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4:07
导语:在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5-01
1.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心。然而,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实践与理论脱钩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必须有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作为保证。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技能与实践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比较完善的教学硬件与软件。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硬件配置水平较低,技术更新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2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中小学教育仍然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在一些中小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也得不到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理解与认可,导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安心工作。此外,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
2.3教学方法不尽科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一门基础教育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当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与应用,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给予多种原因,部分教师只是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差。
3.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只有良好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行动。只有人们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才能更好地开展。在数字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确,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学好信息技术,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立足。所以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而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2积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积极开展培训
中小学除了积极引进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还应该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与组织学习,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参与式、建构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为目的。
3.3整合学科,多方面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涉及范围极广的一门学科。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科自身的高度,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机房设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部分,设施是否完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心理。而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计算机,计算机硬件设施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物质基础,缺少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进行教学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事情。学校相关领导要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
3.5改变教学模式,灵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性要求很强。同时,上机实习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微机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计算机教学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教学,采用如任务驱动教学等模式的教学方式,自觉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6因材施教
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式教学。针对原有能力不同的问题,建议使用调查研究,课外小组活动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必要性
1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是当下教育课堂过程中最为先进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状况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作为展现,以这些数据以及这个地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为分析蓝本,说明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状况。虽然该市的中小学都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媒体教室数以及电子白板数,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体教室数和电子白板数的具体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例如高中方面。该市的职业高中一所,拥有14个多媒体教室,14块电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拥有43个多媒体教师以及41块电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子白板的数量上都远远超于职业高中;再看小学方面,城区小学22所,共拥有多媒体教室621个,平均一所城区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为28个,而农村小学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体教室,平均一所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只有8所,相当于城区小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电子白板数量方面,城区的小学平均为5个左右,农村的小学也为5个左右,数量上基本持平。
2传统教育手段的分析
传统的教育手段即口头授课与书本材料的结合,作为最为传统基础的教育授课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种教育手段应对着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中国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产物,但这种“完美”仅仅体现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放置任何一种异与中国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这种教育手段仅仅只能说是普通,相对有效,并不能称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的很好,这无疑是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十分突出的优点使得传统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最基础普遍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状况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枯燥无聊,延展开拓性低,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毫无作用的缺点。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图片并不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教育过程中传达内容的具体情况,仅仅是文字以及口头的叙述表达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无聊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更别提思维的开拓,然而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拓,效率的提升,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最大最严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当下经济发展、教育变革的时代,普及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顺应时展教育变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的发展变革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具有国民性,国家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作为持的动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时代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的变革,人么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经济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推广应用成为顺应时展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2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信息技术教育
基于先进的科技设备,将以往传统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图片的教育现象改变为多媒体式注重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综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接受到课堂的教育信息,即使传统教育手段下表达晦涩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过完善的图片、视频、音频组合来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不仅更加有兴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反馈的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育的效率。
3.3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课堂教育的方向分为很多种,在偏向思维结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教育方向,单单的传统教育手段是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中获得应有的体验感悟,极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教育不再呆板,学生子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活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所在。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课堂教育手段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备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和认知上的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有着良好影响力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未来的我国的教育才有质的改变,才可以得到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的极其有利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东北大学.2010:16-20
[2]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3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小学图书馆;措施与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且是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专家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个体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整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一、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提高信息素养是时展的要求。在工业社会以前,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是文盲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中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就是现代文盲。可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由于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教育一般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接受速度快、可塑性大。在这个时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初级训练,能使他们较早形成“信息观念势场”,激发信息需求与阅读兴趣,初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而且,当他们初步具备信息能力后,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和部门,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广阔的信息网络、现代化的服务设备以及优秀的专业技能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和主要承担者。
二、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界正在发生着变化,由图书馆支配读者的时代正成为过去,图书馆将以读者的口味来决定馆藏的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读者自主选择自由欣赏文化内容并支配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发展形式的格局正在形成,即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正成为各类型图书馆转型的方向。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图书馆发展变化以及中小学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积极配合信息素养教育,利用手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知识与信息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能起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规定,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书刊资料的中心,是为学校教学教研和课外阅读服务的机构,是学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配合新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资源。图书馆的优越环境和资源,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佳场所,其阅览环境、可供查阅与检索的信息资源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创造感性的氛围和实践的条件;它拥有文献信息工作的专业馆员,可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和咨询。中小学图书馆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理应成为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中心。
三、中小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1.宣传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中小学图书馆培养信息意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强烈的信息意识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强大动力,中小学图书馆要教育馆员,深刻认识到信息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创新能力,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
(2)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的标志。学校图书馆应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普及信息检索知识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念。
2.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展开信息素养教育
(1)多媒体教室服务。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互联网是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让学生读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对自身学习有用的资料,学会利用网络构筑自己的学习空间,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图书馆主页服务。学校图书馆应组织学生读者进行调研,根据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做主设计网站的架构,然后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所需的信息内容进行搜集、整理,最后由我们的图书馆员对内容分门别类,充实到图书馆主页上为学生提供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质,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面对杂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中小学图书馆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品质,开展网络知识和信息检索技能教育,让中小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出正确健康的部分加以应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作者:顾永兴 单位: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会宁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3(2).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于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国政府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在此情况下,积极探索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应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我国信息教育现状之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
1.1对信息科学知识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从1982年起即开始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均以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基本上未涉及信息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上的不足。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轻视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今,世界已几乎是信息海洋,但人们仍时时感到信息匮乏、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息科学知识,从而不能有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德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信息技术也处在较高的水平,但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因素就是信息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教育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1]。
1.2未开设必要的信息科学课程
80年代,美、法、日等国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目标[2]。而我国中小学至今没有开设信息科学课,甚至一些大专院校的非信息专业亦未开设信息科学课程,显然与高速推进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不相适应。
1.3设入不足
在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已认识到教育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他们对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即能说明这一点:美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00年的1.44%上升到1992年7%。90年代,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1994年已达14.1%,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以20%和32%的增幅在大幅增长;日本在1960至1975年的15年间,教育投入增加了22倍。1995年,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平均比重为5.2%,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重为4.32%,而我国的最高水平仅为3.02%,且近年来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2.5%。我国对中小学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投入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85年美国中小学生每12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1998年该比例上升为10∶1,联网率达65%;1985年,英国每107名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1995年该比例升至18∶1;1983年,日本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仅为0.58%,1998年已达到21∶1,1997年的联网率已达到9.8%[3];加拿大已基本实现了所有中小学的联网。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为200∶1,每年只有5%的学生能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万分之七的学校建有校园网[4]。缺少基础信息设施,信息技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投入不足,已成为信息教育的瓶颈。
2.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在取代土地、能源、劳工和资金的同时创造财富。[5]”开展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生活的需求理应成为其学习的基本内容。从空间维度看,社会信息化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时间维度看,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已不能被动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必须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相统一,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才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客观上要求现在的人都应学会利用信息。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一门学科对个体有二种功用:第一种是提升人的生活意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种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6]。在信息时代,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满足人类固有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求及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各国政府清醒地看到信息战争的重大意义。信息人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成为各国的强国大计。
3.开展信息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3.1提高认识
首先,应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提高对信息科学教育的认识。
关于信息,目前众说纷纭。随着人们对信息的不断研究,会有更多的定义出现。但是,有一点人们是达成共识的,即:信息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它着重研究各种数据的生产、综合、传输、检索和显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人机互换,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建模原理与实现方法。对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戴尔计算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有精辟的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7]显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关信息科学知识的教育。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特性、集合、传输动力学的学科,涉及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分类、识别和利用。因此,信息教育包括2个方面:信息科学教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硬件”培养的是学生对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软件”培养的是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显然,从信息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后者较之于前者更重要。
3.2加大投入
从1998年起,美国政府决定每年拨款2.4亿美元,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从1999年开始对学校和图书馆上网实行降低20%~80%费用的优惠政策。日本制定了面向学校利用因特网的特别优惠政策,中小学利用网络的通信费用,由政府部门每月给予1万7千日元的补贴,并每年用地方税金补助约80亿日元[8]。2000年1月10日,韩国教育部发表一项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计划,年内将投入5678亿韩元普及信息教育,向全国1万多所中小学校追加12万台计算机,向34万名教师追加提供7万多台计算机,实现每个教师一台计算机;并计划每年对25%的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9]。
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有政策性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并号召学校和地方采取利用教育贷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经费[10]。但从近年来教育经费一直低迷的情况看,国家应出台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才能确保经费的落实。还应为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提供优惠,鼓励中小学生利用网络。
3.3设置信息教育课
国外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从课程的设置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合为一门课,如英国的“信息技术”课,日本的“情报教育”课;另一种是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如荷兰,分别开设“信息科学”和“技术教育”课。
转贴于 根据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经费紧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和缺乏信息科学师资,现阶段宜将信息教育设置为两门课程:“信息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条件的地方同时开设两门课,短期内无法添置计算机等设备的学校,则先开设“信息科学课”,使学生先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学知识,为今后的信息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实施信息素质教育
何谓信息素质?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根据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理论,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和“引导”。“训练”是使学生获得信息技能的过程,即,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是使学生获得以信息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是使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利用技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隶。信息技术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以外的方法与手段,并将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效率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评估和选择应用技术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迷信信息技术。
教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各种各样的传媒都是信息源,并各有优势。应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源,利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密切联系。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根据教育传播学原理,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传播给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取—整理、加工—分析—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方法,尤其是没有掌握寻找信息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
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失密等威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等。而且这些副作用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甚至导致犯罪。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3.5培养师资,开发教材
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目前,由于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科学教育,难以承担信息科学教育的任务。至今,国内也还没有中小学信息科学教育的教材面世。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的教材,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勇·德总理谈人口“信息素质”·中国教育报1999.11.24
[2]自身的落后曾警醒美利坚:美国教育改革探秘·光明日报2000.2.23
[3]李宝慧·面向21世纪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继续教育2000.2:32-33
钟文芳·试论社会信息化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
[4]余冠仕·信息技术教育:做沸水中跳蛙·中国教育报1999.12.13
[5]信息技术革命将决定今后25年发展方向·北京晚报1999.12.8
[6][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一言,你年轻,所以你更有前途·中国教育报2000.4.30
[8]陈永明·美日两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革新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6:1-6[11]
[9]韩推进信息化教育·新民晚报2000.1.11
首先,农村是我们ICT推进的重点。为什么是重点?我们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有些地处山区、草原和沙漠。在这些地方,ICT特别能够发挥作用。第二,这些地方是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我们非常希望通过ICT,带动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我们推进ICT的时候,就把农村作为重点。虽然这很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怎么在农村推进ICT呢?我们觉得有三个词很重要。第一个词是“低成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力图用比较少的钱、比较低的成本,来做这件事。第二个词是“高速度”。因为我们觉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需要快速地把这件事做好。第三个词是“大面积”,就是说,教育信息化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而是要覆盖全中国的农村地区。总的说来,就是要建设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建设这条道路有三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是建立一个好用、够用、适用的系统。第一要好用。如果不好用,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就不会去用。以摄影为例,最早的时候,大家都不太会使用照相机摄影,因为这要求大家掌握光圈、速度、快门,而且这三者需要有机配合。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到后来,傻瓜相机的出现使摄影成为一件很简单的事,这迅速地推进了摄影的普及。我们觉得,要在中国农村推广ICT,必须有一个简单、易行、好用的系统。第二要够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如果仅仅是好用,但是过于初级,没办法解决问题,恐怕也是不行的。第三是适用,要适合中国的农村。比如说在沙漠地区我们该怎么办,在山区我们该怎么办,在缺电的地区我们该怎么办?在好用、够用和适用的基础上,我们就要以经济的成本共享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这也是教育信息化道路的第二个核心。第三个核心是要以应用为核心,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了5大任务。其中第一个大任务是在农村中小学初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当时我们选用了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使用的设备有一台DVD播放机、一台大屏幕的彩色电视机和一套教材。这套系统最简单,花钱也很少,但是它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山区的很多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山外面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不太容易接受。比方说,教师要给山里的孩子讲大海。可是大海是什么样子,不仅山里的孩子没见过,教师也没见过。但是有了这个教学光盘和视频展现,就可以把大海很形象、很生动地介绍给大家。通过视频把一些东西送到山里去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这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可以把我们城市里一些教师的优质课程,以视频光盘的方式送到农村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觉得,无论光盘刻得多么好,都不能取代教师在现场教学。所以在45分钟的课中,我们大致安排了5~10分钟用来播放教学光盘,光盘播放的场景里有我们最优秀的教师,有她自己的学生。到了农村以后,农村学校里有它自己的教师和学生。于是,通过播放教学光盘,我们就可以把城市里面的教师和学生、农村的教师和学生很好地联系起来。虽然花钱不多,但是效果很好。其中一个校长跟我说,他拿到这个系统后,在第一个星期就干了一件很好的事。什么事呢?就是全校的孩子都学会了做广播体操。这是我们说的模式一,需要的配置也非常简单。我们把它配给了农村所有的教学点和所有的学校,大概做了40多万套。
第二套模式是一个卫星接收系统。我们希望通过卫星把农村学校需要的所有资源,统统广播下去。卫星的广播系统建在北京,每一所农村小学都配备了一个卫星接收设备,每所学校都有一台计算机。建好之后,每周两次以广播的形式,把数字资源分享到农村学校,并且每周两次根据教学进度不断地进行更新。这样农村学校就可以用卫星接收的方式,把农村学校需要的资源存在计算机上,教师就可以用计算机里的资源给孩子们上课。几天以后又有新的资源被传播下去,并把原来的资源覆盖掉。这是第二个模式,采用了卫星广播的方式。
第三个模式,我们用了比较常见的计算机教室。这是在2003年做的。当时我们给每一间教室配了30台计算机终端,在每个服务器里都配了一套农村学校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具体条件,尽可能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在每个农村初中里都有这样的计算机教室。当时,我们利用这样的计算机教室完成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给所有农村的初中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就是说,当这些孩子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后,都学过信息技术课并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二件事,提供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让这些学生可以在这间教室里模仿或实践,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回事。当然很多学校可能只有一间教室,每个礼拜只能为学生安排一到两次课。即便这样,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三种模式。除了建设这种环境之外,我们的第二个任务,是希望通过这三种模式,跟进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我们的第三个任务是希望通过这三种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在所有的应用里面,这一项应用的见效是最快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在任何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三种模式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师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第四个任务是要有一套资源系统来支持这个模式。我们大致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们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希望能够集中整合社会上的优质公共资源,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免费提供给农村学校使用。再一个是我们组织专家,集中开发一批资源来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第五个任务是服务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的学校虽然相对比较差,但是对当地来说,学校依然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地方。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碰到问题时,更愿意到学校里问学校的教师。所以,这套系统建起来之后,我们希望将学校作为一个中心,支持农村发展、为农民服务。比方说,农民在种地、养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做一些访问、找一些资料,给当地农民提供一定辅导。这个工程,我们从2003年到2008年一共做了5年。中国各级政府为此投资了100亿人民币,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学校,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了一个初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建设体系,培训了一支遍及农村学校的技术支持骨干队伍,形成了一个远程教育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应用的局面。简单说来,就是花了100亿人民币构建了一个系统,形成了一套资源体系,建起了一支支持队伍,形成了一个应用的局面。这一套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比方说,原来我们教师的学习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现在变了,他们可以在网上看到更快更好的东西。比方说,原来我们的教师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来进行教学。现在变了,他们可以有更多资源、以更丰富的展现形式来改革课堂;比方说,原来我们农村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书比较单调,现在就有更多资源了。总之,我们体会是,这样的一个项目,带给农村学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推进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制定了最近十年的规划。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农村校长讲给我听的。他说,他们的学校在深山里。当初把这套设备运送进他们学校的过程非常艰难。开始时用火车运,而后用汽车运,等到没有公路了,就由马驼着,或者由人扛着。在路途中遇到一条河,只有一条钢索挂在桥上。这时候该怎么过去呢?他们先把设备从马上卸下来,把马的四个蹄子捆好,先把马用钢索渡过去,再把设备渡过去,随后人再过去。最终他们把这一套ICT设备运到了学校。这套设备到了学校之后,给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比方说,原来他们学校要开音乐课,教孩子们唱歌。但他们的几位教师嗓子都不大好,唱得都不是很准。有了这套设备之后,孩子们可以跟着设备学习唱歌。他们自己都觉得越唱越好听。再比如说,他们学校一直准备开设英语课,但是没有英语教师。利用这一套设备,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后来学生们在教室里面写了一行字,使我印象深刻:“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应该说,这是山里孩子们的心声。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残疾孩子的。我碰到过一个聋哑儿。这个孩子告诉我,自从她使用了互联网之后,就发现,她在互联网上跟其他人交流的时候,感到了空前的解放感和平等感。因为她从前说不出来,也听不到别人说的,所以她很着急。而有了互联网之后,她看屏幕、敲键盘,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得非常流畅。她跟我说,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平等感。所以,中国农村的案例告诉我们,ICT应用于中国农村,至少可以做这样一些事。第一件事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种新模式,第二件事是使资源的来源更加广泛,第三件事是更新教育教学的模式,第四件事是使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的管理以及教育的时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变化,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多媒体 情境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of Thought
XIAO Feng
(Kangxian Douba Nine-Year Construct School, Longnan, Gansu 74650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cause a great change of society, an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lso cause profound influe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omputer education is primarily a computer based education leads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language, understand the work of a computer system,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professional study now far project for our rural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is equipped with a computer and some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equipment, can make our rural childre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my own a little experience to talk about now I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media auxiliary teaching of other course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multimedia; situ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1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向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引领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语言有所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那么如何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呢?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掌握理论知识,对计算机有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但是实际操作却被忽略了。现代教育中应该更侧重理论的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有超前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时代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比较常用的软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然而,市场上的多媒体课件大多并不适合我们农村教学的需要,因此很多学校老师自己研发适合教学需求,反映教学理念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使用多媒体创作系统,是一种集成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多媒体开发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及多媒体资源库,使开发者不必关心多媒体程序设计的繁琐细节,而集中精力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因此多媒体的制作变得非常容易掌握,操作简捷,就算是没有电脑专业知识的教师都可以编制出生动诙谐的课件。这项工作不需要掌握计算机语言,只要您会用鼠标,就可以在丰富的媒体库中选出合适的内容,添加到相应的模板中,就可以制成适合您自己风格的多媒体教材。
3 农村学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3.1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启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到“回收站”时,我先放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在搬家时把所有的垃圾都放到斗车准备扔掉,丈夫发现了初恋时送给爱人的小泥人,便随手捡了回来,把其他东西都倒进了垃圾车,等一段时间后妻子想找恋爱时的信件,却发现早已当作废品扔掉了,找不回了。这段视频虽然很简短,但是小故事的趣味性很强,并且学生通过操作回收站的程序发现斗车和回收站的功能很类似,当我们整理电脑中不需要的文件时,就如同整理家中的废物,把不需要的文件扔到回收站,就如同把垃圾扔进斗车,若是误删,可以在垃圾站找回,但是从垃圾站清理掉的东西,则是永久删除,学生通过自己的联系和实际操作从而对回收站有了深刻的认识。
3.2 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讲授,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从而对信息加以选择、整理,从而变成自己的知识。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通过类比的方式传授新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加工整理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学到的转成自己的。例如利用类比的原理把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比作工程生产。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甚至可以以我们农村的一些生产活动打比方。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3.3 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和理论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也是通过一个个的对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比如花鸟鱼虫、空气、河流、湖泊等,在自然界中,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的功能。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操作对象有不同的认识,系统了解各个操作对象的用法。例如在文件类型授课时,可以把不同的文件比作不同的植物,文件的功能、类型如同植物的秉性、科属;不同的类型文件需要相对应的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就如同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一样。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观察,多试验,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文件的图表和扩展名来了解各个文件类型的分类,通过对同一文件采用不同程序开启来了解相对的程序窗口是哪个,并且通过操作每个文件来弄清每个类型文件有什么功能。从而让学生对对象有个完整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教学中没有特定的方法,但是应该坚信一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实际操作是最终的学习目的,要根据课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教辅工具将给教学带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中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软件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松岭,董晓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2] 李丽.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3] 伍启欣.形散神不散,身闲心未闲——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4] 李葆萍,孙双.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2-01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日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17.4%。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14所,学生48442名,教师3930名。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全县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为全面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总体而言,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均衡、设备落后、课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与辅助教学工具短缺等诸多不利因素,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全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不论是硬件设施上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虽经过了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而有的学校计算机购置时间各不相同,配置相差极大,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死机”、“摆设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互助大部分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都是以远程信息接收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大部分学校没有宽带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学形同虚设,计算机教学的功能被弱化。可以说,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制约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1)学生能力不一致。由于地域差异,大部分农村学生是升入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计算机,计算机知识相当薄弱,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能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就要设计多个层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这无疑给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
(2)学习时间不充足。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每周安排一课时,间隔周期长,这节上的内容等到下节课再提问时学生都忘记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后没有时间去巩固所学知识。所以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这样教学的内容势必简单化,就会出现有的消化不了,有的却还吃不饱的现象。
(3)学习兴趣偏差。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的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电脑知识表现的兴趣点有偏差,把学习电脑于电子游戏等同起来,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打游戏。在很多学生的概念中,计算机就等于游戏机。上课时,学生总是会特别关注哪些与游戏有关,或者利用上机的时间,与同学互相探讨游戏的进程,而忽略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4)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专业知识不足,教学也是一知半解,多是以用得着的知识教学为主,这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极不适应,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对进一步提高全县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思考
面对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种种不足,我觉得,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成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首要的任务。
1、尽快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专用经费拨付使用管理体制
实施网络校校通工程,实现农村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接通宽带网络的目标,让网络资源助推课堂教学
2、因此制宜,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1)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实行分层教学。
(2)因地适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对电脑和游戏的强烈好奇心,正确引导,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好信息技术课,正确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传授理论,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的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各种操作软件的学习、资源的共享等等,要让学生通过上机,自行讨论解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