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00
导语:在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素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为“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不把文化素质提高,就不能领会,或领会不了教育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就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一 确定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目标
这个实验的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学会高效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能够以自尊为本,以自爱为荣,以自强为律,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2.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渐使学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广泛的兴趣,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谐的人格。
4.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妥善地接纳和正视自己,从而提高心理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自觉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6.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学会与异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心理,努力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抓好典型,改变观念
我县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从抓好一所典型学校,找出基本规律,利用生动事实改变人们观念起步的。我县黄村第五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过去这所学校出现了许多老大难问题,1990年张文学同志接任五中校长,他以校为家,带领全体教师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县中学教育的先进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仍是积极进取、开拓前进。1996年他们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抓住“心理问题”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断地提出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他们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们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采访和报道了五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及时抓住这个好的典型,并由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挂帅,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宣传这个典型,改变了众多领导干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小范围实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新事物,怎样运作,有什么规律,五中的经验是否完全可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为此我们决定进行小范围的实验,以便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997年暑假,我们选派了十五所学校的代表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习班。经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全县1/3的学校有了开展心理教育实验的教师,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他们经过考试均获得了授课与咨询的结业证书,这为我县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地开展这一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
这十五所学校,由中教科牵头,以五中为龙头组成全县协作组,以五中原有教材为基础,开始了有组织的实验工作。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四点经验: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课排入课表。课堂教学不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要以心理训练为主。突出心灵的感悟,要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重点放在“怎么办”上,确实为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仅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方法。我们把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定位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为疏导个别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服务。实践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是正常的,障碍严重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在中学不宜提倡所谓的“心理治疗”。
(2)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训练
我们利用《心理自测与训练》这本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利用军训、春游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务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创造性教育”;利用各种竞赛活动开展“竞争”、“思维方式优化”、“胆量”、“应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课堂上的每一讲都要求教师要有训练词,以积极、健康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怕困难,轻松自在”等。这些暗示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效果。
(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必须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础上才可以被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周围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中成立“心理素质互助组”、“心理素质教育研习小组”等,开展学用心理方法演讲比赛,在高年级开展有关心理问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让学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全面提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的口号是“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为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我们在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使全体教师都能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觉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第二阶段小范围的实验,基本摸清了适合我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条正规课堂教学与心理训练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
结合,全面心理教育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3.培训师资,大规模开展实验
在做好实验教材的编写,小范围摸出经验的基础上,局党委认为在全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于1998年元月举办了我县第一届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班。全县43所中学的1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了学习,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准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1998年秋季开学,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达在全县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的通知,心理教育课正式排入中学生的课表,正式成为我县政府督学室督导的内容。成立实验教学班400余个,上课学生达2万余名,从此心理科学真正走进了我县中学生的课堂,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心理教育――这甜甜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
4.成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使我县心理教育进入有序的管理状态
我县于1998年成立了“中学心理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的主持下,我县不间断地组织心理教师通读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学习有关材料,征集有关论文,组织多次研究、观摩课,召开现场会,使我县的心理教育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水平和自身素质,为我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础。
5.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于1998年6月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设立的栏目有:心理知识、青春絮语、心理医生、心理信箱、校长随笔、悄悄话、名家经验、开心果、心理咨询、校园专访、青春调查等。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读物,《中学生心理素质报》极大地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6.开展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活动
为展示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黄村第五中学率先开展了“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比赛”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一成功经验,在中教科和教研会的领导下举办了我县首届中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各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一个个亲身经历过的动人故事,令参加评判的教授为之感动。看到心理教育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看着收获后的成果,我们笑在脸上,甜在心头。为将学生的真情实感告诉给众多的青年朋友,我们出版了一本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专辑――《穿过迷雾把生命看清楚――中学生学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这一实验成功的关键
我县的经验说明,领导重视是本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党委十分重视,把心理教育实验摆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们的实验工作顺利进行。事实也告诉我们,哪所学校的领导重视,哪所学校就搞得好。
2.必须有一批热心于此项事业的教师
我县正是有一批兢兢业业热爱心理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使心理教育比较顺利地付诸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县心育教师摸索出了许多好的心理教育的方法,比如:情景体验法(即设定相关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某些道理)、角色换位法(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对方的心情,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游戏感悟法(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感悟某些规则)、辩论明确法(让高年级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过程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等。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力 大学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
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起步都要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开始。对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是人与人交际和交流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不能做人。"所以说,语文教学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从宏观上实施素质教育
1. 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 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 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 受益"。
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 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2.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从"一根教鞭一本书,一块黑板任你涂"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技术的主流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色彩、音乐等综合作用来刺激感官,增强学习中的,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例如,执教《黄河颂》一文,除了运用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外,还搜集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图像,经过编辑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对录像画面的观赏、声音的聆听、语言文字的品味,真切感悟作者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黄河的音乐壮美雄浑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们仿佛来到了黄河之中,尽情地感悟着自己的生命活力……真正实现了由情感体验到内心感悟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其效果优势显而易见。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师生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语文课堂更加鲜活,如同百花园一样,让学生流连忘返。
3.落实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是人教版版语文新教材,为落实"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新课标要求,每册均设置了六个"综合性实践"单元,使课内外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除了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外,还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春游、植树、扫墓、社会调查、四季采风等,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有自己的"体验"。走出狭窄教室后,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有如沐浴春风般惬意。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是更广阔的知识储蓄地,学生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始了学习之旅,途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积累了知识,提高了素质。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从微观上实施素质教育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3、让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渗透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位。当今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人文素质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等,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会在日常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常常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问题的本质,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比较弱,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渗透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显现教师的人文风范
教师要适度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一批又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调节、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丰富的内涵:老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老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老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老师兴趣广泛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老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因此,我们要认真抓好师德教育,提醒教师重视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艺术,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处处为学生作表率,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只会在自由的环境中产生,这种自由即精神的自由。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是课堂教学收到成效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人文化精神环境的建构,首先要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情感融洽,才能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即“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课堂的影响也是直接的。在语文课堂中体现人文精神,必须消除师生头脑中的传统观念。然而,在后喻文化年代,知识渠道的多元化及知识更新的高速度,早已大大动摇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有时学生所津津乐道的内容、精通的知识,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师大可跨越原有的那道“鸿沟”,与学生“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民主的地位,不使用自己的权威,不强迫、不压制、不斥责,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拉近师生心灵上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感悟人文之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而且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语文素质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等,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科学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关系;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29-01
1 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即政治观点、信念、世界观和道德观的社会活动。思想观念是人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由此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不是彼此排斥和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素质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与良好品行,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而心理素质教育强调引导、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的问题,而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受教育者分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其所关心的是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心理教育教育旨在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也涉及个人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的培养,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2.2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其工作实效,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目标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的思想品质,通过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心理过程,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可以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学习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近年人们在心理咨询中涉及的几个主要的问题,不难发现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问题。消除人们心理疏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
3 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3.1 认清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存在的偏差
认为“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其理由是:①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是极个别“脑子有毛病”的或“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素质教育是医生的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关。②没有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照样有效。第一点理由是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欠全面。从整体上看,教育系统犹如一座金字塔,其最底层是普遍开展的面向全体人群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职责。
关键词:素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
近年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学校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仅靠学校抓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家庭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当务之急是要把素质教育普及并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
在相当部分的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自强自立意识、风险忧患意识以及是非分辨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生存发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漠然置之。出现文化教育有余、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有的心胸狭隘、自私、固执、孤僻;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理解、关心、尊重和帮助别人;有的意志脆弱,受不得批评、挫折和失败的刺激:有的自立意识差,依赖心理重,不懂得什么叫节俭,不体会父辈劳作之艰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过分讲究穿戴打扮,花钱大手大脚,厌恶体力劳动;有的娇纵、任性、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撒泼,甚至对长辈颐指气使,蛮横无忌。面对这种状况,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和关切,对这类孩子如不加强素质教育,长大成人后,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要求,即使学习成绩好,也难保不成为“高分低能”儿。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应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有些家长无力承担,如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素质课,需要聘请专门的家庭教师授课。就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对孩子心理素质、自立自律意识、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3-01
1.引言
在中职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无疑是最具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实施运用的教学实际中,只注重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以及审美素养的培养,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应试教育。使这种重要的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则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并以此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作用。
2.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在成长和生活经历中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属于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而由此引发的审美意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它将促使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同的审美素养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丰富的,对事物的审美观,从而来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身。这点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素质化和全面化。
3.审美素养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3.1 学生对其积极性表现不高。在中职院校里,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的。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各行其事的局面。而这也导致形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客观阻力。
3.2 专注技能,忽视素养。由于中职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的中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只重于动手能力,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其中也包括了语文课程。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职日常的教学进度也不得不加快。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4.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式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审美素养的教育才会变得相应的简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音乐监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来增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表现效果,从而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2 转变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味单纯的去追求成绩,只会产生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曲解,从而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语文阅读与朗诵来感受审美素养的魅力。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朗诵往往是学生内心思想与感情的反映。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诵和阅读,让他们能更深层的去体会和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从而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4.4 通过分析课文形象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的文章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各种事物来表达某种心理感悟或历程,而这也正是一种学生审美素的培养形式。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时,多指导学生去关注此种类型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涉及到的艺术形象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5.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5.1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悟",就是指学生自身的真实体验和领悟。当然,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隐藏在语文作品的深层次之中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立足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完成语文学科的文章鉴赏与理解掌握,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和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感悟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优化。这其中蕴含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突显了两者同等的教学地位。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还应该教会和帮助学生怎样更好的去自我发展。
5.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在基础的认知上的自我性判断。它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它既有直观的认识,又存在客观的情感,还有夹杂在其中的道德和理智的因素。而对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将情感,道德,理智都融汇其中,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只有这样的素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3 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写作是语文教学实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思想情感和语文能力运用的部分。它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辨析、对情感的变化等。当然,写作的完善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的优美与否,包括文章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的优劣,都是由此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
作文教学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写作的对象一旦真实化了,细节化了,对情感的要求自然也就明显了。作文教学的两个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换言之,就是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当然也都属于审美素养教学的范畴。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正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了。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审美素养的教学也是涵盖在素质教育之中的。其自身也是具有在中职语文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促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养的,可全面发展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莉芬. 浅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J]. 课外语文,2015,0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