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时间:2023-08-15 17:19:53

导语: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业绩考核 经济增加值 资本成本 股东财富

2009年12月国资委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2010年1月1日起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时计算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作了特别的规定。修订后的《暂行办法》中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从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变更为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从原来的鼓励企业使用变身为新办法中的基本考核指标,这一指标已完全纳入了央企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

所谓经济增加值(Econon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了包括债务和股权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后还原的真实经济利润,又称经济利润。它是一套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1989年提出并率先实施的以价值增加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EVA被称为“最好地诠释了所有者财富”的指标,其本质就是资本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资本成本,即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EVA作为一种不同于会计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已经被世界许多大公司使用,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欢迎,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经济增加值的定义及意义

在我国,经济增加值定义为: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的部分。它是一种把会计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经济增加值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其意义在于:

1.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致力于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经济增加值可以让企业的营运活动处于一种价值创造的氛围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资本的运营能力,企业从上到下都为了价值而工作。有效地把所有员工的行为统一到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根本目标上来。

2.经济增加值框架下的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将业绩评价指标与全面财务管理薪金激励体制相结合。EVA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过去管理者往往习惯于用一些相互矛盾或互不相联系的财务指标来进行决策,导致激励计划也不断变更。以EVA为依据的管理,其经营目标就是经济增加值,资本预算的决策基础是以适当折现率折现的经济增加值,衡量企业绩效也是经济增加值,奖金激励同样是目标单位的经济增加值。因此,通过EVA管理系统可以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完全统一起来,经济增加值越大,股东财富增加的越多,管理者和员工所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

3.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方法可以避免会计利润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EVA比传统的会计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的会计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完全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真实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更无法衡量企业的发展预期,容易发生管理层为了达到短期的目标而实行短期化经营管理。因此,经济增加值也属财务战略范畴,财务战略目标之一就是经济增加值最大化。

4.经济增加值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企业资本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控制财务风险。注重资本成本是EVA的显著特点。资本成本考虑了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净债务资本成本。即在计算会计利润时,要减去资本的机会成本,经营者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分析

经济增加值是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加以调整,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有三种:

1.EVA=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税后净利润-股权费用=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

2.EVA=(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息前税后利润-全部资本成本,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债务资金比率+权益资本成本*权益资金比率

3.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上述计算方法中公式1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在我国,主要是使用公式2、3。特别是公式3,已在《暂行办法》的附件1《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中加以详细明确。

虽然经济增加值的定义很简单,但计算起来却较为复杂,需要解决经营收益、资本成本和所使用资金数额的计量问题。《暂行办法》中的经济增加值属定制的经济增加值,即:对参与考核的单位使用统一的资本成本。其中: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一但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

对于公式3中的会计调整事项是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是为了消除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真实情况的扭曲。其中:“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除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开发费用”外,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主要是指资本化部分。调整后资本也可用平均资产总额减去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再减去平均在建工程,其中无息流动负债已在《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中逐一明确。

三、经济增加值与会计利润业绩考核分析比较

经济增加值是资本市场在特定时期内创造的收益或者剩余收益。但是,会计利润高的企业不一定经济增加值就高,会计利润低的企业不一定经济增加值就低。如果EVA为正值,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如果EVA为负值,则说明企业损失了应有的价值;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只获得金融市场的一般预期,刚好弥补了资本成本。如下例:

B两家企业2009年的相关财务指标如下:(单位:万元)

上述两家企业的适用税率均为25%。试分析:分别用会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为两家企业业绩的考核指标,说明哪个单位2009年的业绩更好?

1.A企业的经济增加值

(1)A企业的息前税后利润=1600+400*(1-25%)=1900(万元)

(2)A企业的投资资本收益率=1900/(5000+5000)=19%

(3)A企业的EVA=(19%-20%)*(5000+5000)=-100(万元)

2.B企业的经济增加值

(1)B企业的息前税后利润=1500+300*(1-25%)=1725(万元)

(2)B企业的投资资本收益率=1725/(6000+4000)=17.25%

(3)B企业的EVA=(17.25%-15%)*(6000+4000)=225(万元)

3.A、B企业业绩评价

(1)如果单从会计利润上来看,A企业的净利润1600万元显然大于B企业的净利润1500万元,A企业的业绩好于B企业的业绩。(2)如果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考核指标,A企业的EVA为-100万元,小于0,说明该企业不能增加股东价值;B的EVA为225万元,说明B企业通过经营可以增加股东价值。因此,B企业的业绩优于A企业。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不同的业绩考核指标,相同的情形,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战略体系,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与企业股东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的收益的目的相一致。EVA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要求扣除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资本成本,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果。

四、经济增加值的局限性

1.经济增加值是在利润的基础上计算的,基本属于财务指标,未能充分反映产品、员工客户、创新等非财务信息,对于非财务性指标无法充分反映;

2.经济增加值对长期现金流量缺乏考虑,主要用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绩效评价;

3.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对资本成本作出预测并取得相关参数,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在《暂行办法》对于央企的资本成本率进行了明确,但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每个企业的经营情况、负债情况等都不相同。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

第2篇

关键词: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率;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有了深刻的认识,经济增加值(EVA)已成为我国许多企业推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对于企业管理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集团化企业越来越多,它们在对下属公司进行业绩评价时,已逐渐把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业绩评价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一、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导向

经济增加值是一套以经济增加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且是一种薪酬激励制度和有效决策机制,在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利润所需的资本投入成本的基础之上,能够对企业绩效财务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经济增加值与传统利润财务算法不同,经济增加值主要包括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被扣除之后剩下的收入,比较而言,经济增加值是在真正意义上对“经济”利润进行评价。正是因为经济增加值具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在美、英等国发展良好,且备受关注,通过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财务指标,能够对企业的管理绩效、获利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价和计量。

经济增加值自从被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在1982年提出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为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等提供了新思路和发展。经济增加值也是剩余收益的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它的定义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经济增加值在实际业绩评价时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调整项

从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EVA就是企业在绩效评价期内增加的价值,它在计算企业的资金成本时,不仅考虑负债的资本成本,而且也考虑权益资本的成本,这样也就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纳入到考虑之中。如果EVA为正,表示企业获得收益高于资本成本,如果EVA为负,表示投资者的投入的权益资本和公司债务资本还不如贷款利息高,EVA强调了一个理念,只有经济利润超过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

经济增加值在实际业绩评价时,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价值观、偏好等来把一些指标考虑进去进行调整,如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等,这样就能引导公司管理层考虑问题时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增强企业的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经济增加值率的衡量标准及优点

经济增加值包括了资本投入和债务投入的一个资本,全面衡量了资本的全部成本,避免了集团公司在比较两个投资规模相同的企业,因资本金和贷款的比例不同,造成利润不真实的情况,使用经济增加值便可以得到很好的弥补,便于规模相同的比较。如果对于不同的规模企业,由于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同利润一样仅能够反映总量大小,可以很好的衡量规模相同的企业,但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则很难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要比较不同规模之间的经济增加值,我们可以延伸一下,用经济增加值率来进行比较,经济增加值率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率=经济增加值÷投入的资本×100%

经济增加值代表收益高于有资本成本决定的基期水平的增量部分,这使经济增加值受到规模的严重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只要收益略高于资本成本,可能会有比收益更高的小经营单位更高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的可比性会失去意义。经济增加值率是一个比例指标,通过经济增加值率来进行比较,资本投入不同的企业我们就可以比较一目了然的看出谁的获益高低,指标越高,运营效益越好,会使公司效率一目了然。

假设某集团公司有三个子公司,甲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800万元,银行借款200万元;乙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400万元,银行借款600万元;丙公司总投资50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借款为400万元;甲、乙、丙公司净利润率全部为总投资的8%,银行借款利率为5%。通过计算甲、乙、丙公司会计净利润80万、80万、40万;经济增加值37.5万、52.5万、22.5万;经济增加值率3.75%、5.25%、4.5%。

上例可以看出:1.会计净利润中甲、乙公司利润相同,丙公司最少,但未考虑注册资本成本;2.经济增加值中考虑了注册资本的成本,乙公司指标最优,因甲、乙公司规模相同,乙公司优于甲公司,丙公司因投入资本较少,经济增加值指标较少,丙公司和甲、乙公司无可比性;3.增加经济增值率因考虑资本投入的规模大小,甲、乙、丙公司具有了可比性,丙公司是优于甲公司,但劣于乙公司。

在对公司进行业绩评价或管理决策时,经济增加值率可以衡量资本增值的效率,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加值率同经济增加值正相关,经济增加值越大,经济增加值率也越大,可以直观看出超越资本成本的效率,尤其适用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比较,避免了经济增加值仅衡量总量大小的弊端,又避免了净资产收益率未考虑资本成本的不利因素。

集团化企业在业绩评价下属公司时,通过增加经济增加值率这种价值评价型指标,会给予企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管理理念。以经济增加值率考核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以经济增加值率创造水平或改善状况与绩效薪酬或中长期激励挂钩的有效做法,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企业管理者与集团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价值价值型驱动型公司会有重要的贡献,将会促进集团化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对EVA的理性思考[J].吉林财税,2003(04).

第3篇

关键词:农副食品加工业 ;可持续发展; 评价

一、评价体系的建立

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预警系统主要用于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的监测,并根据指标数值的变化,揭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状态、结构等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按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笔者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将一级指标体系细分为产业经济因子、产业环境因子和产业科技因子等三个二级指标。同时,将三个二级又分解为若干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产业科技因子A:直接反映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级指标:

(1)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增率(%)A1=本年度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年度劳动生产率×100%

(2)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收入比重(%)A2=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100%

(3)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A3=R&D经费/销售收入×100%

(4)工程技术人员比增率(%)A4=本年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上年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100%

2.产业经济因子B:直接反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获利能力,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1)产业销售利税率(%)B1=利税总额/销售收入×100%

(2)产品销售率(%)B2:本年度产品销售率

(3)产业增加值指数(%)B3=本年度产业增加值/上年度产业增加值×100%

3.产业环境因子C:直接反映产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增率(%)C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上年度劳动生产率×100%

(2)GDP增长率(%)C2: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C3=产业增加值/GDP×10000?酃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笔者按照如下程序和步骤对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

(1)确定指标的权重。所谓指标的权重,是指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值,一般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信息量权重法,专家估价权重,层次分析法等。各方法在适用时各有侧重,何时适用何种评价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笔者考虑到数据计算的方便以及计算结果的直观易懂,结合专家智慧,采用专家评价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笔者从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部门等部门和单位邀请了10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对各专家为各指标所赋的权重进行数学平均,得到各二级指标A、B、C的权重为0.4、0.4、0.2,三级指标A1、A2、A3、A4、B1、B2、B3、C1、C2、C3、0.3的权重经计算为0.3、0.2、0.2、0.4、0.2、0.4、0.3、0.3、0.4。

(2)确定指标数值的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值。根据人们对数据的认知习惯,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参考隶属函数的计算原理,将各指标的值进行标准化,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值。考虑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的直观性和更便于比较分析,笔者将隶属函数中常用数值的范围(0,1)扩大为(60,100),即该指标的最大值为100分,最小值为60分,其他各指标的标准值按照线性插值公式计算。各指标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Ai=(Xi—Ximin)/(Ximax—Ximin)×40+60。

其中,Ai是指标Xi的得分值,即标准值;Xi是产业第i项指标Xi的实际值;Ximin是该指标的最小值;Ximax是该指标的最大值。

其次,将按照专家平价法所获得的指标权重分别赋予各指标。

最后,计算指标的综合得分。按照以下公式,对标准化后的各二级指标进行赋值计算。

A=0.3×A1+0.2×A2+0.2×A3+0.3×A4

B=0.4×B1+0.2×B2+0.4×B3

C=0.4×C1+0.4×C2+0.2×C3

O=0.5×A+0.3×B+0.2×C

(三)警情的确定

为了对警情能有一个更直接的观察,我们根据一级指标的得分,参考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计,将警情按照绿黄红三种颜色加以区分。绿灯得分范围为75及以上,将其赋值为1,表示无警情,产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黄灯得分范围为70—75分,将其赋值为0,表示有警情,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红灯得分范围为70分及以下,将其赋值为-1,表示警情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二、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通过采集1999年到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结合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见表1。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河南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正在成为河南省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数据和现状表明,该产业在河南省曾经历了快速发展,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笔者利用预警系统对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

三、 评价及预警结论

(一)总体趋势

该产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高峰,有发展放缓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

(1)2000-2006年,随着河南省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倍增式发展)。该产业与区域总体经济环境关联性较强,受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

(2)2006-2009年,发展速度放缓,科技投入增强,发展质量提高,利税率递增。

(二)分年度警情

2001年警情严重;2000年以及2003年,警情较轻;其他年份无警情。

(三)建议

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农民增收、支撑河南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其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应引导该产业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拓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附加值,避免本省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做大做强。既要维持产业在成熟期的健康发展,又要引导产业寻求新的突破和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防止产业从成熟走向衰败。

参考文献:

1.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及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南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和采集数据,结合专家评价,对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

关键词:农副食品加工业 ;可持续发展; 评价

一、评价体系的建立

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预警系统主要用于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的监测,并根据指标数值的变化,揭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状态、结构等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按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笔者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将一级指标体系细分为产业经济因子、产业环境因子和产业科技因子等三个二级指标。同时,将三个二级又分解为若干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产业科技因子A:直接反映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级指标:

(1)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增率(%)A1=本年度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年度劳动生产率×100%

(2)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收入比重(%)A2=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100%

(3)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A3=R&D经费/销售收入×100%

(4)工程技术人员比增率(%)A4=本年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上年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100%

2.产业经济因子B:直接反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获利能力,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1)产业销售利税率(%)B1=利税总额/销售收入×100%

(2)产品销售率(%)B2:本年度产品销售率

(3)产业增加值指数(%)B3=本年度产业增加值/上年度产业增加值×100%

3.产业环境因子C:直接反映产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增率(%)C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上年度劳动生产率×100%

(2)GDP增长率(%)C2: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C3=产业增加值/GDP×10000?酃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笔者按照如下程序和步骤对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

(1)确定指标的权重。所谓指标的权重,是指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值,一般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信息量权重法,专家估价权重,层次分析法等。各方法在适用时各有侧重,何时适用何种评价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笔者考虑到数据计算的方便以及计算结果的直观易懂,结合专家智慧,采用专家评价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笔者从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部门等部门和单位邀请了10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对各专家为各指标所赋的权重进行数学平均,得到各二级指标A、B、C的权重为0.4、0.4、0.2,三级指标A1、A2、A3、A4、B1、B2、B3、C1、C2、C3、0.3的权重经计算为0.3、0.2、0.2、0.4、0.2、0.4、0.3、0.3、0.4。

(2)确定指标数值的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值。根据人们对数据的认知习惯,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参考隶属函数的计算原理,将各指标的值进行标准化,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值。考虑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的直观性和更便于比较分析,笔者将隶属函数中常用数值的范围(0,1)扩大为(60,100),即该指标的最大值为100分,最小值为60分,其他各指标的标准值按照线性插值公式计算。各指标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Ai=(Xi—Ximin)/(Ximax—Ximin)×40+60。

其中,Ai是指标Xi的得分值,即标准值;Xi是产业第i项指标Xi的实际值;Ximin是该指标的最小值;Ximax是该指标的最大值。

其次,将按照专家平价法所获得的指标权重分别赋予各指标。

最后,计算指标的综合得分。按照以下公式,对标准化后的各二级指标进行赋值计算。

A=0.3×A1+0.2×A2+0.2×A3+0.3×A4

B=0.4×B1+0.2×B2+0.4×B3

C=0.4×C1+0.4×C2+0.2×C3

O=0.5×A+0.3×B+0.2×C

(三)警情的确定

为了对警情能有一个更直接的观察,我们根据一级指标的得分,参考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计,将警情按照绿黄红三种颜色加以区分。绿灯得分范围为75及以上,将其赋值为1,表示无警情,产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黄灯得分范围为70—75分,将其赋值为0,表示有警情,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红灯得分范围为70分及以下,将其赋值为-1,表示警情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二、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通过采集1999年到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结合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见表1。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河南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正在成为河南省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数据和现状表明,该产业在河南省曾经历了快速发展,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笔者利用预警系统对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

三、 评价及预警结论

(一)总体趋势

该产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高峰,有发展放缓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

(1)2000-2006年,随着河南省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倍增式发展)。该产业与区域总体经济环境关联性较强,受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

(2)2006-2009年,发展速度放缓,科技投入增强,发展质量提高,利税率递增。

(二)分年度警情

2001年警情严重;2000年以及2003年,警情较轻;其他年份无警情。

(三)建议

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农民增收、支撑河南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其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应引导该产业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拓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附加值,避免本省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做大做强。既要维持产业在成熟期的健康发展,又要引导产业寻求新的突破和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防止产业从成熟走向衰败。

参考文献:

1.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及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由于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是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因素的大系统,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各方面的记录核算,因此,对于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进行回答、界定和衡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含了结构性、分配性、协调度方面的信息;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出不同方面的结构特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由不同的方法来核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呈现出来。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有3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另外,由于对生态和环境重视,还引入了包含生态和环境成本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如绿色GDP核算)。这些不同的方法,体现了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关系,对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目前所谈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可用国民经济核算来说明。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国民经济生产法核算

按生产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呈现了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的特征,如产业结构、产业贡献率、生产率等,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可以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呈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就是要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优化制造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要求,体现在生产法核算的GDP中,就是要提升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先进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和的比重,降低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的比重,使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二、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与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

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根据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和出口三大部分构成GDP。最终产品在不同用途上的比重,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是要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对降低资本形成在GDP的比重,实现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的均衡和协调。

三、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国民经济收入法核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面转变。按收入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体现了各生产参与者所获得增加值的结构比例,反映了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这恰好反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发展成果共享性的要求。在收入法GDP中,增加值主要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4个项目构成,四大项目的不同配置比例,是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体现。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从外沿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增加值率提高;而上述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上升。如果没有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仍旧像过去10年不断提高资本所得在国民分配中的比例,中国经济仍旧难以转变到内涵式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来。

四、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

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在逐步向体现了环境与经济过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过渡,引入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退化价值对传统经济进行调整。在绿色GDP核算中把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损害都作为传统GDP的扣减项,从而能更好的反映经济活动可持续性。该核算体系,正好体现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即使用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少的污染排放来获得更高的GDP。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企业业绩 企业业绩考核 合理性

在众多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就是经济增加值指标,其已经在很多大型企业中获得运用,如可口可乐、微软等,实践证明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考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企业业绩考核工作中,大多数企业都习惯于将利润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以利润指标考核方式的不足也逐渐的体现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考核标准指向企业的经济收益;而利润与经济收益是否等同,或者说利润是否包含在经济收益中,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正是经济增加值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加值的理论基础

经济增加值的界定,可以视为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部分的价值,单纯从数量方面来说,其应该与息前税后的营业收益与债务和股东成本之间的差异是相等的。用公式可描述为:

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经营收益一使用的全部资金×资金成本率

或者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利润一股权费用=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这里的资金成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成本,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所指出的机会成本,因为这里的投资效益的产生,是与其他类似的企业或者是行业中进行投资所带来的预期回报。这里的资金成本所体现出来的,与通常情况下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相似的,即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投资都应当产生一定限度的回报,而回报的方式却是不确定的,其中也可以包括债权和股权。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业绩考核时,需要一项能够快速而且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绩效、并且为战略的确定与实施提供必要的参考的指标,从这方面来说,经济增加值与其他的评价指标所存在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对所有带来收益的成本(即资本成本)进行了考虑;相对于这种考核形式,利润作为业绩的考核指标,并没有对企业相关的自有资本成本进行扣除,而只是扣除了债务利息,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利润不能等同于经济收益。

二、经济增加值指标的意义

运用经济增加值对企业业绩进行考核,既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说:

(一)积极意义

1.由于经济增加值与股东财富的创造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的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因此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增加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追求更高的股价,这对于股东来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而在企业业绩计量的过程中,运用经济增加值能够实现连续的计量和改进。针对销售收益来说,其产生的变化对股东财富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对股东的成本进行有效的估计和扣除,则会使人产生错觉,认为无论利润多少都能实现股东利益的增加。而经济增加值指标,能够增强会计报表的直观性和客观性。

2.用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要评价指标,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全面的财务管理体制框架,其能够将企业的资本预算、业绩评价以及激励报酬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按照不用的发放标准执行。比如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方面,都分别制定科学的衡量指标,企业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便能够根据不同指标的增加值作为依据,这样便能够快速而且准确的判断出相应项目的奖励标准。这样便使得企业的管理活动更加简单和直接。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实现了企业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的有效结合,使管理者拥有股东一样的思维和行动。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比较全面的考虑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3.经济增加值考虑了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率,可以作为企业在对外宣传时的一种有效手段,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来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且以此作为股票分析的有力工具。

(二)局限性

虽然运用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但是其亦有局限性,首先经济增加值是在利润基础上计算的,基本属于财务指标,未能充分反映产品、员工、客户、创新等非财务信息;其次,经济增加值对长期现金流量缺乏考虑,主要用于一定时期的经营绩效评价;最后,计算经济增加值需要对资本成本做出预测并取得相关参数,具有一定的难度。

经济增加值也并不是在所有的企业中都适用,有些专业机构将其作为了企业实力的排名指标;其在一些企业中没有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在企业规模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企业发展的规模不一,无法实现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衡量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其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与投资收益率相似,比如在企业的成长期和衰退期所进行的指标评价就无法实现科学的衡量。

三、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经济增加值是衡量业绩的有效方法

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考核中的运用,使其自身与股东的利益紧密相连,经济增加值越高,则股东利益越多。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利润、股东收益的计算时都忽略了企业资本成本的计算,而这种计算结果所体现出来的指标仅仅是企业的利润,这并不代表股东也获得实际的收益,这就容易使人认为股东的财富增加与企业的利润是等同的。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经济增加值便是能够反应股东收益的更为准确的评价指标。只有利用经济增加值对经营利润和资本成本进行全面的核算,才能够获得真实而且准确的数据,这种形式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业绩也是更为真实的。

2.为企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原有的业绩评价标准集中与企业利润,把经理的薪水、福利等与企业当年获取的利润挂钩,在计算企业效益时只考虑债券资本等,没有全面考察企业的资本成本。这样就造成经理一味最求利润,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损害股东的利益。经济增加值之一业绩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使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成本观念,把经理人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重视股东利益,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经济增加值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

经济增加值的运用,将企业的经理人自身的奖金收入与企业经济增加值进行紧密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之间便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使得以往企业管理活动中,经理人忽略股东利益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经济增加值的激励制度下,经理人在经营活动管理中必须要对利润和成本进行全面的考虑,也能够避免盲目的扩大企业规模所带来的风险,由于经理人的管理行为与企业的经济收益息息相关,所以所以经理人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应当保持一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使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产生变革

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评价中一项全新的评价方法,其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加权资本成本进行全面的计算,这种计算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产生的盲目投资活动,减少对企业股东利益产生的影响。当企业的经营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时,便可以采取投资策略。如果经营项目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时,则应当适时的结束项目的投资活动。也可以说,经济增加值的运用为企业管理者思想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核算方法的改进,更是使全体员工都能充分参与到资本成本价值的管理中,是企业的运行成本实现大幅度的降低,从而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结束语:

运用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对现代企业管理活动来说,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种成本进行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将以往传统的评价方法中的成本缺陷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经济增加值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出发,与股东的利用保持一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要衡量指标,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经济增加值有效的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刘世勤,刘友来,刘喆.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与激励制度[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10)

[2]郑江绥.基于经济增加值的重点产业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07)

[3]隋静.有效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J].生产力研究,2006(07)

[4]李有华.关于引入社会增加值指标评价企业业绩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2(12)

[5]晋自力.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8(03)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优越性;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在推行经济增加值(EVA)的管理方式,国资委也准备对下属的中央企业采用EVA的评价体系。

一、经济增加值的涵义及计算

1.涵义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 1982年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

思腾思特公司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它忽视了股东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含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才为股东创造价值。经济增加值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2.EVA的计算

EVA的基本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R-C)×A = R×A-C×A

式中,R:资本收益率,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本的比率;

C:加权资本成本,指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值;

A:投入资本,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

在EVA的体系中,资本收益率的高或是低并不能作为评价投资和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所取得的收益比资本成本是更少还是更多。一般情况下,当资本收益大于资本成本时才做到资本增值,当资本收益等于资本成本时视为资本保值,当资本收益小于资本成本时资本就发生了贬值。

二、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优越性

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存在两个缺陷:(1)没有扣除股本资本的成本,导致成本的计算不完全;(2)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而会计报表信息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本身就存在部分失真。因此,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相比,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比会计收益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遏制企业不计成本盲目增资扩股,不断圈钱的欲望,有利于规范企业投资行为,谨慎投资,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囊括了对发展创新、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性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3.促进技术创新

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抵减当期利润,无疑影响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所以经营者不希望把钱投到研究和销售推广上,其结果迫使经营者在项目投资时首先考虑其对会计利润的影响,而不是考虑以此带来的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经济增加值把对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活动,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始至终注重长远效益,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经济增加值在央企应用及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促进中央企业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号令,以下简称新《考核办法》),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与原《考核办法》相比,新《考核办法》的主要变化是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中的利润总额指标保持不变,EVA取代了原有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占到40%的考核权重。可以说,EVA指标的考核是此次修改完善业绩考核办法的重点,它意味着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从重利润到重价值的重大变化,即从今年的第三任期开始,全面推进EVA考核,实现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工作从战略管理向价值管理阶段的转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国内3年EVA考核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在2010年年初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指出,EVA考核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3年,自愿参加试点的中央企业逐年增多,2009年已达到100户,超过中央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三。3年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EVA考核在引导企业科学决策、控制投资风险、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中央企业全面推进EVA考核工作已经具备相应条件。

2.强化中央企业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财务指标又以利润等绝对量指标为主,其结果是有些中央企业只注重账面业绩和经营规模等指标,忽视资本成本,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亏损了,国家、老百姓买单;盈利了,企业自己花,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采用EVA考核后,如果一个企业的EVA为负,即使利润大幅增长,也只能说明该企业在考核期内是“虚盈实亏”。因此,引导中央企业注重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源.经济增加值的效用分析[J].广东经济,2004(11).

第8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第9篇

一、评价原则

1.导向牵引。反映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的内涵要求和基本特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体现引导性。

2.重点覆盖。既要尽可能覆盖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又要突出重点,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指标,避免指标的交叉重复。

3.真实可行。坚持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和可考核性,尽量选用直接来自于统计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数据,统一数据口径和计算方法,规范数据报送制度。

4.动态监控。既要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获取的数据,由省统计局负责整理加工;一些现行部门报表制度中有的数据,由该部门负责提供;现行报表制度难以获取的数据,按照政府部门职责分工组织专门调查。省统计局负责最终数据的审核、汇总及评估。

2.评分方法。评价指标由定量指标构成,分规模指标和水平指标,并按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权重,通过综合加权法计算评价值。为避免测评中出现指标的大幅波动,统一用当年、前一年、前两年的平均值作为评价年数值进行无量纲化计算。

三、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指标分别按设区市与县(市、区)两种类型设置。

1.设区市评价指标。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结构优化、创新产出四个方面,监测、评价各设区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情况,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49个。

2.县(市、区)评价指标。旨在监测、评价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进展情况,由设区市评价指标体系简化而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县(市)三级指标35个、区三级指标33个。

3.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科技厅、省统计局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可对具体指标、权重及标准分设置进行适当调整。附件:1.省创新型城市(县、区)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附件2

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1.全社会R&D人员投入。以全社会R&D人员数和万人拥有R&D人员来反映各地区研究开发的人力投入强度和能力。

万人拥有R&D人员=全社会R&D人员数÷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2.全社会R&D经费投入。R&D经费是国际通用的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全社会R&D经费支出和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地区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和能力。

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3.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投入是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以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来反映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为决算支出,口径按照《省科技进步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用途对应的预算支出功能科目进行规范、归集。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100%

数据来源:省财政厅、宁波市财政局、省科技厅

4.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来反映各地政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

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末户籍人口数

数据来源:省财政厅、宁波市财政局、省教育厅

5.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以企业R&D经费支出和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6.企业研发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以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占企业R&D经费支出比重来反映企业研发税收减免政策的落实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数据来源:省、宁波市国税局,省、宁波市地税局

7.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是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以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来反映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8.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按国家标准认定的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数比重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实力,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9.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来反映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0.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生力军,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来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全部工业企业。

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1.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平均每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和平均每家孵化器孵化面积来反映当地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水平与能力,指标统计范围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平均每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孵化器在孵企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

平均每家孵化器孵化面积=孵化器孵化面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产业。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是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14.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高技术服务业统计指标范围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的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八个领域。选取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来反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100%

数据来源: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农业厅、省统计局

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口商品结构是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侧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与比重情况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与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来反映当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出口总额×100%

数据来源:杭州海关

16.高新园区(开发区)发展。提升高新园区(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支撑,选取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强度、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来反映高新园区(开发区)规模经济的总体发展状态、土地的使用效率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园区(开发区)经济规模中的比重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省级及以上高新园区(开发区)。

高新园区(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强度=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

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

17.产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为对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为人、财、物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反映各地综合能源消耗下降水平,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反映减排工作水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环保厅

18.环境质量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经济与环境之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以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来综合反映地区环境的质量水平,包括水环境、声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主要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指地表水省控断面和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个数占监测断面总数的比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或Ⅱ级天数(或周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或周数)的比例;区域环境噪声,用等效声级评价,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

数据来源:省环保厅

19.专利授权。专利是通用的衡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反映了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设区市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来反映专利成果状况;县(市、区)选用专利授权指数、万人专利授权指数。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万人专利授权指数=专利授权指数÷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专利授权指数=发明专利授权量×10+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2+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

20.品牌创建水平。品牌建设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名牌商标创建是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选取商标创建水平、商号创建水平、企业名牌创建水平来反映品牌创建状况。

商标创建水平=(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1/10+注册商标×1/1000)÷注册企业数(万家)

商号创建水平=省知名商号个数÷注册企业数(万家)

企业名牌创建水平=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00%

数据来源: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21.标准制修订。标准制修订情况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的能力情况,选取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或参与制修订指数来反映开展标准制修订的能力与水平。

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参与)制修订数量=当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数量÷当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总数×1000

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或参与制修订指数=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制修订数量×3+每千个国家标准中参与制修订数量

数据来源:省质监局

22.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是衡量技术创新成果的通用指标,以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率来反映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与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

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