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1:29
导语:在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教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 经济金融 发展方向 研究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蔓延、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开始席卷全球,世界金融、经济陷入极度恐慌。为了避免出现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各主要经济体在短时间内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救市,最终在2009年稳住了形势,基本避免了一次崩溃性灾难。本文在总结2008年经济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提出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方向及其工作重点,希望我国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能减少更多的试错成本,促进经济健康稳健发展。
一、后危机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进入“后危机时期”,但后危机时期并非意味着高枕无忧,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债信危机”。诸多国家早已债台高筑,再加上金融海啸之后的又一轮严重摧残,国债信用纷纷亮起了红灯,这些债务也随时有违约之险。存在这种问题的国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萄萄牙、意大利、希腊以及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中又以希腊的违约风险最为急迫,倘若西班牙和意大利也违约,则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冲击将非常巨大;另一类则是美国,其存在的问题是国债发行已达法定举债之上限,万一上限不能提高,美方也会出现违约。
第二,全球越来越多的主要国家有出现停滞性通膨,即“滞胀”的征兆。滞胀是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滞胀最早发生在上世纪石油危机之后的八十年代,石油危机既造成了经济衰退,又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但目前出现的滞胀可能属于“另类”,基本上是各国为对付一个巨大泡沫的破灭,却以制造一个新泡沫的方式来自欺欺人的后果。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既然被视为是“世纪级”的金融海啸,足见此一泡沫规模之大和蓄积能量之巨,一旦破灭之后,冲击将非常的严重,且需调整的时间比较长,调整过程之痛苦亦应属“世纪级”程度。换言之,金融海啸爆发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实体经济元气大伤,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方可逐渐恢复。但各国政府采取的多是“下猛药”的方式,用最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最扩张的财政来救市,尤其美国实施的连续两轮量化货币政策,结果全球流动性更加泛滥,导致商品与资本市场空前繁荣。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疲弱,说明了这又是一个快速形成中的新巨大泡沫,然而眼下出现的停滞与膨胀已经让各国的政策陷于两难的困境。
第三,“逆全球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世界各国均陷入到一连串复合式的经济困难之中,一系列“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对策,终将引发愈演愈烈的贸易战、汇率战、资源战、货币战以及投资战等。所有这些行为,均与全球化的精神相违背,同时这也是对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趋势的一大打击。由此可以预见“逆全球化”的现象和行为还会进一步的蔓延与深化,同时,全球化还很难避免另一个打击,即各国政府在前述麻烦的困扰之下均将或迟或早地走上财政改革之路(财政紧缩之路)。全面性和本质性的健康经济复苏似乎又将遥遥无期。
二、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概况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对外贸易1.美国2011年12月贸易逆差增至488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公布,2011年12月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约488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增加17亿美元。其中,12月美国进口额为2276亿美元,高于前一个月的2246亿美元;出口额为1788亿美元,高于前一个月的1775亿美元。2011年全年,美国贸易逆差总计5580亿美元,高于前一年的5000亿美元,为2008年来的最大年度贸易逆差额;2011年贸易逆差占美国GDP的3.7%,高于2010年的3.4%。2.欧元区2011年12月贸易顺差97亿欧元。新华网2月16日消息,欧盟统计局15日公布,欧元区2011年12月实现贸易顺差97亿欧元,而2010年同期为贸易逆差17亿欧元。
(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1、经济增长概况
2011年,我国GDP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率上涨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5%,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4.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28.4%和11.4%。
2、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淘汰的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十一五”确定的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化学耗氧量(COD)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基本完成。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9.7%,增幅同比回落8.0个百分点。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方向及工作重点
新时期我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拉动力的任务仍然艰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外需压力有所增加;结构性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紧迫;输入型通胀加剧,“抑通胀、保增长”难度增大。在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以及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笔者对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对策及工作重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措施,但2011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通胀压力遏制不明显。种种迹象表明,至今物价上涨过快的压力仍然巨大。无论是从流动性、海外商品价格走势还是从劳动力成本走势来看,物价上涨过快都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将蚕食掉现有的经济成果。目前来看,国内流动性远超过2007年至2008年,流动性充裕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正日益增加。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货币推动以及人口拐点临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12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利用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等手段,抑制当前突出的资产价格泡沫
2009年我国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信贷政策,引起了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泡沫最终破灭对我国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危害将难以估计。对于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除了过于宽松的信贷投放因素以外,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过于依赖于“土地财政”发展经济的模式,也是导致目前房地产价格泡沫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应考虑改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人的分配机制,改变目前全部收人归地方所有的利益格局,从机制上遏制资产价格泡沫。我国需要立即改变现有单一靠信贷杠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思路,应促进各部门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加以辅助配合。当前,应立即开征包含土地增值税在内的物业税,发挥其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积极作用。
(三)适时稳步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
发挥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要紧紧围绕为实现促进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现服务。同时,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和融资投放,坚持从严的准入标准和信贷条件。
(四)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方向
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解决城乡结构矛盾,切实拉动内需。我国城镇化率仅47.5%,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有测算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千万人进入城镇居住和生活,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应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作用。
(五)努力拓展商品住宅市场,以消费促进增长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又面临着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的新的冲击。世界银行在展望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时认为,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外部市场萎靡不振,201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出总需求下滑的特征,今年要想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扩大内需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再提高4个百分点。以绵阳为例,根据建设战略目标,到2015年,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5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65%左右,由此可见,商品住宅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六)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等问题
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不断“贬值”;同时我国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如今美国债务上限危机也为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1、提倡外汇储备多元化
我国与欧洲经济、贸易和金融业的合作日益密切,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与排在第二位的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额上也非常接近。而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70%左右都是美元,外汇储备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应改变单一或过于侧重的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注重多元化的储备货币结构,增加欧元和日元的比重,同时密切管制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软硬货币的相对变化及时调整。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实现我国外汇管理的目标,并极大地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
2、藏汇于民
“藏汇于民”指在“意愿结售汇”制度下,放宽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从而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机制。首先“藏汇于民”,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通过“藏汇于民”来提高居民和企业合法持有外汇的数额和资产种类逐步开放对外投资,实现资本流入、流出大致同等监管力度。
3、鼓励资本输出,支持企业走出去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成立财富基金,对制定更加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增加对国外企业的投资和并购。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美元贷款,推进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还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结合。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引导、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措施,帮助有条件的企业选择合理的国际市场进行投资,并在国际投资市场尽力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应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对海外投资作出合理的预期,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基础上促进资本走出国门,寻找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包明友.2009年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2010年前景展望[J]. 中国货币市场. 2010(02)
[2]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 南方金融. 2010(08)
[3]赵智勇.对当前国际经济金融新动向的判断与评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2)
我们经历过几个月的恐怖。当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当我们必须在不确定的迷雾中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如果我从过去的危机中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谦逊的重要性―关于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安全应用一个简单解决方案的能力。
我知道,我现在的任何言辞都可能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务员时,我曾在办公室抽屉里存放了一份《纽约时报》头条关于日式设计中简约主义风格的报道,用来提醒我永远不要讲太多话。我当然也知道,我对世界说的第一句话就有可能树立或者重创市场信心。
“从官方角度,我可以告诉你情况有多糟糕。”上任伊始,我告诉总统,我们还有五枚“金融炸弹”需要拆除。这里的炸弹,我指的是巨型的、有许多分支机构的、滥用杠杆的金融机构,其破产会导致类似雷曼2008年秋天破产引发的全球性恐慌,如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以及美洲银行。
当2009年年初雷曼兄弟破产后,我支持率是最低的。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慢镜头中看着巨大的灾难缓缓发生,而我们却没有任何能力去阻止它,也没有任何方法限制它造成的伤害。洪水已经冲破堤坝,除了堆积沙袋,我们无能为力。
雷曼的困境超乎想象。天体物理学博士、纽约美联储市场分析主管海丽・ 博伊斯基(Hayley Boesky)发了封标题为:“恐慌”的邮件, “按1~10这个标准,10代表贝尔斯登发生危机那周的恐慌水平,我认为现在的恐慌水平是12。” 她写道,“可以完全预期LEH破产之后是WaMu,然后是ML。”博伊斯基写道。
在金融危机中,人类的本能,特别是政治本能,就是避免不受欢迎的干涉,让市场按你的想法运行,告诉世界你在惩罚肇事者。但是不加控制的放任自流会比采取坚决必要的措施防止危机从最薄弱的机构蔓延到整个系统核心的方法,给经济层面造成更大的破坏,最终造成更严重的政治上的破坏。
市场已经完全撤出了雷曼,终场铃在周五响起,雷曼只剩下最后的20亿美元现金。如果我们在周末找不到对策,周一剩下的就是一具尸体。
那个周末纽约联储的现场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狂热场景。我们在位于第13层的临时总部安营扎寨―它对于危机处理起到的作用甚至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让我们在一起一条龙办公,这是我们在行政楼层的孤立办公室无法实现的。大楼里到处是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和一批有着一系列利益纠葛的华尔街公司分析师。
【关键词】欧洲货币联盟 欧债危机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深入思考。从政策层面上看,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的一些事前隐患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而欧盟目前也只能采取一些事后措施来补救。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制定到爆发危机到实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当下热议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项目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本文就将从欧债危机的视角来探析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欧债危机前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从1999年欧元诞生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主要是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来规定的。
(一)货币政策
欧洲货币机构对货币政策策略的定义是“中央银行决定如何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价格稳定所遵循的一套程序”。[1]可以看出两点:货币政策是由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的;价格稳定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其地位是既定的。[2]
欧洲货币联盟相比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联盟,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建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国家中央银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欧洲中央银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合法性。欧洲中央银行独立地发行区内统一的货币——欧元,并在全区内自由流通和使用。
尽管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很多个,但《马约》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即“在不妨碍稳定价格目标的前提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应该支持在共同体的总体经济政策,以期对实现第2条所制定的共同体目标做出贡献”。[3]
针对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欧盟公约还规定了“不救助条款”:1.禁止欧盟机构或其他成员国为任何一个成员的财政承诺承担责任;2.禁止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直接为成员国政府的预算赤字提供融资。[4]
(二)财政政策
欧洲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主要由《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来约束。
《马约》对成员国进入货币联盟的最后阶段时规定了四项“入盟条件”,体现了一种相对严格的数量要求,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第一,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3%,如有超过则应保证该比例持续地、令人满意地向参考值靠拢,或者赤字比例的突破只是暂时的、偶然的;第二,累积债务不应超过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0%,除非超过的债务正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减少,向参考值靠拢[5]。可以看到,诸如“令人满意地”、“暂时的、偶然的”等措辞都极为含糊。
正是由于《马约》的规定在理解和解释上比较模糊,灵活性强,约束力不够,才有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出台。《稳定与增长公约》主要是对不履行《马约》的成员国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凡公共赤字超过规定标准的国家,如不按期纠正,需加纳无息储备金,一定期限后,仍不能达标的,储备金将被作为罚款予以没收。《稳定与增长公约》同时还规定了一些免于处罚的特殊情况,然而德国总理在当时的《金融时报》上宣称不会让“布鲁塞尔”来支配其财政政策,公然违背《稳定与增长公约》,随后,法国、意大利、希腊这几个欧洲经济大国也加入其行列,使得《公约》执行起来相当困难。
二、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的隐患
欧洲货币联盟成立时,各国便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所推行的各项政策也是在多方争执中妥协的产物,故而不可能尽善尽美,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将是诱发危机的根源:
(一)政策的不对称性导致政府过度赤字化倾向
欧洲货币联盟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集中管理;但是财政政策却不统一,各成员国保持财政自。“在设计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中的财政机制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自主性、约束性与协调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组合。”“财政自主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源于成员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两项政策工具的丧失,欧洲经货联盟事实上对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来针对国别冲击而实现短期稳定和中期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6]。这样看来,当个别成员国遭受不利冲击时,由于货币政策不能自主决定,该国就只能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缓解不利冲击的影响。《马约》虽然规定了3%和60%具体的“入盟条件”,但处罚措施较轻且多流于形式,虽然欧盟内部有大部分国家达不到这两个硬性指标,但也仍未见有任何处罚。大国违反《稳定与增长公约》让人们觉得“小”国家必须严格遵守规定,而“大”国家则可以有例外,故而其规定难以实行[7]。在如此宽松的财政约束政策之下,道德风险随之增加,各国很可能选择过度赤字来转嫁税务负担。到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高达12.7%,公共累积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3%,远超过3%和60%的上限。与此同时,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赤字比重均超过8%,而意大利的累积债务比重更是高达115%。
(二)过度赤字的财政政策产生的“外部不经济”
成员国财政政策的过度宽松还会在联盟内部产生不利的“溢出效应”,即外部不经济。一旦个别成员国负债过高,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其货币政策时就会面临压力,从而很难坚定地贯彻其既定的货币政策。如果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无视个别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而坚定地执行其既定的货币政策,个别成员国的“资不抵债”就会成为一种“共同关心的事务”,因为个别成员国财政与金融状况的恶化会引发联盟内部的金融危机。
霍尔伍德与麦克唐纳[8]也指出,一旦区域内某国由于经济萧条而采取扩展性财政政策,比如政府以债务形式融资,不仅会带动该国国内的总需求,也会带动整个区域内的需求量,引发区域内的通货膨胀。而这种财政赤字还会使市场利率上升,紧随其后的“溢出效应”就是区域内的汇率上升和出口下降。
三、针对欧债危机暴露的政策弊端,欧盟积极推进顺应形势的改革
2009年,希腊宣布国债高达3000亿欧元之后,欧洲债务危机便以希腊为导火索逐渐拉开了序幕。整个欧元区深陷泥潭,欧元前景堪忧。由于欧元区之前明文规定了“不救助条款”,导致了危机救助方案的延缓出台,引发了危机传染效应。为了有效化解危机,欧盟各国推出了一系列危机救助的新机制,主要通过EFSF、ESM、IMF这三个机构组成了一个危机救助体系,保障欧洲金融稳定。
(一)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是欧元区17个成员国于2010年5月9日创立的由欧元区成员国共同拥有的一家公司。其主要职责是以欧元区成员国的信用作为抵押发行债券融资并向申请援助并得到批准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紧急贷款。2010年5月欧盟出台了危机救助应急方案,共有7500亿欧元的贷款,其中,EFSF承担了其核心部分,即4400亿欧元的贷款。但EFSF存在到期日,即2013年6月30日为到期日。[9]
(二)欧洲稳定机制(ESM)
为了解决EFSF存在到期日的问题,欧盟决定于2012年3月14日创立一个永久性的危机救助机制,即欧洲稳定机制(ESM)。ESM将在2013年取代EFSF成为欧元区常设救援基金,来维护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当其成员国市场融资的正常途径受阻,或面临受阻的风险时,ESM将为其成员国提供金融稳定的支持。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表示,ESM将和IMF类似享受优先债权人地位,但若两者同时介入,IMF将享有高于ESM的债权人地位。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在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联合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它与世界银行(WBG)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负责监督汇率波动情况和各国的贸易情况、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正常运作。这次欧债危机爆发后,许多救助方案都是IMF与欧盟联合出台的,IMF在这次危机救助中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应对危机的金融安全网的初步形成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和IMF联合出台了两大救助方案:一是向希腊政府提供1100亿欧元的贷款,800亿欧元由欧元区其他国家分摊;300亿欧元由IMF提供。二是筹集一个规模高达7500亿欧元的安全资金:2500亿欧元由IMF提供;4400亿欧元由EFSF提供;600亿欧元由ESM提供。此后又推出了一系列危机救助方案。但始终是EFSF、ESM、IMF发挥主要作用,这三个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金融安全网,暂且不目前其作用发挥的成效如何,至少欧元区的危机管理框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是一种进步。毕竟都是一些事后补救措施,效果也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欧洲货币联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致力于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对中国-东盟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启示
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制定到暴露问题到解决问题,经历的这一系列过程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呼吁深化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之下。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建立货币合作区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一)财政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
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即一体化管理的货币政策和分散化管理的财政政策相冲突。中国-东盟的区域货币合作就必须避免这一点,尽量做到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要想保持这种一致性的最大障碍是各国必须放弃各自的政治,但这在中国-东盟地区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建立一个集中的犹如财政联邦制的控制中心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早在1977年的欧洲委员会上,Mac Dougan Report就提及“一个可行的财政联邦制的建立需要各国GNP的5%作为公共预算”[10]。中国-东盟可以借鉴上述观点,各自出缴GDP的5%作为公共预算,形成一个类似于中央财政体系的制度安排。平时,各国可以保持较高的财政自,只有当区域内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才动用这个中央财政体系,利用其公共预算部分,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来配合统一的货币政策,用于对抗区域内的非对称性经济冲击。但是这种安排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并不能实现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完全协调。
(二)需要建立一个保障金融稳定的危机救助体系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危机还是有可能发生,所以必须建立起区域危机救助与资金融通机制,能够在成员国发生危机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对此,可以在成员国之间成立一个“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个健全的区域性债券市场可以为政府与私人投资者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既能避免区内闲置资金外流,又能在危机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不至于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只有融资渠道的健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金融危机。
中国及东盟各国的外汇储备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另外,表一显示各国居民储蓄率也相对较高,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居民储蓄率甚至位居世界前列:
各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若能有序地流入债券市场,那么“中国-东盟债券市场”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够健全,才有了较高的外汇储备和储蓄率,这些资金的投资需求更需要一个安全的债券市场来进行投资和融资。也就是说,建立一个“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不仅具备现实的资源,而且还顺应了各方的利益需求。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方面可以借鉴欧洲货币联盟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努力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一致、努力建立一个保障金融稳定的危机救助体系,相信其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The Songle Monetary Policy in Stage Three,Element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he ESCR[M]. 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 1997.
[2]Otmar Issing,Vitor Gaspar,Ignazio Angeloni,Oreste Tristani.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 Strategy and Decision-Making 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陈卫东、李靖堃.欧洲联盟条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2.
[4]Johan Van Overtveldt.The End of The Euro,The uneasy fu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M].Agate Publishing,Incorporated.2011.
[5]李卓.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骆传朋.欧盟的财政约束及其所面临的挑战[J].经济评论,2005,(1).
[7]Otmar Issing.The Birth of the Eur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8]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国际货币与金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金圣荣.欧元大崩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大衰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0]宋玮、杨伟国.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J].欧洲,2002,(1):44-51.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07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08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gdp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1.9%,而2008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关键词:跨国并购;失败原因;启示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前景黯然,市场需求减少,更加引起以出口为向导的中国企业重视的是,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已开始设置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悄然而行。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降低、信贷状况收紧以及企业盈利下降,很多国家的企业都面临严峻的流动性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来说,为了绕开贸易保护,通过跨国并购,直接进入企业所在国,不失为在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寻求出路、走向世界品牌的一举两得的良性途径,而且,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这样有利的条件,同时,又具有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为支撑,保证其稳定的现金流。
因此,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这样的外延性扩张模式走向世界,具有充分的显示条件和财务条件。
二、中铝并购力拓事件全过程
(1)公司简介
中国铝业,收购方,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原铝和铝加工材料生产商,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生产商、第三大原铝生产商。可见中铝对铝矿石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如果中铝能够控制铝矿石原来,形成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将非常有助于中铝的发展。中铝着眼于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的战略定位,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积极整合国内资源,加快开拓全球业务以及广泛的产品组合。
力拓,目标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矿业公司,在全球拥有60多家子公司,其向我国出口铁矿砂、铜、铝等矿产品。中国是其仅次于北美、欧洲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市场。
(2)中铝并购力拓的过程
1、首次注资
2008年中铝联合美国铝业斥资140亿美元(美国铝业以认购中铝新加坡公司债券的方式出资12亿美元,中铝出资128.5美元)收购12%英国上市普通股,中铝所购力拓的股份约占力拓全部股份的9%。
2、二次出资
2009年2月,受累于全球金融海啸,力拓面临387亿美元的债务压力,不得不向中铝请求资金解决难题。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中铝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想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此次交易达成,中铝所持股份将达18%,并将向力拓派出两名董事,可以直接影响未来力拓的战略。
3、转机
09年3月,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决定,为使政府“充分考虑”这笔交易,将延长中铝与力拓交易的审查时间。机敏的新任力拓董事长看出了端倪,表示不会将被否决的方案提交股东大会。
4、交易终止
6月4日,中铝收到力拓撤销与中铝交易的通知,宣告中铝收购失败。
三、中铝并购力拓的原因
尽管中铝收购力拓最终失败,但是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中铝选择收购力拓。中铝收购力拓的目的和动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国际化、多元化战略
几年前,中铝已经推出了其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因为中铝已经发现左单元金属产品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受限制,最终结果要么向多元化发展,要么被并购。很显然,中铝不甘于被并购,其收购力拓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实现国际化金属矿业公司的战略目标。事实上,走向国际化,产品多元化是众多中国大型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铝的收购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战略发展的思路。
(2)获取协同效应、实现纵向整合
如果中铝可以成功收购力拓,那么它便可以利用力拓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上的优势,得到更优质充足的矿产资源,深化供应链,获取产业链层面的协同效应。
世界上优质的矿产资源基本上被三大矿产公司控制,而中铝控制的国内矿山品味不高,收购力拓将实现产业链纵向整合,避免由于稀土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成本风险。
(3)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铝收购力拓处于一个对收购者非常有利的经济条件之下,世界经济低迷,增持的成本低,而且力拓的财务状况不佳,这更有助于收购者谈判时获得有利的合同条约。
四、中铝收购力拓失败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实施大规模并购活动的经验还相当少,中铝并购力拓失败的原因来自于方方面面,存在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1、市场金属价格波动
从以上的表和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只2009年4月之后,金属产品和矿业市场回暖,是的力拓如今的股东对公司预期的未来看好,而且,力拓的股价自协议公布之后不断调高,力拓的融资渠道增多,使得力拓的众股东们反对收购协议。
2、无法避免的政治因素
由于我国和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国有企业所涉及的跨国并购都会受到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机构的干涉,以涉及国家安全的借口为由不批准收购。此案例中,表现为澳洲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审核期90天,造成力拓得以拖到金属市场复苏,从而股东们否决此次并购。
3、违约成本低
注资协议取消后,力拓仅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即协议金额的1%,作为违约金,这对于力拓而言违约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力拓才敢于违约支付一点违约金。但是,对中铝来说,却丧失了一个很好的跨出国门,整合资源的有利机会,这对中铝长期的战略发展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
4、第三方的恶意收购影响
另外一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中铝收购期间一直恶意阻挠,协议达成后一直采取游说,媒体宣传,提出股东建议等手段时间干预
五、中铝收购力拓失败的启示
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对于中铝来而言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一旦收购成功实施,对中铝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中铝将向世界品牌迈出一大步。
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对中铝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实施的并购有积极的意义,还对未来我国其他企业走向跨国并购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淡化国有属性,突出市场属性
虽然已经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三十几年,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任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相比较而言我国经济对政策的依赖度极强,而且,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性质,这对于以市场为向导的欧美国家而言,政府的介入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偏见,不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收购,因此,作为一个要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国有企业,在收购过程中,突出企业的微观市场主体地位,以盈利为目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立足点,展现企业的市场属性。
此外,通过注册离岸公司等手段实施收购也是一种可操作的选择。
2、重视对政府的公关
力拓之所以能够有机会违约,重要的原因就是澳大利亚政府审查期延长。纵观许多成功的海外收购案例,雇佣公关公司对政府进行游说已经成为收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必要流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这样的公关公司的帮助,向当地政府阐明企业的立场和远大目标。
3、对目标公司和竞争对手全面估计
过低的违约金协议给了力拓违约机会,对于竞争对手必和必拓之后的干预中铝也准备不足,导致中铝丧失一次走出国门的良机。跨国收购可以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收购公司需要对目标公司、竞争对手、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估计,从而确定最有利于企业收购的条件。
4、签订对赌协议,规避风险
在并购协商过程中,并购方与目标公司签订对赌协议是并购方规避风险的重要方法,使其在未来控制权旁落时也能得到一定得补偿。
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造成欧美众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为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犹如中铝面对的情况类似,中国企业要通过跨国并购走向国际化需要应对众多的难题,中铝的失败经验对未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未来可能的收购有极大的帮助。(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天津.经济问题探索.2009
一、理论综述
对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1.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而在西方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
2.证券市场的一般职能。证券和证券市场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到2005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超过1200多家,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证券流通市场已初具规模。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功能及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依照经济学的理论,证券市场大体上有三种功能。其一是融资功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其二是信号功能。证券市场为经营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种信号。也就是说,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必须考虑证券市场的反应;其三证券市场充当公司监控的传媒。一方面,公司的经营绩效不佳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并购,或者通过证券市场收回股权争夺公司的权。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可以通过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以上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融资的功能,证券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信号功能,从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就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就无从谈起;没有公司监控的功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就会演变成一种大股东牟利的手段。
二、化解金融危机的职能初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当前的证券化道路过于超前,以至于股市成为了纯粹的“赌市”。美国金融市场经过近二百年的发育成长,也只有近三十年才开始大规模证券化、虚拟化,而中国经济过早地推进证券化进程,实际上是一种欲速则不达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从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尽量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1.历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1.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一般说来,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
1.2对于国际救援不可抱有期望。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如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且这类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
1.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且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
1.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2.职能初探。证券市场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状况最敏感的显示器。只有充分发挥好证券市场的职能才能更加有助于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2.1它是联系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的桥梁,是企业筹集社会资金的渠道。证券市场使证券发行者、证券购买者、证券转让者和中介机构得以在这个市场上联系起来,使证券的发行与流通便利地进行。特别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不足的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存在,国家和企业可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巨额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缓解金融危机下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2.2为政府提供公开市场操作的调节杠杆,是观察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会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政府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影响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利率,这就成为政府间接调节金融业的杠杆。另一方面来讲,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在各生产领域都是重要的企业,这些有代表性的大公司的股票交易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在金融危机中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和把握。
没有危机意识、没有监管、没有道德——金融危机已将世界推到悬崖边缘。银行家兼证券市场评论家苏珊娜-施密特警告大家下一次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在本书中作者对贪得无厌的年轻银行家、无知的监管机构、总是提出错误建议的政治家们提出了尖锐的评判。作者认为政府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弥补损失并防止金融系统的完全崩溃,而这些又将导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危机,她呼吁尽快制定金融及证券市场的国际规则。
苏珊娜系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女儿,现居住在伦敦。赫尔穆特·施密特评价说:“我和我女儿并不总能取得一致意见,但当我们晚饭间讨论金融市场方面的问题时我却总能学到不少东西。”
对冲基金风云录2:悲剧英雄
前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策略师、现对冲基金合伙人巴顿比格斯在本书中延续了前一本畅销作品《对冲基金风云录》的风格,将虚构与写实的手法巧妙结合,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对冲基金世界。
过去20年,对冲基金就是一场淘金热。像一切泡沫和疯狂一样,它最终也归为泡影,摧毁了很多自大狂、大部分新手,甚至一些实力雄厚的人士。那些在短短几年中积累起来大量财富的对冲基金经理多数都很年轻,在大肆挥霍时毫不犹豫,招来了别人强烈的仇恨和妒忌。这个故事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它讲述的胜利和悲剧。
这本书讲述了2007—2009年大牛市中的造富传奇和随后的金融危机,生动描绘了投资管理业务、对冲基金的起起落落,以及金融大恐慌带来的各种灾祸与折磨。
道路无限宽广
“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宽广的路。”是松下幸之助一生的信条。不管是在企业经营中还是人生道路上,他始终坚持:只有回归素直初心,才能走上无限宽广的发展道路。本书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松下幸之助亲笔写下毕生历练的心得、观人察世的体悟,浓缩成237篇饶富禅意的小品,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有多么萧条!2011年中国GDP,增幅下滑到9.24%,可能很多人觉得还好呀,只不过不是两位数增长了,但毕竟也还在增长嘛。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受一场滑坡,除了这个统计出来的GDP和CPI,我们看到的实体经济数据全都在下降!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都开始陷入大萧条。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专家所说的什么内需兴旺,因为这些人完全搞错了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种统计方法只考虑企业卖出去多少产品和服务,完全不考虑这个消费群究竟是政府、企业还是老百姓。
卖故事2:如何挖掘并打造最值钱的故事
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学会利用故事营销,是制胜的利器。《卖故事2》分析了好故事的价值所在与卖故事的本质,并引导读者掌握讲出好故事的原理以及方法。全书文字通俗生动,事例丰富,论证恰当,对于希望打造自己与企业品牌的经营者来说,非常实用。读后,不仅可以了解诸多品牌利用故事营销的案例,能够分辨不同故事的价值,更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讲出好故事的本领,并因此而提升自己或品牌的含金量。
摇尾致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于我国和国外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同,采取的刺激和恢复本国经济的手段也有所不同。从大体上说,我国主要分业经营模式,而国外采用混业经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的经济形式的逐步一体化,中国也将逐渐步入混业的经营模式。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虽然相对其他国家损失不是很大,然而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不断介入加深。我们有必要吸取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的教训,来防范如若再有金融危机爆发,我们应当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字:次贷危机,混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模式,防范措施
一、次贷危机产生背景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元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首先,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和下跌是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95年后快速增长的住房所有率迅速增长,而大多数美国人都采取门槛较低,利率则高于正常利率30%的次级贷款方式消费,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公司多采用固定期/浮动期利率来计算。但是在9.11以后,美联储为了融资,迅速把基本利率从6%降低到1%,之后为了加强美元的地位,在之后的5年间美元利率持续加息17次,同时也刺破了房地产泡沫。其次,信贷金融创新产品助长也助跌,加大了房价的波动性。再次,评级机构对结构性金融产品信用评估体制存在缺陷。第四,中间人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第五,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影响。第六,数据模型投资缺乏风险控制。
二、次贷危机对国内外金融业的影响
(一)对国外金融业的影响
1.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
整个信用市场低迷,各类抵押贷款相关资产大幅缩水,并最终导致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计提减值。
2.融资成本攀至历史高点
投资者为了躲避风险,纷纷卖出与次贷抵押资产有关的金融债券;由于各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受阻。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迅猛提高。
3.股票价格暴跌
由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遭到质疑,股价不断下降。
(二)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
由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涉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不多,因此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
1.我国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
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随着港股联动性的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
2.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我国商品期货各交易品种也延续了盘跌的趋势。
3.金融机构面临一些损失
比如,我国有6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损失近49亿元,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减少15至37.5亿元之间。
三、分业和混业经营模式以及我国经营模式的现状
实际上,美国在历史上也经历了银行混业-分业监管-再混业的过程。美国1933年设立的银行法是美国进行分业经营的开始随着逐步的发展到1999年,混业经营开始大行其道。但是由于银行的大量介入证券化业务。金融的混业经营逐步衰退。
(一)混业经营模式
从狭义的观点来说,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业的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隐含个、保险、真个圈、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就混业经营的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早期的“全能银行模式”和现代的“全能银行模式”,德国是从早期的全能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全能模式,之后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特点是母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且不直接经营人和金融业务,只是以控股的形式参与各个专门金融业务有限责任子公司的经营管理。
(二)分业经营模式
所谓分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自愿或受到法规强制,不得直接(设立专业业务部门)或间接(设立有限责任形式的子公司)经营其他业务。商业银行不是从事以证券发行和承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而证券承销商也被禁止吸收公众存款。我国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保护银行业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回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制的信心。
第二,防止银行资金从正当的商业性使用转向投机性使用。银行参与股票证券交易不仅会削弱银行体系的安全性,而且会使银行业务走向歧途。
第三,消除利益冲突,停止被银行滥用的业务。
分业制在美国实施60多年后,经济水平和结构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增强使混业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在上述混业经营模式中,第1种即使混业经营,优势分业经营。第2种则是符合分业经营管制要求的混业经营模式。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从1993年7月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强调银行业不得投资进行证券业的经营。为此我国金融当局着力清理各家银行向非银行业投资的问题,实行了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的分离。在这些有力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在建立现代意义的独立银行体系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的银行体系,再发展到包括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机构的多元化商业银行体系。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独立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同时银行业也结束了前一阶段混乱无序的“混业经营”模式,从而变成了有序的分业经营模式。
(三)我国经营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从1993年7月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强调银行业不得投资进行证券业的经营。为此我国金融当局着力清理各家银行向非银行业投资的问题,实行了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的分离。在这些有力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在建立现代意义的独立银行体系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的银行体系,再发展到包括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机构的多元化商业银行体系。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独立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同时银行业也结束了前一阶段混乱无序的“混业经营”模式,从而变成了有序的分业经营模式。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启示
面对这次的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急救措施。美国布什签署房市援助法案确遭否决。之后奥巴马提出新版的救市方案,美联储年底注资总规模增加到9000亿美元。欧洲各大银行纷纷宣布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资金,并且召开了世界危机峰会和欧元区首脑峰会。目前,由于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走混业经营道路是大势所趋。
随着银行业与非金融行业的联系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业已经为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打下一定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开展混业经营的银行相比,我国金融业仍存在许多不做,而美国次债危机又为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因此,要充分估计到混业经营的风险,现阶段仍应采取审慎态度逐步推进金融经营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
(一)选择合适的混业经营模式
要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迎接来自国内外同业的挑战,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混业经营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控股公司既可以顺应金融业跨业经营的趋势,也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业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金融法律外部监管体系不健全的现实国情。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比全能银行模式更适合我国。
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途径,可以考虑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下,迂回进行混业经营,实现“集团混业,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这样既可实现公司控股下的混业经营,又使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有效规避不同金融业务领域的风险相互传染。
(二)树立正确的混业经营理念,做好战略规划
要吸收国外混业经营的精髓,面对国内迅速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国内金融机构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配置多元化的业务需求,不只是借机进入证券业或保险业,而是应着眼于扩大资本实力,增强其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混业经营。
(三)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实行混业经营,法律法规要先行。我国银行法规尚不完善,面对新的金融市场环境,经济活动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要根据金融发展和开放的要求,考虑未来混业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及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标准,适时修订现行的法律制度,以及制定新的金融法规,逐步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法规框架体系。在金融业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的进程中,可通过立法,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风险控制、监管方法等,进一步控制金融风险,加快金融业发展。
(四)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银行业在此次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中没有造成伤筋动骨之害,与我国监管机构审慎持续的监管是分不开的。但对于日益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此次危机在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联合监管。次债危机中金融监管缺失的核心,是美国没有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金融业综合监管体制。
第二,适时推行监管体系改革。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与产品、金融机构格局,金融监管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以控制金融业风险和促进稳健经营为目标。
第三,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审慎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席卷全球的美国次债危机是披着创新外衣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相较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创新不足,工具不足。归根到底,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强,关键还是在于对创新的认识不够深入,创新的手段比较单一,创新的范围不够广泛。
(五)加快构造金融机构内部防火墙,完善危机救助机制
根据国际惯例,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首先要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防范风险在不同类型业务之间相互影响。此外,还要优化不同类型业务风险的汇报路径和监控体系,通过严格授权管理来控制各类风险敞口等。
次债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危机救助的途径不可缺失。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既需要研究建立长远的金融安全保障机制,也需要形成快速的危机反应和处理意识,通过有效的危机救助途径,及时介入干预,力求迅速恢复金融市场稳定,重塑投资者信心。
(六)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混业经营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趋势力的增强,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准备,审慎对待。我国分业经营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应在有条件的地区,选择条件适合的金融机构进行试点,合适时再逐步推广。我国还要广泛吸取国内国际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又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业经营监管理论和模式,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尽快完成我国金融业经营和监管体制转型。
五、总结
论文通过对在金融危机下各国出台的不同政策,来对中国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在以后如果遇到同样的金融危机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混业经营模式;树立正确的混业经营理念,做好战略规划;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加快构造金融机构内部防火墙,完善危机救助机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混业经营等思想和解决方案。通过我国各个银行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合作。完全的混业经营是不可能生存长久的,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中国的银行业将逐渐趋于混业经营模式,但是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而是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和经济环境,制定出一套可以让收支平衡,汇率稳定的经济体系才是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吴青.西方银行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36
[2]雷达.金融发展与金融自由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31
[3]张德远.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对策[M].农业出版社,2001:233
华谊董事长王中军以6175.5万美元(人民币3.77亿元)高调收藏梵高的画作《雏菊与罂粟花》,我们当时就说,高价收藏梵高颇有些值得玩味――1990年5月15日梵高创作的油画《加谢医生的肖像》在美国纽约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日本一位收藏家,时间点颇为巧合的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崩溃。
中国不是日本,但近期金融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让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资产泡沫破灭潜在的巨大风险。25年过去了,日本藏家收藏的梵高作品仍然是梵高的最高拍卖纪录,显然,如同资本市场的投机一样,踏错了时机,艺术品收藏也会成为一个糟糕的投资;而当资产价格洗牌时,便是投资艺术品最好的时机。
从供给的角度看,经济危机出现时,一些难得一见的佳作会出现在拍卖场上。艺术品市场有一个“3D”定律,当有“Death(死亡)”、“Divorce(离婚)、“Debt(债务)”发生的时候,会促使艺术品出现换手。经济危机出现时,“Debt”就会引发艺术品换手。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2008年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不久,由于要面临巨额的债务以及不断缠身的诉讼官司,雷曼公司的CEO理查德・富尔德和太太凯瑟琳・富尔德不得不考虑出售他们收藏的艺术品。凯斯琳・富尔德一直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同时还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理事。这次在危急时刻她拿出了16件战后和当代艺术藏品委托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最终,这批藏品共拍得1350万美元。
艺术品价格洗牌后,是藏家们捡漏淘金的机会,市场会自动去莠存良,原来混乱的市场中难以辨别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将浮出水面,而艺术家中的残兵弱将们将被迫出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太多的大同小异而价格增长速度如旋风般的艺术家。曾经被过度追捧的艺术家Anselm Reyle(安塞姆・雷尔)和Matthias Weischer(马蒂亚斯・维斯切尔)就是例证。2000年左右,他们非常受投机藏家欢迎,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们的拍卖价格便一落千丈。
2007年,Reyle的5件作品在拍卖会拍得25万美元,并创下63.4万美元的个人纪录。可到了2013年,Reyle只有一件雕塑作品在拍卖会上超过了25万美元,而画作的最好纪录则只有13.1万美元。Weischer 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墙》曾于2006年在苏富比卖出12.5万美元的价格,2008年却遭遇流拍,三年后只以5.8万美元再次售出。这样的价格走势,对于收藏者以及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打击,艺术家可能会因此而被画廊或藏家抛弃,彻底告别艺术市场。
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就在金融危机前的过度炒作中栽了跟头。他最具标志性的作品,是那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售价1200万美元。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当晚,赫斯特在拍卖市场上售出了2亿美元的作品。
过度的供给加上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藏家的不满与其个人市场价格的稀释。2009年,赫斯特一件名为《Trust》的雕塑,拍出了15万美元,比两年的售价45万美元缩水了3倍。一幅名为《Decaprin 》的圆点画,在2008年售出了110万美元,3年后,仅拍出60万美元,缩水近一半。自2009年以来,赫斯特作品有三分之一遭遇流拍,2012年,赫斯特只有4件作品上拍,没有一件超过200万美元。所以,盲目追逐市场上最“热”的艺术家,特别是当代艺术,事实上并非安全的投资。
与那些在泡沫破前过度炒作的艺术家相比,年轻艺术家或许能成为经济低迷时的受益者。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富人的财富大量缩水,拍卖行所处的二级市场受影响较大,一级市场的画廊反而可以转变经营策略,开发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或者销售更便宜的艺术品进行保护。
有媒体报道称,自2013年底开始,中国画廊进入了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最好的经营时期,尤其是价格偏低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更是销售状况越来越好。同时,我们也能看多越来越多主打入门级收藏的艺术展出现,如2013年开始在香港举办的“买得起艺术节(The Affordable Art Fair)”以及2015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中心艺术展(Art Central)”,这都是顺应市场发展与消费潮流的。
2008年美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经过了金融危机的洗礼,特别是当代艺术板块,这对艺术投资未来的发展是宝贵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考验。倒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市场的崛起,是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的最显著的变化,中国艺术市场的逆势上涨让低迷中的西方集体傻眼。
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TEFAF)公布的2010年《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艺术品交易额几乎翻了一番。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为23%,首次赶超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2010年,中国的拍卖总额接近60亿欧元。
《报告》还显示,亚太地区高净值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有史以来首次在数量上与欧洲匹敌,且相对而言更为富有。全球当代艺术市场已经从2009年降幅高达66%的暴跌中复苏过来,其中美国和中国的复苏比欧洲“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