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时间:2023-08-14 17:08:58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第1篇

一、从词语教学中渗透法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使用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从法制视角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不论从哪个层面讲,我们都要对生活中的词语有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字典中的意思后,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或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代社会,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现今,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要求侵犯我们权力和利益的人赔偿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从问题设计中渗透法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又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学生详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增强。

三、从阅读理解中渗透法制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我们如果利用好学生阅读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大家热烈讨论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再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意到鲁提辖是值得歌颂的,因为他疾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教师要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可以由个人快意恩仇?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了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法制社会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是否剥夺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裁定。

四、在寻常生活中渗透法制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观察 教学建议

一、课堂观察

(一)观察背景。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语文都是学生求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每一次课程改革,几乎都是由语文肇始的。2011年新课改进入新阶段后,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是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受到广大家长的诟病。诸如当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都较为随意,多为凭经验教学或者教学有效性较差等老生常谈的问题[1]。此外,当前多数老师、学校并不重视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导致老师、学校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在当下的教学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然成为当前语文老师正确认识、有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观察目的。

通过对我校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质量。该方式在提高我校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2]。

(三)观察内容。

⑽倚F摺八年级学生及语文任课教师作为观察的对象,观察学生上课及老师教学的情况。老师上课所选用教材均为苏教版,其中,2个年级各随机选取18节课进行观察,共36节课。本次观察点为课堂话语、教学时间安排、课堂互动及教学任务完成度四个,观察、记录并分析课堂教学情况。由3~5名语文老师组成观察小组进行听课,观察并记录课堂情况。

二、课堂观察分析

(一)课堂话语的时间。

对36节课的课堂话语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老师授课时间在25分钟以上的为26节课堂,占观察课时的72.22%。该数据说明了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时间相对较多,老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了抒发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在观察中发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链接方面并不重视。该情况不仅造成时间浪费,还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不高,学习氛围较淡。

(二)课堂环节的安排。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分为导入、阅读、赏析、总结等环节,其中,赏析是主要的教学环节。经观察发现,大多数老师并不重视导入、总结环节,甚至有的老师上课从来没有引入,也没有总结。其实合理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有利于新课的学习。反之,过少的导入安排,甚至从不安排导入,每次都直奔主题,就容易切割掉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而总结环节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纳、概括的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当然,在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上,不应该搞“一刀切”,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安排。

(三)课堂互动的方式。

师生互动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当前一些语文老师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方式不外乎提问、讨论、课堂小游戏等。其中,本校课堂观察中采用提问的有17节课,讨论的有12节,课堂小游戏仅有7节课。而在采用提问作为互动的课堂中,全班一起回答占主体的有7节课,点名个人回答占主体的有6节课,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占主体的有4节课。由此可看出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互动效果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几个班的班风非常严谨、学生不苟言笑,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设置的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回答欲望。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在讨论互动时学生大多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过程中,但是存在讨论时间不足的问题,出现学生尚未讨论出结果讨论环节就匆匆结束的情况。有40%的课堂讨论,时间还不到设定时间的一半,老师就喊停了。采用课堂小游戏进行互动的相对较少,且课堂小游戏多为角色扮演、猜谜语等一些较为常见的游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

(四)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于学生而已,听课是他们的工作;对于老师而言,教授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是他们的任务,每一节课都有相应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在36节观察课中,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有33节,完成率为91.66%。未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原因在于老师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较多、学生不配合等。其中,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有些环节不能够保质保量地进行;而内容较多则是由于老师未将课文内容精简,导致内容冗杂;学生不配合则表现在学生上课情绪不饱满,反应较迟钝,很少能与老师在一个频段上“共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生本理念,转变课堂主体。

经观察发现,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存在较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各个年级的语文任课老师对其进行改进。首先应树立“生本”理念,将课堂变成学生表现自己的场所,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主动权。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适当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对于相关问题的见解。此外,当前一些老师的课堂较为严肃,部分学生敬畏老师,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就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因此,老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发表看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仅凭输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拥有造血的功能,学生才能获得生命、走得长远。

(二)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授课内容。

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3]。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的教学环节,因鲁迅先生作品通常较为难懂,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上课的质量,在进行情景导入之后,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来阅读和消化;增加重要句子、段落的讲解;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简要的总结,便于学生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应保证每节课能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在每篇课文和每个单元结束之后,也要有适当总结。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阶段较为重要,在授课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鲁迅先生的其他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选择其他作家的相似作品进行比较。一些生字词之类的学习可放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挑拣重要字词进行讲解或者省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三)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为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老师可从教学方法入手。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如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老师可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画画、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背影图片,再配以温馨和谐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背影图片后面隐藏的故事,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角色扮演,可让一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父亲”,另外一名学生则扮演“儿子”等,从扮演活动中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采用画画的方式可让学生画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背影,将其展示给其他同学及老师看,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通过多样而又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得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地。

(四)增强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还是一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主要方法。针对当前语文老师提问环节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对所提问题进行优化、创新。如以八年级下册《海燕》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提问问题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吗?”,接着可过渡到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在暴风雨前大海是什么样的?”“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怎么状态?”等。此外,在提问过程中还要增加开放性的问题及分层次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可增加学生开口表达自身感受的机会,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避免学生对难以回答问题的抗拒。分层次提问,可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避免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局面,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通过有效提问,可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教学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于人才文化素养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了九个核心素养,其中有一条就是“学会学习”。在“学会学习”中,有一个“数字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和数字化生存能力,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因此,当前的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应对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提高自身多媒体应用水平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中的“常客”,翻转课堂、未来教室这些新事物,无不与现代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能让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紧跟时代节拍,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从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有利于语文老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短板,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经对我校语文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课堂话语时间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利于我校教学工作的进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应规避上述中的不利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玉兰.追寻简约的语文课堂――《台湾的蝴蝶谷》教学观察与深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9):58.

第3篇

关键词:渗透;硬件设施;边缘化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初中生刚接触物理这一新的学科,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和困难,产生厌学情绪等问题。县局统考中,不平衡现象呈现在历届学科间,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物理学科成绩欠佳,普遍存在物理跟不上的现象。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已愈加显现。但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

笔者对所在地区的初中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方法。

1.问卷形式

问卷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存在。

2.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共发放1025份,其中1000份发放给学生,25份发放给教师。除去无效的问卷,学生问卷回收了943份,回收率为94%,教师问卷回收了25份,回收率100%。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和总结,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力学在初中物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在力学的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清,概念模糊,相互混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和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等一些概念由于上课时听的不太清或教师讲的太快,没有细讲。学生上课时听的不是太懂,课后又没有认真的学习,对力学的概念和问题愈来愈模糊。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的教学设施缺乏,无法将力学的具体情况展示给学生

硬件的支持是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前提条件,目前,在新课程实施下,部分初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缺乏、老化和陈旧的教学设备的调教下没有办法适应,实验探究学生无法动手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师无法进行演示,由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缺少,各种教材提供的课件和教学光盘也没有办法利用。

3.只看重物理力学的教授,不重视学科间的渗透

我们想要对初中物理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就要对其他学科、初中和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认识。除了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关心,还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进行关心,除了关注学生的将来,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我们应该开阔眼界,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学习,引领孩子们对物理世界进行探索。最精密、最成熟、最具有普遍规律的自然科学学科,就是物理学。我们知道,学习高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低级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掌握。或者说,任何学科只有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学习的成功就是靠这种准备有效保证的。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与解决方法:

1.细化力学中的概念,加强学生的记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和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等一些概念是力学学习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将概念细化使学生弄懂吃透,例如,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这个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可以在讲解概念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下面的一个趣味试验:两个学生,双手相对互相用力推对方,然后下面的学生就会发现两个人同时向自己的后方退了几步,这时在学生的思维中就成功地建立起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了。通过这样有趣的引入方式,远比传统的讲解令人记忆深刻。

2.改革传统力学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教师教学方法改变的基础。摒弃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思辨能力差的心理,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实践、合作和探究,传统教学是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一讲到底要被彻底的改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要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上课可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可以讲几个有趣又充满知识的小故事。

3.完善实验设施,强化实验教学

力学是抽象的,要使学生对力学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实验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初中物理教学中解决实验教学相对滞后的问题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实验课程,采用新课程教材,建设和改进实验室,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第二,加强对实验经验的总结归纳,改进实验,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第4篇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学习以及知识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相关内容的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认知过程当中的一些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卡茨以及斯滕博格等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以及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发现了在认知的过程当中认知主体的作用。

对建构主义的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建构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在解答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学习的根本含义以及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内容,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知识并不是通过传输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而获得的,这也是学习的本质内容。从学习的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的根本方法,即需要学习首先需要在对应的情景当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创设出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景。而学习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构建,因此,学生必须要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最后学习需要引导者,即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向学生传输一些具体的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关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较为枯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逐渐弱化自己的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将自己置于引导者的地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输,而需要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必须要给与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尽量少走弯路。

(二)构建教学情景

根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发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脱离情景而单独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相关教学情景的构建。首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场景进行设计,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教学的实际内容,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教学情景设计出来,同时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内容当中去。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去,并不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构主义当中,关键的思想在于自主建构,即使拥有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以及对应的学习场景,如果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则学习也无法进行。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对应的教学游戏,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三、结语

当前阶段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建构主义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建构主义的具体内涵,并总结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王慧静.浅谈建构主义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173-173.

[2]刘海萍.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53-153.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兴趣 安全

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但是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要想达到这一日标.还有一定的困难。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笔者就初中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开发中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初中体育教学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有精神听课,才会更好的学习一天的课程。但是在现实中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是中学生们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其次作为教学主体的中学也缺少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认识和关注。在下面,笔者将从学校、中学生以及家长等三个角度来论述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学作为教学的主体,明显存在着学科偏见。中学往往更多地是关注数理化和外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状况。将大量的经费、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些核心学科中去,这体现了学校重视教学的成绩,但是同时这又明显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体育教学在中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当下中学生普遍存在体质差、精神不振、上课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很明显,这种状态无法应对中考、高考的压力,更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体育恰恰能弥补这一点的不足。适当的运动,能够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其心态。有利于消除他们的身体疲劳,增强耐力,并且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圃队精神和协作互助精神。

就中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第一,中学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限制了中学生们的运动。事实是有很多中学生热爱运动,如篮球、足球,但是苦于学校缺乏必备的设施。他们根本无法去进行自己喜爱的运动,只得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练习;第二、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他们没有运动的时间和情绪,他们心里想着还有多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根本无法将精力用于运动:第三,有些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偏低,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厌恶体育课的原闪之一。有些中学体育教师.根本就不具备相关的体育知识.有很多教师甚至根本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因此,根本无法给同学上一堂精彩的体育课。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重视也是导致中学体育教学开展不好的重要原因。家长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出一点安全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归咎于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因此就使他们尽量远离体育。其实这一观点恰恰是造成孩子体质虚弱、容易受伤的原因。恰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孩子的体质,而且能够使他们获得关于正确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甚至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处理突发事件,这都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二、改善初中体育教学可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期望对改善初中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一)音乐渗透,提高学生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应采用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如迪士科音乐、兔子舞音乐、健美操音乐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音乐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前,课堂上音乐的运用只是为了渲染一下课堂气氛,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更要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进一步探索运用音乐提高运动能力的时间学问题。使音乐的渗透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层面,而向更深层的内涵探索。

(二)注重游戏教学法的运用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应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及组织游戏。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游戏在技术教学、身体练习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单调、重复、艰苦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负荷,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在体育课上体验列成功感和学习的乐趣。游戏的选择足在教师确定课程的基本任务后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或是使学生遵守纪律,或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或促进智力发展和发挥创造能力等。在选择游戏时,教师要了解游戏对象的小同,如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教学的环境、气候、条件等。选择的游戏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使其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发生的个性,促使其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并养成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科学合理地选择游戏.这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富有趣味性,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强了体质。

(三)重视体育项目的安全性

学校的安全性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每学年在全国范围内总有学生在学校、在体育课上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性问题受到高度重视,针对产生伤害事的原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调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管理。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的安全性也是引起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硬件设备的使用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在课前必须对设备的放置、器材的安装进行严格检查,如场地是不是太小,地面有没有凹凸不平,有没有杂物,运动所用的器械摆放位置是不是牢固,有没有损坏等等。努力做到“安全常在心中”。

三、结语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非堂重要。体育运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索质,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初中体育教师应扛起应有的重担,加强对中学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步骤 新诗鉴赏

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由于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法、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理解更是带来了阻碍,而在考试中涉及到诗歌鉴赏的试题学生们往往得分较难。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现代诗歌鉴赏,学生在答题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对此略作阐述,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统观全篇

诗歌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某种志向而作。鉴赏新诗先从初读开始,去找寻诗中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凭语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了解一些有关此诗作者的相关信息,如生卒年代、创作风格、代表作品、写作背景等,从侧面感知此诗,而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诗在节奏表达及表情达意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分清是哪一类型的诗歌,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是散文诗还是格律诗,为下一步的精析、鉴赏做好铺垫工作。

二、精析语言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是为何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为何流传久远的原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诗古已有之,而现代诗歌的特点依然是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分析语言是进行新诗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首先要对新诗的语言有整体的感悟,其语言特色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的清新还是直接陈述、不加修饰的质朴;是文采绚烂、词藻富丽的华美还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明快,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其次,精析诗中含蓄隽永的语言,咀嚼诗中凝练的字词,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如诗人常会采用词性的变化去表现特定的意境。如,“山花会笑人的,酒杯更孤寂了我们”中“孤寂”一词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读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特色;还有些诗句中的搭配非常新颖,如“强忍住透明的相思”一句中用“透明”来形容相思,初读似是不妥,但仔细揣摩却愈觉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新鲜而准确。

三、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借助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完成的。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虚实相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写景、近景远景写景、活用典故写景、名词意象罗列等,或进行白描,或进行细节刻画;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等;写作技巧如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使诗歌更具形象性与抒情性。如“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中诗人将“急流”和“小鱼”作对比,并统一在一起,表明自己愿意为爱人历尽艰辛,给予爱人快乐。

四、把握意象

一首优秀的诗歌之所以诗意盎然是因为它通过语言、构思和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某种诗意。“意象”即诗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它有着鲜明的强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不同“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不同含义,表达不同情感。康德说,意象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意象是诗人把生活中或自然中的感觉用诗的语言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并注入诗人自我的审美与感悟。在古诗中,比如“梧桐”“秋雨”象征着凄苦悲凉,“明月”“青山”“登楼”意寓思乡,“长亭”“折柳”等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新诗中亦是如此。如“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一诗中草莓就不是实指,而是指人生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可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然,结合不同的新诗,我们还要分析诗的结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些不再一一赘述。而学生学习了新诗,要转化成能力,在答题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再别康桥》《死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代表性诗歌的创作风格,这对鉴赏它同类型的系列诗很有帮助;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有时会给你一此信息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等。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捕捉有效信息。

诗歌鉴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遵循,只要我们多读多练,细心揣摩,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会发现新诗鉴赏中只要抓住以上几点,然后活学活用,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新诗,并能应轻松对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 提高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要重视语文学科综合阅读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悟文章整体思想,整理文章写作脉络,厘清文章情感内涵,理解文章思想深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结构,鉴赏文章的深远意义,这些内容都需要实践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多项阅读技能来完成。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准备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以此强化其语感,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积累。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略读和速度训练,让学生感受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最终提取有效的训练信息。之后是要让学生在精读和默读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技能,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能够站在更多的角度感受文章,题为文章。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有效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构建学习情景,使其感受生活实际,提高生活感悟,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和教材实现沟通

初中语文课程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读书,想要学好语文最关键的就是要会读书。语文课程是带领学生进入文字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在文字堆砌的美好世界中感受语文的内在美。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问文章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文章的写作方法是什么,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以及文章中寓意深刻的语句有哪些的文章。引导学生从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入手,深入到这样理解的理由的回答方式进行回答。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运用写作方法的原因,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写作意图的表达效果。再由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文章编排在某一单元中的原因,感受文章课后习题的设置安排,体会不同题目所达到的训练效果,这些都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语文教师要遵守先学后奖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带着自主学习探究的精神感受文章的内容,以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向老师学习新的知识内容,这种逐步探索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吸收知识内容。

三、强化学生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主阅读入手,带领学生展开合作研究,最终引导学生实现能力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是掌握、理解、感受文章的基本因子。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阅读文章,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组织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实现思维的开阔,强化其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在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作用,要在需要的时候对学生展开点拨式的知道,带领学生完成思维的突破,让其逐渐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要肯定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应用,要鼓励学生多样化想法的融入,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习惯的培养。创新说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身边的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感受与其对应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和思考,通过推测和总结确定出其和教学参考的不同之处,同时用简单的文字展示出来。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结合开阔的发散和求异思维实现深入的理解。这个理解过程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状况进行灵活掌控。另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要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思维方式,对学生的阅读体验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掌控。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科合理的指导,要有原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彻底地发挥自身的思维和能力。

四、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美的课文篇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累计并体会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现真正的学习运用。要从自身入手,强化自身的能力水平,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由此带领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彼此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课文的内容可以通过对教学大纲的分析,掌握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的篇目进行阅读量的确定,最终决定出质量和数量都符合的阅读内容。

五、带领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初中学生想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就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初中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将阅读量提高到两百六十万字以上,要让其定期阅读文学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设定专门的阅读课程教学计划,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阅读,再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学习所需的信息和阅读资料,加大自身的阅读量。

结论

文章深入分析语文阅读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现阶段的教学状况,确定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要点。通过多种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初中语文成绩的整体提升打下稳定的基础。实现阅读学习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能够从多角度入手强化阅读能力,是发展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水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学习兴趣淡薄分析及对策探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第8篇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早在1960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就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从理论上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引导性材料的显著功能。教师合理安排和利用引导材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多样性、生动性、形象性等优势。在安排引导材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言,这样必然会事半功倍。

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课文题目很吸引人,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就阅读了课文,觉得没什么难的,不由自主地忽视了老师的讲解。此时,教师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漫画作为引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寓意,即我们更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纯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2.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教育教学观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学的外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部世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与美丽的自然世界中学习知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然而,传统的教学媒介局限于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所接触的是经教师分析后的教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都是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这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多媒体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功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丰富的生活“搬”到课堂上,使学生身在教室,心驰骋于广阔的世界与宇宙,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学到更多知识。

3.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是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不断的体验与感悟。新课程改革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向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多媒体的运用,以图文声像创设教学情境,的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动机,但是某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多彩的屏幕上,学生甚至没有时间看教材,没有时间阅读。任何脱离文本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没有了空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只重视课件教学,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就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教案及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收获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多媒体当做教学的指挥棒,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跟着多媒体走,减少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甚至抑制他们思考的欲望,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更生动地讲授课程。

3.学生成了旁观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特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课堂讨论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要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我姑且称为“曲径通幽法”。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

1.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有自己看法和想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用一个人的想法去代替所有人。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重视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去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民主,使师生之间关系保持平等、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学更重问。这样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从而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在不断的提问中也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去创新。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提问不正确的,要加以正确引导,要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4.教师引导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重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要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思考。

5.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或不合逻辑,教师都要耐心倾听。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要平等对话,不能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于开口的心里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教师只有认真、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6.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关注用适当的思维技能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技能的培养会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对一些粗浅的认识、联系进行不断的深化,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的知识局限,从而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两方面考虑

1.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应学会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老师来引领。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往前走,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处理练习题时,从不先把答案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思考,各抒己见,最后再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虽然有的学生思考问题角度不一定合理,答案不一定正确,但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也是好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