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5:58:46
导语:在继续教育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办出特色,注重实效,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则。办出特色是指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以特色求得自己的快速发展,因为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后的一种后续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继续教育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继续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继续教育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体现出继续教育的自身价值,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有限的投入去求得最大的效益。对办学者来讲,要强调针对性和办学后的效益性;对学习者来讲,要强调学习后在工作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2.合作办学,开放办学,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命运与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我国的各类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生力军。企业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更多情况下讲求办学的直接效益;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深入、理论性较强,有利于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科研院所办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团体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发挥科技前沿与专家聚集的优势。开放式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借鉴一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国情,遵照我国的法律和法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教育事业能否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这是个综合指标,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尤其是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因为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受教育面,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继续教育使受教育者确实尝到接受教育的甜头,这样才能达到使社会各界都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局面,滋生继续教育持久而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加重点抓好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增新、补缺和拓宽为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的选聘上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研修要求而定,教学形式上要结合所选课题性质和学员组成的专业、层次和结构类型等,采取自学、面授、函授及脱产等形式进行,并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通讯设施举办开路和闭路继续教育电视教学。
2.完善教育法中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继续教育法,国家也没有制定更系统的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目前而言要严格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全国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结合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自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要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把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选择好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继续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充分证明,在未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同时,信息网络也将为继续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把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的便利条件,利用日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技术,以普通高校为骨干,以成人高校和各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虚拟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倡导学习者本人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发展网络学习,倡导继续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
继续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并贯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框架布局,促进并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企业与职工继续教育。本文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自身继续教育机构的主体作用及在岗位应用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教育和企业专才培养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以高校继续教育联合共建校企合作联盟为依托,就如何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和地方继续教育政策与法规也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将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来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各类高校、科技协会、社会团体等也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制定相关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与创新举措,使我国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发展轨道。十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全面综合改革新举措,以“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继续教育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促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既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职责,更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需求
当前,继续教育向品牌化、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求特色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大力开展以服务就业和人才升级等职业技能为主培训正逐步成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新亮点、新风景。高校与企业共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我国继续教育创新与经济转型提出的新要求与新趋势。大力发展应用技能培训、职业能力鉴定、高层管理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中应对综合立交桥式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路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换代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点课题和实践难题,也是实现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重组、培训模式等必须与行业企业人才培训需求相一致,打造校企联合课程和培养体系。高校在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等方面,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二、构建两个“基地”,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渠道
(一)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社会优质办学资源,打造“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盟体,建立人力资源持续开发机制,特别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力强、容量大、市场广、渠道宽的行业企业联合成立“国家卓越管理培训生继续教育基地”。培养紧贴国家经济金融、社会服务、影视文化、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签定《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书》,共建国家卓越管理培训生继续教育基地联盟。按照行业、企业委托培养管理岗位标准,以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制订课程模块。对符合企业委培要求的准、应届毕业生,社会转岗就业人员,经专业的人才测评和选拔程序通过后,参加继续教育的定向定制课程的培训和学习,培训结业,颁发核心职业技能培训合格结业证书,并由委托企业按《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书》约定录用受训学员。1.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的目的与意义一是通过建设就业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校准、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城市社区发展、行业特色建设能力,拓宽高校继续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多元化合作渠道,推进创新型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制与机制建设。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与广度,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共担教育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通过提升和优化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机制。四是促进校企在行业用人标准、培养体系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对话交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对接,提升高校与企业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保证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效果。五是探索继续教育促进城市发展的方式渠道,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开展区域产业调研与分析、产业人才结构诊断与规划,促进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多方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六是建立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化学习平台,推进课程、师资、人才、科研、资讯等教育与需求资源的共享交流,探索分享渠道和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和开发的效益。2.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的运营与实施卓越管理培训生培养项目包括两大模块,即核心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①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学员实行半封闭式集中管理。学员工作采用辅导员制,培养学员的日常规范和道德修养。组织学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技能、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开设《国际礼仪》《演讲与口才》《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课程体系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②由专业职业测评师对学员进行职业兴趣及相关能力的测评,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学员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发潜能。③教练技术,塑造人格与职业化素质。技能培训主要包括:①职业资格鉴定,名师面授,赢在起跑线。②课程订制,学以至用。③企业家讲堂,学员与总裁零距离。④ERP沙盘实战模拟,让学员真枪实弹驰骋职场。
(二)与企业共建“企业大学模式”的继续教育基地
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按照综合立交桥式培训模式设立的网络化或现场教学的企业学习基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共建“企业学院”,通过企业文化、学习习惯培育,搭建企业应用管理、人才再造、升级增效的智力创新平台。1.基本特征一是从组织结构方面看,企业学院具有完整的学院结构,与社会性的普通学院一样,如:课程内容、课程对象、师资、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模块。二是从架构理念方面看,主要通过以企业员工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来设计和运营,让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企业员工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以此增强企业创新力和职工向心力。三是从教学模式方面看,主要以在线学习(E-Learning)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创新手段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四是从机构存在方式方面看,企业学院既可以是实物存在的,也可以是网络化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网络化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企业学院向以虚拟化存在方式转化。五是从运作核心方面看,企业学院以科学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企业知识资源体系、重构知识管理体系;以企业自身的人才生产线创新企业人队伍建设。2.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一是包括通用课程、定制课程、自开发课程等;及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参考或实用性的资料等,师资队伍包括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培训师等内容资源;二是包括以采购、引入、存储、分类、更新、维护等为学习内容的管理机制、包括学习资源分配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角色权限管理、教务考务管理等管理资源;三是以IT技术为核心包括卫星、传感等技术资源。
三、践行三个“五位一体”工程,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
(一)“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模式主要是坚持在实践中创新体制机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根本,以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拓宽优质资源为主渠道,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以提升继续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以优化发展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为手段,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力量继续教育联盟。借鉴国际继续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与基地建设新经验,搭建和设计资源建设体系与平台,建立优化的市场化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信息化新技术,按照学习者和学习需求组建全国或地方继续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联盟,探索并建立健全多元化资源开放与资源共享机制,以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需要。
(二)“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一是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技术手段,以线上导学或线下面授相结合,“线上”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线下”以采集需求为导向,量身定制精品课程,送教上门。编织立体化培训网格,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型的教育模式,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让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从“草根”到“将军”的梦想。二是通过对行业企业等进行诊断咨询服务,对行业背景及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培训产品,做到培训前的系统规划,培训中的无缝对接,培训后的跟进转化。三是对“骨干队伍”提供教练式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是人才的梯队建设与优质人力资源的储备,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定义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形式。高校与企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要实现培训体系的立体覆盖。一是要保障根基,设计与基层班组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学历+职业双提升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企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及从业者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渴望。二是针对管理者队伍的管理创新与胜任力、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培养体系。三是教练式管理培训体系和企业家修炼等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4-01-06(1).
[2]徐朔.德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3(2):61-64.
[3]庞学铨,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继续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9-73.
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中包含市场属性,这要求继续教育采用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与手段。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必须用市场化理念建设和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管理模式,来推动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改革完善。
(一)市场化内涵
市场化指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非强制性教育体制,交易行为取决于交易主体自身衡量利弊的决断,而非受外力因素强制产生交易行为,即以市场方式解决产品供需问题,发挥市场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企业自身和市场整体的发展。因此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手段,调配市场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
(二)继续教育市场特征与属性
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其基本内涵是在大学继续教育中要树立市场意识,研究继续教育市场变化,服务继续教育市场发展需求,为办学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大学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属性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办学理念的市场化,继续教育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定位发展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调整,积极开发继续教育市场,对市场需求进行引导;②发展思路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需要重视经营性和办学效益,在创造社会效益同时追求高校效益最大化,强化继续教育经营性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③办学方式的市场化,继续教育要注意提高办学方式的竞争能力,政府监管部门需建立和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校要注意提高办学质量和经营管理能力,开放化办学,建立和发展竞争优势;④办学环境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发展需要健全法制的保障,政府相关部门需尽快完善继续教育有关法律规范,高校需强化与市场对接的机制;⑤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还包括学习需求、就业、办学经费等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特点,学员就业与办学经费通过市场化机制落实,可以说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在适者生存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迎接市场挑战适应市场需求,将市场化作为发展基点。
二、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培训质量和成本为核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手段来组织各类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会各类各层次人群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建立和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继续教育办学调控和监督,以保障市场化机制正常运行,发挥继续教育管理职能作用。
(一)管理机制的市场化
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可以参考借鉴企业的体制框架,建立起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首先,高校继续教育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借鉴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奠定市场化机制的基础;其次,继续教育需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捕捉信息抓住机遇,为学员招生、市场营销等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第三,继续教育的项目开发到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工作需采用市场化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第四,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人是第一要素,需要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确保用人的公平、合理;第五,继续教育要受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需借助会计报告制度等实现监督机制的市场化。
(二)办学机制的市场化
高校继续教育应丰富拓宽办学方式,实现办学机制的市场化。首先,需坚持“走出去”,着手校外的函授站、办学点建设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范围;其次,需强化、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的优势作用,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等服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后,需进一步拓展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将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
资源配置是继续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需要围绕市场化对高校办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整合社会办学资源。这要求高校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按市场化要求来配置资源,同时整合社会上的教育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善于运用外部资源,实现办学资源的最大化、最优配置。
三、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本质所决定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缺少公共性、计划性和严肃性,教育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办学经费多数自筹,操作灵活性大,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体系。
(一)优化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层次齐全,政府无法包办继续教育,难以全面满足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管理体制为市场运作,由集中统一管理变为宏观调控、协调指导,赋予高校办学自,为市场运作体系提供前提条件。
(二)转变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继续教育市场运作体系的建立需要先转变自身观念,只有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市场运作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清醒的认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树立危机意识,具有开拓精神;其次,高校应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企业思维进行市场化办学,要有成本效益意识,有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体系建设;再次,高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员提供围绕学习、培训的多方面服务,同时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品牌形象建设;最后,高校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着眼全球教育市场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挑战。
(三)市场化运作的途径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市场化运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市场化趋势大发展的今天,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转换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高校可以推行项目运作制,使办学实体企业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通过项目运作制发挥师资团队的能力和潜力。在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求专业设置、项目营销、学员招生、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市场导向,确保实施过程走市场化之路。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化团队,形成标准化流程,积极进行品牌营销,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四、以企业化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
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实施企业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人的管理,重视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继续教育管理进行企业化管理创新。第一,需明确办学管理主体,界定继续教育办学实体资产的产权,明确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使各方关系、责任、权利明晰;第二,需精简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的岗位构架,明确岗位职责,由主管机构协调监督,办学单位独立核算,构建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第三,需引入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方法,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第四,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行聘用合同制,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确保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坚持因事设岗、竞争激励的原则,加强聘用管理和聘后管理,建立考核制度、用人机制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调配;第五,需完善分配激励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合理拉开薪酬待遇差距,可建立岗位定年薪、业绩定奖惩、贡献定奖金的分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办学,以自身发展为目标,构建投入产出机制,协调好教育办学方、投资方、受益方等多方关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多方面保障。
(一)形成市场化的监管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应理顺政府与办学主体关系,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同时还要赋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注意激发和保持办学主体的主动性,使其能够灵活应对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变化。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自身职能定位,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宏观管理,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的完善,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市场规则和规划,建立公平、统一、开放、动态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对继续教育市场竞争进行合理引导。同时,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监督机制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加强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作用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进行多元化评价与监督,从而建立完善而全面的市场化监督体制。
(二)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思路
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高校继续教育的经营管理既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还要重视资本经营规律,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社会效益,还要关注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在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办学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使办学机构精简高效,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在继续教育经营管理中兼顾质量和效益。
(三)形成市场化的服务理念
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服务理念,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管理重心放到为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与环境保障上来,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对办学主体的指导约束作用,为继续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学员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满足学习需求为办学目标,最大程度为学员提供教育服务。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应注意考察学员的兴趣、能力等情况来因材施教,坚持为学员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将办学和管理重心放到学员身上,为学员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使其处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只有树立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竞争机制,才能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提供保障。竞争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求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公平、开放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使继续教育各方主体能够在平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其次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形成竞争性的管理机制,所有人员按能力、业绩上下进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合理、高效灵活,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高效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才能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
(五)形成市场化的法制环境
继续教育市场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制环境的支持,只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教育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法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既要在国内面对众多国内外继续教育机构的竞争,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国内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范,熟悉国际教育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凭仗,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证竞争的公平、合理。目前国内继续教育市场相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加大教育立法力度,形成法制化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坚持依法管理,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六、结语
关键词:继续教育;模式;发展模式
收稿日期:2007―04―04
作者简介:刘慧(1982―),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一、继续教育基本概念的研究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旨在抓住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于继续教育的概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4年在其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对继续教育的概念作了界定:一是继续教育的对象,指已脱离正规教育的、已参加工作的、能负起社会责任的成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二是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某些人(或某个人)在某阶段接受的正规教育(如攻读学位);在某个新领域进行知识的更新、知识的补充和知识的探究;在某方面或特殊领域对知识、技能的探究、创新和学习:“为了适应职业的转换和提高能力而学习”。(关世雄,1991)这个界定规定了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和目的。该定义在世界范围内虽具有共性,但它的含义很少得到一致赞同,因为“继续教育”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术语。因此,不同国家,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理解、说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英国,继续教育泛指成人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接着继续开始的职业的或综合的教育。在美国,继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为更新,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是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有关自己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增长对别的职业的了解。在德国,把继续教育置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之后,理解为人的第四阶段的教育。在俄罗斯,视继续教育为完善人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作为连续教育制度的个组成部分。在法国,继续教育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人适应不断转换的能力和适应新职业的要求。(吴智泉,2006)在日本,把继续教育叫做研修,即研究、进修,“主要形式有三种:在职培训、业余培训、自学和自我发展,自学可以与业余培训的课程结合起来,由政府举办内大学或大公司进行证书考试。”我国《教育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诸如此类对继续教育的定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各国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理解和侧重点的把握,体现了一国的国情。虽然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在我国的正式法规(如《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等)却比较一致地认定“继续教育”是指“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所进行的延续性教育。
二、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
1.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模式”在学术界的使用频率极高,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它是由模型转化而来,属于外来词。英语表达为“model”。其本意为尺度、样式和标准。我国学者在具体的研究中,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已赋予“模式”新的内涵。如《现代汉语辞典》将“模式”定义为: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研究认为模式的本质:一是用简化的方式,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复杂的研究对象进行清晰而简略的解释;二是来源于实践,是经验的升华,通过一定的条件又反馈到实践中,用以指导实践;三是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四是标准范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可效仿性;五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平衡模型。
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一词,在国内不少研究论文提到,且有部分文章还以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为题。由于各专家学者对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解不一致,因而在论文中阐述的角度不同,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是以办学体制为主线索,如刘长平的《我国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中所提出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有的是以办学形式为切入点,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者王爱义在《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一文中谈到以培训项目为核心作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王华峰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岗位培训是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三大组成部分;有的则是从组织发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讨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如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杨永星与张素江《中国大学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及未来趋势》。此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什么是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构成因素缺乏深入综合的研究。结合学术界的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发展模式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和标准样式,发展模式是由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目标和战略、途径和机制等方面的统一体。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是以继续教育的未来为基点,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寻求持久竞争优势,实现主要发展目标而主动地、系统地的谋划发展方向、实施路径、工作策略以及步骤方法等。发展模式应是实现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这种目标不仅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引导资源的配置,而且有助于协调不同部门。
2.构成要素
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由战略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个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
(1)战略定位:是指继续教育长远的或一个阶段内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等。
(2)管理体制:是有关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管理组织制度的总称。任何一个管理组织都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管理。即:一是有合理的管理机构设置;二是管理权限要明确、有权威;三是要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流通;四是要有高昂的士气、氛围和工作满足感。管理体制对管理效能状况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效能正常发挥的保证。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应是适应继续教育客观规律,并为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服务的一系列的管理机构及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管理系统.
(3)运行机制: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事物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的总和。运行机制必须合乎继续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4)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是继续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环节。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办学状况的评估、办学条件评估、办学机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评估、办学机构效益评估五个方面。
三、国外实施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
本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综观世界著名大学办学成功的经验,都强调了教学、科研与应用科技服务的办学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继续教育内容。
在美国,高等院校一般都附设“继续教育学院”,有的增设“继续教育系”,有的设置一个中心,为本区提供学分课程和各种进修机会。据统计,美国有320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三分之二设立继续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中心。它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流行的教育思潮,对美国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美国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每个人。在美国,参加继续教育是不分阶层、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区域和职业。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二是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入学形式上,学生入学不用参加各州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只需经过学校必要的测试后就可进入学校学习;在时间上有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在内容上既有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生活、娱乐方面的知识;在类型上有研讨型、进修型、座谈型、专题型等;教学方式可以是面授,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录音、录像带或卫星;三是实用的教育目标。美国人深受实用思想的影响,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是为了用,学的东西必须有用,否则就不学。因此,继续教育的目标往往是针对其工作部门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并要把它们立即应用于生产。从政府办学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展的状况要求怎样,就设立什么样的继续教育机构,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四是丰富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在继续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大学利用现代化手段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英国素有世界继续教育之乡之称,其成人教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比较发达完善。英国继续教育学院历来由地方教育当局举办和管理,按英国政府教育白皮书,从1993年起,继续教育学院不再属于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作为法人代表,学院只有以下权力,向16岁以上的人提供教育和培训、聘用学院员工、自主与其他单位签订协议、管理学院财产和经费、扩展教育培训范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与当地政府联合办企业等。继续学院办学管理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的成员一般10~20人,由企业界代表、地方企业与培训理事会代表、教师代表、地方社团代表和院长组成。学院董事会确定学院的办学方针并监督其实行,确保学院的办学质量。
在英国继续教育发展史上,政府主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问题、制订法律和政策、财政资助、鼓励和引导组织及个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领导和组织实施继续教育的各种行动计划和活动等各种手段来发挥积极作用。在继续教育体系上,英国1944年和1963年法案,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案》颁布改变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管理体制,中央收回管理权利,削弱了地方当局的权利,建立了由教育部、就业部、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地方咨询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培训和企业委员会共同决策管理的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英国于70年代后开始继续教育的课程改革。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取决于主要的考试和审核结构,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学术和非职业课程,课程包括学术课程(开设普通国家教育证书A水平和LessCommonAS考试)、特定课程(提供在工作中学习的课程)和一般职业和娱乐课程(开设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三部分。(李斌,2003)
英国政府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总是注意调动各种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关心和参与继续教育,强调继续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所以例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该制度使全英分散的部门或地方自行的职业教育(岗位)证书统一起来。该框架共包括三类证书:一类证书是普通教育范畴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和教育普通证书;另一类证书是完全针对就业岗位需要的国家级职业证书;还有一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兼有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特点的、为适合16岁以上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要的国家级普通职业证书。并且,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制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资格体系,该体系共分11个类别、五个资格等级,五个资格等级分别对应于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及专业人员。(陈礼,1999)与此同时,英国通过拨款、国家考试和宏观规划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的调节效应,并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以维护统一的学术标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108-109.
〔2〕廖伟群.英国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04,8(上半月)34-37.
(一)高等教育基本矛盾发生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已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提升。继续教育以往在学历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和资源供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继续教育内部多种教育形式之间存在壁垒,电大、函授、成人教育以及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之间培养标准不一,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习成果的衔接,亟需进行相应的交流机制,实现不同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密切围绕国家经济活动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国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创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这样的新形势下,继续教育迎来新的增长点。
(三)社会人才观念出现新趋势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人才观念从过去的强调整体逐渐转向关注个体,公民的价值追求呈多样化发展,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表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更加回归本源,更加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应该发挥其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优势,满足个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定制化学习需求,适应价值多元化时代的趋势。
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一)实现继续教育各种学历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衔接
我国继续教育形式丰富多样,电大、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长期以来竞相发展,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教学质量和标准不一,不同教育形式学习成果之间难以转换利用,存在资源浪费和管理困难的问题。继续教育改革,就是要畅通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通道,推进学历教育成果间的互认和转换。
(二)实现继续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成果的互联互通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因此,继续教育也必定要面向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发展。目前我国各行业拥有繁杂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关专业领域建立了对应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的改革,应该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桥梁,把非学历教育成果如各类资格证书等,按照相应的学科标准和程序与学历教育的学分相匹配,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
(三)发挥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功能
继续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具有灵活、开放和个性化的特点。继续教育应该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体现学生的职业、兴趣、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等级、分层次设计考试内容和学科,使追求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兴趣教育的不同考生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育形式,把教育过程向后延展到学习生涯始终,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公民的教育需求。
三、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借喻金融领域银行的概念,把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全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以统一标准转换过后的学分存储起来,然后按照相应的程序在继续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实现转换。第一,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使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在一致的框架体系下完成,保证各种教育形式的可比性和沟通性。继续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设置上全、新、活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起国家统一的继续教育课程学分库,建设一套涵盖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系,对每个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知识要求、能力体现等作出细化要求,并量化赋值,使其能平滑地与其他教育形式学习成果对接。学习者所接受的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对照国家课程学分库的标准体系,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积累,进而为他后续选择其他教育形式进行对接提供依据和服务。第二,建立简明易行的学分认定和转换程序。建立继续教育不同学历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如电大、开放大学、远程网络教育以及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等的学历教育部分,由各办学主体之间签订相应的协议,打通各种教育形式之间互认互通的渠道,实现课程学习成果可积累可转化。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的学分兑换机制,获得相应学习形式的成果认定,也可以转化为其他教育形式的学习成果。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其职业经历、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在线学习、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成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资历、资格和能力,应该按一定的标准转换成相应的学分,纳入学分库统一考量和使用。建立国家自理框架,对接继续教育国家课程学分库,按照学科质量标准、课程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学分积累、转换、认证体系,打通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部分与各类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间的沟通渠道。第三,改革继续教育的考试评价方式。学分银行实质上是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学习历程的全记录,这一过程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理念高度吻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呼唤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价。继续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应变革过去单一分数呈现的形式,为考生提供一份详尽的考试结果评价报告。不仅是对其本次考试的成绩做一个终结性的评分,还要详细告知考生该考试成绩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告知考生在这门学科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达到了哪些学科培养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今后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等等。为考生提供全面的考试评价服务,发挥继续教育的指导功能,促进考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方向,为学生选择后续的教育形式、工作领域等提供指示引导服务。
(二)拓展继续教育内涵和功能
在学分银行的整体框架下,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考试评价,扩充学分的内涵,不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素质能力等进行考察,还能对其所参加的教育形式进行评价,对前置学习经历在满足课程目标、培养要求、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表现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通过学分银行建立起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对教育结果进行适当量化比较,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开展年际间比较分析,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和咨询建议,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人教育备受社会关注,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渐形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成人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其普及范围不断扩大,接受教育的社会成年人日益增多,全国从业人员参加岗位培训的人数稳步发展,办学单位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充实和改善,办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体制制度日益规范,监督管理日益到位,成人教育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资源,为社会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些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使得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们对于成人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有的人是根本不了解,有的人是片面性了解,进而导致与常规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大众对它的认识不足,成人教育学校龙蛇混杂,标准不一,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效益一直很不理想,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自,与市场脱节,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适应,呈现形式化和片面性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动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措施
随着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面临发展契机,但就业市场的尴尬局面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成人教育要不断打破旧的、固有的教育模式,寻求新的、更加适应市场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1、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已进入教育大众化时期,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社会的一切力量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要从自我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教学方式和过时的教育模式,树立创新发展观念,以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成人教育的自身转型和发展,加强教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接受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创新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教风学风,广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成人教育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1]。
2、注重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成人教育教师是办好成人教育的关键,其素质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创新的眼光,提高专业化水平,注重教师对最新的市场动态、高新产业的技能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及时、有效的掌握,注重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结合与提高,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在个人素质方面也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
3、创新监管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成人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重点,一个好的监管体制为一个好的教育机构提供良好的运行框架。在课堂上,要创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坚持建立高质高量的课程体系,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加以不断调整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和相关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监督的力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处罚责任制度,严肃教风和考风,保证成人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2]。
4、建立激励机制,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教学激励制度,采取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热爱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师资力量,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率和质量,鼓励成人教育办学,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相关机构企业的力量,提供技术、理论、资金、资本、设施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习外国成人教育的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就业市场的最新信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预测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引进最新的理论成果,注入新思维,为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信息、新方向、新视野,促进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理念的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诸多问题,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培养专业性和创新型人才,支持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结束语
关键词:县域; 教师继续教育; 协同发展; 实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即教师职后培训已有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工作逐渐发展形成体系,至今为此,在职中小学教师大多经历了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技能教育、专业发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进程中,国家有法规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管理、规划指导,教师培训机构有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中小学校有校本培训,已基本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体系,确保了当前教师培训工作正常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继续教育还欠规范,未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自主学习,创新发展更是困难重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阵风,走形式过场的严重现象,教师继续教育的全员培训、持续发展难于保障,效果欠佳。
针对这些矛盾和发展的局限性,我们积极探索出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途径、模式和方法,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协同发展思路,全方位、各要素同步、合作、互补,整体推进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一、政府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规划、政策导向、发挥保障职能。
1.县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视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头等大事来对待,明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重要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政府和相关部门能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予以全力支持,既保障培训经费,又制定奖励措施,更能排忧解难;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指导,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牢固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辱使命,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
2.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章可循、有序实施、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能结合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保障继续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工作指导,构建体系完善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使县域教师教育工作规范有序,持续发展。
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发挥培训业务的统领职能,全方位扎实有效推进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1.发挥教师教育工作母机作用,有序实施县本级各类培训工作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县域范围内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业务培训的航母,它集“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学习资源中心”于一体,在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起着引领、管理、培训、评价指导等统领作用。为此,我们注重调研,结合本市教育教学和教师学习所需,科学合理地组织县本级各类培训。如针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组织全市中小教师进行通识理论和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集中培训;针对学科结构矛盾,我们聘请省、地、市县级高校外教等专任教师,举办短缺学科强化培训班;针对校本培训,我们聘请名师和一线骨干教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针对班主任工作,我们举办中小学班主任集中研修培训班和远程班主任培训班;针对骨干教师,我们组织举办以教育科研为重点内容的骨干教师研修班;同时还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地市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针对学前教育,举办幼师全员培训班;针对学校管理,举办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专家报告、远程学习,有名师讲座,有示范引领、现场观摩,研修和经验交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送教上门与校本研训指导相结合,切实做好县本级教师培训工作。
2.充分利用县域师资优秀资源,科学指导校本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校本培训已实施了好几年,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还很不规范,也不经常,有时冷时热的现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计划实施,评价监控以及培训途径、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教师培训工作发展。针对这些,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县域师资资源优势,深入中小学校和教师,科学指导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职能、指导职能、评价调控职能,扎实有效稳步推进校本培训,包括深入教学一线调查、收集整理中小学校和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组织优秀辅导师资和各类学习资源,到全市各中小学校指导交流,如问题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学习指导、优课观摩、外出取经、小课题式教育科研等,使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稳步发展。
3.整合各类教师培训资源,广泛调研,为中小学教师自主创新和业务学习提供信息指南。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如何,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是重要方面,而全体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关键,只有教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员性、经常性、整体性才能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现状,特别是困难和需求,积极整合各类教师学习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学习手段和环境改善、教育信息等,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并组织和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各学校和教师群体中面对面交流指导,共同研讨,为教师学习牵线搭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效果明显,使教师自主学习与各级各类培训同步、互补,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部分,真正构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实在在的网络体系,促进了教师自主发展与各级培训的协同发展。
三、中小学校同步合作,扎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努力使全员培训落到实处。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学习指导、研训实施、支持服务、评价检查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关键,学校校长的理念和管理思路、学校的学习制度、激励机制、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教师自主学习条件的改善,教师的继续教育风气等无不对全校教师的学习及专业成长起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各项工作职能至关重要。过去,学校的组织职能得以充分体现,校本培训实施以来,学校的培训和指导职能逐渐强化。但由于多种原因,校本培训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乡村中小学校的校本培训走形式、一阵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效果欠佳,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为校本培训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指导,推进了校本培训。如我们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开设校本研训课程,指导校长抓好校本培训,又组织各校学科带头人举办校本培训研修班,组织校本培训现场观摩会,引导开展校本培训,派专任教师深入中小学校参加校本培训活动,给教师作校本培训辅导讲座,同时为校本培训提供资源服务,如国家级培训资源,省级培训资源,高校及教育科研部门的学习资源以及本县区域范围内的优秀资源,包括远程资源、文本资源、人才资源等。校本培训模式不拘一格,既因陋就简,又创新发展,诸如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培训、教学问题研讨活动、优课观摩、优秀教案、课件论文展示,教改课题科研、送教下乡或挂职学习之类的城区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学历提高培训、教师基本功、基本技能培训与过关,远程学习、专题讲座,名师点评等,包括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引领,专任教师的指导和丰富的教培资源与信息的支持服务以及检查、评价,典型推介等。总之,中小学校本培训异彩纷呈,逐步走向制度化、系列化、经常化、全员化,科学规范地有序实施和发展。
四、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培训信息指南,结合自身教学所需,加强自主研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小学教师是继续教育的主体,继续教育的实效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实际中。因此,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就要从教师出发,从教学出发,集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兴趣性融为一体,发挥教师自身在继续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自主研修成长,只有这样继续教育才会真正全员化、经常化、从而有序有效地发展。为此,我们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在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中,强化教师自主学习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自主研修和业务学习,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终身学习的理论体系。
2.在各类集中培训中,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主动性,增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信心、自觉性,尽可能体现培训双方的互动、合作、同步提高。
3.广泛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意见,根据教学所需、教师所需,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努力使教师继续教育立足实际,增强针对性、实践性。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教学,贴近教师,切实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使广大教师深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
4.积极为教师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方便教师的自主发展。一方面让教师培训专任教师或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同中小学教师交流指导,引导他们如何开展自主学习,找准每一层学习的契入点,把理论学习和实际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指南,增强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选择性、灵活性、针对性。信息指南包括理论学习、名师专家、课程资源、培训信息、学科答疑、教育科研、典型经验推介、学历提升、政策法规、学员成果展示等学习项目指导,尽可能方便教师,满足教师的自主学习需求,以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成就感,激发广大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自觉性、恒常性。
5.加强广大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和指导,让教师有基础、有能力自主创新发展。
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外在客观条件方面的,也有内在主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方面的,我们一方面通过政府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使教师继续教育无经费负担,另一方面切实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适应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多元性,如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等,从而多渠道、多形式地自主学习、成长发展。
6.联系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包括学分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学习评价考核方案、奖惩制度等,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多元发展,规范发展,真正实现县域教师教育工作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管理和支持下,在教师培训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自觉努力下,全员整体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
[2] 李湘蓉主编.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
[3] 贾腊生主编.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4] 文锦主编.继续教育新视野
关键词 未来 非学历继续教育 发展战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9 文献标识码:A
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由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组织开展,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越来越被大众所广泛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内容不断得到丰富,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不可否认,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体制、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顺应时展的大趋势,为今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1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
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普通高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院校开展的不授予学生学位的教育课程、培训项目。我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普遍深化,很多岗位对在职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为此,我国高等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不同院校针对自身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但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最近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我国高校有八成左右开展了非学历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不单单仅限于成人教育,逐渐意识到社会对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当今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培训为主,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相关领域的继续教育培训。
2 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社会需求加大,教育地位提升。近年来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众多企业对职工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非学历继续教育地位逐渐提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继续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项目迎合时展的潮流,培训市场出现了品牌竞争,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加深,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不断深入。
(2)培训项目增加,培训机构走向专业化。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国际化培训项目,加大对培训项目的改革创新,教学质量将大幅度提升,联合办学国际互动的培训项目不断增多。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繁荣发展,会呈现出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专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
(3)民办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不断增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民办非学历继续教育往往注重教学质量,主动招生,与各高校形成竞争的趋势,有利于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
3 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发展的意识。虽然我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高校的领导层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历教育,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轻视非学历教育,忽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觉得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有可无,没有充分认识到终身学习制度的科学性,觉得非学历教育是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的责任,无法充分利用各学院的教学资源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事业,难以用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
(2)教育模式陈旧,缺乏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教导,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无法针对需求变化快速调整发展策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意识,缺乏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目标的探讨,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仅仅是想当然地制定教学方法。很多培训机构高薪聘请的高校老师往往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缺乏市场针对性,或者有较好的培训项目,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难以取得长久的教学效果。没有做到创新式的教学,也无法迎合市场需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
(3)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统一。各个高校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有的院校高度重视的同时,一些院校忽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导致了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规模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浙江大学 坚持“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办学基本方针,开展了几乎全部专业学科的继续教育科目,同时在党政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也开展了培训课程,规模不断壮大。相比之下,部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各高校在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上主要呈现分散发展的态势,各院校以及民办机构自由发展,自由招生,自主管理,各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各院校的教学优势,不具备完善的发展体系。
(4)教师专业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我国继续教育开展较晚,没有专业的继续教育教师,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大多由本校教师担任,部分教师重视程度较低,不注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也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大多受教育群体是由所在单位出资被迫参加培训机构,学习兴趣较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付工作要求。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4 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策略。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终身教育制度的有利支持,我国应该尽早制定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法规,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策略,创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氛围,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统一管理体制,开展合作办学。不同的高校都有不同的教学资源,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可以统一管理,建立管理机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合办学,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控。把各高校的优势专业课集中起来,各行业专业人才汇集起来,打造品牌效应。在继续教育开展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变化,分析社会需求,开办能够满足人们群众需求的培训机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优势项目。注重培养适合继续教育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各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教师培训项目,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式发展,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4)充分利用各学院自身资源优势,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联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积极开展不断创新的同时,逐步形成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理论深入化发展,结合各自优势,深入各个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实现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互动开放式格局,动员社会、学校、政府多方面的力量,创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5 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紧跟时展的趋势,适应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各界受教育群体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刁庆军,严继昌,李建斌.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