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融信托论文

时间:2022-06-29 08:00:45

导语:在中融信托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融信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公共租赁房;融资模式;G-REITs

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难在短期内回收、资金回报率低等特点,决定其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然而,政府相关机构复杂、财政资金审批流程过多而导致的低效率和低回报率一直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面临的障碍。同时,单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远远不够,还需要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但在实际情况中,公租房的信贷大部分来自于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却按兵不动,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公租房银行信贷模式从商业性银行的角度来说,其收益和风险是不匹配的。一是我国公租房的融资体系不完善,公租房的产权不能以贷品抵押给银行。二是收益率较低。由于公租房的公共保障属性,目前的收益率定在6%―7%,贷款利率较低,同时依靠租金作为还款源存在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公租房贷款对于商业性银行来说具有较大的风险。三是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收期过长,会长期占用资金,让企业无法承受,特别是近两年,国家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抑制房价,出台了各项政策打压房地产,房地产资金链紧张。四是退出困难。如果政府能够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退出问题,相信即使无利可图民营企业也不会排斥加入公租房建设。因此,我国如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将政府与市场结合起来,开辟其有效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具体的解决的路径,是通过G-REITs――政府主导下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来实现的。它是指以政府或国有大型房企为开发主体,通过公共租赁房建设运营计划,吸引设计资金参与公共租赁房投资,将融得的资金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及物业管理的融资方式。与一般的REITs不同的是,这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在REITs的设计和运营过程中比较大程度地发挥政府的各项支持作用,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

公共租赁房具有天然的公共品性质,因此其开发运营应该以政府为主体。与此同时,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成为开发主体,因为其本身的经营管理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政府干预的特性。以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租赁房G-REITs,将会大大增强其信誉度,对国家政策的执行能力也会较强,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资金的保障。从具体操作上说,可以以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为共同开发商。既可以体现政府意志,又可以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避免过于浓厚的政府色彩。除了成为公共租赁房G-REITs的开发主体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应该对公共租赁房的开发和运营进行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以提高公共租赁房的收益率。

具体操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土地观念,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其重点是规定土地供应的流向――土地资源应该进一步向公共租赁房的供应倾斜。第二,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一是政府应该不断提高资本金在建设公租房总成本所占的比例,降低公共租赁房需要向社会融资的资金缺口。二是,应该同时对公共租赁房进行供给补贴与消费的补贴。第三,提高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在构建G-REITs过程中的税收减免,审批支持;也包括构建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公共租赁房G-REITs上市流通;还包括公共租赁房G-REITs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见,要多元化地利用公共租赁房,将公共租赁房与商业房产打包集体融资,以提高其复合租金收入,从而提高其上市后获得的投资回报率。

当然,在解决好建设融资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欲速则不达”。建立公租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虽然融资为其建设过程提供了血液,但只有后续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保证血液循环的畅通。因此,公租房的建设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由于目前我国公共租赁房的起步较晚,成熟的经验较少,目前其融资模式的运转效果和缺陷还未很好的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和大量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瑾,李芊.公租房建设中融资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2)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及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模型及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资源理论;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

受益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人民币增值等利好因素,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1995年到2004年十年问,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至2006年,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水平达到了17.5%。2007年上半年,国内各大中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着高速增幅。然而,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具体体现在:

一是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占总收入比重仍然偏低…(见表1)。

二是中资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普遍偏弱,很多外资银行的业务内容至今无法纳入中资银行的运营范围。我国目前只有数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类、汇兑、类和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低附加值传统中间业务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左右;盈利性相对高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覆盖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而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数千,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套利为风险作保证处于领先地位。

一、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优势分析

在当前银行利差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国内外银行在中问业务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已经达到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12.86倍。其中问业务竞争优势成因主要基于以下资源配置状况:

(一)宏观环境方面

1.在中国,外资银行在税收和业务方面享受的优惠远远超过国有背景的中资商业银行。例如:在税收方面,中资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70%左右,而外资银行只有30%。

2.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定价方面灵活自由。政府监管环境宽松,各商业银行主要根据产品成本、市场竞争、客户关系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地区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二)微观环境方面

1.具有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管理人才(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和业务经验。很多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都经过国际培训,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国际最新信息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通过电话热线为客户处理日常账户交易和各类咨询。

2.在管理模式方面,外资银行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可以说,他们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而且,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的方法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经验及做法发展起来的,完全适应在全球统一规则下的管理要求。

3.外资银行母行大多是历史悠久的全能银行,拥有全球性业务网络,业务经营范围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具有在中间业务管理领域长期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成套、成熟的中间业务产品线。其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可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二是可获得范围经济的好处;三是具有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优势;四是可获得信息优势;五是可减小经营风险。

4.外资银行具有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开展经验。网上银行服务、电话银行服务这类新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具有极大的取代作用。放眼国际,全球网上银行业务量已占银行业务总量的50%左右。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现引入基本SWOT矩阵对中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归纳。并列出相应的基本整合营销竞争战略模型(表2):

总体而言,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差距主要体现在:营销理念和客户战略、中间业务产品丰富度、以并购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经营这几方面,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意向态度方面的差距,而后才体现为职能活动上的差距;因此,银行的营销规划越来越表现为整合管理和高层运作,显示出与战略管理趋同的趋势。

三、基于资源的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整合市场营销战略

目前中资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整合营销系统的初创期阶段,其总体特点在于:银行希望快速形成中间业务产品营销系统,重点在于对产品销售商的选择,关注的是营销系统成员中间业务产品销售能力。结合前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基本SWOT整合营销战略分析,提出如下对策。

1.将实施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核心工作来开展。中间业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鉴于当前我国发展中间业务时间短、经验少,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全社会成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是中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在宏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全力争取国家的宏观政策资源支持。首先,推动行业监管部门调整、完善、出台有关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并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其次,完善行业协作机制,加强同业合作甚至鼓励兼并;再次,要求完善对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最后,充分利用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在大型公共项目开发贷款的发放、征地赔偿款的留存、行政人员各项经费的存放等涉及公共权力的各方面占据有利的地位。

3.加强向外资银行学习、合作,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绩效与成本管理模式促进经营方式、盈利增长模式转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投资理念、财富管理工具以及操作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可积极开展全方位学习;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可利用外资银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拓展其国际业务,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建立一个责任分明、管理严谨的专门中间业务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该机构负责制订长期目标和发展策略,协调各部门、各项业务间的关系,实施统一领导、决策、指挥、协调。

5.加大投入抢占市场份额,以高成本换取高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中间业务的发展正处于成长期,各银行正面临市场布局的关键阶段,对市场份额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因为没有了市场份额,所有业务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将丧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6.推行集约化的重点市场区域选择策略。在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京沪深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重点市场的快速成长,凭借不同市场区别对待的策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7.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首先,针对公司客户.集中力量维系规模较大、年销售收入较高的公司客户,力争在此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次,通过与公司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针对个人客户,先从中间业务中的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创新业务寻求突破,为其提供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并逐渐对下游市场进行渗透。

8.中资银行必须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基础上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类中间业务产品或服务。核心服务是指那些可把某银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分的具有专有性、异质性、不易模仿性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流程,因此,核心服务类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更有战略意义,它是各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

9.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优化对中间业务营销系统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其中主要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优势、差异性竞争优势、目标集聚型竞争优势、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等方面。

10.对跨行业合作进行战略升级。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十余年来的积累,发挥自身的网点、品牌优势,与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就关联性强的金融业务开展更为紧密的跨业合作,跳出单纯的模式,合作进行产品开发,体现出捆绑销售的优势。

11.开展部分非核心中间业务外包。它既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又能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应对不确定性最为有效的营销战略,中资银行可借此形成中间业务营销系统整体竞争优势。

第3篇

关键词 信用担保 法律制度 中介机构

一、背景

资产证券化是世界金融领域中的重要创新。它不仅在宏观方面改善了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了由于搜集信息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在微观方面它能够增加长期资本的流动性,有效的解决了商业银行中长期存在的短寸长贷的矛盾,并且带来了新的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收入新增长点,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此外,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为不同风险偏好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更为广泛的市场。而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标的的证券则格外引人关注,它在历史上一直风靡,占据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却又在金融风暴中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开始于美国,并在八九十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在美国市场上,发行总量从1985年的8亿美元,到1992年的1888亿美元,平均增长了157%。到1997年底,,全美4万多亿美元未清抵押贷款余额已经有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1999年,MBS市场更是首次超过了国债市场规模(3.28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证券市场。之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继续发展,到2007年,抵押贷款余额达到GDP的105.17%,MBS市场也随之在不断扩大。

在我国,由于金融起步较晚,金融体制不健全,市场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金融创新产品一度缺乏,直到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才推出第一只MBS—建元证券。之后又不断有银行推出此类产品,如国开行发起的“开元2005—1”和“开元2006—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兴业银行发行的“2007—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建设银行于2007年再次发行的“建元2007—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就其规模和发展来看,远远不能解决住房抵押贷款长时间的积累和日益增加的贷款购房需求之间的矛盾。

然而,正待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时候,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刚刚起步的道路一个警示,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此类产品,事实上,出于审慎的态度,银监会在金融风暴后已声称暂停了资产证券化进程。在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多样化的方向毋庸置疑,而如何防范风险,有效管理等问题则日益突出。因此,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探究分析近年来MBS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历程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虽然较晚,但在金融和政府当局的配合和推进下,发展迅速,主要历程如下:

1、起步阶段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源于海南省三亚地产的投资证券,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以三亚丹州小区800亩土地为发行标的物,公开发行了2亿元的3年期投资证券;1996年,珠海市为支持高速公路的建设,曾在海外发型了2亿元的债券;1997年,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及豪升AB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ABS计划合作协议,成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项重要突破;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MBS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关注这项业务:2000年3月,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这是国内首次应收账款证券化,同年,批准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单位。

2、发展阶段

2002年,中国建设银行加快了住房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准备,它与德国施豪银行签署了合资合同等文件,筹建合资住房储蓄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合作引进住房抵押贷款引荐业务,并在上海成立了麦格理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开展以二手房市场为重点的住房抵押贷款引荐业务;2003年中集集团以海外应收账款为支持,发行了三年期的证券‘同年,华融公司推出国内首个资产处置信托项目;到了2004年,政府推动了证券化的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此后一系列规章的出台规范了市场规则,推动证券化进入实质阶段。

3、规范阶段

2005年3月21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促进金融创新,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于年底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41.77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30.17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之后不断有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2007年以来,包括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相继加入了发行资产支撑证券化产品的行列。截至2008年1月,全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总规模达到了410.26亿元。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审慎态度,银监会暂时叫停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得资产证券化进程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到2010年期间没有任何证券化资产产生。而银监会则强调暂停并非叫停,在危机的根源尚未探讨清楚,资产定价没有合适的标准的情况下,证券化产品投放市场后,价格波动会比较大,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一确定在当时引起热议,褒贬不一。但无疑使得大家看到金融创新在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同时,并不能消除风险,风险积聚后的爆发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更为恶劣。审慎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状分析与建议

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由于制度和技术限制等原因,目前我国的MBS市场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发行金额较小,流通范围有限,风险衡量和管理能力低,收益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SPV相对缺位以及担保和保险制度受到限制。鉴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促进多方位多层次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为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提供再贷款资金,外加我国住房需求的快速增加,更快更广泛的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是我国金融市场健全发展的必然之选。因此,根据上文的分析,为促进MBS市场稳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首先,要加快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是进行证券化的资金基础,没有相当规模的资产支持和规范的一级市场,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规模和风险控制就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发展一级市场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虽然近年来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还较小,2004年末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GDP的12%,而同期英国的比例为59%,美国64%,日本41%,并且呈现地理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具体的,我国可以采取适当降低首付款比例;在固定利率还款方式之外尝试更多的还款方式以匹配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变化;创造新的贷款品种满足不同需求等措施。(2)规范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运作机制。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规范的程序能够更快更稳的促进一级市场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发放程序,贷款合同等方面实行进行规范,施行统一的标准。(3)加快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全面衡量个人的信用历史,通过一定的技术性手段,建立合理的评估方法,科学衡量信用等级,以便得到具体的,具有可操作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参照体系。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在完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个人存款户的范围,利用目前身份证制度建立起个人基本账户编码制度,针对不同客户类别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进行较为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等等。

其次,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能够促进MBS市场参与主体和持有人的多元化,有助于风险的有效分散。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现行法律作适当修改,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养老资金和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限制,是这些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能够进入市场,增加需求;(2)鼓励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投资基金的介入能解决个人无法成为MBS市场投资者的难题,同时能更有效的进行资金分流,分散风险;(3)适量引入海外投资者,有助于引领和推动本国相关机构的发展。

再次,加快促进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1)在证券化发展初期和社会信用体系滞后的情况下,可以推行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机制,有政府或政府成立的专门性机构为资产提供担保。(2)加强保险业在MBS中的作用。保险业在促进MBS发行和流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保险业是非常欠发达的。促进保险业和MBS的融合即有助于MBS的稳健,又能够促进保险业市场的拓展。因此,应当鼓励促进保险公司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业务,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加快学习相关计量技术,设计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如除住房财产保险外,还可针对不同借款人的健康状况和信用状况相关的寿险和信用保险等,从而保证证券化资产的质量。

最后,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在促进MBS市场的发展的时期,应当修改《公司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与MBS冲突的条款,或者增加对证券化给予特殊豁免的条款。如关于SPV设立的问题,可以由政府出资或出面建立SPV公司,可以逐步使SPV的设立和MBS发行合法化,在“真实出售”上的问题,可以给予契约变更的确认和超额抵押特殊的豁免。但最终要在法律上构建出专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体系。除此之外,在相关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上给予一定优惠和特殊规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过新伟,王学鸿.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MBS)的思考.经济问题探讨,2009.

[2]王超.建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李沛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方法研究——我国应选择的模式、工具和定价模型.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龚望,黄绥彪.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商业时代,2009.

[5]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证券化信托.中国债券信息网.

[6]田青.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证券化的思考.财经纵横,2009.

[7]王芳.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8]崔佃光.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行性探讨.当代经济,2009.

[9]王化争,谈俊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比较及启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10]沈娟,向兰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流动性和风险机制.中国商界,2010.

[11]马华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2]陈晓东.近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4.

[13]颜哲,童陈香.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探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14]曹俊,吕德宏.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浅析.管理学家,2010.

[15]戴英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现代商业,2008.

[16]陈玉京.中美住房金融理论与政策:房地产资本运动的视角.人民出版社, 2009.52-70.

[17]高峦,刘忠燕.资产证券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237-26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政府融资;现状;建议

我国正处于“十二五”城市发展关键时期,对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城市建设融资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开拓的迫切要求。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掌握适用型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与融资策略,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建设事业的迫切需求。我们结合青岛市政府在融资模式与渠道方面的具体情况,对政府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地方政府融资理论分析

(一)地方政府融资含义

地方政府融资,即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地方政府融资机构为载体,为实现地方经济增长而进行资金融通的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融资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具有政策性,通过资金信贷活动体现政府的政策和目标;第二具有双重性,即无偿拨付和有偿借贷。无偿拨付体现在政府对贷款的无息或低息的补贴以及担保,有偿借贷体现在到期偿付本金;第三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即政府融资模式和渠道的多样化。

(二)地方政府融资作用

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使纯粹依赖政府财政收入的现象,发展为可以以适度融资负债的方式来加大资金投入,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将市场化的方式引入到政府建设领域,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形成了“政府+市场+企业+金融”的新格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工作重心和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宏观经济效益,是融资体制的创新。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现状

现在,我国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依靠地方财政、商业银行和政策性贷款三大融资渠道的融资模式。这一模式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融资渠道单一,发展不平衡

地方政府融资的三大渠道中,以商业银行贷款为重。据统计,地方政府融资的80%来自商业银行。具体途径就是承担政府建设的公司向银行贷款,政府为其提供担保甚至贴息。这种方式程序简单、易于取得。但是一旦还款出现问题,还贷压力就会归于政府。

(二)政府融资平台急剧增加

政府信贷规模迅速扩大,使政府融资平台也应运而生。据统计,我国政府融资平台超过4000家,融资规模超过8万亿,而在2008年,负债规模才1万亿元。政府融资平台的增加,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信贷增加,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增加。

(三)土地财政风险增大,急需监管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招标等转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获取收入,维持政府预算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土地财政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会滋生腐败,甚至会带来房产泡沫、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青岛市地方政府融资发展

(一)青岛市经济发展情况

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就是中小企业。2008年,青岛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 300亿元,同比增长15%。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的51.9%。目前青岛市正处于经济加速、城市化提升的关键时期,推动政府融资各方面改革,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岛市政府融资发展

青岛市近几年来针对自身经济特点,不断创新,摸索出一套适合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融资理论和模式。

1.融资平台为主要载体

青岛市融资平台承担了过半数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政府公益性项目是其主要投资方向,充分发挥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的功能。 转贴于

2009年青岛市确定了“三个平台”、“六条路径”的融资“组合拳”。三个平台分别为统借统还平台、融资对接平台、信用信息平台,其中最直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捷的就是统借统还平台,即组团担保集合贷款。该平台是针对信贷条件不足、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以政府出资增信、组团担保、统一借款、统一还款为手段。1-10月份,“3+6”融资措施直接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170多亿元,其中产业链融资130亿元、担保融资25亿元、解决过桥资金12亿元。

2.完善政策措施,为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早在2007年青岛市政府就出台了《青岛市实施办法》。该《办法》在财政、金融、担保资等方面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设施,并要求各区市也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置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目。

2008年10月底,下发《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创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重点解决“创业难、融资难、治费难、政务环境差”的“三难一差”等问题。

3.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对向小企业发放500万元以内的信用贷款和质押贷款新增余额,按2%的比例承诺风险补偿。同时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截至9月末,青岛市已设立1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16亿元,其中小企业、三农贷款占比达到83%。

此外,青岛市还通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方式为小微企业腾让信贷规模。通过举办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促进会、与中债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促进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去年前三季度我市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解决资金需求20.5亿元。此外今年以来我市有5家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达到48.6亿元。

四、规范政府融资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融资平台建设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商业银行贷款、国内银团贷款和BOT项目融资。这些模式普遍存在项目资本金不足或来源不规范、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和平台债务风险无法和政府及银行有效隔离等问题。因此,应该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引进民间资本及国外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规范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审查和监督。

(二)创新融资模式

政府应该尝试积极开展与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引导辖区企业与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扩展企业融资渠道。

1.积极发展各种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可由政府作为发起人或出资人,吸引商业银行、国内外投资机构、大型企业共同出资,完全采取商业化模式运作。2.设立城市发展基金,由地方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银行共同出资,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聘请专业基金管理团队主持日常投资管理,在控制投资风险和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三)加快金融体系建设

第5篇

摘 要: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嫁接金融学专业的基础上形成,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上,未能较好地体现投资学专业特征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卷调查,探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投资学;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82-03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40余所高等院校开办投资学专业,湖南省的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怀化学院等高校开办了该专业,该专业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及我国投资市场的发展过程孕育出的一个新兴专业。近几年投资市场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加之该专业创办的时间较短,如湖南农业大学于2009年才首次招收投资专业本科生,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累的经验不多,基本上嫁接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充分体现投资学的专业特征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设计更为合理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与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关的理念、学科分类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的总和,即“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几个重要问题[1]。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其发展状况。因此,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投资学专业是一门融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等各类投资决策和运作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是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2],在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应围绕该人才培养目标。

二、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投资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湖南农业大学投资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及部分毕业生,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为2015年5月份,主要调查对象为2011―2012级投资专业学生,第二次调查为2016年6月份,主要调查对象为2013级投资专业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校时间长,对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熟悉。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投资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质量以及就业前景的评价等。两次共调查了114名学生,包括2011级21人,2012级50人,2013级43人;男生46人,占40.35%,女生68人,占59.65%。

(一)专业教学内容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2人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合适,70人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同时有7人认为不合适,5人回答说不清楚,分别占6.14%和4.39%。不合适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投资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应理论和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调查的大部分学生热爱实践教学,很喜欢和喜欢实践教学的学生占总样本的85.09%,实践教学内容中63.16%的学生喜欢大概两个星期(2016年为一个月)的投资模拟大赛。但是目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环节相对缺乏。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虚拟投资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体现,其中社会调查、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由于教学条件欠缺,包括场地、配套设备等不足,这些环节多流于形式。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习计划,但很难落到实处,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也缺乏有效的考核措施,对学生投资实践能力提高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课程设置

培养何种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受到课程体系的影响。投资专业教学计划中高等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不包括选修课,下同)的比重为51.43%,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重为35.38%,证券投资学、项目融资、投资项目评估等专业主干课占总学时的比重不到15%。另外提供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等21门专业选修课,共720个学时可供学生选择。这一课程设置c学生的主观意愿存在一定差距,他们认为专业主干课所占的百分比应最高,平均为44%,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5%、19%、12%。大三、大四学生对该专业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具说服力,所以他们的意见应该作为未来教学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3]。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幻灯片、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工具、媒体或设备。投资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工具为黑板与幻灯片,这与学生的期望一致,63.16%的受调查对象希望黑板与幻灯片教学相结合。他们认为教学中幻灯片应是辅助手段,更希望的是教师能够生动地、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而不是把多媒体课件变成电子版教材。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师对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相关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当前教师在这三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但83.33%的受调查学生希望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认为案例教学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发很大的学生占55.26%,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实际多分析一些案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可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又可分为必修的和选修的理论课程,各课程根据性质的不同考核方式不同。必修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绝大部分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选修课一般以提交课程论文为主,少数选修课采取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实践课程多采用交实习报告和实习作业的考核方式。调查结果发现,认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安排不够合理的样本学生分别占23.68%、28.07%。虽然50.70%的样本学生认为课程论文有助于提升寻找资料的能力,25.35%的样本学生认为课程论文有助于理解课程知识,但30.99%的样本学生认为写课程论文效果不理想。样本学生也认为课程平时成绩的比重应有一定的提高,占总成绩的37%左右比较合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团体完成课程作业等课程考核方式中样本学生更喜欢开卷考试和团体完成课程作业,分别有50人、35人选择,各占样本学生的43.86%、30.70%。可见,目前该专业部分课程考核方式与样本学生所期待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五)专业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状况的满意度评价中,十分满意及满意的占54.39%,一般的占38.60%,5人回答不满意,3人回答说不清楚,分别占4.39%和2.63%,这说明当前投资专业学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六)专业就业前景

2016年大学毕业生有765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学生普遍认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要分专业来看,某些专业扩招规模过大,容易造成供过于求。对于投资专业,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持十分乐观态度和乐观态度者共77人,占67.54%,但也有32.46%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其中32人认为就业形势一般,有2人持悲观的态度,3人回答说不清楚。对于期待的就业单位,有13人希望是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有29人希望到银行工作,占25.44%;有41人希望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工作,占35.96%;有31人回答其他,包括媒体、企业的投资部门等。

三、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通过总结该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互相配合,只有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的加盟。社会对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高校内部学院(系)之间、高校与银行、证券公司、企业、政府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首先,应加强高校内部学院(系)之间的联系。投资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较广,如需要了解银行、政府或者证券公司等组织的生产经营核算知识,因此需要加强投资系与会计系、数学系、工程系等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加强高校与银行、证券公司、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联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参与为期6―12个月的实体投Y规划、操作过程。最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与导师之间应是双向交流,学生将学习、实习当中遇到的难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建立创新科研基金,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提高实践和科研的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术认证培训,如经济师、会计师、理财师等相关证书的认证,规定通过相关资格的认证可以获得相应的实践教育学分。

(二)完善课程设置

投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包括:第一,构建层次清晰、紧密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结合[4]。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样本学生希望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以便能更深入地掌握投资学科的知识。因此,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针对不同年度入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合理分配课时,减轻非必要课程负担,着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投资专业课程安排可以考虑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注重专业公共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习投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从第三年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置企业财务管理、期货与期权、公司理财等理论课程及相应的模拟训练。第四年第一学期,学生必须到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参与投资实践活动,至少获得6个月的投资实践经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某一投资类课题,他们必须具有解决某一实际投资问题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及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考评。最后一个学期就是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这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或者对某一个项目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投资规划。

(三)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离不开多媒体、视频、音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并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网络教学、慕课教学可以作为投资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将课堂上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放到网上,可以供学生学习、复习,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之间彼此批改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与投资学有关的课外内容,通过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选择题目,以团队合作或者个人完成的方式,查找资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对每一个学生的选定题目建立相应的教师评审团,学生成果展示后,由教师对相应成果进行补充或者评价。对于优秀成果,可以考虑投稿发表或者作为立项项目,进一步开展研究。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此外,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投资学方面的时事新闻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5]。

(四)实行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当前课程考核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无法考查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可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科学合理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应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个人表现等进行考核,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实践课程如投资模拟课程,可采用理论测验、上机操作、现场技能检验、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与平时学习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考核方式。选修课可采用课程论文、试卷考核、撰写调研报告等考核方式,也可适当采用开卷考试、团体完成作业(包括团队完成课程论文或者调研报告、团队制作一个多媒体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继坤,寇跃灵.国际化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博斌,曾伟.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探寻[J].昆明大学学报,2006,(1).

[3]钟苏,牟小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查问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匡远配,谢旭旭.台湾地区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5]吕佳.“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以吉林师范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5).

收稿日期:2016-07-11

作者简介:樊英(1984―),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Abstract:InfiveareaofChangshaCity,modernserviceindustryinYueludistrictisinthestatefallingbehind.Oninquiringintotheanalyticalbasis,thethesiscarriesoutanalysisontheproblemthatthereexistsincurrentsituationandtheircausei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sthemodernserviceindustrybasisconditioncombiningwithYueludistrict,anglessuchasformation,spatialdistributionbringsforward“onethreeareacirclessixtwosimultaneousstreet”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fromestate,drawtheoutlineofChangshacity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ingthenewpatter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isdevelopedbecomingconvenientthepeoplelife,thecornerstoneindustrystrengtheningthecityfunction,thetechnologicalprogressbeinginnovative.

Keywords: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spatialdistribution;countermeasureofdevelopment

1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次产业出现结构演变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服务业逐渐分离出新兴的服务产业,即现代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2],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3]。论文将其分为七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

岳麓区是长沙市5个城区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遗迹众多,高等学府汇聚,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将在长沙市区域创新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岳麓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2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06年岳麓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4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34.9:63.4。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现有商贸餐饮业、科技文教业、旅游业和一部分加工制造业。

根据长沙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和岳麓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岳麓区现代服业情况与长沙市比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方面比例明显偏低,远远落后于市内五区平均数值。

2004年末,岳麓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1141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1.4%。其中,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见图1)。在各个单位中,个体经营户为23402户,占全区总数的94%。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5个行业是:商贸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6.6%,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等。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长13.2%,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466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总和的37.1%。其中最多为教育科研为32003人,占58.58%。

分析发现,在长沙市五区中,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就岳麓区看,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GDP均超过全区总值50%,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支柱作用显著。

3现状问题分析

3.1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明显问题:

3.1.1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现代服务业中,建安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仅仅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带来后劲不足等问题。另外在服务业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

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发展,但相当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市场运作也不是十分规范。区内的很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1.2空间结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岳麓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溁湾镇商业圈,是岳麓区唯一具备娱乐、商业中心地段,对于岳麓区41万人的规模来说,缺乏区域性的服务业副中心,缺乏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3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规模企业

现有社区商业形式仍是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马路市场为载体,大部分属于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缺乏规模企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竟争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目前,岳麓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2原因分析

长沙市岳麓区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笔者从各个环节分析了造成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原因,绘制了因果分析图(图2),发现主要原因为产业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

4岳麓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分析

4.1优势条件

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个城区相比,岳麓区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4.1.1科技与教育优势

岳麓区范围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荟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级人才分布密度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智密区之一。全区拥有科技人员10万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确立了研究开发优势。岳麓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规划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如中南大学新校区已经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岳麓区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基地和各层次教育与艺术等培训基地。

4.1.2生态环境优势

岳麓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国内省会城市而言,岳麓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无疑属于第一流的水平。从城市气候来看,本区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这就为岳麓区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务、行政等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也为房地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商务、商贸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项目。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4.1.3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岳麓区是长沙的西大门,是长沙市通往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和湘西地区的主要通道,长沙汽车西站位于岳麓区。随着岳麓区和望城县所在的大河西地区的加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岳麓区经济地理区位亦日益突出。潇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银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扩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兴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矶大桥的开通和西北绕城线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岳麓区与湘江以东其他四城区的交流与联系。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中的2号和3号线伸入到岳麓区区,其中2号线在溁湾镇、财经学院、汽车西站和高新路设有四个站,3号线在湖南大学、师大南院和后湖路设有三个站点。岳麓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区域内溁湾镇、望城坡等商业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也为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条件。

4.1.4市治西迁的优势

继长沙市委市政府迁入岳麓区后,长沙市政协、长沙市人大也相继迁入岳麓区。市委市政府的搬迁为岳麓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银杉路、桐梓坡路、潇湘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为岳麓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也将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进一步繁荣。

4.1.5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

岳麓区拥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本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发展以自然风光和湖湘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可供开发。岳麓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发祥地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观。4.2劣势条件

4.2.1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岳麓区地处湘江以西,与河东四区有湘江阻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岳麓区一直不属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目前,与芙蓉区、天心区相比,岳麓区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业区,溁湾镇、望城坡等核心区的改造难度也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麓区的快速发展。

4.2.2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本区拥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这既是优势,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为了保护本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有关政府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线,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许兴建高层建筑。在岳麓山风景区内,也不允许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

4.2.3条块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关系不顺。区内有大量的部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高开区、大学院校、一些部属企业就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区中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条块分割长期影响着岳麓区的管理和发展,也制约着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4城区建设欠帐较多

岳麓区的主体以前为长沙市西区,后来望城县的一部分划入岳麓区。由于规划和发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带和区内一部分地方规划档次低,建设品位低,拆迁重建难度甚大。在岳麓区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老区需要大规模改造,新区则需要投入巨资来开发建设。目前,区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4.2.5缺少工业支柱产业

岳麓区原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望城坡一带的工业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岳麓区缺少大规模的现代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也缺乏工业名牌产品。岳麓区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

5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

5.1发展对策

5.1.1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服务水平。

5.1.2积极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配套发展专业培训、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促进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依托大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

5.1.4稳步推进金融、房地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培育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以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为重点,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积极扶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

5.2空间布局

5.2.1商务服务业

着力建设“一区三圈六街两带”的商务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一区”即溁湾镇中心商务区,范围东至潇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枫林宾馆,北至岳麓区政府旧址。以岳麓现代商业城及滨江金融商务带为重点,将其建设为长沙市商业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贸区。“三圈”即市治周边行政商务圈、大学城文化信息服务圈、望城坡现代商贸物流圈。分别打造为长沙市新型行政商务中心、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文化、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区,岳麓区新兴商贸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杜鹃路都市风情商业街区、桐梓坡路时尚休闲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业街、龙王港路旅游产业配套街、雷锋大道生态休闲产业街。发展分别定位为:政务、商务、商住项目集聚带,标志性国际街区,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务区,引领新城休闲经济“时尚特区”,融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街,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街,集饮食、体育、休闲为一体的配套产业街。“二带”即潇湘大道滨江产业带、环线生态产业带,分别定位为以滨江为主题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以生态为主题,集物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

5.2.2旅游业

加紧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一山一洲二区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发挥岳麓山在城市形态构架中的标志性作用,把景区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兼具“城市绿肺”功能的综合性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让岳麓山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在溁湾镇商务中心区内,设置旅游产品专卖区,发展旅游产品业。“一洲”即橘子洲风景区,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叶洲、无名岛四部分,创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全新的风景区,全国性标志性景区。“二区”指桃花岭生态旅游区、谷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旅游区、后湖文化公园,以水为依托,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5.2.3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文化强区”优势,建设“二心”和“二点”文化业发展结构。“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点”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长沙专业艺术学校、麓谷立体巨幕影院、图书音像交易城、动漫基地等项目,将建一个为集文化演出、文艺娱乐、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设音乐博物馆、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车电影广场等项目,将其打造为文化展览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中心。“二点”将建设岳麓区文化馆、岳麓电影城、岳麓区图书馆、大学城影剧院、长沙美术馆等项目,定位于为岳麓区服务的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创新产业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大学城、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技术园区。优先发展电子电信、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科技、高效益实用技术。在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术区域布局科技产业。其中,在麓谷国家软件基地、西城科技园内,布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5房地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开发潇湘大道、银杉路两厢,市治周边和环岳麓山地区。岳麓区房地产重点发展方向:(1)滨水临山高档住宅:以中高档临山、水景精品住宅为主,布置在潇湘大道沿线、岳麓山及咸嘉湖周边地带。(2)高档商务商住区:主要布置在区域骨干路网沿线和市治周边,引进国内一流地产开发商,建设精品住宅、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展中心。(3)学生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规划布点重点建设好大学生公寓及农民安置区,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李琪盖,建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分析[J].产业发展,2007,1:37-41.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立[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李江龙.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164):90-92.

第7篇

2007年受益于有利的宏观政策与需求旺盛的资本市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实现了平均49.79%的超预期增长。但是,通过深入地分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会计报告,不难发现高增长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第一,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净利差。2007年央行6次调高利率使净利差不断扩大,净利息差在银行总体收入中贡献率在40%以上。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中国银行为15.1%,建设银行为14.27%,工商银行为13.5%;第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甚至为负。据普益财富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3月共有115款银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到期,保本及非保本型产品分别为74款、41款。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原来宣传年收益能达到30%~40%,甚至更高,但是从2007年第4季度开始,股市风险暴露,这些理财产品收益开始下降,年收益达到10%的也不多见,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挂钩境外股市的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第三,2007年“短存长贷”结构调整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年内到期存款平均占比提高到59.4%,同比上升了6.7%,而一年内到期贷款的平均占比下降到59.8%,同比下降了3.6%。第四,银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尽管2007年各行成本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银行成本绝对数的增长也值得关注:建设银行增长38.11%,工商银行增长35.9%,中国银行增长24.24%。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

如何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银行在产品和制度创新、风险预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进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僵化

目前,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代替国家行使投资者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的是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国家独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该公司实施及执行国家有关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安排,不从事任何其他商业性经营活动。从长远来看,汇金公司作为政府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产物,能否有效解决一直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问题还不得而知。毕竟,汇金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产生、政策的出台、投资及监管一开始就打上了政府的烙印。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使得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只注重形式,缺乏深入改革的决心。表面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其内涵和经营机制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责权利边界模糊。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绝对控股,国家必然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进行行政干预,削弱了内控制度;其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二)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市场、信用、利率、操作、国家和流动性等多重风险。银行作为管理风险、规避和防范风险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第一,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工具。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计量和监测体系;对信贷风险度的衡量很难量化;对“短存长贷”增加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可靠地计量。第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对于推出的理财产品,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品风险评估和客户风险偏好评估工作,或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与客户沟通不够,风险披露不全面。对于一些中间业务、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估,银行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共享资源,没有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第三,操作风险与日俱增。一方面,频繁发生的银行巨额资金诈骗案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多种操作系统和结算平台的共存也给商业银行增加了操作风险。大、小额支付系统,联行往来及资金清算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存在和更新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银行企业文化不鲜明

长期的政府主导,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无差别化,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部分银行的文化多是“拿来主义”。企业文化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还处于照搬国外银行和国内其他企业文化的阶段,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二是认为口号等同于文化,可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文化不能被银行的职员所认同,因此不会形成全行共同的理念和操守,不可能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团队精神,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也缺乏促进作用。

三、增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深化产权改革。目前除了汇金公司,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其他内资股东主要是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中国华融、国家电网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国字号”的机构,它们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到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影响。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增加非国有法人股东及其话语权,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应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其次,明确汇金公司的职能。汇金公司作为国家代表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实行市场化运作。汇金公司还应该着力于研究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系统。最后,突出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地位。内部控制的级别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所以,内控委员会的设置应该隶属于董事会,平行于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关键环节,其重心应该是综合经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以及经营执行力管理。同时,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处进行全面稽审。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

(二)健全银行风险控制系统

针对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针对不同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分析与管理。如对信贷风险可以结合贷款五级分类法建立贷款风险移动预警模型,充分考虑各类贷款的增减变动及类别内部变动情况,计算出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第二,风险评估制度化。风险评估应该成为银行制度化和经常性的工作,将事前风险评估和事中风险监控,定期风险评估和随机风险检测相结合,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用。第三,更新风险管理内容。我国银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新的金融业务、工具层出不穷,交易平台及结算体系也处于新旧更替当中,风险管理应密切联系实际,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更新,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塑造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营造出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与银行发展高度统一。首先,打造银行“亮点”文化。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牌效应,而名牌则是通过文化的培育、渗透和打造而成的,因此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加强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通过形成“亮点”文化促进全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融合。然后,建立内控文化。内控文化更多的表现为银行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内控文化建设,将管理意识、制度意识和法律意识根植于全员的思想观念当中,实现时时关注、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最后,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是宣传和渗透企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技能培训、法规培训、礼仪规范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员工对制度的尊重和坚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文化软约束和制度硬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尹毅飞,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2]赵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现代金融,2006(6).

[3]戴新华,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金融论坛,2006(8).

[4]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第8篇

关键词:非均衡市场 担保公司 商业风险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发展现状

(一)非均衡市场的概述

非均衡理论强调预期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暗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备的,搜集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行为人的交易不可能完全是均衡的交易,非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非均衡理论认为,市场是充满变化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无法确保每个企业家的行动均能增进市场协调。当市场过程中的经济主体彼此信息不对称时,必然行动计划不一致,从而导致非均衡。非均衡是潜在市场参与者所致,是市场过程的常态。

(二)我国非均衡金融市场的特点

1.利率管制。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总体上是受到管制的,在利率管制下,贷款利率不能揭示项目的风险,金融机构在不能根据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来定价其贷款的利率时,只能实行信贷配给,其结果就是一方面使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徒增,另一方面使银行信贷体系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降低,使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在匹配中出现不对称。

2.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一直是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企业融资结构的单一导致全社会投资杠杆比率很高,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并且直接融资体系中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经营风险小的债券市场落后于股票市场,衍生市场发展滞后,品种单调。这种特殊的金融结构体系,使得金融市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金融风险进一步向银行担保系统转移。

3.区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金融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中,金融资源更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金融效率进一步下降,另外,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发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经营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末,全国经营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同比增长57.2%,融资性担保贷款的不良率为0.8%,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但是,担保公司既是企业的债权人,又是贷款银行的债务人。在这双重的委托关系中,三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担保业的运营机制上看,担保公司单一的担保收入收益太低,无法弥补其风险成本,也就基本注定难以长足发展。因此,以担保作为主要运营业务的担保公司,必须与银行、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才能放大其投资担保收益。然而,实践中,经营状况较差的小型担保公司可能根本就无法获得银行授信,只能以自有资金运营,无法发挥担保公司应有的作用。

2011年,伴随着中小企业破产风潮的发生,担保业风险危机开始显现。其始现于福建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涉足高利贷而引发巨额坏账,随着危机的蔓延,厦门其他担保公司受到波及。国内几百家担保公司发现存在不同程度违规操作的商业风险。这次风险危机的大爆发,给整个担保行业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声誉风险,不少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商业银行纷纷提高了合作门槛。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的商业风险及其成因

(一)自身违规经营风险

首先,部分担保公司资本不实,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对于经营性担保公司而言,以资本金总额为主要构成的净资产额将直接影响到其商业担保的放大能力。按照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额的10倍。即,如果担保公司的资本不实,则其必将损害自身的商业经营能力,同时损害到被担保企业的利益。其次,担保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或动用资本金从事贷款及高风险业务。甚至,有的担保公司背离主业,以高息吸收存款后再从事放贷业务之类的高风险经营活动。这是一种严重侵权的违规操作。一经发现,必将引发难以弥补的声誉风险。再次,部分担保公司巧立名目,向被担保企业收取本应由担保公司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可按照动产质押制度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即,融资债务人给担保公司所交付的保证金,实际上是客户对担保公司的一种反担保措施。该类保证金的法律属性是特别动产(货币)质押,在设定该类质押担保后,担保公司应当专户管理,因为该保证金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客户而不是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所享有的权利是,在客户存在债务清偿违约行为时,且担保公司履行了对债权人的代偿责任后,有权以该部分保证金(即反担保质押)行使优先受偿权。

(二)关联交易风险

经营性担保中发生关联交易的主要策动者和实施者一般是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又可以通过相关协议控制或身份控制对担保公司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法人或自然人。同时利用两者的关联关系,一方为被担保企业,一方为担保企业,从而套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如担保公司的母公司,或家族性企业中夫妻或父子分别担任有关关联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情形。这样会对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并最终导致担保公司的信誉风险。

(三)被担保企业的违约和反担保清偿风险

当担保公司对被担保企业的事前调查,审核不严时,极易造成此类风险的发生。可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担保公司对被担保企业的保前审查并不能够深入彻底,同时对掌握被担保企业的保后信息缺乏有效的手段,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担保公司的代偿债务变成了实际财产损失,这类风险将严重损害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

其实,担保公司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的扶持和监管力度不够,被担保企业、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三方信息不对称,造成担保公司的收益与风险不平衡。如今由于担保公司的信誉危机,导致了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信用缺失,从而使担保公司的经营更加困难,如何缓解和控制担保公司的商业经营风险迫在眉睫。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商业风险控制措施

(一)进行业务创新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问题

1.突破担保方式增加权利质押。在开展担保业务时,可以灵活运用权利质押,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深入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农业、林业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其他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扩展业务范围。同时,将银行理财产品、保单纳入质押范围,利用和典当行的合作,尝试银行不接受的可交易产品质押,出具有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争取业务审批。

2.对接银行产品服务时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相关人员透露,银监会正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专项补偿机制。因此,担保公司可以建立一条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业务专线。这样在对接银行服务时才能在银担危机的困境下较容易通过审批。但是要仔细甄别挑选客户对象,针对情况繁杂、良莠不齐的小微企业,一是要和银行金融机构联合,互相推荐;二是主动营销大型批发市场、集群、各类园区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进行营销宣传,扩大业务量;三是寻找大客户的上下游企业,优中选优。

3.借鉴并推广河南的“厂商通”担保业务模式。“厂商通”业务是指集团财务公司作为贷款人对集团下游经销商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信贷资金专项用于经销商购买集团产品的非银行融资担保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节约融资成本,担保公司从调查到出具担保函往往不超过一周;同时,反担保措施简便,主要的反担保措施是经销商夫妻双方自然人、三户经销商法人联保;双方都实行优惠的担保费率。

业务的创新开辟了担保公司非银行融资担保新的市场领域,一方面实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缓解了当前银担关系的紧张,融资成本高涨的局面。

(二)联合重组并加大实力共建银担合作新途径

单个担保公司较难解决银担的商业风险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可以将多家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融合起来,建立一个综合性融资服务园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积极整合财政资金、银行、证券和信托等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担保资金,有力发挥各个市场主体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集合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以实现多方的共赢。

这种新途径服务优势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担保、引进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可以为该区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汇聚一大批银行分支机构、担保公司和投融资服务机构,将该园区的融资效应呈几何倍数放大,集群效应凸显;三是通过园区的融资优势和集群效应,大力发挥企业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可以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优势企业入驻,从而培育上市企业,扶持当地企业做大做强。

(三)政府扶持与监管并行

1.制定有利于经营性担保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议结合当前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修改完善《担保法》,使其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法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制度,财务的内控制度,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和分担,维权和自律、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促进担保公司有序和健康发展。

2.继续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担保公司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承担一定公共职能,风险高、收费低、难覆盖成本。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对担保公司资金、税收等方面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低收费、再担保业务、监督管理系统和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财政支持,逐步实现三年营业税免征的制度化,从而实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对担保机构业务开展设计反担保抵(质)押登记问题,登记机关要提供方便。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要对担保公司平等开放。

3.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与查询系统。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担保公司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担保公司试点,逐步建立在保和拟保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和数据库,提高在保和拟保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建立在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为及时了解担保业务发展情况,建议逐步建立担保公司统计制度和备案、年检制度,要求担保机构定期提供报表,为政策提供依据。

4.建立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力监管体制。落实【2009】7号文件精神,继续履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职责,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部门沟通协调机构,及时发现并解决担保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加强监督,保证有关政策的出台与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用担保业跟踪研究报告[R].2012(5)

2.刘仁武.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风险防范[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王兵.论信息非均衡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R].2011(12)

第9篇

关键词:准金融体系;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57-04

“准金融机构”类似表述为:“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及“类金融”等。近年来,随着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对冲基金等新型组织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准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金融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创投、担保、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交易所、小贷和典当七类新型组织一并纳入准金融机构的范畴,分析陕西省发展准金融体系的现状、问题,进而对陕西省准金融领域战略性布局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陕西省发展准金融机构的意义

(一)准金融机构是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力量。准金融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金融、金融市场衍生品、民间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功能、改善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省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正规金融形成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准金融机构是陕西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的助推器。以创投基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担保、小贷、典当、交易所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能够有效促进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力量。

(三)促进准金融机构发展,有利于解决陕西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准金融机构拓宽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效支持了“三农”发展,对陕西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14年,陕西省再担保机构累计为全省4569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担保业务;金开贷公司为103户中小微企业融资3.2亿元。

(四)准金融发挥聚集、辐射效应的潜力巨大。陕西省传统地方金融机构受制于政策要求,除永安保险以外均未实现跨区域经营。但是,准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则受法律法规限制较小,尤其是创投基金、互联网金融、交易所,能够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的资源聚集和业务辐射,在区域金融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对维护地区金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陕西省民间资本聚集无序、非法集资、资本抽逃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造成极大隐患。大力发展准金融机构,对于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提升区域金融业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金融活动的透明度,维护地区金融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准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目前,陕西地方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小贷、典当、创投、担保、租赁等准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陕西省准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有创投基金、小贷、典当、担保、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交易所等七大类机构,共计677家,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一)创投基金发展迅速。创投基金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手段和工具,是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重要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陕西省创司27家,在西北五省名列第二,资产规模增至36.69亿元,实现行业利润5612万元。全年共发起18起投资案例,位于第十一位,次于北京、上海、江苏、深圳、浙江等东部地区,位于西部第二,落后于四川(26起),高于重庆、新疆等地;投资金额649.72亿美元,位于全国第九,西部第一,略高于四川省,占西北五省的58.06%和73.65%。陕西省金融控股集团作为省政府的出资人代表,参与设立基金14支,基金总规模42.66亿元,其中创投基金10支,涉及循环经济、现代能源、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高技术服务、3D打印、新能源汽车、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

(二)担保行业初具规模。发展融资性担保行业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169家,注册资本金合计287.1亿元,机构从业人员2133人,在保余额690.5亿元;再担保机构1家,注册资本金5.421亿元,业务量累计达到253亿元,平均年递增187%。

(三)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当前极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具备门槛低、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陕西省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自2012年11月国华商贷和资商贷P2P平台成立以来,2013年成立6家,2014年成立16家,处于快速递增态势。目前,共计24家平台,在全国占比1.52%,在西北五省占比68.6%,迄今为止,共出现1家问题平台,其他平台均运营良好。其中,全国首家国有独资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金开贷”成立于2014年5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在陕西省互联网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形象。

(四)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缓慢。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改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在新常态下,对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装备制造、能源、科技等产业优势明显,融资租赁市场巨大,陕西省应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陕西省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早,但发展十分缓慢。1996年,陕西省第一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西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2亿元;2011年陕西省第一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宝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截至2014年底,总计8家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合计17亿元人民币,实际运营资产金额总计60.85亿元,其中外资租赁公司7家,注册资金153428万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0.41%和0.37%,占西北五省比重的50%和59.17%;金融租赁公司0家。

(五)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建设多层次要素交易市场,有利于提高陕西省要素定价能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迫切任务。近年来,陕西省要素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西部产权交易所、陕西股权交易中心、陕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陕西文化产权交易所、陕西煤炭交易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为代表的交易所(中心)共17家,占全国3.57%。其中,西部产权交易所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1亿元,2014年实现交易额19.49亿元;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注册资本2亿元,截至2014年底,共有托管企业76家,展示性挂牌企业319家,发展会员37家,完成非交易性挂牌企业股权转让交易金额1270万元;陕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成立于2014年5月,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目前日交易额达到5亿元,个人投资1004人,机构投资375家,居间商186人;陕西环境权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5月,注册资本金408万,2014年实现排污权交易额8537.51万元,交易量6974.86吨,实现营业收入342.39万元。

(六)小贷、典当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陕西省小贷、典当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53家,实收资本金217.19亿元,贷款余额216.63亿元,分别相较2010年增长了432%和556%,占全国的2.62%和2.30%,占西北五省的33.93%和34.02%。全省典当行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开业的典当行179户,比上年增长28户,典当总额23亿元,仅占全国典当累计发放金的0.6%,注册资本总额18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准金融行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竞争实力弱、行业发展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渠道受限、人才匮乏、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准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滞后。陕西省准金融机构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发展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陕西省小贷公司2014年末实收资本金217.19亿元,贷款余额216.63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80%和72.84%,是重庆的0.39倍和0.29倍,是四川的0.38倍和0.34倍;省再担保机构注册资金5.421亿元,未达到国家对再担保机构行业对注册资本(10亿元)要求,并与江苏(30亿元)等省份差距悬殊,无法有效保障担保风险分担和转移的作用。融资租赁公司仅有8家,全国已经达到2020家,发展严重滞后,对优势产业发展未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面临风险较大。准金融机构多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面临的风险较大,但受制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业务开拓难度较大的问题,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结构不清晰、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匮乏、经营管理机制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准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三)缺乏龙头企业,行业发展无序。陕西省准金融机构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在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贷、担保、互联网金融、典当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缺乏行业自律和规范,难以发挥集聚、协同效应,业务发展陷入恶性的同质竞争。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陕西省对准金融机构的重视不够,缺乏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相比广州、南京、成都等副省级城市,陕西省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创投、互联网金融发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如广州、南京、成都每年设立5000万元、3000万、8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补助、担保体系建设、担保贴息等,而陕西省缺乏相应的专项担保业发展基金。另外,对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也缺少财政补贴,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交易活跃度不高;在鼓励创投、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的人才补助、奖励标准、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薄弱。小贷等准金融机构的税负较重,要承担5.56%的营业税及附加和25%的企业所得税,相比上海、浙江等赋税减免地区,缺乏政策优惠。

四、陕西省发展准金融体系的战略目标

准金融机构作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对地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陕西省实现金融强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的重要举措。未来五年,发展准金融机构的目标是:

(一)扩大创投基金规模,力争创投基金达到30支,总规模达到100亿元,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挥陕西省资源优势,推进设立1000亿大产业基金。

(二)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为基础,健全区域要素交易体系,形成年交易额达到3000-5000亿元的大型要素交易集团。

(三)打造10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1-2家区域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互联网金融创新示范基地。

(四)重点打造30亿元再担保龙头企业,整合担保资源,组建50亿元的担保集团,为经济建设大项目、企业债提供担保。力争到2020年,促使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迈上新台阶,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400亿元,担保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力争放大4倍以上,为新常态下陕西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五)争取在3-5年内,培养100家左右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业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重点选择培育关天国际(延长集团)、中俄商飞、陕煤、陕重汽、西飞、工航、比亚迪、法士特、西电、秦川机床、宝信、金控等企业,努力促进形成10个注册基金过10亿元人民币、业务量过100亿元、财税贡献过1亿元的骨干融资租赁企业。

(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争取2020年,发展100家小贷公司、100家典当公司,发挥小贷联盟和典当联盟行业引领和规范的作用,促进小贷和典当行业的规范发展。

五、发展措施

(一)设立大产业基金。首先,设立千亿产业基金。整合200亿元财政资金,社会融资800亿元,用于投资陕西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转化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扶持地方金融发展。其次,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丝路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有关项目。

(二)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在省级层面,重点培育陕西省再担保公司,对省信用再担保中小企业担保进行增资扩股,使其注册资本达到30亿元,充分发挥再担保在增信、分险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整合担保资源,形成一个50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为大项目、企业债提供担保。在市级层面,通过各地市财政资金扶持、省级龙头担保企业参股,组建10个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大力发展一批中型担保公司;在社会层面组建100个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小型担保公司,针对特定领域开展专业化担保。在担保运作模式上,可借鉴安徽经验,以担保机构、担保联盟(集团)、银行、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担风险,形成政府引领、担保护航、银行跟进的担保联盟新模式,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担保行业规模和实力,促进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P2P、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众筹融资等金融信用中介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支持互联网金融开展活期理财产品、小贷收益权交易产品、债权资产包交易产品试点。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发起设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以满足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互联网金融、交易所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推进创新发展研究开发。

(四)加快建设要素交易市场。出台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专项政策,促进各类交易所发展。加快设立金融资产、公共资源、农村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小麦、棉花、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要素定价中心的形成,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崔亚丽,徐瑾.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9,(12):27-29。

[2]何一峰,江翔宇.准金融机构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上海保险,2011,(6):8-10。

[3]王永群,担保升级的安徽样本―力争到 2017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N].中国经济时报,

2013-10-23。

[4]王玉晨.对“准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监管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以陕西安康为例[J].西部金融,2012,(3):81-84。

[5]俞燕,中国准金融机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4。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Local Quasi-financial

System in Shaanxi Province

CHEN Hongxia

(Shaanxi Financial Holding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