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16 17:13:51

导语:在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第1篇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第2篇

>> 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保山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州市动漫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州市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河北省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苏南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廊坊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开州区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州市企业翻译情况调研 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初探 张掖市小微企业发展浅议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常州市典当行现状与发展的分析研究 常州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韧,刘兵勇,王婧婧.银企关系、制度环境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J].金融研究,2012.11.

[3]安体富,杨金亮.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5.

[4]周评.小微企业发展的困惑与自我发展的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3.1.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农村人均收入程度及发展将对整体国民经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把农村经济管理落实的更好,就要对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发展要想稳定,离不开农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概述

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农村参照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主动地、有计划的进行的宏观管理行为。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借助完善的管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成对农业生产、消费过程的优化分配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具体来说农村经济管理就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等,设置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并且对设置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操作过程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概述

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土地流转、承包;其次是农村财务账目管理;第三是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最后是农民的管理监督责任。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本着增加农村各户经济收入这一前提,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条件下,大力促进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我国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下,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模式。 现如今,我国依然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持续的创新和摸索,努力创造出一条拥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干部没有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来说,在某些区域,一些农村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够,以为农村经济管理对其发展没什么影响,构建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既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还会引发很多麻烦。正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致使农村经济管理在整个农村建设中不能体现应有的效能,长期下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阻力。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

在大多数农村经济管理过程里,工作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不够,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管理没有切实的了解,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很难实施,换句话说,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很难适应农民要求,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村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展现其效能,甚至会出现反面的糟糕情况。

(三)农业资金投人不够

我国现在已步入市场经济的阶段,农村的产业结构对农业的融资有直接影响,融资有难度,很难出现经济效益,使农业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构建的投资亦步亦趋。这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不具有融资的吸引力,而农业的投资上有很大的限制性。经营分散的农户因为资金不足实现不了这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农业投资的效益又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这都使农业的投资收益遭受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对农村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人很薄弱,这些都是直接阻碍农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实行,不能得到发展进步的原因。

三、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干部应该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中领导干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农民更好的实施土地经营、土地管理。从根本上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育

为了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发展,就要增强对其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育,努力建成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精英团队。只有加强了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比如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能够很好的解决。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建立农村村级干部培训制度,对村委人员定期实施道德培育,对财务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实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形成高素质,同时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财务水平。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领导职务,能够进行公平公开的竞选,从而能够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有较高的素质。为了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的经济待遇要相应的提高,还要建立养老帮扶制度,这样能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更尽心的安于工作。

(三)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管理要合理

为了处理好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资金不足的发展现状,一定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实行合理的管理。农村经济资金的相关工作人员作为最直接的管理者,要很明确的把握财务的经济状况,对清算的资金的总额度要记录清楚,同时关于资金的使用方向要记录明确,及时实施审计,这样才可以保障每一笔农村经济中的资金有效利用,从而也能防止一部分腐败贪污的现象发生。有关农村经济的资金管理中,一定要把资金盘活,这样才可以更合理更科学的使用资金,让农村经济资金体现其最大的效用。只有做到了农村经济管理中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

农村经济管理法规法律的完善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完善同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是迫在眉睫的。在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之前,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先下到农村,调研一下农村实际的经济情况还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参照考察结果去完善与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借助这种方式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法规法律的实用性能才比较高。当然,完善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规法律,有很多的好处,就比如:农民承包土地有了保证等等。因此一定要高效的参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管理农村。

四、结论

农村经济建设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提高有关工作者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技能。针对有条件的区域及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能够实行管理人员的培育及管理,让他们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参照自身发展需要,构建符合本身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实施分析调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经济管理的了解与把握,对农村经济目前发展状况给出合理化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希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农牧业经济,2011

[2]刘瑾.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外资.2013(1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

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5篇

>>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探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思考与分析 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 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考察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探析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对涉农资源的优化整合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对策思考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资金风险及防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模式探析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赵慧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及发展模式比较——兼论对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借鉴[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4.

[3]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13-17.

[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 林珑,李天祥,马磊,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社模式浅析[J].温州农业科技,2011(2):1-4.

[6] 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7] 王甲午,王景文.试论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2):84-85.

[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07-01-22)..

[9] 董景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77-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2006-10-31)..

第6篇

关键词: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识码:A

1 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工作成效

1.1 发展现状

松原市辖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和宁江区。全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包含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质量监督、信息宣传和农机化生产指导等方面。市级由市农业委员会行使农机主管部门职能,内设农机科和市农机工作总站市农机工作总站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级共有管理与服务人员15人(农委行政管理人员3人,总站12人),其中,科技人员11人。

各县区农机管理部门都不在政府编制序列,有的农机局合并到农业局,下设农机科。各县区农机监理所(站)、农机校(培训中心)、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质检站(只有2个县设立)基本是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全市农机信息宣传工作含在相关科室。

到2010年末,全市乡级以上(含乡级)农机系统总编制为1444人(科技人员1214人),其中:县级97人(科技人员53人),乡级846人(科技人员778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比例为7:3左右。资金来源靠地方财政差额拨款,主要解决人员工资支付,基本没有办公经费。

1.2 工作成效

多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特别是党和国家出台各项惠农政策鼓舞和感召下,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机人员的工作热情,克服经费不足、自负旅差、出行不变、服务手段落后等许多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投身到服务“三农”工作之中,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1.2.1 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全市每年有800人左右投入“两新”推广工作中,约占县乡两级技术人员的95%以上。特别是,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以来,针对当地实际需求,结合主要生产环节,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科普大集、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全市每年受益农民达到20多万人次。

1.2.2 开展农机培训

全市每年可以培训农机技术与操作人员10000人左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1.2.3 开展农机监理工作

以机具检修、安全检验和安全生产宣传和平安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认真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已连续多年确保全市没发生农机大事故。

1.2.4 组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建设项目

从2004年实行中央财政购机补贴以来,农机部门从上到下克服了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压力以及层层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圆满地完成了各个年度的工作任务。

1.2.5 组织农机生产作业

几年来,通过组织农机作业突击队、维修服务小分队下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服务,不断强化服务手段,使全市的农机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全市主要生产机械化水平由2004年的60%提高到2010年的67.1%,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2.6 开展质量监督,维护农户合法权益

农机修配管理站不断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力度,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行为,有效净化了农机市场,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7 开展信息宣传工作

承担吉林省农机生产全年的定期调度统计和信息宣传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多年来无任何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致使农机服务机构和组织无法进行全方位服务。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财政只能解决员工工资,无力解决办公经费,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条件好一点的站,只能靠自身创收维持工作,这部分站比例也不足1/5。条件差的站,负债逐年增加,多数农机技术推广站无力支付冬季取暖费用,冬季无法正常上班。更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乡级农机服务组织没有办公场所,更没有下乡经费和交通服务工具,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机化的需求很不适应。这种办公条件和经济状况,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为此,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备,配备工作用车,完善其管理和服务条件势在必行。

2.2 管理体制未理顺

目前,乡级农机站已经下放给乡级管理,县级农机部门只有业务指导职能。多年来,乡级农机站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多次变革,经过下放--回收―再下放―再回收的问题已反复多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表现出“三个不满意”:业务主管部门不满意,农机推广人员从事业务的少,严重影响农机工作,又极大地增加了管理难度;乡镇政府不满意,认为人员过多,财政负担重,知识陈旧,工作上作用不大;农机技术人员不满意,认为在农机战线上工作,还要分流到乡镇搞行政工作,待遇不平衡,心里有一种失落感,认为农机工作没有前途。

2.3 人员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对乡镇农机站人员调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机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质量。农机技术推广所需要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短缺,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人才,专业技术干部短缺、农机专业毕业生少、在职职工知识老化,造成推广队伍整体知识水平低。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

2.4 农机工作开展的难度大

农机监理工作开展困难。多数农机户不愿意上保险、不愿意落籍,更不愿意参加培训。信息宣传设备不足、资金缺乏。农机服务体系缺乏相应的交通、宣传专业设备,乡镇农机站连基本设备都没有,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3 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3.1 发展思路

根据当前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现代农业对农机化的需求,特别是当前面临的诸多发展农机事业的有利因素,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必然要有一个大发展。

3.1.1 政策环境好

近几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机化发展,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给予农民最大最宽松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应该说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已经到来。

3.1.2 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各地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农机化的地位日益提高。

3.1.3 加强农机服务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尽管从上到下农机各级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但有农机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基础以及绝大多数干部和科技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以最大的耐心和勇气完成农机各项工作任务。

3.1.4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大力支持,统筹规划,积极运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逐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由此也必将坚定农机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加快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化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3.1.5 农民迫切需要发展农机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农民迫切需要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机械替代。特别是农机化在节约水土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业劳动力、抵御自然灾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人力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可支出收入增加,社会投入农机的力量加大。所有这些都为农机事业和农机化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按照“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实际需求,农机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鼓励农机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构建适应新阶段农机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机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机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为此,必须着力解决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公共服务队伍,大幅度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技术推广及时、质量监督到位、安全监理顺畅、教育培训充足、信息宣传及时有效的良好发展局面,促进农机事业快速发展。

3.2 对策措施

3.2.1 要增加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在下达农机化工作任务尤其是在落实项目的同时,匹配相应的工作经费,以提高服务能力。

3.2.2 要加强和完善功能性设施设备投入

采取政府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强基层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要达到一定标准,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开展油物料配件供应、农机维修、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机人员培训、农机安全监理的场地;要有正常办公和开展农机管理、实施农机服务的必要设施和设备,基本满足农机管理、机具检修、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作业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监管等常规农机服务工作的需求。

3.2.3 要强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队伍建设

要适当调整和满足农机服务体系人员编制和科技人员水平数量,以满足现代农业与农机化发展以及完成农机各项工作的需求。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定期对农机服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农机队伍的服务功能。

3.2.4 要保障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

第7篇

【关键词】三农由来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的由来、现状如何,及其如何解决,将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即是指农村、农民、农业问题。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得靠农民自己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便再次凸显。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种种困难,酿造成了我们非常关注的“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

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是弱质产业。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用机械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农业生态恶化,抗灾害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

(二)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问题。从总体看,我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三是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三)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太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农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农业能否更好的进步、农民能否更好的安居乐业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究竟如何走出三农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权益和农业的发展稳定。我们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思路,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内部增收潜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在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坚持开发开放式扶贫方针,加强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引导和支持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继续搞好科教扶贫和帮促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用好用活现有移民政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添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面尚投入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解决。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区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快农村自来水化建设步伐。二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增大通车村的比例,提高村级公路通行能力。三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各种项目建设,兴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水利工程,搞好各项整治工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四是加强农网改造和农村水、电、通讯等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广泛推广农业机械,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家庭化、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效益。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三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立群,李清.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8(8).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 流通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不断增长,农产品销售成为了当前的重点课题。当前,农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出售难”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都造出来非常严重的制约影响。农产品之所以出现“出售难”的问题,除农产品质量差、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之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物流,实现农产品顺畅流通,解决农产品“出售难”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农产品物流概述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实体及信息的流通活动。农产品物流将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一方面为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服务,实现农产品价值。农产品物流最终的目标就是以较低的成本与优质的服务将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优化与完善。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物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农产品物流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含了种植业、养殖业及畜牧业、林业等。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同时农产品产量也较大,农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因此,农产品物流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流量巨大。第二,农产品物流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农产品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决定其在流通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保鲜、加工、存储等工作,要求有专门的配套设施,对物流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三,农产品物流的季节性特点明显。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地域性特点非常显著,不同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形成了季节性物流。同时,农产品生产资料物流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例如春耕前种子、农药、化肥的物流运输等。第四,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幅度大。农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初始产品价值普遍都较低,其较高的市场价值都是在其他各个环节中得以提升的。农产品物流中农产品的增值环节主要包括农产品包装、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配送及特色农产品运输、仓储等。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产品的保鲜期较短,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腐烂、变质等问题。因此农产品对运输时间、效率、装卸、存储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技术水平不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流成本。首先,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当前,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城镇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并不完善,再加上路况不良、关卡收费等因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此外,农业运输专业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导致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损耗。其次,农产品仓储设施欠缺。我国农产品仓储设施非常落后,仓储条件非常差,很多仓库都不符合现代化物流标准,不仅地点分布不合理,而且仓储容量也严重不足。

(二)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我国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物流信息化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由于信息不透明因素会导致农产品在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价格上升情况。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分散经营的方式,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获取相关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包括同行传播、对方上门供货等。具体来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首先,涉农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当前,我国乡村网民普及率偏低,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更是不足,而且地域分布也极为不均匀,农民通过网络渠道获得的农产品信息很少。其次,农业信息网站实用性不足。我国农业网站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网站中的农业专业性信息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对农产品物流的有用性不大。同时,很多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雷同,真正适用于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非常少,无法真正发挥对农产品物流的指导作用。最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农业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实际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不到位,很多地方的科技学校、阅览室等基本上都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硬件设施与交易方式落后。大多数的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都需要专业的冷藏、保鲜设施,但是大多数的批发市场硬件设施落后,只能够利用原始的水与冰块进行冷藏与保鲜,市场中缺乏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无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期现货交易方式,容易引发价格波动,不利于农产品供需平衡。其次,服务功能单一。农产品物流市场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枢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落后问题,信息中心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系统网点布置不合理。我国政府始终都非常重视批发市场的建设,将批发市场视为是农产品物流集散地。但是地方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批发市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从全国范围来讲,系统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东西部布局差距较大,产地与销售地批发市场布局差异较大等,这些都会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

(四)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农产品具有特殊的生物性能,决定其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保鲜技术。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先对较为落后,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常温物流或者是自然物流的方式,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首先,缺乏先进的储运技术。国内农产品储运保险水平较为落后,很多企业在保鲜、冷冻、防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环节中存在非常严重的损耗,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竞争力。其次,缺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能够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演唱农产品的保存期限,另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0%-30%,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加大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农产品物流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建设各个类型与等级的公路,有效改善公路路面情况,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与能力;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四通八达;实现农产品运输设备的发展与完善,大范围推广箱体运输,并强化运输设备的冷藏、保鲜等措施;强化农产品仓库建设,一方面实现老仓库的改造,另一方面实现新仓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仓储设施。

2.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指的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固定在低温环境下,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农产品的鲜度与品质。我国农产品冷连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冷链运输设备的发展完善,更好地满足农产品运输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冷藏集装箱的发展,冷藏集装箱可以单独供电制冷,不再依赖冷藏车,可以通过集装箱平车与敞车进行运输,更加灵活安全;加快对现有冷库的技术改造,有效提升冷库的利用效率。通过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能够有效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能够有效的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1.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信息在农产品物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物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更好的应对。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现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更好地对农产品物流中的各种信息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依赖政府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由政府牵头进行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同时政府还要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此外,政府还必须发挥自身的信息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站,定期向当地农民农产品相关信息。

2.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减少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要针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鼓励与帮助农民通过网络享受相关信息服务;在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素质偏低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途径加快农业信息传播,解决农村信息覆盖问题,突出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优势互补。

3.构建全国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

中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大网络”的概念,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整合己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防止各搞一套。通过部门统一规划,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可以考虑构建以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各个省(区、市)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和农业信息传输网络,注重县、乡两级的网络建设,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同时特别注重贫困地区的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遍及全国的各村各户。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

当前,我国从事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合流通企业、农业公司、农村经济合租组织及农村经纪人。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以下两种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

1.发展农村经纪人

农村经纪人指的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为广大农民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或者经济组织,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商品流通、实现供需对接。农村经纪人属于物流主体的形式之一,在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执业人员超过60万人。要进一步较快农村经纪人对外的建设,强化农村经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农村经纪人的市场竞争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注重农村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其服务意识,增强物流、营销等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农业经纪人在农产品物流中的推动作用。

2.组建农业协会

农业协会是农业实现行业自我管理的非盈利社会团体,是介于农业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具有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的基本功能。通过农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政府要积极为农业协会的建立提供指导与帮助,明确农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与服务职能。农业协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代表本行业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疏通会员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为会员提供技术与统一销售服务;为会员提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市场咨询、销售渠道等多种服务,帮助会员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制定合理的的价格约束机制,避免在行业内出现无序竞争现象,更好地保护农户的权利,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竞争力。本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为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玉清.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01:103-105.

[2]朱仕兄.新时期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4,06:1121-1125.

[3]许凡.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8:105-107+61.

[4]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5]田英伟.电子商务视域下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3,09:52-55.

[6]张春颖,王秀云,李娜.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及物流中心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0,08:45-49.

第9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

1新时期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降低劳动强度

大力推广农机技术对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农民能够娴熟应用农机技术,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面对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发展现状,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推广并引入农机技术,有利于新农村现代化农业体系全面建成。

1.2强化农业生产力

人力劳动相较机械设备远远不如,我国当前应用性较强的农机技术类型相对较多,如,经过现代先进技术改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推动农田水利发展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机的效率性与安全性更强,所以积极推广与广泛应用农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生产风险,有利于帮助农民降低经济损失。

1.3改善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压力,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改善因传统农业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农业生产要求,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农药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

2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的方法

2.1开拓推广资金来源渠道

在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A市农村农业局通过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的方式增加了大量推广经费。该农业局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大量财政补贴,采取农村个体投资与集体投资等方式提高了农机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使得该村农机技术推广程度大幅度提升,为后期农业经济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局利用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到资金建立了农机技术专项扶持基金,针对学习农机技术与应用该技术开展农业活动的家庭给予补贴,如,农民购买600~900元的小型机械设备(小型割草机、多功能耕地机),专项扶持基金会补贴300~400元;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全自动青贮取料机、遥控履带式旋耕机、自走式多功能施肥开沟机),银行贷款利息会比正常贷款要少得多。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转移农民就业,助推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调查显示,机械化生产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其他多个环节有增产的效果,幅度一般在1%~15%之间。机械化生产可以使水稻插栽和收获2个环节节约110元/667m2,机播油菜比人工增产19.7kg/667m2,深度松土的小麦每667m2可增产9%[1]。

2.2加大推广人员培训力度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是限制其接受与使用农机技术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先进农机技术推广质量,需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确保其对农机技术具备正确的认识,切实增强使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强化农机农艺的协调性

B市农村农业局在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采取了强化农机农艺协调性的方式,构建了面向所有下属县乡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将该网络与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相整合,形成了良好的农机农艺共同发展局面,对扩大农机推广范围与提高农民接受程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农业局在保证农机农业良性互动的同时构建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此外还建立了农机农艺配套协作机制,针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成立专家小组,结合下属县乡农机化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推广方案,切实推动了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

3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3.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方式

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方式进行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农民实际需求构建用户档案,此举借助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有利于促使有关部门进一步掌握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增强农机技术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农民接受能力制定合理性较强的宣传推广方案,可以利用电视或广播等媒体渠道对农机技术、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进行宣传,促使农民对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加深认知程度;为农民提供近距离服务,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其真正走到农村基层中,了解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情况、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养护状况,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给予农民指导,确保农民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农机技术相关内容,为推动现代农业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物联网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时,可以借助并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有效性较强的物联网,改进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农业发展相关信息,改善过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有效节约农产品销售与运输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是保证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给农民了解农机新技术提供新的渠道,并通过农业需求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建设农业贸易委员会、农业企业以及相关的信息和搜集机构,与农业研究所保持信息的密切联系,实时更新公司信息。多种渠道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快农业的发展,搭建农机推广部门与广大农机户、农机专业服务以及农机大户等组织之间的交流平台可以加快信息的流动性[2]。

3.3制定合理的农作物灌溉计划

传统灌溉技术以人工操作为主,需要农民根据种植经验对农田进行浇灌,不仅无法准确掌控灌溉量,还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采用经由信息技术、自动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的现代灌溉系统,可有效控制灌溉量、节约水资源、降低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向农机化与精细化发展。

3.4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强监控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基本没有充足的条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与控制,无法保证播种质量与作物产量。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各项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应用优势,将其与农机设备有机融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采用网络化手段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观测与管理,可以收集、分析、整理、保存有效数据,对促使农业发展加快生产机械化与管理精细化进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