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技术的影响

时间:2023-08-17 17:51:25

导语:在科学技术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1篇

1.1科学技术改变了犯罪的传统方式,使其多样化

犯罪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犯罪工具的使用,传统的犯罪大部分是以“刀、棍、毒药”为主要使用工具,或者是徒手,以武力甚至暴力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欲求,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广泛的使用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犯罪方式,利用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犯罪,如使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利用化学知识配置毒药;或者是利用电子技术对移动电话进行盗码并机;运用生物技术等,不仅其结果涉及范围广,犯罪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犯罪形式不在是以往的简单化,而是具有复杂化,多样性。

1.2科学技术提高了犯罪主体的质量

无论犯罪形式的变得如何多样化或现代化,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犯罪行为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就犯罪人如何掌握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原因如下,首先,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犯罪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再次,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张力,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分子被迫流入犯罪者行列,改变了传统的犯罪人结构。正因如此,犯罪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犯罪科学技巧,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犯罪行为人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必定会远远超过原有的犯罪模式。

2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侦破犯罪的效率

2.1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必要手段

有人把侦查和犯罪比作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有了犯罪,才有了侦查,可以看出这对兄弟的关系并不好,侦查的任务是反犯罪,而犯罪也必然要反侦查。那么随着犯罪形式的日趋智能化、现代化必将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阻碍。传统的侦查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全部的社会犯罪出现的问题,靠第三代的猫是很难抓住第五代的老鼠的。所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日益科技化,科技侦查必定是解决社会犯罪的必要手段之一。

2.2科技技术为侦破犯罪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第一战斗力”。在侦破犯罪的过程中,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可以发现和获取犯罪线索及证据。科技侦查作为查清犯罪事实的一种重要的新兴的犯罪侦查方式,其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在侦破刑事犯罪中可以应用到法庭人类学、法齿学、血液学、毒物学、指纹学等和一些先进的死因分析、尸源鉴定、死亡时间、DNA鉴定等技术,这为提取物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3.1对潜在危害社会的科技加强技术控制

任何一种科技都具有潜在危害社会的潜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对某一科技进行一下利弊的权衡,因此不是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必须被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获知,国家必须对一些潜在弊大于利的科技进行技术上的控制,以确保该项科技不会被犯罪主体所利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比如核聚变和一些放射性元素的研发,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犯罪主体使用的枪子弹药,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是自制的,那么对枪子弹药研制的技术方面就应加强技术上的控制,减少制作枪子弹药技术的可知性。

3.2对科技犯罪行为实施法律控制

法律是制约犯罪的一项有力手段,对于解决犯罪问题,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仅凭科学技术的完善是无法做到的全面预防和解决犯罪行为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法律在控制犯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犯罪行为的日益多样化和科技化,完善法律势在必行,制定相应配套性的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定具体的法律条款予以惩治等等将有助于防范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使法律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3.3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通过对犯罪的理解我们可以确定犯罪的真正根源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被科技环境所影响的人,所以说要想反过来使科技解决犯罪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掌握了人,调节好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犯罪问题。对社会人群进行教育管理,应注意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不能过于教条,这将阻碍人们对科技的创新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心理问题。一个犯罪人的心理决定了他的犯罪动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也往往会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他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交叉学科 跨学科 科学技术

交叉与跨学科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的思维方法之一,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概括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综合各学科间的异同,通过对思维的发散,创造更多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历史长河衍变发生改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永远是体现一个国家未来能否作为超级大国的试金石。因此,不断创新方法刺激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久不衰。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环境中。其创新的本质就是思维要素之间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而产生的新的思维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突破性。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性思维通常会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它将各种思维调动起来,组合之后发挥各种思维的优势,灵活地解决科学技术中的问题。

2.整体性。对不同思维方向所获得的思路进行统一整合,从效果的全面分析突出创造的多元化。

3.统一性。与一般性思维不同的是,创造性思维不再像一般性思维那样直接反映人脑思想的变化,而是将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性思维与联想、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结合,是将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

二、交叉与跨学科方法

(一)交叉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建设的步伐加快,很多问题需要将自然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才能解决。所谓交叉学科,是指包含两门或更多的研究领域、科学或艺术的学科[1]。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综合了多种学科的整合体,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整的机构体系。

一般,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广义上说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系的交叉,例如在对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研的时候必须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而每门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但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思考本学科的同时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对问题的设想,以实现对研究问题的最大认识。狭义上包括理科与文科的交叉。例如在高等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划归思想、换元思想等,看似是纯粹的关于数理知识的研究方法,但学习的同时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以理解和研究。抽象与具体相结合,辩证地学习和理解问题。

(二)跨学科方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新韦氏大辞典》和《牛津英语辞典补本》首次提出“跨学科”一词,至五六十年代这一术语开始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普及[2]。在学术方面,主要是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学科间的隔阂与距离,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有机结合。

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逐渐成为工业领域的领头军,而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正是一门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作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例如物理有机化学、化学物理等都是跨多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由光学、力学、电学等构成的工学体系。在医疗卫生技术产业中,制药工程作为近几十年新型的产业其本身就是一个横跨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工科类专业,要求具备过硬的化学知识、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交叉与跨学科方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词源相同,都是在多元学科内容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可独立存在的完整体系[3],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学科交叉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也是当今时代产生特色学科、前沿学科的最佳路径[4],因此,学科交叉最容易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些交叉了多学科的技术,通过各个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将单独个体间独立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创新出新型的科学技术。

(二)跨学科方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原动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成果的重大突破都可以追溯到其原创性成果的产生[5]。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涉及很多领域,包括一些学科知识结构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类博士,还有跨度较大的文学与理科类博士。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过硬的综合学科研究能力。这些科学工作者相互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获得更多创新的灵感与思路。

(三)更新学科内容,搞好科学建设。通过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培养了更多复合型人才。相交于传统而单一的研究过程,这种创新的方法会通过与交叉、跨学科的比较,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解恩泽.论交叉学科的形成[N].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2.

[2]刘仲林.当代跨学科学及其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Vol9,(1).

[3]炎冰,宋子良.“交叉学科”概念新解[J].科学技术与方法论,1996,Vol13,(4).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设计创新;教育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40-02

我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千所,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十万人以上,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热门专业之一。虽然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发展迅速,但过快的增长速度必然引起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日新月异的影响,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间的错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后迅速扩张,但盲目扩张带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过度膨胀,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产生诸多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目前的专业设置集中在广告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等所谓的常规性专业,而中国每年培养的十多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于与常规性专业相对应的服务行业当中,真正能够进入制造行业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可见,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导致滞后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柳冠中先生曾给与深刻评述:“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这类似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滞涨。”①

(二)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结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求多求全,专业化分过窄,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的特点。教学方法为以传授技能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忽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现在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以照搬外国办学模式开始的,解放后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引进了一些模式,盲目追求、照搬西方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还较为明显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科学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科技的进步使数字技术逐步运用到到艺术设计中去,由此数字艺术正式进入艺术院校。如今数字技术已融入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数字艺术设计是在艺术与技术彼此融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一门学科,根据数字艺术的特点,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分为计算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层面。由于受到高科技的影响,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宽,设计教育领域也由此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论作为活动或技能,“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与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陈旧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必然在和“数字化”的较量中被淘汰,因此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转型有了必要。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艺术设计门类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艺术设计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狭窄的内涵扩展到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各大领域中去。其次,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进化为数字视觉信息传达设计。例如,以数字化视觉形象取代纸质媒介印刷形象、以动态形象取代静态形象、以虚拟的数字产品取代纸质产品、以数字实现手段取代传统手工制作,数字化介入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使得一切皆变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其设计不再靠手工制图来实现。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设计在现场直接模拟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范畴可以超越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通过计算机三维技术,自由地生成设计形象,并且带来设计语汇的丰富与更新。种种科学技术的运用显示了数字化、非物质化和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显著特征。数字科技的传播在给设计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设计的推动。②

(二)科学技术的介入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有颇多精辟之处,但是,对于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大众文化,对于现实生活中代表未来方向的新生事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视野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在设计中的表现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鲜明的个性上存在不足,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的丰富,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设计教育多元化里构建现代设计艺术的时代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以打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时俱进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学科,已经从较为单一的装饰美化领域进入到多学科的综合发展领域,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艺术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本学科内的知识和技能,而已成为建设和构成整个公共社会形态的创造性工作。市场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诸多契机,艺术设计只有符合社会需求,将设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探索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一)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前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拓宽基础,在人才教育方面提倡培养“通才”,提出培养面面向科技信息时代的全能型设计师。设计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设计脱离实践,或停滞于模拟化设计的状态之中,这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以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艺轻技的弊端,尤其缺乏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事实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技术实践方面长期缺失。专业实习是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只要方式之一,在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中,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充分参与到市场中去,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意、决策和设计能力,使其具备设计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调整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是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相交叉的学科,拥有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双重性特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职能应该是引导社会的视觉和设计审美取向的提高,提高大众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和认知能力。艺术设计是专业性、实践性、交流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在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针对课程特点,夯实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固守工艺美术教育的教条,也不能一味照搬照业院校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而应建立具有自身特点而又符合事情的学科体系。在一定的专业深度下,以灵活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来适应科学技术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和随之而来发生的变化。

(三)突破思维常规,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不等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性思维,对我们以往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进行重新改造,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而实际上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往往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其结果是直接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艺术设计强调个性,思维信息进行的不断交流,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创新,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设计成功实现。③

(四)加强综合学科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是现代设计教育一个新的起点。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不仅需要深度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涉猎多种学科。由于现代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因此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是设计创新力的保障。未来的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对人文、社科领域所发生的新动向的掌握,并加以贯彻和运用。针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对相关学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学科之间共同的原理,整体把握学科体系,并运用综合知识去分析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

四、结语

21世纪我们面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艺术设计教育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并能够融入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赵鑫.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校报(社会科学版),2007(4).

②王詹宁.数字科技及新媒体信息传播下艺术设计教育思维的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7).

③吴昌松.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众文艺,2008(5).

④鞠涛.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参考文献:

[1]张亮.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经济发展;获取信息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94-02

自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更是普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更是被称为计算机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并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计算机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讲,计算机科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经济增长来讲,技术的进步是其主要的动力所在,信息的发展能够提升投资带来的回报。另一方面,信息的发展还使得知识与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积累。我们能够通过完善生产组织方式来对新的知识进行沉淀,同时也能够保证知识的反复利用,并缓解资金短缺带来的压力。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影响

(一)电子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更是渗透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当中。与此同时,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也能够解决一些经济方面的问题,而这也成为了现代学术当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新兴增长理论认为,信息的发展能够提升投资回报;同样,信息的增长还能够增加对信息的积累。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完善,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型来实现对信息的积累,从一定的程度上来看,信息的积累是可以被反复利用的,而这也能够很好对资金带来的经济压力起到缓解的作用。

(二)计算机发展改变了传统企业经营环境

传统经营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控制模式不仅会对企业的管理水平造成影响,更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良好的执行能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对其造成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企业当中,最高层的领导发出指令,这些指令在内部传递过程当中难以保证本身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这就会使得企业员工在接受到指令时难以统一认识;与此同时,单纯从市场经济的反应来看,传统的信息传递技术难以准确地对市场当中的信息进行传递,这也会对领导层的决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当中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通过快速的信息传播来实现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这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所传递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程度,同时保证企业决策的实施,而且在此基础上也能够更加准确、方便地保证下级传递信息给领导层。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进步正在高速的更新当中,同时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在变得愈加广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渗透,给传统的生产环境、经营目标等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以及更强的冲击力,同时使得企业各个方面的传统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是为了对生产环境进行更好完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企业之间的界限,这就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开发、引进新的技术,并对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将先进生产技术作为重点,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不断利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加强企业信息、技术质检的共享,这已经成为了先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也由此可知,在计算机时代,对企业的生产决策来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难以取代的。

(三)提升产业集中度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而在网络时代,生产商、客户能够直接对话,避免了沟通误差而产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客户、生产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协调能够真正实现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对话,从而有效减少中间成本。这样直接的沟通,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帮助客户对产品信息更好进行了解,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企业也正在面临着愈加艰难的挑战,如果企业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会使得自身被市场淘汰。为了能够适应市场,企业内部也需要建立优胜劣汰的制度,使得产业的集中度能够得到提升,发挥集中效应。

(四)增强商业活动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当中,客户与生产商之间往往是依靠电话交流或者是面谈的方式来形成交易。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双方很难对对方有第一印象,这就会放大商业风险。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商业活动当中,其商业契约多靠书面或者是实物的形态,这就降低了商业活动本身的安全性,有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而电子商务本身的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与传统的商业活动比较我们能够看到,电子商务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对于电子商务来讲,网络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的处理,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有效保障商业活动的进行。

二、推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良好运行的对策

(一)实现生产、学习、研究一体化

在社会以及商业活动当中,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利用计算机科学来进行经济发展的部门来讲,不能一味传递传统的理念,而应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总结经验,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此外,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以及内部控制,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水平,保证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企业当中得到更好运用。举例来讲,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的知识紧贴实际,同时注意更新换代,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技能。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相关研究部门等进行合作,实现生产、研究以及学习的一体化发展。

(二)提升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

从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看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当中,由于丰富的经营活动帮助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这能够帮助企业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效率。但是我们同时还需要看到,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当中,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掌握仍然较为欠缺,较多企业只能够初级地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并没有良好地与企业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些企业的领导对于计算机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同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受到了阻碍。

本文认为,想要提高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企I当中,保证统一性是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重要原则。这里指出的统一性,就是要求生产者、客户在软件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只有保持条件的统一,才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客户端简单化。不管是是用什么系统,都需要将客户端简单化,简单的条件能够帮助客户、生产商更好参与商业活动,从而提升企业对时代的适应性。

3.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对于企业来讲,信息化以及网络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策略。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企业的再发展。从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企业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原有的信息技术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而网络一方面能够进行信息,另一方面更能够帮助企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网络交易。

(三)人才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社会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同时,电子技术与人的结合,加强了人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的建设需要包含计算机技术的建设,但这仍然需要严格的组织规划,以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保证专业人员的参与,从而提升应用效果,建立专业性过硬的队伍。

(四)加强高校计算机人才的硬件设置以及软件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而作为培养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中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学生的人数,但配套的设施却没有增加,这就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这样的缺陷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来讲是十分致命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这就需要配备足够的硬件设备。其次,高校还需要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教师应在软件开发、更新等方面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带领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进步。最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更需要注重实践,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给予学生实践理论的机会,而不是大量地进行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 丁浩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1).

[2] 齐鸿雁.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新三观”[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3] 陈玲霞,田湘平.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管理探讨[J].云南档案,2014,(10).

第5篇

关键词: 理性主义 古希腊 科学 儒学

引言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在长达数千年历史上科技均领先于西方,只是近代才开始衰落。《九章算术》、圆周率、四大发明等都是中国科技领先的象征。明代开始的八股取士制度及清朝思想禁锢才造成中国持续几百年的衰落,近代与西方巨大的科技差距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然而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吗?现实是历史的积分。中国科技的落后不是几百年或几个朝代造成的,而是关乎几千年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早在国家政体形成之初就已产生并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变化而更加明显。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说明文化对科技的强大影响力,并为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本文开始之前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是寻求现象本质的活动,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科学是非保密性质的,不能转让和出卖,无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如《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技术则来自某种认识或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世界。技术可以保密、出卖或转让,具有强烈的商业性质和实用价值,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技术是对实际处理问题经验的积累和提炼。而人的思维方式强烈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技术则与人们从事的具体活动内容相关。

一、文化萌芽时期对科学产生的基础性作用。

人类在原始社会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对自己经验资历尚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自然现象及战争、生死、疾病、气候等,试图控制、驾驭或理解这些现象,便产生了原始的巫术及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试图根据自己的形象理解周围未知的世界,并赋予人的思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生产实践和对抗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事迹经口口相传,同时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便构成了最初的神话。神话的创作是人类意识觉醒的开始,是人类开始思考自然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标志[1]。各民族的神话深受其地理环境、生产实践方式及民族间交流的影响,反映了各民族初期的原始思维,对后续文明国家的产生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第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是《荷马史诗》,诞生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主要记载迈锡尼文明(BC.1500-BC.1200)时期的传说和神话,又有对荷马时代社会情况的反映。在荷马史诗中,众神最大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众神拥有人的种种情感和思维,包括人性的种种弱点。他们骄傲、残忍、贪婪、虚荣、固执,但同时也歌颂智慧、勇气和为荣誉而战的精神[2]。如众神之王宙斯以贪花好色著称,背着妻子专门勾引凡间女子。因此在希腊人看来,既然神和凡人一样不完美,那么在尘世间,谁都不应该高高在上。这近似非宗教、无神论的原始民族,当他们跨入文明时代,要他们放弃个人自由绝对服从君主专制,是不可思议的,不符合他们的文化传统。同时理性也是古希腊神话众神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历史学家伊迪斯·汉密尔顿在《希腊方式》对古希腊神话进行了研究,对古希腊神话中的理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对阿波罗神赋予了秩序神的理性内涵[3]。

中国第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是《山海经》。神话中记录的众神多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如伏羲女娲为人面蛇身,炎帝神农为人身牛头,黄帝长着四张脸对着四个方向。各神特征为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具有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世人只能追颂与膜拜[4]。这种把上古英雄人物圣德化,使得神话人物身上的弱点和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只剩下道貌岸然和冠冕堂皇。这种原始思维容易造成崇拜的盲目性和绝对性,从而丧失对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思考,使得个人只能依附于圣王的领导,为文明时期君主专制奠定了文化基础[4]。

从古希腊与中国神话传说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本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崇尚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的意志。集体主义重视团体的利益、目标和需求,强调服从与遵守,重视社会规范及责任而非个人喜好,崇尚为集体的牺牲精神。由于人本主义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及对自由的追求,催生了后来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和法制精神。而自由、民主和法制是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5],这些在中国文化早期都不具备。

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古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各城邦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与妥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起了以雅典“公民大会”、斯巴达“长老会”为代表的民主制度[6]。中国在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期间,氏族血缘组织并未走向解体,而是以蜕变的方式改组成宗法性质的家族组织并先后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夏、商、周。夏商周时期中国同希腊一样存在众多邦国,但二者无论在社会基本单元组成、经济、生产生活还是文化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前146年进入文化发展全盛期。各种思想迸发。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624-546 BC)、毕达哥拉斯(582-496 BC)、赫拉克利特(540-480 BC)、德谟克利特(460-370 BC)、苏格拉底(469-399 BC)、柏拉图(427-347 BC)、亚里士多德(384-322 BC)等。希腊哲学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认识你自己”。这是德尔菲阿波罗神庙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也是希腊精神生活的缩写[7]。什么是“认识”?“认识”为什么一定要指向“自己”?这是希腊哲学家反复询问的问题。我们通常是通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角色,你是你爸爸的儿子,丈夫的妻子等,都是通过外部的眼光来确认自己。一旦你的角色变化,你自己也就跟着变换。希腊哲学家需要在认识你自己的名下找到稳定不变的东西,只有稳定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你自己。这种寻找现象背后的永恒的、确定性不变的本质的行为是对自由的终极追求,是古希腊社会价值观的体现[7]。理性是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或手段。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保真推理的能力。唯有保真推理,才会有确定性知识。亚里士多德已经发现,典型的保真推理就是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凡人皆有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有死

保真推理本质上是原始真理的自我展开,是自己推出自己的一部分结论。这种唯有认识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必然性。

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方法,古希腊产生了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巨著。在世界本源上泰勒斯提出了“万物皆源于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说及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说等。在对这些哲学命题研究的过程中,古希腊在数学、几何、天文学、静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通过5条公理演绎推出467个命题[8]。这成为后世公理化方法的一个典范,对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托勒密利用一系列“均轮”和“本轮”构建了天体运行模型,来证明自己的“地心说”。虽然随历史发展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托勒密构建的天体模型通过科学观测和严密逻辑方法论证,较为完满地解释了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是古希腊天文学巨大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阶段,为后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与古希腊不同,中国各思想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政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维护周礼,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施行“仁政”;荀子主张性恶而礼、法并重;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等;墨子主张“尚贤”、“兼爱”、“非攻”,主张专制主义统治体制;法家是权力的崇拜者,君主的专制权威高于一切,除了农、战,几乎排斥其他所有知识[9]。中国诸子百家均把主要研究对象放在了君主政治方面,维护宗法等级秩序。虽然孔子、老子、荀子、墨子也提出了一些逻辑、辩证法思维,但大都只是阐述一个命题,或只流于观察或知道了现象,而不去追寻理解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如《列子汤问》记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夫子不能决。中国人止步于夸赞孔夫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却没有人追问孔夫子,将此问题搞清楚。

古希腊哲学家与先秦诸子百家在认识对象和方法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都和什么因素相关?这与古希腊和中国各自文化继承、社会背景和生产条件有着深刻的联系。古希腊智者多为富有的奴隶主,具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城邦民主制度环境及充实的生活均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闲暇和差异”。他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视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而城邦制和民主制以及法治建设为理性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成长空间[10]。”这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前提。相比其他文明——中国、古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均为大河流域的君主专制政体,每个人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个人对君主为依附关系,无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古希腊式的闲暇哲学,以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如管仲曾提出与泰勒斯相同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9],但也仅限于此,管仲没有论证,没有辩论,也没有推理。古代中国人即使有超前的见解、闪光的思想,也会随即淹没在浩浩荡荡的政治大潮中,而不会成长为一门学科并吸引大批的追随者,遑论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学说。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各自文化的内核,即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在历史发展中丢失。如基督教对科学活动的压迫、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和唐朝国子监算学的设立,都没有改变各自文化发展的轨迹。

三、中世纪东西方文化对科学发展的抑制与促进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和秦帝国的崛起,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代结束,东西方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各自建立的帝国在文化的继承上对以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由于受自身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文化上,只是在建筑和法学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而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方面多是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如“宗教上古罗马与古希腊诸神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要发现真正的古罗马神袛真要费工夫”。我们日常熟知的罗马诸神只不过是希腊诸神在罗马的另一种称呼而已。

与古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没有太多的闲暇。由于广袤的国土及罗马文化很强的包容性,古罗马存在很多哲学流派而不仅仅是理性主义。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作为国教的确立(公元380年),信仰和蒙昧取代了对事物的钻研,探索自然的热情被窒息。在这一时期哲学、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发展极其缓慢”[10]。11世纪之后,使西欧人重新发现了希腊文化,给沉寂的经院哲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经过激烈的斗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著作被教会接受,理性主义逐渐回归。在支持与反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斗争中,造就了后来被推崇为基督教“圣徒”、“天使博士”的阿奎那·托马斯。托马斯认为理性与信仰是一致的。为了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托马斯神学在欧洲盛行之后,基督教鼓励科学家用逻辑方法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这对理性与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哥白尼、伽利略、玻意尔、牛顿等都是为了“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而献身科学事业的。中世纪科学是近代科学的“潜在”阶段,为中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复苏,自然科学革命提供了基础。

中国自秦统一中国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国人思想得到统一,氏族单位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范围和实践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一时期直至西方科技革命前,中国技术发展大大领先于西方。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农业、历法、医学、冶金方面。如公元1世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公元3世纪左右发明了瓷器,而1000多年后欧洲人才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火药;11世纪中期发明了活字印刷;15世纪中期《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集大成者。这期间中国数学的发展是最值得关注的。有汉代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唐代的《大衍历》、宋代的《数术九章》、元代的《四元玉鉴》等。这些专著在勾股定理、线性方程组、割圆术、圆周率计算、增乘开方法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研究,远远领先于同时期欧洲水平。但中国数学体系与西方数学体系有所不同,中国数学家关心的是问题求解,将问题分门别类,从而找出相应的解体模式,其思维是构造性与机械性。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西方数学则是用演绎法加以整理,从几个简单的定义、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推理得出其他结论,其思维偏重于存在唯一及概念之间相互关系[11]。中国数学家一般仅限于提出的一些天才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应用,而不在理论上进行证明。西方数学家受限于逻辑思维的严格推导,在一些原理的发现上可能并不像东方数学家那么思维活跃。即使如此,数学在中国价值体系内仍被视为“丧志,九九贱技”[12]。学习儒学,博取功名才为世人所称道。对数学的爱好只是存在于个人兴趣范围,远离社会整体价值观,遑论改变以文化为基础的“经世致物”思维。

从历史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科学发展虽受到基督教抑制,但仍保留了古希腊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平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相比起来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关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建筑或者其他领域。这种零散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及科学技术活动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不可能产生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及引发深刻的科技革命。正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所说:“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禀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13]

四、文化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东西方社会在各自轨道上发展2000多年后,西方迎来了人类史上规模宏大的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处在千年不变的传统农业社会,技术的积累并未给中国带来压倒性的优势,反而在西方工业革命面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国人开始反思与探索科技兴国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从到21实际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逐渐对科技落后的原因及文化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思想先驱。然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理性主义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远未普及。民众的科学素养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得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或占有已有的知识。中国大众教育仍然偏重于知识性学习,注重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对理性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足,这在历史、政治、文化领域尤为明显。教育与科学研究仍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这种现状和体制作为上层建筑根源在于巨大的文化惯性,文化孕育体制也可以异化体制,而要扭转这一惯性甚至需要数百年的努力。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文化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并且一代代学习与传递,包括我们的历史、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只有在文化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改造,与制度建设并举,提倡自由、理性和民主精神,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冲破文化的束缚,全面超越西方。

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发展角度来论述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东西方文化则主要由二者所处地理环境决定。在自然条件下,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提出科教兴国仅从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文化改良与传递上进行探索,才能加快中国科技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05).

[2]田德全.世界古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3]肖厚国.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自由的古典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

[4]陈素萍.浅谈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之异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5]黄雪.从城邦民主制看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消费导刊,2009(19).

[6]互动百科.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

[7]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http:///cao.asp?id=26985.

[8]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杨师群.中国历史的教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10]钱时惕.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科学——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三.物理通报,2011(5).

[11]杨锡华.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与反思.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第6篇

    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大,它极大的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1.1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1.2 打破局限,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美丽的校园》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把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用摄像机拍摄成视频,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所在。再把学校的两排银杏树拍下来,让学生用老师捡来的银杏树叶子制作美丽的校园场景,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1.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笔者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笔者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效果很好。

    1.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美丽的剪纸》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笔者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2 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运用多媒体,教师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促使师生关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 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

    3.2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

第7篇

1.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结语

第8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isen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s a simulate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nvironment. It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way, and has innovative, alternation, aptitude, simulation,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etc. It achieves positive result in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skills and thinking ability.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评价;虚拟实验

Key words: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evaluation;virtual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32-02

1 概述

随着现代医学实验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实验由于场地、维护费用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使得医学实验教学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手段。虚拟仪器技术即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支撑下,架构支持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操作、控制、分析、观察和实验,同时控制真实的实验环境。这一技术有许多的优点,如交互性很灵活、对硬件资源要求不复杂,更简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可视化知识学习的又一重要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虚拟仪器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丰富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更突出了其优势,因而该技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医学影像技术传统教学的缺陷

板书教学是医学影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善,还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设备昂贵,验耗材较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无法或很少实现。实验资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机,分组过大,难以反复训练,造成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影像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大型的影像设备,如CT、MRI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使用复杂,需要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一般院校很难满足这些大型设备的教学使用需要,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解决和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合作,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实现和三维重建等编程技术对现有的影像设备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PET-CT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仿真当今主流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不需要设备主机,形成相应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实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就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医疗设备扫描操作基本技术的需求。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其他学习者和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而课程内容也由原来的文本性的纯纸张形式转换成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化、动态化、形象化的结构形式,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图表、实例等表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丰富的感官感受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建构,对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学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学生的地位发生改变。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其地位则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接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体表现为:

1.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探索转换

通过学习环境提供的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及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有选择地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可利用课件等相关视频资料,在栩栩如生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中理解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位置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向多样化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的数学教学环境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手、眼、口、耳、脑并用,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做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次根式的加减时,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练习,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不断得到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课堂的权威,绝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使教学手段在传统的书本、粉笔和黑板的基础上,发展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将原来的教师直接的口授讲解,传授单一的呈现途径,转变为由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多途径地传授给学习者,将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实例表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体表现为: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其整合应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水准之上,同时也应关注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应以媒体为中心,给学生开辟实践和创新的界面和环境。各种优秀的软件环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给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媒体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

2.课堂教学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使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学习九年级数学《探索位似的性质》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做出图形,可以很方便地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等,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时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增长了知识。

3.教师教学重点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仅仅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应从教内容转变为教方法、教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4.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转变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需要在每一个课时前都进行设计和教案编写。课程整合以后则重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强调创设问题情境以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过程,目的是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和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教学设计成果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