法满足的,“它不过是满足在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时作出答案的冲动”,因而最后也就只能让步于具体科学,沦为科学的附庸。正是通过对这点的敏锐发现,波普尔这样描述和评价辩证法:如果它们是普遍的,如果它们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那么无论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在头脑以外,都将不会有任何非辩证的东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辩证的思考和行为。这样一来,辩证法的说教也就是不必要的了。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辩证法是以寻求客观知识和外在规律为目标的,而这对这一目标的寻求,只会导致对“人的遗忘”,人成了辩证法这趟列车上可有可无的乘客,人变成了辩证法之外的一个不在场的存在者。人文主义者所秉承的人文逻辑是不会对辩证法的所作所为默不作声的,因而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就曾对以压抑个体人性的(斯大林所理解的),提出了尖刻的抨击“在的学说中,辩证法衰落为一种单纯的方法,既没有历史的人类存在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形而上学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又散布了一些假冒科学的流行口号,因为这些口号是形式,在这形式下,原来设想的那种深邃的历史的时代意识变成了人们随意转手的假币。最后甚至连辩证法也被抛弃了”。

那么到底应该对辩证法做何种定性,才能真正把握其合理内核,真正唤醒“努斯”精神呢?本文开头的一系列疑问,借用海德格尔的名言“都是在进行一种寻求,对其内涵的追寻。”

在笔者看来我们对辩证法的理解,更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具有鲜明的属人性和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根本旨趣。

首先,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告别了对象性的阴影,而凸显了主体的能动性。人不再是木然的旁观者,而成了从其自身现实生命活动出发的具有张力的思考者;其次,将辩证法理解为思维方式,并非是无根之木般得凭空臆造,而是对辩证法自身发展中合理内核的彰显。说其是一种思维方式,正是说它是一种属人的内涵逻辑。对此邓晓芒论证了辩证法起源中的努斯精神;贺来敏锐发现了辩证法的生存论根基;庞立生、韩秋红对辩证法进行了“人学的解读”。最后将辩证法理解为思维方式,源自于人的辩证生存和其辩证本性。人并不是世界之外的超越存在或是事物之外的评判尺度,而是在世界之中,以有限之躯寻无限之道,以自身生存实践活动为中介,寻求超越自身的创造性存在者。认识到这些,人们就不难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即辩证思维。这样辩证法对于我们不再是书斋中的理论,而是在生活中展开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对辩证法的阐释一般是这样的,即“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人们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辩证法也就具有了价值和真理性判断的权利。谁掌握了辩证法,谁就掌握了正确的真理。谁被认为是不辩证的,就是错的,狭隘的。辩证法也从哲学思维沦为了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工具。这种对辩证法的理解自然受到个别利益集团的青睐,成了保证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代表真理的霸权话语。从这种理解出发,自然就衍生出人们对辩证法庸俗、扭曲的理解――即辩证法是变戏法,而秉承这种理念,在生活态度上则表现为和稀泥的生活态度。

辩证思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而不同是一个中国哲学的概念,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研究论述西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完善与补充。《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集释》对此解释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明确的指出了“和”与“同”的区别。从过去的思维方式出发,对辩证法的寻求与肯认,无疑是对“同”的寻求和肯认,希望从多元中找到一元的标准,从独特中谋求普遍的准则。

当然这与人的独特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他以自己的独特视域、实践活动把握外在的自在世界,从这点上看人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彰显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但是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主体意识,结果就产生了每个人是其所是的现象,造成了共同交流的隔阂,甚至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立、斗争。坦白的说,人的认知本性就要求对世界万物进行同一和占有。传统的西方哲学和我国的时期就集中表现了人的这种欲求。这时人们将“和”等同于了“同”,即完全同一。也就要求他者和自我具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对任何问题都具有完全一致的意识。这种对绝对同一追求显然只能是纸上谈兵,盲目的追寻甚至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和”实质上体现了对他者的主体性的尊重,对多样性的支持。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我们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是我与不可被我所同一的他者的关系。他者之所已不能被我同一,是由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所决定的。西方学者列维纳斯认为“他者以其独特的面貌而存在,而这一面貌拒斥了我对其同一的企图”从而发展出了“他者伦理”的新的伦理观。

另外将“和”理解为“同”还会导致又一恶果,即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了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心灵的享乐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疑不是统一的,而恰恰是多元的。人们能够相互吸引,愿意相互了解,往往是因为对方相对于我们本身来说是特殊的,就像人们不喜欢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一样,人们也不会喜欢一个和自己完全同一的另外一个人。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社会的批判,大多也是针对当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企图实现对人的同一这一目标的批判。在他们看来,当今的科学技术消解了人的思维的否定性,而在不断建构一种肯定的向度。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经常看广告的话,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似乎中国的孩子都需要补脑,女人都需要补血,男人都需要补肾,老人都需要补钙”,而回顾在自己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样人越来越不像自己,更像是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人真正成了一部机器,只不过是会制造机器的机器罢了。

我们了解到“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意义后,我们就会追问,怎么能在生活中真正彰显出这种思维方式独有的魅力呢?笔者认为这要求人们在贯彻辩证思维的时候要“发之于直,止之于礼”。

人们对和、适度、中庸、辩证等概念的理解,往往认为其是“和稀泥”的“好好概念”。因而其在生活中似乎是适合一切时间、一切民族、一切地点的普遍价值规律。但如果对它们进行仔细体悟,我们会发现这明显不符合“以人的自由个性”出发的辩证思维。孔子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追求都在这种误读中被遮蔽了。

第2篇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S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提高与发展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存在教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忙碌进行教学工作,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本文进行了教学基本能力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

1高职院校教师角色定位与教学基本能力的阐述

1.1高职院校教师角色定位

1.1.1高职院校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不同

高职院校属于以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偏重学术教育相比,更偏重技术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此外高职与高专也不同.高职与高专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拥有一套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而高专只是一个专科学历层次.高职院校教学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难度性,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和普通的教师一样进行教学.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为指导,侧重实践进行教学.

1.1.2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职责

高职院校教师要始终坚持敬业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为目标.能够独立进行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实践和期末考核、参与毕业论文答辩考核等工作.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前计划和课上所需的实际操作的机器设备准备、检查工作.课上教学包括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实际操作的演示、与同学进行技术交流、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进行实际操作等.课后实践包括为学生制定实践课题,并对学生的课题成果给予指导和评价.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也要求教师侧重实际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技术.

1.2教学基本能力含义阐述

1.2.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要求教师能够在课上对专业理论进行完整而清晰的阐述,并以新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吸收专业理论,使之能够完全理解,并有意愿自己课下去搜索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实践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实验材料或设备,并做好检查工作;课上教师为学生做实验演示,并将学生分组,鼓励几个人一起完成实验.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详细解答,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2教学方式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进行实际操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利用多媒体创建幻灯片,将课上需要讲解的理论进行精华编写.通过在课上放映,更加清晰地让学生明白.

2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存在问题探讨

2.1教学责任意识不够明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少数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意识不明确,甚至可能是对责任故意避而不见.教师们仅仅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为目标,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输,类似“填鸭式”教育,不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关心学生对于理论的吸收成果的好坏.这样下来,老师的任务是减轻了,但是学生们真正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2.2教学内容不完整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不认真,没有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存在理论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对口的现象.另外,教师们进行教学时不注重知识与实践、知识与思想、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为学生讲解了太多知识理论,而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太少,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比如会计课程,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要进行专门的实训,以实际生活的企业帐务为例,让学生感受实际帐务操作与课本理论的区别.不重视知识与思想的结合也是不可取的,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要为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的职业思想和理念.

2.3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某些教师教学比较死板,采用“填鸭式”教育方法,单纯地为学生灌输各种专业理论.尽管学生付出辛苦学习了很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运用,也只是纸上谈兵[1].另外,一些老教师尽管经验丰富,可是却难以适应时代带来的新的技术的变化,老是为学生讲一些陈旧的理论,不太会运用新的软件等帮助教学,不能为社会供应新时代人才.

2.4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资格、经验和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讲师资格,获得所教的专业职称中级及以上资格,具有两年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具体能力等.然而在招聘教师时,有些教师因为其他方面原因而不具备一些能力便进入学校参与教学,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刚到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遇到一些教学问题时,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与学生互动方面因经验不够也可能出现矛盾,这些都是阻碍教学能力提升的原因[2].

2.5学校硬件水平缺陷

许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好多实验室需要建设,实验设备和材料需要购买,然而学校的经费不足,资金比较紧张,导致短时间内难以建设好齐全的实验实训中心.这些硬件水平的缺陷,是学校和学生所共同困扰的难题,是限制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需要学校领导想办法解决.可以通过鼓励社会人士捐助,政府财政资金拨款,筹集其他资金等方式尽快解决硬件问题.

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提高与发展路径研究

3.1意识培养与制度建设

3.1.1培养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坚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培养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尤其重要,意识指导行动.学校可以通过悬挂条幅明示目标,大小会议宣讲目标,发放宣传手册巩固目标,开教师讲座让教师讲解对目标的理解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培养教师意识的目的.只有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对比目标进行诠释和努力.这是提高教学基本能力坚固的思想基础.

3.1.2制定和完善教学制度,并严格以此实行奖惩

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和校组织开组织会议,共同制定和完善教学制度,将思想意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教师们应将教学制度牢记在心,学校要对教师群体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制度笔试检查活动.并根据这些结果,综合对教师进行评价,严格以此实行奖惩,给教师增加一定的压力,使之能够为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尽心付出努力.

3.2专业能力培训与巡回听课评比

3.2.1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培训

针对教师经验不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来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或者为教师推荐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经费,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对教师相关能力进行检查,是否合格达到标准.

3.2.2采用巡回听课方式激励教师认真教学

对于教师教学过程是否认真合格,学校可以采取一定办法进行监督.例如,进行巡回听课评比.学校里面可以组织相同或类似专业的教师对其他老师进行听课,吸收其他老师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相关学习,共同进步.另外,由于自尊心的驱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努力,更加负责.教师教学能力由此而提高.

3.3提高沟通技巧与创新能力

3.3.1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有些教师辛苦教学,可最终的教学成果还是不理想,学生的理论内容没有吸收,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原因在于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之间关于学习课程的交流太少.教师们应当在课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环节,让学生融入进去,意识到学生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依然不懂的理论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并适时进行指导,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增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干劲.

3.3.2提高教师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愿意学习,学习效果不显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上教学时过于死板,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播,了无生趣.因此,教师们要针对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使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针对大多数学生愿意加入团队分工明确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可是教师可以针对一个课题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还有引入新的社会潮流,例如网络、通信工具、电视剧情等来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3].

3.4创建良好的科技环境,提高硬件水平

学校的硬件水平始终是影响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大而完善的硬件水平,教师也难以空口教学.只要真正的实践、重复的操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实验器材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是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在社会上呼吁知名人士回馈社会,回馈教育,为学生的教育事业奉献爱心.也可以向当地政府明确困难,申请教育资金,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良好的科技环境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前提.

3.5期末绩效考核与工资职称挂钩

将工资职称与教师平时工作的绩效相结合,无形中给有进取心的教师增加了不少压力.然而,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的存在激励着教师们努力工作,教书育人,为培养技术型人才付出努力.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与普通院校教学不同,更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因此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面对的问题很多,依据上述方法对教师进行意识深入、专业培训、鼓励创新、制度监督,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水平.

作者:王林毅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夏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师范大学,2010,10(8):54.

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71 — 02

由于物价增长、因病致贫、在读子女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医学院校三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的比重在逐渐增大。三本医学生培养费高,且没有来自政府的补贴,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读医学本科,不惜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这导致了三本医学院校的贫困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在此,本研究将探索三本医学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的对策。

一、现状

华方学院现有学生1164人,其中认定的贫困生有341人,比例为29.3%,特别贫困的有60人,比例为5.15%,贫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102人,占整个贫困生总数的29.91%。

二、调查过程

1.研究工具

笔者大量查阅了近年的相关资料,设计了三本医学生受资助情况调查问卷,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该问卷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在校消费情况、包括认知在内的心理状况等,共30个题目。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带的徐州医学院华方学院一年级本科生384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257人。4个专业(8个班)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从调查对象中选取160人(从每个班选取2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110人)。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60份,其中4份为无效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7.5%。

三、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下三种心理贫困的特征占很大的比例。

1.自卑、多疑,人际交往困难

自卑、多疑,不相信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人际交往困难。贫困生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与逃避,有一部分贫困生还受到过歧视,他们易敏感、猜疑。比如我院一个护理专业的女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她是家中长女,还有三个妹妹在上学。该生所在宿舍的四人中有两人来自苏南较富裕的家庭。宿舍时常会有一些矛盾。近日,该生的父母在闹离婚,还伴有家庭暴力,其母很痛苦,有轻生的念头,该生担心母亲,想回家去看父母。由于不相信同学和老师,她没有请假,先后出现旷课和夜不归宿等违纪现象。经过沟通,该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表示愿意敞开心扉、更多得相信身边的人。

2.冷漠和敌对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而导致的入学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等,觉得事事不顺心,易形成攻击性心理。认为社会、学校对自己不公平,表现出较强的敌对情绪。他们有很大的理想,却少有付诸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惰性。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例如笔者所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是家中独子,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通过与他沟通,发现他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觉得现实离理想很远。时常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还认为别人做什么事都是针对自己。

3.迷惘心态

相对于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贫困生易有迷惘感,觉得人生没有方向,缺乏动力。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从业领域相对较好,会为子女做生涯规划。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对学生缺乏很好的引导,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可以在找工作时利用,加之目前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所以他们更易有迷惘的心态。例如笔者所带的全科班的一名学生,其父以骑人力三轮车谋生,其母打点零工,家庭收入微薄,期末考试前得知父亲因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该生感觉很迷惘,不知所措。

四、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原因分析

(1)经济压力过大。三本医学专业的学费很高,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一个三本医学生五年花费逾十万。然而三本医学生家庭并非都能负担得起,不少是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贫困,因成绩达不到二本线,又不想让孩子读专科或复读,选择三本实属无奈之举。事实上这和社会上认为读三本的家庭都是富裕的观点是不相符合的。此外三本学生家庭贫富差距之大也给贫困生的内心带来很大冲击,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之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他们的发展影响很大。

(2)感恩教育不到位。感恩教育应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工程,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效果很差。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庭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近几年倡导的素质教育也只停留在表面。在重智育轻德育这一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本医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而读三本,是国家的政策有三本医学教育,他们才有机会在三本读医学,是父母以高达10万的花费为代价来换取他们现有的平台,然而他们却缺乏对国家、社会、学校和父母最起码的感恩,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比如我院一名贫困生不假旷课,拿国家助学金外出旅游一周。

(3)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方法陈旧,仍采用“灌输”的形式,无法吸引学生。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教书轻育人,认为育人是辅导员干的事。对学生存在的困扰无动于衷,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少深入教室、宿舍等一线为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贫困生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本应对学生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形势政策课演变成了照本宣科、学生不愿意听的课。另外三本医学院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缺乏人文氛围,课业重,活动少,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此外,三本医学生就业竞争激烈,思想压力大,而辅导员陷于日常繁琐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中,缺乏对学生切实有效的引导。

2.心理扶贫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做好资助宣传工作。首先,在了解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大力宣传资助工作,包括资助的种类、额度以及范围等,并鼓励学生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上学期期末考试前,有一名学生想休学,理由是其父遭遇车祸,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考虑到该生成绩较好,笔者给其详细解读了我校目前的资助政策,鼓励其好好备战考试,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该生对资助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同家里商量后,继续留在学校备考,后来考的确实不错。其次,通过自强自立女大学生评选、品学兼优励志大学生事迹宣讲等活动来宣传贫困生中的优秀代表,树立自强自助的榜样。笔者所带的一个护理专业的女生,家庭贫困的她学习刻苦,假期到工厂打工,却把助学金让给其他同学,她的事迹鼓舞了身边的很多同学,在校园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2)加强感恩教育。心理想着“等、靠、要”,思想上不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地表现在部分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提供的资助,自强不息,发奋努力,鼓励他们利用好三个平台来提升自己,回馈社会。第一个平台就是利用好教室这个平台学好功课。第二个平台就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身能力。我校营造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爱与被爱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第三就是鼓励贫困生到校外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学生充分发挥学医的特长,利用寒暑假、周末等业余时间到社区、农村等缺医少药的地方去开展送医送药社会实践活动,既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又增强了他们的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意识。

(3)认真做好深度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陈旧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比如哲学原理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能吸引学生,辅导员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也起不到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辅导,首先,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其次,能够给他们答疑解惑,此外,还能让学生把内心的想法讲出来,起到“排毒”的作用,最后,深度辅导还能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给学生指明未来的方向。不少贫困生把自身现状外归因为出身不好或社会的不公。要帮助他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内归因的方式来分析自身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我,及时调整个人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为顺利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细致入微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使贫困生从心理上摆脱各方面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姜晓辉.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的一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06):94—96.

〔2〕王涛.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8):45—46.

第5篇

【摘要】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核心,企业竞争的优势获得主要在于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过高,导致其市场竞争力难以凸显。因此以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人力资源的用工情况,并总结归纳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的解决办法,为河南省其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学 人力资源 成本 控制

一、公司情况简介

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注册资本为3万元,员工的人员数量有15人,公司主要经营的范围是内衣服装销售与贸易。虽然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人员数量少,但是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装产品,健全优质的售后服务。

二、相关经济学理论

1、华盛顿协作定律。华盛顿协作定律类似于中国的古谚语中的“三个和尚没水喝”,其最早出现在《彼得原理》中,华盛顿协作定律实际上是在一个团队中存在个体不卖力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社会懈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要充分的安排与配置,有效的规划。

2、木桶定律。木桶由多个木板捆绑在一起,决定木桶装水多少并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因此木桶定律是要说明在一个单位或者组织中,决定单位或者组织整体效益的往往并不是最有效益的部分,往往是最短的部分将组织的效益消耗,而且将最长的木板与最短的木板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只发挥了最短木板的作用。

3、倒金字塔效应。倒金字塔效应是革新传统的管理理念,将基层的员工放置到最高的位置,有效的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员工的归属感,促进企业的效益提升。

三、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华盛顿协作定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缺乏有效的规划。 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在人员的招聘上开始注重招聘电子商务的人才,但是从公司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支出上看,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随意性与盲目性。在公司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管理上,公司缺乏对每个员工的规划,特别是当公司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公司难以及时的进行员工的配置与规划,对于员工的招聘、培训、与开发支持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出现混乱性。

(二)忽视人才的木桶效应,盲目的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小微企业,为了招揽人才,提升公司的员工总体学历水平,在招聘时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在公司的一些售后或者销售的岗位上可以招聘中专或者职高水平的员工非要限定大专生、本科生,但是这些岗位并不需要过高学历的员工,盲目的追求高素质的人才,导致招聘的高学历人才无法发挥其效用,造成公司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三)缺乏倒金字塔管理理念,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过大。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是以经营内衣销售为主的公司,作为小微企业,公司难以为员工提供长远的发展空间,缺少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而且缺乏足够的晋升机制,使得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主要是要求基层的员工必须要服从上层领导的管理与控制,这种管理的模式导致公司的员工不受重视,公司的员工流动性大,对于公司来说几乎每个季度都要重新招聘新的员工,不仅需要支付新员工的培训费用,而且还需要增加招聘费用,对于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来说,员工流动性过大,导致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难度增加。

四、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针对焦作市素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

(一)注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规划与意识。 要注重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规划,要建立完善的员工信息系统,要针对公司的发展状况、市场的竞争情况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意识塑造,要合理的引进人才,防止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

(二)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利用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利用机制,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于岗位的需求与人才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匹配,要将能力以及业绩作为公司人才衡量与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不是过度的追求高学历的人才,在人才的招聘上要构建适合公司的人才招聘机制,公司在人才的招聘上首先要考虑到老员工的潜力挖掘,充分的挖掘内在的人力资源,促使公司的人力Y源成本能够合理的降低。

(三)采用激励机制减少员工的流动。作为小微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特别是销售类的员工难以在公司停留2年以上,员工的流失使得公司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员工的招聘才能满足公司的正常运营。 因此,要减少员工的流失,增强员工的公司归属感,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对员工进行切实的激励,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薪酬必须要注重内部的公平性以及市场的竞争性,公司的薪酬水平不能过低,而且也不能长期不提升。同时,要完善福利机制,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关怀,减少员工离职的现象,降低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

参考文献:

[1]赵峰,刘丽香,苏隆中.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3,(04):93-96.

[2]陶燕.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03):99-100+118.

[3]王春梅,周晖.基于人力成本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1,(11):53-55.

[4]高守伟,高殿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投入水平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06):47-49.

[5]孔凡慧.浅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15):166+164.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01-03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地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传统的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而且能够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转化和应用知识,需要高校运用开放式的模式,将学生放在更多的社会环境中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广泛地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密切联系。

一、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认为较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种:

1.“工学交替式”模式――“工读结合”。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较长的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去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也能促使社会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2.“订单式”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根据商务事务的特点,依托当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地安排实验(实习)环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模拟性较差的缺陷,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中。这是一种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前X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以完成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Y年在企业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参加企业各项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共建研发机构模式。考虑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出命题,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对企业及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或科研机构的重大管理难题、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合作与科技创新。

这四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不能与本地经济与区域产业特点结合,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无法与本地经济联系起来,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域产业的特点,无法准确地辨别区域发展优势,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二是不能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缺乏针对性{2}。三是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动与当地产业融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从“互利互补,协调发展”{3}。

二、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在一体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可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产学研合作情况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目前,产学研各方的管理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机制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4}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组。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显明的制约作用。二是成立政府产业专家委员会,保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上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为保障产业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靠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开发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1.基于区域经济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效产学研合作在具备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并提供经营管理专家咨询的同时,还具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基地”,研究机构对区域经发展状况研究来为地方政府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5}这样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表1来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占全省总基地数(87个)的16.4%,其中经济类7个,说明新建地方高校学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不过至今为止,湖南工程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还没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基于区域文化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文化视角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肩负培养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务,同时还需要研究区域文化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并发展区域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特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等等{6}。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终将“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文化始终是湖南院校发展传承的重点内容。在各院校办学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建立相应的平台,促使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企业文化,并随之发展起来。从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文化类占16.5个,是经济类的两倍强,这对促使文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办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才能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7}因此,引导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间开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工学院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以董事会为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共创集团、江头生态农庄、香港皇朝、泛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卓越金融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计划”,共建“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8}

2.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从整体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衡阳六大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或实验教学基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范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组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区域特色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地方高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衡阳师范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和船山学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

4.主动深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工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涉及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策划、生态农庄设计、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地方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余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占到了全部科研经费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B2013062)]

注释:

{1}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9):147-149

{4}王鹏杰.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5(4):54-58

{5}韩作振,韩汝军,刘桂仁.山东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服务地方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24

{6}孟令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体制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谱萱,刘胜,肖中云,刘金春.八载砥砺铸辉煌,创新发展育英才――湖南工学院升本改革创新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5.6.17:4版

参考文献:

[1] 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25-29

[2] 王飞绒.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琼.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9):50-53

[4] 刘叶,邓成超.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鹏.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周衡志,六扬,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长效机制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汤姿.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10-211

[8] 王伟.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93-295

(作者单位:1.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9)

第7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参与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及其定位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门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色与伦理特色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布坎南将经济学定位在“介于预测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同时,在过去200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随着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马歇尔指出:“经济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真理本身。”凯恩斯认为“它(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它是一种心灵的工具,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①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本质是特有制度下,一定的意识形态与道德伦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与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经济学原理的综合体。

上海政法学院,以注重培养应用类综合基础人才为目的,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依据西方经济学学科本质,指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培养源于经济发展演变的经济学思维;三是培养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剔出意识形态因素抽象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其中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为后两者服务的。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其效果

根据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质的分析与定位,上海政法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与教授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上,但是效果有限。

2.1 课程改革安排现状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改革依据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群体不同的学习诉求,将西方经济学课程具体划为三个门类。

首先,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分上下两学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共120课时,以充足的课时来增强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可能性。其次,作为在经济管理领域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的专业加强课程,我校针对此类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专题课程,共30个课时,旨在巩固加强。最后,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例如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我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共45学时,旨在对非专业人才进行经济学原理普及。

2.2 教授改革现状

教授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传统的灌输法与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采用理论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随堂提问、课后准备课堂presentation的方式,完善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不足,在强化经济学原理的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地依托PPT课件教学,涵盖从基本经济学理论文字的演示、经济学原理的数学推导、经济学原理的图形变换以及经济学案例的播放全部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用于课堂讲授与师生互动,有效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2.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课程安排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旧存在很多不足。

成效方面,通过同学生的日常交流,以及团学定期组织的一些活动(大富翁、理性经济人互动讲座等)来看,学生对实时经济问题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展示了一定的将所学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思维也日渐活跃。而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学习,巩固加强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一效果体现在近两年经济类研究生的升学率指标上。不足方面,从课堂提问、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以及期末试卷的解答中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就课堂提问与期末试卷的解答方面看,学生对于经济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回答较好,但是对论述、案例分析等进行理论扩展分析的能力较差,理解深度有限;学生的presentation,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表象的观察较为细致,感性理解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解释,思维的逻辑连贯性较差,并且跑题现象严重。

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改革效果的实现。

3.1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进而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有教学材料独特性、高度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突出的启发性以及高度的互动性特点。”②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错把举例当案例,大量地课堂举例替代了案例。举例属于讲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理解知识点,相对于案例,例子选取随意,学生不需要主动参与,讨论价值较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二是现有教材以及课程教学中,本土案例极少,即使存在本土案例,也普遍存在综合性不强、缺乏代表性、时效性、设计不缜密等问题,大部分案例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象及问题的经典案例,与中国经济实际相脱节,缺乏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直观性,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3.2 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注重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形成自我观点,清晰表述自主意识的课堂环境,授课过程中参与式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学生的presentation环节。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点所在,搜集现实经济问题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效果实现的现阶段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小班授课,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是西方经济学其基础课的特征在师资有限、学生众多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小班教学;二是学生形成一个规范的presentation。一个规范的presentation需要学生至少具备如下的基本能力:首先是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将经济学原理同经济现象相联系并运用数学、图形等进行辅助分析的能力;再次是收集有效资料分析资料,理清所要阐述内容的条理以及逻辑发展关系的能力;最后是简明清晰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对于这些能力的专项训练是缺乏的,学生普遍不具备上述能力,制作presentation的基本能力较差,因此参与式教学效果实现有限。

3.3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新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得以普及,其作用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充分展现了特有的扩展信息量、节省实践、活跃课堂气氛的优点;尤其是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中,明显提高了信息传授的效率,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③西方经济学的特征决定了,其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以一种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存在大量的公式与图形的推导,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主要以PPT课件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而由于师资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静态陈述,并没有将动态的数学推导、图形曲线的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导致纯粹依靠PPT课件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相关内容的结构逻辑、变化过程与规律,虽然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堪忧。

4 细节上深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必须要从细节上完善教学改革内容中的各个方面。

4.1 加强本土化案例的编撰与推广

学校应组织经济学教研室教师以及有经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现象、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概括与总结,对应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学原理与知识点进行筛选,并按照经济现象与问题描述—产生后果描述—解决问题方法描述这一思维逻辑进行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编撰,旨在形成恰当的西方经济学辅助教学资料,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更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更加贴近中国现状,增强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直观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开发学生观察思考经济问题、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小班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专项训练

50人以下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小班授课模式,可以使任课教师轻松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经济学素质与学习状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团队交流,有利于增强教学改革的效果,有条件对学生进行较好的专项训练。笔者认为专项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新闻等渠道,收集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动态与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关心实事经济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逻辑、经济学图形分析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用语言来描述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讲述经济学结论的同时,不能忽视数学推导,要不断运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某些已经讲过或者类似的问题进行数学推导,将经济学思想用数学逻辑进行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应用于解释经济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图形解释时,注重对经济图形基本要素、图形基本含义以及图形的变幻推导重复地展示给学生的同时,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图形以及图形变换的工作,增强学生图形联系经济学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抓住主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济学思维逻辑。教师可以进行专题讲座,采用灌输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讲述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断剔除与论题无关的资料、吸收论据,分析资料的共性与不同,形成“现象—问题—原因—可行的解决方法”这一基本思路,并且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追问式提问的方式来不断巩固这一思维逻辑。最后锻炼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资料,熟悉经济学术语的应用,并在课堂上规范经济学语言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好的经济学语言视听环境。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布置经济类文章读后感及小论文作业,批改中对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术语进行修正,逐步规范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

4.3 加强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互融合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西方经济学这一逻辑性强、理论推演过程复杂的学科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以PPT代替板书,虽然能够在观感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逻辑推演方面的动态性的缺乏,使得教学的结果不能保证,一定要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下找到一个比例平衡点,充分利用PPT节约课堂时间、视觉效果强烈的特征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论等基础知识点以及案例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巩固基础理论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手段—黑板教学亲自演示理论的分析逻辑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理解经济学知识点的基本思路,提升教学手段改革的质量。

4.4 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监督

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监督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完善系部或者教研室的自我监督机制,例如阶段性地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研讨会,分析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的不足,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改革的细节内容,同时要健全向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实施学习听课的制度,进行教师业务素质拓展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教师内在素质;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采用学生评价、教师间互评、督导评价、教学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评价高的教师及时地进行相应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评价低的教师,查找问题所在,必要时进行严格约束,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注释

① 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

第8篇

热忱欢迎您的睿智观点,来稿请发bao_ran@ccw.com.cn。

常言道:市场是“无情”的!其实不然,“无情”的市场亦具“有情”的一面;当你按照市场或经济规律办事时,市场就会表现出“有情”,否则只能是“冷酷无情”!

笔者衷心希望有线电视数字化顺利前行,所以收集了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普遍现象,并尝试对其进行经济学解析,旨在探索保障产业前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政策与方向篇

第一问:整转后保留6套免费模拟频道,用户机会成本有多大?

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指做一个选择后所放弃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假设整转前,模拟收费12元,月,数字化后涨至25元/月,但保留6套免费模拟信号。这时,用户看电视就有两个选择,其一免费看6套免费模拟,其二每月花25元看数字电视。对用户而言,选择6套免费模拟,放弃的价值为12-25=-13元,即用户“净挣”13元的效用(注意:用户获得价值既不是0,也不是12元或25元)。如果用户觉得看6套模拟就可以,且能“赚”13元、效用更值,则该用户不会整转;否则,就要为数字电视每月付出25元。

按照成本与收益平衡原则,有线数字化的涨价会带来收益,即每户每月增加13元;另一方面要向部分不整转用户每月“付出”13元。

因此,对运营商而言,在整转时不仅需评估总收益是否增值,还要评估增值部分是否能抵消“模转数”的机会成本。

第二问:如何评估有线电视数字化值不值?

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唯有行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理性的“经济人”才会去做。

数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频道资源的扩展过程。因此,评估收益首先要评估频道价值;但频道的价值不等于付费价值,而是频道的市场价值,付费价值只是频道市场价值体现方式之一。

频道基础价值计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视费价值+付费价值”;一种是“收视费价值+广告价值”。在收视费价值评估中,需要考虑机会成本造成的用户流失;在广告价值评估中,需要考虑有线能否获得这部分价值。在成本计算中,不能只是计算机顶盒硬件成本,还要考虑网络改造、前端、服务人员成本等;此外,还需计算每个数字频道的成本。

第三问:开路方式和付费方式哪一个更好?

暂不考虑政策因素,仅从行业总投入和总产出两方面比较。对某有线运营商而言,假设一个开路频道落地费收入为300万元/年;并假设该运营商有30个频道开展付费电视业务,需缴纳给付费集成平台的买断费为10×30=300万元/年。如果采用付费模式,每个付费频道收入100万元/年,按照5:5分账,有线只能得到45万元,即(100-10)/2。45万元和300万元相比,显然频道资源用开路电视经营更具价值!

实际上,无论有线运营商还是频道商,走开路电视的道路就是最经济或最大收益的道路。

第四问:为什么电视要追求收视率最大化?

电视的基本价值就是广告价值,其基础是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而公信力价值又建立在普及率和艺术冲击力基础上。采用付费电视,自然会降低普及率,必然减少冲击力,导致降低频道自身价值,也就违背了经济学的“规模效益”原则。

第五问:为什么电视追求大众化中的细分人群,而非直接细分?

首先,人们具有多种兴趣且不断变化;其次,大众居住地是分散状态;再者,电视价值需要规模性。所以,直接细分人群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会损害电视的广播价值以及广告价值。

第六问:为什么建议高清节目可尝试向电视机厂家收费,但需要国家来调控?

高清电视节目收费可能影响宏观经济重要指标GDP(由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对外贸易四部分构成)。其中,高清节目收费会影响用户消费和高清电视机销售,必然影响GDP中的消费指标。所以,有的国家对电视机收费或征税,并由国家进行再分配。实践证明,高清节目难以付费销售,强行收费会影响高清节目普及,导致高清电视机功效无法发挥,造成用户资产损失。同时,高清节目由多个运营商提供,多头收费必然增加厂家或商家负担,必须由国家统一调控规范。

产品设计篇

第七问:为什么尽量不采用多画面EPG?

多画面EPG虽然具有一定用途,但现实中很少用户使用,且占用过多频点资源,又无法产生收益和效用。

第八问:为什么建议机顶盒供应商尽可能地少?

中国的有线网络没有实现统一,CA系统也五花八门,客观上已经为机顶盒的规模化生产制造出许多障碍。在同一地区网络采用多种机顶盒,不仅影响厂家的规模化生产,也会增加运营商后期维护成本。

第九问:为什么机顶盒面板上的LED显示屏不能省掉,而且要求软件实现数字显示与故障对应?

省掉机顶盒的LED显示屏,约节省8~10元成本,但导致客服无法指导用户自助进行故障判断,必然增加上门服务成本,远大于所节省的硬件成本。

第十问:为什么iPanel DVB3.0要进行三项功能改进?

iPanel DVB 3.0第一项改进是将导视界面基调从彩色变为黑白,使文字和标志更加清晰,避免给色盲或弱视用户带来不便;第二项改进,将各种功能尽量集中于“上、下、左、右、确定”五个基本遥控键,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第三项改进,将节目提示条广告标志与数据广播链接,以方便信息查找。

第十一问:为什么建议采用美式遥控器,而非传统欧式遥控器?

美式遥控器的五个基本键在上方,数字键在下方,欧式遥控器正好相反。由于中国电视观众趋于老龄化,美式设置更便于使用。

第十二问:为什么应该鼓励一体机的发展?

这里不是从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来说,也不是赞成所谓的“大卡”方案,而是遵循经济学原理要求,产品设计需考虑历史!电视机的历史发展,一直遵从尽可能一体化原则,因为功能的硬件分离,总会给用户带来“额外支出”心理,并实际增加了用户学习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十三问:为什么说付费电视环境未形成之前,NVOD是很大的浪费?

在经济学中,产品设计需要满足几何原理,即在同一空间中尽可能多地容纳产品,节省空间和材料成本。NVOD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节目循环播出,对可容纳多个节目的频道资源而言就是一种浪费!

供求关系篇

第十四问:为什么不能用播出节目数量评估数字化成果?

一家企业的最大个体价值,并不在于提高生产率的程度,而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因此,数字化成功的关键是如何体现频道价值并获取利润。

第十五问:为什么数字电视要低价倾销?

经济学追求市场的平衡状态,即“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生产数量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由于电视消费的时间在逐年减少,电视已经进入清算价格区间,因此数字电视需要低价倾销。

第十六问:为什么目前的付费电视发展模式难有出路?

按照经济学原理,“对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换句话说,人们购买该产品后,会感觉自己获得多少利益,只要物有所值,才能不断购买!首先,目前付费电视重播率高,重复购买价值很低;其次,付费内容在许多开路节目中也有,不值得用户再花钱;再者,综合竞争力比不过盗版光盘的价值(可不受限制地挑选、可保存、很便宜、随时收看、清晰度足够);最后,灵活性比不过互联网(可随时下载、免费)。

第十七问:为什么说开路电视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本质相同?

开路电视的价值是销售观众的注意力给广告商或赞助商,观众也愿意用自己的注意力“兑换”免费收视时间。显然,这一模式与互联网本质相同!

第十八问:为什么互联网正版视音频服务开始时基本免费?

对视音频作者而言,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为了让后续作品盈利,多数先免费取得知名度,然后通过线下营销方式赚钱。即所谓“名利双收”,次序很重要。实际上,现在诸多好莱坞巨头已经把Youtube等视频分享站作为片花乃至新剧集首播平台,就是为了尽可能“一炮打响”,进而拓展收视率和后续盈利空间。

第十九问:为什么数字电视开始要进行免费体验?

按照经济学原理,新产品的推广首先要培养用户习惯,只有习惯形成后,才能快速推广。互联网和微软的经验告诉有线行业,实施免费启动战略,是最有效的推广战略!

第二十问:为什么建议有线运营商注意频道的排序价值?

在注意力稀缺、产品过剩时,排序具有商业价值,不同位置的价格层次不同。排序靠前的频道被用户选中或固定的概率高,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建议有线运营商按照落地费的高低进行排序,而不按照收视率的高低。

第二十一问:为什么建议有线运营商不要把频道落满?

有线网络的频道资源是有限的。按照经济学原理,有限资源一定要保持一定的余量,才能维持高价格,且余量越少、价格越高!所以,建议有线运营商建立主动的频道淘汰机制,保有频道资源余量。

第二十二问:为什么建议可在专业高价节目包销售中强制捆绑基本节目包,反之就不行?

经济学讲究分清权重。基本节目包讲究内容均衡,旨在培养基本需求市场、追求总收益,其需求提升的关键是品质提高、时间足够。而专业节目包,如欧洲足球、高尔夫,市场是限定的,而且没有弹性,因此可以强制搭配。

第二十三问:为什么应该主张高清免费?

高清电视是未来的趋势,其最大的价值不是付费而是广告!只有免费,高清才能比较容易获取普及率和收视率,最终体现广告价值。

第二十四问:为什么建议交互电视普通视频服务应低价或免费?

普通视频服务是指没有较多版权费用的服务,如电视商场。由于交互电视是多应用共享频率资源,相比广播电视独享频率资源,交互电视具有较低的资源成本。

第二十五问:为什么反而建议交互电视应推非热门电视剧?

首先,交互电视面对的是“窄众”;其次,非热门电视剧版权成本低;最后,回避与开路频道的竞争。

第二十六问:为什么建议热门节目要更便宜,冷门反而应该贵?

越是热门越是大众化,规模效应越容易体现。同样的原理,大城市应该比小城市便宜。

第二十七问:为什么建议在节目宣传广告中采用电影广告?

主要是电影(尤其是战争影片、进口影片)在大众心目中的心理价格高。

第二十八问:为什么建议针对高档人群的付费节目的精华内容在晚上10点钟以后播放?

根据互联网数据的研究,高档人群的休闲黄金时段,在晚上10点钟以后。

第二十九问:为什么建议付费频道的内容要更加女性化?

电视是满足大众的产品,而整个社会男女人口数量基本平衡。在开路电视中,多数的语境偏向男性,包括新闻、故事片等,而电视观众却是女性多于男性。因此,电视市场需求满足在开路状态下是不平衡的,故建议付费电视内容要增加女性的语境环境、注意情感的补充,包括满足老人长寿和对孙子辈关怀的需求。

第9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1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的背景

1.1 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经济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从现实的教学来看,学生对经济学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存在对学科理论理解的障碍。西方经济学是通过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导致其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并且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相差很大,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1.2 教材使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采用西方原版或翻译版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此类为完全西方的版本,主要在少数重点大学里使用。

第二类,中国自己出版的,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和《西方经济学》(精简版),此类教材内容体系与上述第一类基本相同,都是传统《经济学》的改编,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了整理,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并加上了适当的评论,但理论体系和内容与国外大学中的经济学教材基本相同。

第三类,国内一些学者所编的其他教材,内容或简或繁,或难或易,这类教材基本上算是对前两类教材的一个补充,在内容上或偏重点不同,或完善若干理论,或增加相关案例等。

以上所举的三类教材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实际上都是第一类,三类实为一类,这一类就是“西方的经济学”。

1.3 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不够成熟,只好采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虽然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西方世界,快速地赶上西方国家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但这一课程也有着自己本身严重的缺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国家自己也承认,目前的经济学只是“科学主义”的,却难以说是一门科学,在西方尚有大量不能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如边际定价理论等,更何况是在与西方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中国。

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发展得越来越精深复杂(如高微、高宏),而实用价值却不断下降,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与教学内容似乎纯粹是为了培养“经济科学家”,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第三,从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来看,这些理论名副其实,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而缺乏中国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但又披着科学的外衣;它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偏偏前面又加有“西方”两个字;中国经济创造了三十年奇迹,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这是目前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那么我们未来的经济学教材应该是什么样子?主要给学生讲授哪些理论和知识?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教改的重要任务。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参考,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理,主要进行的工作是对原有理论部分加以阐述,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使基本理论得以保留,仍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符合经济学教学需求。通过这样的调整,使经济学理论体系更完善、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易于理解。把整个经济学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分为《西方经济学》上下册。

第一,《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在现有基础上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般均衡和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二,《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在现有基础上分为八个部分: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

3 教改后新教学内容的特点

3.1 新教学内容的优点

第一,新教学体系仍保留很强的理论性,相比原教材也更加系统,内容更加全面,可消除原先教材中理论罗列的凌乱感。

第二,增加大量案例,使经济理论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感。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的工具,通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反过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第三,既具有西方教科书的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中国创新特色,使中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学教科书。

3.2 新教学内容的缺点

第一,篇幅加长。以西方经济学原来每学期42课时算的话,课时会不够,这就需要教材和教师的灵活安排。实际上在现有经济学教材基础上教师的授课安排也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并不成为问题;此外还可以把一些理论进行精简或重写;第三种解决方案是部分章节作为自学内容,如“导论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第二章第五节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

第二,未加入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案例部分。在教材中可增加大量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和案例,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的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新教学内容可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加强。

4 实践与尝试总结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较多的改革与尝试,如在课程开始部分讲经济学发展历史等,但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与课时量的限制,所进行的改革只能是局部性的,在小范围内小心尝试。虽然如此,但相关实践活动也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有信心会使教学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