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时间:2023-08-16 17:14:08

导语:在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第2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模式;对策

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给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故应谨遵工商管理模式的原则,依托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思维和多样的管理手段,使工商管理的成效得到有效增强,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并彰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事业单位要迎难而上,面对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完善管理体系,将管理的作用做到极大程度地发挥,使工商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经济结构转型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原则分析

(一)依法行政在进行工商管理时,必须谨遵依法行政这一重要的原则。具体而言,一是重视监督,可从事前开始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事中完成多角度的监督,同时做好事后的查处工作,让企业在该过程中可以纠正有偏差的观念与认识,使之行为得到极大程度的规范。二是设计新颖的普法宣传活动,加大引导的力度。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应依托“互联网+”思维,将法律法规转换为不同的形式再进行准确的传递,让企业能够了解相关的知识,继而在各运营环节中有意识地遵守各类法律[1]。

(二)实事求是事业单位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下进行工商管理时,将会遇到很多具有复杂性的问题,这将给工商管理部门原有的形象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遇到任何类型的问题,都应谨遵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出现混淆视听的情况,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解决问题。

二、工商管理模式的问题研究

(一)工商管理定位模糊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各项责任的科学界定和内部权力的合理划分是各企业得以正常和稳定运行的先决条件,因此,一定要做到科学配置,不浪费资源。在新理念的传递下,新的制度也开始不断地推行,不过事业单位仍然没有对责权进行清晰的界定,故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暴露出定位模糊的问题。正是因职权没有进行科学界定,使后续的责任分工混乱,工商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和顺利地推行,在相应程度上影响各企业的发展,管理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2]。

(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是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的后备力量,所以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效率是否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也在相应程度上影响到财务管理,使财务数据缺少清晰度和精准性。当下,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现有的部分人员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加上部分工作人员因缺少热情而不能释放出自身的潜能,创新的力度和管理的活力不足,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也会加重后续改革的压力[3]。

(三)工商管理水平不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经验有着一定的关联,若管理人员对系统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易在工商管理中出现多个漏洞。除此之外,管理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规范化,那么事业单位在进行各时期的战略方针的制定时将出现适用性较差、整体实效性不足的情况。部分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模式多是借鉴一些优秀的管理制度,但往往只是照搬,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创新,暴露出过度模仿的问题,长此以往,管理的创新性严重缺失,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开始下降,发展步伐被迫放缓。面对不良的循环,使事业管理单位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下无法稳定前行,进而在相应的程度上浪费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因为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所导致的[4]。

三、经济结构下如何发展企业工商管理

(一)加大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时代一直在进步,事业单位也要带着前瞻性和“互联网+”思维对工商管理模式的改革做到极大程度的重视,改变之前止步不前的现状,继而认清工商管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时也认识到其在事业单位的运营中所凸显的独有价值和重要性。事业单位加大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会将先进的工作理念传递给每位员工,使之带着极强的责任感去参与后续的各项工作,使工商管理不再具有空泛性,管理人员也能看到新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与自身的发展是直接挂钩的,使自身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做到切实有效的激发,对工商管理更加重视,以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单位共进退。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理念得不到更新,对工商管理模式的改进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的经验与技能均暴露出缺陷,使部分工作呈现出形式化,实际的监督力度不足,整体的管理效率下降[5]。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将各项管理责任进行细致化的落实,使每一个岗位、管理人员等均能带着责任感进行工作,让工商管理的团队愈发强大,能够在经济结构转型下进行相应的创新,使管理方案得到针对性的优化,同时依托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增强整体的凝聚力,让工商管理具有文化软实力,夯实工作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管理的效率进行切实有效的提高,使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做到持续性的发展。基于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模式的相应优化,使原有的社会效益与管理的成效做到同步增加,同时让管理工作不断的细化,将内部的多种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规划让资源的使用彰显出全局性,继而促进事业单位稳步发展。

(二)优化原有的工商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基于原有的工商管理制度进行了针对性地改革,让管理制度能够成为事业单位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得以发展的基础,也给企业指明了新时期下正确的前行方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管理中遗留的诸多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其在新技术和网络下加强沟通,让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更是让工商管理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事业单位应对社会发展的各类需求进行考量,依托交互合作将工商管理体系做到相应的完善,使管理人员能够互鉴互学,明确工商管理中所遇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出发,将其与当前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变化的市场有效结合,将工商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的优化,让其能够与社会前行阶段的需求相契合,调整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和管理体系,使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成效做到增强[6]。除此之外,政府应对与工商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完善,将市场制度的规范性提升,这将会给事业单位的前行带来支持,还会使资金的投入愈发合理,让技术得到有效开发与不断的革新,加快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模式的改革。为此,事业单位更要立足当前的现状,对内部发展的需求进行精准化把控,对长效化的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与时展同步,使工商管控形式得到切实有效的创新。在事业单位对管理机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原有的管理制度,结合改革的新思维,在管理模式、事项分类、控制点等方面做到管理的优化并制定可行的方案,让后续的转型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在事业单位中的一些专业人员会在极具先进性的管理制度下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与创新意识,与事业单位引入和利用专业人员的目标做到极大程度的契合,彰显出先进的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前行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让管理模式做到因时而动社会与经济在新时期下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此时的事业单位应紧跟时代进步趋势让工商管理模式做到因时而动,增强自身的整体竞争实力,让企业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中稳步前行,将使缺少创新而坐以待毙的一些企业淘汰出局。面对新的形势,事业单位可凭借工商管理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持续、快速的大步前行,也能看清工商管理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独有价值。为此,事业单位以长远眼光来看待工商管理,结合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依托人才的有效培养让工商管理的团队愈发壮大,也能释放出管理人员所具有的潜能,使工商管理模式得到针对性的创新。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下,事业单位不仅要让工商管理模式做到因时而动,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重视,依托具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管理人员,使之带着道德和人文品质参与后续的管理、监督工作,将每位管理人员的效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为了保证已更新的管理观念和模式能够在当前环境下得到有效和全面的实施,必须依托极具完善和可行性的工商管理制度来实现[7]。鉴于此,事业单位会鼓励全员参与,传递新的理念与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使员工能够认可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继而让工商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得到细致化的落实,发挥出其应有的多个效用。在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新手段和技术,将事业单位以往的工作效率做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同时给后期的运行带来强有力的支持,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四)汲取先进思想走向国际化事业单位要想办法顺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还应走上国际化道路,力求完成市场的开拓,将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做到切实有效的增强,将其独特的优势进行极大程度地释放,还应找到事业单位工商管理中的缺陷与不同的风险,对国内外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汲取当中先进的思想来完成针对性地改革。因目前国际化的竞争较为激烈,国内的企业若想脱颖而出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现在的市场在部分需求上趋近饱和,那么事业单位不仅要帮助企业守住原有的一些市场,还应对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宽,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入手,要让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地提升,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才能做到可持续地前行,但更要考虑企业所应获得的经济效益,使之扩大化。在市场中,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开始使用价格战,虽在短期内能看到有效的收益,实则留下不同程度的隐患与风险,生产利益将无法实现长期的扩大,走入前行的困局。此时,事业单位要依托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改变以往死守国内市场、盲目追求国际市场的局面,使我国的各大企业可以带着竞争力向高层次的国际化迈进,即使走进陌生的环境也能支撑起行业的发展。为此,事业单位要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各阶段的管理方案更具可行性,依托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的前行带来富含中国元素的助力,让企业迎难而上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激烈的比拼中找准定位,彰显工商管理的时代责任与价值[8]。

(五)明确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应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环境下找准自身的定位,即为社会进行多元的服务,认清事业单位是一个带有极强服务性的社会组织,那么必须将社会服务视为工商管理的首要目标,使工商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定位做到极大程度地明确,才能将事业单位的全部职能进行充分、明确的体现。基于此,事业单位要转变工商管理的理念,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进行相应的弥补,将现存的各类资源做到合理的规划与配置,让工商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让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成效在新形势下得到增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短期与长期的发展需求来设置科学的管理目标,让企业在正确的引导下实现各阶段的高效发展。因以往的工商管理模式略显死板,管理团队暴露出一些不稳固性,所以应在工商管理机制中融入人性化的元素,继而让管理也彰显出人性化,不但做到了实事求是,还实现了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让工商管理制度所具有的实效性与先进性进行充分的体现,能更好地落实新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借助文化、理念和知识的宣传,让管理人员敢于实践,在先进思想的引导下找到工商管理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使内控制度得以优化,让工商管理机制的内控能够对内部资源做到科学、细致的利用,将工商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可做到极大程度的履行。

第3篇

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1.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1.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2.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2.5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第4篇

现将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6〕162号文)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关发〔1995〕357号文)的精神,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

(1996年5月4日  劳部发〔1996〕162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私营企业和请帮手带学徒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工商户),均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了保障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做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指导、推荐劳动合同范本、加强劳动合同鉴证等工作,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同时,要充分运用劳动监察手段,检查、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到1996年年末,应当全面完成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

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配合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四、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和劳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参与指导、培训人员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必要性的认识,加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步伐,并引导其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第5篇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58号《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转发给你们。该补充规定仅限于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上市企业执行。

凡经国家批准的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可根据《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及该补充规定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并报市财政局(会计处)、市税务局备案。

附件:财政部印发《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92)财会字第58号

国务院各有关企业主管部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

为了适应股份制试点企业在香港上市的需要,经同国家体改委研究,现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转发给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上市企业试行。

各企业可根据《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及本补充规定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并报当地财税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我部。

附: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

为了满足股份制试点企业发行的股票在香港上市的需要,现对财政部、国家体改委(92)财会字第27号文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简称《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如下:

一、关于外币业务

1.《会计制度》中的外币帐户是指发生外币业务的货币性帐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应收票据、应付票据等。

2.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将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帐时,应按国家外汇牌价进行折合。如企业自外汇调剂中心购入外币所支付的人民币金额与国家外汇牌价有差额的,仍应按照国家外汇牌价进行折合登记有关帐户,其差额单独设置“调进外汇价差”科目进行记录和反映,随购入外币的使用而转销。如企业在外汇调剂中心卖出外币,其同帐面汇率计算的差额,应先弥补调进外汇发生的价差,弥补后仍有剩余的,应列作当期收益。

3.月份和年度终了,应将外币帐户的外币余额按照期末国家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其同帐面汇率计算的差额,列作汇兑损益。在编制期末会计报表时,应将有关货币性帐户的外币金额及其折合率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4.年度终了后至会计报表报出前,如发生有国家外汇牌价调整幅度较大时,应对上年末外币帐户的余额按调整后的折合率进行折算,折算后的数额与原帐面数额的差额,可区别情况处理:该项差额如为汇兑收益或虽为汇兑损失,但该损失占上年实现利润的比例不足5%的,可不进行调整,该项差额如为汇兑损失,且数额较大或占上年损益的比例大于5%的则应对上年末会计报表加以调整,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二、关于坏帐准备

企业的应收帐款应提取坏帐准备。提取坏帐准备的计算方法,以及提取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采用的计提方法及提取比例与国家统一规定不一致的,在企业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可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调整后申报纳税。坏帐准备的计提方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差异,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将其差异予以说明。

三、关于存货

企业的存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孰低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确定存货的历史成本时,应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

企业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历史成本的,应调整存货的帐面价值,其调低部分计入本期损益。企业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如税务规定有要求,应按税法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整后申报纳税。

存货估价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存货可变价值低于历史成本的差额,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栏内加以注明。

四、关于长期合同工程

长期合同工程是指建筑一项资产或构成一个单项工程的几项资产,合约期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以上期间才能完成的合同,建造资产的合同直接有关的提供劳务的合同,也包括在法内。

长期合同工程的收益应当采用完成百分比法或完成合同法进行会计处理。完成百分比法,只有在合同的财务成果能够可靠预计时才能使用。对根据合同规定已完成的工程进度和尚未完成的工程量,如预计可能发生亏损的,应当计提亏损准备。但企业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此项亏损准备应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调整后,申报交纳所得税。

五、关于非常项目

非常项目是指企业发生的正常业务经营以外的事项或交易所产生的盈利或损失,包括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及其他非正常损益。

企业非常项目应列作营业外收支计入当期损益,并在损益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同时将每项非常损益的内容及金额,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六、关于长期投资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企业资本总额20%以上但少于50%并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时,或虽不足20%但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时,以及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时,应采用权益法记帐。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票投资,如果发生股市价持续低于面价,而且预期于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时,可以按预计将要发生的损失计提亏损准备。

七、关于递延税项

企业按会计规定计算的收益、费用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收益、费用的内容不同或时间不同而导致计算的利润不同,在交纳所得税时应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数额申报交纳所得税。

对于企业应交所得税款可以采用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应付税款法或递延所得税法。

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列作企业利润分配。由于按税法规定与按会计规定计算收益、费用的时间不同,使计税所得额与会计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即时间性差异及其对纳税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在递延所得税法下,由于上述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发生的影响,应将按照企业本期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列作利润分配;同时,将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与按照会计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两者的差额,作为递延税款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递延法”或“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

“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摊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也不作调整。

“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预计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摊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要作相应的调整。

企业发生的一个时期的纳税所得和会计收益之间的差额,虽在本期发生,但以后期间不能抵转的,应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凡以后期间可以抵转的,应采用递延所得税法进行会计处理。但在以后相当长的期间(至少三年)内,不会发生相反变化的时间性差异,也可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

在采用递延所得税法进行会计处理时,原则上应采用递延法,如税率变化或企业经营发生较大变化时,经董事会同意,也可采用债务法。

八、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

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指购置某些资产而借入的款项,其借款费用计入所购资产历史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款费用发生时开始资本化。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是:

1.在资产已为其预定用途或出售所作筹备工作完成时;

2.对于向其他企业投资,在被投资企业开始生产经营时;

3.正常的建设过程中断时间较长时。

九、关于股东权益

为使香港的会计报表阅读者易于理解,在香港公告的财务报告中,应将属于股东权益的各项目分为三个项目:第一为股本;第二为资本公积;第三为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金、集体福利基金及未分配利润三个项目,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当详细说明上述各项具体内容及增减变动情况。

十、关于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

或有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止既存的事实或状况,这种事实或状况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益,但其最终结果有赖于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方可证实。或有事项可能构成损失时,应合理估计可能损失的金额,在财务报表中列作损失;或有收益不在财务报表中列作收益,但应在财务情况书中予以说明。

或有事项是否在财务报表中列作损失,应看其是否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财务报表日前得到的信息表明,很可能资产负债表日止资产已受到损害,或负债已经发生;

2.损失的金额可以合理估计。

若只满足上述第一个条件,则不在财务报表中列作损失,但应在注释中予以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是指那些在资产负债表日和财务报表公布日之间发生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能提供新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编报日的财务状况作出更为切合实际的估计,应对有关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某些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但将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估价和决策的,不必调整有关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但必须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十一、关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

第6篇

本人概况

姓名:XXX

性别:男

民族:汉

政治面目:群众

学历(学位):学士

专业:商业经济管理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39000234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100007

Email Address:

呼机:66881122-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商学院 一1994.9--1998.7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G1998.9--至今 一工商管理硕士 在读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一XX集团公司多媒体技术分公司

企划总监

参与主持多媒体产品在国内的行销推广计划并主持实施/主管媒体联络及市场运作工作,与传媒进行谈判,并草拟所有有关法律文件/主管市场调查工作,进行产品的选型和评估,为公司总经理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参与组织MGA产品会和展览会的实施,并担任技术发言人,应邀做为北京电视台电脑演播室节目嘉宾,参与制作、主持其多期节目/主管MGA产品的OEM工作,与双语公司、新天地公司、第三波公司等业界先进保持密切关系,且主持完成了多项合作项目

*1998.6---1999.3 XX外国集团公司

中国市场推广专员

负责与国内各大IT专业媒体进行联络,并与其编辑、记者及技术工程师保持着极为良好的业务关系及人际关系/负责公司的中国市场推广方案的制订/向各媒体提品以供测评,并在测评全过程中予以技术支持,协助其完成测评/负责与香港分公司保持日常联络,沟通其与媒体的关系,并为其安排与媒体会见的日程并陪同访问/负责组织新闻及技术类、市场类宣传文章的撰写,并具体实施工作

*1998.2---1998.6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兼职)

为产品进行大量市场咨询工作/参与制定部分市场推广计划/撰写推广技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对新技术有极高的热情,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敏感的洞察力;富有创造性思维,且独立完成工作能力强;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团队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经济管理 实施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实质和掌握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拓展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更大的市场利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征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首先,对于电子商务本身来讲,应用的领域和方式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域或国家和不同领域的操作模式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其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对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其次,从狭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线上进行虚拟的商业和贸易交流,是从商品生产、营销、中介、需求方以及广告商等全方位立体化开展的商业活动。最后,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电子方式发展的线上虚拟的一切商业来往,达到物资、资源、信息、理念、文化的互融共享。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

一是普遍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占比逐年攀升的商业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将越来越多的贸易者带入到一个网络虚拟经济领域中来。二是方便性。电子商务使贸易双方不再像传统的商业来往一样必须面对面才可以进行,而是完全跨越了地域性的限制,可随时进行远距离的商务贸易,并且,可选性较传统商务有着天壤之别。三是整体性。电子商务可以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统一化处理各类商务贸易程序,使贸易过程更加整体和全面系统,提升了贸易效率。四是安全性。安全是一切贸易活动有序进行和保障贸易双方各自利益的重要话题。电子商务利用其稳固的第三方安全防控机制为贸易者提供了一个顺心、放心、开心的贸易环境。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一)重新确定了经管目标

为了谋求更高的商业利润,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很多传统的商务企业纷纷重新调整和确定了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和目标。它们通过对自身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对市场的重新考察和对新兴电子商务的使用,发现了在传统行业优势之外,自身的诸多落后和不足,及时按照新的电商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总前提下进行以电子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管理工作改革。

(二)重做了经管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传统企业改革后,新型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涉及的几乎所有商业体系内项目可以说都是按照电子商务的标准和要求完善的。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自身基本结构及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之后,有效权衡利弊,并对企业进行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甚至重组。这样,管理层次更加清晰,企业隶属关系也较为明朗,有效提升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优化了财务和金融制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本质的转型意义。

(三)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以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的管理行为,信息系统同样是以电子商务环境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大概分为决策、控制和核算三种导向模式。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信息技术大多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电算化三种趋势,可以说信息的构建模式和发展趋势是前后对应、相辅相成的整体。在这种企业信息系统环境下,贸易才能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便捷。

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网络系统

经济管理工作是传统企业一项专业性较强、从业要求较高的工作体系,并且,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人为的工作和选择失误,电子商务的渗入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若引入电子商务,企业就必须以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高新科技举措作为依托,积极培养一些具备现代电子商务操控能力、创造性强的专业性高尖人才,细化责任分工,将电子商务有效融入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完备的网络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接替完成以往相对繁杂、笨拙的工作。

(二)优化经管业务流程

企业要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充分优化自身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对产品的产、供、销、算、检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致的配套输入,进行台账化管理。同时,在各部门和贸易关口设置经济危机预警提示系统,及时规避人为难以发现的经济管理问题。从而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互为你我的关系,以达到快速的业务处置能力和迅捷的反馈机制。

(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

电子商务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平台,而有效的规范和合理的使用则是使其发挥最大作用的捷径,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和具体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电子商业和网络系统的有机高效结合。所以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就显得较为重要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管理下,企业才能更加科学有序的运行。所以,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规范的行业标准都是促进整个行业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然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是现代化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明知之举。而网络系统的逐步完善、经济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健全和完善都是促进企业电子商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亚丽.电子商务在现代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

第8篇

英文名称: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主管单位: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3198

国内刊号:42-1687/T

邮发代号:38-3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商贸工业》(半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管主办,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2007年全新改版,致力于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它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权威指导性于一体,以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为主,兼备最新信息报道,是一份重要的理论学术刊物,是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反映国家商贸与工业改革发展走向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的一份重要读物,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

第9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经管类专业;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142-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卢明名(1982-),女,黑龙江富锦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HGJXHC110245)。

一、引言

目前,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视。关于创业教育的界定,美国学者HILLS认为,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过程的认知与了解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并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培养创业能力,让学生对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心理状态及各种能力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学者彭钢指出: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创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深化。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各种才能的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从而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只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务必要改变这种状况,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引入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管理制度、教育环境、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从而使经管类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培养的可行性

首先,在创业活动中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如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等,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大学期间都系统地进行了学习,而这些基础知识又是创业所必须掌握的,为创办公司和管理公司奠定基础。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经管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例如财务管理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资金筹集方式以及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账款核算和税务登记等基本能力并掌握一般的经营管理和员工招聘等常识性理论。

其次,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经济管理领域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很多行业发展,自主创业的机会逐渐增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脱节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很少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即使纳入规划中也仅是开设一些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具有随意性。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虽然也开始重视起来,但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第三,在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都没有体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尽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这是因为缺少创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而且大多数教师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阶层缺少实际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具体操作不熟悉,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此外,专业教师很难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在教学中,这也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项。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在校内打工、兼职、设立创业中心等。但实践证明,由于实践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加上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致使这样的创业教育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开创性的人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都是要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业也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因此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设置如下:一年级培养创业意识,如管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二年级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三年级传授创业知识,如创业企业融资、管理等;四年级进行创业实践的模拟训练。

为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经管类人才,必须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在既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类课程的比例,使创业课程的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使专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高校应在制度层面上支持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全部纳入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课堂教授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承担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必要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具有从事创业活动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高校应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允许他们在企业从事适当的兼职工作,提倡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标准,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创业教育。

(三)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1重视校企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和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业内人士为学生传授实际经验,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企业所需。

2以实验室为载体,增强创业意识

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室以专业为依托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丰富实验室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建设多层级创业教育实验课程体系,每一部分均设置若干相关课程。

3提高创业逆商系数

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称为逆商,即摆脱困难的能力。许多毕业生在刚开始创业时信心满满,但在实际过程中面对困难时最终丧失斗志,低逆商是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逆商的含义、所必需的知识和技巧等,从而提高创业逆商系数。

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参考文献]

[1]刘文杰,王杜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24-126

[2]桂黄宝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155-156

[3]陈兰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保障体系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40-41

[4]王达琪,王秀艳论通过实验教育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J]商业经济,2010(1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