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时间:2023-08-17 17:51:28

导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第1篇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第2篇

关键词:质量监督检验 科技创新 产品质量 质检机构

产品的质量密切的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便成为了影响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一、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重要的技术执法机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能否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加大质检工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入市场的商品功能丰富、种类繁多,新型的生产工艺更是层出不穷,在这种大环境下,做好商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对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力度的意义

我国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决定了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只有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提高质量监督检验的工作效率和检验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相关的标准。而在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发展道路上,科技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发展的原动力

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前进历程。质量监督检查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面对新挑战的新探索,只有通过加大质量监督检验的科技创新力度,才能够推动质检工作的技术进步。因此,创新是质检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科技创新是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水平的基础

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水平的高低关系着质检工作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产品质量问题。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提高质检机构的综合实力,促进质检技术的发展,使质量监督检查的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能够及时的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更加客观、公正的依据。

3.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解决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才能够让质检工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拥有良好的处理能力,快速化解面临的问题,让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4.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核心思想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提升各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的促进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是维护我国市场秩序、保证我国社会安宁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质检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质检工作的快速发展,是“科技兴检”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5.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服务于民的重要手段

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民,通过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达到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目的。而质检工作的目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确保实现,想要提高质量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需求,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前提下,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高执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6.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提升的今天,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已经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全社会发挥创新精神的良好保障,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友好型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质检工作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对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乃至国家科技创新工作企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

1.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前提

想要全面的提升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意识,推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的科研管理机构,来负责质检技术的研发、改进与推广,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条例,使科技创新形成结构紧凑的完整链条,加快科技创新工作向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转变。同时,质量检验监督机构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合理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并对科研课题进行全程的监督,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最后,质检机构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与实际应中之间的联系,使新技术与新方法能够快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效地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重视人才的培养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的保障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真正的将科技创新落到实处,促进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发展。首先,应当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在质监部门内部形成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风气。其次,要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制定重点培养的计划,充分挖掘优秀人员的创新潜力,使优秀人才成长为推动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3.加大学术创新的力度是质量检验监督工作科技创新的基础

技术标准既是质量监督检验的基础,也是质量检验的法律依据,质量监督检验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人员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检验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研究技术标准,必要时可向专家进行咨询,准确领会标准的实质,熟练掌握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步骤,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结:

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创新力度,能够有效的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玲.浅谈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如何做好科技创新[J].广州化工,2010,(1)

第3篇

201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宣传标语口号

1、质量提升 标准引领

2、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

3、打造经济升级版 实现质量强国梦

4、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推进质量诚信社会共治

5、重视质量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

6、质量检验客观公正 服务企业 引导消费

7、增强质量意识 培养职业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

8、推进质量发展 助力产业升级

9、提升质量调结构 增长效益促转变

10、品质引领新常态 共筑质量强国梦

11、适应经济新常态 实现质量新跨越

12、传递质检信任 引导质量消费

13、更高质量的发展 更高品质的生活

14、夯实质量基础 共建质量强国

15、建设质量强国 共创美好生活

16、共建质量大业 共享发展成果

17、坚持以质取胜 打造中国质量

18、推进质量共治 开创质量时代

19、强化质量效益 服务转型升级

历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主题

2015年:迈向质量时代 建设质量强国

2014年: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2013年:打造经济升级版 实现质量强国梦

2012年:宣贯《质量发展纲要》 推进建设质量强国

2011年:建设质量强国 共创美好生活

2010年: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2008年: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007年:质量安全共同的责任

2006年: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

2005年: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

2004年: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2003年:坚持以质取胜提高竞争实力

2002年:讲诚信保质量

2001年:新世纪新质量新生活

2000年:质量——新世纪的呼唤

1999年:创造高质量迎接新世纪

1998年:质量振兴人人有责

1997年:让《质量振兴纲要》深入人心

1996年: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向集约型转变

1995年:质量——名牌——效益

1994年:向质量要效益

1993年: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迎接复关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质量标准;保障;体系

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案引发了会计界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讨论和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呼吁。迄今为止,质量会计仍然把其研究对象集中于质量成本的计算与报告上,严重地限制了质量会计的发展。事实上,如果把会计准则理解为一种特殊产品的话。会计准则确实有一个质量问题,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使其有效的规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且最终会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实务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

1 会计准则质量的涵义

会计准则质量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1.1 会计准则制定质量

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其工作过程中满足会计准则产品质量要求的程度,由制定程序质量和制定工作质量组成。制定程序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 会计准则产品质量

会计准则是一个会计规范体系,其形式是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文件,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即指这些文件在满足、规范会计工作中所具备的特性。

1.3 会计准则执行质量

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指企事业单位及其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实务工作中对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及遵循情况。健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为规范会计实务和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遍布各行各业的广大会计人员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没有这一点,质量再高的会计准则都将是一纸空文。

以上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的,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科学的制定程序,没有精心的组织、计划和安排,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较高素质的广大会计人员的有效贯彻执行,没有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严格监督,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作用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保证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化选择最终获得成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不能有所偏废。

2 会计准则的质量标准

2.1 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

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是会计准则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和成果,是基于会计准则需求者的需求标准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是对需求者满意的一种预期。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人们对它的预期是,通过指导和规范会计行为以使会计信息达到高质量,即真实、相关、可比、一致、透明和充分披露。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应该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相关、可比、一致、透明和充分披露。

2.2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质量特征

(1)会计准则内容的适应性。首先,对环境的适应性。当然,会计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会计的国际化或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次,对经济业务交易和事项特点的适应性。会计准则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因此必须适应交易和事项的特点。

(2)会计准则能否反映经济实质。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的信息。因此,会计准则的内容必须能体现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

(3)会计准则中可选择范围的恰当性。由于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单一的确认、计量基础和方法难以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并可能导致某些会计信息失实。因此,在会计准则中对某些交易和事项规定一个确认、计量基础和方法的选择范围是追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做法。

(4)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会计准则可操作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实施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会计准则内容的全面性和严谨性。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兼顾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情况,其内容尽可能涵盖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交易与事项,并且表述尽可能严谨。

3 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保障体系

3.1 准则制定机构质量保障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从属于财政的关系将会逐渐淡化,而会计师在力量上难以兼顾到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国家证券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会等组织机构都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因而,有必要组建独立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专门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

3.2 准则制定程序质量保障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质量保障就相当于生产产品过程中为保障产品质量而采取的措施。这应该是一个严密而严格的过程,要经过规划、研究、起草、征求意见和实施等若干阶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这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

3.3 准则制定基础质量保障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坚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而这一保障的核心就是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会计概念结构框架的要求。借鉴FASB和IASC的成功经验,这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第二层次,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三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

4 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

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各单位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及遵循情况。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为规范会计实务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其作用的发挥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素质质量保障和会计监管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4.1 会计人员素质质量保障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曾达较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对于制定的准则理解不了。操作困难。这种现象是会计准则质量提高的“瓶颈”,副作用很大。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第一,对目前的在职人员进行重新登记考核,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资格的认定。当然,这项工作的量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对新加入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的考核。第二,建立严格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后续教育机制,并让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第三,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保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

4.2 会计监管质量保障

第5篇

我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现有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说起来工业高质量发展确实不太好展开。通过对照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结合我镇现实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有高质量的发展规划

“抓项目、转作风、促发展”,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项目做支撑,做好发展规划尤为重要。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促进就业。

高质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产出,绿色可持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水体、土壤、空气已经相当严重,对比发达国家,我们要及早着手治理,减少对赖以生存环境的损害。池塘、沟渠的水体污染要系统治理,土壤污染要防治。

持之以恒抓项目,工业入园,围绕镇区、徐丰徐沛公路沿线,好长远发展规划,做好与铜山区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安全科技产业等)的对接,力争引进配套的无污染的上下游企业。

继续培育做强我镇特色产业。桑拿设备制造、医用机箱、电子器件制造行业,经过整治治理,污染已经降到最小,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企业稳中做强,尽最大努力扶持好,由小到大,集聚优势,占领市场。

二、做好招商、引商、选商工作,不断加强镇区工业发展

好的项目不会自己来,需要走出去、选择好、引进来,要稳定一支招商队伍,开拓思维,做好类比对比,结合我镇实际,选择真正无污染、促就业、前景好、有税收的企业入驻。

有计划,雄安新区项目对接,可能性、可行性有多大?需要走出去、了解深。

走出去,还要有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对接,做好项目转化。运城蔬菜种植。土壤改善、菜叶处理设施。工业上也是有的,医用机箱的改进、桑拿设备的设计、其他项目的转化。

三、提升营商环境,加强服务意识

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今年全市都在提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我们乡镇一级,还是有很大努力空间。

第6篇

《质量振兴纲要》颁布10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没有发生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出现过的严重质量问题,也没有重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导致质量下滑的现象,形成了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是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重要途径。

今年是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0周年。10年来,在《质量振兴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导下,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没有发生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出现过的严重质量问题,也没有重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导致质量下滑的现象,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质量振兴事业成果丰硕

《纲要》颁布10年来,我国质量振兴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原材料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已经达到《纲要》规定的2010年的目标。基础元器件的质量水平明显改善,电子元器件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均符合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装备类产品整机质量、可靠性和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类产品品种丰富、档次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质量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按照《纲要》的要求实施名牌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带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质量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工程质量和建造技术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领域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以超市、大型百货商店和连锁店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业质量提升;旅游业通过改善设施、提高标准、规范市场,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态势;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以及咨询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依法治质局面初步形成,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经过不懈努力,以《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主体,以《认证认可条例》、《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行政法规为基础,以一大批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配套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依法治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初步建立了完善企业自律、强化政府监管、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三管齐下”的质量监管工作格局。社会各界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舆论监督不断加强;消费者的质量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全民质量法制观念显著提高,质量振兴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各地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纲要》要求,积极开展质量兴省、兴市、兴业和名牌兴企活动,推动了本地质量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把质量振兴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科技带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质量振兴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质量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质量兴农”、“质量促农”意义重大,对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等,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充分发挥名牌战略的引导作用、标准化的规范作用、计量的保障作用、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监督执法的扶优治劣作用、产业政策的淘汰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为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质量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坚决打击制售假劣产品行为,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质量竞争力,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推进质量振兴,不断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将有助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是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重要途径。根据《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时期质量振兴工作的目标是: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支农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质检部门应大力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引导企业完善自律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提高质量的主体。应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将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质量工作。一是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为重点,以打造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名牌战略,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和免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三是推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建立产品质量违法“黑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

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生产源头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强化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食品日常安全卫生监管。加强国门安全,防止有害商品进口,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口,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加快构建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装备、工艺和产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营造和谐的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加强技术基础性工作,为质量振兴提供保障。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及采用,力争将我国优势技术领域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加强计量工作,全面实施民生计量放心工程、计量安全工程、计量服务工程和能源、资源计量工程。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工作,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农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

第7篇

政校不分、管办不分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延续了计划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从招生计划到专业设置、专项经费,再到教改课题,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立项、评审和审批。各类职业院校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造成教学资源配置不公,学校发展趋同化,很难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提高质量所需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技能型人才需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教学质量监督问责制度建设、教学标准建设等方面又存在缺位的情况。结果,国家和社会要求提高质量,最终演变为政府部门的提高质量,而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化思维和工作方式没有改变,提高质量的工作朝着有利于政府部门的方向发展,使得提高质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在行政化体制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行政化的问题。学校极大地依附于各种政府部门,讲钱、讲级别、讲数字的气氛过于浓厚。由于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生均经费又没有落实,造成生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校要么向学生收钱、要么向政府部门要钱、要么向银行借债。政府部门“找钱花”,学校“讨钱花”的局面,间接地促进了各类工程、项目不断涌现,学校合并、升格、扩招和建设新校区也就难以避免,提高质量便失去了条件保障。

在行政化体制下,学校领导是上级部门任命的,不一定是教育家。他们中的一些人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学生服从老师。一些院校长热衷于追求职位升迁,拼行政级别、拼关系,不再对教育质量本身负责,而是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他们抓教育质量的时候,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倾向,令整个教改决策变得粗糙﹑急躁和理想化,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许多措施未能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论证,决策时只见其利,未见其害,实际推行时却多见其害,难见其利。

在行政化体制下,人才培养工作被简化成若干指标,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些指标成为学校的指挥棒、院校长的工作任务和教师的紧箍咒。学校的各项建设往往不得不围绕这个指挥棒转。为了达到这些指标,获得政府部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不得不被动应付,削足适履甚至虚与委蛇。更为不幸的是,师生疲于跟风,耗掉了太多的本来应该用于教学的精力。最后,提高质量除了一个概念之外,留下的就是一堆杂事,与受教育者关系不是很大。

第8篇

目前,具备一定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大都有了自己商品种子的品牌。“品牌”不单单是给自己经营的商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品牌”的重要商业属性是该商品的高知名度和高信誉度,而支撑高知名度和高信誉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品牌产品的高质量。通俗地说,质量是创造名优品牌的基本条件,没有高质量做保证,就绝不会有“品牌”的高知名度和高信誉度。因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

企业全员高度的质量意识和企业高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创造企业名优“品牌”的前置条件。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企业设备、设施和技术条件不易被改变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和维护企业“品牌”的高知名度和高信誉度、使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使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首先,从企业领导到每一名员工都必须提高质量意识,摆正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把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提升企业商品种子质量的自我检测能力;提高企业商品种子质量的控制水平。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贯穿于商品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工作方针、管理制度及其运行程序。而且不能一劳永逸,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里所说的“全过程”,就种子生产而言,应该包括五个阶段,一是田间生产准备阶段,种子田的选择、隔离区设置、原种(亲本种子)管理和选用、生产人员培训、制定生产技术方案等。二是田间生产阶段,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收获,除执行常规农作物种植技术措施外,要在苗期去杂、花期去雄、收获期去除杂穗、脱水、脱粒等生产环节严格执行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三是工厂生产加工阶段,种子加工、精选、包衣、包装等。四是仓储运输、销售阶段;种子贮藏期间的防霉变、防虫等技术措施,运输期间的装、卸、押运、各类单据的签发等。五是售后服务阶段,跟踪问效、到生产田追踪种子质量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全过程。在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并要把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头,形成环环相扣可追溯的质量管理链条。

第二,质量管理不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事,它应当建立在全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之上。领导层的质量意识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是贯彻质量方针、策略的保证,普通员工的质量意识是质量工作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从公司经理到仓库保管员、从生产一线人员到后勤保障人员、从质量管理部门到财务核算部门都要提高质量意识,参与质量管理。

第三,企业领导要重视对员工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突出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特别是突出一线质量检验人员的作用,严肃对待质量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质量管理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岗位、人头,严肃责任的追究。

第9篇

关键词:半自助旅游产品;博弈模型;信用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40-02

科技发展使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与日俱增,旅游成为休闲娱乐的首选。但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团队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出行需求。同时,网络的便捷又促使自助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选择。因此,旅行社推出半自助旅游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

一、半自助旅游产品概述

半自助旅游产品是由旅行社经营的接受旅游者专门订单委托,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指导和单项或几项服务的个性化旅游业务。与原旅游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团队旅游产品是全程服务,而半自助旅游产品是仅提供旅游过程中的部分服务,对游客来说自由性更大,不仅能最小化成本,而且可使旅游体验的效用最大。其次,半自助旅游者相对于完全自助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安全性也较高。最后,半自助旅游产品比团队旅游价格低,重复性更高。

因此,旅行社适时推出半自助式的旅游代办产品既丰富了自身业务种类又满足和消除了旅游者的出行顾虑。旅游者在享受更大的自由和保障的同时又使自身利益达到最优。通过对比可知,半自助旅游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键是旅行社在运作过程中对质量的把握,所以,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具体分析之。

二、半自助旅游产品质量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理论假设

半自助型旅游产品市场可看成是一部分参与人不固定的重复博弈,旅行社是长期固定参与人,而旅游者是不固定的,但假定他们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买旅行社的半自助产品或者自助旅行。假设只有一个旅行社提品,每个旅游者只买一次,且每个阶段只有一个旅游者。在博弈的每个阶段,旅游者决定是否购买,旅行社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是低质量的产品。旅游者在购买时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的质量,但知道所有之前的旅游者购买的产品质量。若旅游者不买,效用为-A(A为旅游者完全自助游的成本,负号表示旅游者的物质损失),若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效用为-P(P为产品价格),若购买到低质量的产品,效用则为-P-F(F为游客从低质量产品中增加的额外经济成本,如投诉与索赔等)。旅行社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利润是P-CH,低质量产品的利润是P-CL(CH与CL为高和低质量产品的成本)。其中CH>CL、F>A-P、A>P、P-CH≥0、P-CL>0。

(二)阶段博弈模型建立

(三)博弈分析

在一次性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为:不购买,低质量。这个均衡并不是帕累托最优,因为战略组合(购买,高质量)的收益为(-P,P-CH),使双方都有帕累托改进。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重复次数可知,博弈双方会预见到最后一次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为:不购买,低质量,依次逆向推理的结果都一样。这种低效率仍是其纳什均衡结果。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旅行社不关门,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导致旅游次数是无限的,我们就可以假定这种博弈是无限期进行的。假设两博弈采取如下战略:旅行社一开始在每次旅游者购买时都生产高质量产品,且只要它从未在过去生产低质量产品,就一直这样做下去。若旅行社已生产过低质量产品,它就在以后每次有机会卖出时都生产低质量产品。从购买产品开始,只要旅行社从未生产过低质量产品,就一直购买。若旅行社已生产过低质量产品,那么没有旅游者会再去购买。旅游者的战略是最优的,因为每个旅游者只关心他在那一期的收益,所以在当且仅当那期期望的产品质量高时才购买。

对旅行社来说,生产高质量产品确实要一个短期成本。旅行社的耐心程度可以通过贴现因子δ求出。据上述战略,只要旅行社认为一直生产高质量产品所获得总收益大于其投机生产低质量产品获得短期高利润,那么它就一直生产高质量产品,即:P-CH/1-δ≥P-CL,得出:δ≥CH-CL/P-CL。

当δ≥CH-CL/P-CL时,上述战略组合是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均衡结果是:购买,高质量。每个旅游者都是效用最大成本最小,旅行社得到了P-CH的平均利润。同时双方都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

当δ<CN-CL/P-CL时,旅行社看重眼前利益,不购买,低质量成为博弈的精炼纳什均衡。这种结果是无效的且不合理,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身体制建设的不健全,鉴于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选择。

三、提高半自助旅游产品质量的发展选择

(一)旅行社应该正确认识半自助旅游产品

由于对半自助游的概念不清,导致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仍以经营团队游产品为主,半自助旅游产品没能成为旅行社的正式业务,没有专门的半自助产品合同约束,服务也不规范。那么必然使F值增大,旅游者在不能很好地区分旅行社提品质量高低的情况下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助旅游。

(二)建立信用机制

旅行社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选择优质产品的平台。信用评定,会促使旅行社对长远利益的重视,提高贴现率δ,从而规避了旅游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可能。满足了旅游者多次旅游且成本又低的要求,使旅行社具有良好的稳定收益,形成共赢的局面。

(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虚假性增加,必然加大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就会使以前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旅行社有投机的机会。政府就要行使其监督和处罚职能,加大生产低质量旅游产品的成本CL,使其无利可图,从而达到市场最优选择。

自助旅游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张扬个性和挑战自我的首选。对于旅行社,做好半自助旅游产品是其在未来旅游市场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美]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143-147.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123-136.

[3] 李久光.博弈论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2-104.

[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89-231.

[5] 田春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03,(6):57-60.

Game Analysis of Semi-self-help Traveling Product Quality

TAO Qing-hua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