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8-14 17:09:02

导语:在语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言文考点在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重,而且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精华的功能。然而,许多高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正确理解及掌握文言文知识,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后果。那么,该如何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帮助高中生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密切联系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所收入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先秦散文与诸子散文。而这些文言文跟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可以说这些文言文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然而均基本跟当时历史史实相吻合,并且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关联性很强,牵一能动十。比如,《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过秦论》《鸿门宴》等文言文作品跟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吻合,一起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假如高中语文教师仅是比较孤立地讲解课文中的内容,不重视跟当时历史史实相互联系起来,则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结果。这些不良结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难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比较枯燥;第二、难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逻辑联系,进而影响到文言文作品的记忆效果;第三、难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文言文知识视野之深度及广度,文言文求知欲望很难得到激发。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读些史书,多了解与掌握历史史实,在传授文言文作品的过程中细致生动地介绍清楚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定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背诵课文

诵读是理解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笔者所讲的诵读并不是引导学生随意地朗读文言文作品,而是要体会作品中的真实感情。对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学生一时半会是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的,需要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具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领悟。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文言文作品过程中,先要让学生自己学习作品,即默读,在默读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初识作品的文意;接着是通过质疑与答疑,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入、准确理解文言文作品中的句意。而诵读就是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实施的。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作品作者的创作主旨及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良好语感。诵读做到位则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之语言感受力,进而收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背诵要努力忠实于文言文作品的原文,并力求准确诵读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3.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应得法

在高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比较死板,在课堂上上经常反复强调基本的语法现象,这样教条式的教法显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其实,在高中文言文中文字的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文言文字形与字音以外,要着重介绍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等其他概念。

所谓通假字,即是借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外个字;这是文言文作品中经常遇到的用字现象,高中语文教师不必要向学生引经据典地分析这些通假字的形成及由来,不过强调通假字这个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通假字即使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正确理解、读懂文言文作品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通假字进行列表归类,系统消化常见的通假字的基本用法。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句式也是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4.注重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译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流畅。所谓“雅”就是泽文应该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第二,传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特征。第三,要教会学生认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这些技巧包含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留的技巧,即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浅易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和“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例句中的官职名和浅易惯用语不必翻译。二是补的技巧,即补充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准确把握句意,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三是换的技巧,即将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比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四是调的技巧,即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给予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应调序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使之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相符合。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关键是要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应用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高中文言文不再成为学生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诵读翻译;课外阅读;教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教学现状

首先文言文难度大。文言文需要精讲,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对课文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剖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引入死胡同。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课文词句的翻译,没有把文言文当成普通的课文,学生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来,觉得很枯燥无味。其次,有些教师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而不落实字词知识,结果使学生上完课文只知文章大概。这种教法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满堂灌,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所以,诵读的目标都没有达到,学生何谓能整体深入感知课文大意,何谓能是语言思维得到锻炼?最后,学生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特别缺乏兴趣和热情。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文言文的重要性,让文言文更接近、更吸引学生。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行文逻辑、词汇意义、句型结构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较强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很容易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阅读一些课外文言小说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赤壁之战》、《隆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三国演义》等。教学中要先易后难,增加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霸王别姬的小故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课文情境中,并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让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二、转变教学方法

如果说端正态度是改善文言文教学的先决条件,那么转变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要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文言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古文今译,翻译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唯一目的。在教学方法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诵读是古人相当重视的一种方法。朱熹的《童蒙须知》提出: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体会的同时加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除了诵读,古人也注重教师的讲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应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启发,从而“开其意”,“达其辞”,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到古代的教育内容:“比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给文言文进行断句,加句读标点。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读”也是说的“句读之学”。句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必学内容,而且是作为基础内容来学习的。实际上,对于当代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断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说明他对这些文字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无标点的文言文进行断句训练。学生为了读懂文章就会对文言这种语言形式仔细玩味,在断句的过程中进行新的心理建构,从精神上与文言文相互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言品位与文化品位。

六、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高三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难点,高考的要求,使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不得不更多的把文言知识作为主要方面来讲解。我的一点体会是以教材为核心,狠抓落实,以课内辐射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步步为营。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大多难以理解,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成为初中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鼓励互相讨论,多鼓励少打击。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大家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问答,表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言文一般会有一种抗拒的心理,这是由于文言文不够贴近生活的缘故。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情境的设计和创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理解起来也会相对更加容易。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二、教师引导,善用语言魅力和提问的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魅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授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例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时,可以将课文中的一些知识用故事的方式展现,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的吸引力要比乏味的知识强很多。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黔娄与妻”的历史故事,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作者想要表达的志趣,这样的形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时机,应该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不可以提出过于困难的问题而打击学生的自信,也不可以提过于简单的问题而使同学们感到无趣。提问应该遵循真实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应该设置难度阶梯,分别将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回答,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文言文的问题设置相较于现代文的设置更为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提问。

三、改善方法,用适当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针对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摸清文言文阅读和题目的规律。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每段的中心句以及小石潭这个名字的由来,阅读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其次,对古诗文的默写应该与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避免死记硬背,理解是关键。最后,要注意文言文教学与写作相结合。文言文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借鉴古人的遣词和造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读与写的结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举两得。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积淀,文言文的魅力就在于其述发的感情和韵律,教师应该运用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方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爱上文言文,提高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十分到位,死记硬背并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因而,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引导,善用语言魅力和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同时改善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促进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更佳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舒 走出沉闷课堂,感受古文神韵――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20-21。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诵读;方法;梳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实际上,经过了中学6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花了那么多课时,下了那么多功夫,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句话: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老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据某些老师在高中生中做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怎样学得好?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不好理解,二是不实用。那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习文言文,一是高考要考,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吸收曾经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数目。另外,学习文言文,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譬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会懂得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这些东西,也许我们都能悟出来,也并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到硬要通过直接体验去获得这些理性的认识,而弃置前人的生命结晶不用,不但做了大量无谓的牺牲,还根本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生出崭新辉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可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课文配插图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各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

2 要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文言文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不仅可以拿到高考默写的满分,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名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

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文言文的章法、修辞、思想等通过诵读可以深入学生的骨髓,这样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诵读还可以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3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到文言文难学,读不懂,不好理解。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大有用处。比如形训法,我们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可以根据“偏旁”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禾”与五谷关; “ 纟”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 “皿”与器具关; “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 “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关 ;“系”与捆绑关; “攴”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与肉关;“页” 与首关; “自” 与鼻有关; “目” 与眼有关……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的“组”,本义为“带子,绳子”。 “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的“造”字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辶(辵)”与行为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文言文的翻译也是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高考考生作答情况来看,失分很严重。就是平时考试,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失分很严重。从主要失分的情况来看,考生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尤其是对关键词的翻译没有到位。这样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就要强调文言文的翻译不能泛泛而答,要把关键词翻译清楚,必须注意句子的语气,有倒置的,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后再翻译,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等等。也就是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常见的翻译技巧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我们可以用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比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可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对于那些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的词,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句中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对于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对于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的词,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如“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掌握了这些方法,再加上平时实词、虚词的积累,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诵读能力;对策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背诵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如果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将会直接打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文言文、作文、阅读、基本词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因此,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中学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篇,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好好利用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掘文言文独特的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依然存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依然将串讲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讲解,既枯燥无味,又本末倒置,使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者的位置。又因课程任务紧,学生记诵负担重,所以,大多数初中生讨厌甚至是害怕文言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会影响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对我国经典的古典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了。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个要求很难实现。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时间久远,语言尽管简约精练,却深奥难懂、佶屈聱牙。学生既感到陌生,又觉得吃力,极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能力。

二、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提高的对策探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反复诵读能使我们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字句的含义。我们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朗读一句,书生也随之摇头晃脑地诵读一句。在晨读的时候,中学生出于好奇,也竞相模仿这种读书方法,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却不能通其情,意却不能会其理。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真正朗读的意义?什么才是朗读的真正意义?朗读的意义就是通过朗读,对文章进行全面感知,从字、词、句、段、篇、章,从文字、语音、语义到修辞、语用,从表层意思到深层的潜在情趣,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先疏通文意,再揣摩个别词汇的词类活用等。诵读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谈工具性,就是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和生活化,谈人文性,就是强调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这两点要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上,教师也要着重强调这两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是古代文学与语言的一种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现文言文的文学性,还要以语言的标准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文学魅力的同时,也掌握古代书面语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文言文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学教学为辅,二者相辅相成。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一般来讲,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文言文的领悟和体验的。因此,学生学文言文,不能光靠教师的课堂讲解,还要自己诵读,朗读体会,反复吟咏,最终熟读成诵。如果学生在课下不能做好朗诵和复习,那么,即使教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还是容易对这种陌生的语言遗忘,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特殊要求。文言文较之于当代作品更有韵律,却又不同于现当代诗歌,它的语言和汉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迥然不同,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已经不清楚“吟唱”为何,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意境、提高文言文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尤其是有些特殊句、长难句、有特殊含义的词汇,都一时领会不透,在教师点悟之后,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理解、温习,并最终掌握。学习之后的诵读,学生就能对文章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的朗读”,这也是朗读真正意义之所在。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诵读不仅折服于欧阳修的文字功底,更能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诵读中,舒展胸怀,心系祖国。

第6篇

一、基本思想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本模式就是把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求,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文言文陈旧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隔阂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理论依据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立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大的历史背景,以初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时代的脉搏,从文言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课外拓展深化三个方面入手,探寻能够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深刻涵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促进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古人的文化底缊,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古文的“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品质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弘扬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新的人文教育,达到“以先进的文化的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创新的目的;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古文化的经典作品永恒的留在学生的思想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坚定的爱国热情,使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在东方大地上闪烁永久的绚丽光彩。

三、操作程序及教学实践

该模式是一种开放型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该模式可大体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本模式包含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不仅环环制约,而且同时又是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展开的。离开了教学目标,就象航行离开了舵手,既不能落实具体教学知识点,更无从谈起学生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

1.导入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

通过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大致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采用通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重音、语速)与精读(字斟句酌、质疑释疑)相结合;美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与品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相结合。

3.理解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有计划地识记和分辨文言常用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学和文化常识。品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4.拓展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下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5.评价

通过试卷检测,朗读比赛,短剧表演赛,文言知识比赛等形式来建立学生“亲近文言文”成绩卡,记载学生各项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向家长通报。

以上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运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美文,诗词歌赋的导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介绍让学生对文章充满期待;朗读时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骈散结合,读出重音、语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理解文章时没有我翻译一句他们抄写一句,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源,疏通文意,同时将难点、重点的资料在课堂一起交流,并把文言常识和文学常识整理笔记;同时让大家收集周敦颐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布置作业《我评爱莲说》……,将优秀作文在课堂宣读,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小测试、检查笔记、文言知识竞赛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次课使师生受益匪浅。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法、句法,都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相处甚远。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测试中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中考文言文试题类型出发,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最畏惧的就是文言文的测试内容,由于对文言文的字、词、句掌握不够,导致对文言文语篇理解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得有针对性地从试题结构出发,了解中考语文测试中到底考哪些知识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较特别的词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等现象;其次是一些虽不特殊却很重要的实词,如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句子翻译。这是文言考查的必备项目,注意以下总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具体办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意义的虚词不译)、留(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不变)、调(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或调整语序),有关内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介绍。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这里所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及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现实意义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句。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语篇掌握是否充分,体现“反思”及“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而又是中考必备的考试项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关――通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得从最基础的“字”出发。在古汉语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别字,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所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也称“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应当是“慧”。

为什么要说这是通假现象呢?因为在原句中,“惠”应当作“聪明”解,而“惠”本身却是“仁爱”的意思,这就错把“慧”写成“惠”了。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

还有一些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换义符的,如“被”和“披”、“说”和“悦”;还有更换声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类型的通假字加以归类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音、字形、字义来识别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关――词类问题。中考语文测试中,考划词类问题的,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动用法和被动用法以及文言虚词的运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到的“而”这一连词,表示的不同关系做一些总结:

(1)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以译作“就”“接着”,也可以不译,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来说是不译的,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第三关――句式问题。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这四大类,以下针对倒装句式进行详细探讨。

倒装句也称倒置句,是作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种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应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见的谓语前置句,就是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有明显的强调意味。“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如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起呢?

三、小结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95-02

一、鼓励学生多读,重语感,次重语法

俗话说,“曲不离口”,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要多读、熟读,在朗读中感受阅读内容的语气、感情和节奏,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做到人文合一。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得大气,视野开阔,感情丰沛,慷慨悲壮,表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博怀和豪迈气概。在教学中,我播放了这首诗的朗诵光盘。在优美的朗读与音乐、画面的共同感染之下,同学们的情感和朗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文言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往往有很多省略的成分,如果读的遍数不足,或读得不熟,就会对所省略内容的感知有所欠缺,影响到对于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

二、要重视领读与范读

文言文文本的读法多种多样,朗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这些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语言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范读要起什么作用?教师的范读是基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教材解读,兼其指导、示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句读、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甚至发声、酝酿感情等,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三、正确朗读,读准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这就需要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查阅资料书和工具书,注好汉语拼音,弄清读准字音。让学生自读,结合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书,弄清楚了这些字的读音,事实证明,学生基本能辨别哪些字的读音重要。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只看书下的注释,不要看资料书,试着独立翻译句子,如果碰上翻译不通的句子,作上标记,尝试翻译完后,在心中默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进行第二遍翻译句子,这次就要打开资料书。

四、放手让学生朗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多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就是要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词句的含义,可采取粗读―细读―诵读的方法,从“读”中感悟课文,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数遍,达到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生词,断句,并能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细读课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关系去思考、琢磨词句的含义,达到基本读懂全文;诵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带着情感,语气进行朗读。开始学生也许很不习惯,课堂内会出现散乱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多督促多指导,多表扬,不批评,认真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到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就会使学生总体感知和领会全文大意,并能揣摩疑难字词、句的含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正确翻译课文

初学文言文,教师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关于翻译的基本知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自译和意译两种。所谓自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同时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同、虚同尽可能文意相对。自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同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同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自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同,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需译出的文言虚同。“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同为双音同;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同汇替换古代同汇。如把“吾、余、子”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六、寻找切入点,培养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晦涩;鲜活;翻译方法;揭开面纱;亲密接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27-01

2016年的重庆将不再单独命制高考题,而是和另外的二十四个兄弟省市一起加入到全国卷的考试行列中。可不管什么卷始终摆脱不了文言文这个“重头戏”,而文言文翻译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却是个心病。其实,文言文翻译的教学也并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启发,从而身体力行地揭开它身上那层晦涩的面纱,和学生来个亲密接触。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循规蹈矩的,它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这在文言文翻译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可这样的讲解在学生听来就犹如耳畔那烦不胜烦的嗡嗡直叫的苍蝇蚊子,因此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无论老师在上面讲得多么的天花乱坠,学生依旧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可叹我们这些“语文传教士”辛苦了一堂课的“成果”却在学生们的木然与呵欠中灰飞烟灭。固然,我们老师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面对满屋子无动于衷的书生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风吹过水面尚且会泛起波澜,为什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却在学生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呢?

试问一个成年的人,有谁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天八节课坐在教室里静听讲授呢?何况还是些活泼好动、幼稚与理智并存的少年儿童们。所以,我们应该本着课改的精神,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原来的单调又单向的学习方式肯定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学生只是“学会”,却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一旦他们脱离了老师这根拐杖势必寸步难行。如今的时代,已告别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要想与时俱进,不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突破学习的瓶颈,来个质的飞跃呢?

作为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教育一线的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首先,千讲万讲,不如学生一“读”。这个读不是单调的读,而是让学生变着法的读,因为长期一味地诵读最终会让“读”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由于上课做这个工作有点耽搁课时,所以我就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进行。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字音订正好,然后选定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它读得不对的地方,大家一起矫正过后再来齐读,然后男女生pk读,下次早读时可以再让学生分组读,甚至有的还可以分角色读,总之,最终要达到让学生们熟读课文的目的。

其次,由早读回到课堂教学,这时的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去疏通课文,如遇到不能翻译的地方就用铅笔做好记号,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并由小组一同学把最终留下的问题分条形成书面文字,最后集齐所有小组的问题,大家相互解决这些问题,剩下还没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由老师来完成“点石成金”的最后一步。此外,老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最积极小组或最有效率小组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小组也要惩戒一下。批评与奖励并存的机制才能杜绝怠工,刺激上进。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最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不仅避免了“自己满堂唾沫飞,学生集体梦周公”的尴尬,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其实说句大实话,要问课堂要质量,真正还是要让学生“鲜活”起来。

接下来,就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解决了难题,搞清楚了重点。于是我从文中提取出一些重要句子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翻译,检验本次学习成果。在学生翻译之前,老师趁势引入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翻译时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1、保留法。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谥号等),直接落下来,毋需翻译。例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一句,我就让学生首先给那些不需要翻译的专名打上下划线。

2、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是在句中起着某种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时我们就要删掉它。比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其中的结构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都没有意义,所以就果断删掉它,但仍要注意翻译后的句子保留原来的语气,必要时也可在句末加上一些表语气的词(了、呢、吗、呀等等)。

3、加字法。文言文比现代汉语更精简、更凝练,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晦涩。在现代汉语里使用的双音节词到了古汉语中基本上就变成单音节词了,故而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时就要有这样一种自觉。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根据文意,这里的秦(秦国)、晋(晋国)、围(围攻)、郑(郑国)、知(知道)、亡(灭亡),全都按照双音节的方式去添加。只有“既”字,我们还要掌握它的基本义项,才能有的放矢。

4、补充法。文言文始终走的是简约治文的路子,除了惯用单音节词外,还喜欢动不动就省略。其实,你只需要把句子放进具体语境中去琢磨,自然会豁然开朗。如“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一句,推敲下来,会发现“之”后面少个介词“用”,文言文用“以”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