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古代史

时间:2023-08-16 17:14:12

导语:在初中历史古代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古代史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教育;理念;六德;借鉴

古代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所以,尊重古代语文教学思想,吸取古代传统教学精华是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1]。基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频繁加快的时代背景,如何能够较好地继承及发扬古代教学思想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基于古代教学理念,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做出见解性的探讨。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尊重“明德”思想,不断系统化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以孔孟为代表的“明德”教育一直是用来规范自身行为修养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理念[2]。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3],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充分展现出文化熏陶及思想教育对于人和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诗化教育对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教育目标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古代教学与理念一贯遵循的要求[4]。借鉴古代的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把言语、思想、交际、个性等完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才是最终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继承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内省”及优化教学模式

孔子曾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鼓励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5]。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务必要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地领悟国家课程改革纲领及精神,依据现实情况不断地调整自我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及教学策略。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我国教育学家孔子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例如,我们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这些课文时,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对春和冬的概念肯定不尽相同。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和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些农村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黄鹤楼,什么是苏州园林。那么这种学生之间原始的认知差异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得新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同时,借鉴古代教学方法,并不是生硬搬套,而是需要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及方法,而是要不断地对自我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内省”,不断创新。

三、突越传统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和谐课堂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仍然受传统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的影响。在教学中唯师独尊,甚至出现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尊严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疏远课堂、畏惧课堂的现象不断攀升。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话语权,思维上缺少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开始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叛逆、厌学的不良现象。首先,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上大胆革新,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话语霸权。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6]。最后,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建立自我认知结构及生活沉淀,从另一种高度来分析、阅读、思考文本,争取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

四、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古代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当今时代的新型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注入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及趣味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规范学生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4][5][6]马安丽,吴少华.从古代教育制度之弊端谈强化素质教育[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第2篇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新编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中也有了突破和改进。以中国古代史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作为案例,文章对教材内容进行透析与思考。

关键词: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透析;思考.

初中历史课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能了解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主要渠道就是学习历史课程。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对历史课程和历史教材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历史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它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生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我校一直使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笔者对此版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国家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着课程标准的改革。以中国古代史为探究对象,可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探究能力。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等方面都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朝代的发展特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材主要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按照这七个时期,基本上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大致的了解,主干知识也能够梳理清楚。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特点

第一,内容结构主要以版块和主题为主。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大的版块,其内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个发展阶段,以三个不同的主题按照顺序构建一个体系,使这部分的知识脉络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教材精简。新版教材将以往一些难懂的历史术语和概念进行了删减。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一版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觉得较难,教材进行精简后,通俗易懂,学生也能更好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第三,图文并茂。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彩色插图版,如古代农具、甲骨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书法和美术等。如果单靠文字描述这些知识,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然而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同时受到启发,学习兴趣增加,学起来也较轻松。

第四,每课内容编排中增添一些新栏目。如课文后“活动与探索”栏目。笔者在处理“活动与探究”这一部分时,重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明显。

第五,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笔者在给学生讲述秦始皇时,提到万里长城,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显示出长城的修建过程。学生在边听边看的学习中,对这部分知识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秦始皇的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习惯。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不足

历史教科书承担着“以史为鉴”的作用,教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身为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依赖课本,也不能脱离课本知识。因此,教科书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笔者对人教版教材的剖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了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课程主题单一化。单一化的主题确实让课程的结构和理论知识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知识和课本外的拓展知识分析能力十分缺乏,对历史问题的关注也不够全面。在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这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能记住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框架,脉络也基本能理清,但是让他们深入到主干知识时,就会比较困难,思维发散能力并未得到拓展。

第二,教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现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虽然精简了,难杂的知识被删减了,在课本缩水后,教材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懂,但是,这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在给学生组织开卷考试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答案,虽然有一些知识是不限于课本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知识是没有脱离课本的,只是进行了深化和细分。如这样一道题:比较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呈现出条理清晰的答案,教科书中对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有介绍,但是并没有进行比较,如果教师在平时上课也未曾提到过,学生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了教材编写的重要部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还需要不断创新,增强它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教材内容呈现要更加现代化,更加明确学生主体性,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的作用。

作者:周莉 单位: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措施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属于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它记录了世界人类起源、社会制度、政体组织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外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对初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由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具有阶段性、文化性以及延续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力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等几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面非常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中历史课程所占的分数相对较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无法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同等高度。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投入、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安排方面都较为轻率,这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思想存在误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教师定位错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从而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单一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简单化。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教学缺乏创新性,没有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知识根底不牢固。

二、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以数、语、英、理、化为主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思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历史理念思路,确立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安排并保证课时等。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敢于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图片以及被烧后圆明园的遗骸图片,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对历史意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中的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人们在没有纸张前,都用什么来进行记录?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了造纸术呢?东汉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的考核与培养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师自身水平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历史教员组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目前先进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沟通,并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其次,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采用笔试、课堂测评以及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末尾淘汰的措施,对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成绩较差的教师给予惩罚,从而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是初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当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马执斌.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07).

3.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孙琳.米尼奥大学东方学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兼谈初级阶段寓汉字教学于文化教学的经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也“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学科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析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探究精神。历史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或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笔者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探究条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被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单向过程,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器皿。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真心诚意地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还需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

二、加强预习指导,培养探究意识

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让他们初步感知历史内容,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提出一些个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之后的探究性学习做准备。例如,笔者在上《改革开放》这节课时,学生预习课文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改革是否遇到阻力?今天的农村还要改革吗?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它们反映学生已经在认真思考,并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只有这样探究学习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三、重视新课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在新课开始时,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成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时,笔者在课前组织学生上网搜集大量的青铜器图片,学生在对图片进行分类分析后就得出结论: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而且工艺达到很高水平。笔者乘着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导入新课,进入正文学习,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分组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关注学生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学情、了解学生需要开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可供探究的内容非常多,教师需要精选探究主题”。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探究课题。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开元盛世》这课时,对一些认识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布置了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等简单问题让他们讨论探究,对一些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布置了如“假如我是唐玄宗,如何避免唐朝灭亡?”“从唐朝的灭亡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等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探究讨论。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都踊跃发言,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五、利用现代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生的知识与智力水平处在自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经常只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难以看到事物的一般性和内在联系,历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利用现代工具创设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画面或视频,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和同为一家》这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该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前景,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学生如临其境,很快从画面中感受到汉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然后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老师所设置的问题,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做好启发引导,提供探究保证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确定好探究内容之后,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但在实际探究教学实践中,也有学生因为探究课题过难或者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导致探究学习难以进行下去,他们甚至因此而心情沮丧,丧失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由于历史探究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繁琐的考证或学究式的‘研究’,而是要追求历史意识的孕育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因此教师不应过于看重学生的探究结果,而需要给予这些学生关心,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做好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可以顺利进行。

总之,历史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相互活动,它改变了原有单向的学习方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主线,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将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55-01

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我国或者外国的古代史,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往往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而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则可以很好地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历史的信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的作用。因此,初中历中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历史插图的使用,更要将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结合插图,拉近历史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初中的历史教材中古代历史是必学的内容,而对于古代人的生活,因为与初中生所处的年代相差太远,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应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插图所蕴含的知识,为教学服务。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中,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火箭”的插图进行学习,了解其基本的知识,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的火箭发射的原理,与宋代的火器相联系,并告知学生今天的火箭也是来源于我国宋代的火器,随后,再结合教材内容讲一讲我国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将历史教材中插图所隐藏的知识向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讲解,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 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图导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老师在上课时,都会思考如何导入课堂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就需要在课堂导入上下一番功夫了。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则可以很好地利用图来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时,老师就可以将《时局图》先向学生展示一下,在学生看图后,老师向学生提问:“图中的这些动物都代表哪些国家,为什么要用这些动物来代表这些国家,每一种不同的动物所代表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打开的情况下,老师再给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所代表的国家,以及每一种动物的势力范围。图的分析和讲解必定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接下来引入教材的学习也就水道渠成了。这样,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要做到文图兼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所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插图在教学中起到良好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插图中学到教材文字所没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利于插图去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一些有关古迹的图或者人物图,还有有关历史情景的图就被称为历史教学中的第二种语言,这些图与教材的文字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插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将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通过插图的直观反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可以借用插图培养学习通过插图来学习知识、挖掘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史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一些插图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将诸多相关联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材都会配套使用彩色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在这些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事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重要朝代的国家疆域,同时,也可以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地图对一些古都或者著名的战役有所了解。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结合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知识,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以图识史和读史的能力。

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生以图读史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有意识地灌输一个观点,即“史地不分家”,因为历史上的很多事件是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绝对免不了要记忆一些地名,而空洞的地名对于学生的记忆来讲是很难的,所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的位置和地形,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经济实力等一起记忆,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在学习《》时,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就有5个通商口岸,如果单纯地记忆这5个地名是有一些难度的,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有效地结合地图帮助学生记忆,则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总之,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材中或者与教材配套的插图进行运用。一方面可以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地名,如果老师能教学生结合地图,则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

第6篇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情感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9-01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构建一种逐层递增的情感心理结构的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提升。可以看到,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主要就在于塑造精神、健全品格以及树立信仰。历史教学应当贴近现实生活,面向广阔的社会,以便于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及重要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却并未切实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舞台上对"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沿袭,这便使得历史教学变得十分乏味、枯燥,学生的情感体验严重缺乏,在学习中无法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的智慧,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开始逐渐的厌倦了历史的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响应课改的号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并加强情感渗透,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随着学生个性的日益凸显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学生所认可与接受,所以,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就必须切实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相当必要。

1.1情感渗透有助于学习的驱动。学生的学习作为行为的一种,同样也是由内部动机所产生和激发的,该动机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和源动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可以说明学生想要学什么,可以证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而将适当的学习行为加以激发,促使该行为指向相应的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达成而持续的维持学习行为。由于学习动机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便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热情,教师如何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和极大热情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置身于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如何有效的维持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予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1.2情感渗透有助于情感的完善。情感教育可以推动思维的养成,可以健全人格,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渗透情感。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着相当快速的发展,较之前相比,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便使得许多学生无法理解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时代精神,因而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教材中内容,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有着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亦或是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然而,静态的知识如果缺乏情感的有机融合,就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阻碍,要想情感的目标实现,学习生活就必须融合情感。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策略

2.1加强情感体验,推进情感教学。体验指的是通过亲身实践或者亲身经历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历史情感体验则是教师跨越空间与时间,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设身处地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式的历史情感体验,以此不断的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理解。大量的时间充分的表明,采取强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情感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来划分,历史情感体验主要包括间接体验与直接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情感加以直接体验。正是因为初中生有着相当强烈的表演欲望,借助于学生的表演,来对当时的历史场景加以再现,使学生感受当时情境下的具体情感,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及掌握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2.2寓教育于练习,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还应当关注技能与知识,关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而对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既要借助于相应的情感教育和课堂教学,又要在认识、接受和学习的前提下予以提高、巩固。所以,命制与探究基于情感态度的试题,不仅是历史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还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迫切需求。制定情感型试题,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着较强复杂性的一个命题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每一个环节紧扣情感教育。

2.3培养审美情感,深化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加以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还是教学内容得以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历史教师都知道,许多高中生均普遍的不喜欢近代史,而较为青睐于古代史的学习。谈及中国近代史,学生首先就会感到知识点繁琐,条约过多,难以记忆,最重要的是学生认为中国近代史是记录中国人民灾难和屈辱的一部历史。正是由于屈辱,学生才不愿意深入的加以学习。实际上,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着许多美好的典范,其不单单是屈辱史,更是探索史、抗争史,期间有着大量可歌可泣的事物和人物涌现。过去的历史讲授法仅仅重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这样的讲述则会使学生感到过于笼统,信服感缺乏,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情境创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时代场景中,并对其中的深刻内涵予以挖掘,那么便可以提升悲剧至民族情感的美学层面上,这便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化悲为美的历史教学艺术。

总之,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立足于历史教学现状,积极的开辟出多样化的情感渗透途径,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与学习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9-01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本世纪教育的主流。伴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1]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只有将创新教育引进课堂,依托现代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强大支持,使历史课堂教学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推进,才能达到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切实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才能让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成为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2]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就叫历史。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但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进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创设历史情境,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及时有效的反馈,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将使他们更易于学习和有兴趣学。比如在介绍抗金名将岳飞时,我就将岳飞的著名诗词《满江红》制作为Flash,加上配乐朗诵,学生自然就联想到了历史事件《靖康之变》及岳飞抗金和被陷害的历史史实,同时对岳飞的文学武学才艺和精忠报国之心的敬仰也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了兴趣,活跃了思想,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概念,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处于表象阶段,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过渡到概念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多数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概念学生多数是不能记忆很久的,很容易遗忘。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学习。如:学习"战略大决战"时,学生对于人民战略反攻目标及主攻方向和三大战役的进程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相关电影或录像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高度集中,学习精力十分旺盛,不仅记住了战争进程,而且对人民的作战方针和意图也明白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包括好奇心、挑战性、创新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等。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创设历史情境和提供学习材料时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时空概念;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扩大了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加具体的反映历史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等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状态。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使学生立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掌握历史,运用历史,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