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时间:2023-08-16 17:14:11

导语:在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第1篇

巫傩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并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湘西地区不仅属于我国巫傩文化的最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巫傩文化的盛行之地,本文将湘西地区作为调查研究范围,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

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虽然道教以及佛教等派别在现实中较大的影响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因此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湘西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组成仍然是原始巫傩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比如在湘西少数服饰图案的渗透这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能够在湘西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也体现在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中,巫傩文化往往通过象征、借喻、借喻的方法艺术化的处理生命意识,并且在文明隐晦的图像中表达出来。特别是湘西人们对一些具有较强生殖力或者生命力的动植物非常的崇拜。并且在服饰图案中将其美化后的形态巧妙的设计了出来,这样穿戴者也能够对这种生命意识有所感应。比如将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具有较强的生殖和生命繁衍能力的鱼、莲花、树、花以及石榴等用作服饰图案,通过运用这种图案表明人们希望人丁昌盛以及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巫傩文化中鬼神信仰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湘西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作为湘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具有非常悠久的信鬼好巫的历史,苗族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诸如画像、字符以及门神等可以起到辟邪作用的民间器物,所以对善鬼以及善神的依赖很多都体现在了服饰和佩戴中。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鬼魂的主要来源,除了天地祖先之外的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山川河流等都是具备灵魂的。与其他的民族比起来,苗族服饰中的巫术精神非常的强烈,善神恶鬼的区分虽然在苗族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所区分,但是不管是善神也好还是恶鬼也好都具有超人意念力量,能够在任何的事物上随意的依附。大小鬼神的象征出现在了很多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中,而且鬼神信仰体系在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也非常的多,这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巫傩文化中图腾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趋利避害是民间艺术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在取材的方面,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对这种功利性也具有非常多的追求。作为远古时代氏族的守护神,图腾受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广泛崇拜,人们对图腾的这种信仰和崇拜除了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较多的彰显在了服饰艺术中。作为普遍存在于少数名族中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将各种图腾崇拜的灵物或者意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体现在了服饰中。比如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蝴蝶、枫树、鸟、虎、狗、牛以及龙等动植物图腾,人们之所以会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图腾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的认可,并且进一步的获得图腾的庇护。

巫傩文化中悦神悦己精神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巫傩文化的典型精神特征就是悦神悦己,悦神悦己的这种精神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傩事傩戏中,而且少数民族的全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原始宗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出了信仰和取悦神灵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一种对自我喜好乐趣的追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湘西少数民族就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比如水神、洞神、花神、树神以及山神等都属于其崇拜以及敬仰的对象。湘西民众在现实生活不安以及不理解大自然的情况下,对非现实的神灵予以了很多的寄托,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实,并且将精神的慰藉找到。这样在一些服饰图案中就会带有一些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图样,通过这些图案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将神灵的力量体现出来,而在服饰上绣制这种神性图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神灵,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根据绣制服饰图案就能够实现取悦自己的目的。

结语

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文化,巫傩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根,其除了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之外,同时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鬼神信仰、图腾文化以及悦神悦己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2篇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分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并极具民族特色。服装设计过程离不开审美情趣、色调搭配和功能用途,这其中便蕴含着丰富的绘画艺术内涵。因此从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运用特色,有利于当今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改革创新,亦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发扬民族文化。由赵平勇、曹建中、车岩鑫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的《民族服饰绘画与色彩表现》一书结合具体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形态、线条、色彩等方面对服饰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究,旨在为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范式指导。

该书的首要特点在于研究思路清晰、追根溯源,布局缜密合理。该书涵盖了民族概述、民族服饰与色彩、服饰绘画语言形式、绘画基本要素、不同表现方法以及作品欣赏等 6 个层面,结构层层递进,内容丰富具体。该书首先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概况以及服饰特征和功用为切入点,通过对服饰所传达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人文环境等进行详细描述,体现出民俗服饰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

该书指出对少数民族而言,服不仅象征着民族特色,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多种多样的色彩、款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等,也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特点。例如蒙古族人热情洋溢,草原地区气候特征明显,因此蒙古族服饰不仅色泽鲜艳,传达给人热情好客的心理,又注重保暖和方便。因此从民族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进行研究,对于民族服饰的绘画艺术探究过程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让研究过程变得有理有据,便于分门别类总结不同民族服饰中的绘画艺术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在于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富有表现力,也正因此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并和应用价值。色彩之于民族服饰而言更像一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图案、线条、形态等,可以有效帮助各民族传达心声。另外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对于绘画作品内涵的传达影响深远。因此该书作者在研究民族服饰与色彩之间关系时,以苗族、傣族、彝族、瑶族等民族为例,对这些民族服饰色彩的基本色谱进行了汇总、分类,分析可见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受生活习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民族服饰中拥有不同的色谱。而绘画形式语言除了有色彩、线条之外,更包括节奏、韵律和肌理美感,这些都是通过不同服饰传达给观众的视觉体验。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民族特色;表现方式;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有着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民族情感,在我国音乐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经典的民歌在经过各族人民的传唱之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对少数民族的民歌进行一定数量上的了解和练习,能够深刻地体会我国音乐文化具有的多元特征,对于歌手驾驭不同风格民族音乐作品并拓宽自身演唱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在演唱中有何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不仅对于歌手,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普通群众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到音乐中也就有了各种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歌曲。民歌可以说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一种音乐艺术,同时可能说是最具有群众性的一种音乐艺术。普通群众在听歌时多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共鸣,而包含着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的民歌恰恰就具有这种能力。民歌既能满足普通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普通群众了解各个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唤起普通群众的民族情感,对于民族团结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二)对于专业歌手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的民歌可以说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是其社会发展历史利用音乐而成的记录,既蕴含了丰富知识,也有着多学科意义。不同的民族,其民歌的思想主题和演唱方式等有着其自身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民族就具有宛转悠扬的特点;藏族的民歌具有嘹亮高亢的特点;维吾尔族的民族具有伊斯兰教的特色;傣族的民族具有佛教的特色。学习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歌,有利于专业歌手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演唱技巧,同时也有利于其拓宽自身演唱领域,可以对专业歌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传统的民歌面临着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因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歌成了一个当务之急。只有有效引导民众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让人们体会到民歌中包含的感情,明白民歌的重要性,就有利于民族的传承与弘扬。这对于保持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音乐艺术相互借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民族特色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表达歌曲思想主题的重要性不论什么歌曲,都有着其自身的一个主题。就像现代流行歌曲多是表达爱情一样,少数民族的民歌多是歌颂生活或者劳动,当然也有对情感的表达。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各个民族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也就表现出了不同特点。所以,只有准确地对民族特色进行把握,才能准确、顺利地对歌曲思想主题进行表达。就像祝酒歌,藏族多是在亲朋聚会或举办婚宴上才唱,演唱时多伴有舞蹈,歌词比较固定,一般都是表达祝福,而且演唱时基本不离开酒;而苗族多是在喜事的宴席上才唱,往往是宾主对唱的形式,而且歌词多是现编的赞美之词,演唱时基本都不会提到酒。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歌只有充分表现其民族特色,才能展现出歌曲表要表达的意思。

(二)对于表现歌曲艺术风格的重要性所谓艺术风格,指得是民歌在其调式和旋律等方面所展现的艺术特色、气派、风貌和格调。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风格一般都和自身的民族特色紧密地联系于一起,所以想要展现好歌曲的艺术风格,就必然要对歌曲的民族特色进行把握。不同民族,其民歌的音调、节奏、题材、衬词和唱法都不同。就如蒙古族的民歌一般都是长调和短调这两类,长调民歌的旋律悠扬,而短调民歌的旋律欢快,而且一般都会使用颤音的唱法,有着浓厚草原气息,这些就是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只有把握了这些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表现出蒙古族的民歌艺术风格。

(三)对于增强歌曲感染力的重要性增强感染力是任何歌手在进行演唱时都需要做的事情,不论其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而增强歌曲感染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舞台背景、歌手着装的特色或者歌手利用肢体动作等都能增强歌曲感染力。而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歌来说,增强其感染力的有效措施就是突出其民族的特色。比如藏族民歌的曲调多是宛转悠扬和嘹亮高亢的,这种悠扬和高亢会使人感受到藏族人民犹如雪山一般纯洁的心灵。所以,民歌作品只有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其民族特色,才能增强歌曲感染力。

三、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者表现民族特色有何方式

(一)通过各自民族的语言来表现民族的声乐艺术和语言艺术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民族的民歌艺术就更是这样了,在民歌的演唱中,语言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民歌和语言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各个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是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而各个民族的语言在用词、发音和音调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也就是为何民歌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演唱时能够充分表达其韵味,而改成汉语演唱时就会显得怪异了。比如壮族和傣族的民歌,由于语言因素而带着明显鼻音,可以说这鼻音就是其民歌展现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鼻音改变了,那么也会失去其民族特色。另外来说,因为语言的不同,将民族语言转换成汉语时,文字上可能会多一些,那么就会改变民歌原来的节拍结构,最终影响其旋律。所以,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展现其民族特色,那么就必然要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来进行演唱。

(二)通过特殊行腔的技法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民歌一般都是利用调式、音乐旋律和特殊的演唱技法来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表现出其民族特色,就需要通过特殊的演唱技法和音乐旋律来实现。例如,在演唱蒙古族的民歌时,由于蒙古族的民歌或多或少都带有长调的味道,所以就需要特别注意蒙古族长调在发声方面的技法;而在演唱藏族的民歌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喉部发出装饰音的技法,藏族民歌必然不能忽视喉头力量,必须有喉音色彩。总而言之,利用行腔技法来表现民歌民族特色,其方法是多样的,但主要是从运用调式、结构、特性变化音和节奏节拍等方面来把握歌曲具有的民族特点,并且在演唱时将这种特点展现出来,以表现民族特色。

(三)通过伴奏乐器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其传统的乐器,而且特点鲜明、种类繁多。比如藏族的甲玲、钦、苏那和柄鼓;蒙古族的雅托噶、马头琴、四弦琴和琵琶;苗族的芦笙和唢呐等,而且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存在着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这些传统乐器不论是从外观还是从音质上都具有其民族自身的民族特征。所以,将少数民族传统的乐器作为民歌的伴奏乐器,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歌曲感染力,而且也能充分表现民族特色。

(四)通过服饰艺术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一大特色就是其服装的绚丽多彩和五光十色,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标识,服饰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和其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反映其民族生活环境、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和劳动特点等。所以,在进行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时,身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对于民族特色有着最直观最有力的表现。当然,服饰色彩和华丽程度等都应当与歌曲的内容相一致,从而在歌曲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起到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对普通群众、专业歌手,甚至对我国音乐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对于表达歌曲自身的思想主题、艺术风格以及增强歌曲感染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歌手应当从演唱艺术的各个方面去把握,从而在演唱时充分表现出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宇飞.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6,01.

[2]刘兰.民歌演唱与教学之我见[J].江西教育科研,2014,06.

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舞蹈服饰  风俗

        一、民间少数民族舞蹈服饰

       最早的舞蹈服饰并非像现在的民族舞蹈服饰那样复杂,多层次。处于原始时期的民族舞蹈服饰更多的是原始人体的装饰和有实用性的身体保护,原始初民多用油和灰图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粪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当这种实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原始初民会出于审美的需要或图腾崇拜祭祀的需要,来进行一种自己认为美观的装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布料和材料的出现,给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变化发展的“宗源”是不变的。

        如苗族女子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都会戴的银牛角头饰,是由于牛耕改善了苗族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苗族的农业效率,给苗族农业劳动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对牛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于是把牛角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在其服装的织绘绣染中,同时根据牛角形状制成银牛角头饰。这种装饰行为,其实是“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其文化的诸方面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故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傣族根据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又分为“水傣”和“旱傣”。“水傣”是傣族的一支,因生活在水边而得名。水傣姑娘大都赤脚,喜欢穿长长的筒裙。这种筒裙多是用一块艳丽的花布对接缝成,有折幅,既美观又不误劳作。傣族的另一大支系是依山而居的旱傣。与水傣服饰的轻巧灵秀相比,旱傣的 服饰更加华丽斑斓。多穿长裤或短筒裙,并在腰间系一绣花围腰。故傣族民间舞蹈服饰也是根据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见,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乃至民族气质等的不同,各民族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造型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其舞蹈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民族对布料的使用会根据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和气候不同,宗教图腾崇拜的不同和本民族喜好的不同来设计制作。

        二、舞台少数民族舞蹈服饰

        随着舞蹈表演空间的转换,舞蹈服饰的设计也随着其艺术需要而变化。就在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成为创作舞蹈的同时,其舞蹈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预示着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舞台化、艺术化、舞蹈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少数民族创作的舞蹈艺术中再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而又符合时代感,就必须从艺术审美的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出发,进行夸张、变异和丰富。但所有的变化,都必须是在尊重传统服饰的前提下,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艺术化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随着创作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反映出民族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舞蹈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强烈的民族民间舞蹈新语言,必须将民族民间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民族民间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民族民间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民族民间舞蹈服饰的设计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服饰变得艺术化。

        例如傣族原生态广场孔雀舞,具有繁琐而笨重的形式,到后来的《金孔雀》舞蹈作品,其舞服的设计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样式,以长裙和头饰象征孔雀形象,上衣保留了傣家传统民族服饰的款式:湖蓝色窄袖、紧身大襟圆领衫,360度的湖蓝色裙摆上饰满孔雀翎毛花纹,舞服从色彩上追求与原型的相似,既有明确的孔雀形象,又具有傣族风格特征。再到后来杨丽萍的《雀之灵》,长裙形似《金孔雀》,裙摆上饰满金色的孔雀翎纹,以白色薄纱为长裙面料,使长裙静止时贴身、修长,旋转时裙摆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其衣袖及肩部衣料,上衣变形为吊带紧身背心,从腰部到臀围仍然保持傣家筒裙的样式,加上头上的羽冠,显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只洁白、飘逸的孔雀精灵。此舞服模拟孔雀形象更简洁,拓展了舞者的形体表现力,舞服设计更显艺术化。

第5篇

关键词:色彩;服饰;民族;文化特色;审美研究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39-2

记得哲学家罗素曾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独特性都是世界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人们从中寻找自我,寻觅精神之家,获得心灵之最终归属。而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其或艳丽丰富,或低调成稳的大胆用色,强烈而又和谐,充满着浪漫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让许多艺术家都感叹其境界望尘莫及。然而,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文化的巩固,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其色彩相当于方言,是有特殊的衍生、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演变的过程。这并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民族传统统一观念下的结果。借助神灵之力,以迂回妥协的姿态只是为了更符合审美规律而达到的各种色彩组合搭配的合理改善。云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的多样性,是个民族岁月的沉淀,其创造的经验,形成的异彩纷呈的色彩服饰文化弥足珍贵。正是其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引导我扎入到其服饰色彩的探讨和研究中,我尚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便只能从现象出发,最大可能的寻找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极其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力图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其色彩文化在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地位,以求对促进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交流,推进我国服饰色彩文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一套服饰看似平常,却把鲜活与生动融入其中。使得服饰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非简单的衣装。云南民族多,服型多,色彩多。文化内涵丰厚积存,色彩丰富,绚丽多姿。构图疏密有致不失严谨。故用“多”、“丰”、“彩”、“巧”来形容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是一点也不为过。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整体上来看有上重下轻的特征。这是因为云南民族服饰把上装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且不说上衣有多么秀美精巧,品色多样,其配饰,胸前饰品以及腰饰常常是琳琅满目,应不暇接。相对于上装,其下装显得朴素简单得多。宽直筒的长裤,或让人筒裙,或百褶裙,装饰性非常少,偶尔只有镶边处理。

云南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也体现在各阶段年龄、地区上。如哈尼族少女时期头上会戴金丝绣山顶小花帽,不束围裙,十三岁后边改成成年姑娘的装扮:蓝色头巾,黑色围裙。结婚时期会穿蓝色长款嫁衣,雨帽带头上。为人母之后,便把色彩艳丽的衣服压箱底,改穿庄重沉稳的黑色衣服。云南凉山彝族也是如此,历来便有换裙仪式。表示女子从童年过度倒了成年。女子换装前会梳个单辫,身着浅色的两节裙,裙边镶有两条粗细不一的黑布边。换裙后就会开始穿着对比强烈的三接裙和四接长筒百褶裙,一般有红色,蓝色,黑色等。彝族崇尚黑色,黑虎即人,从图腾黑虎寓意而来,蓝即天,红则地。所以,这里的三接裙蕴涵深刻,象征天、地、人三界俱全,意义深远。而云南的白族多分布在大理。白族妇女用方形布料折叠成长方形的头帕,头饰双辫,然后缠上红白绒线,双辫要么盘在头顶,要么垂下来。未婚和已婚妇女装饰依然有所不同,前者在左侧垂着红白绒线流苏,后者则用蜡染或扎染花布做成头帕,鬓角不留流苏。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多元的民族性格,审美意识,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地域特征种种共同造就了云南地区风格迥异、不失原生味的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

二、云南服饰色彩分析

有时候,语言并不是人们唯一的表达方式,它有时并不能完整的表达人类的情感。而色彩是天生具有“表情”的灵物,这种天性可以完成人们力求除语言外的情感表达以及信息传递。因此,许多民族利用服饰的色彩,用各种隐喻,对称,想象,烘托等手法体验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深入的情感。民族服饰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物化形式,由质地,色彩,形以及图案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民族服饰。其中,服饰中所蕴含的观念和信誉似乎通过色彩来表达是最直接可靠的。色彩的三要素可以看着色彩的形式要素。而色彩所表达意义在于民族的历史、图腾、天象、祖灵等都是在传达种种文化讯息。不进具有直观的审美,更加具有抽象的表达意义。它们内在的组合法则正是区别于各民族文化的鲜明标志。

云南民族服饰大体上是以原色表现文化的第一特性,如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而构成的五方正色。在对比中求和谐是云南民族服饰色彩文化的第二特征。服饰色彩搭配以艳丽为美,只艳不丽不美,只有把色彩搭配出和谐悦目的效果,才会在审美上得到认同。云南民族服饰的又一特征是以纯色的对比为主。色彩的运用不但喜欢原色而且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搭配,从而达到对比明快清亮的视觉感受。

此外,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中,在色彩选择上大都以强调和注重与祖先神灵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崇尚的色彩以及各民族所忌讳的色彩。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彝族,又称“黑彝”。他们标榜自己是最高贵的民族,并把黑色标志为贵族专享的色彩。因此,服装色彩中就常常出现黑色,男子着黑色上衣,包黑色头巾,黑色也大面积运用于女性服饰,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现在没有了威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其主要色彩的运用并未被遗弃。而白族却正好相反,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自古以来,便把白色作为本民族的吉祥色彩。此外,白族服饰还有色彩鲜明,对比度强烈,以白色或者浅绿色为基调色彩的特点,彰显出清纯淡雅的气质。但包头,腰带,外套往往会选择其他颜色进行搭配。比如黑色的外套、蓝色的包头、彩色的腰带以及褐色的坎肩等。多元色彩的点缀与白色相形益彰,更加出色。

有些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在年代上是有很大变化的。布朗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当一个民族闭塞停滞的时候,色彩的审美很容易受到限制。无法想象如今色彩绚丽的布朗民族服饰曾经确实一片死气沉沉。如今的布朗族服饰对色彩的审美变得独特且丰富多姿,直观具象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从以上对云南几个特色民族服饰色彩的分析。不难看出,自然色彩是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中的最初的艺术形态,直接反应着人的感知,认识。自然色彩赋予人们太多的启示和灵感。然后,更深层的看,服装色彩的运用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所具有多层面的文化含义,性别、年龄、地位等条件造成色彩的区别值得我们深究。

参考文献:

[1]朱净宇,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李伟卿主编. 云南民族美术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杨正权.论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载尤中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四十周年纪念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5]张文勋主编.滇文化与民族审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7]潘定红.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第6篇

>>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二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四)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三)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现状研究 浅谈北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关系 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的敬老习俗等 广西少数民族的食鱼习俗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火习俗 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和装饰艺术 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点认识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立法研究 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浅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4] 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

[5] 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1994,(1).

[6] 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10,(7).

[7] 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1,(21).

第7篇

1月8日、9日晚,由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文化厅、省文产办联合主办,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精彩上演,来自全省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200多套民族传统服饰齐齐亮相,为观众奉上了华丽的视觉盛宴。

台前:倾力呈现视觉盛宴

踏着音乐的节拍,50多名来自云南艺术学院模特专业的学生或昂首阔步,或款款徐行。从滇东北的昭通苗族服饰,到滇西北的藏族、纳西族服饰;从石林的彝族撒尼服饰,到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服饰;从支系众多的哈尼族服饰,到比邻而居的景颇族、阿昌族服饰……在短短一个小时里,200余套囊括全省26个民族及各民族所属支系的服装、服饰在舞台上轮番展示。

观众仿佛徜徉于云南的秀美山水之间,领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服饰画卷――不仅能近距离直观感受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质、形、饰、色、画,享受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还能品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鲜明靓丽的表征。服饰不仅是遮蔽身体、抵御严寒的工具,它还承载着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的文化信息,体现着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凝聚的民族智慧。

居住在雪域高原迪庆的藏族同胞,以纯羊毛手工纺织制作男女各式藏袍、纯羊毛围腰、腿带、鞋带等。纺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它以纯羊毛为材质,通过纺织、裁剪、漂染、水煮、防腐等技艺处理,制作出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为一体,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藏族服饰。

居住在金沙江畔湾碧乡的傣族妇女,每逢在夏季上山采摘野生火草,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出代表她们地方民族特色的“火草筒裙”。

少数民族的服饰,如同少数民族的根,纵横交织的经纬里,藏着家乡的山,淌着家乡的水。保山市昌宁县的苗族女装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五色衣”的特点。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用一条条彩线记录了苗族先祖在迁徙过程中走过的一条条山路、淌过的一条条江河。每一条红线,记录了苗族经过的一场场血战。每一个图案,代表着苗族曾经固有的家园。

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也蕴藏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鹤庆彝族白依人火草女装又称“蜜蜂衣”,女装腰带以黑色和黄色为主色调,意在纪念蜜蜂将他们的祖先从金沙江畔引到水草丰美的鹤庆定居。

德昂族女子服饰主要包括头饰、对襟上衣,腰箍和筒裙。据说,德昂族的先祖曾娶了一位鸟姑娘。鸟姑娘茹毛饮血,鲜血从嘴里流出来,染红了衣襟、袖口和筒裙。鸟姑娘总是飞回娘家,老丈人心疼女婿,就变出腰箍,给鸟姑娘戴上,鸟姑娘便不会飞了,与德昂族先祖过上幸福的生活。德昂族女子从祖先那里承袭下戴腰箍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劲松院长介绍说,希望通过此次展演,在充满特色的民族服饰里,展示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关于历史、人文、环境、创意里的感悟;期许通过展演,借助传统与创意,向社会宣传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广云南的文化价值,给世界、中国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幕后:共同守护文化根基

云南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不同的少数民族中拥有数量众多的支系,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着各民族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体现民族自我意识的视觉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目前,云南省的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彝族服饰两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族服饰、傈僳族服饰、布朗族服饰、拉祜族服饰、德昂族服饰、藏族服饰、傣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先后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云南省还有纺织、剪纸、刺绣、印染、金属锻制等一系列与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相关的非遗项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名录体系,为全省各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弘扬云南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对外交流,为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服饰搭建展示平台, 主办方面向全省民族传统服饰征集信息,得到了各州市、各民族同胞的积极响应。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主办方共收到两个批次、总计近三百余件民族服饰。经专家评审,最终确认203套服装进入展演。

与本次展演同期进行的还有由文化部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的第二、三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来自云南16州市的150位培训学员中有近70位学员的民族传统服饰入围本次展演。

为了共同办好此次活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非遗保护单位、高校师生、各地州的文化工作者和民族传统服饰持有者、传承人们组成了一支高效的队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同完成了涵盖200余套民族服饰的大型精美画册《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图集》静态、动态数据采集工作。

第8篇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服饰 礼俗

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流经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四省市,化屋基以上为上游,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迁,本流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产生了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本文从服装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本流域彝族、苗族和土家族服饰为例,分析其与礼俗的关系。

一、本流域服饰外观特征解读

服饰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一民族外在的特征可以透视该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信仰,从而了解该民族深层的文化观点。乌江流域彝族、苗族、土家族沿江而下,分布在上中下游,风格各异的图案纹样是其服装的重要特色。

1.多装饰风格的构成形式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妇女包头帕的较多。以银饰而言,苗族最复杂多样;以刺绣而言,苗族、彝族很突出;以蜡染来讲,布依族、苗族、土家族都有精湛的技艺。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少数民族服饰重视装饰,衣裤、腰带、饰物上分别装饰有条纹、几何纹、草木纹、云状纹、羽状纹、鸟状纹等纹样。除头部和颈部的首饰之外,腰部和脚踝上也有不少佩饰。

(1)彝族。生活在西南各地区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服饰习俗,与他们的历史、、婚姻、节日庆典的关系非常密切。

彝族服饰体现了多种装饰工艺的运用,美观大方,纹饰丰富多变,色调简洁明朗。整体服装多刺绣纹样装饰,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布满用彩色丝线绣的各种花纹图案,常用的纹饰造型有旋涡纹、万字纹、+形纹、小人花图案、动物几何纹样等。

(2)土家族。土家族妇女上衣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十”形纹,以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韵律感。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蓝、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3)苗族。苗族服饰丰富多样,主要特征是镶绣、织补、蜡染工艺精湛,色彩斑斓。女子一般穿大襟或对襟衣,配百褶裙或长裤。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属银饰品装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绚丽色彩的符号性

色彩的选择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1)彝族。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刺绣花纹图案用红、金、紫、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2)土家族。土家族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3)苗族。苗族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乌江流域民族服饰虽然色彩艳丽、层次丰富,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红、黑、白三色的主导地位。西南少数民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红、蓝、白、黄为藏传佛教所崇尚的颜色,西南少数民族其外在形象特别是色彩形态表现为总体特征以暖色系为主调,冷色与中性色参差其间,其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服饰构成与礼俗

人们穿衣有一定的风俗习惯,称为服饰习俗。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都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民族礼俗服饰是流行在特定区域内被人们承认并遵守的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民众在发展历程中创立的礼仪服饰形式。乌江流域服饰色彩艳丽丰富,多刺绣、镶补等装饰纹样的构成形式与其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及礼俗发展的延承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图案构成以线造型为主。

1.利用文化观点解读服饰纹样

将服装与外观纳入广泛的文化结构中,考虑各种服饰、纹样与群体信念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物体一旦被赋予某种意义,便会表现出文化上的重要性,服装自然也不例外。“从注重人们创造有意义的符号学观点来看,文化的本质在于某种历史上的记忆以及社会大众对这些记忆的反应行为两者间的交互作用”。[1]少数民族礼俗从历史角度看,是本民族文化的深层体现,在远古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民族礼俗就是最直接有力地记录;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提供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抽象意象或表现,集体的仪式是历史进程传承到现代的烙印。

社会共享的价值观通常依附于文化的信念系统,某种整体外观或服装款式也算是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用来将不同的人群分门别类。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也是由此来区分彝族、苗族、土家族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积淀了原始宗教的内容,其内容是多元的,渗有浓厚巫术及宗教观念的巫符神图,也是服饰图案中广泛采用的护身求吉的“灵物”,如万字、“十”字、人字、寿字等。

(1)彝族。彝族服饰上的万字纹、十形纹是吉祥的象征,受巫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影响,发端于彝族羊角占卜的宗教性活动。纹样生动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表现出彝族人正直、勇敢、热情、爽朗、明快的性格特征,也反映出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2)苗族。苗族纹饰造型,龙凤、鱼纹、旋涡纹、几何纹、花草、纹龙纹表明了苗族文化与古中原文化的渊源。鱼变龙、龙变鱼的观念,鱼是多产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蝴蝶纹用在衣服衽边。裤脚、肩部、腰等部位的挑花和刺绣上“十”字、万字纹,万形纹是由“十”字演变而来,是实用向美、向装饰转变的结果。角纹是与牛崇拜有关的,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2]苗族服饰图案蕴含着苗族自身的巨大的历史印迹、生存理念、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苗族的精神世界。

(3)土家族。土家族是崇拜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希望他们受虎的围护,邪恶不敢侵害,避邪壮威。

少数民族多装饰风格的特点脱胎于中华源远流长的服饰特征,纵观中国服饰史,不难发现历代服饰多纹样重装饰的特点,巧夺人工的刺绣、细腻精美的织锦、寓意吉祥的纹样等,都表现出了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别致。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服饰图纹上取材于大自然,并受到图腾崇拜和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影响。

2.丰富的装饰纹样与礼俗的关系

礼俗影响着人的一生,反映到服饰上也就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从出生到成人,从少男少女到谈婚论嫁直至人生的终结,礼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意味丰富的服饰内涵。在一些民俗学家的眼里,“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的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3]像苗族华美的银饰、土家族纯朴的服色、彝族服装的纹饰,已经成为一种礼俗意识贯穿整个民族。

如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头发梳成独辫;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制的耳坠。整套服装的平面造型纹样表现在服装边缘及角角落落,将美好的祝福与寓意绣于密密麻麻的针迹中,传达彝族儿女对人生的热爱,并在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时,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神话。

节日礼仪的传承性意味着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民族的迁徙、融合、交往,各民族的传统风俗不断变化,并赋予地方特征。土家族是典型的各民族的文化积淀带,交流的因素越发明显。土家族乞巧节上妇女尽情展现女性风姿,年轻姑娘捣凤仙花染指甲,用绸带缠细腰,犹如仙女下凡。女儿会是土家族男女社交盛会,妇女展示美丽的服饰。妇女所穿衣服多层,皆露漂亮衣边,不分老幼,上穿滚有多道花边的短大袖子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

礼俗的存在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而民族服饰具有物质与精神统一的特性,因此当本流域民族服饰成为礼俗的载体时,也就使得礼俗仪式显得庄重且民族色彩浓郁,而且礼俗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彰显的更加厚重。

三、本流域服饰文化的同一性与延承性

彝族、苗族、土家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及形式的多样化,是其对祖先意识的传承,在这过程中既表达了对祖先的追忆祈求护佑的心理,同时又加强了其民族群体的聚集力,只要穿上带有标志性的服饰,立刻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们聚合到一起。

“不同的非语言符码在特定范围整合成沟通的基本模式、服装是一种消费性人造产品,用来表达个人的身份或意图,附有意义的人工制品不只是物体,同时也是符号。诸如色彩、质地、款式及设计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知觉到的整套服装,当我们合并考虑其他文化规则时,这些因素和审美规则有关”。[4]服饰纹样是用来表现穿着者的审美意识与情感的,表现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根据创意和对自然物象的感受,借助外在的艺术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纹样就成为了寄托创作者情感的载体。

身体和服装协调一致地构成具体可见的外观情景,但是同时也指涉了更为抽象,而且在文化与交际两方面更为重要的社会规范。在我们日常的沟通工作中,电影、卡通、电视、音乐、广告与杂志,影响着我们对外观的解释。在充满媒体的生活中,外观变成了一种格式,苗族银饰的显著标示、土家族织锦的质朴图案、彝族服饰的绚丽色彩,这些风格具有大众共享的意义;同时,媒体也能巩固各种不同的传统形象,将这些具有风格的服饰通过媒体传达给大众,强化民族服饰的型与意。

四、结语

区域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分析解读相关符码,有助于我们了解本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对了解民族的生存方式与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该区域民族的服饰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了民族服饰纹样的艺术内涵,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包含着生产方式、、民俗特征,折射出了本流域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逐渐淡却,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商业化的社会观念使得本流域的民族服饰特征演化成了一种节日符号,变成了庆祝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表演性服装,但它内化于民族群众的心理中的意识影响仍在发挥作用。民族群众应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对礼俗文化的关注,以保持本流域民族服饰的特色,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增添绚丽的内容。

参考文献:

[1]Susan B.Kaiser著.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56.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上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52.

第9篇

中国的刺绣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在服饰艺术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是绚丽多姿。在中国山峦陡峭、气候多变的西南高原地区,自古生活着苗、瑶、侗、水、布依、壮、白、彝、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地域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那里的妇女个个能刺绣,户户会挑花,十几岁上便已是刺绣高手。在为孩子绣制衣物时,妇女们更是倾尽全力,不惜时间,不计工本,尽善尽美。因此,儿童服饰是中国服饰艺术中工艺最讲究、寓意最深刻的作品。

此次展览以母爱为主题,展出的78件儿童服饰及背扇作品,是从中国美术馆三千余件刺绣服饰藏品中精选而出,包括儿童上衣、套装,鞋、帽、围嘴、马甲、背扇等七个品类。每一件作品都诠释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和体贴,也凝结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崇尚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其造型之生动,色彩之鲜艳,做工之精细都是绝佳的艺术品。日本人民可以从中领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刺绣艺术,以及温暖醇厚的母爱之情。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类幅面较大的特殊作品――背扇。背扇是少数民族妇女用以背负婴幼儿的带子,是联系母子亲情、护佑儿童成长的生命之带,被誉为“母亲背上的摇篮”。背扇融刺绣、蜡染、挑花、布贴、织锦等艺术于一体,不仅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民俗内涵,体现了人类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是西南少数民族妇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儿童服装也是母亲们表达爱意、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视生育为头等大事。姑娘们自出嫁前便悄悄的为将来的孩子准备各种穿戴用品,衣服、鞋、帽、围兜、云肩……从头到脚样样齐全。母辈们将希望与祝愿全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中,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搭配,都是为了将新生儿打扮得如花似锦、生龙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