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习地理的方法

时间:2023-08-14 17:09:03

导语:在学习地理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习地理的方法

第1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上来,这是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深深体会到“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出路。下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教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上的初步认识和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大家磋商。

学生学习和一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理知识大部分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阅读理解、读图绘图、记忆和应用。

一、引导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教材。在阅读前,教师要设计好阅读提纲,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如怎样理解题目,读懂课文,并学习运用地理语言。怎样掌握重点,怎样分解和突破难点。明确读书“三要素”,即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1.有什么?就是学习什么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2.在什么地方?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为什么?就是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的地区又很相似?对所学内容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都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也可在字里行间把自己的评价(感悟)记下来。

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段教材的知识提纲,为学生自主学习引路。使他们根据课文的叙述,学会整理知识的线索和方法,头脑中有学习的程序概念。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读资料来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探求知识。总之,教学生读书的第一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放任自读。

其次要点拨答疑,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讲得其所,还可以促进其自学。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要点明,难点要讲清,对教材的关键点要指导,给予学生启发和诱导。特别是难点内容,要分析出“难”处,引导学生清点疑难所包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注意引导,但要把握好适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自己解决疑难。这样学生才会尝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才能够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另外,对于某些抽象费解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和电教手段,通过直观演示,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讲解答疑对学生的总要求是:掌握重点,解除难点和疑点,积极思维,发展能力。

二、引导读图绘图

引导学生按照 “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读图,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地图和地理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副骨架上,才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学习地理时,必须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而要经常读图、用图,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形成心理地图。这样既克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记忆效率,又使枯燥的地理事物学起来感到有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绘示意图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绘图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指导学生绘制草图。要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步骤,在初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拓图,描出轮廓,了解地理事物的大致样子,再往图中填写地理事物,注意引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写,不能毫无章法的乱填,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绘图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地理事物,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思维 反证法 假设 反证论述法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通常是复杂的,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综合的角度,去了解地理事物,去分析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地理思维创新,发展综合思维、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地理素质教育来看,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综合思维,促进自我提高。

地理科学文理兼容,与其他的学科渗透性强,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学习研究地理学就要用到多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

有的同学对地理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对地理学科产生一些误解:

误解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得高分。

误解二,以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

地理学科有其自己的特点,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内容,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怎样科学地、有效地记忆这些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复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背诵。学习地理应用综合思维的方法,用跨学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理解。比如用数学的一些学习方法。

数学中有多种证明问题的方法,其中有一种证明问题的方法叫反证法。它的具体方法如下:已知一些条件,要求证明A=B。要直接从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证明,难度较大,甚至难以证明。我们可以假设A=B的反面情况,有两种可能:(1)A>B;(2)AB推导出一个与已知条件相背,与已知公理、定理相背或荒谬的结论,说明假设(1)A>B不能成立。同样再推导出(2)AB和(2)A

地理教材中有一章是“宇宙环境”,在这一章中讲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也就是由于地球运动在地球上产生的一系列有意义的自然现象。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昼夜交替――以自转为主产生的自然现象”。笔者在以前直接讲解,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后来我归纳课本,用“假设、反证论述法”讲解,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掌握,具体过程如下:

我们先假设1: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即静止不动。得出的结论是:昼半球永远是昼半球,夜半球永远是夜半球。这与实际不符,所以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假设条件也与辩证唯物主义相违背,因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说明昼夜交替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假设2:地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得出的结论是:昼半球永远是昼半球,夜半球永远是夜半球。这与实际不符(这一点与前面讲的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2日,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看不到月球的反面类似,学生易理解)。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说明昼夜交替不是自转周期相同的结果

假设3:地球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得出的结论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年,结论与实际不符。

假设4:地球只在自转,而无公转,得出的结论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与昼夜交替的周期实际是24小时不符。

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不符,说明4个假设错误。4个假设错误说明昼夜交替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但是,既不完全是自转的结果,也不完全是公转的结果,而是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作用中是谁起主要作用呢?结合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与公转周期一年相差太远;与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接近,说明自转起了主要作用。所以说昼夜交替是以自转为主产生的自然现象。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0):67.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探究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实际体验学习内容,以自己的直觉和情感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能够积极的去发现,主动地探究创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原理,逐渐使学生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是独立进行,针对遇到的问题可以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解决。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知识内容更加问题情景化,通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性,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个体能力的发展。以往我们的教学观念都是以高考成绩来评判学生,当然,教师也在追求高考成绩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就会大量的让学生做题,考试,不停地给学生灌输“营养”。然而探究式的学习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需要时间的证明,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没有什么连续性,而且中考时又不需要考这门功课,那么高中地理的学习则需要从零开始,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到了高二阶段就成为了选修课程,无形当中,高中地理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探究式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悟,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精心的创设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此外,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而且学生思维也将处于活跃的运行状态,学习效率也会大有改观。

三、落实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感知和认识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信息,另外,还要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工作,内化认知,促进学生的理性感悟。

1.注重感知

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供贴近实际的多样性材料,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趣味中感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去发现带有趣味性的地理信息,并适当的将这些信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当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地理知识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现象相关联的时候,就会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到“季风环流”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这节知识内容,可以创设出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出示一幅反映生活静电的漫画,再展现季风环流的图像,启发学生认真的观察并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大气环境容易产生静电?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感受到静电大都在什么季节?这两幅图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幅简单的漫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当中,可以为学生增设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是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重点感悟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大部分是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还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条理性感悟,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内化,所以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重点感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式学习当中,要求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去深化,思维继续发展,去寻找事物的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例如,可以从学生已知的问题,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去推理为什么一些内陆湖也是咸水湖?进而得出论证,水的进出决定水中盐度的变化。再如,讲到区域地理黄土高原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进行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黄土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与植被,土质相关,还与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使学生明白,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行。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也相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第5篇

一、激发地理学习的热情

面对地理教科书里一大堆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很多学生会感到茫然和厌烦,学习地理就变成一种“煎熬”,只有将“煎熬”转变为“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动力,进一步提高地理成绩。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地理学科知识,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人烟稀少的甘肃酒泉能作为“神九”的理想发射基地,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鱼类化石、台湾海峡的煤层分布揭示了地壳运动与海陆变迁,三峡工程、海岛建设、城市规划、气候变化、风土人情……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处处与地理息息相关。自然界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地理知识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地理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丰富我们的知识层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是用来形容人的知识渊博度。如果学生对地理感兴趣了,学习地理就很轻松了,有了动力,还怕学不好吗?

二、注重地理基础的夯实

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多以教材外的某一个地理区域或者某一事件作为考题的载体,而答案都能教材内找到。这充分说明踏踏实实夯实基础知识相当重要,学习自然地理知识,要多思考,熟练地掌握原理、运用原理。例如,学习热力环流一节,我们先做个试验: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冷水的烧杯,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水体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流的现象,这样很类似热力环流的运动。简单易懂的小实验就让很多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是分布不均的,故不同纬度的地表会产生冷热不均,从而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大气垂直运动又会造就同一个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面的气压有了差异,最终导致大气水平运动(风),而风总是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热力环流就这样形成了。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我们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学习人文地理方面,我们要理清课文线索和思路,抓重点字句进行归纳和整理,多阅读教材原文,多记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夯实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理能力的展示。

三、重视“脑图”“心图”的建立

这里“脑图”“心图”所指的是把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储存在脑海里,刻画在心里。地理学习离不开地理图表,我们要学会把课文文字转变为图表来记忆,这里所说的图即是指地图。地图是地理的精髓和灵魂,所有繁杂的地理信息知识都可以储存在一幅色彩斑斓的地图上。对于一个地理区域,涉及的地图种类有很多,比如:“经纬网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矿产资源图”“交通图”……我们要学会构建“脑图”“心图”,把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都印在脑里、心里,要学会进行图形重叠记忆。从宏观图到微观图,一步步细化,高考地理试题的地图多是以“区域切割微观图”为载体,对载体的认真辨读,让“脑图”“心图”重现,通常都能有效、快速解决问题。地理学习其实就是地图学习,记忆地图要注意方法,各类地图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用经纬网构建绝对定位,辅助以地形骨架与地形单元为相对定位。如河流走向受地形与地势限制,可再生资源又有其地带性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影响城市分布,社会、经济、科技与自然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熟悉地图辅助逻辑思维,要学好地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学困生 方法探讨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教师都为之头疼的事情。一般来说,学困生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等,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而且,他们的行为还严重影响了班级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为了使这些学生提高成绩、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和努力是义不容辞的。

一、学困生地理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我根据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得知,学困生地理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基础太差,底子薄弱

由于此前陕西初中阶段地理并不纳入中考,所以好多初中生就没下工夫去学地理,基本的知识体系、解题能力都比较欠缺。如很多初中毕业生搞不清经线、纬线,不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和几大洋。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知识难度陡然加大,他们学起来就很费力,课堂上听不懂,自然就不会做题,成绩如何能考好?

(二)学习习惯不好

有些学生很聪明,课堂上思维也很活跃,但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不积极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不佳。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必然也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或者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地理时劲头不足,成绩很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教学方法简单,不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用处不大等。

(四)学习方法单一,只重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上高一的新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一记、背一背。其实不然,很多地理问题必须先理解了才能解答,如计算某一点的地方时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五)忽视了地图的作用,读图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忽视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不注意读图、析图,导致很多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再者,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差,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能获取图中蕴含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原因,我经过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通过复习导课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困生往往课堂听讲时不够专心,对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的重点就很必要了。这有利于他们及时补上上节课的漏洞。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得采用复习导课法去导课。

高中地理有些知识紧密联系初中,所以我们在开讲每个与初中有联系的新知识之前,也应有意地去复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串联知识,使后续的学习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帮他们查漏补缺。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一节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就应先复习初中的经线、纬线等知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略此项,否则一些学生会越学越吃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

在平时的上课和作业批改中,我们也能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这时,要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如课堂上某个学困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时,我们可以一步步提示,推动他的思维向前,直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再配合几道题目让他练习,考查他是否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通过耐心教育和严加管理,使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是巴金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坏的习惯会让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急需摒弃,而这就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引导。

我们可以首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分析现状,总之,让其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正能量,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其次,应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如罚背课文、罚重做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总之要让他们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快乐地去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有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经常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探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问题。其次,教师上课要精心设计,导入材料新颖,自学问题清晰,合作探究有力,课堂练习充分,课后作业典型。同时教师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或适时展示某一方面的才能,如偶尔在课堂上说句英语,唱几句反映地理问题的歌词如《黄土高坡》等,让学生认可,让学生喜欢。爱屋及乌,那么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延伸到知识的学习上去。

(四)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很多,有记忆法、联系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作图法、查阅资料法等,我们应让学困生掌握多种学法,并灵活运用。如讲完“地球自转与公转”后,可设计作业,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和公转,还可让他们手绘地球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让其查阅资料,书写地理小论文等。通过有意引导,可以让学困生学会驾驭这些方法。

(五)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特殊图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读图,如可以上专题读图课,提前找到很多典型地图并归类,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类图的读法,并配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六)课堂内外多关心鼓励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给学困生设置较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很好地回答完时,一定要及时表扬;即使回答得不够完美,也应该从中找到闪光点进行表扬。课后,更要关心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占伟.地理“学困生”管理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13(16).

第7篇

1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1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1.2具有问题性。“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3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1.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进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2.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3.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①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②当地用水分为几类;③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④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3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随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好习惯。

第8篇

从教十几年来,我逐渐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可以在小组成员中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下面我仅从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和策略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异质互补,分组合作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学习。首先,教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新组建的班级,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前后桌四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例如:要查“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中东地图,另外一位同学翻到亚洲分区图,可同时对比二者范围,答案直观明了。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语言和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辩论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两大组进行。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互动合作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且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三、及时评价,调控合作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第9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77-01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像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地理在地理教材中的价值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之外,尤其要重视对“图表系统”的学习。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源于地理学基本特点的学习原则问题。

2、地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文字、图像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三大构成要素结合的体现系统不仅仅是文字系统的补充,而且是一个地理的子系统。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就达到1/4,当前国际地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

二、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主动学习,也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地理课教学中通过图像案例的运用,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明的知识,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走进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那么,既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业,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呢?

1、读图。地图的利用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首先先要明确读图要求,带着目的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能读会填。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进行,以达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注意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2、释图。释图即要求我们掌握“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显著。“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中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地图反映这一张地图,他对我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矿产分布图”“铁路干线图” ??于是,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图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的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弊病。

3、画图。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只画出大体轮廓,能够反映出地理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体现它们的地理位置即可。如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重要信息,以加深印象。

4.、说图,说图就是在记忆地图时,闭上眼睛,依据自己脑海中的那幅地图,把地理事物(地形、气候的分布、河湖分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城市分不等)遍指边说,从而达到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学习地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