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4:09
导语:在德育的教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孔子;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在继承、摒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中国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和之后人们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根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理论方法,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居于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深入人心,行之有效,因在于其方法注重实效性,值得借鉴。
一、孔子教育方法中的要论--------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的教育,认为首先人应是一个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合格的人,重视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道德教育中,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修养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除了“克己复礼”之外,还有“约之以礼”,也使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孔子还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由非份之想,不要有什么奢望,要清心寡欲,禁欲养心。儒家的克己还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要求,就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自卑尊人,先人后己;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礼尚往来,以德报怨。另外,孔子特别提倡自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遇到德才高的人要主动向人家学习,争取赶上他,遇到不贤良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看是否存在类似的特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孔子最看重行,它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通过个人经验告之于人,不能听其言旧信其行,而应听其言观其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正误。尤其是教育者和统治者首先要身正,言行一致,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召作用,从而上行下效,在学生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权威崇拜观念,建立起理想人格的模式,引导他们去追求、效仿。
孔子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关于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提倡通过“克己”、“内省”以至“慎独”的主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教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宽于责人,严于责己,就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怨恨。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他要求人们“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以为,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当对自己进行省察,从正面或反面吸取教训。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外,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他重视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以后能否迅速地改,并且不再重复自己的过失,亦即“不二过”。由修身确立了以身作则的身教原则,注重理想人格的感召作用。孔子教育弟子时,往往是用自己的举止行动做出榜样,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关于一个人说与做的关系上,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虽然当时主要是指从政治国,但现如今也同样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要想把一个个年轻的灵魂塑造得更好,就必须“其身正”,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将教育内容寓于言行举止之中。教育者以自我为道德典范,同时树立先进、正面的榜样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二、当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重政治轻德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过高的政治目标,忽视道德、心理层面等基本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构成是一个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完整体系。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此,片面、过分强调这个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不科学的,在强调某一部分的同时,容易忽视其它部分的作用。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问题。道德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与传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其形成相应的理论素养并成为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内在因素。 同样,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点。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基础,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政治上具有虚假人格,而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不可能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就不能只考虑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灌输,还应该考虑其它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以系统、全面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的人才,这是一种片面追求高政治素养形象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与现实脱轨,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如此过高目标的要求下,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道德教育。即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道德品质合格的人,即人格品质教育。所以,我们应把目标归溯到人格品质教育层面。
三、当今应以德育为先提倡德智并重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视基本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其它教育的根基,给予了道德教育很高的评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即应结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不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代表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只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让受教育者把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概念来学习,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措词,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同,就不可能让其建立的信念、信仰,更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
德智并重的教育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身要求其侧重点应在德育教育上。
既然重点在德育,就需要注意如何在德育方面言传身教、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的问题。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合格的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 德育教育 方法
思想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重要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 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知行合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学校应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了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4-01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一节品德课,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下面我就举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重点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经过上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是领导领导不够重视。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其次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最后是随着“四、二、一”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激增,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部分家长进城务工,又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二 解决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端正认识
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教师工作要到位。
学校德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德育工作要落实,教师必须到位,到人师之位。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就是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资格的教师;而经师就是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如果教师进到人师岗位,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德育为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德育为首。
2、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大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条件。那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注重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要严爱结合、要求统一。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溺爱只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扭曲孩子的个性,产生病态心理。尤其是在“四、二、一”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学校要与家庭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原有认识、观念的加深、扩展或补充,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及时保持联系。学校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方法,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推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保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的实现。通过交流经验,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分发挥情感陶冶法——长期培养,适时运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行政、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校风、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
3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01-01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地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化教育,以“存亡继绝”为己任,建立了以“德政”“礼治”为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安人”为宗旨的思想教育学说体系。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学思结合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就必须进行学习,否则会出现偏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自己不仅好学,而且还教导学生要积极思考。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不学习的胡思乱想,但并不反对结合学习的思考。他认为学与思必须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学思结合的方法。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无法验证其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深陷疑惑不解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以至焦躁不安,失去自信。相反,如果只会死啃书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不知所云,越学越糊涂。所以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勤学、勤思。做到学思结合,让学生养成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
二、躬行实践
孔子在德育别强调躬行实践,即强调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人格。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因而,他要求学生做到“行笃敬”,只要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就“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而且孔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长期性和持久性,把道德知识落实到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曾认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指的便是这种实践精神的表现。可见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也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或一般口号上,而要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道德实践风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因此学生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要与实践联系起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把实践当作一面镜子,在实践中不断检查自己、陶冶自己,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崭新的道德形象。
三、因材施教
虽然在《论语》中并未出现“因材施教”一词,但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却是这样做的。北宋程颐、南宋朱熹都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尤其是智能和性格特点,作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四个人向孔子问“孝”的情况。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道:“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而在孟武伯问“孝”,孔子却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要特别为父母的错误行为担忧,这样才算是“孝。”孔子之所以作这样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孟懿子有许多违礼的行为,所以孔子教育他不要违礼。而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则动员武伯去劝说他的父亲孟懿子不要违礼,教育孟武伯应该为父亲违礼的错误行为担忧。
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尤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漠视学生的性格差异,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机械地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区别处理,个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教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四、克己内省
孔子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克己内省。所谓克己内省,就是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思想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克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的道德规范,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最终要做到慎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时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可以发现错误,防止退步。孔子不断地告诫学生要“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自省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并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当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宝贵遗产,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德育思想,充分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并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使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岳麓书社,2009.
一、当前部分初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困惑
近几年来在工作中,经常听见一些初中老师抱怨:现在的初中生太难教了,教师工作难做。有一些老师往往是出于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目的,而一旦目的达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对德育教育工作“敬而远之”。探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如下:
1、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太快。“减负”工作,特别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步子迈得大了些,急了些。由于取消了“必要”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小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就升入了初中,而进入初中之后,面对陡然增大的学习压力——三年后的中考,中考科目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及高一级学校对学生分数的明确要求,这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学习承受心理就会轰然倒塌,代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叛逆心理;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暴自弃,厌学逃课,不服管教等等一系列让人头痛的不良表现。增大了初中班级管理的难度。
2、认为现在有不少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用人机制及针对性极强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些民办学校就必然会吸引走不少优秀的学生。在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己的教学成效本身就难以显现。
3、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利益方面明显不如而责任和付出却相对要大得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当然就不大了。
4、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关注德育教育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务虚的成份较大,与老师常年累月的辛勤付出相比,倾斜力度不够;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权益关注得太多,而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益却受到限制。可是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职责,又十分具体地落到老师身上,这是一个很难处理好的矛盾。
二、解除当前教师工作困惑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美誉固定在教师身上,不就是对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等等高尚行为的充分肯定吗?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却没有做好要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让人不禁会怀疑他是否能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了。
所以,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知、情、行协调发展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还有的教师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2、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德育
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让德育深入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德育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春》、《散步》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
二、在情感激发中闪动德育的“火花”
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
讲《珍珠鸟》一文时,我确定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且知道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要靠相互的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一开篇,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
三、体验“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前者在课堂上更实用。角色体验法的效力在于“移情”。学生在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中的人物,与其共爱恨,再把课文中人物的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的任务。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我们可让多个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尽力表现每个人物的个性。学生在朗读中能较容易地体会到皇帝和大臣的虚伪、虚荣;骗子的狡猾与贪婪;小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学生分辨出了善与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要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本来就和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语文课中以文悟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论语〉十则》一文。文中讲了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只单纯地讲这些道理,学生很可能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认真听课,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我们平时多了解、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把这些真实的内容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用以配合我们的讲学,从而去佐证文中所讲的道理,那么学生不仅会觉得亲切,而且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最终接受作者对人们的教育。
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教师剪映三峡山水中“连山”、“绝”、“绿潭”、“悬泉瀑布”等景观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三峡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山水录像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扩展到三峡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
六、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另外,目前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化特征,都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强化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学校教育,接触社会的时间还比较少,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意识形态,进入大学后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契机。强化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事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合理观点。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到自主学习。大学教学有别于以往的初、高中学习,这时期没有教师的严格监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与此同时,大学教学对知识的教育更为专业,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新标准。强化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学生从内心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在没有教师监管的前提下也能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逐步提高学习质量,保证有效教学。
第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积极向上也是衡量学生健康与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在社会中一定会遇到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遇到问题,也需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强化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内心抗压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坚定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眼光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上,有关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的课程数量不够,导致学生的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还需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效率也与最终目标相背离。下表为某几所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具体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现如今德育教学的课时数量要少于实际标准,而学生的满意度也不到50%,教师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
(二)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摆脱了传统学生的单一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革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要求。但是,在大学的德育教育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唯课本论,教学内容单一、手段老套、方式死板、没有创新意识,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教学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有着很强的德育教育内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高校没有统筹的文化环境规划策略,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来,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德育修养的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许多大学高度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健全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导致课堂混乱无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教师的课堂德育教学中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教学方式过于老套,造成了工作效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四)高校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起到引领作用,他们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进一步培养。缺乏良好德育修养的教师不仅起不到带头作用,还会严重阻碍教学效率。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他们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法利用先进设备,就会导致教学氛围的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三、强化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就一定要不断完善教学对策,提高工作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一个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提高,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互动。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两者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明确他们的真实感受,从而做到教育行为有的放矢,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教学的内容。此外,这种互动还能够保证课堂的活跃度,避免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产生共鸣。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并达成共识,从而强化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效率。
(二)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保证德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育原则,并围绕其主要内容进行合理教学;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在业余时间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情况,从而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进行教育,不能将眼光局限于一点,要立足长远、立足未来,树立新的德育教育观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提升校园文化,丰富德育活动
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对学校的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德育修养得以提高的基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各大高校要大力倡导构建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为了强化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党的指导思想,强调爱国主义内涵和民族精神,坚定方向不动摇。同时,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坚持弘扬主旋律,从整体上科学规划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努力自觉地进行学习,营造出一个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各大高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例如,德育知识竞赛、辩论赛、德育故事演讲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工作效率。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德育教学领域
想要促进大学生的德育修养,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要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他们的主导地位。在新时期,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理念,改变原有的呆板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明确了解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能够利用新技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并把德育课与生活实际相连,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适时完善他们的德育水平,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还要不断扩大德育教育领域,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创办家长学校等手段,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民无德不立”,再加上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格外重视“德”,因此,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加强德育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受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影响,我国与其他的国家在经济、文化与政治上的联系交流日益密切。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高中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知识储备,也要有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语言,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我国德育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随着英语课程和教育的不断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其情操;也能够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创建情境教学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结构及情感结构,循序渐进地展开德育教育。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实际,有效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融入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巨大潜能。
比如:在课堂中营造教学情境。规范学生的日常用语,要礼貌用语,把“It’s doesn’t matter, it’s nothing”常挂在嘴边,在别人给予自己帮助时要及时道谢,“Thank you very much.”也可在语境模拟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与同学交流时可以有意无意地多夸赞对方,“you are so smart, you are a good man.”教师也可讲授一个话题,比如:“what’s friendship to you”,学生可以用英文来阐述何为友谊,“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prosperity makes friends,friend like the sun in cold winter.”等。
(二)利用多媒体直观地渗透德育教育
科技在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这为英语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条件,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结合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感染,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爱学习、能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外国影片,或让学生在ppt中感受外国节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他们讲述自己喜欢的外国节日和影片,如:“What kind of American TV series do you like best?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reign festival?”展示與节日相关的图片,让他们猜是哪个节日,在这个节日应该做什么事,如:“What should you do at Christmas?”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到西方节日的内涵。
(三)在课堂外也要注重德育渗透
谚语或习语有许多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也有一定的德育观念。比如:power is knowledge,知识就是力量;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Better late than never,做了总比不做好。这些名言警句,都可以警示学生,让他们明白,只要肯努力、实践,结果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英语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parents?”这一实践活动,教师可安排学生去调查“What are parents’ favorite foods? When are parents’ birthdays? 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parents?”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平时的辛苦,也更能感受到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回报父母的辛劳,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予父母关心,在家里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便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关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