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交媒体的本质

时间:2023-08-15 17:19:52

导语:在社交媒体的本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交媒体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微信;社交电商;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太多不可思议。微信在2011年1月11日开始使用,在五年多时间里推进了传播领域和电商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微信成为诸多试水电商创业领域者的首选平台,这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更深刻地改变着产品销售模式。

一、微信传播与社交电商的关系

近年来,基于微信、微博平台等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交电商,代表着新型消费模式的到来。社交平台集聚了一大批活跃的人才,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社交电商是基于一定的社交平台,先促成相互"认知",继而实现产品销售,且复购率、转化率都相当高,这对用户网络购物流程有颠覆式的改变。以微信为例,在朋友圈发出产品信息,好友下单购买,支付成功后发货,流程和传统电子商务基本一致。

微信何以成为产品交易的平台呢?微信传播有着传统媒体传播无法超越的优势,这些优点促其成为电商卖家的"新宠"。

第一、微信传播互动性强、针对性高,是优秀的信息推广渠道。微信是社交平台,互动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随时随地都可以与用户实现交流互动。微信必须相互加为好友才能互通信息,这就决定了这个平台的群体针对性,也因为如此,基于微信平台的传播成为属于"许可式"营销,这种营销方式针对性较强。

第二、微信传播成本低廉,曝光率高,裂变式传播速度快。一般情况下,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平台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进行广告宣传,而目前微信的所有功能却均不收取使用费。卖家基于微信台开展信息传播,不需要花费昂贵的营销费用,仅需支付少量的网络流量费。微信朋友圈还具有转发功能,"蝴蝶效应"在朋友圈很明显,他能在短期内让一条有爆点的信息传遍朋友圈。微信的裂变式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

第三,微信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传播成为可能。在传统电商销售模式中,信息传递对时空有要求,且被用户拒绝的可能性很大。人们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比较强,每天都会主动查阅社交平台信息,这就让传播无处不在。

除上述优点以外,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社交电商活动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缺乏第三方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取决于卖家诚信度,电商交易辅助软件偏少智能化程度不够。

二、有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电商

当下,微信用户对朋友圈卖货的行为普遍比较反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卖家并未深入了解微信平台的本质,其营销方式和平台本质背道而驰。微信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工作方面的互动。微信功能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牢牢抓住用户需求的"牛鼻子"。但是在微信平台上存有很多卖家,他们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将微信平台当做纯正的电商平台,采用暴力刷屏的方式传播产品信息,污染了朋友圈,降低了传播内容的质量。有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电商主要途径如下:

(一) 从传播者角度看,要明确营销定位

媒介都有其自身属性,属性不同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将截然不同。了解微信平台的属性,是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第一步。微信是社交平台,是信息传播渠道,并不是电商平台,这是所有传播者都必须要明确内容。一切违反社交原则的营销,其可持续性发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明确定位再出发,这是做好社交电商的前提和基础。

(二) 从传播内容看,要注重内容营销

微信传播内容是多元化、多形式,要提高传播效果就要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有用性。没有内容的社交平台仍达不到预期传播效果。内容营销大有学问,但在社交电商领域核心关键词是对话和互动。在社交平台,对话就是服务,服务能带来销量。如何提高内容营销的效果,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与用户建立良好关系。用好微信朋友圈的评论功能。若要认识陌生人,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多给潜在陌生用户评价,当有深度有笑场的评价持续一段时间后,潜在陌生客户就默默地给你回评,此时,就已经打通了与潜在陌生客户的联系,继而实现产品销售。

2.传播正能量信息。微信营销的本质其实是自媒体人,社交平台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是人品。传播内容除了产品之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塑造正能量的自己。这就说明,暴力刷屏显然对于塑造正能量的自己是不可取的。为此,产品信息和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要让陌生人了解一个卖家,卖家除了展现自己的产品外,还必须展现自己的各方各面,尤其是优秀的品质。

3.让产品内容有厚重感。单单传播产品信息是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用户在朋友圈转发一则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与其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满足了精神需求。同样,微信朋友圈的产品文案要基于产品信息又要高于产品信息,让产品变得更加有灵性,尤其是要赋予产品之外的价值观或精神诉求。用户想要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三) 从受者角度看,要树立用户思维。

对于社交电商而言,必须解决流量问题和转化率问题。首先,通常情况下,微信流量的增加是非常缓慢的,需要日积月累。尤其是有效流量的获得,更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其次,有效转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流量无转化,这就成了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如何提高社交平台的销售转化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同时解决流量和转化率的方法主要有:

1.将线下用户转化为线上用户。微信朋友圈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其粉丝多是同学、同事、朋友,那么,一个陌生人如何才能开心地加你为好友,显然,只要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参加各种线下活动,可以认识很多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就成为了朋友圈的粉丝,比如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举办线下产品试吃活动。

2.尝试用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影响力的人指的是有公信力,在某个圈子里已经是"网红",由他来推介你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影响人的目的。

3.建立一批具有刚需的微信群。微信群是增加流量的一个渠道,但是粘性不强的微信群等于摆设,无法实现流量的转化。对于微信群而言,最核心的关键词应该是"刚需",一个具备刚需的群,它的活跃度相对来说会高。什么叫刚需,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群里面都是宝妈,他们的话题就是围绕育儿,每个宝妈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旦一个信任度高的群出现,宝妈就会形成一个互助的组织。

三、结语

第2篇

作 者:徐志斌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42.00元

【 智囊推荐 】

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中,社交红利(用户、流量与收入)十分醒目和诱人。但红利也非常吝啬,有能力获得社交红利的网站和应用屈指可数。这个现象令人迷惑不解。红利收益正是从这三个原点散发出来。就像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也可以提炼成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红利的产生源自于此。

当众多企业还在社会化媒体应用面前踌躇不前时,当一些企业在使用后仍一筹莫展时,其实有很多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除了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外,知名社会化媒体企业的公众平台也为之贡献良多。这其中,腾讯是个非常突出的典型。而徐志斌,作为腾讯的员工之一,也作为腾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指导者、总结者,他所呈现的这本书所奉献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之前我们曾经出版过一本《社会化企业》,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级应用的本质、原则、走向做了一些理论层面的判断,但毕竟不是来自于一线,因此心中不免忐忑。看到这本书后,觉得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致性的认识,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作者也通过实践总结的观点将这一领域的认识进行了提升,这对我们这些研究者和从事教学者无疑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综观全书,可以说亮点颇多,有两大部分尤其值得细细揣摩和玩味。其一是对当前诸多成功、失败案例的经验性总结。其二是对未来的21个设想。

获取社交红利的财富密码

红利在过去的概念中,多指人们在资本市场投资或者生产中获得的额外收益。在社交网络中,这些额外收益变得更加醒目和诱人。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在内的不同形态社交网络的次第崛起进入主流,为业界与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社交红利。在过去的两年间,仅腾讯开放平台给合作伙伴的分账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或许是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红利最直接的营收数字。但红利也非常吝啬,观察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海量且充沛的流量更宠爱部分网站和应用、事件和内容。那么在作者看来,这种现象背后又揭示了哪些规律?

作者首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信息”、“关系链”和“互动”,并且指出红利与其的关系为“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还将之提炼为“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这个可以称为获取社交红利财富密码的结论也成为支撑、串联起全书内容的主导。在作者接下来的陈述中,除了提出一些具有一般性特征的原则,比如信息要充分体现情感与情绪,与利益的相关信息;鼓励用户主动分享,促进官号互动、大号互动外,有些观点非常有趣,也令人深思。比如每条消息往往只承载,也只能承载住某一个诉求。也就是说,要用来吸引用户点击链接的微博内容,就不要再期望会有大量转发出现,反之亦然。这与传统的广告传播理念极为相似。

此外,作者围绕着一个隐含命题提出了很多判断和发现,这就是必须充分考虑和提升用户体验。比如,作者指出,当前信息的进化导致呈现越来越“繁复”,但本质却是用户的动作越来越简单;闭环的缺失导致大量潜在的互动流失在了用户的各种跳转中,所以应提倡“信息就是应用或服务本身”,“互动即应用,应用即互动”;设计平台活动应体现免费、简单、透明、有趣、可累积、可兑现的原则;而掉粉的原因也源于从账号过大,信息过多、针对性不足????无不针对于此。

在基础技术的探讨后,作者又为谋求社交红利的企业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比如企业高管要真的重视社会化媒体的企业级应用,而且要成为专家,就像唱吧的CEO陈华(此前曾创办酷讯网)、啪啪的CEO许朝军(此前曾为人人网CEO)、美丽说的CEO徐易容(此前曾创办阅读工具“抓虾”),即使不能如此,至少像Zappos的谢家华一样是个狂热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者。作者希望志在于此的企业不妨从做些好玩的小应用开始,不断尝试,彻底浸泡在产品中,逐步在社交网络中获取红利。

而另一个亮点,或者说让我羡慕嫉妒恨的就是他在一线的经历和由此掌握的数据财富。而以此提炼的经验无疑是很有价值、很有操作性的。比如,他说官方账号再大,或者发动再多的内容大号、明星账号,只在企业及创业团队早期进入社交网络时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所引发的关注起伏明显。当用户被真正发动起来之后,细微分享会迅速结出庞大的收益,并且持续稳定。大号们拉起的尖峰作用被完全消弭在了用户分享及因此产生的回流数据中。比如对比同用户数量级的网站,用户分享电商商品的比例要远远少于资讯网站。用户与含有商品信息微博的互动次数,要远远落后于资讯网站十倍以上,甚至更多。被分享的商品信息所要发生的时间远远超过内容链接,且被分享次数越多,长尾效应就越趋强。这些对企业而言完全可以视为直接应用的经验。

无限畅想,无限希望

而在作者针对未来的21个设想中,我认为其中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首先,仍然是怎样提升用户体验,这是维持社会化媒体存在的根本因素。比如书中提到的“有价值的节点的发现与推荐机制”,所针对的是社交网络最大的困难——用户如何找到有价值的账号来长期关注。这里当然指的是弱关系节点的建立。这是任何用户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微信,从长远而言,也不可能完全是强关系构成),而且也是企业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再比如“Timeline的管理机制”,所针对的是用户页面信息的排列方式,时间轴为原则虽然可以提供最新信息,但不一定是用户最希望看到的。这种来自技术的完善可能有助于解决用户对某种社会化媒体的疲倦感。

其次,社交网络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社交网络的走向趋势。作者称为“社交网络互相大分享”、“社交网络大分裂”,以及“剥离”。在书的前面部分,作者提出,企业要迅速融入社交网络,最好不要自立注册门户,而应从善如流,鼓励用户使用自己常用的账户,这本身就设定了一个前提,即数据应该可以分享,信息应该可以自由流动,而且社会化媒体企业应该打开围墙。但是基于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社交网络因细分又必然走向分裂,甚至社交网络的功能最终也可能实现剥离。这对现有的社会化媒体企业及后来者不无启发。

第3篇

(国内首部社交电商实操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

作者简介

贺关武,陕西铜川人,“我看电商”自媒体联合创始人;深圳晚九点新媒体创始人;电商实战派,自媒体人。出版畅销书《电商,这么玩才有未来》。

内容简介

2015年下半年综合性电商平台已基本稳定,大平台商家出现拥堵,O2O项目遍地开花,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火爆一时的微商出现拐点。传统的营销方式作用越来越小,网络推广成本也越来越高,对于创业者,对于广大草根如何找到突破口,找到自己的客户。

能改变这一切现状的就是社交电商,在未来社交电商会渗透到各个行业,影响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能做好。本书堪称国内首部社交电商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几乎全部覆盖社交电商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社交电商该如何玩,做社交电商之前的准备,培养网络社交用户的方法,如何在社交平台促成成交,各大社交电商平台如何运用。

目录

01思维篇:机会随时都会出现

社交电商的趋势/ 2

初步认识国内相关社交平台/ 7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容易/ 10

有情怀必将有人追随/ 12

请教是社交的开始/ 15

网络社交也能发展成为强关系/ 18

中高级人才招聘将被社交网络垄断/ 22

初创企业的发声地/ 26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社交/ 29

每个人都是社交自媒体/ 32

这4种人能够在社交平台中赚钱/ 36

社交中发现潜在需求/ 39

02技能篇:动手照做就对了

你拥有什么,能坚持多久/ 43

因为兴趣走到一起/ 46

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

6步让自己的账号变得有价值/ 49

点赞是初步试探/ 53

玩转互动的7个小技巧/ 55

转发分享是传播的开始/ 59

文字、图片、视频怎么玩/ 62

这6点玩转圈子营销/ 65

网络社交中的9大禁忌/ 69

这5招防止落入社交网络的时间陷阱/ 73

03晋级篇:修炼,再次引爆

搜索偏爱/ 77

如何打通二度人脉、三度人脉/ 80

红包用好了才是红包,用不好是毒瘤/ 85

激发粉丝活跃度的6种方法/ 88

优质社群的7个必备条件/ 91

好内容:有争议、有后续/ 95

至少选择4个社交平台/ 98

玩网络社交就是不断埋线索/ 101

1000个忠实粉丝的真正含义/ 103

04实战篇:社交中卖产品、做服务

人就是产品,就是服务/ 106

中小卖家拼的就是人脉/ 109

这3种组团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111

这4招让网络社交也能本地化/ 114

信任的5种方式/ 117

5种直播场景下的传播/ 121

从一个产品开始,一个卖点就好/ 125

搞定官方微博的8个小技巧/ 128

7招让你迅速成为标题党/ 132

能卖出东西的6种好文案/ 136

一定要有奖励措施/ 147

借势营销的5个技巧/ 150

5种免费的赢利模式/ 154

05融合篇:社交电商化,电商社交化

朋友圈怎么玩电商/ 160

微博的快速电商化/ 168

支付宝的社交化/ 177

手机淘宝社交化/ 181

职场社交电商化/ 185

手Q的电商化/ 189

豆瓣的兴趣社交电商化/ 195

陌陌的匿名社交电商化/ 200

后记:

第4篇

据SocialMedia Examiner调查报告,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带来九大好处:1、增加曝光量89%;2、增加流量75%;3、提供市场洞察69%;4、发展忠实粉丝65%;5、产生商机61%;6、提高搜索排名58%;7、培养商业合作伙伴54%;8、减少营销支出47%;9、增加销售43%。

有关社会化营销和社交商务的文章很多,大家都可以参考去看。今天我主要在这样强调几个容易被忽视和误解的地方。

社会化营销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近几年来,社会化营销受到热捧,和移动商务并列成为网络营销两大发展趋势。但是,传统线下其实早就存在社会化营销,而且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大。我们常见的熟人生意,社区生意,礼品生意乃至受人诟病的政府采购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化营销。所谓熟人好办事。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很普遍。

传统社会化营销也是靠编织交际网络,主要是人介绍人,俗称人脉。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活动。只不过现在是通过互联网和“相当电话本的”社交化媒体来进行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你说在微博上搞个活动和请人吃饭唱歌,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只不过说现在大家所提到的社会化营销实际上是传统社交营销的网络化信息化。通过网络,我们建立了新型的人脉圈,社区关系。只是网络上的邻居和现实的邻居在地理位置上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媒体出现也大大改变了沟通方式,信息方式等等。因此现在的社会化营销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社交营销简单做法,还推陈出新,得到更丰富更大程度地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

社会化商务效果很差

首先要指出来,社会化商务(Social Ecommerce)和社会化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社会化商务是指利用社会化媒体和各种社会化营销手段进行销售活动,主要是吸引流量并实现最大的转化率提高销售额。而社会化营销主要是指品牌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拓展和客户维护等营销活动。

从实践来看,社会化商务效果都是很差的。社会化商务经常叫好不叫座,直接转化率很差,不是一般的差,至少是比期望的要差很多很。IBM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电商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导来的交易额仅占0.63%,社交网站为电商仅贡献了0.95%的流量。而国内Hitwise的数据显示,淘宝约2.5%的访问量来源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去往电商及本地类网站的流量占下游流量的8.6%。

社交媒体对时尚品牌销售帮助几乎为零。过去四年,品牌通过Twitter新增客户不足0.01%,通过Facebook转化的客户不足0.25%,而邮件推广和付费搜索消费顾客转化率则分别高达6.84%和9.82%。一直处于社交媒体领先地位的Burberry也撤回了在Facebook上的投资,转向更传统的CRM和电子商务业务的基础建设。

Facebook上首家电商平台倒闭,社交购物遭遇挑战。Payvment当初想在Facebook上构建“全球购物中心”的美好蓝图,被现实无情地浇了一盆冷水。从成立到关闭,仅仅只有两年。Payvment希望帮助零售商们在Facebook上销售商品,并认为社交网络能为品牌的粉丝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交化的购物体验。

该模式当初的设想就是立足前卫的社交媒体,凭借巨大流量的News Feed和网站主页上的显示广告,以及朋友间的社交联系(评论和推荐),无论是大型零售商还是初创公司,都可以在这里开店获得收入。虽然吸引了17.5万商家来开店,并拥有20万注册用户,但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下降到仅1万个。

首先社交网络如何商务化本身还是一个继续在探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以及盈利模式。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社交网络更偏向娱乐平台,而不是购物中心。大多数SNS的用户更倾向于搜索信息,交友,分享和互动,购物的意愿始终不强烈,或者可以说这个时候该干的事情不是购物。

社交网络流量虽然很大,但从社交网络图谱就很容易看到许多半封闭的小群体,并带有较强的私密性。因此商品信息在传递上面经常受到阻断,而不像购物平台那样开放畅通。社交网络这种属性,本身就存在自身如何盈利的问题。那么站在这种摇晃的基石上面的购物平台其前景也自然跟着摇摆不定起来。

但社会化营销却很重要

社会化商务作为一种直销网络渠道的效果不理想,但同时社会化营销手段其潜在的价值是巨大的。社交化营销像中药,讲究长期静养,潜移默化。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攻坚的利器。建议一般电商在运用时还是要慎重!社会化营销直接转化率是很低的,但是社会化营销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社交化营销的优质内容增加了品牌网络曝光率,受到影响的粉丝没有直接购买,但是愿意在这些品牌实体店停留和品味,最终选择购买,这种现象是无法用数据去跟踪和衡量的。

当你开始使用社会化营销的时候,请记住这是一个靠口碑积累的长期过程。循序渐进,防微杜渐是它的基本特点。社会化营销是一个公司的战略考量,而不是战术应用,是围绕企业中长期战略而展开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虽然社会化营销直接转化率很低,但是网店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将不再有任何悬念。未来网店的竞争,必将延伸到社交媒体。社会化营销对建立品牌、信任和声誉,加强对客户服务和互动都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除了我们现在看到那些社会化营销形式,创新的营销互动,必将成为一个网店能否胜出的关键。

马向群的《从杜蕾斯开始的社会化传播》在谈到杜蕾斯社会化营销的成功,第一次具体提到使用社会化营销必须有一定前提: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被一定消费者所接受的真正品牌;品牌和产品本身容易产生社会化活动的素材。社会化营销的关键是你搭台,客户唱戏。

事实上,Facebook广告被证实是有效的。调查显示,19%的target粉丝在接下来两周内有购买行为,27% target粉丝的朋友也有购买意向。星巴克,亚马逊等品牌商都有类似结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质疑社交媒体广告是否有效。这种质疑让刚上市的Facebook表现并不好看。但社交媒体广告依然在起步阶段,如何量化还是学习过程。

因此,一个聪明的零售商不能指望社交化商务短期内能带来多少销售,而是始终围绕社会化媒体为中心来做生意。即把自己的销售渠道,品牌战略和营销活动和社交化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21世纪营销策略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赢得每一个客户的关注和信赖.不放弃任何一个和客户互动的机会.

中国社交商务和别国相比更加重要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人情味比较重的国家。大家做生意都比较强调关系。做生意就是做人。情商高于智商等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商业智慧,由此可见社交商务在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40%中国网购者会给予评价,而美国则只有20%还不到!至于粉丝,到2011年11月,Qzone以5.36亿位居榜首,腾讯微博3.1亿,新浪2.5亿,人民网1.37亿(类似facebook,流行于学生中);开心网1.16亿(类似facebook,流行于白领)。

仅有社会化营销是不够的

第5篇

但社交媒体本身自然积累的大量数据对于营销,特别是今天众所推崇的精准营销,则有着特别的意义,是RTB的基石,也是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之无愧的王牌。

用数据说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媒体,无论是QQ空间、人人网,还是微博、微信,都是一个熟人或者生人之间社交的圈子,这里只欢迎希望见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带着自己产品的不速之客,则会感到深恶痛绝。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时,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这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时闯进来的推销员一样让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中后边跟随的评论不再是清一水的厌恶,而开始多了很多对产品表示感兴趣的评论,或者至少是对产品本身的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受众对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有了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是说明了当出现使受众产生兴趣的广告时,对广告的厌恶情绪变成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而这方面就牵扯到了关于产品的精准营销。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所体现的上网特点,因其选择众多、贴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众自身特点,对于这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实现广告有效投放至少不会比在搜索、购物中反映的效果差,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过检测数据,在客户允许下获得的第三方数据,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推测准确性更有保障。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户的隐私保护以及社交媒体对于自身数据的保密。由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DSP平台,这让第三方数据分析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一点无论在资源还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显而易见。

让内容营销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论用户对于各类营销号如何冷嘲热讽,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却很少无关的排斥,而是对产品或活动本身的关注与评论,这也是内容即广告的魅力之处。同时,官方账号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关注者,在对需要者进行有效集中的同时,对于非需要用户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

越来越多资金充足的广告主开始喜欢原生广告的形式。在视频、事件、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帮助下,品牌的内涵得到挖掘与延伸,而消费者甚至可以成为爱好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得到了加强,而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可延展性让这些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让品牌的宣传有了一个常规有效的渠道,这也是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赶超传统媒体的原因所在。据国外媒体报道,到2017年,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期将达到100亿美元,而原生广告在其中的占比至少为40%。

在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的报告显示,品牌广告主试图在移动、PC上做跨平台推广营销,而通过原生广告实现PC端与移动端媒体内容间无缝式融合显得合理而实际。同时,根据AdRoll提供的数据,Facebook信息流中的广告点击量是传统网页侧栏广告点击量的49倍,而单次点击成本较后者低54%。这份报告还认为,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原生广告形式,而图片因其与文字相比更加形象、与视频相比更加简洁的特性成为互联网最常见的分享内容。

当然,官方账号的运营本身也需要大量精力。很多品牌广告主惯性地将这种运营工作外包给了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也乐于接受这种易见成效的宣传工作,但官方账号作为自身形象的社交媒体窗口,其象征意义与气质体现需要更熟悉品牌,也更有感情基础的人士才能做好。同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甚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鼓励消费者参与其中,提供建议和想法,也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样,即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其推广中,社交媒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创下收视纪录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多用户就都是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吸引而成为忠实观众的,而移动端也成为很多用户收看节目的主要视频工具。

掘账号价值

社交媒体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账号,这个账号成为用户在该媒体的世界中自身的象征,也是在网络世界的代表。很多社交媒体都推出了与其它网络应用的账号互通服务,通过一个账号用户可以登录几乎全部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和App等。这也是值得营销者进行挖掘的价值。

微信支付在前一段时间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在微博叫好不叫座许久之后,微信的经济意义受到专业或不专业的各种猜测,而腾讯也在此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其中支付与游戏都得到了市场的强烈回应。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人人等也都推出了账号的支付功能,这是互联网、金融融会贯通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交媒体对于营销行为的尝试,是对商业的有力切入,而对于电商营销者而言,这个入口的营销价值则更加凸显。

社交媒体通过自身不断的技术挖掘,也在为营销提供便利。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基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可以针对自身用户的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营销行为。比如在一键支付上,移动端的支付就比PC端的更普遍。同时,用户在使用移动端媒体时,与手机使用的同步性,让短信确认这一简单有效的支付安全措施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实现。关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这种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为产品在营销中带来更多的购买者,虽然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冲动型消费,但对于产品的营销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

第6篇

这便是今年奥运营销所处的环境——社会化媒体的繁荣和用户不断地增加,让这届奥运会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社交媒体奥运会。奥运期间,企业要如何适应多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营销的考验?如何拉回走神的观众?奥运前后,企业又应如何贯彻一致的品牌主张?

Joe Tripodi提出了一个企业在面对这个复杂新环境时应有的姿态, “在无处不在的社会化对话中,我们需要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协调人的而非主导者的角色。”是的,这时的你需要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个“社交场”,它在微博上、在SNS上、在你的目标消费者在的地方。这点我们很认可宝洁在选择媒介时候的“原则”——“消费者喜欢在哪里沟通,我们就在哪里沟通。”

事實上,厂商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赛车上或者场地周围印上自己的Logo,他们想要与受众发生更深刻的关系。现在的体育赞助策略不应该是仅仅建立与粉丝的联系,而是想办法挑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参与和体验。

让受众体验并参与到品牌中来,是最好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造的目的不是要娱乐顾客,而是要吸引他们的参与。体验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参与方面的所得。当然,这就给企业提出一个挑战,在营造体验时,经营者如何构思一个恰如其分的主题,有很强的表现力,让顾客建立联想,由此产生深刻持久的回忆。

于是,我们看到了奥运赞助商们的各种奥运营销活动中,“体验”和“参与”是关键词。有用“聚龙环”“圈”住消费者的阿迪达斯;有用堪比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盛典激发消费者之“悦”的宝马;有用音乐链接起全中国人的可口可乐;还有号召所有人大声对妈妈说谢谢的宝洁……它们不仅仅为消费者表达这些隋感提供了场所—各社交媒体平台,更通过这些落地活动,让虚拟社交真實地发生。有的甚至是给了消费者表达的勇气,比如宝洁的“感谢妈妈”活动,让羞于表达、尤其是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的中国消费者有了一个表白的勇气和机会。

从消费者印象到消费者表达的转变,并不仅仅是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还由于社会化的消费者体现出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进而要求市场营销人员改变思路和方法。只是,越是在市场营销手段花样翻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越应该回归到营销的本质——关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企业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满足社交功能,更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价值的實现和认同感。说到这里,我们还向您推荐一个消费者研究工具,是由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开发的,专门研究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以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具体请参阅本期杂志的“训练手册”分册,学习专题栏目。

第7篇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社交媒体依赖

前言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96%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且在有效的1500个样本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在25%以上,而2011年该数据仅为5%。2015年10月11日,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有学者调查,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为92.53%,日均使用时长为2.72小时,其次为微博,使用频率为47.71%,日均使用时长为1.31小时;QQ使用频率为26.76%,日均使用时长为2.16小时。同时调查显示,微博好友数量超过微信,“睡前一刻”通过微信看新闻已成为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借助手机上网、通过新型媒体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

1.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1.1、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1.2、社交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从传统的社交媒体到新型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并引发信息传播的新变革。

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角色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均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的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传播内容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新型社交媒体下,一张图、一段视频、一条评论,甚至事件不完整的一个片段,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借助新型社交媒体,多样的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侧重关注程度,在选择与互动过程中进行个性表达;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赢得朋友的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为例,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结交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看法,或者记录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还可以临时创建群聊分享创业、就业等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号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信息交互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范围。

2.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2.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新型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和自我展示、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隐忧。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2.2、虚假信息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微信持信任和依赖的态度。伴随着腾讯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的兴起,95%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监管不规范、系统出现漏洞等情况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自身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网络信息缺乏严格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让自己不觉成为低俗、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2.2.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上,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超过5小时”。对于“聚会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出现。同样以微信为例,“点赞党”、“秒赞党”的出现,都是人际交往中伪亲密的体现;此外,在微博的使用上,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分关注星座命理,用所属星座来解释自己的性格成因,用命运来解释自己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对微博谣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3.1、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人治与法制的本质是自律与他律。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开放等特征,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通过《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社交工具健康发展。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实名制的网络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往的安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有效地规范了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谣言、恐慌情绪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3.2、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支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便于积极参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建设。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大学生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经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设学生党建、教师风采、师生论坛等版块,借助学生骨干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必要时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提出人际交往技巧和安全提醒。社交媒体之外,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假面舞会等活动,促进网上自由交流网下良好共处的有机结合,避免大学生出现社交媒体依赖情况。

3.3、注重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青少年课堂教育中。作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估和管理个人媒介接触行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总之,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具,大学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无可否认,社交媒体不仅带给大学生新的交往体验,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在避免大学生沉迷新型社交媒体的同时,要善于借助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官微等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

第8篇

摘要 目前,传统的广播媒体面临着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机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涌现出众多“融合广播”的新形态。然而,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借助新兴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却是不能忽略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非视觉传播”“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对广播的核心价值及如何实现进行分析,重在探讨“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何更好地回归广播本身并体现其内在本质与价值。

关键词 广播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关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9

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路径研究”( 2014SJB4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裂变与重组。特别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挤压之下,不得不就其传播方式与产品形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应对新的传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一时间,传统媒体纷纷“触网”,努力实现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也不断得到加强,媒介传播形态日渐丰富与多样,可以说,一个以融合媒介为主要特征的新传播时代到来了。

新的传播环境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音频传播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换中最为便捷和高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结合也较为容易,因此,一大批广播媒体或者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或者开发广播类APP,使得“微电台”“网络电台”迅速走红,成为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广播在地域和接收终端上的限制,也因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与年轻一代受众群体的距离。然而,正当“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我们也不禁要思考:与新媒体的结合固然是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并不能因此淡化或削弱了广播的“本质”,换句话说,如何在转型中凸显广播固有的核心优势与价值,使得新形态也能够回归广播本身,这才是广播媒体发展的长久动力。

一、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自从广播媒体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其纯粹依靠声音传播的形式就为这种媒体打上了独特的印记,也成为它区别于报纸、电视乃至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最大特点。我们认为,即便目前广播与网络、智能手机等互为融合而产生出了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其“非视觉”的传播形式也不应被淡化,相反,它所带来的特殊的传播效果在目前以“视觉传播”为主导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广播媒体的伴随性、移动性特征,也在与新媒体终端的结合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此外,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在公信力与权威性上仍然是许多新兴媒体所无法超越的,这也必将成为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稳定因素。

(一)“非视觉”传播——回归广播媒体的本质

不同于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集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媒介传播形式,广播是单纯依靠声音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可以说,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声音是广播最能彰显其内在本质的属性。在目前纷繁嘈杂的媒介环境中,这种“非视觉”的传播形式给受众带来的是独特的、放松的和具有强烈主观感知性的信息传播体验。

首先,“非视觉”传播可以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并凭借受众的主观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构造头脑中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传播的角度讲,广播仅仅通过声音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含蓄的、模糊的,受众不仅要调动自身的听觉器官来接收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在头脑中丰富信息,并形成立体的、生动的主观多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看似是直观的视觉形象的缺失,实际带来的却是更为自由的、持续不断的个体想象和感知活动。再加上每个个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审美眼光及价值观念等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在接收相同的声音信息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出了独具个体色彩的视觉形象、情感感知及心理活动。实际上,广播媒体是以声音符号为着力点,把受众的各种感官活动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较之侧重画面感的“视觉传播”,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与拓展受众的主观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传来的声音……而眼睛却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声音的基本特征是……它充满空间。”

其次,“非视觉”传播可以带给受众一个相对“放松”的传播环境,这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受众的视觉疲劳,也使得广播媒体的私密化、个人化的媒介特征更为凸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随着媒介形态的日渐多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受众的眼球已被海量的信息牢牢占据,变得不堪重负。我们可以想象,一旦闭上眼睛,受众几乎无法从报纸、电视、网络及智能手机中获取信息。而广播恰恰凭借着“非视觉”传播让受众重新回归到了相对“放松”的信息接收环境中,好似一位贴心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中散发出声音的魅力。同时,受众在使用广播媒体时,并不需要与它“直面相对”,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手段更加突出了广播的私密化和个人化。无论是在家中借助于收音机,还是在公共空间借助于移动智能终端,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都感觉好像是主持人在与自己做“一对一”的交流;即使参与了与广播的互动、沟通,也因为交流空间的私密性而使受众始终处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来接收或回馈广播传递的信息。这无形中也强化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情感依赖。在一些故事类、情感类的广播节目中,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伴随功能的移动化——突出广播“贴身媒体”的优势

作为一种“背景媒介”,广播媒体的深度伴随性也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在接收信息时,由于受众只需动用耳朵这一听觉器官,眼睛、双手甚至大脑都可以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完全实现了“伴随性”的信息接收。而反观报纸、电视乃至网络媒体,这种伴随性特征则不明显,一旦受众的视觉器官离开它们,则基本上切断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伴随性”可以说是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并且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这一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体现,即广播在与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中逐步实现了“伴随功能的移动化”发展。广播的接收工具不再局限于收音机,它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MP3、MP4甚至是任何移动便携式的多媒体终端,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的流动接收。这比起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汽车产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交通广播所体现出的“移动性”要更为全面和彻底。应该看到,广播媒体这种移动化信息接收的趋向是其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所产生出的新的价值增长点,它集中突出了广播作为“贴身媒体”的优势,即伴随性与移动性的有效结合。这一方面契合了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多渠道接收信息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广播提供给受众具有个人化色彩的媒体内容,从而进一步细分受众市场,并以此推进广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保障广播媒体的长效发展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公信力与权威性是许多新兴媒体无法超越的,同报纸和电视一样.这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专业积累与文化沉淀。新兴媒体固然拥有信息及时、平台便捷等优势,但也往往因为“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或者缺失而造成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新兴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仍需提高。而广播媒体的从业者,大多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信息源有着良好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并且其信息的“把关人”机制较为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公众长期以来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较为认可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广播固有的核心价值的削弱,相反,从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广播媒体努力克服新兴媒体的弊端,提升“融合广播”的权威性,这是推动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最稳定因素。

二、如何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非视觉传播”的手段、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面对“融合广播”的新形态,这些核心价值的实现既是一个各取所长、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广播媒体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广播作为“非视觉”媒体,其传播具有明显的私密化和个人化的特征,这就需要广播提供更为优质和精准的信息传播服务,“受众定制“的节目形态会最终成为广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的广播已经借助网络技术及新兴媒体的平台增添了“在线收听”“节目存储”“节目点播”及“个人收藏”等许多新的功能,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收听广播节目已经实现,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广播媒体应通过多种渠道并借助相关技术支持,对受众浏览信息和选择节目的习惯进行数据分析,以求准确了解和把握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对其精准定位并全力打造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广播节目。这种“受众定制”的广播节目对听众而言类似于“一对一”的信息服务体验,必将大大提升用户使用媒介的满意度,广播产品的内在价值也得以实现。正如有的研究者曾举例说,美国著名的潘多拉电台采用精英的音乐分析师,根据旋律、音符等420项标签对几千万用户的点播行为进行专业分析和服务。如果某位用户经常点播LADY GAGA的歌曲,音乐分析师会根据用户点播记录将音乐旋律、音符、风格相似的曲目推送给用户,在了解终端的用户需求后,创造需求并刺激用户消费。

第9篇

《华尔街日报》的断言并非无的放矢。在2012年初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更加值得关注的则是,奥巴马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称其为“未来的石油”。

大数据的迅速增长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带来全新的商业机遇。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其商业发展生命线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伴随着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向纵深应用的拓展,商业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数据。

企业经常使用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85%的数据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之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新的渠道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企业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大数据分析意味着企业能够从这些新的数据中获取新的洞察力,并将其与已知业务的各个细节相融合。

10月12日,由《广告主》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共同举办的社会化网络营销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远东控股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伽蓝集团公关总监陈涓玲、宝洁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牌市场总监杨晓明、科宝博洛尼新媒体中心总监王雷、可口可乐互动营销经理李娜、孔明社交CEO鄂威、氩氪互动总经理张璐等企业、营销服务公司的高层就“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化网络营销”话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

伽蓝集团公关总监陈涓玲

2012伦敦奥运会被称为史上第一次社交奥运,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虽然新媒体营销对于自然堂来说相对陌生,但自然堂仍大胆尝试了各种新媒体方式,并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微博方面,奥运期间,自然堂官方微博共360余条微博,粉丝数量增长到10万余人。通过这种新媒体互动,品牌、赛事与明星三者之间的信息与热点互相渗透,达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传播。微博粉丝的传播力是几何式的,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力成为常规宣传方式的有益补充。

伽孔明社交CEO鄂威

毋庸置疑,数据已经覆盖了社会化营销的全部链条。孔明社交作为社会化媒体管理平台,正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风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社交网络开展社会化商业活动应运而生的。我们主要帮助企业在社会化商业初期,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防范口碑危机、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转型为适应社会化商业环境的社会化企业。

我们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平台进行社会化媒体最佳商业价值的挖掘。我们期待更多样、更灵活的广告营销形式出现。

伽可口可乐互动营销经理李娜

可口可乐目前已经有11个不同的微博账号。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数据监测系统关注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对品牌的影响。我们认为在社会化媒体上,沟通很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聆听消费者说什么,然后根据这些话题进行互动。不管以后的社会化媒体发展到什么形式,聆听消费者讲什么始终最重要。

伽科宝博洛尼新媒体中心总监王雷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是:多元性、即时性、选择性、识别性、互动性。5年前网络流量的构成中社会化媒体只占较小的比例,而今天,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网络流量排名第一的媒体。社会化媒体信息时代进入“你说我未必信”的阶段。

传统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的优势为营销服务,就必须了解这个战场,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比如,微博营销就是一场持久战。我认为找“水军”并不丢人。营销好的内容加上“水军”的推波助澜就等于是企业的自传播状态。但是企业在利用事件营销时需要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制定客户规划,分析用户的行为和需求。博洛尼之前的“辣椒门事件”就充分展现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企业应规划好微博的内容架构,锁定关键词,把微博当成媒体,做好栏目分类。打造标志性活动,让粉丝每天想着你,和投诉你的人交上朋友。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更多资源,即时进行数据分析。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人,是沟通,而非平台。

伽宝洁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牌市场总监杨晓明

宝洁在社会化网络营销方面走的步子比较大,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宝洁的子品牌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适合做社会化网络营销,但是如果子品牌的消费者有这方面的诉求,我们就会努力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手段、技术越来越丰富、先进,消费者开始非常热衷于与品牌在社会化网络上互动,也希望在社会化媒体上看到企业相关品牌的信息。

“碧浪姐”在微博上的爆红其实并不是出于偶然。碧浪品牌在微博上的形象、定位、语气、的内容及互动的形式,都是企业在账号注册之初就深入研究过的。碧浪成立了一个全日制的专业队伍对官方微博进行维护,其中不仅有专门制定策略的行业专家、负责内容撰写的微博编辑,还有熟知时尚媒体与服装行业的相关人士。看似简单的一次次互动,其实都是这些人经过对粉丝每一条留言的深入研究、寻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才做出的沟通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他们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更多粉丝成为碧浪的使用者。

伽远东控股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

一个企业的产品品牌要追求品质,实现品牌的独特性;一个企业的企业品牌要追求品格,实现品牌的相关性;而一个企业的个人品牌要追求品味,实现品牌的一致性;这三者最好是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呈现一种正相关的正态分布关系,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也互相消长。

远东于20世纪90年初成立,是苏南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虽然是典型的传统B2B企业,但是很注重社会化媒体营销。以微博为例,我们不仅有企业官微,董事长和我还有个人的微博。

微博不等同于销售,微博更重要的是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

伽氩氪互动总经理张璐

做好社会化网络营销,需要从每一个小细节入手,做好沟通,维护和开展数据挖掘,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积极地寻求真实的社交互动,把受众变成真实的消费者,从服务的角度去对待,从而做到用心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