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时间:2023-08-15 17:19:52

导语:在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1篇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技术,实现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手段指的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可以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以及热情,可以强化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高校体育课程中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体育动作要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理论课程的学习正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忽略的方面。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丰富,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有很大的帮助。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以及示范构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体育姿势之间的转换也是体育教学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难点。对于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使他们掌握动作要领,难以实现教学的效果。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完全解决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这一难题。根据体育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对动作细节进行分解还原,对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使用深入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多方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在生活中加强体育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水平。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而是要把两种教学手段综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体育教学,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人性化的原则。实现了个性化培养现代教学技术CAI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高校体育网络学习系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针对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可以因材施教,进行个体教学,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现代体育的教育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搜索相关资料,有利于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体育知识,还提高了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及时调整好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电子教案的使用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在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电子教案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动性和活泼性。电子教案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形象化,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

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进行教学的主导,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通过教师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习惯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师往往对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缺乏敏感性,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以及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使现代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CAI教学辅助系统,可以使用数字投影仪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来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特点,要及时转变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特点,加强硬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硬件设施,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计算机硬件环境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中满足了人才的需要以及计算机软件设施,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具体的途径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这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的物质基础。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学校对于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的认识不足。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及时转变理念,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首先,要转变学校领导的认识,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对已有的陈旧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高校体育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时展的要求,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要求,重新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放法,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4结语

第2篇

高等教育院校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对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商务英语学科作为兼具应用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要将英语知识和商务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英语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改革老旧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综上所述,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1.紧扣时展步伐。

在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的商务英语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从业者应当紧扣时展步伐,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根据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群体的商务英语应用水平。例如,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的实际特点,在校内组织相应的实际的商务英语应用课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的扩大化发展,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关系,给予学生锻炼商务英语的空间和时间;

(2)根据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要求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时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和实际的运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就是“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练习”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方法的总结,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和职业应用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由离不开先进的职业观思想。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和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常用语法结构和语句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社会实际要求为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只是重视到对于抽象的商务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安排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储备。但是,随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升,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日益呈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优化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1)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比如,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类基本的词汇进行加强记忆,让学生通过对于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将对商务英语的了解运用到商务英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2)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需求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就需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商务英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方面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练习,让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商务英语的认知,促进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运用方法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完善现有的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为了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效果,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商务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学生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价值;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完成专项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并把技术动作和体能测试作为考试内容和成绩的衡量标准,而没有对学生在体育课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才能学得快和全面没有做过多的实践和思考,这些恰恰是在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改革的重点。有效教学的含义有多种分析,那么本文认为有效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教学科学、合理、高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目前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有效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价值和途径就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1.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价值

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全面落实能够使体育教学目标充分和具体的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来,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1.1是教学目标有效体现和落实的最优方法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体育教学在认知与动作技能两大方面的交错融合。心理状态和动作技能往往同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难以区分。体育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兼顾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积极灌输体育锻炼意识.这样的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在一种先进、合理、高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目标全面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的主体,那就是全体学生,有效教学的实现首先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想学愿学到主动学习。这样就会提高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起到积极作用。所以说有效教学是教学目标体现和落实的最优方法。

1.2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教学会全面具体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等等,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提高。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就要求教学过程的多样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多样丰富性就要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完整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教师一定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有效教学的实现可以考虑到体育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普遍提高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协调,还有个体爱好和锻炼习惯之间的关联。那么进行具体的体育教学时,要充分开发本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选择适应本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形成特色化体育教学体系。实践计划与安排要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体育教师必须从学校、学生、季节、器材等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具有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长的教学大纲与实践计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学生体育学习自主性是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内容,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普及性和针对性融合,体现不同课堂的特点,不同教师教学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发展要求。

1.3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和达标成绩,更主要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效教学的全面落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弱化了“教”而强化了“学”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其次有效教学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基本来展开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后有效教学的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紧凑型,进而提升了教学密度,是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锻炼效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对“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认识不足,没有明确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对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情况认识不够深刻,还存在着教育内容竞技化和教学方法技能化的情况,教学组织方式单一化,课程的个性化、针对性、特色化不明显;对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强和落实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来改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有效性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1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对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实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知道,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学到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并利用学生了解并支持的评价体系去检验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既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年龄性别、锻炼习惯、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情况。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体育硬件资源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以全面提高学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落实。

2.2增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个性发展也千差万别,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古板、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就没有办法实现有效教学的全面提高,针对教学中同一年龄阶段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基础上采用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组织形式入手,制定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因素基本相同进行组合,化分不同学习小组,确定各不相同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目标。有效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敢于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找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2.3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教材为工具,教学方法、手段为媒介,完善他人与自我的过程。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相互协调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其次,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实现角色变换,创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并制造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环境,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练习,这样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信心、积极性,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力求教学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相互融合。新形势下,教师只有更加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加深入的实现有效教学,才能使高校体育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2.4加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生动性

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的前提就是兴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发挥每一个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并使学生愉快的参与到运动中来,把运动过程中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那么有效教学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体育教师是是所有有效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条件。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再次,教师还应按照人体生理解剖规律合理安排动作和负荷量,也可将游戏和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融入时尚体育元素,例如:街舞、拳击、轮滑、台球、体育舞蹈、瑜伽等项目,其新颖性、流行性、时代性、健身性等特点会吸引广大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给大学生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满足大学生休闲的多种需要,以推动大学生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里面有很多学问。成功的体育教学过程一定是有价值的高效的,有效教学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再到评价体系和考试标准的实施都在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有兴趣的学等方面来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课的结构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要想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价值,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1(04).

[2]邝志明. 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体育师友,2011(05)

[3]高胜光.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体育教学,2006(01)

[4]权华. 在体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11(21).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游戏教学法 高校体育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55 

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所改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体育游戏教学法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许多高校如今在体育课堂中采用的方法。如今的教育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全方位提高上。而体育游戏教学法是指将游戏环节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们身心愉悦和放松,能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这种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古板乏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力施展,因此,高校应注重这种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所谓体育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教学的方法融入到体育课堂之中,主要有智力游戏和体力游戏两大类。这两种游戏的共性都是通过身体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提高专业的技术,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体育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2 体育游戏教学法的特点 

2.1 趣味性 

体育游戏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同学们在游戏中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游戏的趣味性,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教育的效果更好。 

2.2 竞争性 

众所周知,游戏是以单方面取胜为标准的一种竞技性的活动,所以必定会存在输赢。这种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竞技者的各方面素质,充分考察出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以及四肢的协调程度等。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引进体育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心理,对学生们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体育技巧等,争取使体育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最大化。 

2.3 目的性 

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操和身体素质。高校体育课堂就是能够使学生们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放松,能够在心理和身体上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而体育游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使这一作用充分发挥,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消除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疲劳,因此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2.4 普遍性 

体育游戏教学法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也没有很多限制条件,因此在很多高校体育课堂中都得以运用。同时,游戏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也相当广泛,为各高校体育教师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择。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们的综合情况作为出发点,选择适合自己课堂内容的游戏项目来进行教学,使体育游戏教学法能够切实可行,被学生们所掌握。 

3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体育游戏教学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应适当运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游戏适当性原则 

可供高校体育教师选择的游戏多种多样,但不是每种都适合高校体育课堂。教师们应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依据本班学生们的特点和等级,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且应根据本校所在的地理位置,考虑到地形和气候等外在的因素。比如在新疆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教师则要因地制宜,设立出一些适合本地学生活动的一些体育游戏。这样做能够更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帮助。因此,体育游戏的选择是每个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前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3.2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高校日常体育课堂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游戏不能太复杂,这样可能会使学生们感到非常困难,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正确的教学过程应当为由简单出发,逐渐深入,使同学们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例如,教师在课堂的准备活动中,教学部分和放松环节应设立出不同游戏环节,且难易程度不同,根据校园内已有的基础设备和场地等,设立出符合校情的游戏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3.3 组织性的原则 

因游戏活动具有一定危险性和意外性,每堂课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应当在旁边监督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且游戏本身有着思想教育的特点,所以要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各高校体育教师应对学生有适当的组织和纪律要求。只有在体育游戏中做好监督工作,才能有效的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种种原因忽略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当遵循的原则,造成混乱场面。 

4 体育游戏教学法运用的作用及意义 

体育游戏教学法与以往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不同,就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在日常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4.1 在身体素质层面上的作用 

适当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参与者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强身健体体现在身体的各个方面,根据游戏形式的不同,得到锻炼的部位也不相同。例如跑步能够锻炼到四肢的力量以及呼吸功能等,能够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器官的调节功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4.2 在思想层面上的作用 

在思想教育方面,体育游戏教学法能够行之有效的使学生意志变得坚韧,继而全面发展。体育游戏的活动要求参与者克服心理上和外在的一系列障碍,有助于团队精神的提高。其次,在日常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3 在智力层面上的作用 

体育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足够轻松和活泼的范围中进行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使其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接受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使行为能力增加,促进智力的发育。 

5 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法的过程 

5.1 课前的准备工作 

高校体育教师在每堂课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认真思考课堂的环节以及选择正确合适的体育游戏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其次,在正式开课之前,教师应有组织和纪律性的给学生们开展热身的活动。有效的热身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们舒活筋骨,避免在课堂游戏活动中出现拉伤等现象,并可以使同学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转移至即将要进行的课堂内容上。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多采用体操或慢跑等方式来完成课前的热身,但教师们应因地制宜,多多创建出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热身,否则会令学生们感到枯燥和乏味。比如在新疆的高校中,因场地较为宽广,教师则可采用“拉网捕鱼”等游戏使同学进行课前的热身活动。 

5.2 课堂内容的教学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对体育游戏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改变,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排球的教学中,可以变以往一对一的传球为围成一圈进行随机的传球;在篮球的教学过程中,变简单的投篮为一人运球一人投篮等。再比如跑步练习中,变枯燥的跑步练习为追逐赛。这些小小的改变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感到厌倦和无趣,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并在轻松的气氛当中得到锻炼。 

5.3 身体素质的强化过程 

在以往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和强化环节,往往方式过于单调,且负荷量较大。在如今的体育游戏教学法基础之上,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提高。例如投掷沙包、接力赛等游戏,既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也不会使学生们感到无趣和乏味。但应当注意的是,身体素质练习的过程活动较为剧烈,容易发生危险和意外,教师应及时做好监督工作,以便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救助。 

5.4 课堂的收尾工作 

在一番体育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从兴奋的状态中逐渐稳定冷静下来,从强烈的运动中得到放松和恢复。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则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减少疲劳感,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安静下来,以便更好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 

6 结束语 

大量的实践证明,体育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加以运用,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和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是对我国现有的枯燥单一教学形式一种更新和改变。通过各种体育游戏活动,学生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强化了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这些充分证明了体育游戏教学法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保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5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角度阐述了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性,并基于问题意识在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考量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6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德育专项)项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2013年广东医学院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重点培育项目“东莞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Z2013009)的成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主体、注重单向、偏重记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其它一般的知识性学科的教育教学要求相混淆,导致传统思政课教学问题意识不足,问题意识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强化问题意识,从而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性

1.从本体论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著特性

是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问题意识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内在的高度统一。因此只有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充分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把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

2.从价值论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

意识导向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本化的价值取向。首先,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来源,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脱离实际,逃离实践,坐而论道,主体的价值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目标就会束之高阁,因此,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抽象化和概念化,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洞说教之嫌,提高其现实感,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思想问题的说服力和阐释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导向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人本化价值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构建学生世界观的一门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内化成一种坚定的信念,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理论学习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付诸于行动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经“问题求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中间环节,其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有效抓手。从学生的思想现实状况出发,积极回应和解答好学生的思想困惑,通过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名符其实的主角,还可以满足年青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从方法论意义,问题意识是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理论联系实践要求的主要载体与重要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自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主体能动地使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统一,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相符合的实践活动。但“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无过程、无中介的,它内在地包含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个相统一的过程。这两个相统一的环节都是在对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核心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答中完成的。‘问题’成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节点,‘问题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1]由此看来,问题意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必不可少的中介,更是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面对现实社会时都要敢于提出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基于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1.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现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尤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实思想状态、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跟实际、走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是真正的教学主体,学生提出问题才是课堂教学有效进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然而传统的课堂由于十分强调教师主体性,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想问心理状态比比皆是,造成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失语”现象比较普遍。另外教师自身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意识缺乏,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心理,甚至于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运用结论性语言,对学生的现实思想困惑视而不见,忽视了学生自主性思考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是做到“灌输”与“启发”相结合,大量运用调动和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方式。二是做到“外引”与“内生”相结合,注重分析学生兴趣需要、认知心理、学习动机等内在要素,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激发机制,让学生自主地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三是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把知识传授转化为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外在的“感性”层面向“理性”的思维转变。四是做到“理论”与“素质”相结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不仅能够激发理论本身的生命力,更能加深学习主体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五是做到“知识”与“智慧”相结合,更多地从人的本身的需求出发,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使思想教育教学活动面对更加真实的社会环境,使之更加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2.以问题为媒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单向注入式的讲授方法,这种我唱你听的教学方法具有强制性、封闭性、单向性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当前,大学生更加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对新鲜事物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这必然在他们脑海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顺应潮流,应对挑战,我们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化,即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积极主动地回应学生的问题诉求,以学生认识问题为中心着手开展教学活动。即要求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以问题意识为主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最终推动学生对各种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彰显实践性。

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要素,蕴涵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思想交流互动的载体,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育者必须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规划、不断的优化,最后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和引导。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常以教科书为中心,严格的来讲没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教学内容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充耳不闻,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问题意识不仅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视角,更成为了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在主动回应重大现实问题过程中提炼聚焦教学问题,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体系,是实现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案例、素材与教材内容体系三者之间无缝联接与“问题视域融合”的最佳路径,是打通理论与实践,现实问题素材与教材内容壁垒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小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整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6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对民生、教育的日益迫切需求。这样以来,我国的高校美术教学自然也飞速发展了起来。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有了相当的拓展,从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种类又增加了很多新的专业和学科。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传媒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动漫专业等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入高校美术专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学生的基础性能力以及对学校各项专业设施和教学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问题、新状况的出现为我们现代化高校美术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需求,努力为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

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学科,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美术教育在进行教学考核或是评估的时候也要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不能照搬同一套考核体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教师在现场而失去自己独立的绘画精神。他们在确立自我风格之前就先学会了察言观色,往往去观察教师的判断,有的只是去模仿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这样的美术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首先,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教学质量评估措施落后或不完善。美术教育是种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教育体系,必须借助相对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来进行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老师在场而不能真正的将自己投入到绘画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其绘画操作的时候,往往去观察老师的判断,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走。这样就造成美术教学失去了真正的含义。

(二)忽略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本质所在,无法真实的对学生水平进行检测

我们在实际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进行美术的人体结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只采用理论考试来监测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这显然是毫无养分和营养的。人体结构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教导学生掌握人体的各种结构组织,这是美术人体素描的基础所在。而我们在实际考核中,根本没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这使得高校对于该项课程的投入可以说是全然白费。

(三)关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毕业方法也完全不适合以实践为核心的美术教学理念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都以毕业论文为终极测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高校中关于美术教学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毕业检测都只是凭借着一纸论文。这显然是与美术教学的核心相违背的。要知道美术教学实质性目的是对艺术作品的创造而理论创造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教导出来的学生没有艺术创造思维,只是单纯具有理论素养,这样的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

三、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

现如今教育提倡能力本位说,这种观点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所在,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并解决实际生活所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以学生为主体”观点的提出符合现代人本理论观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要求了我们彻底颠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际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推到到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管能动性,加强现阶段课堂互动教学。

(二)从实际出发,创新高校美术教学体系

新的美术教学体系的创建应从充分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来出发。具体到高校美术教学,我们首先要从对美术教学的要求和实际出发,进一步系统的调整并有选择性的开设各项美术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新的高校美术教学大纲和具体目标要求,深化调整高校美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比例,既要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要求,又要将美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重新选配一条符合时代气息和特征的配套教材。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三个原则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辅教材也应当尽量做到配套性选择,一般来讲,拥有大量习题、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资料为好。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1、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用素描的结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如要实现所画线条的轻重、浓淡、宽窄在透视的过程中实现空间的丰富变化,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变化的细节美、节奏美、层次美。

2、积极训练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因势利导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好处。

(四)加强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

高校美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美术学习过程之中,如果不能够勤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则很难把握美术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在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果仍然像传统教育那样,教师不停的演示操作,学生单纯的进行枯燥模仿,则会使得高校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日益降低。反之,如果在教师科学理论地细心指导下,让学生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的主体,在此过程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思想表达、个性的抒发,在沟通之得以升华,进而可以更好的促成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的主力军,这也正是我国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结束语

第7篇

网络模式下教学过程学习平台的建设,符合教育部有关精神,为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技术保障。根据“国家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网络同步课堂,为高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提供技术平台,探索高校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是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

二、教学管理与考核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河南省教育厅结合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特色,提出在全省全面开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学管理层次架构和责任划分不清晰,教学评价体系标准不明确,使用基于Sakai网络学习空间普遍遇到的单列项目数据统计不足、无法按项目排序、院系数据需要人工计算等等不足。研究如何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化工具改进网络学习空间的统计功能,增加教学过程考核和管理功能,是当前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学习空间与Sakai

(一)网络学习空间与Sakai的含义

网络学习空间指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目前,河南省30余所高校使用基于Sakai的网络学习空间系统。Sakai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由Sakai成员开发和维护,基于Java的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具有可靠性、协作性和可扩展性。Sakai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一个共同用于协作或学习环境的研究院校、商业组织和自主群体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Sakai的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免费、共享源代码的教育软件平台,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和协作。

(二)Sakai在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应用

Sakai是作为开放源码系统,用户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全球160多个教育机构采用Sakai,Sakai服务的用户数从200到200,000。Sakai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教育机构采用。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引入Sakai,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上海复旦大学e-Learning系统、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基于此系统二次开发。使用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有北京邮电大学,该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从2008年就采用Sakai作为网络教育的教学平台,已经累计有6.7万人在平台上进行学习,最大在线用户6000多人。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基于Sakai已经开发了很多适用于网络教育的工具:课程空间工具基于引领式学习理念,支持标准的课程构建和内容重组并集成题库智能组卷,可以添加多种教学活动,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以及详细记录和跟踪;集成实时授课工具;同学录工具支持师生在线沟通、短信和邮件;作业和练习工具,基于题库和智能组卷支持多种作业方式,比如同一策略同一试卷,同一策略不同试卷,客观题自动给出成绩,主观题老师可以批改;课件资源管理工具;毕业设计工具等等。在河南省教育厅主导下,自2012年以来,河南高校基于Sakai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快速发展。基于Sakai开发的网络学习空间目前已经在河南省30余所高校做为教学平台使用。河南省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按照要求,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各试点院校应尽快启动实施试点项目建设,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河南教育信息化发展。

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平台的实现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具体要求,加快河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信息化技术,解决试点高校在使用网络学习空间遇到的教师考核数据统计问题,研究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模型,开发出一套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对象,应用拟开发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进行分析,提高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促进我省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一)项目调研与资料收集

调查省内网络学习空间试点院校应用情况,综合采用德尔菲法、调查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收集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收集教育教学考核信息,分类总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研发系统软件,实现教师网络教学过程和考核的信息化管理。

(二)教学过程考核标准制定和教学过程管理细则制定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平台,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通过考核各个院系,督促院系加强引导教师积极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过程考核标准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考核标准、院系教学过程考核标准。依据标准开发教师教学过程和院系教学过程考核模块,分别包括资源建设、空间使用等考核指标。教学过程管理细则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管理细则、院系教学过程管理细则。依据细则开发教师教学过程和院系教学过程管理模块,分别包括资源建设使用率、空间应用使用率等指标查询。比如教务处通过系统平台查询某系开了多少门课,资源使用率、课程访问量等,督察各院系提高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整体使用率;各院系通过系统平台查询本系教师的教学过程,实时给出指导性整改反馈意见。

(三)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开发完成,做成相关的技术文档,具体应用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网络学习空间,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完善系统后在省内试点高校推广应用。

五、教学管理与考核平台的应用效果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平台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以下的应用效果。

1.改进网络学习空间的统计功能,增加教学过程考核和管理功能,符合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有关精神。根据“国家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河南省教育厅提出在全省全面开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的建设,弥补原系统统计功能的不足,增强了教学过程考核和管理,为各试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和平台,为教育厅统计各院校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状况提供平台。

2.促进了教师积极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日常教学。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现有的教学成果基础上,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教师考核机制的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积极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整合各类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提供网络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平台,促进网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平台是在河南省教育厅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功能,方便教务处对系部和教师管理及系部对本系教师的教学管理,加强网络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并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考核,推进网络教学进度,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为高校教学改革和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六、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蹈教学;方式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需要青年人的传承发扬。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人才,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贡献。舞蹈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增加舞蹈的内涵。舞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律动的肢体语言的课程,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舞蹈教学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

1、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艺术精神是一个艺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加深学生对舞蹈精神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在肢体动作的律动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舞蹈水平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舞蹈精髓的理解。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跟着教师练习舞蹈的动作,更应该体验民族舞产生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了解民族舞当地的民族风情。中国民族的舞蹈精神源远流长,是舞蹈界的一大瑰宝,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的精神,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

2、舞蹈艺术融入传统文化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舞蹈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方式,是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追求相同艺术的方式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相差甚远,但是舞蹈却能够将人们之间的心理差距逐渐缩小[2]。舞蹈技能的提升需要学习者经过反复的训练,一些舞者在掌握舞蹈的动作技巧时却不理解舞蹈的内在精神,这导致舞者无法真正传递出舞蹈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被世界各国认同,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同时,舞蹈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3、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舞蹈事业屹立在世界

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舞蹈想要在世界舞蹈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将舞蹈与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够以文化为基础发展舞蹈事业。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方式

1、建立传舞蹈教学传统文化氛围

艺术生来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人们的情操。人们欣赏舞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让自己精神愉悦。舞蹈的这种吸引力增加了自身的艺术色彩,帮助人们培养自身的情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人们的艺术情趣,对舞蹈产生感情[3]。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安排中应该积极地营造文化教学的氛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对舞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水平。学生在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创作力,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进行探索,增强自身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感受到艺术的内涵,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舞蹈创作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过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舞蹈的动作熟记于心,并且将其展现出来。舞蹈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体验艺术魅力的过程,学生的舞蹈技巧基本功必不可少,但是舞蹈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渗透[4]。此外,舞蹈教学中的艺术可以通过舞台布景以及表演者身上的着装表现出来,舞蹈者身上衣服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舞蹈与文化的结合,感染了观众。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舞蹈教育结合起来,需要通过文化教学氛围的熏陶,给学生创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创作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舞蹈的技能是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必须将舞蹈的技能变成自己身体动作的一部分,学习在掌握了舞蹈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舞蹈的各个动作灵活地展现出来。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习者的基本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动作,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将舞蹈展现出个人的风格。舞蹈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通过肢体动作展现给人们一种艺术美,感染着观众。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需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舞蹈上展现出来。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编制出富有传统文化含义的无调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演绎相应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领悟舞蹈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同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细心地引导,让学生能够准确地领悟到舞蹈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与舞蹈的结合方式,在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多学习优秀的舞台表现力,增强学生舞蹈的厚度。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可以增强中国舞蹈的生命力,让舞蹈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悟到舞蹈的内核,提升学生自身的欣赏能力。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故事,通过一些较为经典的故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演义等等许多知识的传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传授传统文化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故事的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学生应该学习有关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服装等的知识,在这些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活跃教学的氛围,例如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视频,收听有关方面的音频,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3、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

高校的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现行为,甚至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为了提高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舞蹈水平。舞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导通常是在传授以及纠正学生动作的过程中进行的[5]。但是,舞蹈是一种具有内核的动作展现,舞蹈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较强的舞蹈表现力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本身的情感,让学生的动作具有灵魂,展现舞蹈表演的最佳境界。舞蹈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表演舞蹈动作的同时,询问学生对舞蹈理解以及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针对学生自身的不足进行教学。同时,教师注意学生生活中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经历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编排出符合他特点的舞蹈,更能够突出学生的自身风格,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对舞蹈产生较强的兴趣。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的舞蹈教学结合起来,在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舞蹈中充分展现自身的特点,加深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学校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优势。学校应该安排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地方进行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发源地的民族特色,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舞蹈艺术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舞蹈的境界。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拓宽舞蹈的发展空间,解决当前我国舞蹈教学的困境。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孙蔚.关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舞蹈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77-78.

[2]韩淑英,刘忆,庞静.当今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科学学习理念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3:114-120.

[3]孙力.透视与剖析——1991~2011年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视角的量、性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331-337.

[4]黄光临.CAI多媒体课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的应用——以《舞蹈解剖学》课程为案例[J].艺海,2014,06:143-145.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5-03

一、引言

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国高校也不断在培养模式方面做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大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知识的个体化和知识的社会化目标而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其功能既是多方面的,更是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统一体。且教学内容与目标已从单纯的高深学问向高深学问与高深技能并重扩展,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复合型学习转变,学术旨趣与职业取向u趋融合。甘民认为突出大学教学过程“中间过渡性”特征是克服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弊端的重要途径。顾学周认为大学教学过程中,随着教与学矛盾运动的发展,大学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亦处于运动和变化中,教学活动是处于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张进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不断发展变革的经济社会对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地方重点院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学习及成才特点,提出四“YU”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高校教学“四‘YU’”培养模式的含义

“四‘YU’”,即鱼、渔、欲、预取同音。在教育教学中,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渔,还要授之以欲/预。这里所说的:“鱼”是基础理论及专业技能的知识传授,“渔”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能力培养,“欲”是提高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预”是对学业规划、职业选择和环境适应的职业谋划能力。《礼记・中庸》中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工作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随着国际环境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如何保质保量的培养优质大学生是时代赋予我国高校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四‘YU’”培养模式是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出发,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与学

1.大学教与学的过程。大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大学的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化教学,它既有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形式,又有班级授课和课堂讨论,还有跨专业或跨系科的大课教学形式等。而且,随着大学教育的开展,不同阶段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但教师与学生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又是不断融合的矛盾体。沈美媛认为大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精神上“三个”方面的转变中,发展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而在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将其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和矛盾体之间相互转化、融合、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结合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学习特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职业谋划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

2.大学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对于大一学生,需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有个适应过程,在学习内容上多是基础知识和自立自强方面的学习,这是逐步接触大学期间需要培养和提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锻炼;大二学生不仅要完成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还要逐步熟悉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规划和学习目标,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有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的认知,在认识层次上应有所提高;大三学生,开始全方位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不断开启对专业内涵及发展方向的探索,提高求知欲,提升专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四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谋划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锻炼。

3.高校教师业务能力要求。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了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大学教师应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调整和教学形式、方法上的优化改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职业谋划方面,不仅在知识学习上给予传授和辅导,还要在思想、生活、能力培养方面给予精神关怀和物质帮助,不断在大学生良好人格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提供必要的锻炼平台和过程引导。

四、创新创业型人才“四‘YU’”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创新创业项目模式、高校科技园模式和导师制模式等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姜慧等提出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出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注意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层次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同时,为了适应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必须抓住高校教与学的这一矛盾体和其转化机制,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师水平提高方面下功夫,建立教与学和谐共进的四“YU”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教”的方面,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特点,配备合理的教师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专业引导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不同阶段学生提高可靠的、高效的教师队伍保障和教育资源、训练平台保障。重点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建立起能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职业谋划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教师队伍体系。

2.在“学”的方面,逐步培养学生在“要我学、我要学、我会学和我会做”转化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采取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形成正能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奋斗心。在获取知识、专业技能、自我管理和职业谋划等方面,逐步提高其感知、实践、控制和谋划等方面的能力,以锻炼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社会工作环境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3.在“管”的方面,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完善教育培养方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好筹划和服务工作,改变行政工作作风和管理理念。作为管理部门的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学院等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提供人才培养训练平台,做好指导和管理;作为管理人员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工作干部要做好人性化引导、专业化辅导和目标化疏导工作。

因此,“四‘YU’”创新创业型人才培B模式是教与学和谐共进的教学模式,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相互依懒,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处理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职业谋划过程中的教育环节问题。

五、“四‘YU’”培养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中,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全国50所入选高校中唯一的安徽地区高校成功入选。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其中,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在日常管理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实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和高年级导师制,从大一到大四始终跟踪管理和引导,加强过程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面,积极筹备各类大学生比赛(如挑战杯、学科大赛、节能减排、双百双创、实践作品大赛、过程装备等)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在政策机制方面,制定相应激励和支持文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形成了上下团结统一,师生和谐共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局面。高校的各项措施充分体现了在知识传授(鱼)、能力培养(渔)、自主学习(欲)和职业谋划(预)的“四‘YU’”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几年来,安徽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硕果累累。学校在有关创新创业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30多项、省级奖励1400多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983项,其中国家级327项,省级656项;学生累计授权专利10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600多篇;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典型。

六、结语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育形势及人才需求环境,提出“四‘YU’”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重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完善和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素养是“四‘YU’”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结合高校教与学的特点,介绍了具体培养方案及目标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职业谋划统一起来,形成了系统性、完整性和统筹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表明该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薇.关于现代大学教学过程功能的分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35-38.

[2]项贤明.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教学理念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75-79.

[3]甘民.大学教学过程必须突出“中间过渡性”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3):33-36.

[4]顾学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运动[J].探索与争鸣,2006,(12):66-68.

[5]张进.关于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6,(12):125-128.

[6]沈美媛.试论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J].苏州大学学报,1996,(03):121-123.

[7]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8]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9]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5-36.

[10]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