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时间:2023-08-14 17:08:58

导语:在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85-02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以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Moore JF 1993年发表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种新的竞争生态学》,1996年出版了《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他将生态学的观点应用于商业的竞争战略,首次提出了“商务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的概念及企业构建良好商务生态系统的意义,为各方面的商务生态系统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04年,Marco Iansiti 和Ray Levien 在“商务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商务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这个框架被应用于商务生态系统的实际运作中,他们将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按照生物学物种的概念,大致分为三类:(1)领导型企业。(2) 关键型企业。(3)寄生型企业。Gothlich(2003)系统分析了企业合作、企业联盟乃至商务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发展过程,参考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完整的商务生态系统概念模型。

我国学者杨韵、谢金生(2006)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的形成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闵惜琳、姚锐(2007)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交易方、中间商、管理者等各主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促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中各自宜采取的发展定位策略;杨艳萍、李琪(2008)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同企业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指出共同进化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竞争策略;谢荆晶(2009)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从内部多样性和外部多样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多样性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类似与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分工协作。商务生态系统如同在一个社会性生物群体中一样,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为着共同的目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在大自然中求生存求发展。一个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对系统的贡献也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在商品展示、谈判沟通、安全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各项交易功能中应形成一体的商务链条。

(2)迭代更替。一个生态系统由于各种原因会随着时间衰败,这会影响生态系统中某些层级的成员的利益。因此,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其成员与整个系统网络同呼吸共命运的模式,系统中成员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系统中的企业、个人都会向着使生态系统发展更完备的方向努力,不合群的成员或个体必将陆续被适应环境的优秀成员所代替。

(3)群体竞争。提供或多或少可替代品和服务的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要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这种情况往往会形成行业标准之争。

(4)共同进化。像在生物生态系统中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系统中的成员在自我完善与改造的同时,还必须对系统中其他成员加以注意并积极配合以求协调一致,同时其他成员也应该相应地改进自己并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3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利用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电子商务中各个参与主体的集群现象,可以发现电子商务是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将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平台,通过虚拟、联盟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简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各司其职,相互交织形成完整的价值网络,信息、资金及物质等都通过这个价值网络在联合体内流动和循环,共同组成一个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成员即电子商务的企业,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对企业的分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领导种群,即核心电子商务企业,是整个生态系统资源的领导者,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公司,就是为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环境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第三方支付担保的共享服务,是整个生态系统资源的领导者,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扮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角色。

(2)关键种群,即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包括消费者、零售商、生产商、专业供应商等,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他物种所共同服务的“客户”。

(3)支持种群,即网络交易必须依附的组织,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信服务商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等,这些种群并非依赖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生存,但可以从优化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获取远超过依靠自己竞争力可得的利益。

(4)寄生种群,即为网络交易提供增值服务的提供商,包括网络营销服务商、技术外包商、电子商务咨询服务商等。这些物种寄生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之上,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共存亡。

这些内生和外生的原因使得电子商务产业的“物种”不断丰富,循环也更加完善,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各“物种”成员的生态共建、共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创造、价值共享和共同进化。

4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环境

除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外部的经济、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外,系统内部的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内部环境因素,这些生态系统的因素特征构成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进环境,从而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各个机构之间也存在着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协同关系。

(1)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在电子商务生态的演化中,互联网企业必须通过分化和非平衡的差异才能实现更高效率的多样的功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综合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平衡性的破坏过程。有了差异和不平衡,各种网络商务行动在执行中才会产生信息、资金、物资、人才和思想的交换与流动,使得电子商务环境向着有序的方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系统内部多样性和系统外部多样性。一般而言,内部多样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系统内部种类的多少。外部多样性其实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从企业角度出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外部多样性就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多样性。而其所处环境的多样性是由该生态系统中除本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创造的。

(3)生态系统内部协同性。生态系统内部的协同进化是指相互作用的组织之间共同的进化演变,一个系统的变化会改变另一个系统的适应性,反之亦然。电子商务企业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协同、相互合作的关系,以谋求共同发展,并共同推动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进化。

(4)生态系统内部制衡性。生态学中的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分离等概念说明,在同一个环境内能够共存的物种不可能对生态的要求完全相似,他们的相似性必定是存在着某个极限的。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企业生态系统。当企业间的相似性大于零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1)相似度呈正的增长态势,企业间竞争程度加剧;(2)随着企业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加大,相似度趋于降低,竞争程度减弱,实现合作共赢。企业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式就是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

5 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因素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我国的电子商务环境已经趋于成熟,不仅各方面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在某些特点上已经开始体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性。结合上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构成要素及其演进环境,本文认为以下几项因素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种群的多样性有利于分工协作。一般来说,在异质性适当的情况下,种群多样性程度越高,这个生态系统就越健康。一个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商品展示、谈判沟通、安全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交易流程,在各环节中都有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同功能的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就形成了一体的电子商务链条。这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多样性对分工协作更加有利,由此也增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衡量多样性的最佳标准是该生态系统是否有能力通过创造有价值的新功能,即缝隙市场,增加有实在意义的多样性。

(2)领导种群(电子商务核心企业)的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迭代更替。生态系统节点企业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本无必然联系,有的甚至分属不同的封闭系统。正是领导型企业所指引的共同利益将它们凝聚成为新的系统整体。如交易平台淘宝网和阿里巴巴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它们提供网络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支付、沟通等软件服务,为买家、卖家提供基本的服务,而自己不直接参与交易。生态系统集成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能力。

(3)群落间布局的合理性协调了群体竞争。群落间布局的合理性是指价值链中上游及下游群落间在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生产时间上的衔接性,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就是指个体商户、交易平台、供货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平衡关系。群落间布局的合理性协调了群体竞争,群落间除了竞争还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达到一种协同竞争的状态。

(4)系统的生命力增加了共同进化的可能性。衡量生命力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生态系统成员的存活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其成员与整个系统网络同呼吸共命运的模式,系统中成员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系统中的企业、个人都会向着使生态系统发展更完备的方向努力,实现共同进化。所谓系统的生命力是指系统所需自然资源的富集程度和系统从破坏和干扰中恢复的能力,充足的资源使得企业的经营顺利进行,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

淘宝网中,网商集群的同生共荣使得淘宝积聚了大量的人气,进而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有了保障,淘宝作为交易平台也才有利可图;反过来,淘宝为淘宝上的网商提供开网店的培训和即时通信、支付、物流等配套解决方案,其他相关商家为网店提供广告和网店装修等服务,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带来的群体共同进化效应。

6 结论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一个分工合作、迭代更替、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利用种群多样性的特点促进系统内的分工协作,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电子商务核心企业在系统中充分发挥了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的作用,善于运用核心企业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迭代更替;群落间布局的合理性协调了群体竞争;利用先进企业的带动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具生命力,增加了群体共同进化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Moore J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Fortune,1996(4):15.

[2]Iansiti M,Levien R.The keystone advantage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Boston: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3]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4]杜国柱,舒华英.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生态系统 演化路径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自1995年引入以来先后经历了从初步认识到广泛关注,继而广泛应用、爆发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集中表现为电子商务交易额的逐年攀升、在线购物网民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以及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移动购物日益便捷,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电商行业中的网络购物市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

除了电子商务网站喷涌式的增加以及网民数量的大规模扩张,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与互联网交易相关的贸易公司、生产厂商、物流企业以及广告、金融、软件公司等主体的加入,相关的增值服务机构也不断增多。电子商务交易的产品种类随之越来越广泛,囊括了一般零售业商品以外的服务、信息类产品。日益壮大的电子商务产业中,各主体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和促进,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形成相对庞大的产业链和生态部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集群化的现象标志着其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依存与互动、促进共赢局面的产生。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涵义

(一)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经济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熊彼特的经济进化论。商业生态系统最先由James F.Moore(1986)提出,Moore将其定义为“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将生态学观点应用到企业竞争战略中,为研究企业发展与市场运作提供了新思路,初步奠定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Peltoniemi和vuori(2004)在此基础上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由具有一定关联的组织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及其他各类与系统有关的组织。其后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复杂适应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关联、价值创造以及均衡发展展开了探讨,商业生态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梁运文、谭力文(2005)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阐述了企业战略选择需要基于对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认识;而田秀华、聂清凯(2006)等人指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同主体、不同系统之间的动态发展与共赢将是未来发展的主题。

从实际应用角度,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用动态发展的思想剖析了各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关系,显著优于供应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等。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当前以共同客户链为导向、共生关系明显的集群化现象,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比价值链理论等能够更好地解释电子商务产业的集群化现象,强调成员共生关系及对环境的动态适应与改变。因而本文立足商业生态理论对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演进展开研究更为合理。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

将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就产生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本文所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即为一系列密切关联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地理局限,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作为竞争和沟通环境,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员各司其职,促进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和循环,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既是企业的关键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系统中各成员间应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标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战略选择、培养核心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成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与运转模式的特殊性,笔者在整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模型做了阐释,如图1所示,描述了各层次之间的依存关系。该模型自内而外、层次分明,包括由核心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组成的核心层;直接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相关组织,如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组成的支撑层;与电子商务交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延伸层以及最外层的支撑电子商务系统运作的外部环境。其中核心层的主体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在支撑层的关联企业的支撑下有效便捷地完成交易。各层次中主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也促进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共享,保障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演化路径

(一)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

1.系统更新迭代速度快。随着技术进步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整个过程中将会持续更新与优化,参与主体多样化、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而言,高速的更新特征只会在衰退阶段出现。

2.核心企业的领导地位。互联网所具有的正网络效应,使核心企业对其客户的价值随着客户数增加而指数型增加。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围绕一个核心电子商务企业的集群化现象明显,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更多的支撑性、寄生性因素涌入,围绕核心企业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共享以及共同进化。

3.系统边界的模糊性。由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参与主体与市场环境的不断扩张降低了信息共享成本,突破了地域限制,由此衍生出了与交易相关的各类增值服务。和一般的商业生态系统专注于特定领域不同,电子商务系统本身的多样性促使其系统边界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不断延伸,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较高环境威胁。当前电子商务仍是上升势头迅猛的新兴行业,其发展模式、技术支持与政策环境等都没有定型,伴随着系统的高速更新,各种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相比,其面临衰退和死亡的威胁更高。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也将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

Moore从商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角度,将商业生态系统从产生并初具规模,到稳定发展最终走向衰退的过程为四个阶段。同样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也必然经历这一生命周期的各演进过程。基于上文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结合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本文在传统的对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分析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分别是初步形成、扩展、协调发展、进化革新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第一,初步形成阶段。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进化初期,核心电子商务企业以满足特定客户需求为目标,通过运营模式创新或提升附加值的方式吸引其他的参与者与协作者。若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将生存下来,并不断扩张。通过开拓阶段后,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诞生并初具规模。

第二,经过初期的拓展过程且随着系统核心参与者的不断成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步入迅速增长的扩展阶段,参与系统的主体逐渐涌现。新的生态系统所形成的价值链条能够实现吸引客户、扩大生产的目标。与此同时,不同领导核心的同质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开始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确定。

第三,扩展阶段业务的高速增长,使得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系统发展变得日益重要而复杂。此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多方利益冲突与价值分割,维持系统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规则和标准。此时市场资源和角色会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演进而进行协调和再分配,各类认证体系、规则制度的完善以及大规模协作的产生是抑制系统内部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第四,当既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受到新的模式或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冲击时,系统面临演进终止、被替代的威胁,转而进入进化革新阶段。进化阶段需要系统改变或颠覆原有的模式,进行模式创新或技术创新,进化成为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事实上,由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本身易收到外部环境的威胁,使得电子商务系统在演进过程中的任意阶段都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刺激突发变化进入进化革新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本质上也显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历程。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能够明确其当前所处的阶段有利于帮助其有效的预测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对于领导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

(一)初步形成阶段(1999-2002年)

在阿里巴巴集团初步发展阶段,也曾受到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威胁,通过大量的试错与探索之后,由功能单一的论坛转型为交易平台,助力中小企业的营销贸易,推陈出新得以生存下来。

(二)扩展阶段(2003-2007年)

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与技术进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成员规模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相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边界不断扩大。2003年建立C2C网站淘宝网,2005年收购雅虎中国,2006年收购口碑网等举措充分彰显了其业务功能的不断拓充完善。

(三)协调发展阶段(2008-2011年)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增多,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2009年成立阿里云公司,2010年淘宝商城独立运营,都旨在为客户提供定位更精准的服务。这一阶段为了实现协调整合,作为系统核心的阿里巴巴敢于调整战略,实现从电子商务服务商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转型,以图加强系统的开放性,规范各类服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成长。

(四)进化革新阶段(2011年至今)

当前阿里巴巴公司成长势头正旺,但仍为潜在的威胁做好了准备。2011年,阿里巴巴开始着手建设仓储网络,2012年公司从香港联交所退市,生态系统持续良性进化。与此同时,各类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的应用也颠覆了一些传统的交易模式,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也都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规避恶性竞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使系统健康发展。鉴于外部环境的高威胁性,虽然阿里巴巴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上升期,未来也可能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促使阿里集团颠覆当前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6)

2.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吕林,王然.浅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第3篇

关键词:湖南;高职院;生态系统;构建;对策

生态危机既然己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促使生态教育应运而生和全面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和其行为就有义务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而实施生态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撑。因此,积极强化湖南省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构建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对高职院校生态系统认识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是从生态危机严峻形势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探寻新观念、新目标和新方法,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态化发展模式、路径的过程开始的。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发展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并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但多数研究都有所局限,没有突破狭隘的思维模式.难以冲破理论困惑。

从生态学角度看,如果把高职院校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只是结构分散的独立体;把高职院校与环境之间关系视为一种彼此依存、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而不只是外在于、相对于环境的功能体,就会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内部构成要素,还是与外部环境交织互动中,都处于一个内容复杂、影响因素多元的生态系统中。学者们将这个系统称为高职院校生态系统。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就可以理解为,一定时空条件下与高职院校发展过程存在关联的要素组分之间,要素组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功能整体和复杂系统。其中,要素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产生的网链关系和结构形态,构成高职院校生态要素群落;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产生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构成高职院校生态环境。

在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群落都有各自特定的时空结构、营养关系、角色地位和功能表现。要素群落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流和价值信息流进行互动联系。物质能量流和价值信息流的强弱程度往往决定要素群落之间联系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任何一个要素群落的病变、缺失和破损都有可能影响到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学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家庭环境、系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各种环境相互联结、彼此联系,构成协调统一的物能流转生态链和环境因子生态链,不断提供和满足学科持续发展的需要。各种环境之间又具有交叉镶嵌性和催化交融性,始终对高职院校产生作用与影响,构成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产生竞争、协同进化和生态平衡或生态失调等复杂的情况和关系。

二.湖南省构建高职院校生态系统要求

(一)应具备的条件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要素条件

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单个学生、老师、院系、职能部门等。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既是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存在基础。

2.结构条件

微观结构是指构成各单体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宏观结构是指高职院校的类型、层次结构。

3.功能条件

任何一个高职院校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这种功能由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共同决定的。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二)应具有的特征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其在发展演进中表现出诸多与一般生态系统相类似的特征。

1.外联性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科技系统等存在着广泛联系,这些系统的发展变化总是对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制约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与功能形态。

2.有机性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是高职院校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与外部环境在交往协调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是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共同结合体,各构成要素之间绝非彼此独立,互不影响,而是一种网络交叉的结构关系。

3.适应性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既包括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机理和健全运作机制来适应环境条件,也包括通过适当改变环境条件、有效变更资源取向,使得环境朝向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演变。

4.平衡性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不是被动地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会根据环境发展走向及时完善内部结构,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当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被输入系统内部,就会引起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不平衡。为了确保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高职院校生态系统通常会合理协调内部要素的结构关系,有效配置要素组分的比例关系,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平衡。

三.湖南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不足

当前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深层次的社会转型环境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环境要求湖南高等职业教育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发展需要,解决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价值冲突等问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表现在:其自身的调整相对滞后,存在着漠视教育对象的自然需要,不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对社会生态危机关注较少;日益陈旧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增长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严重不乎衡等等。

四.湖南构建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对策

(一)建设生态化校园

生态化校园应该遵循“充满生态化、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等原则。

第4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自然景观;展现

引言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倾向于自然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怎样才能完美地将自然景观的特征体现出来,展现在人们的视角之下,让人们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觉,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有身份重要的意义。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特征的体现不但是人们历经嘈杂的工业化社会后回归自然、融汇自然的思想的表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

1.地形和土壤的设计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形特点,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最大程度地运用地域特点进行设计,这不但有利于发挥本地区地形优势,而且能够与本地区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审美习惯相契合。地形特征是大自然赐予本地区最好的资源,多样性体现了独特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这种地形差别会影响景观布局以及功能的实现。设计人员设计之前首先要做好调研,对风景园林落地进行详细的地形勘察,做到“胸中有丘壑”,在设计时才能有灵感,不至于遗漏,在整体地形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同时,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低碳集约型园林发展等设计理念也要综合考虑,本着结合传统进行创新的理念将自然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1 平原风光

图2 丘陵风光

2.植物分布的设计

大自然的造化无疑是神奇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机搭配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态环境,各种因素相互促进的同时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运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学习这种多样性的植物配置方法,尽可能地将植物分布科学化、合理化。首先要明确的是,生态优先应该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占据优先位置,也就是说,在植物搭配上不能违反其发展生长的自然规律。在生态优先的理论上,设计人员要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将自然景观巨细无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植物的设计不但要使得其对太阳、水分、土壤等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一种种群稳定、功能健全且视觉效果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乡土植物的利用要重视。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严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则下生存下来的,其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甚至依赖性。这种植物一般在水土不和的环境下很难生存,相反,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在移栽这类植物的时候顾及到其生长的母性土壤,则其生长状态会更好。其次,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应该说,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效益,很多植物都具有高度的空气净化能力以及地下水过滤能力,这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了贡献。选择与污染气体相对抗的植物不但能够净化风景园林中整个生态系统的环境,而且能够为城市空气净化做出贡献。最后是模拟自然。自然的造化是上亿年的淘汰进化之后的选择,因此,要设计出生存能力更强的植物景观,就要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多种植物纳入一个生态系统中来,让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小的自然环境。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自然科学研究证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其整个系统的生存稳定性也就越高。因此,只有模拟自然保持植物设计的多样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建设。

3.水的设计

总体来说,山水是我们对自然景物的最初印象,有山有水才是和谐的自然造化。一般情况下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会利用现有的山峰,因此水的设计就成为搭配山的关键设计部分。与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的水不同,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根据需要对水进行多样化处理,诸如改道、分流等,更重要的是对水进行水质的改变,因为风景园林中的水与人的关联很大,要首先确保人的安全,水必须是无污染的,也能为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风景园林设计中毕竟不可能像真正的自然环境中,一种植物消亡了,另一种植物迎头顶上,这种更替不是风景园林设计想看到的。风景园林设计的最终效果是靠着这些植物来实现的,如果这些植物不能健康成长,那么风景园林的动态生命就无从谈起。

4.生态化设计

构成整个风景园林的要素是土壤、地形、植物等,然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依赖性,也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使得整个系统得以存在,离开了这种环境,彼此谁都不能存活长久。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优化他们相互之间的这种联系达到激活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所谓生态化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使得本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很大,或者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首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自然平衡原理,深刻认识各种植物以及植物同土壤微生物、地形、水分、阳光、动物等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明白自然系统平稳演变的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次,要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在实现风景园林设计初衷的同时不能忘记体现风景园林的自然景观特征,使得景观设计看上去更加自然化,人工雕琢的痕迹比较小。不同植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不同,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的数量也不同,一个生态系统最多能容纳多少某种植物,本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营养能够供多少植物健康成长,这都是风景园林设计者在生态化设计理念指导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5.小结

现代化城市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离不开自然景观,一方面风景园林中的自然景观能够使得人们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从而全身心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这些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招牌,使得本地区的地理特征得到尽情的绽放。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造化的法则,在进行自然景观改造的过程中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将自然景观的特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体现出来,不但要被看到,更要被感觉到,这才能够使得风景园林具有更深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惠明. 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景观特征的展现[J]. 现代园艺,2014,16:118.

[2]张晓明. 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展现自然景观特征[J]. 科技致富向导,2014,09:265+269.

第6篇

[关键词] 海岛 植被生态 分析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90-01

由于海岛地理位置比较独特,与陆地生态环境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海岛上的野生动物比较稀少,主要是以植被生态为主的,由于生态系统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也就比较差,很容易遭受破坏,并且自我修复能力也比较差,进行人工修复也比较困难,速度也较慢。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就非常重要。要对其进行保护,首先就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对其有一个合理认识。本文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舟山群岛进行分析为例来进行说明的。

一、分析方法

1.选择像元二分模型

在像元二次模型中,假设每一个像元构成都有两个部分,即有植被覆盖的地表以及无植被覆盖的地表。利用遥感技术所得到的光谱信息也是由这两个部分来进行合成的,在这两个部分中,有植被覆盖地表所占的像元比例就是该像元植被覆盖度。所以,按照这个原理来说,在传感器中所观察到的信息,能够用有绿色植被成分所提供信息以及无绿色植被所提供信息之和来进行表示,分别用字母S与S1与S2来进行表示就是S= S1+S2。

假设某一个像元植被覆盖比例为f1,那么没有植被覆盖比例就是1-f1,全部由植被覆盖纯像元所占据比例为S3完露纯像元所占据比例为S4,由此能够得到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公式为f1=(S-S4)/( S3 -S4)。

2.利用NDVI来对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

从目前情况来看,应用最为广泛的植被指数就是归一化植被指数,即NDVI。它属于一种定量指示指标,是由对遥感器所得到地物光谱信息进行推算而得到的,它所反映的是植物生长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所以,能够将其放于像元二分模型中来对植被有关信息进行表达。可以用近红外波段NIR以及红光波段R之间所存在运算关系来对NDVI计算公式进行表示,即这两个之差与这两者之和比例。如上文所述,一个像元中的NDIR值可以用绿色植被所贡献信息以及无绿色植被所贡献信息组合来进行表示,那么就有:f1=(NDVI-NDVI4)/(NDVI3-NDVI4)。

3.分析方法

将上述方法在海岛植被生态研究中进行应用,能够得到一个结果来反映海岛中的植被覆盖情况,然后以植被覆盖度的分级方法为依据,将整个海岛植被生态分成六个区域,即极高植被覆盖区域及高植被覆盖区域、中级植被覆盖区域、低植被覆盖区域及极低植被覆盖区域、无植被覆盖区域,从某种程序上来说,这种分级方法所反映出的是在同一个海岛内部不同区域范围内生态状况。

二、分析结果

对于嵊泗列岛来说,将有关调查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相关岛屿上的植被覆盖情况,通过计算所得结果可知 ,山丘地区一般植被覆盖率比较高,而人工建筑比较密集或者是水体流域内,其植被覆盖率一般都比较低,严重的为零。

将嵊泗列岛内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并且统计,可以得到下面的表格:

从上面的表格以及图片中可以看出,舟山岛中有高于40%的面积是极高植被覆盖区域,在岱山岛上,有多于28%的面积是极高植被覆盖区域,这也就表示岛上有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极低植被覆盖区域或者是无植被覆盖区域在岛上所占的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其主要是集中在建筑用地密度比较高的区域以及水面等。

根据上图中的植被覆盖区域的比例,以及上文中所阐述的有关植被覆盖度的有关公式,可以得到下面表格:

三、分析所得结论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在嵊泗岛上,极高植被覆盖区域所占的比例只有28.4%.,而无植被覆盖以及极低植被覆盖区域所占据的比例却达到33.4%,这与海岛上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程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四、结语

海岛是海洋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海岛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一样都需要进行保护,海岛植被生态系统是海岛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在对海岛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注意对其植被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尽量避免对其造成破坏。要对其植被生态系统有一个科学合理分析,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海岛能够有一个更好发展。笔者希望本文所阐述内容对有关人员能够有所帮助,对海岛植被生态进行更好保护。

参考文献

[1]廖连招,林河山,蔡晓琼,朱嘉,陈坚,胡阳冬.厦门无居民海岛植被资源与分布特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1).

第7篇

【关键词】城乡生态系统;安泽;可持续

1 引言:

城乡生态系统是构成并支持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城乡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现在中国人工环境的急剧膨胀正逐渐侵蚀着城乡环境中的绿色和自然因素。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乡发展模式已不再是由经济主导的局面了,而是特别重视城乡生态的建设,即保持现实与未来的协调,保持城乡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持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伴随着城乡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城乡生态系统规划地建设理论也应有新的发展。但现在城乡生态系统规划只能反映科学性却无法真正体现生态系统本身应具有的艺术和人文特性。

本文通过对安泽城乡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发掘如何运用城乡生态系统规划来调节城乡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协调关系,并通过尊重和保证城乡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找出塑造高文化品味的城乡生态空间环境的方法。以达到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创造出和谐的城乡生态系统,希望对城乡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城乡生态系统的功能

城乡生态系统是以城乡中生活的人为主体,以城乡次生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和人工物质要素、精神要素为环境、并与一定范围的区域保持密切联系的复杂人类生态系统。

城乡生态系统不能仅给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生产场所、休闲场所、自然景观等空间,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乡生态系统中包含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乡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无能耗地调节城乡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调节城乡区域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由此可见城乡生态系统的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的。

但是城乡生态系统的功能又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科学文化、经济生活水平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随着城乡生态系统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使其必然会成为影响城乡风貌的重要因素和城乡的重要基础设施,凝结着时代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要素的城乡生态系统,也成为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因此,城乡生态系统的发展应与城市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总的来说,城乡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创造城市人文景观,提供休闲、健身场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能防灾避难,值得我们重视。

3 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资源

安泽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的南中部、临汾市的东部,太岳山脉东南麓。东与屯留县、长子县为邻,南与沁水县接壤,西与浮山县、古县交界,北与沁源县毗连。全县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为1967平方公里。

安泽建国以来,绿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有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9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52.6%。尤其是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年均增加造林面积约6万亩,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进而在“十五”期间有林地面积从136万亩增加到153万亩,增加了17万亩。全县人均林木蓄积量41立方木。在工程建设的带动下,随着造林工作的不断开展,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庞大的绿色屏障涵养了水源,形成独特的“安泽小气候”。2001年6月,安泽县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确立了安泽县领先的生态地位。

安泽县县城位于县域地理位置的中部偏西,近年来安泽县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县域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县域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安泽县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绩很大,如大量建设了城市交通绿化和防护绿化,使得城市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安泽县通过近几十年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绿地建设政策,城乡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与目前国内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安泽县现状绿化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的不明确使得生态系统的规划方向不明晰,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城城市规划没有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对城市绿地空间的多样化功能认识不足,不注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地景观缺少艺术性和地域特色;从性能来看,安泽县城因为城市较小,绿地的功能比较综合。现有四块绿地的功能性不强,除了文体广场绿地面积较大以外,其它几块绿地功能单一,面积不大,难以构成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分布在河流和过境公路的旁边,造成居民使用不便,尤其是309国道以北的居民,北部区片没有合适到达的公共活动的场地。安泽县城由城市公园及各类绿化廊道构成的城市休闲开放空间体系没有形成。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分级,地域分布不均衡,缺少廊道连通,布局孤立。

由此可见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因此,虽然绿化投入大,而生态系统收效微,

4 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规划探索

根据安泽县的城市性质和绿地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对安泽县城区生态系统的目标和构想定位为: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类型,提高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突出城市特点,使安泽县的绿化与现代化都市的城市形象相匹配,使安泽县在城市生态环境和整体面貌上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得以保护和突出。

4.1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优化城乡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城乡特色景观。笔者认为在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措施:

4.1.1 环境的保护

划定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 加大保护力度, 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 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 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4.1.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地,对土地承包者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等,重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4.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 应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综合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4.1.4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切实搞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减少樵采对林木植被的破坏。

4.1.5 保护生态环境

城乡域内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它人为破坏活动。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 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4.2 城乡生态系统与自然人文资源的结合:

通过利用城市的山水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考虑城市未来的拓展方向和模式,完善城市功能组团分隔,构筑安居和发展的山水型园林城市。通过园林绿地建设,弘扬地方文化,改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安泽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为:

4.2.1 公园绿地

规划公园绿地的布局应满足市民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县级公园,步行15分钟到达大型公园或生态绿地的原则。规划公园绿地按“片区级”划分, 规划6处片区级公园绿地,其中5处为新增公园绿地,主要布置在生活功能主轴线泽明路上,片区级公园绿地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4.2.2 组团绿地

为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应在县城中建立组团绿地,做到基本覆盖泥土。应充分利用零散用地种植花木,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组团绿地主要分布于城市景观道路两侧、部分河道两侧以及居住区出入口附近,在居住人口密集、商业活动聚积之处、新区和旧区,分别以丰富城市空间环境、消灭绿化盲区为目的,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组团绿化,如:空、荒置地复绿、旧房改造和违章拆建等,争取更多的亲切宜人的绿化空间。

4.2.3 防护绿地

规划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积极营造人工林,在规划区内的山体、河流、水源保护区、工业区周围、市政管线和交通干线两侧布置防护绿地。在高速公路、城市过境道路两侧设置宽度30-50米的隔离绿带;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周围、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及高压线走廊沿线设置一定宽度(10-20米)的隔离绿带。规划防护绿地面积共计48.85公顷。

4.2.4 滨河绿地

滨河绿地主要是在河流水道两侧布局带状绿地,规划宽度一般为两侧各10-50米。

在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中需要建设一些活动设施及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绿地。

4.2.5 住区公共绿地

在县城居住小区建设中,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绿化用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采用人均2平方米(其用地面积计入居住用地之中)。

4.3 安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3.1 城市景观风貌要素及特征

基本要素

(1)山:县城位于山谷之中,东西两侧为连绵的山丘。西侧山峰雄伟浑厚,东侧山峰险峻挺拔;山丘遍布绿化,呈墨绿色;山形与山色是县城景观最重要的背景。

(2)水:沁河从县城东部沿山脚而过,是城市景观精华所在。河中有树,各种植被十分茂盛;河床漫滩,河道蜿蜒曲折;水声淙淙,悦耳动听;树、河、声是安泽县城最有价值的景观特质。

(3)林:县城山上到处长满了松树等树林,郁郁葱葱,为城市景观带来了生机和绿色。

(4)城:城市在河谷中沿河呈带状布局,低多层建筑分区明显。

4.3.2 安泽城市景观规划目标:

(1)河谷山城:从地理环境看,安泽县城山丘、河流、城市紧密结合,呈现典型的河谷山城特色,具有较为独特的景观特征。

(2)历史与现代兼容:城区既有以现代建筑为代表的城市景观,又有以历史上形成的大片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平房区为代表的传统地方建筑景观,新旧共存,体现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3)传承历史人文:各种建筑符号、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等都体现出了山西本土的文化风格,在城市景观上呈现出独具特色地方人文的特征。

4.3.3 安泽城市景观规划探索:

规划形成以沁河为主要景观廊道,以周边山体、树林为背景,以特色风貌区为重点,山、水、城、园交融的景观格局:

(1)“一心”――规划安泽月亮湾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观,为安泽县城公共景观中心。

(2)“三轴”――三条主要道路景观轴线:

一是滨河大道,为滨水景观轴线,具有视线开阔、自然景观丰富等特征;二是国道路,是县城东西方向主要联系通道和主要的城市出入口所在地,具有开阔的视野、变化起伏的地形等特征;三是泽明路,为城市重要公共景观主轴线。三条重要城市景观道路将城市的主要出入口、重点景观地段和结点,以及山与水连接起来,是城市景观认知的重要途径。.

(3)“四区”――五类景观风貌区,包括:

城市公共景观风貌区:为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建筑形成的风貌区;

现代城市居住风貌区:为城市现代化居住社区风貌地段;

传统特色居住风貌区:城市中部、泽明南路东侧的平房区是安泽县城最具规模、最具历史特色、建设条件较好的平方建设区,目前居住环境不佳,但平房区建筑群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方面具有较强的地方传统特色。建议在平房地区的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现状,挖掘这一地区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然景观风貌区:以荀子公园山体、西山山体以及高壁村北山体为主的县城周边山体,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区域。

(4)“六廊”――六条生态景观廊道,塑造沁河及其他6条支流沿线的生态景观廊道。其中,沁河及其沿岸绿地河谷为县城最主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另外以城区内的沁河支流为基础形成的6条生态景观廊道。

(5)“六片”――八片公园绿地。(见表1)

通过这些手段,使市域和市区生态资源背景之间建立联系,并构成自然与人工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生态网络,以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5 结语

城乡规划的实体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城市与乡村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因此在生态系统地规划中,对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因此从发展旅游、塑造城市特色角度来看,城乡生态规划应注重寻找有传统文化魅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模式,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

同时,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必须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使得城乡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在这个系统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处于非平衡状态。只有当城市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时,整个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焦胜等著,《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北京,化工出版社,2006

[2]黄向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7

[3]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29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J08B04)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重要概念;探究活动;建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如果我们把生物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重要科学概念就好比这艘船的舵,掌握着船行驶的方向,没有方向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课堂上没有重要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重要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重要概念,在形成重要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除了在教学建议中十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之外,而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十个主题下面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具体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课中,其重要概念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设计】

活动一:“找家乡”引入,感知“生态系统”概念

师提问:小鸟、金鱼它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环境如何?师生总结:森林、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态系统(看图:海洋、森林、湖泊……)。师追问:“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成分有何作用?”“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

【反思】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知识基础,并使他们迅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自然引入概念。

活动二: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

1.观察: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

思考:有哪些生物生活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底部的泥沙和水里有没有生物生存呢?

生总结: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植物、动物、微生物。

2.活动: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思考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进行一次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在自我介绍中要包含3大要点,第一,我是谁?第二,我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三,举例说出池塘中的哪些生物属于我的家族?

通过活动总结出:植物为生产者,能生产有机物。动物为消费者,消耗有机物,微生物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3.活动:招聘“和平小使者”。

师:看来不同的生物成分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地球年度表彰大会上,池塘中三种生物成分的代表都参加了,在讨论谁的贡献最大时,它们发生了争吵。地球委员会急聘“和平小使者”,下面是竞聘的考题:请你以箭头的形式来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总结:三种生物成分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4.谈论: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能独立生存吗?哪些外界条件对它们生存能产生影响?

总结:阳光、水、温度等称为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的生存有影响。

5.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森林、学校、池塘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反思】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活动三:辨析反例,深化“生态系统”概念

在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师追问:草原上的羊、河水中的鲫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反思】所谓反例,就是故意更换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引导学生思辨的过程中,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容易向邻近的知识、概念泛化。此时,教师故意提供两个反例,通过及时比较与思辨,帮助学生在对错误思维的反思中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活动四:画概念图,理顺“生态系统”概念

【反思】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已形成的重要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重要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对重要概念掌握的情况,更是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化重要概念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暴露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整体反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一般要经历三个认知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建立“舍弃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活动。先是借助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初步建立直观的“生态系统”的概念,接着借助比较森林生态系统、校园生态系统等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学生的思辨、交流丰富表象,再逐步归纳提升,达到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学生能正确地表述:在一定的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满足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整堂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沟通为纽带,以思维方法的获得为目标展开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感悟、分析等活动,接下来,通过画概念图、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行动静结合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建构概念,形成了技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堂才变得如此生动活泼,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我国湿地现状

我国湿地类型复杂多样,分布较广,主要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按照湿地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沼泽湿地、稻田、池塘、水库、浅海水域、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人工和自然湿地。在湿地环境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丰富,不仅是植物,还包括许多动物,例如,鱼类、鸟类、双栖动物等。虽然目前我国的湿地种类较多、面积大,但由于湿地的作用被人们认识的时间较短,使得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不够,甚至常发生湿地被破坏的情况。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或污水处理不当排放到湿地,对湿地水质产生影响,造成湿地污染现象严重。另外,若是在湿地周围进行大面积开荒,也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不合理利用湿地的原因,都会对湿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2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物质生产的功能

湿地所在地拥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物质生产的功能。每一片湿地都有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生物物种,有鱼类、鸟类以及其他种类的动物。另外,由于湿地水源条件较好,加上其他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使得湿地的植物生长条件较好,生长茂盛,这些植物不仅具有维护湿地生存环境的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运用湿地物种,不会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湿地的很多物种都是农业、牧业、养殖业、编织业等多种行业的生产资料来源,这就促进了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2.2大气组分调节功能

湿地中生长着大量的植物,能够吸附空气中的CO2,释放O2,同时能够吸附空气中有毒的气体,从而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在湿地的各种类型中,沼泽湿地具有强大的吸附功能,工业中的污水、废水等含有大量重金属的工业废水经过沼泽地时,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会被吸收。

2.3固定CO2功能

湿地因为水分过于饱和,从而具有厌氧的特征,里面含有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加上湿地中微生物的活动是比较微弱的,植物残体缓慢分解释放CO2,最后会形成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这两者都具有固定CO2的作用。

2.4调节水分功能

湿地的水分含量比较大,特别是河流沼泽,蓄水量较大,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补给地下水,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水平衡,通过湿地调节水分的功能,可以有效避免水旱灾害,因为湿地具有蓄水和放水功能,在枯水期可以适当放水缓解干旱,在丰水期就可以运用蓄水功能,调节水平衡。在湿地中,因为植物比较茂盛,能够进行较大的蓄水,并且经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作用,将水汽送回大气中,有利于空气湿度的保持,能够对降水进行调节。

2.5调节区域气候功能

湿地一般具有比热容量大的特征,在遇热的时候可以吸热,在遇冷的时候可以放热,利用湿地水分蒸发和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湿地周围的温度,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从而调节湿地周围的雨量。如果湿地是靠近城市,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湿地靠近农村,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生活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2.6提供动物栖息地

湿地的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为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场所,特别是为野生动物和已经快要濒绝的动物提供了很好的安身场所。在湿地聚集了很多鸟类、两栖动物,它们在这里繁殖、居住、迁徙和过冬。湿地面积在地球上只占6%,但却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是一个大型的生物居住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种类和生物多样性。

2.7生态教育功能

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湿地建设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城市中的湿地公园不仅具有一般湿地所具有的功能,还承载着生态教育功能。有些城市建有湿地生态展览馆,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湿地的生物生存环境和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强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