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4:15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博弈论
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交流乃素质教学之艺术,是师生增强互信之源头。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种交流频繁之时,代表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就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历史纠结,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交流更多的事倾向于单方向的,总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但却鲜有学生举手,师生间的交流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那么在师生之间,如何确立教学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以促进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师生间的交流互相包容、融合。多文化共生的年代,我们要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博弈必然带来思想冲突,进而不同思想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博弈也就是利益实现之过程,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必将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小小桥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手段
应当承认,师生间的交流的多元化和相互冲突,是推动教学关系前行的内在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担负着重要角色,现代教学关系实际上就是师生团结协作的结果,这种交流与思想博弈,是实现师生间交流的有效途径,也使的交流更加富于生气。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母语的特点,师生博弈的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科是相当,差距不大的,也许在英语教学中,源自学生对英语的生疏,师生间的交流往往缺乏有效途径;而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因智能水平制约,与教师的博弈同样存在困难;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师生博弈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而现有交流合作模式仍过于滞后,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手段仍然过于单一,课堂教师说,学生听;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生深层次的教学实践交流,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多方位需求。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全新追求,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应基于日渐加深的教学实践交流,因地制宜,利用好语言、动作、肢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重新调整,为素质教学大潮中的发展壮大探索总结出一条全新之路。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师生进行换位思想,让学生讲,老师听,看看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思考
素质教学“暖春”时代的到来是对师生博弈价值观一致的宣扬,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因而可以说,素质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博弈的协调和平衡,反过来也就是,将价值观的机制引入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软实力的比较,让师生参与教学博弈,这也是实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推出自己的教学产品,教师就必须基于学生需求,不仅设计出让学生满意的、容易接受的教学产品,更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作为师生间的交流载体,素质教学的实施,有责任更有义务,创造师生博弈平台,为包括初中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增强互信从源头上提供保障。师生之间应借助素质教育这一契机,增强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让教学朝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以教学交流缔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之花,以为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供全新范例。
结语:纵观师生间交流的发展历程,到现阶段,其博弈的专业化特征非常明确,但其专业化的成熟程度还较欠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博弈框架应基于整个教学文化融合,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专业水平、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使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下的师生间的博弈已辐射至多层面。就个体来言,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身逐渐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不断提高,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发展,为创新师生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辉.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2]小米.无处不在的博弈论[J].中文自修2008年10期
[3]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转,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禁固学生思维发展的不良现象,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现代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教学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新人。所谓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察人之未察,发人之未发,提出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独到见解的思维,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创新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整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各学科中,只有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创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好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愚公不搬家呢?此外,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同时将问题拿来师生共同讨论。而且还可因势利异,再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愚公精神在今天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在学完《事物正确的答案不只一个》一文时,让学生互相讨论如何多方面寻找事物正确的答案。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主题有更一步的认识。其次,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要快且灵活,不拘泥,不死板。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疑,在疑问中培养创新
疑是思之源,思是知之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累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来发挥创新的潜能。我常对学生说:“老师喜欢敢于提问的学生,更喜欢把老师问得无话可答的学生。”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班中部分大胆学生提问的兴趣,再在他们带动下,教师给予鼓励、启发,使多数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的认知需要,并具有进行探索这个“为什么”疑难问题的愿望时,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思维发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作用;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相关教学活动,对教育主体的态度、情感、观念进行引导,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很强和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学科,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下的产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改中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充分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和个性化发展。
情感教育根据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文本,挖掘和解析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S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的加强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根本要求,新课改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保证学生在知识、思想和情感上的协调发展,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初中生在这一成长阶段情绪上的波动较大,自尊心强。因此,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组成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组成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文本三个方面,教材中情感因素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语言文字、形象进行进行情感表达,一种是在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文本教材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情感素质、魅力方面的表达。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反应。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注重融汇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在对挖掘解析文本教材的基础上,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景氛围。将情感融入到教学模式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以画面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教材的领悟,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感官来建立情境联想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体会,朗读方式要优美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加强学生对节奏、语感的把握,将学生的个人体会、领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和揣摩文本教材的情感。总之,情景环境的创设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教师在激发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领悟的能力,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互动,会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调动。
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情感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为情感教学建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为情景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在画面、图片、声音等表现形式上,能够冲击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客观的情感。而且借助图片、视频展示教学内容更容易使学生建立生活联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会更佳。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加深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不像自然课能够进行实验,也不像社会课能够进行调研,但是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地观察、沟通,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立体式形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来源更真实。
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47-01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仅仅要求会读会写,还要会说会用。拥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及深厚文字功底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得更突出,在社会中更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应用能力概述
“语言应用能力”暂时没有明确的定义。语文应用能力应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它表现在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有相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在语言上有逻辑与组织表达能力等表现。语文应用能力需要在语文教学与实践活中逐渐形成并日渐提升。《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有写到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都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主要要素,概括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累积与训练才能获得。
二、当前初中语文数学中对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应试教育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被限制,学生的思想受到桎梏,在阅读与写作上表现得循规蹈矩,甚至出现一大批学生文章同一思路,如同一个机器制版,没有创新性可言。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传统的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与“学”没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45分钟的语文课程,教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的讲解,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自主的思考,使得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能发挥。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授课形式的过分关注可能致使授课内容尝试的缺失。如以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授课形式,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现了部分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对知识没有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其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求知、探索能力的提高。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的同时,未进行探究性教学,致使应用能力不高。
三、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听力能力培养 。听不仅仅表现为识别他人说话的能力,更要做到对他人语言的理解。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能力,也是培养“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基础。听力是在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整合,理解他人的思想,才能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抓住听课的重点。例如,在语文课堂一开始,通过导语的设置,带有情感、抑扬顿挫的课文朗读,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在渐入佳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充满吸引力的教学语言抓住学生的听觉感受,能使学生深入课堂之中,进而使他们的听力能力得到锻炼。
(2)说话能力培养 。说话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掌握的能力,说话的能力是在社交中情感表达、思想沟通以及信息传递等实现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改变学生不敢讲、不想讲、讲不好的状况,通过生动的课堂环境营造,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内向羞涩的学生敢于开口、外向的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诸多有意思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积极的评价与表扬提高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3)阅读能力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能给人们带来正确的审美观,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与训练,通过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顺畅。例如,教师可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对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等广泛涉猎,以健康向上、知识丰富的内容鼓励和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通过对报纸、网络资讯等的浏览,对全球热点与社会民生现象进行关注,使学生眼界得到开阔。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在实际应用中熟练掌握与应用,能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方式。
(4)写作能力培养 。电子邮件、总结、报告都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表现。写作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以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出发,以实用为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将有对象、有目的的写作作为训练重点。如对某一流行词汇进行感受的表达,使学生对写作认知得以提高。应用文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能力的一种挑战。初中语文教学对应用文的训练应进行重点关注,鼓励学生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各种如简历、个人总结、申请书等应用文的写作,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力。
综上所述,语文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四大模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各个模块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在顺序的安排上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对各个模块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课堂导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促使导入环节的多彩,使课堂导入一下子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新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教学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感性思维活跃,而理性思维相对不足的特点。它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材料,能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生动形象的知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授《木兰诗》这一课时,由于人物历史相隔久远,因此,在课前我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花木片的各种资料,如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并通过多媒体制成了优美的课件。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太陌生。通过欣赏关于花木兰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以一种直观感性的形式切实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和柔美,体会到了作者对木兰的赞美。这样,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个体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所选内容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对于学生思想的提升、情感体验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语言优美,仔细研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生僻字、学习一些语法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中心意思。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文章文字的了解,进一步领会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思想和见解的独立个体。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各自的情感体现,达到对文章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采取一种语言描述,简单学习一些语法、生僻字,单纯剖析文章段落的简单处理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设置一些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中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意境,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平白枯燥的叙述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种符合文章内容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文本中描述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内容,从而获得个性体验。
三、多媒体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的迫切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教师枯燥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情景,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大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它可以通过搜集到的图像资料,以一种动态的、感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突破时空限制,给学生创造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教材中的优美作品,作者通过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本身也蕴含了一些优美的意境,使学生能根据文字描述去想象蕴藏在其后的意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对话理论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7-01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中心。这意味着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话、合作和沟通。对话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对话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教学可以通过对话,对话是一种态度、观点和精神,是哲学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是学习和教学这种形式的合作伙伴。
在对话理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权利。对话理论不只是专注于对话或沟通,而强调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接受这样的观点,并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对话理论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正确使用对话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对话教学,加快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方法,教学对话可以摆脱语言障碍,有效地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方便、更快捷并富有成果。
一 对话理论简介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是第一位开展对话理论的研究者。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其他人交流是它的前提。巴赫金的理论虽然没有涉及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巴赫金探索“对话”,“对话”这个词开始被重视,并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大卫・波姆持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意义。在大卫・博姆的对话理论中,对话是一个纯粹意义之间的流量,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界限。他强调对话者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最终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了“对话理论”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哲学的对话”的概念。他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对话理论的核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是对话理论的首要条件,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最显著的特点。20世纪以来,布伯的对话理论对教育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对话理论研究开始得很晚。对话理论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部门的响应。对话理论的本质是平等、民主、沟通、合作和互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需要有一个真正全面的对话理论。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后,教育部门推出了对话理论的研究。但在中国纯粹的理论分析很少,强调教学实践而不太注重对对话理论的研究。
二 对话理论和语文教学
在这里,谈论的对话不是一个特定的交际形式,而是一种连接人们的社会关系。将对话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诸多努力。首先,教师必须知道,对话理论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次,对话理论的主题类型可分为引导型和争议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刺激双方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此外,教师选择的主题应该与初中学生的生活接近。一方面,这些话题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个人兴趣。最后,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话理论设计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确保对话理论的环境良好。进行教学的地方、教学设施、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都必须是良好的。第二个步骤是引入主题。主题是对话理论的中介,有趣和创新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组织学生享受教学的过程中。在此步骤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课堂有序。在课堂上,组织者应使学生积极,但也应控制教学活动。第四个步骤是做一个总结的对话理论。教师需要反映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合适。
总之,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话理论可以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促进相互了解,并帮助完成语文教学改革。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话理论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本文只谈到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囿于笔者的学识和经验,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马瑜.妇女教育与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之兴起[J].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运用统计科学的系统、控制、信息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右脑智力开发及全脑学习理论。初中语文的学习侧重于语言的应用和内容的理解,多媒体的使用将音、图等多种元素加入课堂内容.既丰富了课堂的气氛,也打破了语文的枯燥,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色彩的辨析,对美的诉求,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实现了理性材料与感性材料的相结合。
2.先进性原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多次进行课本的重新调整,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潜在的课程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格局,形象化认知多学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可操作性原则。在语文课程安排中,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针对于个体的记忆特点,学生的高度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高度集中地有效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规划重点内容,且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可以扩展知识量,具有可操作性。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很多学生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尤其是步入初中后,语文课程内容相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增加了难度,有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无法投入、厌学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上稍作改动,运用多媒体改善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态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将以往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动态展示,将偏于理性的论述变为感性的直观展示。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例如我在讲授《孔乙已》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同名的电影片段,将孔乙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无论是自恃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的迂腐,还是“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亦或是“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态,学生都能从中直观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底层文人地位的低卑、性格的迂腐以及难以名状的不可救药。这样的教学形式远比教师干巴巴的口头讲述要生动得多,比教师生搬硬套的讲解要省力得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还能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中所倡导的“在乐中学”。
三、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点
基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广泛吸取了各类艺术手段的长处,如绘画的形象,音乐的美感,电影电视善于表现过程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现代化手段下,可以把抽象的具体化,模糊的清晰化,不可重复的反复呈现,罕见的变得常见……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受众真正达到三位一体。具体来说,具有如下优点:
1.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使传统的学习环境变得丰富、轻松。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可以渲染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在更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老师教《骆驼祥子》一课,用一段视频呈现烈日下黄包车夫的艰辛生活,对学生理解祥子的生活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2.提供学生探索的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活力与创造灵感。
3.强化印象,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材料可以反复呈现,强化学生的感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及思维特点,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软件,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尤其是现代E-learning的迅速发展,使得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更上一层楼。
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既是对语文课堂传统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新时期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趣味十足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学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多媒体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知识的引导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颖.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