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8:54
导语: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体育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教与育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隶属于职业教育大系统中,还担负着培养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特殊职业身体素质培养的教育职能。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强化职业体能,发展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积极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身体的健康、体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保障。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教学任务来完成。(1)促进身心发展,增进体质健康。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这是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2)增进知识,掌握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大学生学会和掌握几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其锻炼的机理,才能终身受益。简便易行。实施性强的内容应作为首选项目进行学习,如健身操。健美操、跑步、太极拳、气功、办公室健身法,并结合大自然的环境予以选择。这些运动,对大学生毕业后的一生都将有重要意义。(3)开展经济项目,提高运动竞技水平。(4)通过体育教育,向大学生进行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5)培养良好身体素质,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二、高职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体的要求,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当使年轻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但是,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在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学校体育教学通过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适应劳动和生产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在职业生产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一)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展开,进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上。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意志的培养,现代体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奠定,现代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无不与体育教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文化素质;同时,集体项目在教学中的设置和运用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培养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以便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生存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和年龄层次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可塑性大,体形,骨骼,肌肉,内脏等变化较大,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些特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运动量的合理安排,结合体育的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用于体育活动之中,加强对挫折教育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新开拓的品质,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学校体育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的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每一种职业劳动,就呈现一定的外在形态,都有特定的技能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研究不同劳动的基本方式,以体育为手段,进行近似劳动技能的教学,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如建工专业的学生,今后在职业劳动中需要抛接砖块等物体,在体育教学中可借用排球垫球的技术进行模拟训练,排球垫球时的基本姿,用力方向,顺序与之相似。练习时,在保持垫球基本姿势的基础上,把臂击球改为手抛球,为了更近似抛砖的动作,可把排球改为突心球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培养泥瓦工的劳动能力。这样学生在新鲜、快乐的氛围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
大学生就业不仅应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还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大学生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作用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冬日夜长声静,宜于读书运思。挑灯泛览偶有所得,如:知名诗论家、诗人兼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名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放于当下语境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由于职业的敏感性,便想起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灵内涵,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收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有哲学、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等,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融。可以说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人的各个方面。只是有的人人文素质优秀,有的人人文素质低劣。一个人人文素质低劣或缺乏就像患了贫血症,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1.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单一注重实践、轻理论,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化现象,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进行职业教育,反对职业教育演化为获得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手段的“工艺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立足个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文素养是后天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对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最终提高人文素养,作用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为将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有责任,并且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它与起源于中世纪的“劳动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叉与互补,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的十精神要求,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无疑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基于人文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文化现象、关注热点、主要事件等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验、思想、智慧、品质等规律性要素,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得通过学校的阐述和引导,启迪大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获得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学生追求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尚精神。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1)注重利用显性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全面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在课堂上讲授人文课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避免照本宣科,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将人文精神真正传递给每位学生。
未形成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全国95所MBA培养院校中有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创业及相关课程。同时,有关创业教育如何进行的研讨会也陆续在各个院校相继举办,但把创业教育当成一个体系来做的并不多。
百森商学院亚洲中心主任Robert Eng教授表示,尽管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样多的创业机会,但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
高职生创业意识低
从全球创业观察2002年中国报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相对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属于落后区域,创业活动活跃,但创业教育缺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则占到20%-30%。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低,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依赖父母与家庭者较多,不愿就业者逐年增长,立志创业者微乎其微。
创业实践课程存在困境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玉利指出,“实践课程缺乏高质量师资是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一般来说比其他课程要强,这就需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但国内高职学院的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使其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财经方面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老师缺乏技术管理方面的背景,而一些理工科的职业院校可能面临管理方面课程少的问题,这一些进一步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增长点的高职院校,更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素质的高职人才,缓解就业压力,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
教学新模式
新理念
培养创业意识,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应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全体动员,集体投入到创业教育当中,这样才能形成创业教育的氛围。具体来讲,院校的思想政治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部门全面协调,综合实施创业教育,学科教育由学院教务部门及教师承担。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及授课过程中,注意创业教育思想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在开设的创业专门课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部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中,注意创业专门课程的安排,使其有一定的课时量,以便创业学科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创业思想的渗透,在创业专门课程讲授中更应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
课程设置
高职学院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将课程体系从纵深单一型向横向复合型课程转变,建立“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新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职学院可聘请、组织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按照职业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明确培养目标。要打破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强调以社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保证了学生来了愿学、毕业了能用,将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融为一体的新模式。
首先要制定课程标准(模块教学),其次编制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由学院组织的行业专家委员会制定指导性意见,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教学计划则由学院组织有关教学人员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先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归类,构成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教学计划。同时,教学计划中再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25%,这种课程设置,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易于操作的方法。
实践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助产专业;外科护理;职业素养
我国目前助产人才培养仍与护理专业并轨培养该专业准入执业资格的获取,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而外科护理学课程是助产专业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众多的临床反馈显示,助产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应对实际工作中节奏较快的助产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大多学生,停留在对理论的认知方面,在既往的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中去,到实际工作环境,出现理论与技能脱钩的现象。为此,我们尝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先将外科护理学中损伤部分内容项目化整合,尝试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方法作比较,探索适合助产专业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13级专科助产专业班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小班,每班30人,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已完成第一学年的公共课、解剖、生理、药理、护理学导论等基础课程,两组学生均为全省统招学生,其入学成绩、年龄、既往已修课程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方法。(1)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在第三学期,周学时6学时,在期中考试后第一周开始本部分内容授课。将外科护理学教材中的损伤总论(4学时)、颅脑损伤(2学时)、胸部损伤(2学时)、腹部损伤(2学时)、泌尿系损伤(2学时)、骨折概论(2学时)内容整合为项目课程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12学时),并编制教学资料。(2)教学方法。A班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在理实一体教室开展教学,教学资料课前通过教学软件传给学生,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微课、项目任务及部分纸质资料。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的项目化课程(12学时)分三个任务,损伤后伤员的现场急救(4学时),损伤后伤员救护的医护配合(4学时),损伤后伤员的院内护理(4学时)。教学过程,为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工作场景中的急和危,调动学生主动性及处置救急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配合、校正的角色。B班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加实践训练的模式。(3)考核方式。两班级采用统一的理论考试,考试试题难度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由试题库抽取。实践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考核,通过学生在合作实习医院急诊科实习后进行考核。其中,实践技能由实训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评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取三个由学生护理的病人满意度调查得分和带教老师打分的平均分。(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成绩比较,A班较B班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班级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教育成为我过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能为主,兼顾理论学习与创新的高技能科技人才是目前许多企业的重金招聘对象[1]。在高校的教育中,一直占主流的教育方式是沿用至今的理论灌输式。课堂氛围及知识传输方式以满堂灌为主,这主要因为现行的课程设计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及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培养的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所致。理论与能力二者的关系,如蛋和鸡的关系,在教学中,理想的结果是既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又能系统掌握理论。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对二者的兼顾。基于这种现状,学时较少的高职院校,开始了更多的探索,以期望解决技能培养与理论体系学习的问题。其中,项目教学法,是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在学习过程中可产生特定产品的高职院校最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产生在国外,可追溯到18世纪,萌芽于当时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到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成熟,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的师承式教学,与项目教学法异曲同工,师承式教育是利用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来完成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短时间内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师承式教育仍有缺陷。进入21世纪初,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项目教学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是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做中学的理念[2]。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首的一批工程技术类职业院校开始尝试该种教育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先在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有明确产品及成果的课堂中,设计项目及任务,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以最终的产品和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这种产品和成果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护理专业,课程繁杂,内容丰富,时间有限,也影响项目的设计。单科目的项目设计,也有尝试,但多是就某一个方面,比如外科护理学项目设计,多以创伤护理为主[3]。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采取的这种按科目分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项目、任务的设置。而临床护理工作本身往往是系统性的,这就使得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有很大差异,也有相关课程整合的研究[4]。而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动向。我们通过研究表明,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导者,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临床对助产士的要求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重点,项目化教学很好地显示了该优势。同时,相同的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当然,我们只是对课程进行了部分改造。大规模的采用项目化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全盘改造,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更多的设计及尝试,也有待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32-33.
[2]刘青峰,罗崇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价值注意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3):28-32.
[3]单柏立.分析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3):126.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0 引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不管以后将来都不可轻视。麻痹了,轻视了,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改革和开放,促进和谐与发展创建文明校园,确保安全与稳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探讨话题。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下面举两则范例:
例一: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通过学生集合,站队,立整,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等内容的队列队形教学,就能体现集体主义军事化的训练特点,以此激励学生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精神。
例二:
在“跨栏”中,往往有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作为教师及时采用低栏前面加上海绵垫子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跨栏”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 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 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例如:
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 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 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意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交学生身体的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以及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和谐校园建设稳定校园安全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偏差;校正方法;“动”法 ;“静”法 ;“动静结合”
目前的高职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已经是“90”后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着对社会的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业环境、新的人际环境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在所难免。我们也不乏听到因心理偏差未获得及时校正而产生的严重事故。心理偏差的校正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的方面
1.认识偏差。高职学生的认知偏差包括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对自身的认知偏差。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当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脱离了中学相对单一的学习环境,社会的多方位信息像海水一样涌向了还未做好准备的学生。这些信息泥沙俱下,使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很容易盲目跟从了他人的思维和观点,导致对社会某些方面认识的偏差,影响了其为人处事的方式;而对自身偏差的认识,则源于自身身份转换的不适应,心态调整的不到位,常使学生处于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中。
2.学业偏差。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高考成绩普遍偏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使得很多高职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进入大学校园后,督促之声少闻,使得惰性上升,无法约束自己,整天沉浸于游戏之中,学业无从谈起;有些学生想学,却不能合理安排好时间,都想尝试,却什么都没做好,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严重怀疑。如此种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无所适从,压力之下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进而丧失学习动力,开始厌学逃课,最后引发一系列其他心理问题。
3.人际偏差。“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远离父母亲友,独自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一些原来从未接触的人和事,一切人际关系的构建全靠自己。失去对父母的依恋,入住集体宿舍,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这是“得”,其后也发现 了“失”。班上的同学,怎样才能欢迎我;寝室的室友怎样才能喜欢我;我交友应该谨慎些,还是豪气些;遇到我不喜欢的人怎么办,遇到心仪的人又怎么办……如此等等,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性格的差异,导致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如鱼得水,有的却与本寝室的同学都剑拔弩张,更有甚者,因为感情关系的处理偏差,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对学生心理偏差的校正
1.“静”法。“静”法包括强化理想、青春期教育法和心理咨询疏导法,在给予学生更多的倾听、理解和鼓励,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当然有时老师也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
理想的教育。传统上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实的社会情况及学生情况看,强调学生认清社会的现实和个人情况,明白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不一样,这将会对个人教育、就业、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让学生清楚这些,并能够坦然接受,才能够确立正确、务实的理想。当面对问题时才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致于因理想和现实差异太大而产生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教育。学生容易产生的异性情感和对异性的想往,甚至做不切实际的追求。此时不应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或做过早的定性。因为现代传播的手段的丰富,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了解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与其“堵”不如“疏”,让学生通过正规的渠道来了解青春期有关常识,让他们明白产生异性情感的正常性,区分开各种感情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和异性相处。
心理咨询疏导法。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中,要注意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以疏导,不仅要使其开心,更要力图使其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心理咨询活动要竭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要竭力使来心理咨询的学生自己想通问题,自己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要使学生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更好的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避免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2. “动”法。“动”法包括劳动、体育等方法,以身体的健康来促进心理的健康。
适量的劳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但高职学生几乎没有相应的劳动,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不承担一定的劳动,就习惯把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保护看做理所当然,渐渐地,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存在。只想到索取,忽视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只有成功的劳动教育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劳动者劳动的辛苦,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让高职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承担适当的劳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基础。
体育锻炼。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游泳、跨栏等项目的锻炼,可心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足球、篮球等,可增强融入同学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太极拳、越野等则可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3.“动静”结合法。“动静”结合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的善于调节有极大的关系。在对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校正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自我调节:比如学会微笑,微笑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多想些开心的、曾做成功的事,那是个人实力的明证,是个人最佳状态的证明。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自然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欣赏音乐法,当情绪低沉,信心缺乏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
如果感觉实在过不去某个坎了,不良情绪累积到一个极限了,也可以借一些方法去渲泻一下,比如站在山顶大声,无目的的呼喊,从而减轻精神上的压力。也可以借助自己喜欢的某些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运动来减轻身上的包袱。
高职学生的心理偏差有其原因和共性,只有能抓住其核心所在,并具备一颗爱生之心,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及时干预,就可以将一些心理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杜绝严重后果的产生。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指导他们有正确的行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取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7
对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闪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工作岗位的缺少;对学生而言,就会增大快速离职和频繁变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毕业生可能形成频繁离职的心理倾向;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以及对学校的信任和关注降低;对社会而言,造成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
本文从学校、企业、个人、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缓解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的对策和建议。
1 学校方面
1.1 努力提高化工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化工专业实践性强,化工企业里的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化工类毕业生以企业一线操作技术人员为主,应根据这一就业特点,针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及岗位需求,探索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化工企业管理特点、岗位需求、岗位素质。加强实训,增强学生岗位实践与岗位能力的培养。营造职业氛围,塑造学生职业灵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岗位能力培养。[1]
1.2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化工类学生普遍认为,毕业后就是一线操作工人,整天面对设备、管道,缺乏较为清晰职业规划,甚至有部分同学没有职业规划,走一步算一步。高职生求职成功、保持工作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高职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把一些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成功案例融入到日常教学课堂中,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经常邀请化工企业技术人员做一些职业发展规划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交流,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启发,加强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化工类学生理科生比较多,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稍差,这样即使有才能在工作中也不能施展开来,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礼仪选修课、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营造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方法;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化工企业实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2]
1.4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首先,在教学中,应开设一些心理指导课,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因为在企业里竞争压力太大,而选择离职。应该培养化工类学生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并喜欢迎接挑战。其次,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
2 企业方面
2.1 规范管理,提高自身实力,公平、公正
对化工企业来说,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重要。而企业实力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以,化工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按章办事,才能使毕业生稳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另外,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毕业生一些关怀,用情感留人。公平晋升,公正竞选,毕业生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
2.2 拥有完善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留住人才,用人单位必须进一步规范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氛围,爱护和尊重员工,将善待员工的各项条例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到留人先留心,这样员工在单位工作的稳定性及积极性才能提高。
2.3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关键过渡期,进行岗前培训的大学生会在这个过渡期了解企业的用人规则,具备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完成从大学生到企业人之间的过渡。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适应环境和工作;培养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等内容。深入到新员工的行为和精神层次的培训才算成功的岗前培训,它对于新员工在以后的工作稳定性和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毕业生个人方面
3.1 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化工类毕业生每年在增加,化工企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如何在企业里立足,这就需要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只要掌握真正的技能,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尽快胜任岗位工作。其次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交际能力、做事能力、为人处世等都是与其他员工拉开差距的方面。甚至兴趣爱好都可能决定自己在企业里的发展。[3]
3.2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化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郊区,许多毕业生因为吃不了苦而选择离职,所以毕业生自己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毕业生要有锐意进取,敢于吃苦的精神,在入学军训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学校多参加磨炼意志的活动。
3.3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化工类毕业生要有爱岗敬业、感恩和诚信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类化工毕业生进入岗位,基本都是一线操作工人,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不能好高骛远,频繁换工作。要有奉献精神,不断学习新技能,锻炼自己。
4 社会方面
化工类毕业生刚进入企业都是普通劳动者,应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者的风气,树立劳动光荣的风貌。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的范畴,养成全民热爱劳动的氛围,形成全社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局面。在媒体上大力宣传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劳动典范,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普通劳动成为光荣体面的职业,吸引广大年轻毕业生投身到一线劳动中去。[4]
参考文献:
[1]尹燕.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2(16):155.
[2]束孝宇.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2):97-99.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应以就业为导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视实践,突出特色,统筹规划,优化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务件。
1造成此不利局面的相关因素
1.1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的制约
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1)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为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片面强调和追求考试升学率、考证合格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2)“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考证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在现今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非但没有被先进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反而延缓了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
1:2教学权威部门管理不严
当前教学权威部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如今教学权威部门似乎在管理上出现了偏差,困难多、压力大、机构繁、管理杂,从某些方面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弱化了学校办学的特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例,当前职业证书市场存在4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1)缺乏规范,证出多门。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10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2)报考资格随意降低。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
(3)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
(4)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了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实质上是花钱买证。其根源在于职业资格管理权分散,各部门自行设立职业资格,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13工学结合成效差,校企合作力度小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表明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进人了更深层次、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领域。在此探索中,一部分学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收到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相当部分学校固步徘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模式单一。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观念,不主动与企业合作,与市场接轨。在认识上不到位,只是单一被动地与企业接触,结果往往是成效极差或是不了了之。
(2)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这种状况在当前较为突出,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学校为争取高就业率,索性与任何企业快速合作,抹杀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压缩了本该牢固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时间。同时企业为得到廉价劳动力:也希望学校尽快提供相关资源支持。这样就促成了拔苗助长,导致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缺失,进而限制了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和自身的竞争力。
(3)瞻前顾后,态度平淡。这种情形也广泛存在。因为合作就必须有风险,而国家也无相关法律条文规范,双方都有后顾之优。企业的不积极、学校的无奈正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期间是否能达到学校的要求.企业在学生到来期间利润的赢亏,在实质上都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
1.4课程设置分配的不合理
各学校都在积极尝试、不断探索,以寻求课程的改革方法,但要真正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却十分困难。
(1)培养目标不明确。过去办学的培养目标不甚明了,基本上是把高职教育作为比本科低一层次的理论学术型人才来培养的,在教学中偏理论、轻实际。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事实上理论课程仍唱主角。培养目标大都还停留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2)前瞻把握不深刻。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未做充分调查,对市场产业结构变化认识不清,有些则是闭门造车,决策盲目,对未来的预测性把握不足,甚至出现了人才培养的偏离。
(3)专业特色不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综合趋势比较突出,一项生产技术问题并不是某个单一技术就能解决的。但现今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按原有学科体系来安排的,专业特色不突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的用不上,能够用的知识又学不到或学不透。最后导致的局面是:经济和社会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只知理论而不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数量上看高职毕业生是多了,但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却没有增加。
1.5教学质最存在明显不足
(1)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3个方面。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考核压力大,是造成教师精神压力大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学校仍然以“合格率”、“就业率”、“考核达标率”为主要指挥棒,教师在此高压之下,很容易出现强迫症以及焦虑症。一旦教师在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机制,就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负荷沉重、教学质量低的恶性循环。
(2)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高等职业院校首先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但近年来的扩招使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给师资队伍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优秀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工作任务过重;②新进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一些学校为了弥补师资的不足,大量吸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并不断加重教师工作量。由此产生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我国高职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当然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而忽略其它智能开发有很大的关系,致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上明显不足。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新探索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打破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每一个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工作者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历史意义,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1)变传统教育为开放教育。当前形式下,在改革公立教育传统模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立教育,改善资源环境,促进国际交流。提供相应政策扶持,鼓励优秀企业家投资办学,缓解国家教育成本压力。积极加强义务教育投人,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杜绝“教育产业化”。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坚持自由开放教育,刺激教育制度创新。 (2)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学生专业、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目前社会存在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愈发严重。当然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求考试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
(3)变淘汰教育为合格教育。合格教育,是一种成功式教育,在现今教育却被异化为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东方早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王楠子,8年前,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这一事件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特定环境里的差生,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国的部分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方向。
(4)变单一教育为多元教育。“因材施教”本是个常识性的教育方式,但早已在单一化、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今日普遍已无“因材施教”,只有“万材一教”。教育不能在单一的模式下长期运行,学校教育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社会认知环境、市场结构变化,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地持续发展。
2.2加大管理,规范制度
要彻底改变中国教育管理的模式,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育权威部门的各项制度标准和法律规范。标准和规范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只有树立“以标为导”、“以法为准”的观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保障中国教育的良性、持续、有序发展。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对教育督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督导的任务和职责,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督导的地位。另一方面教育权威部门要抓紧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参加督导活动,深人调研,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协调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系统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2.3灵活机动,重视实践
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实践智慧的凝结。虽然众多高职院校已着手改进,但如何真正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需要寻求进一步的探索。
(1)要正确处理“工”和“学”的关系。正确区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的概念。要明确“工”是“学”的延伸,是“读”的深化,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技能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实践教育贯穿到教学和实训的环节中去,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z>要正确处理“校”和“企”的关系。要妥善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其次学校要积极和企业协商,不断完善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制度,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学生生产安全处理方面的协议。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学校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共谋发展、寻求双赢。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企业的目的是吸纳优秀人才获取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在与学校教学计划发生冲突时,双方应灵活机动,相互协调。
(3)要正确处理“供”和“求”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大学生择业仅限于自己所学和所喜爱的专业,而对于其它专业则是不闻不问,宁愿无所事事也不去干别的。大学毕业,表明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能适应一定的工作岗位。
2.4突出特色,合理调配
职业教育要持续快速稳固地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合理调配、强化质量应做为其基木办学方向。学校不是一定要规模大,而在于特色和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实力和内涵。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它所拥有的一流学科也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世界一流水平,也不是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此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和类属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是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的,各个民族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不应是一个模式,而应是各具特色、多样化、因校而异的发展模式。鉴于此,中国职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当选择具有自身特色与学科优势、规模适度与内涵发展的道路。也只有办出特色,高校办学才有前途。否则,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2.5统筹规划,优化资源
各高校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列人重要议程。
(1)大力加强政策扶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围绕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力度,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常性事业经费拨款逐步增长,同时着力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坚持和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继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办高等教育。
(2)学校自身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招生、教育培养、就业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更深人地走向社会,到工厂、农村和社会各个领域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围绕就业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