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时间:2023-08-14 17:09:01

导语:在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第1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 前言

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的绿化效果,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了探讨。

2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述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

3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

3.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2.1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3.2.2 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

3.2.3 师法自然

植物景观设计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从科学性上获得成功。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主要包括寄生关系、共生关系、附生关系、生理关系、生物化学关系和机械关系。在实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这些种间关系,有利于提高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例如,温带地区的苔藓、地衣常附生在树干上(见图一),不但形成了各种美丽的植物景观,而且改善了环境的生态效应;而白桦与松、松与云杉之间具有对抗性,核桃叶分泌的核桃醌对苹果有毒害作用。

图一 茶树地衣

3.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4],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3.5 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

3.6 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4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逐渐开始摆脱原先的萧条和单调局面,植物的种类也逐渐开始从少到多发展,在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些设计师单纯追求大手笔和大尺度的设计,很少栽植乔木树种,采用的通常都是由低矮的植物以及草坪所组成的不同的图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植物绿化园林逐渐成为展览品,违背了其生态发展的原则,也不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生态化是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设计者应当将园林植物的适应性生态发展当做植物种植的主要依据,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特点,真正体现出现代景观的整体风貌,遵循当地植被生长的一般规律,充分应用已有的植物特性,构造出城市绿化发展的多层次格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园林绿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遵循其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多些客观分析,应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确保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状态,从而为人们创造出美观、舒适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

但是,在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着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植物景观“千城一面”、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等问题, 本研究针对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现状和问题提出植物景观设计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生态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自然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性,还是在功能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1.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城市绿地的建设或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有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中也很少考虑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1.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采用西方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大面积草坪和灌木林修剪成模纹图案的绿化方式,或者在草坪上种植花卉组成色块图案。这种植物景观形式虽然具有草优美、整齐的景观效果,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2.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附属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未能形成特色的城市地域性景观。

2.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2.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3.2文化性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成为为人们赋予文化信息的载体。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就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3.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3.4实用性

优秀的植物配置景观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每年的郁金香花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3.5生态性

3.5.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3.5.2引入绿量概念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用以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三项主要指标,而仅应用绿地率和覆盖率这两个指标,已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绿地景观状态和生态效益的要求,于是“绿量”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观空间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于植物叶片面积总量的大小。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绿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仅可以有草坪和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的不同种植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绿化覆盖率,而且,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一样。可见,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发挥其增湿、降温、调节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及城市建设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发展的速度更是突飞猛进, 而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一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创造一个生态优美、舒适宜人、富有品味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重要,作为小区环境评价的标准之一小区园林绿化更是重中之重,提高绿地率的同时,提高小区绿化景观的设计能力,建立小区内园林生态平衡对提高小区内自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虽然植物的观赏特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植物在景观中并非只是装饰物。在景观中,植物的功能作用很多,主要表现为构成室外空间,遮挡不利景观的物体,护坡等。

植物能够表达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是反映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日常使用的功能,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并且能够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使得植物景观设计具有了复杂性和独特性。植物景观设计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二、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1、发挥植物的综合作用

在进行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配置。植物配置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土壤性质的城市和地区选择不同的树木种类,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例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在植物配置时应先充分考虑树木的防护和净化功能。而在一些以旅游为主的城市,树木的美化绿化功能就应放在首位。此外,住宅绿地与街头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和校园绿地,等等,根据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方式。只有通过如此,才能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

2、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处理好种间关系

自然界的植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所以,在进行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多种植物合理搭配,使植物群落富于变化。任何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脱离不了环境,同样,环境中的各种因子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园林植物栽植前对其生态环境的预测及种间搭配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根据其生长习惯进行合理配置。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配置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使其显得协调统一,且富于变化。同时,由于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设计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植物体量和形态都会产生变化,所以在权衡园林景观的及时呈现和远期发展时,要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此外,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想要充分展现植物景观设计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意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4、 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根据美学要求,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园林形式确立不同的立意方式。例如,烈士陵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植物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节日广场、街头绿地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植物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观赏和游玩时能产生美的体验。

三、目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造卖点,盲目追求新奇高档,在居住区中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出现两个极端:①大草坪泛滥,虽然大量种植草坪能够使园林小区在短期内尽快见绿,提高视觉效果,但这样也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修剪、浇水、除草、打药,既费工又浪费了资金,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浪费。②乔木、灌木、草坪模式的滥用,虽然这是一种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一味滥用,往往会造成城市园林建设的绿量与环境建设中景观质量的不成比例。

2、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居住区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

3、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现实的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过度考虑理想状况下的植物生长情况,使得居住区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致使其造景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四、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

1、合理应用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合理应用既可覆盖地表,增加小区植物多样性,又是实现春景秋色的坚强后盾。居住区地被植物的应用也可采用花坛、花境、林下地被、缀花草坪等多种形式,做到“以人为本、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化效果。

2、适地适树

首先,居住区绿化树种的配置,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居住区绿地人群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4.2丰富植物种类,科学配比树种

3、丰富配置模式,增加小区绿量

居住区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居住区双向绿地系统(即以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为“点”、以沿区内主要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公园为“面”相结合的水平绿地系统。

4、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居住区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区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小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生态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小区内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园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在城市小区园林植物配制时,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参考文献

[1] 冷御寒.景观设计的艺术和技术[J].工业建筑,2004(12).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绿化植物

1 城市广场分类及植物配置

城市广场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如图1。

图1 城市广场分类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加以选择。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植物在选择时可以采取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景观相结合,可观、可游、可休憩。商业广场更多的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植物可以见缝插景,同时配以当地植物,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一般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 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植被景观特点不同,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当地植物种源多,对地区气候适应性好,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长。

2.3 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2.5 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 结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李和平,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中山广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09(2)

2 陈蓉.浅论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配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 张锋.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第5篇

态餐厅又叫阳光餐厅、绿色餐厅,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餐饮形式。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筑起来的城市中,繁忙的工作节奏使得人们更加向往大自然,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外出旅游,因此,生态餐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生态餐厅的主体建筑是玻璃温室,采用现代化的装饰材料、新型工艺,配套成熟的环境调控技术,营造出原生态的园林景观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本文主要从生态餐厅中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餐厅中植物景观的作用

空间组织划分功能

生态餐厅中功能区的划分是通过植物配置来实现的,大到宴会大厅,小到包厢、服务台,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1]。

生态功能

生态餐厅内部植物丰富、阳光充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令人神清气爽,怡情养性。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在干燥的北方地区,可以大大增加人们在生态餐厅中的舒适度。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硫、甲醛等有害气体和杀菌吸尘的作用。

营造舒适优美的景观环境

生态餐厅倡导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休闲理念[2],通过温室工程与生态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营造出一种优美生态的自然环境,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生态餐厅内部阳光充足,能保持一年四季恒温恒湿,创造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就餐环境。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在品尝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远离城市喧嚣,欣赏别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增加饮食文化内涵

生态餐厅提倡“生态文化”,如提供有机健康食品,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在设备运转时采取节能措施[3],倡导绿色消费等。此外,生态餐厅还定期举办“农耕文化展”“瓜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消费者可参与其中;亲子采摘,增强参与性,赋予生态餐厅新的文化内涵。

生态餐厅中植物的选择

植物选择的原则

①适应性原则:生态餐厅中空间相对密闭,温度偏高,相对湿度较大,应选择对温室内的人工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耐阴性的植物种类。根据人体舒适程度的需求选择植物。生长迅速、体积过大、植株过高的乔木不适合在生态餐厅中生长。②安全性原则:为防止伤害就餐者,应选择无毒无害、无刺无异味、抗性强、病虫害少的植物。因造景需要,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有毒植物时,需要在枝条或旁边标有“有毒勿碰”等字样,提醒就餐者。③观赏性原则:不同的植物,其观赏性的部位不同,应选择观花、观果、观叶、造型优美的植物,并从总体上考虑植物的立体配置。④考虑到生态餐厅不分时节、常年经营,应选择不落叶的室内常绿植物。

植物的种类

生态餐厅内的植物通常包括:观叶植物、观花植物、观形植物、观色植物、芳香类植物、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应选用比较适宜在温室内长期生长的植物,还可以增加一些水果和蔬菜等植物的应用,使植物景观更接近生活和自然,充满浓浓的农家趣味。果蔬的运用不仅能让顾客就地品尝或选购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还可随季节变化更换品种(表1)。

在植物配置中可以搭配驱虫、驱蚊的品种,如七里香、猪笼草、捕蝇草、除虫菊、薄荷等,不仅能起到绿化装饰作用,还能有效驱蚁防虫。

不同功能空间植物景观设置

生态餐厅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通常包括入口区、就餐区、服务区、厨房区等功能区。除厨房区独立成区外,其他区域都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生态餐厅景观。针对不同功能空间,可以设置相对应的植物景观,从整体来看,生态餐厅的环境要变化统一、风格一致。南方建筑以婉约、秀气的树种来映衬,如棕榈类、观叶植物类等;北方建筑以骨感、粗犷的树种来表达意境,如树桩、根雕、石榴等。

入口区

入口区是每个消费者进入餐厅的必经之处,人流量大、逗留时间短、连接室内外空间[4]。此处的植物配置应具有鲜明的欢迎气氛,可选用植株较大、形态优美、管理粗放的植物;也可采用色彩艳丽、明快的盆花组景布置。场地较大时,可以选择春羽、变叶木、佛肚竹等,配合假山、景观墙、流水文化石等景观元素来营造富有山水画意境的入口。

推荐植物景观配置:①散尾葵+春羽或散尾葵+观赏凤梨;②广东万年青+红掌;③橡皮树+一品红+万寿菊。

就餐区

生态餐厅的就餐空间主要分为宴大厅、生态雅间、景观式包厢3种形式[5]。

宴会大厅

宴会大厅是生态餐厅中单体空间最大的场地,可容纳人数最多。因此,植物配置既要突显该空间的宽敞、整齐,又要力求简洁、美观大方,色彩不宜过于浓烈,要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宴会大厅四周的植物配置最好采用疏植方式,以方便沟通交流。大厅顶部可以考虑局部种植落叶藤本植物,既美化环境,增加景观层次,又可以起到夏季遮阳、冬季透光的作用。

推荐植物景观配置:①酒瓶椰子、散尾葵、木瓜、芒果+一品红、观赏凤梨、金桔、人生果+观赏南瓜+白车轴草、酢酱草;②鸡蛋花、黄金葛、桂花、芭蕉+袖珍椰子、铁线蕨+中华长春藤+麦冬、薄荷。

生态雅间

生态雅间是生态餐厅中私密性最强的区域,为一般的商务活动所准备,植物配置以密植为主。密植的植物可以选择常用灌木或藤本植物,也可用草本植物。还可选用小乔木或竹类植物,列植或丛植,如凤尾葵、佛肚竹、南天竹、蒲葵等。

推荐植物景观配置:①凤尾葵、散尾葵、含笑+山茶、杜鹃+金丝垂帘+紫叶鸭跖草、麦冬;②蒲葵、苏铁+变叶木、朱蕉、南天竹、茉莉+吊兰、绿萝+吉祥草、中华常春藤。

景观式包厢

景观式包厢的位置通过精心设计,或隐藏竹林后,或泊于水系旁,或藏于山石间。这些包厢在植物景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消费者在就餐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身心放松,惬意十足。水系旁可以种植鸢尾、荷花、睡莲、旱伞草、凤眼莲等,营造丰富的水生景观。假山旁可以种植红花酢酱草、络石、麦冬等地被植物,假山上盆摆枸杞、金桔、佛手等果树盆景,营造特色的山石景观。

推荐植物景观配置:①旅人蕉、蒲葵、芭蕉+鹅掌柴、春羽、凤梨+瓜叶菊、四季海棠、铁线蕨+酢酱草、白车轴草;②广东万年青、含笑、栀子花、发财树、佛肚竹+变叶木、孔雀竹芋+倒挂金钟、吊金钱+麦冬、沿阶草。

服务区

服务区一般包括设备室、控制室、卫生间、服务台、点菜区等,面积较小,植物景观应以简单、明快为主,不应太复杂,以盆摆花卉或绿植为宜,且与相邻区域的植物景观相衔接。

厨房区

按传统餐厅的厨房格局进行布局设计,一般按接待能力及餐厅的总容量进行设计。厨房区负责整个生态餐厅的植物供给,油烟较多、噪声较大、生活垃圾较多,可不必设在生态餐厅内,否则会影响整个生态餐厅的就餐环境。

结束语

生态餐厅以其优越的就餐环境为特色,是餐饮业的新秀。在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提高生态餐厅的设计、建设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餐厅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跃中,王小爽.回归大自然,呼唤城市绿色空间-红太阳生态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5(1):20-23.

[2] 彭历.植物生态学理论在生态餐厅环境景观营建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8(5):53-54.

[3] 李於今,张天柱,苏为.生态餐厅的节能及降温系统运行管理[J].农机化研究,2007(2):31-33.

第6篇

1空间组织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利用园林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姿态、质地、季相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环境空间,并形成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植物还可以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建筑、水体、道路、地形、小品、山石等紧密结合共同营造特色景观。植物造景如同建筑的地面、天花板与墙壁一样,是景观建筑空间中的主要构成物,而且植物本身就是一个三维实体,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通过自身的特点和形态表现组合了不同的性质空间,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空间感受,如下:

1.1开敞空间:通常采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来限定空间,给人带来广阔和没有遮蔽的感受。

1.2半开敞空间:一般选用地被和低矮灌木相结合,在封闭一侧种植乔木,乔木的数量和密度不应过密,使得封闭和开敞特征明显。

1.3封闭空间:一般用于创造森林景观,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和隔离感。

1.4覆盖空间:利用高大且树冠浓密的遮阴围合了顶部空间,而四周是开敞的,给人一种垂直度强烈的感觉。

1.5连接空间:利用植物材料将其孤立的景观因素以视觉形象连接成有序的空间,如:通过大量的乔木线性的种植形式构成连续的空间围和,使空间布局更加丰富和生动。

1.6障景:植物景观的功能是控制人们的视线,将俗物障于视线之外,将美景呈现在人们眼中。如:需要完全遮挡时,采用枝叶茂密的植物,在不需要完全遮挡时,采用稀疏的植物。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在满足植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等素材本身的形态特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空间秩序安排,从而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

2植物观赏特性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元素,还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及风韵之美,所以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除了创造出各种空间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美学特性,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植物的大小

园林乔木是构成园林植物景观的主要元素,如银杏、毛白杨等树干通直,气势雄伟,老年油松,侧柏等曲虬苍劲,铅笔柏、圆柏则亭亭玉立。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黄栌等大片种植,形成层林尽染的景观,这些树木孤立栽培或者群植,皆可构成园林主景。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植物的大小,植物大小直接影响了景观的空间和结构。一般来说,大于12m的乔木称为大乔木,9~12m称为中型乔木。在景观整体布局中,往往起到骨架和丰富立体轮廓的作用,使得空间感更加突出,在夏天可形成面积较大的阴凉起到遮阴的效果。高度4.5~6m的植物称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此类植物适合于受面积限制的小空间中,也是植物造景的焦点和构图的中心。高度为3~4.5m的称为高灌木,0.3~1m的称为矮小灌木。高灌木在景观中犹如一堵围墙,构成长廊型空间,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终端,比如在陵园内,可以通过灌木衬托出严肃的气氛。低矮灌木尺寸较小,在使用时采用大面积使用,可获得较佳的观赏效果。

2.2植物的色彩

园林灌木或者具有美丽的花朵,或者具备宜人的树形,在园林植物景观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灌木往往以丛植为主,以充分表现群体美的观赏特性,如成片的种植榆叶梅、紫荆、杜鹃等,在春季的盛花期会形成绚烂的花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主要应用方法有单色处理,多色配合,类似色的配合。观赏植物配色的应用有:观赏植物补色对比,邻补色对比,冷色花与暖色花,类似色的植物应用,夜晚植物配植。甚至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还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如加拿大的枫叶,日本的樱花等都为世人皆知。

2.3植物的质感

植物除了不同的叶色外,其叶片还有不同的形状和质地,如棕榈科植物姿态优美,孤植可以独立成景,如三药槟榔、银海枣等,适于种植成林或列植成行,营造浓郁的热带风情。

3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化趋势

近十年来,园林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然而在园林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追求大尺度、大手笔,不栽或少栽乔木,一律是草坪和由低矮植物组成的各种图像,这种图案只能供人在飞机上鸟瞰或在高楼上俯视,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园林绿化成了展览品,这显然违背了园林的生态原则,不是园林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应该以园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作为园林植物种植的重要依据,充分认识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特点,以体现现代景观风貌为目的,遵循本地区域植被的自然规律,强调地带性植物的应用。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时刻有着重视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挖掘乡土资源,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变“平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第7篇

1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概念界定

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模式,它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3]。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率、低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特征,可以通过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节约型园林景观是以生态环保、高效低耗、因地制宜为设计理念,景观塑造呈现出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景观类型。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显露自然、自我循环、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4],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满足相应的绿地功能和文化内涵等要求。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建应以争取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勤俭节约、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人力消耗,创造出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高的园林景观。

2合肥市公园节约型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为了对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外延内涵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选择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体验、分析和现场拍照。通过调查认为公园的植物群落最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因此筛选部分群落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功能性强、观赏性好、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自然风貌、养护管理成本低等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特点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群落1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西大门入口北侧草坪。公园的入口区作为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过渡,从景观美学的角度看,其是整个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该群落上层乔木以悬铃木为主,乔木冠幅宽大,郁闭度高,形成宽广的林下空间;灌木层由香樟、棕榈构成;以撒金东瀛珊瑚、耐阴植物八角金盘做地被,植物间的株型、叶色和质感对比强,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展示出美的韵味,乔木与灌木混交,景观丰富。该群落在空间的起承转合中起着联系内外的作用,既分隔空间,又便利交通,不妨碍游人集散,对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起到一定软化作用,且增加了景深、扩大视野、延伸了空间,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群落。

2.2.2群落2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活动区草坪附近,西侧为公园主路,草坪区的游人量大,活动性强,是开放型绿地周边的群落。大乔木水杉做背景构成群落上层,中层由乌桕、桂花和夹竹桃构成,下层配置粉花绣线菊、火棘和珊瑚树。竖线条树种水杉可丰富群落的轮廓线,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亦可与周围方正的建筑物轮廓相协调;冠幅宽大﹑叶形优美的乌桕和香花树种桂花,形成生动的景观;粉花绣线菊和火棘为整体群落提供了良好的春夏观花景观;夹竹桃和珊瑚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对有害气体具一定的吸收能力,发挥了生态环保的功能。该群落建成时间较长,群落结构较复合,物种间关系和谐,景观效果良好。几个垂直相连的群落之间形成空间围合,林下构成一片草坪区域,为游园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和一个驻足休憩的绿色空间,因此该群落是典型的满足功能型群落。

2.2.3群落3该群落位于逍遥津鳄鱼馆正门附近,与次园路旁的小型树阵广场相连,围合出半开敞的绿化空间,构成小型的人流集散场所。乔木层由国槐、广玉兰构成,枝叶繁茂,灌木层由红叶李、石榴、女贞构成,下层地被选用海桐和撒金东瀛珊瑚,石榴春天红花满树,既可观花亦可观果,红叶李叶色优美,广玉兰常年浓绿动人,又伴有桂花、栀子等香花树种,符合游人的观赏需求。由于群落位于小型树阵广场的旁边,考虑到这种半开敞空间人流量和游客视野的通透性,群落的植物配置采用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彩叶和单色植物相结合,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层次错落有致,不妨碍游人视线。群落规模比较大,结构较稳定,具有一定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一致,为游人提供一个观景、交流的空间,充分满足了绿地功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2.4群落4该群落位于杏花公园游乐场东边水系岸旁,北侧临木质园桥,植物配置考虑细致,重视层次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道路上看,大乔木白玉兰、垂柳、香樟和广玉兰作背景,凤尾兰作中间层,枸骨冬青球与道路衔接,乔灌木有序过渡。从对面水岸方向看,水边的凤尾兰和披散下垂至水边的云南黄馨作为前景,香樟、垂柳和广玉兰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层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让景观效果在四季皆生生不息。凤尾兰和白玉兰的白花与绿色大背景对比强烈,香樟、垂柳深浅不一的绿色都增加了整个群落的季相变化。种类结构的丰富和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也减轻了后期管理压力。作为重要的水边景观,该群落兼顾了道路和水面两面的观赏需求,利用乡土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了群落的景观效益,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群落。

2.2.5群落5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水系的侧岸,该景区主景为大面积的水域,岸边模拟自然群落栽植,植物与水流生机灵动,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原生态自然式驳岸。栽植在水中的香蒲不仅点缀了水面景色,还能有效净化水体,而且将水面和岸上的植物很好地衔接起来,相互映衬,美化了河岸环境,丰富水体空间景观。群落的上层为大乔木杨树,中层有银杏、海棠、香樟,灌木层则有圆柏、剑尾兰。驳岸种植了多层次的乔木、色叶树种和一些低层植物,不仅让岸边的坡地绿树成荫,创造水岸立面景色,而且获得生动的倒影景观。坡地的另一侧是市区内行车道,人流量大,高大的乔木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隔离噪音,改善小气候,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坡地围合出半开敞的空间景观,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的群落。

2.2.6群落6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广场与东侧入界处,面向景区内水面主景,背靠居住区的主干道,群落乔灌草种类繁多,景观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从临近水边的广场上看去,整个群落以侧柏、云南黄馨和路面相衔接,间隔种植石楠和含笑,丰富了景观层次;配合银杏、鸡爪槭、枫树、乌桕、石榴,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种植让群落四季有景。银杏优美的叶形和石榴春末泛红的果实也为群落增色几分;背景树木为高大的乔木香樟、栾树,运用高低、枝叶姿态、色彩的对比手法,营造艺术氛围和内涵。同时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该群落将本地乡土树种如石榴、侧柏、银杏、栾树、香樟树、乌桕引入园中,保存和利用了现有的种质资源,激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原则,成为节约型绿地文化型群落的典型案例。

3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群落1、群落3、群落4、群落5结合了场所的区位环境和地形的特点营造出优美的因地制宜型植物景观。因此,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应以因地制宜为理念,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为依据,坚持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根据具体的场地及周边环境,营造出符合区位环境的植物群落,创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

3.2满足功能原则

通过分析得出,群落2在植物配置中考虑细致,结合群落所处的地理区位,利用群落的组合,不仅给游人提供了美丽的视觉景观,也满足了作为公园特定区位的功能。可见,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该充分展现出植物的美感,还应满足相应的场所绿地功能。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提升观赏价值,发挥绿地功能。

3.3体现文化原则

从群落6的分析中得出,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是要积极调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搭配模拟自然群落,这样不仅发挥景观、生态等功能,同时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4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

4.1空间景观的营造

根据不同场所的环境和气氛,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以及植物的选择与搭配等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在有限的场地上合理设置景观空间,使得植物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自然景观的丰富性,满足不同活动人群对场所的需要。

4.1.1开敞式空间景观多用疏朗开阔的节水耐旱型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色调以绿色为主,也可以绿色衬以鲜艳的花色为主[5]。整个空间应视线通透,氛围豁达,满足人们集会、观赏等需求。在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中,应该切合场地实际功能需要,合理设置开敞空间,避免大草坪利用率较低引起的浪费,特别是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

4.1.2封闭式空间采用高大的乡土树种、围合的灌木、攀援的植被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配置方法,以单一的绿色基调为主,从而烘托出宁静、雅致的私密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适于交流的活动空间。

4.1.3半开敞式空间半封闭半开敞式景观空间,可采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配置方式来体现和表达,同时可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共同围合出半开敞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相对开放而又互不干扰的空间。

4.2植物群落树种的选择

进行节约型植物材料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和生态效益。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在园林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4.2.1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要优先使用乡土植物,从当地的植物材料中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乡土阔叶树种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在吸附尘土、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城市空气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6]。

4.2.2合理应用节水耐旱型植物合理选用本地耐旱型植物,适当引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节水型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园林绿地的生态景观,并且节约水资源,有些植物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4.2.3探索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过多养护,耐踩踏,养护成本低,依靠雨水就能生存,节约水资源,是符合生态节约要求的自然植物材料。可以在城市的各种绿地形式中适当应用野生植被以形成特别的景观,如城市中的滨水绿地、道路绿地、林下空间等。

第8篇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生态互补;选择性搭配

由于植物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并与生态系统、社会效益等密切相关。因而,要求植物具有一定的环境调节、视觉传达、植物造景等功能。例如,在现今城市中,居住区逐渐倡导“绿色、循环、以人为本”理念,提升植物景观的整体美感,尤其是在色彩搭配方面更应有选择性的实现互补,进而为群众带去视觉享受。循环是指所选择的设计素材可重复利用,在植物搭配方面是指植物间的相互协调生长,最大限度地相互促进,并在可控范围内影响居住区小环境。运用植物形成的景观环境在生态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地域、气候、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要先明确选取植物搭配的种类、风格等,有利于构建出符合发展的人文居住景观。

1探讨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搭配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正朝着环保生态方向发展,尤其是针对居住区实施绿化环境的措施,最初仅在景观中设计几块绿色植被区域,而现今对居住区的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重点突出主题游园、环保绿地等,在不断完善中提升了居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群众逐渐提升了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的意识,并对居住舒适程度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适应城市规划的发展需求,居住区环境向景观及生态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主要体现为:

1.1以人为本

在落实城市规划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它着重强调了其绿化植被在居住区景观中的必要性。由于居住区使用者是群众,故景观植物搭配应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展开。群众对于植物景观的主要诉求是:休憩、运动以及欣赏等,应在拓展与充实活动空间的同时,运用植物景观将活动空间包裹、隔离,在不影响周边住宅休息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场地需求。合适的植物搭配不仅令居住区在环境上充满了一定人文气息,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真正实现了“景为人用”的目标。 1.2强调了选择性与实用性

在搭配居住区的植物景观时应尽量做到“四季有景”。在夏季来临时,乔木植物的树荫能给居民带去夏日的清爽,其植物景观群落在功能上具有遮荫避暑的作用。通过引入色叶、香源等植物,可伴随季节变化散发出不同的气味,以满足群众对季移景换的景观需求。利用嗅觉刺激强调了植物景观的保健作用,在居住区引进一些能够在光合作用下散发多种气味的新型植物,例如,具有提神醒脑、清热明目等功效的保健作用。因此,在搭配植物景观时应强调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共通性。

2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互补的主要模式

2.1观赏模式

该模式在景观种植设计中遵守了地域性的原则,同时充分运用了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倡“互补与互惠”的生态共存原理,有利于科学的搭配生态植物群落,以此展现出植物景观所特有的观赏价值。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乔灌花草的组合方式上,注意植物的疏密程度、高低错落,最终以生态群落的方式体现。

2.2功能性模式

此模式主要利用植物具有可以吸收、吸附大量的CO2、粉尘等有害物质的特性,放大植物生长中光合作用释放一定氧气的特征,并依据植物的这些特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景观设计,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点和功能性的植物景观生态群落。

2.3循环利用模式

此模式建立在充分了解所栽植被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例如,豆科植被具有根瘤菌固氮的特性;火炬树的萌蘖繁殖方式;植物喜阴喜阳的特性等。在设计中,根据植被的生态习性对栽植位置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中发挥植被最大的景观效果。

3居住区植物景观色彩搭配的设计

由于不同颜色的植被对于光线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所以,居住区不同区域所需的光与影具有差异,配置植物时不仅要考虑颜色搭配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1天不同时段光线对于植物颜色的影响。

3.1红色

在自然界中,亮红色花卉非常引人注目,尤其在绿色的陪衬下更为醒目和热烈。在安闲恬静的休息区,不宜全用红色。在太阳光线很强的地方或是炎炎夏日,用大量红色花卉会带给人以刺眼的感觉。在冷色系的花中点缀一些红色会有温暖的感觉,常采用的植被有:丰花月季,美人蕉、鸡冠花、百日草、一串红等。

3.2白色

白色十分引人注目,它的运用效果奇妙无穷。在狭长的庭园配置白色花卉会产生长度缩短的视觉效果,正如淡蓝色、紫色和灰色给人远离、空间扩大的感觉一样。在阳光充足的环境,白色花在灰色叶和略带蓝色叶色的陪衬下更为娇艳夺目。在荫蔽处以浓绿、奶黄色或灰色为背景,具有较高的美观性,常用的植被有:杏花、珍珠梅、红瑞木、刺槐等。

3.3黄色

黄色使人联想到日光,因此,在庭园的阴暗处配置黄色花卉可活跃气氛,使人感到愉快。在黄色中点缀白色、灰绿色和鲜橙色,是极其漂亮的组合。同红色一样,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不宜大片种植,全黄花境色彩浓烈,给人以超重的感觉。可以用深蓝紫色花卉和鲜红色花卉、浓绿色叶、淡灰蓝色叶做补色,使色彩相协调,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或用红色、橙色和青铜色做补色,给人以热情和温暖。

3.4绿色

绿色是庭院中最普通的颜色,正因如此,也最容易被忽视。其实大自然中的绿色是最多变的,由于光线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样子,但不会像色彩鲜艳的花卉那样在光线下显得暗淡或刺眼,绿色是其它花卉独特的补色对比。

综上对植物色彩搭配设计的探讨,应将这些色彩较强烈的植被根据居住区规划搭配在合理的区域,用以软化建筑硬质的感官,形成具有特色性的植物景观。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区; 珠三角; 植物景观;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80-03

引言

随着新常态下“美丽中国”“生态宜居”等思想观念的逐渐增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已由“生理刚需”转型至“精神品质”,对居住区环境的认识也从“小区有树就行”转型至“住在公园里的家”。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景观也逐渐成为评价居住区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对居住区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整个居住区植物群落景观的评价,但根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不同功能分区对植物景观的要求亦不同,以整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不同分区的植物景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展开研究,构建了相应景观评价模型,乃至整个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简介

本文以居住区所处城市、规模参数、风格及获奖情况等作为选择原则,并根据统计学最小样本量原理,确定了珠三角地区六大城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共计18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实地调研。

1.2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法)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的方式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的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萨提(Thomas L. s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与层次化并行的分析方法[1]。

课题小组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中对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作为研究依据,并结合调查分析将居住区绿地分为4个空间,即入口空间、道路空间、滨水空间以及中庭空间,以此为单位进行研究[3]。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居住小区技术规范》[4],并综合专业从业者的建议,选取了生态属性、观赏属性、意境属性以及经济属性4个准则层评价因子及20多个因子层评价因子,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采用许树柏[5]的原理,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结果满足其原理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模型及评价因子确定

本文以不同功能分区为单位共构建了4个评价模型,即入口空间模型、道路空间模型、滨水空间模型以及中庭空间模型,针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

在确定模型评价因子时,站在需求者和设计者的角度,对不同功能分区植物景观评价因素进行分析,突出了4个模型的共性与个性部分,最终确认了22个评价因子计入评价模型[3](表1)。

3讨论

本文以居住区不同功能分区为研究单位构建了景观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对景观案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该评价体系较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在分析获奖项目景观时,对应评价结果较高,进一步证实该评价体系具备一定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实际应用中,景观设计人员可按该评价体系中的高占比权重因子进行植物配置,即能获得较满意的植物景观效果。

同时,本文为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仅在居住区中,在道路、公园等其他植物景观评价时也可按其功能分区进行针对研究,更能突出研究主体的个性化特点。通过评价体系很明显得出,珠三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所运用的乡土植物相对较少,但许多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就需要园林工作者做更多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勇,范君晖.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3.

[2]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2.

[3] 蔡鑫. 珠三角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 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

[4]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S].广州:广东省建委,1994.

[5]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51-59.

[6] 翁殊斐,陈锡沐,黄少伟. 用SBE发进行广州市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中国园林,2002(5):84-86.

[7]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 2009(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