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04
导语:在行政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成教学生 特点 教育管理
成人教育属高等教育的一种。部分高中、中专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员经过成人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大专层次的在校学习,这些学生在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全日制统招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这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工作更具复杂性与重要性。因此应该针对成教大专班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成教大专班学生特点
(一)成人大专班学生之间年龄差异大,学生生源结构复杂
目前,成人教育的生源结构和统招生有显著不同,成教生招生对象参差不齐,主要针对应、往届高考落榜生,中专技校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因此入校时同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可能差距从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另外由于招收的高中学生很多都是落榜生,心理变化起伏较大。中专技校学生文化课基础又相对较差。还有部分是在职工作学生,几乎都是有家庭、有孩子的特殊群体,上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拿到文凭,做晋升职称用。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在管理上与统招生有着很大的差别,难度非常大。
(二)成教学生学制和体制呈现多元化特点
就笔者所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现状来看,成教大专班在学习形式上既有类似统招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周一至周五上课),也有业余学生(周六至周日上课),还有各地的函授站、教学点。另外还有走读生和住读生的区别。所以在管理上,针对每一种学习形式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绝不能用一种方法管理。
(三)成教学生的文化基础显著不同
成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基础较扎实,对知识和技能接受和掌握得较快,而有的则不然。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典型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应用技术类,教师在用同一本教材授课时,对中专技校毕业生和从事过有关工作经历的在职学习学生来说可能进度较慢、内容太浅,而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没有类似工作背景的学生来说进度又太快,内容太深。
(四)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同
成教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各有不同。一些成教学生在工作和活动实践中,切身感到知识的缺乏,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所以重新拿起了书本进行学习。这些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张文凭,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堂,甚至课堂上都不会认真听讲,导致学习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并且大多数在职成教学生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单位的职工,同时还是家庭的支柱,因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矛盾突出,使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成人大专班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及对策
(一)规范成教大专班班级管理制度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关键是坚持不懈抓好班风学风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治学态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成教班级管理就是要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成教学生教育规律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特别是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要严格,做到杜绝迟到、早退、旷课、随意请假、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相应能够逐步得到提高,慢慢养成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加强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管理
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班委会,班委会成员各负其责,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选择和配备成教班委会成员时,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成教班的特点,选拔班中思想觉悟高、责任感强、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并在学员中有一定威信的学员来担任班干部,以班委会工作和开展有益活动,带动整个班级,不断增强班集的凝聚力。此外,针对大部分成教学生每周只有上课时间在校的特殊性,班主任不可能随时和学生见面,所以和和保持通畅的联络方式特别重要,比如建立班级QQ群和班级飞信群,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近况和把一些紧急通知及时传达给学生。只有班级日常管理做好了,整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就自然顺畅了。
(三)认真做好班主任自身工作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99-02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笔者多次承担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以及结合同事们当班主任酸甜苦辣的心得体会,我认为新老师只要用心领会,真抓实干,认真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必然会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一、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真诚地对学生进行关心爱护,能够很快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加支持班级管理工作。关爱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在实处,不然适得其反。对性格、情感欠缺的同学要多给予关注,经常在心理上对其进行疏导、安慰、鼓励和帮扶。以真心换真诚,时间会减少师生间的距离感,使之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同时爱也会相互传递、感染,其他同学也会因内心对老师由衷的敬佩而更加爱戴和支持自己的老师。
二、严格管理、以德服人
除个别招生火爆的学校外,大部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低,所录取的学生70%左右属于“学习差、纪律差、体能差”的三差学生,管理难度非常大。对于这样的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现状,笔者认为不用探讨太多的管理艺术,只有严格的管理才会带来井然的秩序。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手册、校长禁令,制订班规班约;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走读协议;对学生各方面环节都要加强监督、纠正,对屡教不改并严重违纪的同学必须从严从重处理。班主任在从严管理的过程中,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博学敬业,为人师表,作风扎实,生活俭朴,公平待人。班主任一定要身体力行,对学生承诺的事情要言而有信,对学生的批评要有理有据,不偏倚和冤枉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赏罚分明,真正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心悦诚服。
三、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抓好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是班主任的关键工作。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尽力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班风是一个班的精神面貌,是由班主任作为领路人,品行优良的学生为辅自然形成的精神状态。班主任自己就要做到乐于奉献,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以人格魅力形成一种班风建设的向心力。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良好的班风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形成良好氛围。
我们一般讲的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在学习上的目标、态度、纪律、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良性的改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班主任首先要通过奖励先进,鼓励后进,树立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开展同学间结对帮扶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注意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协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再次,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应给予关注,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风气。对成绩优良的同学要给予表彰奖励,到每学期期末,班主任要及时将班上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报送德育科进行表彰奖励,对有违纪记录的同学即使名列前茅也坚决不予报送。
四、选准班委,“抓”、“放”结合
班委是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中起着模范带头和管理作用,是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如果班干部选得好,那么班主任工作就轻松了一大半。在第一学期里,学生之间不太熟悉,可由老师指定做事认真、诚实可靠的同学担任班委。到了第二学期,同学之间已相互熟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班委竞选或更换。班委选定后,要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定期召开班委会对班委工作进行指导,充分了解班委分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班级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年结束后,对工作成绩优异的班委,应及时评选出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上报学校德育科给予表彰奖励。
此外,班主任对班级的重大问题要进行决策,普通问题让班委处理,“抓”和“放”,要适度,班主任事必躬亲,吃力不讨好。放得太多,班委失去主心骨,可能因各种原因对班级管理放任自流而出问题。班委的压力比别的同学大,对班委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工作压力要进行动态跟踪了解,有问题及时疏导。我曾经碰到过的这样的情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按常规重点监管班级里的“双学困生”,对班委的表现则非常信任,但出乎意料的是班级里最大的违纪事件,却是获得过各种奖励的班长因酒后参与斗打架斗殴,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三个月的处理,模范变成反面教材,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这就是过于信任班委,没有足够关注其思想行为的变化并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坚持养成教育,培养成功人格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现在每个中职学校开学之初都进行一星期的军训,这是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良好开端。通过军训,学生的国防教育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磨练,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班主任要趁热打铁,把训练成果发扬光大,继续井然有序地开展宿舍、教室、清洁区的保洁工作。在起床、做操、上课等环节,继续加强督促;礼貌用语、诚实守信、遵守纪律等应成为班级的常态要求。此外,每个月要评选出文明宿舍,报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六、召开主题班会,有效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一般情况下,星期五、星期天晚自习时间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班会。常规班会模式基本是:班主任通知相关事项,回顾一周班级情况,对班委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进行解决,这种由班主任一言堂的班会单调乏味,学生反应一般。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召开,效果更好。老师和学生对此要认真对待,班会开始时由老师进行主持,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发言,有序地讨论交流,气氛轻松活跃,内容翔实丰富,这种有主题性、知识性、参与性的班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方式,有着明显的教育效果。
七、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课余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蓬勃精神,并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对于班级出现个别原因所导致的文体活动很难开展,或者在中职学校还有一种由于专业特殊的原因造成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有些活动无法开展的情况,只要班主任有责任心,多动脑筋,仍然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是主动邀请音、体、美老师对本班学生根据爱好进行分组培训、训练。二是和别的班主任沟通协调,进行班级联谊活动,实现文体活动互动,人员性别交叉搭配开展活动,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友谊赛等。三是班级内要有意识地培养特长生,建立兴趣小组,以便充分调动同学们活动的积极性。统一购置一些文体用品,不定期组织一些小型比赛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体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八、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安全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14~19岁的青少年时代,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各种迷茫和困惑,亟需老师、家长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其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自我意识强,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及自制力差,奢侈,情绪多变,生活无目标。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班主任要足够地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对班里特殊家庭的孩子要进行心理疏导和物质帮扶,让其调整心态,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平时要交代班委、宿舍长留意观察同学们的日常表现,如有异常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可选择恰当时机与这些同学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因消极心理引发自我厌弃甚至自残、自杀的不良现象。如果发现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者,要送相关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非常严重者要尽快与家长沟通,及时送正规医院找心理医生进行专业治疗。
另外,班级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安全管理。每年都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造成死伤的报导,一桩桩血淋淋的事例让人扼腕叹息。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班主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必须和家长、学生签订安全协议,告知所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明确双方责任,以防发生事情纠缠不休,干扰教学秩序的情况。二是学生请假外出,必须经班主任签字批准,报德育科备案后才能外出。学生因有事需要回家办理,必须经家长同意并打电话与班主任确认后乘坐有营运资格的车辆离校。三是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开辟安全教育板报专栏,下载安全方面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以达到警示教育作用。四是以现实案例教育学生防盗、防诈骗、防不法分子侵害、防传销、防、防网络欺骗等,确保学生保持警觉意识,不轻意上当受骗,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钱物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困境
1、高校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性
相对于初高中教师,高校班主任的教学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心理疏导等方面所取代。而班主任管理能力则对教学进度的合理开展以及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保证。简单的说,高校班主任在知识上和做人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可以直接影响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能力发挥和性格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与此同时,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定的平台,这使得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校方的相关信息,并作出针对性的反应,与此同时,它也使得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而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安排,对存在心理问题或相关疑惑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安抚工作,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
此外,高校班主任在育人工作领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多数高校班主任均由相关专业的系主任或专业教授来担任,这些老师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学生的状态变化。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程老师之间的交流,高校班主任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额及时了解,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学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使得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管理和育人工作也得到了有机结合。
2、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主要履行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在很多普通市民开来,班主任的作用局限于对班级内部的知识教育和行动管理,而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班主任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并给他们的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
2.1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众所周知,高校开设课程多且种类复杂,学生一天往往需折返于数个教学楼、食堂以及寝室,课余时间相对不足。这种课程内容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只教授学生一到两门课程的班主任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跟踪性的了解,更无从谈及实时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了。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逐渐成熟,并开始接触社会,是以他们性格中的独立成分使部分学生并不乐于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谈,也不愿意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提出并予以解决。在这种师生双方都缺乏沟通条件的情况下,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职能根据原有计划开展,而无法进行后期针对性的调整和修订,这使得高校班主任无法像小学和初中班主任那样跟学生谈心,更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
2.2缺乏工作创新。由于不少担任高校班主任的教师都具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历,是以,他们更愿意将传统教学尝试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沿用下去,进而形成该专业的一种传统。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有可能陷入一种固定模式,而缺乏针对性的工作创新。在面对新生时,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照搬原有上课体系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做法可能是学生无法适应,进而导致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不顺利。与此同时,工作上缺乏创新的情况也阻碍了班主任育人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年龄经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相同的工作管理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信任班主任,并向其倾诉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无法高效稳定开展,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2.3职能工作与辅导员重复。辅导员群体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解决学生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群体不断壮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作开始转向辅导员中心,这一群体也表现出了其年轻化、知识化、与学生关系密切等方面的特点,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近些年有着相当明显的提高。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管理育人只能就与辅导员产生了一定的重复和冲通,在教学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班主任的职能正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缺乏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在部分高校,班主任甚至已经完全被辅导员所取代,其教育管理职能正在逐渐消失。
3、高校班主任在管理育人工作上的突破和创新
3.1明确责任义务。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和育人工作必须建立在其对自身职责的明确之上。每位班主任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在引领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事,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将自己的责任定位在“家长”与“教师”相结合的形象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从而使相关工作的进展变得更为顺利,也使得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责任能够进一步明确化和清晰化,避免工作中只能覆盖现象的发生。
3.2关爱每一位学生。要从知识上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首先就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关心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高校班主任与初高中班主任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而使他们将班主任视作值得信任和以来的对象。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每个内容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当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教师,并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工作开展,这使得工作整体进展变得更亲民也更快捷。
3.3活动。课程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同时也使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往。这种情况下,组织一定的集体活动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帮助他们寻找更适合他们发挥的舞台。在集体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深,而活动自身带给他们的轻松、愉快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力宁.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关键词] 大学生公寓管理 思想教育
大学生公寓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
一、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学生由原来纯粹学校管理的“学校人”向“公寓人”转变。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公寓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细微处入手,在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新建的学生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及其设备及时进行改建、维修、更新,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其次要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设立学生活动室、学生接待室、宣传栏、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娱乐厅等设施,满足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的需要,为校园文化活动向公寓延伸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2、齐抓共管,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将寝室的各方面建设纳入到班级集体观念的教育中来,将分散的寝室个体单元融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辅导员高效通畅的完成工作任务。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构建一个管理重心,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公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将思想工作扎根于公寓势在必行,辅导员的“三同”使思想教育的范围直接扩大到公寓社区。在公寓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基层管理终端,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公寓,使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得以充分地体现。(2)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重在强化学生骨干的主导作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建立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和团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模式,形成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开展的桥头堡。定期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会,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将思想教育和工作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召开团支部和团小组长的工作例会,既教育团员增强政治觉悟,发挥模范作用,提高理论水平,又反映出现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公寓管理中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配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公寓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将其处理完毕。(3)构建两条管理辅助线,深化寝室单元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寝室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寝室学生骨干的作用是能否管理好寝室,进而带动班级建设的关键。在寝室内部设立寝室长和团小组长,选派思想成熟、工作踏实的入党积极分子或团员来担任,将思想引导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以辅导员为管理终端,建立班干――寝室长――寝室成员和团干――团小组长――寝室成员两条辅助管理线,深化对寝室单元的直接管理,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使管理终端的要求和工作思路得以准确及时的传达,并且使寝室管理工作明确化,形成责权分明,分工有序,配合到位的寝室管理局面,有助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
3、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双面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成绩优秀,可在寝室里则不讲卫生、污言秽语等等。古人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分裂无疑是教育的遗憾。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的内容较少,为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党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
二、实行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成人教育 统驭型二级 管理体制
在终身教育的国际大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是普通高校依托学校高等教育资源对成人实施的专门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成教管理模式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对高校成教职责的履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的提出
我国普通高校的成教管理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综合实体型的管理体制,也称一级管理体制,又分为独置型和依托型两类;另一种是行政职能型的管理体制,也称二级管理体制,又分为分立型和统驭型两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成教规模不大,高校多采用一级管理体制,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放权的情况下独立运作,具有独立的教育资源,既有成教管理人员,又有专职教师队伍;既有利益上的分配权,也有对干部、教师的任免和聘任权。在一级直接管理体制下,学校各院、系(部)事实上被解除了对成教办学的直接责任和直接参与权。在成教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一级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力量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尤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质量保证、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产生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成教发展快、规模大、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分离型二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成教学院(处)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管理部门,统管全校的成教工作。但最基本的教学过程则主要是由学校各教学院系完成的,成教学院(处)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管理职能,并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对象共同实施管理,可以说是利大弊小。但变革之初,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各院、系(部)在成教工作中会发生各行其是的不协调现象,甚至互相掣肘,而整个学校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监管常显不足,顾此失彼,其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办学管理主体分块,垂直多层管理,出现多重招生宣传和学生人数统计重叠或遗漏等现象。
一些大型的地方高校提出了采用统驭型的二级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于更直接地依托学校普教的办学优势,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各院、系(部)分别组织和管理,但学校的一切成教工作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统一扎口管理,各院、系(部)在成教学院的统一管理和部署下,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在工作部署和步调上也会更加统一和一致,减少了分离型的二级管理体制下各行其是、相互扯皮的情况。
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地方大专院校。2002年以后,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紧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按照教育部成教司构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均应贯彻统筹、归口管理和质量、效益、活力相统一的原则,开始了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路。
二、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建构
1.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第一,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含义。“统驭”即统筹驾驭。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学校成教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各院、系(部)分别组织和管理,但学校的成教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规章制度、评价标准以及运作进程等均在代表学校成教的职能管理部门——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统筹驾驭下进行的成教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由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划分三个要素所构成。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教由包括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和相关的院、系(部)两个并行的管理主体,两者共同接受学校的领导。其中,相关院、系(部)主要负责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对学校的成教办学工作进行统驭管理。因此,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与各院、系(部)的关系更加密切,工作上的协作、交流更多更频繁,学校的成教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运转。
第二,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特点。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为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使学校成教工作有序、高效、优质运行,以确保教学质量。各院、系(部)在成教办学的总体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十个统一”:统一开学(含新生开学典礼)和学期结束(含期末考试)时间;统一排定总课程表以及教室、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的使用安排;统一学生的学籍(含转、退、休、复学等)管理;统一审定和上报学生申请免修免考的课程;统一组织省统考课程的报名和考试(含补考);统一成教的基本规章制度;统一评定学生的年度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及优秀毕业生;统一公布奖惩决定;统一安排毕业班学生的各项工作进程;统一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要求、程序和格式以及计划和大纲的统一管理;学纪律要求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
2.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职能。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职能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各院、系(部)对成教的方针、政策、办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指导职能;在学校领导下,对各院、系(部)成教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的职能;对各院、系(部)在办学和教学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有效协调的职能;为提高成教工作效率,帮助各院、系(部)解决困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职能。
三、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的运行实践
针对当前成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成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处理好学校、成教管理部门和办学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与权利,处理好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关系。为此,学校在“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思想理念指导下,以育人为根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健全成教管理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机构是体制的保证。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各院、系(部)除有一名负责人主管成教工作外,还须建立成教管理办公室(其工作人员的职数由办学规模而定),具体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要配备相应数量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各院、系(部)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样应向成教学生开放。至于成教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繁的计算机房和各种电教设备,可由学校教学设备处负责管理;也可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派专人管理,教学设备处则发挥指导作用,并协助安装、调试和设备维护。
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中枢,在院长领导下,全面履行各种职能。此外,还应成立全校性的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院、系、部、处、室有关负责人和教授、专家、学者组成,作为权威性的咨询机构,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参与指导、监督成教教学工作;同时,可另设成教督学组或巡视组,具体实施成教的教学指导、检查和监督。
为保障二级管理有效运行,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与办学的各院、系(部)都应在学校领导的主持下签订《联合办学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作为今后成教办学的依据。当然,在责任书上,不可能将整个办学过程中的职责分工情况详尽地罗列出来,因此有必要另外制定一个《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作为协议的补充或附件。这个《工作流程》应从学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对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以及职责范围和工作时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作为双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工作准绳。
2.建立以各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在明确了各自的职能和职责之后,必须建立起一个以各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工作的实现主体是直接办学的各院、系(部),因此,各院、系(部)对每一个与保证教学质量有关的环节,都必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加以落实,这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审定、实施、检查、整改等方面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的完善和规范;考试的组织和成绩评定;毕业课题的选定、指导、检查和考核;教师的聘任、评价和考核等。
对于教学质量保障来说,监督是主观重要的一环。在学校领导下,成立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最后审批专业教学计划,委托有关专家、教授审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定期召开会议对各院、系(部)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具有权威性的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秩序、考试纪律、毕业实践、成绩评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监督,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向教学指导委员会报告。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部(或教育管理科)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监督组织的办事机构,配合做好监督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需要对院、系(部)之间进行协调管理,使各院、系(部)在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面加强管理,实现统驭型二级管理在人员聘任、任务安排、工作质量检查、考核奖惩及酬金支付等方面的一致性特点。
首先,强调课程要求和教学管理的一致性。各院、系(部)对专业相近、课程名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课程,应执行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期末考试使用统一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各院、系(部)按照成教教师开课资格规定负责聘任教师,下发授课任务书,提出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周内上交学期授课计划表,其中一份交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教学部保存。在授课过程中,如出现迟到、早退、无故缺课、擅自换课等现象,或发生其他教学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协同相关院、系(部)按相关规定统一处理并公布。其次,实现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聘任、评价、考核标准和待遇的统一。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成教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制定全校统一的成教教师开课资格规定,经学校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交各院、系(部)实施,并负责监督和检查。制定全校统一的成教教师工作条例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并作为各院、系(部)在期末或年终对成教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考核的依据。各院、系(部)依据工作条例对成教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汇总并发文公布。各院、系(部)教师授课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报酬的基本统一,各院、系(部)之间互派教师兼课的补偿金,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统一发放标准,供各院、系(部)参照执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酬金也应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4.扎实做好成教生的毕业课题工作。高校成教生的毕业课题质量是体现高校成教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毕业课题的形式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具体安排时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但为有效确保毕业课题的质量,学校对毕业课题的基本教学、实施步骤、工作进度和考核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尤其对校外教学点毕业课题的教学要求与校内保持一致。
首先,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建立健全关于实施毕业课题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毕业课题工作条例,印制统一的毕业课题任务书和成绩考核表,印发毕业课题计划报告表等,以规范全校的毕业课题工作,并及时掌控各院、系(部)及校外教学点的毕业课题进展情况和工作动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并协同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对各院、系(部)和校外教学点开展毕业课题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按照毕业课题工作条例的要求和毕业课题工作计划报告表的进度,进行中期检查(或抽查),以确保全校的毕业课题工作按时、有序地顺利开展。其次,明确毕业课题的考核方式。根据专业性质,可采用答辩、质疑、交叉考评等不同的毕业课题考核方式,且具体要求须在毕业课题工作条例中就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考核评分工作必须严格进行,并认真填写格式相同的考核表。学院对各院、系(部)包括校外教学点要加强检查和监督,严防毕业课题的考核工作走过场。再次,做好成教生的毕业课题成果存档工作。在适当时间举办优秀毕业课题成果展示会,既可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还可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 大数据 三维视角 学校教学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使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平台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已成必然趋势。本文拟以大数据对于学校教学的巨大影响为出发点,从学校教学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三维视角对大数据改变学校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一、学校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三维视角
1.教学管理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在我国学校一般称为教学处(教务处或教导处),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对学校教学和日常教务进行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教学有关的一切活动行使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枢纽,教学处一方面要接受来自校长的行政命令,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转化成工作方案向下传达给教师,另一方面又要把收集到的来自一线教师的信息、需求等情况向上传达给学校管理者。
我国学校教学处的组织结构并未有相对固定的形态,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仍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教学处基本任务主要有: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学期和学年教学工作安排,其制定应由全校教师共同讨论,征求教师意见并经校长同意;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管理,进行检查、考评、指导和帮助;对教师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要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班主任、教研组、年级组长,教师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协调,要及时掌握教师各方面的情况,针对教师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和解决,并协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处应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并监督教师认真执行,对未能达到标准的教师进行有效辅导;对学生的管理,包括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此外,要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一方面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做好教学工作总结。
2.学校教研组织
学校教研组织是指学校基层负责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支持性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服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因其教研理念、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不同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研组织主要有教研组、备课组、教科室、名师工作室等。从组织功能上看,教研组是面向全体教师,以学校教学工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跨学科、同学科的教学研究橹饕活动内容。备课组是教研组的子组织,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织形式,主要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学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教科室是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打破学科和年级的界限,组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组织核心,以师徒传授为教研方式,处于非正式与正式组织之间的教研团体。
3.学校学生自治组织
学生自治组织,是从学生自治的理念出发,经相互频繁交流沟通,由学生自发成立、自愿参加、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主活动、自我治理、自然形成核心人物,以活动为平台,其结构功能日趋完善,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三人以上的学生集体或群体,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1]。在学校中,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借助于学生自治组织,实现其多样化的存在,帮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位置进行自我学习;实现其多元化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节奏能力、空间能力、动觉能力、交往能力、反省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其多层次的诉求,帮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有效提出有关教学的建议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
二、学校教学中三维视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学校教学处组织结构多属于直线职能型,阻碍数据联通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处主要是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科层制模式。该模式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也存在明显弊端。从组织内部的信息结构来看,该结构十分强调组织层级的差别,下级主要是同自己的上级进行垂直沟通,横向沟通比较少,导致层级之间学校数据流动受到明显阻碍。学校管理者难以快速把握现场情况,不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导致决策时过境迁。与此同时,由于下级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各类事物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致使许多信息传递到学校管理者时已严重失真。
(2)教学处工作职责存在“教务管理有余,专业引导不足”问题
作为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中枢,教学处不论是在学校层面的制度规定还是具体的职责履行中都更多的是处理一些“教务”职能,比如安排每学期的课程,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征订与发放教材、统计学生成绩等。这些日常的教务工作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学处工作职责中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最基础的部分。教学处作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中枢,不仅仅是从微观层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从宏观层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但由于我国长期强调教学处的“教务”职能,而忽视了教学处的“引导”职能,导致我国目前学校普遍存在“教务管理有余,专业引导不足”的现象。有研究者指出,教学处应该在抓好日常教务的同时,认真履行好“导”的基本职能,具体包括对教学理论的“指导”职能,对教学研究的“引导”职能,对教学行为的“督导”职能,以及对青年教师的“辅导”职能[2]。
(3)教学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服务理念
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K.Greenleaf)提出的仆人式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实践中的无私的领导哲学,仆人式的领导者以身作则,乐意成为仆人,以服侍来领导,其领导的结果亦是为了延展其服务功能。教学处的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服务理念,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服务。首先,为学生服务,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其问题和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校环境,如发现有的学科作业负担过重,要马上和教师商讨改进措施。其次,为教师服务,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困难,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最后,为管理者服务,给学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和较周密的参考方案。但在学校的现实中,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处工作人员,尤其是一般教务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并认为只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按章办事、遵守相关制度的规定即可,但对于管理人员的个人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较低。这导致教学处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教学管理处工作人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3]。
2.学校教研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研活动存在局限性,资源整合机制亟待突破
同学科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课程整合的改革背景下,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弱化。鉴于此,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在影响教师成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基层备课组、教研组层面的学科融合活动需要有顶层设计,从课题设计、课例研究和小课题设计等方面激发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室等基层教研组织变革教研方式,完成由传统教研向新形势下创新教研的转变。在大数据背景下,跨时空教研已经成为借鉴优势资源、整合区域优势的必然之路,目前在利用信息媒体完成资源整合的理念、操作和制度层面还处于保守和等待变革阶段。
(2)教研组织承担基层教研活动,形式重于内容
学校教研内容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活动效率低下,活力严重不足,导致其逐渐丧失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教研活动成为教师配合学校的“面子活动”,教研活动的重点在行政管理上引导教师走向统一规范,但在业务管理上引导教师走向个性和创新还远远不够[4]。备课组的“实战指导”功能在整体策划、活动连续性和实效性上效果不甚理想。教科室是学校的科研管理组织,但由于其在学校组织层级中非常特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教育科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科研兴校工作开张得热火朝天;在其他大部分时间,教科室就只能‘靠边站’”。教科室的组织定位是学校为“科研兴校”而设置的科研部门,但是由于在人员设置、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方面的欠缺导致教科室的工作亦是“形式大于内容”。
(3)不同基层教研组织之间的职责不明
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室都主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些活动本质是一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功能定位的规划和设计,不同教研组织之间就会出现“越位”“缺位”和“标准不一”的现象。“备课组能否取代教研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出现这些声音是因为在实践中出现如下现象:“有些学校每周安排一次备课活动,并安排行政人员定点参与,但对教研组活动却很少关注,甚至无人问津。”[5]在学校实践中,教研组是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而备课组则侧重于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很显然,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因为缺乏两类组织教研任务的分配和功能界限的厘清,而导致学校中出现“重备课组,轻教研组”或者“重教研组,轻备课组”的现象。事实上,虽然这是两类不同的教研组织,但在进行教学教研活动时,参与者是同一人群,都是学校的学科教师。所以,对于学校组织而言,首先要对学校组织中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进行界定,然后教师明白不同的组织承担的组织功能和差异,就会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履行不同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学校学生自治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自治组织目标模糊、指向单一并且缺乏高度,对以往数据的整合分析太少,导致多数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形成以兴趣为导向,更别谈对自身的人生规划。多数学生自治组织的目标是在成员的头脑中或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没有用文字清晰地描述在纸面上,更谈不上认真地研究和讨论,组织目标围绕学生学习和学业的居多,仅仅指向学科学习是不够的,并且组织目标缺乏高度、远见与视野。应从升学考试走向服务社会,面向公益慈善,肩负担当和责任;应从班走向年级,融入学校,面向社会;应从学生群体出发帮助弱势群体,走向广大的民众。有的学生组织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的意愿与选择没有得到尊重,对于学生的能力有着质疑,并且没有给予学生自。学生自治组织因资金、场地等资源的限制而影响发展,而同时,社会、政府层面有很多可以为学生自治组织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只是尚且没有恰当的服务机制进行相关合作引导。学生自治组织还受到考试的制约,受到家长眼前利益、升学压力的影响,受到对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的扭曲,受到社会传统的人才观、成长观的驱使。学生在校只是机械地读学做练,其中存在重复劳动,没有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归划整合,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学生的好奇心被扼杀,学生的思想被统一,学生的创造思维、批判思维被泯灭,学生自治组织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大数据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影响
1.大数据对学校管理者的影响
学校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将这些原本零散的数据从原来各部门、各教研组、各年级、各班、各科教师处进行挖掘、采集以及建构,逐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再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以及研究,进而便于学校管理者发现学校教学的变革需求,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变革方向,提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变革目标。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学校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据,现代学校情况也复杂多变,信息丰富的大数据环境之中,缺乏大数据、缺乏信息化的封闭式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负责学校教学事务的教学处更应重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能够清晰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能够预测学校未来的发展变化。为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学校教学活动中,直接获取各类教学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大数据平台进行丰富。学校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情况、问题和动态,教师与学生的建议;强化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专业教室等教学支持性组织与设施的教学功能;掌握办学质量的变化,各次调研及评估的结果。
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当今学校组织结构最可预见的变革趋势,随着高考的改革,大数据必然会在学校中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学校招生与考试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学习研究与实施方面,学校的垂直结构被破除,有效减少了管理层次,并且增加了管理幅度。扁平化组织的特点包括以工作流程为中心,来构建组织结构;组织的纵向管理层次简化,中层管理者被削减;资源和权力下放于基层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建构,教学处被撤销,抑或是被调整与合并,使得教学管理组织变得更加灵活敏捷,更加强调系统和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6]。大数据平台把教学、教评打通,改进学校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数据的分析,改变以往对教师所采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避免一刀切地对教师进行评价,要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效果。
2.大数据对学校教师的影响
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行为的分析,对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分析新的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改理论、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开展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科研活动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督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专业技能,让教师的教W行为科学化、合理化。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有助于教研活动实施跨学科教研、跨学校教研、跨时空教研,改变传统教研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从只关注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向跨学科教研进行转变,要更多地关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数据的关系,教学的重点由接受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当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素材是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必须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用多种学科融合的逻辑与知识结构解读和解释,意味着教师要掌握学科整合知识框架、了解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理解学科整合教授方式的设计与事实。各校数据的打通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制度优化、观念更新,最终为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教师根据学生以往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大数据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大数据对于学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多样性、个性化和精细化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对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及学情对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品德的形成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发掘其自身的薄弱环节,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重复性。
“一张试卷,它带给我们的数据是什么?分数的背后,还能读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的太少。”这是卡耐基在梅隆大学教育学院介绍中的一句感慨,这同样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中出镜率最高的核心议题[7]。学校教学中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在学业分数背后的原因与过程进行分析,与学生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表现的状态以及课外活动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关联和解读,帮助学生精细化、个性化、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德标.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德育实效[J].中国民族教育,2013(2).
[2] 邓正平.教导处应强化“四导”职能[J].教学与管理,2010(1).
[3] 刘冷.高校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4] 顾凤.初中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徐惠仁.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与运行[J].人民教育,2010(22).
[6] 盛佳伟.浅谈高校组织扁平化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