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19:35
导语:在经济发展的主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低碳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1.1低碳技术水平低
“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是指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手段,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为目的,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关键的核心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以风能技术为例,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W,在美国是500kW。进入21世纪,世界的主流机型已经达到了1.5MW以上,最近德国在北海建设的近海风场,总功率在100万kW,单击功率为5MW,而我国的主流机组依旧停留在1.5MW水平上,也就是说我国的风力机整体产品功率等级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
1.2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的机制不足
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核心的技术是否可以攻关,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是否得到很好的扩散与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低碳建筑,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注重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以抢占产业先机。以欧盟为例,欧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据估计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内,欧盟将投入总量达到530亿欧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并明确指出要鼓励“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的推广,促进欧盟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建筑资金问题短缺
与传统的建筑业不同,低碳建筑业属于高新科技产业,因此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是其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风险巨大,这使得低碳建筑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首先在我国的低碳建筑项目的经费筹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少量的国际援助,使得低碳技术的研发经费捉襟见肘;其次,由于发展低碳建筑技术,企业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但是我国的低碳建筑市场缺乏融资能力,由于银行没有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动力,使得企业的贷款越发艰难;最后,虽然围绕低碳经济的碳交易与碳金融机制有利于为低碳建筑资金提供支持,但我国碳交易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围绕着低碳建筑发展的金融体系远没有完善。
1.4国家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与低碳建筑制度的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低碳建筑发展政策体系,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激励,促使建筑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均采取了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一系列强制性法案,同时采取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激励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激励低碳建筑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围绕低碳建筑发展的制度设计依然缺失。尽管中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关的各项法律还没有实现以低碳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有效整合,围绕低碳建筑的监督、处罚机制还没有完善,这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监督机制为例,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建筑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系统;而在处罚机制中,我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处罚办法,缺少法律的支持,促使了企业一定程度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1.5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虽然现阶段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建筑来讲,其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低碳建筑的意识淡薄。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及参与程度还比较低,参与的主动性差,仍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与阻碍因素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总结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促使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以低碳科技创新为起点,而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融资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应当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加大政府扶助力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动力。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的研发费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很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高达近3%,而2000—2005年,我国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0.95%、1.07%、1.13%、1.23%、1.34%,因此政府必须扭转对低碳技术的轻视态度,以低碳技术带动建筑业结构的升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建筑业向“绿色环保型建筑”和“节能省地型建筑”转型,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2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制定低碳建筑标准
在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注重低碳技术的建筑领域扩散。集中力量发展建筑发展相关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等。从我国目前的减排效果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也就是说,科技的扩散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先进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将使得我国建筑业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现状,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制定低碳建筑的排放标准,碳建筑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的出台,可为低碳建筑的认证和建筑碳排放的评价奠定基础,将有利于控制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高排放,实现低碳减排。
2.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拓宽低碳建筑的融资方式
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是国际环保机制的主流。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排污权交易一方面可为碳减排其带来可观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可帮助其建立减排基础,以便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碳金融的发展,将决定着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成败。发展碳金融不仅会降低减排的成本,减缓碳风险,也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建筑转型的重要工具。碳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不懈努力,唯其如此,才能使碳金融市场真正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支持。
2.4健全政府激励政策体系,提供低碳建筑制度
保障低碳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激励低碳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鼓励性和限制性并存的策略,促使建筑企业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同时,与发达国家完备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制度建设体系依然很不完善,不仅制度的安排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执行力与执行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无法从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因此,如何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总结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低碳建筑才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不可否认,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低碳建筑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__县作为__重要的经济大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工业立县、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以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保证和促进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兴业理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确立了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二是树立人才兴业的新理念。__县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全县群众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及时、更扎实、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措施,提高[:请记住我站域名/]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必要的待遇稳定人才。三是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理念。区域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抓好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采取招揽、培养众多的人才是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例会制度。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必须坚持县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例会要形成制度,切实把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跟踪督导制度。搞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增强工作合力,以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三是立足深挖人才潜力,建立人才工作奖惩激励制度。挖掘各方面人才的潜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及人才自身发挥作用的奖惩激励机制。鉴于__县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尤其是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可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功臣奖”制度和“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制度,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在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工作者和在学习、钻研、推广科技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以推动全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构建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一是构建事业平台,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提供用武之地。要聚集、吸引人才,就必须在打造事业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__县是内地农业县,经济待遇比不上发达地区,在“感情留人”上受到很大限制。要立足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到不仅用好的项目吸引资金,更注重用好的项目招揽人才;要有针对性地抓紧吸引、调配和补充一批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同时集中部分资金认真抓好县工业园区配套人才工程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得到支持,创业型人才能够获得成功。二是构建流动平台,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机遇。要针对__县基础薄弱加快发展任重道远的实际加强人才工作。更要遵循人才市场规律,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不拘行业用人,破除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取消人才流动中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构建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发挥潜能提供后勤保障。要牢固树立为各类人才搞好后勤服务的观念,想方设法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提高人才工作竞争力。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才之友”,人事部门要将自身建设成为“人才之家”。
1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与背景
我国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大约在1980年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审美需求增强,表现在建筑方面就是人们开始对建筑室内环境和家居质量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在室内环境设计发展初期,我国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建筑室内设计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人们审美要求的继续提高,我国室内艺术设计迈进黄金发展期。全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装公司,家装从业人员达到几十万人。其中有些老室内设计师不仅知识结构全面,文化修养深厚,还参加过多个工程实践,创造出很多既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又彰显时代精神的绝佳之作。如中央工艺美院何镇强教授负责主持设计的中国大饭店“夏宫”,在室内空间处理和装饰配置方面大范围利用高雅的暖色调,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2 现阶段,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2.1 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完美调合建筑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处理建筑物的审美性、功能性的关系上不够成熟,这也是阻碍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内的大部分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侧重于关注空间设计,往往将空间艺术表现得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调、审美气息。但一般忽视了建筑物的实际条件和功能、用途。这样最终导致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表面效果理想,实际应用功能极具欠缺,空间浪费严重。
2.2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匮乏
一项工作如果全面顺利开展,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新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审美需求增强,在居住上开始讲究“宜居”,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顺势而为,成为热门。国内很多大专院校,都增加开设了此专业,力争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室内设计较国际起步晚,发展慢,设计公司不少,但其中有正规资质的不多,所以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在找工作时会首先考虑国外企业,导致国内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另外,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受装饰公司、业主、开发商等多方面要求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般都被囿于某一设计框架中或直接照搬国外的某些设计加以利用,周而复始,他们的设计灵感被消磨,设计水平滞步不前,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2.3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陈旧落后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却仍然陈旧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化“宜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过于关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主动忽略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其实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必然是一体的,不能单纯地发展某一方面。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一般都会兼顾室外环境,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自然融合,并尽量彰显二者的特色之处。只有这样,才会让建筑物从自内而外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极致优雅自然的艺术氛围。
2.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受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国大多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接近雷同,不能展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3.很多业主室内环境设计成本有限,在初期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选择时,受经济因素影响,一般会选择设计相对简单、造价相对低廉的方案。这种情况下,设计的样式就会大大减少,设计完工后的效果与预期设计效果难以符合,差距较大。
4.设计师在设计时,一般都会尽量按照业主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努力为业主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但由于设计师和业主的审美观存在差异,不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业主的实际要求,导致其设计成果得不到业主的认可。
3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
3.1 在设计效果上,追求格调和品味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想自己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有格调,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对相应物件的摆放做出一定的设计与规划。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努力把控好室内空间、物品形式与整体色调间的关系,以使设计完工后三者看起来相吻合,具有统一美感。同时,设计师还应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美术修养和历史修养,多参考国内外优秀的获奖设计案例等,以求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将各种文学、艺术、历史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创新,让室内的各物件在自己的设计下摆放更加和谐、整洁、有品味、有格调。
3.2 在设计理念上,倾向自然、绿色、环保
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实施,人们的生活被限制在一座座钢筋水泥中,自然田园生活逐渐远离。为了减缓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就可以在室内设计时,配置一些自然田园风格的物件,放松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设计材料的应用上,可选择一些较为天然及环保的材料。仿自然的设计加上天然材料的运用,既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活的惬意氛围,又能实现环保目的,这也是未来我国建筑室内设计主要追求的。
3.3 在工艺技术上,倾向现代化、科技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需求所应用的各种机器设备更加先进高效。因此,未来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大力加入现代化、科技化的技术元素,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学习掌握一流的专业工艺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应用。
3.4 设计风格既追求整体性又注重个性化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从室内环境、室外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室内的设计和各种陈设物件不能太突兀,要与室外环境有联系性,室内各种陈设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整体美,而不是单纯的物体摆放。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存有“打破雷同,追求个性”的需求,所以未来室内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设计中体现业主的个性特征,室内可以利用混搭的方式去进行布置。应用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便能碰撞出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够营造特别的氛围;最后还有空间结构的混搭,随意装换,更加灵活,彰显个性。
Abstract: In practice, if the oilfield enters extra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re will b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yers, and oil stabilizing and water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So it is essential to choose correct flowmet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commonly used flowmeters and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oilfield water injection well flowmet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flowmeter and thus promote the oilfield exploitation.
关键词: 油田;注水井;流量计;工作原理;应用
Key words: oilfield;water injection well;flowmeter;operating principl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E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074-02
0 引言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对高压干式水表进行定期检查时,有将近一半的高压干式水表不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因此,对油田注水井流量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计量精度,从而减少高压干式水表耗损率,促进流量计精度不断提高。
1 几种常用的流量计
在某油田区,相关研究人员对不同型号的流量计进行检测,分别使用的是高压漩涡流量计、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和LSH系列电子水表等,对稳定性、计量准确性、性价比和操作性等进行对比,由实际情况可选出最合理的流量计。
根据油田注水井流量计的使用情况来看,目前,这几种使用比较多的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点如下:
1.1 高压干式水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在实践过程中,注水井高压干式水表采用角接式比较多,而高压漩涡流量计的使用情况较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流量计,才能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流量计的不同类型中,高压干式水表是最常用的水表,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液体流动过程产生动能,从而使叶轮产生运动,接着带动磁联轴器,使磁钢在整个过程中形成旋转磁场,以通过磁片的转动俩进行流量计数。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水表的实际运用中,流量范围内叶轮转动的速度,和流量的情况成正比关系,如果速度较快,则证明流量较大。
1.2 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根据相关研究显示,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是在高压干式注水表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采用电子显示的形式进行计数,很好的解决了高压干式水表存在的计数器磨损较严重和老化的问题,使水表的性能得到大大提高。同时,经过改良后的水表,可以有效避免转动时水量对计数带来影响,从而使计量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合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水表芯子叶轮的转速和电信号连接到一起,并与微电脑相连接,使流量得到及时显示,从而提高计量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使瞬时流量得到清晰显示。
1.3 LSH系列电子水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它是属于速度类的流量仪表,是由叶轮转动的速度和流量成正比的原理进行设计的,当水流从水表的进口进入后,会一起流向叶片,从而产生是叶轮转动的动力。在水流一起流向叶片的过程中设置有调节板和变送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的脉冲可以保持在同一个数值上,使仪表的互换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叶轮的转动过程中,环形磁钢会将磁力传送到隔板上,从而将频率显示出来,以对不同的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等处理,最后在CMOS集成电路中得到显示,使相关数值得到清晰显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的性能比一般的水表要好,在流量计数上可以更清楚、更准确。
1.4 LUB系列漩涡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一般包括普通型和文丘利型两种,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液体在经过流场中的漩涡时,柱体的下游会产生一定作用,从而形成一对排列整齐的涡街,在柱体的两侧不时转换。根据相关计算显示,柱体产生的涡街和流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随着涡街频率的不断增强,流体的流速也会相应增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LUB系列漩涡流量计内部没有活动的部件,流量范围比较广,因此,整个结构所受的磨损较小,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内部电池可持续供电,操作简单,维修率相比其它几种比较低,在很多情况下,应用范围较广。
2 油田注水井流量计的实际应用
对某油田注水井的流量计进行检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两次检查的结果是:高压干式水表的数量为二十六块,其中,合格的为十二块,合格率为45%左右;试验水表压漩涡流量计为两块,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为四块,LSH系列电子水表为两块,经检测显示,全部运行良好,效果非常好。
对第一次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一般高压干式水表的使用效果比较差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注水井在注入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压力,而泵压一般保持在十四兆帕左右,油压则在保持在十二兆帕左右。在压力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水表会出现巨大震动,使计数器与磁钢之间出现空隙,从而影响高压干式水表的计量效果。在检查水表的过程中发现,有三块水表计数器的底部金属壳出现不平情况,导致计数器和磁钢不能很好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出现丢转现象,最终引起负偏差问题;二是,在处于高速旋转的过程中,塑料叶轮会受到比较严重的磨损,从而影响叶轮的正常旋转,致使水表出现偏磨现象,继而有叶轮发卡情况出现,最终产生过水不转的问题。在实际检查过程中,有四块配注量较高的水井水表出现了发卡现象,给高压干式水表的计量带来一定影响;三是,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由于注水井中的水基本是污水,混杂有污油、各种杂质和聚合物等,会对铜壳体产生较强的腐蚀,受到腐蚀后,叶轮相对铜壳体间隙会不断增大,从而出现负偏差情况。在实际检查时发现,有三块高压干式水表出现腐蚀导致的漏失情况,最终产生负偏差问题。
对第二次检查进行分析发现,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和LSH系列电子水表负偏差较小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轴承改成石墨之后,耐磨性得到增强,从而减少了磨损程度,使传动精度得到提高;二是,密封圈的材质进行了改良,有效解决普通高压干式水表出现的密封不严情况,使水表的密封性得到大大提高;三是,采用电子显示表头,使普通高压干式水表计数器存在的老化丢转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使计量精度得到提高。
LUB系列旋涡流量计偏差较小的原因是:由于内部没有可以活动的部件,整个结构承受的压力较小,从而磨损较小;流量计自身的线形度较好,大大减小计量误差。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水表的整体性能比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流量计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束语
根据上述两次检查结果显示的数据来看:在实践过程中, LGZ系列智能数显高压水表和LSH系列电子水表,在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负偏差变大和合格率下降的问题。由此可见,油田注水井流量计的使用中,机械传动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水表,使水表部分功能得到完善,大大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普通高压干式水表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对所有计量计进行对比发现,高压旋涡流量计在正常使用一定时间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所有显示一直正常,很好地满足了注水井的实际计量需求,具有很好的使用性能,大大提高了流量计数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梁辉.油田注水井套管损坏现状及预防措施[J].内江科技,2014,02:80.
[2]赵艳萍.油田注水井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6:108.
[3]石立华.北三台油田开发规律及开采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4]蔡志凤.朝阳沟油田注水井化学自适应暂堵转向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5]欧阳铁兵,梁玉凯,于东,廖云虎,颜明,陈严.海上油田注水井洗井方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09:54-55.
[6]高慧英.大庆油田高压注水井开关井周期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4:84-85.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我们应当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富民强镇",力争"两个率先"目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从桥林镇的实际来看,桥林镇位于浦口区西南部,由原桥林镇、兰花乡、陡岗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东临长江,南连乌江镇,西与星甸镇接壤,绕城公路,宁乌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全镇镇域面积119.7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1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尤其是合并前桥林、陡岗两乡镇经济都很薄弱,都是南京市重点帮扶乡镇,其合并可谓是"南南结合",归纳起来是农业无特色,工业无规模,城镇无面貌,财政无根基。近年来,全镇上下由于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如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农业总产值2.4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59.9%;实现建筑业产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财政收入5530万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比上年增长8%。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周边地区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形势发展逼人,如何实现新发展,我认为:
一要立足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从桥林镇实际出发,要围绕"三沿"战略(沿江发展特水养殖,沿路发展立体种植,沿山发展经济林果),采取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措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形成"四个一万一个五千"农业产业雏形:即特色养殖一万亩,鲜食玉米一万亩,速生意杨一万亩,苗木花卉一万亩,各类牧草5千亩。从而促进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要立足开放型经济,加快工业的增效提速。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在开放型经济上有所作为,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工业经济的总抓手紧抓不放。近三年由于我们狠抓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连结硕果,年年有突破。2001年,全镇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182万美元,在原江浦县名列前茅。2002年,全镇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148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248万美元,全面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
由于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带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发展速度加快。工业产值2000年增长6.4%,2001年增长42.5%,2002年增长42.5%,2003年增长50.2%。两年时间翻一番。二是企业健康发展。销售、利税、增加值的增幅均高于产值增幅,全镇无一家企业亏损。三是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规模企业产值占总量85%以上。四是形成两大板块、比翼齐飞的格局。原陡岗和桥林工业园在三年后旗鼓相当,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
三要立足载体培育,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农民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桥林是一个千年古镇,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市级新型小城镇不仅是建设山南中心镇、富裕农民的需要,更是培育载体、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从编制规划入手,本着"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2年,我们围绕创建实施方案,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3年元月份,高标准通过市级新型小城镇验收。
工业园区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的载体,同时也是招商引资的窗口。2002年,桥林镇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500亩的"五通一平",目前已引进20多家企业,其中4家在建,3家已投产。桥林工业园被列为市级重点工业园。
四要立足强本固基,加快财政收入的增长。1999年,两乡镇合并财政收入相加仅有100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财政穷镇。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桥林要加快发展必须克服"财政瓶颈"制约,全镇上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财税意识和财政根基观念,采取三个针对性措施:一是借鸡下蛋、借船下海。全镇共吸引各类企业近80家来镇注册,其中规模企业10家,产生的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50%以上。二是发展落户企业,提高地方企业贡献份额。三是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推动桥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要立足后发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带来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全镇投入近2000万元新建灰色化道路63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投入500万元新建教育、文化综合大楼;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完成江河堤达标工程;投入600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全镇人民生活、生产、工作条件,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为桥林镇党委、政府来说,开创新局面,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抢抓沿江开发机遇,着力构筑四大平台加快发展:
一是构筑工业园区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地,是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平台,更是桥林镇实现工业强镇、富民强镇的希望所在。今年将在一期500亩工程基础上,完成园区二期1500亩工程。同时充分利用三桥开工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在谈、在建项目的整体推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二是构筑基地发展平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建设双垅1.5万亩鲜食玉米生产基地,竹叶湖冲、红旗山等8000亩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版权所有
三是构筑城镇发展平台,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建设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宁乌路两侧进行城市化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结合工业园区扩容,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镇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达2万人左右。通过城镇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
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一个从低谷慢慢回暖的势头,当然建筑业也不例外。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建筑行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保持着同步增长,建筑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些主要建筑市场来反映。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发展仍将继续,尤其是随着中央提出的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建筑业将在全国各个地区全面开花。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调整城乡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城镇化。在此状况下,基础设施的缺口明显,对施工队的资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地下需求等主要需求,尤其在大城市中表现突出。
住宅将保持巨大需求。我国城市住宅除了面对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已经到来的居民住宅更新换代的巨大需求,住宅建设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建设潜力。预计未来,除了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住宅外,对于危旧居民区实施的拆迁重建所占的比重将会加大。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性住房的大幅增加,将使住房套型结构比与居民收入结构比向合理方向调整,更多的人能够有房可住。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性住房的大幅增加,将使住房套型结构比与居民收入结构比向合理方向调整,更多的人能够有房可住。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集中地,在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高度聚集的特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迫切地需要构建生态型城市与建筑。因此,本文以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为目的,对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空间;空间肌理特征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高度聚集,城市空间狭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迫切地需要分析与讨论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城市与建筑规划的纵深度。近些年来,尽管城市与建筑规划爆炸式增长,但是由于在论证、编制、出台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程序,许多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引导城市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反而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新一轮的大迁大建中。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正确发挥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指导作用。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城市发展与建设活动(如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和规划指导。
建筑设计,通常情况下是指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以及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其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2 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地呈现新的变化。因而,中国现代城市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且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其实,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城市规划严格意义上讲,同样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建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动态因素,才能有效地发挥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实用性,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其主要控制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2.1 用地性质控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对某一区域具体用地所规定的用途,例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2 用地范围控制:规划区域地块的使用范围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 用地强度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共同实现。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进行限定,可将地块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用地强度是城市空间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控制指标,其中绿化覆盖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和建筑的关键内容。
2.4 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对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布置,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所做出的必要技术规定,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以及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交通等。其中,建筑后退一般要求建筑控制范围的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5 配套设施控制指标。配套设施控制是指对规划用地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
3 影响城市规划实用性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规程中必然遇到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同样受制于政府决策。受到城市招商引资的影响,政府经常向开发商做出妥协,强制干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有效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经济、市场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建立一个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规指标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性的要求。并且,在法制层面上给予规划一定的权限,提高自身的权威性,进而减少政府干预。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实用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内容:
3.1 结合建筑物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如何设计建筑
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轮廓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宜,尤其在虚实对比、色彩处理方面。因为,与周围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相呼应的建筑物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也更加能够满足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的要求。
3.2 塑造独特风格,不变中求变化
虽然,我们要求规划区域内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等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但是仍然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特风格,才能足够吸引众人的注意,独树一帜。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周围环境,还应当具有自己的风格与造型,尽量体现城市现代感。
3.3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一个子系统,只有充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够使建筑物满足使用者和城市发展的各种要求。在城市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需要引进生态建设观念,打造绿色建筑物,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采用太阳能装置提供供热,较少耗能量的生活用品。
4 总结
在城市空间狭窄,建筑群密集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与指导作用。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十分注重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绿地的建设范围。同时,有必要将生态观念引进建筑设计当中,打造绿色建筑物,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爱兰. 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 城市. 200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