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

时间:2023-08-16 17:14:13

导语:在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

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技能;职业体验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为选高校、选专业做好科学系统性评估,为升入大学确定大学学习方向做好准备,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提供所需准备性条件和相关劳动技能。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文理倾向的选择犹豫不决,对自身性格特点及适合的专业不了解,高考时盲目报考所学专业,导致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或者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难辞其咎,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范围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普通高中,且多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没有配备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我进行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

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探索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兴趣和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

(1)兴趣和爱好的自我探索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做什么”。

(2)能力的自我探索是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存在缺点”。

(3)高中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工作选择的种类。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

2.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高中生的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对职业环境进行认识的。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利用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职业规划咨询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利用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团体咨询时,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高校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3.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加强社会实践。

4.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作业STS教育渗透

一、高中生物作业现状改革需要STS教育理念指导

高中生物作业是学生完成生物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阶段生物知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应用于实践的尝试,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对学生初步学习的评价手段及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有误,把作业等同于习题。高中生物课堂内外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课本上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且数目多,难度大,重复率高。这样的习题作业使学生挣扎于题海中,使生物学离生活、社会越来越远,大部分学生对生物作业失去了兴趣,从而使生物作业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使作业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很明显,这样的生物作业违背了生物科学的本质涵义,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标准》[1]中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提出了“注重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人文精神”等要求。因此,作业的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STS教育理念为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设计基于STS理论的创新型高中生物作业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响应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二、STS教育开展需要在作业环节中渗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STS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STS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各个层面都有渗透。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应通过STS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观察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STS教育实施的难点。虽然课堂渗透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但是高中生物课每周只有三节,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能在课堂上做的实验绝大部分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进行探究式教学,从时间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说,均达不到STS教育的目标。

生物课程中实施STS教育需要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访问、调查、实践和模拟等活动都要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所需时间无规律性,内容具有不定性,组织难度大,不可能安排在每周三节生物课内。实践证明,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仅靠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STS课程注重课堂外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实际情境应用就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三、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特点

(一)作业目的多元化。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不但要考虑生物科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科技素养目标等。STS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作业目的是:

1.让学生在完成高中生物作业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让学生了解技术对自然及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4.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并会处理、分析、运用和分享信息。

5.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参与这项事业。

6.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等。

(二)作业内容紧密联系STS教育内容。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选择: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广泛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2.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3.著名生物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发明过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4.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与前沿问题等。

当然,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STS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去发掘。

四、渗透STS教育的高中生物作业类型

(一)STS信息收集与交流。

STS信息收集与交流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前沿动态、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的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并交流STS新闻。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举行“生物科技新闻会”,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作简要介绍,并对自己作简短评价。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STS黑板报和手抄报,并在学期末进行STS信息评选活动。这样的生物作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培养学生自主了解生物STS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开展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小实验。

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微观形态下的,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制作小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习“细胞结构”[2]时,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位置和比例,还要搞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STS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三)STS专题讨论。

因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有些STS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易讲清楚,但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普遍感兴趣又乐于接受的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方,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充实论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辩论会。例如,学生学习完《探索生命》[2]这一章的内容后,教师提出“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利还是有弊”这一辩题,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正反方进行STS专题辩论会。这样的辩论式作业,即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由于作业以辩论会形式展现,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社会调查。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加强生物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或让学生选择给定的STS社会调查题目,设计一些小的探究性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3]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亲戚或邻居或是朋友的家庭(每人至少调查两个以上的家庭)遗传病情况,调查结果按遗传系谱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成图,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并用学过的知识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能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切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其参与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合作意识。

(五)STS实验探究。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索和验证。教师应针对某一生物学知识点,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索。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市场上常见的不同功效的洗衣粉,每人至少选择三种,按照实验要遵从的等量、条件控制、对照等原则,实验不同功效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去污效果,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对于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塑造,以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六)编制STS习题

高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的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有条件让学生一一去亲自实践。教师编制一些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紧密联系的STS习题,同样能起到STS教育目的。应用性的STS习题作业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下题:

2001年4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预报,4月21日,《焦点访谈》栏目又率先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我国政府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此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等亦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防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出现,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当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是的因素有哪些?

(3)列举出一个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

(4)简单解释什么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第3篇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一字不漏地记录在课堂笔记本上,课后“滴水不漏”地记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完全忽略对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提高学习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应该把较多精力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应该放在关注方法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日趋完善,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譬如“体验式”教学法,它能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兴趣、学科成绩、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学习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或者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对理性知识加以研究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必须以课本知识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实践中的感性材料;同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真实的感受,体验真实的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激发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能使学生“活动”于实践中,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断闪现出有异于课本或教师讲解的新思维;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时,有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促使学生超越教材和质疑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和探索提出新颖的观点或结论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超越自我、提高能力。

3.体验式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束缚,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还不太熟悉,无法让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实践应用。另外,教学改革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的效果,许多教师还是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应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在课堂上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观念为主,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实现不了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利用课堂教学体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上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通过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原理。

在江苏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课本上的生物知识大多数都是以平时生活场景作为基础,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现象。通过平时的发现、研究,解释课本的原理知识。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真实生活的体验区解答课本中的原理。例如,在讲解“细胞需要生长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几天在家做这样的实验。让学生找出四颗大小、生机差不多的小青菜,将这四颗小青菜分别放入编号为1、2、3、4等容量的杯子里,然后在四个杯子里面注入等量的纯净水;最后在2号杯子放入少量的盐,3号杯子放入三大勺盐,4号杯子将纯净水放入足够的盐,达到饱和状态。到上课之前,学生可以观察四颗小青菜的状况,可以很明显地发现2号杯子的小青菜生机最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试验得出的结果,对“细胞需要生长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这个问题做出准确回答。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枯燥的原理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3通过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生物实验及研究性学习都是学生体验学习的具体过程。教师要在高中生物体验式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训练。如在“绿叶素提取”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一遍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实验演示,自己在实验中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记下自己实践的步骤。实验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正确实验步骤进行核对,检查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然后进行调整和改正,最后检查自己实验的结果是否与课本上的结果一致。

3.4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比较注重对生物史的教育。但是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对生物学历史上的名人很少会产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教师可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教材上的生物科学史的名人视频,展现生物科学家是怎样在日常生物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不断实验和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这种纪录片式的视频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对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高中 生物教学生活化 信息技术 地方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在生物教学生活化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怎样在农村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相比城镇高中,对于农村高中来说,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为学习生物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能使学生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信息技术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与在城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在农村,只有合理地将利用地方资源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生活化,达到教学最优化。我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经验。

一、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较其他学科更为迫切。

1.信息技术使得微观生物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或者会片面理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无限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无限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我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们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们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对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我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定格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结构如何?其内膜有什么特点?内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2.信息技术能弥补实验室条件的局限,使得生物抽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可见”。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都是运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展示交互性的动态过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这一节课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性强,实验不易操作,难以实际观察等原因,教师可以考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显示动画课件,并播放内容解说,模拟逼真,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顺利地从宏观生物的性状过渡到微观领域的基因和蛋白质,并能进一步领会到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接着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基因转录成mRNA,再由mRNA翻译的过程”,完整再现微观世界的基因表达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基因控制蛋白质产生的过程,顺利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大大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3.信息技术使得生物课堂得以延伸,能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全部直观地观察到,但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学科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能在瞬息间表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热带雨林的丰富资源,海底世界的奇妙,南极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的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是用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我们提倡用信息技术将生物教学“活化”,但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做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科学化、合理化运用。在农村,许多东西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并且学生所学知识也能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生产中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实用化。

1.根据具体内容和现实条件选择是否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或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能观察到的。如在讲到生物固氮一节时,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田间,亲自查看豆科植物根瘤的多少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这些在城镇中学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因此,这些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的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来演示。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中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课本中有些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接触过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蛋白质的结构与合成”,教师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合成过程,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再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个体发育和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等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也都能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思维,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其生理过程。

2.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再现情境,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

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地处农村,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更容易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如果某些实验能在现实条件下完成,建议只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增加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提高学习效率。如:植物的向光性,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小组自己种几株小麦幼苗,并准备火柴杆、不透光的纸盒、剪刀,采用空白对照、 条件对照、相互对照、标准对照等方法进行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好实验记录,并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结论;之后以多媒体动态地再现植物向光性实验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吸引力,活化、生活化、社会化课堂教学。又如动物的个体发育,我将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亲自观察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蛙卵在农村极为常见,因此每位学生都可以亲自做这个实验),并记录每个变化阶段的时间,形成观察日记,最后带到课堂上交流。之后我通过动画模拟再现了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用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验证了学生的实践观察结果,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知识。

在农村高中参考书籍有限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使得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如在课堂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学中,我布置一个“吸烟与癌症”的课后探究问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己检索相关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再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这个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教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师生等多个方面。但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摆正学生、教师、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立足本校、本地区特点,处理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巧妙地将利用地方资源与使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就能让课堂教学精彩有效,就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4.

[2]李宏春,吴华希.谈高中生物教学的媒体优化[J].中学生物学,2008,(24)3.

[3]何克抗,吴娟,赵兴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STS教育 渗透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学科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将现代科技实现与高中生物课堂的融合,STS教育思想的引入,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际,从STS教育思想和方法出发,将高中生物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活动中,以提升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STS教育的内涵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思想作为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交叉性学科,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与科学知识、社会活动结合,并将生物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

二、实践STS教育方法的积极意义

1.STS教育方法实现了多学科交叉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从多种学科汲取有益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进行融合,互相渗透,从而实现对多种学科知识的迁移,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际,带领学生把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各科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小组化实践教学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包括生物实验课,让学生在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科学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社会调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利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使学生发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将活动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还能增强学习信心。

三、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

1.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STS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只讲授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要熟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就有一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科研的能力,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需要自身努力来实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自制方面还有一定欠缺,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要着眼于长远,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努力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精心策划,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喜好和方向,不再停留在形式化的学习中。

2.注重生物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

生物知识与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是相关的,如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等,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方案,教师在讲到一定的知识时,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发现生物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

3.把生物技术融入课堂,加强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知识掌握和运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生物科学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把生物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能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妙。这样,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树立了改造世界的决心,从而在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勇气。

4.适当引入新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技的进步可以促进生物学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生物学界的新发现也层出不穷,这些知识和成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生物课堂的美妙世界。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知识框架为线索,将STS教育观渗透到其中,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STS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9).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策略

The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 the guidanc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strategy

Sun Shanhong

【Abstract】The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 of th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have prominent position and necessary function in the person’s whole life.But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fter the opposite Zhi of race region but speech,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 of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can be treated as several near imperfection of.Therefore, race region should height the value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 of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also aim at sex of as to it’s carry on an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 of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The senior high school living;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Present condition;Strategy

目前,发达地区一些高中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逐步由大学向高中阶段延伸。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影响其文理科的选择和高考志愿的填报,还会影响以后的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等诸多方面。

1 什么是职业生涯辅导

什么是职业生涯辅导呢?“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职业生涯即个人在人的一生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包括有偿工作、无报酬工作。如学生,志愿者或父母等。而职业生涯辅导就是帮助学生选择未来最适合自己的角色。焦点就是――对高中生来说,未来是选择上大学,高职,还是工作及从事什么职业。四川地震灾区某中学一个高中生成绩优秀,但是为了满足地震中遇难的朋友的梦想而选择了去读中职,而当他真正走进中职校门的那一刻,就痛苦不已。试想,如果能在填报志愿时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心理疏导,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职业生涯辅导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合理规划人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使其更好的发挥个人的潜质和优势,准确把握职业方向,避免偏差,节省大量精力。

2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高中生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抉择能力普遍较低,多数高中生不十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职业种类和紧缺人才,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中生自我目标缺失。现在高中生普遍自我目标和动机缺失,或者说没有想过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往往是混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具有盲目性,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惟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世界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如何与职业世界融合等等。多数学生到了高三还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是想考大学,还是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

2.2 大多数高中生对自己了解的不够,导致生涯角色意识不足。这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了解的不够。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分析130多名高考状元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这与高考状元们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导致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大部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不无关系。他们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宝贵精力,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值得反思。连高考状元尚且如此,那么,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

2.3 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把高中阶段学习和将来工作联系在一起。高中生还不十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职业种类和紧缺人才,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笔者从教学中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文理分科成为一道分水岭,该阶段学生的职业抉择更迷惘。在生涯定向和职业抉择方面,高二学生明显低于高一、高三学生。这也说明,在高中阶段,高二学生更认为自己不了解社会上的人才标准、社会职业的种类,并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把握性不大。民族地区的学生选择文理科更多的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比如,某女生喜欢播音主持,而且在高三也参加了这方面的集训,但是却选择了理科。问她原因,仅仅是因为听说理科班级纪律要好的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 中学生生涯辅导工作的主要策略

3.1 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包括发现自己的人格特点、特殊能力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为了判断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并预测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将拥有的特殊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数量关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不再单纯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会考虑到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艺术特长,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一些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并参照家长、老师、朋友对本人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3.2 激发学习动机。在高中生职业生涯的辅导方面,由于相应的师资欠缺和信息不畅通,学校应充分调动家长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家长从事的工作涉及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选择一定的时间组织家长到学校来现身说法,形象的向学生阐明自己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能力。这样,对于那些有职业目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激发他们培养职业技能的催化剂。对于那些还没有职业目标的学生,可以促使其正面的来思考这个问题。而对于缺少学习动机的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学习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3.3 规划职业与完善人格相统一。高中生职业规划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规划职业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高中学生问题较突出:一方面,他们在家庭中往往没有经过忍让、分享、体谅等教育,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衣食无忧又使他们缺乏对社会艰辛的认识。另一方面目前的学校教育又较功利化,智育和德育严重脱节,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以此来看,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具有德育和完善人格的意义。它迫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思考现在与未来、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参与社会实践,扮演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体会社会艰辛。学会爱与被爱,学会感激与回报,学会忍受与坚持,学会独立与承担。这种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所难以替代的,这种经历将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非智力因素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综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多开展生物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全校开展“生物科技小作品评比”,“生物标本制作”、“生物实用知识小板报”等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很多学生在竞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2.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

根据当地有利用生物学搞好农林副业的情况,比如“花卉组培”,“真菌蘑菇养殖”等等比较有本地特色的跟生物应用相关的产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甚至有机会利用假期参与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是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为将来从事生物业生产做好基础知识储备。课余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体会生物具有“学以致用”的特点,从而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3.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二是求知的需要,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据此,为了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质疑

在预习指导、课前思考、课堂提问中,可以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正常的焦虑感。心理学表明:学生只有处于中等程度的焦虑状态,才能有效地产生学习的需要。

(2)努力发挥家长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教师要定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汇报给学生家长,使学生能经常而及时地受到家长的鼓励和鞭策,从而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

(3)帮组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帮组学生跟自己过去的学习情况做对比,跟班级里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做对比,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又一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搞题海战术”、“黑板上做实验”等落后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和“学”重心的转移,由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力求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样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优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教学设备,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展台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动画、视频,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某些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究其原因,学习方法不恰当,长此下去势必会使学生降低或失去学生物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如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抽象和概括的方法等等,通过具体的实例,强化这些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理论+实践才能很好地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创造条件完成学生实验,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开展生物活动课,多让学生动手、观察,让学生开开视野,多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维持学习的兴趣。

5.联系实际教学

生物学与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息息相关,多联系生活实际和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如“蔬菜大棚种植”、“花卉杂交”、“沼气肥”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真的很有用途,能造福人类,也可以让自己获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热情。

三.增进师生情感,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地学习,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1.注重师表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到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和严谨的作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待每一节课都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设计。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合作氛围,积极发挥启发、引导、激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注意教师言辞:教师要清除权威心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注意分寸,避免过激言辞,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4.体现崇高的师德:教师要爱护关心学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要从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多给以关心、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

四.培养学生对待困难的正确心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使学生遇到挫折时产生理智的反应: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将目标调整到经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结束语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等实例都说明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当代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思想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独生子女居多,存在着许多性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面对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差;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私,缺乏谦让精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意识差等。针对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略显浮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的状况,品格教育更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中之重。

一、学校重视是前提

品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整个生活相联系,它的教育能通过课程、通过学校环境、通过实践来实现。通过课程塑造品格,将其纳入学校的教学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发挥各科教学在品格培养中的作用。品格培养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应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对于中学教育要提高认识,从制定切实的教育目标逐步扩展至教育实践的行动,而不是停留于简单的说教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品格塑造落到实处,才能上行下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

二、教师示范是保障

教师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品格的培养。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校园文化是载体

首先是美化校园环境,以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陶冶人。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创设学习化、人文化的校园生态环境,让校园里处处充溢着书香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行为意识,让每个学生成为“举止落落大方、谈吐斯文儒雅、品质善良、行为彬彬有礼”的人”。其次是凝聚校园精神,以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激励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如我校是“以光前精神立校,以公毅品格育人”把光前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在学校中命名“光前班”和“公毅班”,把“光前精神”“公毅品格”融人班级精神文化,塑造高中生良好品格。最后是学校搭建活动平台,以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塑造学生品格,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孝心、爱心、环保、法制、安全、习惯、社会实践等主题德育活动,探索培养高中生良好品格的有效途径,创新德育教育新机制。采用知识讲座、文艺活动、朗诵演讲、辩论比赛、参观考察、演习、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培育高中生良好品格。

四、家庭合作是条件

当今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孤独,渴望友情,而且与外界接触较少。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立足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使他们克服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气,学会感恩,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不怕困难、直面挑战、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与价值取向。开发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建立密切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融通关系,构建德育基地。

五、教育评价是动力

教育评价要充分发挥品格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控制和激励功能,加深对品格教育评价的认识,设计完善的品格教育评价方案,并拓宽品格教育评价的渠道。教育评价机制不是单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发散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品格教育和实践中的收获,达到了怎样的认识水平也是参与评价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各种奖励也要倾向于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第9篇

国外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实践已有多年经验积累及大量的相关研究。生涯教育课程在某些国家及地方的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有固定课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则将生涯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日本学校不但有关于生涯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有相关选修科目。

我国政府也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生涯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1990年2月。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中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开设职业指导课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教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两年内在本地区试行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志愿辅导和职业指导。”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要求初中、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表述明确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

但是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相对滞后,除台湾、香港等地对生涯教育课程有相关论述及系统化实践外,大陆地区至今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将生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整合,教育形式多样、灵活随机,但是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相继进行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趋势,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学校生涯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开展。但是现阶段国内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还主要是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规模、组织形式、评价手段、师资组成等方面还需要更多论证。

校本课程的可贵之处就是立足于学校学生需要,凸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因此,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研究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模式,提升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在价值,促动生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开展。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极大地影响着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所谓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发展任务和实际需求,这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组成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有限,目前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校本化不足

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故而在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初期,教师们经常因为需要借鉴经验而步入三个典型误区。

1 对大学职业指导课程的照猫画虎

即仿照国内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导致过度看重知识教学和就业导向,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 对国外及港台地区课程的亦步亦趋

即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如获至宝,导致课程教学“水土不服”,案例适用度有限,价值观引导存在争议。

3 对兄弟学校课程的全部拿来

即对同类高中学校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机械模仿,导致课程缺乏校本化,教学重点及案例选择与学生需求相去甚远。

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需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定群体,需要立足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文环境,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

(二)以学科逻辑为主

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们沿用学科知识逻辑教学,在生涯教育课程中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落实;另外,生涯课程在高中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业师资,教师们在教学同时也在消化学习,缺乏对课程本身的综合驾驭能力。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感觉名词过多、知识偏难、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1 专业知识是否一定要专业学习

生涯教育具有专业性,开展生涯课程的初衷也包括要将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概念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教授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概念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并非为教而教,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2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比学科逻辑与学生逻辑的教学,生涯教育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高中目标“smart”》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本身带来的认知负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了目标的修订上,但通过实际调查学生需求,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涯目标方面,缺乏的是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以及行动的有效跟进。这固然与目标修订有关,但是激发学生的行动力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之时,在高中应试教育的强势环境之中,学校能够开设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属不易,每节课都难能可贵,寄托着教育者们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与希望。但是如果沿用学科逻辑,将生涯课上成又一门“语文课”、“数学课”,那恰恰违背了生涯教育者们的初衷。

(三)师资的局限性

国内现有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师资如下。

1 校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