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1:25
导语:在幼儿的音乐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09-01
1.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
1.1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概念。 "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它绝不是简单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让音乐教育回归自然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的本质。所谓让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自然就是让幼儿在自然中发现音乐、在自然中感受音乐、在自然中表现音乐、在自然中创造音乐、在自然中学习音乐。
1.2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来源。首先,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源于生活,产自于人民大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和演唱的,表现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是感情交流的媒介。其次,"原本性"音乐从音乐本身来说,他并不是什么大型的形式,也没有什么繁复的结构,只是提取的有关节奏、音响和旋律一些音乐的基本素材。
1.3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的。
2.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和音乐活动的观察记录,我发现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教育观念陈旧,以"教师本位"为主。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的。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更倾向于教师讲解为主,他们认为教师教什么,幼儿就要学什么,谁的模仿能力强谁就是优秀的。所以,整个活动课,教师都是主角,对幼儿的干预和要求过多,而幼儿自主参与、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难保证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2.2 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的陈旧制约了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优化,从而使幼儿的音乐学习处于一种枯燥的模仿阶段。特别是歌曲教学中,都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歌词--打节奏--学唱歌。幼儿园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上不够灵活、多样,以传统的"三段式"课堂教授方法为主,习惯性的以开头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或做一个律动或唱歌,然后教孩子新的内容,结尾评价一下幼儿今天在活动中的表现,而这些评价大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2.3 教育内容以歌唱为主,缺乏综合性。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并不重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而是把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等内容人为的割裂、孤立出来,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保证幼儿全面发展,使音乐活动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发挥。
2.4 忽视游戏、亲身参与和即兴创造的作用。在实习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们都忽视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即兴创造表演这一点,相反他们的关注点都倾向于音乐技能的培养上了。而且,游戏化的活动组织方式很少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所以对于枯燥的模仿的音乐教学幼儿缺乏亲身参与,这也直接导致幼儿缺乏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即兴创造了。
3.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启示
3.1 重塑"幼儿本位"的教育观念。为了唤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必须改变教师本位的观念,以幼儿为本,学习和发扬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强调的"回归人本"提醒我们幼儿是我们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心所在,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为幼儿服务的,这也决定了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而且也必须是围绕幼儿展开的。 奥尔夫已经明确指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人本主义教育者要求,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必然产物。而在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即在活动中只有采取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满足幼儿,使每个儿童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潜力,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和形成完整的人格,才可能使幼儿达到完满的人性。
3.2 提倡奥尔夫"原本性"思想指导下的"一杠子"式的教学模式。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杠子"式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此类音乐教学模式就是以简单且幼儿熟知的主题音乐旋律为活动背景贯穿始终,教师带领幼儿在主题音乐旋律的背景中自然导入,从而引导幼儿在自然、开放、轻松、流畅、整体的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习音乐。其活动流程一般为;自然愉快导入(在主题音乐旋律背景中引领幼儿任意即兴做动作)-自然倾听和感受音乐(由导入自然引导幼儿倾听和感受音乐)-自然理解和体验音乐(引导幼儿在自然开放中学习音乐作品)-自然创造和表现音乐(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和表现音乐作品)-自然延伸结束(随着所学音乐旋律在创造中任意做动作自由表现延伸到区角中)。按照此类模式展开的音乐教育活动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幼儿参与其中,始于自然,收于自然,必然会有参与的兴趣。而我们传统的"三段式"的音乐教学即导入-学习-复习三个部分界限分明,幼儿的音乐学习是块状的,幼儿自由参与、体验发现、创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甚至是没有的。
3.3 强调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的单一会影响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所以我们应强调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不要人为地将其割裂,单独地进行教学活动。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他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直觉的体验、经验获得,这是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的。因此,结合动作、注重活动的实际操作性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在行为方式上常常是歌唱、演奏和形体动作、舞蹈整合为一体的,这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4 应用"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引导下的游戏化、亲身参与实践的活动方式。幼儿教师可以大胆应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中以游戏化、亲身参与实践的活动方式。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且游戏是幼儿园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所以,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更能帮助教师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像奥尔夫提倡的教学方法一样,应注重体验、游戏为主,立足强调学生亲自参与。鼓励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大胆去想、勇敢去做,从音乐学习中得到美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案例1:《介绍小朋友》
用匀速的鼓点作为掌握节奏的标准,让孩子们遵守规则规则来说出他们认识的小朋友的名字。例:他叫金小小,她叫妞妞,她叫王小鸭,因为熟悉且带有游戏的性质,所以孩子们会很有兴趣地参与。但开始他们可能会时而快时而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就可以匀速说出小朋友的名字.而匀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老师用不同的乐器敲出不同的节奏,让幼儿根据节奏说出是谁的名字,例:敲两下XX、敲四下XXXX,孩子们会喊出相对应的名字来。他们非常兴奋,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老师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根据此类简单的游戏组织活动。
案例分析:这个活动中以游戏为主要方式,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幼儿的亲身感受的机会,并且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使幼儿能用具体的活动理解抽象的音乐和节奏。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简单易行的游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4.结语
笔者发现奥尔夫"原本性"思想确实能够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的某些冲突问题,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并不能作为一种万能方法,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不应当"神化"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一味的推崇。甚或错误理解奥尔夫的理念,粗制滥造,以致不能运用其提高教学质量,结果适得其反。应当正确学习、理解、融会贯通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髓,充分发展和利用该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奥尔夫,廖乃雄(译).学校音乐教材[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幼儿音乐游戏化是指运用游戏的设计方法以及参与模式进行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幼儿感观的心理体征以及生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感染幼儿。使儿童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实现全过程自由化,玩乐化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音乐教育的选择方式以及运用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思维能力弱下,采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发展,以感觉,触觉,嗅觉,视觉等形式形成对世界的认识。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模式,加强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以开心快乐的方式接受教育。音乐游戏在设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游戏意识,学中玩,玩中学,通过游戏的模式理解音乐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包括对于音乐节拍的认识,对于音乐审美的建立。也培养了儿童非音乐素养,包括儿童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纪律意识,表现能力等综合条件。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设计,设置色彩鲜艳的音乐游戏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儿童天生的表演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二、游戏策略的设计
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策略设计以儿童心理为基础,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学理念进行整个儿童游戏的设计,包括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乐感的培养等简单的内容,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我们一位有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对儿童游戏教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形式,是萌发儿童艺术情趣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关于《幼儿园工作规程》给出游戏活动的定义:“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力,整个音乐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自然紧扣、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游戏的设计好坏影响了儿童的成长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1、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阶段幼儿进行的音乐感知内容,花费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儿童知识教学。根据不同的音乐素材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采取角色扮演,才艺展示,心灵冲击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以及对客观社会的认知度。比如在进行《两只老虎》这首音乐的教学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小老虎的服装道具,邀请有表演欲望的小朋友进行整个音乐过程的表演,让游戏化的表演形式深入儿童的内心,掌握音乐的节拍以及韵律。《两只老虎》也是一首表演题材以及节奏感非常强烈的歌曲,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眼耳口鼻的遮挡动作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精髓。老师可通过启发示教育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不同角度的表演,明确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大自然的组成方式以及特点。此类动物性质的歌曲可以让幼儿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意义。
2、内容题材
儿童音乐游戏在内容设计方式上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儿童可以理解的事物作为素材蓝本进行教学。浅显易懂的歌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地理解老师教学的观念,采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具体的事物以及感观性比抽象的歌曲表达效果要好。比如,在《丢手绢》这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丢手绢的游戏环节,将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另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进行丢手绢的形式。当歌声停止时,拿手绢的小朋友将自己的手绢丢弃在另一个小朋友面前,另一个小朋友进行追赶,如果追赶失败,则进行音乐舞蹈的表演。这种游戏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理解。手绢道具的使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一,运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符合幼儿的对于歌曲的共鸣。同时,也可以在放学之后,与熟悉的小朋友在小区内进行玩耍,使音乐教育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都可进行。
3、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另一目的,每一首经典的幼儿歌曲包含了对精神素养的培养以及深刻的认识。引导儿童对于歌曲深层意识的理解,是培养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于社会规律的概念使得儿童从小就以一个守法公民的形象出现。例如,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中,描绘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顾。这个儿歌教育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孝敬父母的概念,培养对于父母的关爱意识,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建立一种感恩精神。帮助幼儿进行事物的理解以及信息的反馈。类似的歌曲还有很多,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中,通过对于雷锋精神的描述,引导儿童从小学习雷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儿童完整的价值观念。这首歌曲的抽象意识较多,帮助儿童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拥护党,热爱人民,帮助他人的观念。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进行玩具的分享以及关爱他人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与品质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局限于音乐乐理以及音乐节奏的培养之上,同时,也必须对儿童的价值品质进行长期的熏陶。
三、结论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出现打破的音乐教育模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带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真正热爱这门课程,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音乐乐理,音乐节奏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模式。老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策划时,应该明确以下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关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提升对美的认识。同时,也应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儿童的思想教育,提升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形成。
参考文献:
[1] 宫莉,许燕,刘永恒.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党史博采.理论. 2006(07)
[2] 巩庆华,史爱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培养途径探索[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05)
[3] 周儿.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音乐教育[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05)
[4] 雷作英.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6(01)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重要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开展对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1.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够明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要知道,幼儿教育的对象与其他的受教对象不同,幼儿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其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的目的性更强,应该认识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目的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各种有趣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幼儿分享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起到一个奠基的作用,而这种幼儿园音乐教育目的的模糊给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方法较为陈旧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依然沿袭着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音乐理论灌输与音乐知识强化依然大行其道,这显然与幼儿的年龄是不相适应的。幼儿正是心智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还处在懵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音乐教学的实施中,采用音乐知识灌式的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拔苗助长式的音乐知识化教学不仅不能让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相反还会造成幼儿对音乐的厌倦,不利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点说,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是对幼儿的一种折磨,这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是极其不利的。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是幼儿学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前教育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果轻视幼儿音乐教育,那么幼儿的素质教育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并且音乐教育本身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的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彼此关联、互相影响、相互促进,过分突出任何一种教育而忽视另一种教育是不可取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
2.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幼儿的动作与情绪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幼儿参与生活实践的极好机会,幼儿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身体的动作变得更加协调了,音乐的感知力也随着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地增强,在音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心智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丰富了幼儿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3.对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能力;节奏感;幼儿发展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上,是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音乐教育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和特点,还必须熟悉并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之间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所以说音乐教育不是单一性的,而应是多面性的。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呢?
一、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它可以与语言节奏、节奏乐器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能力的方法。因此在节奏训练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的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环节。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它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从而正确感知音乐的能力。音乐节奏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对音乐的表现力的感知,因此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地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歌曲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表现音乐的节奏,再在美的节奏性动作中来表现音乐情绪情感活动,培养节奏感。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觉音乐的情趣情感,感知节奏、节拍、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乐,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幼儿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
音乐视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等,都是在反复数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音乐欣赏、节奏音乐等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又将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掌握。
四、音乐教育评价也很重要
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存在两个问题:①为评价而评价。有的教师把评价看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好的评价结果。②以测试替代评价。我们常以“一测定状况”来反应幼儿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在进行音乐教育评价时,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不要在乎评价结果。教师的评价重点不应放在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而应看中幼儿的发展。为了发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我们尝试采用下列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1.教育评价的对象虽是个体,但评价时可以通过群体形式出现。以唱歌为例,幼儿可以单独演唱也可以邀请小伙伴伴唱、伴奏、伴舞。幼儿还可以拿出自己的“绝活”,进行个人音乐特长表演,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充分表现自我。虽然幼儿会因知识技能、经验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通过活动,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让幼儿既评价自己,又评价别人。因为幼儿在对他人做出评价的同时,能更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吸取、借鉴他人之长。
3.将单次评价与重复评价相结合。重复评价虽然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却能使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
所以,只有把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崔永春.《浅谈美育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华学术研
究》1998年
[3]许卓娅.欣赏活动,南京师大出版社,2005
[4]刘晓东.漫议艺术幼儿园的艺术特色,幼儿教育 2001、7-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吃饱穿暖,也不再是满足于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是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各种兴趣培训班,都是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寄予的深厚的期望,而音乐教育则一直是受家长的追捧,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笔者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点启发。
一、音乐教育和幼儿创造力培养概述
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自从 20 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传统艺术门类,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音乐教育,以此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巨大的,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的,笔者在分析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时,从三个方面论述,分别是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价值。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
音乐对于幼儿的生理价值,体现在音乐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幼儿使用自己的身体探索世界,认识有趣的物体。而且,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把这个好奇心加以引导,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音乐是幼儿可以从听觉感知到的有趣的事物,当把音乐的世界展现给幼儿的时候,幼儿能以新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音乐生动的音符结合幼儿充满想象力的头脑,会给幼儿创造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幼儿在创造性和想象性的音乐表征活动中,也能够体现自己的身体能力。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塑造非常重要,而通过音乐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心理塑造的一部分。有关学者提出的“幼儿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的思想,受到理论界的推崇。该学者就是皮亚杰,他把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心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幼儿的心理结构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幼儿先后经历了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才得以提高。反过来,想象活动也提高了幼儿理性思考抽象思维能力,这个复杂的过程使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到最高的阶段。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
音乐给予幼儿性格的塑造,使得幼儿可以在思想成熟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如果说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外在表现,那么,人际交往作为一种人必须的外在交流方式也受着思想、性格的支配,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受音乐教育的影响,幼儿慢慢的就可以用具体复杂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与他人交流,音乐教育给予孩子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音乐教育的塑造,幼儿的性格更加平缓,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随着日渐成长,不仅自己可以进行表达,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音乐教育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载体,理应承担起更多的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责任,具体到音乐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学校各领导首先应该在意识上对于音乐教育重视起来,在学校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课的形式存在的,而音乐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以随意挤占的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却经常被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所挤占,这使得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幼儿教育中,形同虚设。因此,学校应该首先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应当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之后,还要进一步付出行动,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以及教材设计上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教师上课应付、学生上课随意的状态,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并且学校要努力吸引优秀的音乐教师来任课,在教材方面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选定教材,在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都到位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对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方面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环,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格外重视音乐教师在幼儿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每个人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更短,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感受,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
2、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基础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选用能够充分吸引幼儿学习音乐的教材,应该以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幼儿,从幼儿生活、幼儿娱乐、幼儿学习等题材,才是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积极学习发达地区、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于教学方法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幼儿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在当前小班制的有利形势下,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幼儿,适当的深化音乐教育的内容,通过因材施教,充分的发掘幼儿的音乐素质,全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人人都渴望快乐,幼儿是人之初最纯净的阶段,天性使然,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他们快乐,他们就会积极的去做这些事情,而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以这种形式,寓教于乐。音乐可以给人来快乐,尤其是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此外还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和一定的鉴别能力的提升。音乐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并接受、喜欢上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歌唱活动或者友谊比赛等方式,或者利用当今先进的硬件设施,吸引幼儿对于音乐的关注。
(三)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笔色彩,音乐教育成为当前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的形式,从胎教开始,就以轻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身体成长进行有益的培养。在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也可以进行刻意的引导,比如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可以乐器吸引幼儿,比如钢琴、吉他等等常见的乐器,引起孩子的兴趣以后,可以视幼儿的意愿,继续培养。父母还可以在与幼儿的游戏、亲子教育中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听歌曲猜歌名,音乐知识竞赛,了解一些世界名曲的作者经历与创造名曲的背景,或者在孩子玩耍时加入一些背景音乐,让他们进行感知和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0前言
幼儿处于一个人最初的成长阶段,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所接触到的、所学习到的以及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都将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在这个关键阶段中,幼儿的教育主要以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且能够提升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幼儿音乐教育极为重要,势在必行。
1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慢慢地熏陶和感化幼儿的情感和心灵,首先,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情感熏陶,教师逐步的发现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其次,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道德品质塑造也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在儿歌的学习和传唱过程中,孩子逐渐明白儿歌当中隐藏的品质美德,然后联系实际学会了怎么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宝宝。最后,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孩子跟着老师的动作和模仿表演,幼儿的身体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音乐具有很大的帮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科学家说过,刺激和反应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老师给孩子们上音乐课,让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享受了音乐的美感,当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孩子们会手舞足蹈,身体跟着晃起来。此时幼儿们学到了音乐的学习技巧,体会到了音乐的美感。有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会在学儿歌的时候教会孩子们一些舞蹈动作,让孩子进行模仿,此时幼儿在受到多方面的刺激时,在多方位的学习刺激下,大脑血液循环快速,孩子的智力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1.2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在上音乐?n时,孩子不仅要嗓子发出声音,有的时候孩子们唱歌唱着唱着就手舞足蹈起来,身体也跟随着音乐跳动起来,所以进行音乐教育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会在教儿歌的时候进行游戏,比如在教《丢手绢》时,老师让孩子们同时进行丢手绢的游戏等等这些都表明了音乐教育不仅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在又蹦又跳中还让他们的身体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1.3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
起初儿歌的传唱让孩子学习到歌曲中的一些知识,还让他们懂得了音乐的学习技巧,当孩子们逐渐体会了儿歌中蕴藏的品质时,他们就会产生联想。比如《卖报歌》体现了孩子们要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主义精神,当孩子领悟到这些后就会和自己现实生活进行联想,然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树立榜样并向卖报小哥学习。因此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品质发展,有利于幼儿的人格建立。
2幼儿音乐教学方法探究
2.1以游戏的形式组织音乐教学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带着兴趣去学习音乐能够起到很大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以上课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音乐,刻意地灌输音乐理论和音乐的表演技能,对幼儿音乐教育而言,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注重幼儿音乐学习的体验性,激发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全方位地体验和感知音乐带来的快乐,让幼儿自发地融入于音乐之中。
2.2根据音乐歌词内容,创设音乐情景
幼儿园里,幼师会根据音乐歌词内容,创设音乐情景,让孩子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歌词内容以及歌曲表达的情感。其中创设音乐情景包括是无道具、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和跳动变幻的场景布置等让孩子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中去体验、去联想,把孩子的审美体验推向。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活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对幼儿采取身体动作教学来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在学习音乐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够很好的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领悟,所以孩子们喜欢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喜欢用动作教学,让孩子们在动作上感受音乐,孩子们在模仿的同时,自己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老师对幼儿采取身体动作教学旨在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让孩子能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快乐。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力 音乐教育 方法和手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1-01
在艺术的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最能够激感的,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因此,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美感,同时,也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幼儿今后的健康人生培植动力、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孩子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具有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得尚未成熟。因此,总结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音乐教育必须面向每一名幼儿,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反映了人们在教育领域内要求实现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共同愿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应以此为目标,要促进每一名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要符合以下特点。
一、每一名幼儿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文化的能力和权力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教授在他的早期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曾经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同样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幼儿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幼儿的音乐潜能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幼儿的音乐表现时,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例如,一个孩子在歌唱时音准把握不好,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没有音乐才能,也许他有着出色的节奏感;一个孩子在学习舞蹈时动作做得不够优美,也不意味着他一定就缺少音乐天赋,也许仅仅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
二、了解每一名幼儿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必须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入地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为每一名幼儿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师如果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那么,他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不可能做到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满足幼儿各不相同的发展需求,而只会从教材出发,单纯考虑怎样以教材为中心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怎样以促进幼儿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目标,也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以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幼儿发展
音乐学习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124―01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儿童的素质教育,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基于此,本文就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
一、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特色
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的刺激是全方位的,这比较适合幼儿认知的无意性特点。内容和情调健康的音乐会对幼儿产生良好影响,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幼儿在园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时机。笔者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即科学选择一些性质各异的中外经典童谣、名曲,通过幼儿在园的每阶段活动,如在游戏、午餐、午睡、散步、起床、离园等各活动环节中播放,使园内或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着音乐。让幼儿一入园便感受到音乐教育的气息,从而产生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快乐度过在园的每一天。
如,在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在幼儿排队时,用《火车快飞》的音乐,然后幼儿迅速变成“小火车”。教师说:“快,我们的火车要开了。”幼儿立刻就排好了队伍,在以后的排队活动中,教师只要一弹这首音乐,幼儿就会主动上来排好队伍。接着用“铃儿响叮当”音乐,让幼儿听到这个音乐就朝前坐好,跟着音乐拍手。通过训练,在以后的活动中,幼儿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要求来做。在幼儿休息和进餐时,给幼儿放优美的轻音乐,既能稳定幼儿情绪,又能促进幼儿的食欲。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幼儿在三年的生活中可接触到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同时,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我们都尽可能地用音乐来指挥。这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靠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口令或信号,而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来接收特定的信号。
二、创造主体性音乐学习模式
所谓主体性音乐学习模式,即在音乐教育中开展以幼儿主体参与和体验为特质的充满自由、宽松和谐的音乐学习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是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当观众。那些天赋好、能力强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不擅长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陷。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以幼儿为主体,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模仿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表现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等。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能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目的也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9-02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引下,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唱歌和舞蹈教学;选择内容疏于分析,生搬硬用;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幼儿音乐感受方面的引导,方法枯燥单调,机械灌输;幼儿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影响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出现这些方面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艺术修养,片面理解音乐教育内涵,忽视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审美能力的特点,只重视对教学内容的传授,缺乏对幼儿音乐的感受能力的引导;只注重幼儿机械模仿,缺乏培养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只注重幼儿掌握的熟练度,忽视幼儿情感抒发的需要;导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习,不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何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布置音乐环境,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学习艺术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表现愿望。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对幼儿是一种熏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持久的铺垫。也是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
教室的墙面布置融合音乐元素,如:可以在墙面上布置一些乐器图片、趣味无线谱;在自由活动区域,放上三角铁、双响棒子、铃鼓、沙锤等常用乐器,供孩子自由触摸探索;设置音乐活动角,放置播放器,储存幼儿熟悉的音乐内容,供孩子自由欣赏乐曲和歌曲;生活活动时轻声重复播放一些同一作品不同表现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古筝、小提琴、钢琴演奏的《梁祝》、《渔舟唱晚》、《牧羊曲》、《高山流水》、《花好月圆》、《二泉映月》,老师有意识的营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幼儿置身于有效的音乐氛围之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二、创设表现情景,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作为人类对于一种客观的事物或者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最大动力源泉。为了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尝试选择熟悉且适合幼儿表现的作品,同时在表现过程中融入情景游戏、舞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从而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教师事先营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不知不觉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在拟人化的意境中熟悉旋律、感受作品所表达的直观情景。
例如:按常理,欣赏《梁祝》,对于年龄只有2―3小小班应该非常不适合,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美丽的蝴蝶飞舞着,一幅同一场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蝴蝶不见了。第一次欣赏时,老师边放音乐,边出示图片边用孩子理解的语言编制一个蝴蝶小故事,前奏部分说:(太阳出来了,花儿睡醒了,它们笑眯眯的说:太阳公公您早。)A段音乐(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它们闻闻这朵花,闻闻那多花,在花从中跳舞)。B段音乐(乌云来了,闪电来了,雷公公也来了,蝴蝶飞走躲雨去了,花儿也撑起了小雨伞)。回到A段(雷公公走了,乌云散了,太阳又出来了,蝴蝶也飞回来了,他们又在花丛中跳舞了)。
故事、图片与乐曲融合,很自然地把孩子们带入到花园的情景中,他们感受着音乐的幽雅与涤荡。
过些天,再次播放同音乐,孩子们会自言自语的说音乐情景。根据小小班孩子的特点,老师适时地把音乐情景编成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做做花,做做蝴蝶,孩子最喜欢做花,老师就做蝴蝶在他们手心里“传花粉”挠几下,这样孩子不仅欣赏音乐还满足肌肤的交流。如果喜欢做蝴蝶,那就动起来,和着音乐说说音乐情景,尝试跳一跳蝴蝶飞舞的动作。
创设反映乐曲内容,符合幼儿理解水平的情景,能充分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
三、挖掘主题活动中的音乐素材,尊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意愿
在预设的音乐教学内容背后,蕴藏着许多可以生成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表现信息,从中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段,引导幼儿进行审美体验。
如;在中班的《端午节》这一主题中,有关于端午节的欣赏曲和歌谣,当男孩子们被《赛龙舟》欣赏曲的气势深深吸引,并且跃跃欲试时,老师可以适时启发,如何表现出赛龙舟这个曲子的气势,通过讨论得出:需要有道具――龙舟和浆,老师可通过提供恰当的材料,让幼儿探索操作,完成后进行表演。
当女孩子被朗朗上口的《过端午》歌谣吸引时,同样以引导的方式,怎样将这个歌谣表现得丰富些,除了念还有什么来替代歌谣的欢快节奏,商量得出可用教室中现有乐器辅助后,老师适时地对乐器演奏的节奏,节奏表现形式进行引导,以达到对作品美的表现,进一步推动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愿望。
当男女幼儿有将两个作品合作表现的愿望时,老师更应认真思考,适时把握,将两个作品有机结合,体现不失去原作品的风格与幼儿表现方式的融合,男孩子听《赛龙舟》的前奏部分,作为赛龙舟表演出场的准备音乐,女孩子接着念歌谣,演奏乐器为男孩子赛龙舟表演营造热闹、激烈的竞赛场面。
利用主题活动中的音乐素材,尊重幼儿表现意愿。能真正使幼儿自主探索、自主表达和自我调整,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的成功感。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是要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和手段引导的,从实际教育对象的基础出发,探求音乐教学内容形式对幼儿的作用,从而提升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沈颖洁.《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再思考【J】2013(6)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