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19:52
导语:在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影响
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比如旱涝、冰雹、暴风雨等。这些极端气候对国际粮食生产都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安全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大国,不仅担负着国内人民的粮食供给,每年还要为国外输送大量的粮食,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障体系相对脆弱,粮食生产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生产量降低。国家在对农民发放粮食补贴的同时,还要开发适合国内农业现状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进而提升国民经济。
1 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将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平稳性。在当前经济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粮食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国家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人口大国,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是国家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深刻影响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相对较平稳,但是一旦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粮食价格就会提升,对国家的经济体制造成冲击,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温饱问题。并且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带来很多极端天气,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有8亿人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在南非地区,每天因饥饿而死去的人们不计其数,有些地区还会因粮食问题而影响社会安全。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国际平稳的重要因素,我国只有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将粮食输送给其他的国家,为实现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2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而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农业生产方面。冰雹、暴风雨、旱涝、强降雪等极端天气近几年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关系着国民经济,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降低,国民经济总量也随之减少,国家的粮食安全遭到威胁。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是对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对只能做到预防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低温冷冻和旱涝等极端天气在对当季度农作物造成影响后,还能对种植地的土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有很广阔的耕地面积,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灾害而丧失种植能力,土壤在经过冷冻和旱涝之后会影响本身的盐碱度,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
2.2 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我国农作物生长的时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农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经常会发生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风会导致农作物的倒伏,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洪水也对农作物有同样的作用效果,经过洪水浸泡的农作物直接从根部坏死,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冬季也是一样,低温冻害对于农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
2.3 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
粮食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自然灾害能够破坏大面积的农作物,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粮食产量不仅仅是由种植品种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人们只能做预防措施,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比如说干旱,粮食产量就会因此而降低,同时带来粮食价格体系的波动,最终影响国内整个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 以预防为主,做好农业灾害预警工作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们不能准确地预测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也不能控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气候监控小组,通过对往年相应时间内天气数据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气候走向示意图,用来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良好的预警工作能够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干旱之前储备足够的灌溉用水,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进而保证粮食产量。
3.2 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自然灾害已经发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发生,时间则成为解决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发挥其导向功能,及时做出可行的灾害应对预案,控制灾区局势,指导人们有序地进行抗灾工作。灾害发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层,收集受灾信息,将受灾的地区、范围、灾情现状以加急报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层机关,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向人们宣传应急防灾措施,组织应急小组到受灾地区指导人们抗灾,形成完善的抗灾系统,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建立政府农业保险政策,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农民往往是以当季粮食生产作为生活资金来源,但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往往会使粮食减产,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将农业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当在灾后为受灾人们发放补贴基金,用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地处理掉受灾的农作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下季度作物种植,尽量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指导人们进行有序地抗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久以来,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原因,而粮食产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实现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收入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国农业防减灾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关键词:轻轨;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应对措施
为了防止发生轻轨突发事件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时避免人身事故、轻轨设备损坏事故,从而保障轻轨运营安全,将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有必要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以指导实际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潜在伤害,从而控制局面。
1、轻轨突发事件的类别和特点
1.1类别
突发事件按引发的原因可分为3类:技术设备类、社会治安类和自然灾害类。
技术设备类突发事件是由于轻轨运营组织失误或轻轨车辆、轨道、运营、通讯、信号设备设施故障而发生的事件。
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是在轻轨运营范围内发生爆炸、毒气、恐怖袭击、纵火、聚众闹事等影响轻轨正常运营的事件。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地震、水灾、风灾、高温、雷击等影响轻轨运营的事件。
1.2 特点
首先,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突发事件虽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出乎通常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才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危险性。
第二,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仅仅因为这种事件的开端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而且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也没有经验知识进行指导,一切都是瞬息万变、较难预测的。
第三,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突发事件一般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
第四,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
2、轻轨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2.1 组织预防措施
2.1.1 建立高效、可靠的运营调度指挥系统
1)调度指挥中心负责各条线路的日常行车指挥工作,维持列车按时刻表的要求正常运营以及非运营时间进行施工维修管理。
2)调度指挥中心人员应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综合素质,对轻轨有关设备的性能、原理、功能、操作程序以及全线环境充分了解和熟悉。
2.1.2建立运营值班、巡视制度
1)建立完善的值班、巡视制度,安排合格人员值班、巡视。
2)值班、巡视人员监视客运服务、设备运行,按规定完成乘客服务、设备操作等工作,检查和控制监督(设备、人员)并防止乘客将危险品带进轻轨范围。
2.1.3 稳定运营组织方式
1)制订好轻轨的运营组织方式,如供电方式、施工组织、巡道方案等要相对固定,配齐并训练运行、检修人员,组织学习和熟悉有关设备、规章制度,并经考试合格;备齐相应的工具、材料、零配件及安全用具等。
2)建立各项制度。生产方面如《行车组织规则》等,按规定备齐技术文件,建立并按时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台帐、技术履历、报表等[1]。
2.1.4 加强轻轨设施保护措施
1)做好防盗工作,防止轻轨设施被盗而引发的运行事故发生。防盗的有效措施是采用低价值的配件替换高价值配件,同时做好综合治理,配合公安进行必要的打击。
2)轻轨各类警示标志、防护设施应齐全并做好巡视工作,防止轻轨设施被工程施工等外力破坏而引发运行事故。
2.1.5 加强轻轨安全思想教育
1)由于乘客素质对轻轨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轻轨安全乘车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失误而产生的轻轨运营事故,特别是安全法制教育[2]。
2)加强对轻轨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牢记“安全第一”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2.2技术预防措施
2.2.1 采用先进的设备及安全监控系统
1)轻轨安全监控系统如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电力监控(SCADA)系统等,实现对车辆运行、机电设备状况以及客运组织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各种信息综合利用与快速反应,以助于将轻轨内部与外部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轻轨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应对突发事件[4]。
2)必须配备气象部门的信息设备,第一时间掌握自然灾害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2.2.2 加强对技术设备系统的维护管理
技术设备既是运营正常和稳定的基础,又是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控制、应急处理和确保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平时必须加强对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2.2.3应急工器具的配备管理
1)制定应急工器具配备标准,配备相应的器材、技术、设备,并确保状态良好。
2)定期对应急工器具做试验和保养,并做好记录。
3、轻轨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3.1 组织措施
3.1.1应急指挥组织
1)突发事件发生后,调度控制中心应根据当时个部门、各车站上报的突发事件影响情况及时汇总,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原因,做出准确判断,按规定进行信息通报;局部或全线停运命令,安排疏散乘客、恢复设备运营等事宜。
2)由于通信等原因,控制中心无法指挥时,各站长、值班站长有责任担当指挥和做好自救工作[5]。
3.1.2 现场组织措施
1)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沉着镇静,稳定乘客情绪、维持秩序,尽力保证乘客安全。
2)车站工作人员应判明现场情况,启用紧急设备,积极开展疏导乘客的工作。
3)设备值班人员应监控或关闭正在操作的设备,与外界取得联系。
3.1.3 需要后续的救援组织
1)各专业救援队由有丰富经验、指挥能力、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救援队长,指挥营救人员和抢修设备。
2) 专业的卫生医务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保受伤人员的安全。
3.2技术措施
3.2.1 运营技术措施
1)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受影响区段降级或停止运营,对于停运的区段必须防止人员和列车进入,不受影响区段必须维持运行。
2)尽快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着手灾后重建和恢复正常运营。
3.2.2机电技术措施
1)车站照明、扶梯、升降梯、空调、风机、屏蔽门等设备根据突发事件改变运行状态,保证乘客安全疏散。
2)相关设备(主要指加压泵、消防泵与排水泵)如果断电,会导致车站排水系统无法运行、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无法补给。注意检查各类集水井水位,以免由于积水水位过高影响到行车信号及扶梯等相关设备的安全[6]。
3)如果故障断电,列车蓄电池仅提供短时间车厢应急照明、应急通风,应立即组织疏散所载乘客。
4、结语
综上所述,轻轨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运营安全,必须积极进行预防;同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防止事态扩大,防止更大的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持轻轨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高雪香,杨其新.轻轨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初步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5): 2-3
[3]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报,2004(6):107
[4]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公司工会:
xxx分工会严格按照《关于开展今冬明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加强各类安全风险预控、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工作,严格落实岁末年初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所有在建项目按照要求围绕:一、进一步教育员工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做到“四不伤害”;二、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会法》等相关法规,依法开展群众性监督;三、作好隐患排查与整治的跟踪督促工作。现将排查、治理情况汇报公司。
一、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取得实效,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xxxx部岁末年初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xx部,负责行动的日常工作及具体事务协调。
另成立大排查大整治检查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领导小组副组长担任,组员由相关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二、大排查大治理内容
(一)应急管理方面
结合xxx部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突出排查整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和能力落实情况。重点排查整治是否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事故灾害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的有关规定;是否制定完善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岗位应急处置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演练;是否落实了领导值班/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规定,在岁末年初的关键时期保持应急状态;是否有确保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需要的应急物资、装备;是否与外部救援单位建立联系方式;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能否做到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
(二)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方面
岁末年初、“两会”期间是安全生产关键时期,要突出排查是否严格落实上级关于今冬明春(岁末年初)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尤其是施工项目部是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或工作方案;是否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依法加强安全管理和岗位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是否结合xxx部生产经营及员工作业活动特点,对xxx部存在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重大风险控制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各类工程项目以及受限空间作业等进行辨识和管控;是否按规定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否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摸排和隐患排查工作;是否根据《公司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实施工作方案》要求以“人防、物防、技防”多措并举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是否及时上报安全生产事故信息等。
(三)交通安全方面
针对岁末年初、“两会”期间的特点,严控交通安全风险。突出排查是否对部门所属专职驾驶人员开展日常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对车辆进行正常保养维护以确保车况完好;是否对自驾车的员工集中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存在兼职驾驶员未在xxx部总部登记备案等情况。
(四)自然灾害方面
强化综合措施,有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出排查各项目部是否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是否在项目部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否制定和落实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是否加强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防范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地质灾害等措施;是否加强自然灾害易发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工作。
(五)海外安全方面:
境外工程项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速核实、快报告,为领导决策、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先机。应突出排查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加强对项目所在地灾害性天气、疫情、舆情警讯的监测;是否与国内上级部门、国别代表处(或海外区域总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联系和信息沟通顺畅;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外派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与当地员工和谐相处;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能深入分析研判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和潜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三、大排查大治理落实情况
2019年1月第一周:在建项目13个(海外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7项已整改,交通安全隐患1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二周:在建项目10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3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三周:在建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由于临近春节,大部分施工人员已离场,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1月第四周:在建项目共5个(海外项目3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三周:在建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四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一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二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且危害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洪涝、水灾、泥石流、滑坡、台风等灾害的袭击。地震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自5?12大地震以来,我国连续遭受了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好几处重大的水灾和泥石流等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不但夺取了人们的生命,破坏了我们的家园,而且也给我们的档案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破坏了这种不可重生的档案。
1 档案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档案对于我们来说尤其的重要,它记载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等等,对于今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等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纪录,是反映历史文明的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载体。然而自然力对人类的破坏又是强大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威胁。一场地震,一场泥石流,一次洪涝等都会对其造成破坏。
2 各种灾害对档案的侵袭及后果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地震,灾区档案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青川县,我们发现档案局办公楼几乎坍塌,墙体出现多处裂缝以至于该库已无法正常使用。都江堰档案局库房变形不能进入,窗户被震碎,整栋建筑向后倾斜,外墙皮受损,档案损失十分惨重。再比如滑坡,沦陷,泥石流,这三种地质灾害可以对档案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四川木里县县城在地质大滑坡上,多年前,县城出现了不明显的滑坡现象,随后档案馆所在地段逐年下滑。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馆库地基逐渐下滑,墙体分离错位,室内地面出现很多裂缝,整栋房子倾斜。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地面沉陷也是一直存在的。造成沉陷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也是有的。档案库出现地面沉陷,在四川也有一定的数量。四川凉山州就是一个例子。凉山州档案馆于1980年修建,地址在州政府后院,由于在修建时没有认真地进行地质勘探,导致档案馆建成使用后逐渐下沉,出现了房屋倾斜的状况。同样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也给文档事业造成了麻烦。
除了这些外,我们都知道水火无情,火灾和水灾也是破坏分子。水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档案被水侵蚀后易损毁,使得档案馆在水灾中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纸质档案一旦受到水的侵蚀,一方面纸张容易吸水发生膨胀,另一方面会沾上淤泥,极易发生变形。更主要的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烘干,极易生长霉菌。如果以胶片,磁性等为载体的档案被水浸过,极易出现划伤,溶化等不好现象。如果这些载体没有进行及时救援,就会出现档案信息不可读的现象。水灾不像火灾那般具有毁灭性。火灾是最经常发生的,也是严重威胁着档案的灾害之一。一旦档案馆发生火灾,通常会造成档案大面积的焚毁,对于档案来说这是毁灭性的。从在中国历史上看,大批档案资料都是因为火灾而毁灭。毁坏的数目让人震惊。
3 面对灾害建立合理的对策及机制
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也给文档事业带来了很多不可估计的损害。各种灾害都在严重威胁着档案的安全。历史是不可重演,但是档案可以记载那些历史故事,可以为人类重新回顾历史。那么要做到重现历史的话,档案就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档案的自然环境由档案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地形,地表形态,水文等自然条件所决定。从近年来各种灾害给文档造成影响来看,自然灾害对文档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摧毁文档建筑间接破坏文档资源。二是直接毁坏文档资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以及损失呢。我想无疑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原因上找寻应对措施,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3.1 文档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者是人类社会历史事件的守护者。保护档案是他们神圣的职责。文档工作者在对档案的保护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产生的破坏,虽然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是档案工作者只要认真做好预防措施,还是可以降低其带来的损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这些都是档案工作者们辛勤劳动以及智慧的结晶。一旦档案受到破坏就是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成果遭到毁坏,他们所作的一切都将一去不复返。就社会层面来说只有加强对档案的安全保护管理,,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再者,我国国家有对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档案部门要保护档案的安全。如果档案实体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那么档案信息将不在被人们所记忆。因此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重大职责,也是一种终身的荣耀。
3.2 档案建筑的设计与完善
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在档案建筑方面也应该多加注意。它是防止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损害的避风港。档案馆建筑的选址以及设计都要做严格的要求,要做到抗震,防潮、防火等方面的要求。经常发生洪灾的地方,应将档案馆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滑坡、沦陷、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方建档案馆时应对当地地质机构进行勘探,要避开滑坡、沦陷、泥石流地段。台风出没的地方,档案馆应该避开风口,水边,山边等处。
3.3 启动应急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有了这些还是不全面的,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制定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这是减少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损害的必要措施。需要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第一,要启用应急管理体制,指挥救灾。一旦发现灾情发生,档案馆就应该迅速启动方案,对档案馆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救灾人员要时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的向上级汇报灾害情况,以便决策更科学更严谨,更好的计划措施。第二,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的破坏,对人们财产安全的破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补救。因此,国家应该为受灾的文档馆进行拨款,给予帮助。同时要呼吁社会援助,发挥民众的力量,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积极寻求各方的合作与支持。大家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能力和智慧,积极为受灾档案单位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4 灾害过后的修复与整理
灾害过后,处理完受灾状况后档案保护工作还未结束,我们应该及时地统计灾害带来的损失,要做好后续修复整理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恢复到受灾害前的样子。对档案馆进行修复重整、及时清算完好档案,统计好受灾档案的损失、对救灾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收集整理受灾后保存下来的材料等步骤都是灾后需要进行的环节。只有做到这样的处理机制,才能使得档案得到最大的保护。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我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具体工作职责,使相关人员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
二、强化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我局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特别是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事后恢复和重建等章节中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认真研读,努力做到深刻领会、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为立足自身职能做好系统内外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业务基础。开展了各种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组织各乡镇民政助理参加全省灾情观察信息员业务培训班,并取得证书,今年在3月和6月2次对各乡镇灾害信息员集中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参训人20人名。邀请了县消防大队的大队长对县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及五保老人累计130多人在应对防火、食物中毒及自然灾害方面的基本常识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示范和讲解。通过宣传培训,让各级干部职工和群众更多地了解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抵御,在灾害面前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强化各项措施,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一)健全规章制度。我局紧密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殡葬管理和祭祀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更加详细具体、操作可行的应对措施。另外,我局还建立健全了学习培训制度,信息、监控、报告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畅通信息网络。为保证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我局严格执行县政府应急办的值班制度,特别是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日前后,坚持做到值班人员按时到岗,不迟到、早退,不空岗,并保证值班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网络畅通。
(三)加强工作,维护民政对象思想稳定。设立专门的群众来访接待室,配齐桌椅、饮水机等办公设施,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领导接待日”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优抚对象、退伍军人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其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稳定意识,自觉维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排查全县优抚对象和退伍军人等涉军对象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解决涉军对象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掌握不稳定人员的思想动态,通过慰问等多种途径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平衡情绪。同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全力预防和制止了集体访、越级访等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提高应急能力。一是修订完善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理顺应急救助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到位。二是建立县镇村三级救灾服务网络。一旦发生灾情,局救灾股、镇乡社会事务办、村级救灾员形成三级救灾网络,做好对灾情的逐村核查上报,通过一级一级汇总后,上报上级民政部门。今年以来,我县先后遭受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全县农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损失,据统计受灾人口达30200人,灾情部分轻重,涉及群众利益问题无小事,我们深入灾区,积极做好报灾、核灾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及时救助灾民,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全县灾民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一卡(折)通”发放,共发放冬春救助资金147.85万元,并支出107.28万元用于购买衣被7400件,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救助灾民11200人。我局开设专门的办公室,完善县镇乡村三级观察预警机制,实现各乡镇、村、组信息员队伍纵向到底,民政、气象、水利、国土等单位横向到边,实现了救灾资源共享,确保了大灾之时的信息及时、准确和畅通。四是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今年3月,我县召开了各乡镇、村干部参加的培训会,王尤录局长主持会议,并邀请省救助处领导在会上做了专门的减灾救灾等知识的讲解培训。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向群众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册830份,悬挂条幅10条。
(五)切实抓好敬老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农村敬老院的安全监督管理,排查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都及时向县福利中心及农村敬老院下发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导他们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全面排查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安全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实施领导班子及股室工作人员分包乡镇和敬老院制度,定期深入敬老院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同时在各个敬老院开展了防火、防盗、防走失、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防精神病、防传染病“七防”排查治理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六)维护殡葬祭祀活动秩序,营造平安稳定环境。草拟了《县祭祀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春节、清明等关键时间段祭祀活动监管,明确单位职责。春节、清明节当天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公墓开展安全巡查、秩序维护、交通疏导等工作。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防灾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寒潮、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防灾意识培养具有深远而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下面就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十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公民,他们担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了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讲授自然灾害基础知识,树立防灾减灾生活意识如何应对灾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行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增加了“自然灾害”的这一章。如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讲授时尽可能地多举实例,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时,视频回顾2016年6月24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出现强雷电、短时强降雨、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2016年9月15日,厦门遭遇建国以来的最强台风,在“莫兰蒂”的肆虐下,厦门街头一片狼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讲授自然灾害产生机理,掌握防灾降灾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春夏季节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旱灾,江淮则多发洪涝灾害。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我们一方面要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课堂上通过做在相同条件下植被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修建蓄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华北地区,一方面要兴修水库,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另一方面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中线和东线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缓解华北的旱情,但从根本上要节约用水。3.了解自然灾害形成规律,加强防灾抗灾应对措施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如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影响雾霾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等等。如2017年1月3日,新年上学的第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雾霾的袭击,能见度有的地方不足10米。学生出门时利用所学知识,佩戴专门防霾的口罩,做个自我防护。课间操期间取消长跑,改为室内锻炼。中午选择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雾霾的影响,才能在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保护环境。4.开展防灾减灾情境演练,提升防灾减灾避险能力5.12大地震时,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他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他筹资加强对校园建筑物的改修和加固,以确保校舍的质量安全,狠抓学校安全教育、防灾教育和防震演练,并使之制度化和常规化,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地理课堂上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艺术性的呈现,激发他们认真学习防灾教育,如讲授地震时科学的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全身心都带进防灾教育的课堂,让他们“身临其境”,模拟地震发生时在教室、在室外、在野外、在商场、在电影院等震时、震后该怎么办,通过小组的积极讨论发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
居民自救常识普及率高中存忧
为了解被访居民的自救知识掌握情况,本次调查将地震、高楼火灾和燃气泄漏三种常见灾害事故设置为三道多项选择题,请被访者分别选出他认为正确的自救措施,每道题目都设置了三项正确的选项和两项错误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基本应对措施的认知程度较高,例如对火灾和燃气泄漏,均有98%以上的被访者知道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切断燃气总阀门。但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被访者存在错误认识。例如当发生燃气泄漏时,87.4%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切断电源,54.6%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拨打报警电话,殊不知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有引燃泄漏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
应急避难处知晓度不足四成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达到标准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33处,分布在7个城区,总面积510.24万平方米,可容纳159.6万市民应急避险之需。本次调查就这7个城区居民对离家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知晓情况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石景山、海淀两区被访者知道具置的人数比例最高,但也不足本区被访人数的四成,具体为37.9%和36.6%;东城、西城、门头沟、朝阳四区被访者中知道具置的人数约占三成;昌平区被访者中知道具置的人数最低,为26.5%(详见图1)。可见,北京虽然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针对公众的宣传还明显不足。
政府辟谣公众最盼公开透明
普及自救防范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工作无疑是主要的依托和手段。针对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民防法制宣传的最佳途径,调查发现75.3%的被访者倾向在媒体上播放公益宣传片,65.4%的被访者倾向发放宣传手册和张贴宣传画,65%的被访者倾向在学校或者单位举办宣传讲座,30.7%的被访者倾向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减灾知识专栏。
针对社会上一时讹传的谣言或引起的恐慌,被访者认为政府辟谣工作应首要注重宣传的真实性,要公开透明(76.3%的被访者持此观点);第二应注重宣传的及时性,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第三应注重宣传应对措施,要突出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其后是宣传应注重权威性、科学性和与相似事件类比(详见图2)。
日常防灾减灾演练获市民支持
被访者对日常组织防灾减灾演练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的单位、学校或社区,组织各类减灾演练、模拟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等活动,您觉得有必要吗”,93.4%的被访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5.4%的访者觉得必要性一般,1.3%的被访者觉得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
同时发现,北京市居民参与减灾演练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92.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演练,其中64%的人表示有时间就参加,28.6%的人表示抽时间也要参加。此外,3.9%的人表示参加与否无所谓,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1.7%的人表态非强制性的就不参加。居民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是做好民防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反映。
市民风险防范意识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北京市民已经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性,但本次调查发现,市民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防灾减灾素质偏低,在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技能上不过硬。例如,被访居民主动寻求消防保护的意识仍显薄弱,家中没有任何消防器材的被访者占到60.4%。又如,当被问及对社会上一时盛行有关灾难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是什么态度时,73.1%的人认为要相信政府不能偏听偏信,但仍有26.9%的人具有“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凑个热闹”、“都关注时自己也要做好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盲从跟风心理。公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智的处置能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具体体现,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防灾减灾教育予以实现。
关键词:农户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36-02
一、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农户风险指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的稳定性,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农户面临多种风险,比如按风险损害对象可分为人身风险和财产风险;按风险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本文主要就对农户产生较大影响的和农户比较关注的风险进行分析,具体对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展开分析。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所导致的风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自然风险也是农户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雪灾、雹灾、暴风及各种病虫害灾害等等。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自然灾害。这些自然风险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并且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比如2008年南方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2010年西南五省所遭受的干旱,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行为的反常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所致损失的风险。当前,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有所抬头,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的被盗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家畜被盗事件更是频频发生,以至于到了人畜共屋的地步,农户养一头牛或几只羊也天天提心吊胆的,为了防止被盗只好人和家畜共居一室;还有的农户夜里不敢睡着,时刻警惕着。即使如此农户也难以有效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农户辛辛苦苦养壮了牛、养肥了羊,一夜之间全不见了,可谓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空忙一场。大多数农户在偷盗事件发生后很少报案,即使报了案也很难追回被盗的财物。这不仅给农户直接带来了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由于害怕被盗而不敢养家畜了。因此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更值得我们关注。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在产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动或估计的错误,导致产量减少或价格涨跌所致损失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现在,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更加突出了。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下,往往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比如农户看到去年大蒜价格涨了,能赚钱,今年都跟种,大蒜价格又因供过于求而大幅下跌,这就是农户面临的典型的经济风险。同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也始终面临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般而言,应对风险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有风险回避、防损和减损,即风险防范;风险融资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一般可分为“事前”预防策略、“事中”控制策略和“事后”融资策略。农户在长期的应对和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形成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前”预防策略。“事前”预防策略,即农户想方设法回避所面临的风险,比如采取一些兴修水利、推广学习农林科技知识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各种自然风险的发生;农户为了规避家畜被盗的风险,就不敢养家畜了等。这种策略虽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而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并且带有消极防御的性质,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把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排除了。
2.“事中”控制策略。“事中”控制策略,即农户在风险损失发生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比如通过及时灌溉来减轻旱情、喷撒农药来减轻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等,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少损失的好方法。
3.“事后”融资策略。尽管农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有效防范和减少损失的发生,而有些损失是避免不了的,这样就面临着风险融资问题:即由谁来承担损失的后果更有效,是由农户自己来承担损失的后果,即风险自留,还是转移给他人来承担损失的后果,即风险转移。目前,中国农户大都选择了风险自留,其主要方式包括:(1)动用储蓄,农户在遇到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时,首先会选择动用储蓄,这也是收入的跨时期转移的一种具体方式。动用储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户的消费波动,而且带给农户的主观感受较好。但是动用储蓄的局限性是农户通常没有更多的储蓄,而且储蓄资产的分布也不均衡,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广泛应用。(2)借贷,当有些风险导致的损失超出了农户的储蓄时,更多的农户选择借贷来渡过难关。而由于农村金融抑制的存在和农户借贷的特殊性,导致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使得农户转而依靠民间借贷,即主要依靠社会网络向亲朋好友借贷,这也会受到借贷数量有限的限制。并且当农户采用借贷方式渡过难关后,在未来收入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借贷给农户将来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农户面临着较强的还贷压力。(3)减少开支与出售财产,当面临较大的风险损失时,由于储蓄不足以及借贷数量有限,一些农户仍然不能获得安全保障时,不得不采用减少开支、出售财产等措施。减少开支也是农户应对风险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风险损失不大时,农户减少开支首先是压缩非日常支出,当损失很大时,农户才会压缩日常生活开支。但是这种减少开支是有限的,农户很难仅仅通过减少开支来应付较大的损失。出售财产尽管也可以帮助农户渡过一时难关,而却往往受到农户财产有限、急于变卖时会受到流动性约束等因素的制约。
三、如何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在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风险的原因、特征及其影响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
1.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1)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来达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尤其对于应对自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对于自然风险而言,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如通过天气预报,对一些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提前采取一些应对防范措施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兴修水利则可以有效防范旱涝灾害的发生;通过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等。(2)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来更好的应对农户面临的风险损失。由于大部分自然风险属于可保风险,因此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农业保险是化解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又由于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很难实现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另外,可以考虑推出农业巨灾保险来应对大面积的特大自然灾害。
2.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由于社会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而农户面临的偷盗风险是由于人为的不合法行为导致的。因此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公安部门对农村偷盗事件的重视程度,不要以为是小案公安部门就不够重视,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稳定,还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状况。通过提高破案率,不仅可以使农户的财产损失得到补偿,还可以使农户可以放心地去多养家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可以来有效防范农村偷盗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要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来避免农户为了应对社会的偷盗风险而采取的消极的不敢养家畜的规避风险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户所面临的社会风险。
3.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规避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避免“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首先应当在农村进行广泛的期货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农户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个体理性、集体非理的发生。其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并推出新品种,形成相对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使农户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分散。另外,为了克服农户分散、信息不对称和相关知识、业务能力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农户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和“期货+订单”等有益方式,通过组织的形式更有效的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这样,通过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再配合目前农户已有的应对风险的措施,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农户所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钟明.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传波,丁士军.对农户风险及其处理策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
[3] 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2).
【关键词】 社区;综合减灾;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使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自然灾害由两个必须的因素或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的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人类社会,是接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1]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综述
社区是指由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生话方式的一个地域单元,有时也指国家或地区最基层的社会行政组织。相对于社会而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相互协助、富有人情味的平等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
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尤其重要。社区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由于其组织协调成本低,机动灵活,救援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便捷,谙熟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救灾设备等优点。在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自救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地区居民的伤亡数目及社会财产的损失程度。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强调要落实社区各项减灾措施,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社区防范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史培军,2010)。因而,如何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就成为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成果。
从社区层面上看,各地防御灾害的水平差异较大,防灾和减灾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一是绝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基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二是没有储备救灾物资,没的相应的避难场所,医疗设备;三是居民防灾意识淡薄,没有救灾演练,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减灾知识,自救避灾能力很差。(李立国,2008)。中国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一般而言,城市灾害相对比农村少,但城市的社区减灾体系比农村完善,东部地区的灾害比西部少,而西部地区社区综合减灾体系比东部差。社区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能够达到国家综合减灾要求标准的社区非常少。
大部分社区的居民减灾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减灾知识普及率低,避灾自救技能较差;社区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灾减灾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张晓宁,2010)。由于严重和高频率的致灾因素,当地居民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为了逃生,在这些社区已经形成了“应对危机文化”。因此,灾害管理机构应采用当地已经形成的惯例和做法。应该了解和学习当地居民应对灾害的“土法”(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积累资源减少脆弱性,开展当地环境保护措施,小型和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等从而减少致灾因素(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对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地区的人口来说,致灾因素是主要的风险。致灾因素往往对他们的生活和财产购成威胁和破坏,进一步加重了贫困。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在社区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几乎没有投入,这就加重了灾害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大部分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只是被动地依赖于国家投入。小额金融贷款对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对其进行发展。小额金融信贷能与其他灾后重建机制相互补充,使灾民恢复正常生活,而且还能帮助社区减少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萨尔瓦诺·布里塞尼奥,2005)。科学、长效的事故灾害预防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建立依托社区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十分必要。世界上一些灾害社会学家发现,家庭、邻里、社区中经过长期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灾害到来时会发生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可大大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对恢复家园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金磊,2003)。社区减灾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社区发展提供保障并强化社区的功能;二是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一个重点,是最基层、最小的社会单元;三是社区减灾包含了社区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风险,囊括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突发的各种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和全部内容;四是社区减灾是以减轻各种灾害对社区人居环境的影响为目标,最终要升华为一种“安全社区文化”(王志莲,周晓红,2007)。2009年3月-12月,民政部与UNDP开展了灾后重建及减灾合作项目。项目形成了两个主体报告——《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报告》和《推进农村社区减灾工作的研究报告》。俸锡金(2009)根据 《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项目成果撰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详述了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7个方面的主要困境以及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沙勇忠、刘海娟(2010)在《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论文中,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减灾建设出发,解读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背景及经验。从伙伴关系发展、风险和灾害评估、减灾项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阐述了减灾示范性社区及其建设效果,提出构建我国减灾型社区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减灾建设、社区减灾规划建设、社区减灾资源配置、社区减灾队伍建设和社区减灾文化建设。杨军(2003)在《在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论文中提出并分析了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中的4个问题,即如何界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为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如何预警突发性灾难事件;社区防灾减灾系统是如何自组织的。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理论框架。金磊(2007)在《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中介绍国内外关注的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研究了对中国正兴起的安全社区建设与规划有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二、小结
如何促使社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低风险,除了坚固的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外,还应该从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的提高,社区组织与实施方案等方面着手,使社区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要在体制机制和法制上高度重视社区的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灾害评估工作,加强综合防灾体系的建设,加强社区培训,才能全面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2]开展社区减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培训向社区居民介绍防灾、避灾和减灾知识,提供社区居民开展自救的方法和实践。民间组织在社区减灾防灾培训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要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3]
【参考文献】
[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