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1:34
导语:在农学专业实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关键词]农业院校;兽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32-02
为全面提高我国兽医从业水平,并与国际兽医制度接轨,农业部从2008年启动兽医工作人员从业的执业兽医考试制度,今后凡是从事兽医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提高我国兽医理论知识水平,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效果;二是适应国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相关检验检疫要求,提高我们与国际交流的专业水准;三是适应畜牧业发展需求,适应现代饲养业对兽医人才的要求;四是规范兽医从业,用专业的水准去开展工作。从国家的出发点来看,这对兽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兽医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这也对今后的兽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我们兽医专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农业院校兽医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我们今后在实践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今后兽医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课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兽医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一定学时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验证理论内容,也是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针对兽医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制定培养大纲时应适当提高实验课程学时的比例,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并掌握实验技能、明晰理论原理,增强动手能力。
目前,该专业教师普遍强调课程理论教学,对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索不够,再加上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上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思考、实际操作不认真、对实验结果或现象不分析、实验报告套格式,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当然,这方面与学校重视不够、实验动物来源渠道不畅通、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逐渐扭转这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单位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实验教学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组织好实验课、认真评审实验报告、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逐渐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实验课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实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二、提前谋划,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实际需求
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社会实践调查、导师制、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大学生科创训练项目等形式,从大学生入学就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畜牧业行业,让学生了解兽医发展现状、畜牧业对兽医的需求,教师的科研任务及生产实践的实际状况。学生经过深入了解,知道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方向,这样有利于他们认清目前自己的处境,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奋斗目标,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针对性。
三、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形成实战训练项目
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综合训练项目,突破原有单课程的实验内容,在学生进入实习前,建立以动物病例模型为核心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对疾病的“发生环节分析、跟踪整个疾病全过程、各种诊断的确诊、不同的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价、预防及预防方案的提出”5个环节的学习,加上“综合分析总结问题”,建立5+1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这能真正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临床应用能力。
实验动物模型以真正发生疾病的动物为实验模型。实验课前教师通过采购或复制病例模式动物,学生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一切实验条件,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诊治,根据动物疾病及疾病发展过程随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检测。这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跟踪、诊断、治疗、预防等实验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会对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会掌握独立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这个过程也能调动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的实际效果。
四、抓好教学实习环节,锻炼学生临床实战经验
教学实习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一次临床生产实践的大考,也是锻炼学生实战经验的最佳时机。兽医临床教学实习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检验。学生被派到动物医院、养殖场及兽医防疫站等基层部门,直接接触养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传染病、寄生虫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产科疾病等,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兽医所有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学生不但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还要会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到现实中,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预防措施等。
目前学生实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实习这一阶段要同时面临考研、找工作,很多学生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这方面而忽视教学实习,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常常在实习单位实习几天后就开始请假,甚至有的学生超过一半的时间都不能踏实地呆在实习单位,这严重影响到了实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实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格有效的措施,提高临床教学的实习效果。1.提供临床门诊病历量大、诊疗条件相对较高的医院。目前有一些医院限于大夫水平或医疗条件,对部分疑难病例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或无法完成系统检查,只是给予试验性治疗,这导致学生学不到该学的知识,并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单位教师要深入基层进行考察,精挑细选实习医院,保证学生待得住、愿意学,这必然会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诊疗水平。2.分类培养。根据学生意向、因人而异选择实习单位。临床病例实习时,学生已经对兽医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工作意向比较明朗。我们在安排实习时要结合学生的意愿,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实习点,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理想的实践锻炼效果。这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也会有突出表现,否则违背他们的意愿,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3.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机制,确保实习效果。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条例,将实习成绩分解为出勤考核、实习表现考核和病例报告答辩、实习日志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临床实习表现尤为重要。实习单位要根据学生整个实习期间的表现客观给出评价,如果学生实习表现不合格,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通过,需要补充二次实习。有了完善的约束机制,切断学生的浮躁心理,学生就会踏实实习。
五、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提供学生良好的教学平台
我们不但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规章制度建设,还要在教学辅助配套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校企联合办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动物医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相信在今后,我们农业院校的兽医教育会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适应兽医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建设得越来越好。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利,肖建华,张建涛.适应执业兽医制度考试要求调整本科教学相关内容[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08-109.
[2] 肖建华,高利,张建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141-143.
[3] 范宏刚,高利,魏萍,肖建华,张建涛,王洪斌.面向执业兽医与官方兽医认证制度的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3(5):16-19.
[4] 高利,肖建华,张建涛,范洪刚,王洪斌.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4):44-45.
[5] 李艳飞,任利敏,冯国峰,高利,肖建华,范洪刚.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SWOT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9):183-184.
1.学校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比例失调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指导学生实习操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动手操作的理论依据。而我国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现状,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讲解只会加重学生对枯燥无味知识的厌恶,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蓝领”紧缺人才的需求,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看重,企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不出的局面。
2.计算机教学中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因办学条件限制,往往对计算机教学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备不齐,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无法满足师生正常的实训要求。尤其在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条件简陋、设备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学校不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不能“走出去、请进来”,日常教学生产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原始”阶段。如进行《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实习时有些力不从心,教师只好就书本进行理论教学,而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的有机结合。同时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不够健全,加之学校计算机设备没有连接互联网等,理论教学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方式。
3.落后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专业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几乎全是纯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丧失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而被动接受知识,待让学生动手实习时,学生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中学要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走出校门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满足就业需求。显然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实践没有多大关系,没能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二、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实习的改进措施与方法
作为实践性很强科目的实习课老师,我们应尽快转变先讲后练的传统实训模式,探索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创新的实训模式。在日常实训中围绕“动”字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中做、做中学,在互动中体验、探究、收获。
1.重新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结构
根据职业中学学生培养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合理分配职业中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如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应调整为60:100;《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30:50;《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25:35;《计算机原理》应以理论课为主;《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60:100;《网页设计与制作》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20:60;《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理论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20:60;当然每门课程开设的总课时各校不一样,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调整,不过重点应放在实训课上。
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企业挑人的满意度,这就要求实训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掌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和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建立相关保障制度,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一方面由学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问题;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和考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改变多年来教学落后于实践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精心预设学生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师在实训前应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适应学生人格发展特征的实习活动。如有些枯燥无味、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灵活设置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地获取知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先进行Word的学习(理论与实习结合),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等技术,对于这些形象直观、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经常组织兴趣浓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举行“汉字录入比赛”,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提高录入速度;为熟悉Word文字处理能力进行图文混排等比赛。巧妙的活动预设,多样的实训方式,丰富多彩的比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科,但它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农学的交叉性学科[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村规划设计与管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与指导,而实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创新。只有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由于学科专业的设定特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一直以来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2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体系结构不合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要求,而应用型人才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通常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3个部分,其中通识教育是理论基础,专业教育是专业技能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验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以专业技术实验与综合实验为辅,大部分实验均为验证基础理论服务,而对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的专业技术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较少,这样不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结构,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而且因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固化,对应的实验内容也经常多年一成不变,陈旧固定,缺少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对接,未能与社会新趋势相结合。
2.2实验实践在教学中比重低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虽然与理论教学属于同级并存关系,但是实验教学的存在依然是为辅助于理论教学,注重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一直以来,在学生培养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要远远小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文科管理类专业,出于文科专业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度更高的教育传统,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的比例更是被大大缩减。并且由于在教学中占比低,被重视度不高,实验课考勤不严,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多流于形式,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也随之降低,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使得实验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师作为输出方,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基础与实验内容,而学生作为接收方,则被动地接收教师输送的知识与技能,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果并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观学习意愿未激发而且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初学步的小孩子被大人拉着学习走路。因此,学生学习技能与提高能力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脚步。
2.4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为文科管理类专业,但是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大,各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在逐步跟进。但是,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缺乏经验,导致大部分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盲目性,缺乏规划与设计,各实验室之间仍然存在沟通联系不足、实验资源重复购置、实验资源多但配置分散、实验室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致使各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开展困难,实验室使用效率不高。
3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向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懂农业技术、会村镇规划设计、善乡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的现状,是实现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内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分为4个部分,即针对理论巩固的基础性实验、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性实验、针对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验证课堂理论的基础实验,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专业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一般专业技能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将多项专业技术交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验,提升学生多课程融会贯通、知识整合应用的能力;创新性实验则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前沿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实施中,改变基础性实验比重过大的现状,重新更新完善实验课程内容,与当前研究趋势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设计开发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3.2增加实验课时比重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实践不可分离。为了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状,重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凸显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成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严格实验课程考勤与考核,提高实验课程成绩在课程成绩占比,从思想上改变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现状。
3.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常会使实验课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全面加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逐渐把实验课堂的主体地位转换为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实验与结果分析,而老师则是由主导作用转为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4加强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农科院校 学生学风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3-02
学风是指学生在校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目的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1]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代表着学校的校风,反映着学校的教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2]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其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绩效,乃至走向社会以后的成长和进步,还关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学校的声誉,所以,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2012年正式启动“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第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以培养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特色名校建设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农学类大学生当前的学风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全样本问卷调查,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能客观地了解当前农业类大学生的学风情况,以为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3年5月,课题组对所选取的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33人。其中2011级76人,2012级157人,男生124人,女生109人;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附加师生座谈会、班会和典型个体谈话。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纪律状况、学习方法、专业认识等多个方面,共33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33份,回收23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校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目前学校学风很好的学生为148人,占总人数的63.5%,其中2011级36人(占2011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7.4%,下同),2012级112人(71.3%);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有73人,占总人数的31.3%,其中2011级41人(53.9%),2012级32人(20.4%);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有16人,占总人数的6.9%,其中2011级2人(2.6%),2012级14人(8.9%)。另2012级有1人认为学风很差,占2012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0.6%。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94.8%)对目前学校的学风比较认可。
(二)对班级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学生为94人,占总人数的40.3%,其中2011级32人(42.1%),2012级62人(39.5%);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为86人,占总人数的33.0%,其中2011级16人(21.0%),2012级70人(44.6%);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23.2%,其中2011级31人(40.8%),2012级23人(14.6%)。另2011级有1人、2012级有3人认为学风较差或很差,分别占本年级调查总人数的1.3%和1.9%。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73.3%)对班级的学风比较认可,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一般或较差,说明班级学风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为考试而学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5%。
(三)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分析
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7小时的学生仅有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其中女生25人,占女生总数的22.9%,男生10人,占男生总数的8.1%。约有19.7%(46人)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几乎没有时间学习。调查发现,占用学生时间最多的工作被认为是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总人数的62.7%(146人);另外有10.7%(25人)的学生将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其中2011级15.2%,2012级8.2%。结果说明,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据了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女生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高于男生的,2011级喜欢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学生多于2012级的学生。
(四)大学目标定位与专业满意度分析
2011级94.9%(男生93%,女生97.2%)和2012级86.8%(男生86.4%,女生87.2%)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准备;2012级有10.7%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而2011级选择该项的学生仅为3.8%,表现出学生的深造意愿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2012级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为45.9%,满意的为32.7%,有17.6%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而2011级选择这3个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0.9%、26.6%和2.5%,表现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对专业的满意度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
(五)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2011级有48.1%的学生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毕业时找份好工作,其中男生41.9%,女生55.6%;2012级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15.1%,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5%和28.2%,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且女生表现尤为明显。约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兴趣(2011级49.4%,2012级62.3%),但学习氛围(2011级27.8%,2012级13.8%)和教师授课方式(2011级11.4%,2012级17.0%)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从2011级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教学设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较大,达到了总调查人数的12.7%。
(六)对待学习的态度分析
从迟到旷课情况、预习复习和作业、自习、考试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发现:2011级有36.7%的学生认为迟到、旷课和早退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这一比例在2012级为23.8%;2011级有36.7%的学生能够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012级为23.3%,大多数学生为经常或有时预习复习,但2011级有13.9%的学生从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约有40%的学生(2011级40.5%,2012级39.6%)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复习,20%-30%(2011级29.1%,2012级20.8%)的学生直到考试周才开始复习。
(七)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
2011级学生认为“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和“考试作弊”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分别占到了58.2%和32.9%;2012级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旷课、迟到、早退”和“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比例分别为20.8%、32.7%和27.7%。对于改善学风的措施各年级学生的看法比较一致,均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上课水平”(2011级86.1%,2012级49.1%)、“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2011级45.6%,2012级40.1%)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2011级45.6%,2012级61.6%)很重要。因此,改善学风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三、结论
从调查分析的总情况来看,现阶段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学风表现出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变差的趋势。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对于改善学风非常重要。
[ 注 释 ]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村教师;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
一、研究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被看作是教师所特有的专门知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抽象、概括、系统化后的信息的总和,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
我国西南地区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开展针对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的研究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⑴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是从哪些途径获得专业知识的?
⑵不同的获取途径对于西南地区的农村数学教师而言重要程度如何?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
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为辅。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云南省各地的47名农村数学教师。其中女教师21人,男教师26人,教龄在1-5年的有22人,教龄在6-10年的有12人,11-15年的有12人,16年以上的有1人。
(二)研究的过程与数据的收集
1.问卷的开发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者[3][4][5]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国内课程改革的实际,将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划分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四个部分。回顾以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6][7],并结合西南边疆农村地区的实际,将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的主要途径归结为十项:A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B工作之前接受的教育;C从教之后接受的专业培训;D学校之内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等专业活动;E和同事的日常交流;F通过专家引导;G通过阅读专业书籍;H通过阅读教师教学参考资料;I通过网络查询;J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加以反思。
问卷依据受访教师的自身经历和感受,评价不同的知识来源对于不同专业知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问卷采用五等级评定量表的方式。选择“贡献很多”的记4分;选择“有些贡献”的记3分、选择“贡献很少”的记2分、选择“没有贡献”的记1分;选择“无此经历”的记0分。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问卷发放48份,回收47分,回收率97.9%。经过统计各个途径的得分,得到下图。
图1:西南边疆农村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得分统计图
三、研究的发现
(一)不同途径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影响程度
研究数据表明,对于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的贡献程度上看,依照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⑴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加以反思;⑵从教之后接受的专业培训;⑶通过教师教学参考资料;⑷有组织的专业活动;⑸通过阅读专业书籍;⑹和同事的日常交流;⑺工作之前接受的教师教育;⑻通过查询网络;⑼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⑽通过专家引导。
(二)“对自身教学经验加以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在促进四类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中,“对自身教学经验加以反思”均排在第一。正如巴里.波斯纳(Barry Z. Posner)所认为的那样:“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他据此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8]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华人学者范良火在研究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时,亦得出结论: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主要渠道。
(三)从教后的专业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从教之后接受的专业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作用明显。在四类知识中,让教师感受收获最大的是“课程知识”,这与近年来开展针对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缺乏专家引领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研究中列出的发展途径中,“通过专家引领”这一途径贡献最少。研究中有68.09%的农村数学教师选择了“没有专家引领的经历”。由于农村学校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心城市,在农村学校开展专家指导的难度大于城市。专家引领被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们认为是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然而如此高比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家的指导,的确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教师专业性发展”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师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必然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意识不强,教师专业知识贫乏,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中经验主义的盛行。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时代的要求及教育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要求是研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们开始有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学生的许多问题常常会让老师感到措手不及,因此他们都能认识到在学生面前当个好老师,也要求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初中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等方面。其具体要求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表达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能熟练地组织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具有能歌善舞、能写善画的艺术才能;性格活泼,有创新意识。
总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初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多元化,技术迅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他们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 :课改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学历与知识含量不相匹配。据调查,新化初中教师全部具备了专科以上的合格学历,但主要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取得。虽然他们的学历达标了,但与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相比,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如下问题: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书写不规范,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达到专业大学的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据调查显示,80%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6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模式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其精神实质。教学的内容方面过多强调活动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过多地设计了一般性游戏,而忽视了竞争合作性游戏。教学理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3)教学能力不强,照本宣科者多,创新探索者少。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参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无需教师本人再做过多的思考,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无意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创新。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接受新的信息少,教学中往往墨守成规,刻板陈旧。
(4)教学负担过重,教研意识薄弱。工作量大、课时过多、负担过重,致使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顾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更谈不上从事教研活动了。在科研方面,在地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仅占5%;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工作。以上的分析表明,目前农村教师显然距离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目前我县全面实施初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严把教师素质关。我们应尽量把那些师范院校专业素质好、喜欢教学的年轻人才吸收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也可以鼓励、招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认定,合格者方能担任教师教学工作,严把初中教师入口关。
(2)开展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自从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的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建立,参与部门多,初中教师接受培训的面比较广,从调查来看已有80%的教师接受过省、市、县等某一级别的培训。从各调查结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特别是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完善、提高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有些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说明各学校的教学研究正在做着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调整。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县仍有不少的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中教师的科研成果只占12.3%,同时初中教师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也有关系。
(4)设立督学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督学的任务是深入课堂,随时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技能、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实施督导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记录。对在职教师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凡通过由各市、县统一组织进行的初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考核的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方可任教。
(5)充分发挥业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骨干教师要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他教师开示范课,供全校的教师观摩、学习、探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加速新教师的成长;鼓励名优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开示范课,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思、自我 发展 ,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6)强化校本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新技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与学的质量。通过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以专题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说课评课和参与式培训等为辅的校本培训,同时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化县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我们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重视。我们呼吁:娄底市教育局、新化县教育局务必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支语言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交际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专家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同时,农村教师也应该着眼于未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1.学科淡化,已渐边缘
华中师范大学易凌云教授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向边缘教师过渡。此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课上不好不要紧,领导交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一时间,信息技术课成了边缘课,信息技术教师也成了边缘教师。
2.身兼众职,难堪重负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信息素养的提高,“打字员”的时代慢慢过去,伴随着电化教学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师好像理所当然参加各种培训,担负起学校教育信息化“伟大使命”,好像和电脑有关的事情,都必须信息技术教师到场,使得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在这些工作上。随着时间的延续,信息技术老师要担当起教育技术培训员、校园网络管理员、学校电教员、学校微机维修员、课件专家的角色,使得信息技术老师难有时间坐下来一门心思备课、学习。
3.观念陈旧,急待改善
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但并未完全实现开来的年代里。农村的观念里,“分数”还是检测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最主要的依据。信息技术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仍处于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独步天下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分数”观念的束缚。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不深、不透,慢慢他们从教学人员变成了半后勤人员。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教育才没有被真正重视,缺乏可生长的土壤。
二、信息技术教师发展探析
1.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技术处理问题,最后应用于实践。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又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以其他课程的内容为依托,把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图示、动画,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文本、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按照认知、技能与情感的角度分类,信息技术课又属于技能课程。它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善家长、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知
由于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的影响,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所顾忌。很多学校也因认识上不足,仅仅把开设课程当作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学生则认为信息技术课不考试,将其当成一门休闲、娱乐、游戏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有利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也迫切需要专业发展。
3.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定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但是缺乏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和课程素养;
②非师范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青年教师,他们通常具有过硬的网络技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法和学法也缺乏认识;
③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正规军,但是真正分配到广大农村小学人员是少之又少。一时间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可有可无。
新课程提倡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要从长计议,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其他课程更为明显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当双方面形成合力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自身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教师的必然要求。
(1)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主管,勿以为自己是“全能”,什么都要包揽在身上。俗语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如若全为,实在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自身的技能将随时间老化。在工作中,长时间重复劳动,技术很容易落后与时展。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充实自己,为自身补充新鲜血液,扎扎实实地钻研技术,成为业务上的尖子。
(2)立足课堂,寻求价值
作为教师,教学是天职。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只有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让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信息技术老师上课。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自然就能体现出价值。同时,积极撰写论文、案例、课题,开展自我教研,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如电脑作品制作、信息学奥赛、机器人比赛等,精心组织、辅导。如果能出成绩,就能从根本上体现价值,因为这些活动很多都与中考、高考有关。
(3)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教师在搞好教学、辅导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育信息处理、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在上好课的同时,要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逐步对本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各学科教师独立完成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工作,既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繁杂的负担、压力,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上,又能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日常工作。
2.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策略
(1)拓宽教师进修渠道,为教师研修学习开创新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家引领,要多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进修机会,特别是教科研方面。另外,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专家学术报告或骨干教师示范观摩课,多为教师创造同事、同行间交流的机会,消除误解、增进交流。
(2)增加硬件投入力度,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师专业进修的重要媒体和手段,如,“因特网”在线课堂。建议学校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加大校园网建设,提高学科教师用机档次,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学校建立一种完整的奖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网上论坛,提高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为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健康成长,建议学校建立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长,让教师能安心从教。
唐丽娟 江苏省响水县响水中心小学 224600
【文章摘要】
教师专业化蕴含了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成熟教师的“脱新就熟”的过程和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完善过程两层意思。本文旨在从职业理解、专业化认知、专业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四个层面在笔者所在地区农村小学开展抽样调查和访谈,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专业化;发展状况
0 引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其从教生涯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从而使自己专业素质得到成长完善的过程。它蕴含了两层意思即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成熟教师的“脱新就熟” 的过程和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完善过程。
本着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浅显认知, 本文从职业理解、专业化认知、专业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四个层面在笔者所在地区农村小学开展抽样调查和访谈,共累计发放问卷80 份,回收有效问卷80 份,并对响水中心小学5 名数学教师做了深入访谈。
1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现状
1.1 对职业的理解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近15% 的教师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仅有21% 的受访教师对工作状况呈满意状态。对于农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的回答是近80% 的受访者表示更加关心工资待遇和职位晋升方面的问题,很少有老师对专业发展表示更加关心,甚至是个别老师从不关心专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会因为老师的关注点的不同,而会显现较大的工作阻力。
1.2 专业化认知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有七成的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专业性程度较强, 少数人认为教师职业专业性程度不高;在怎么样体现教师专业化的成果的问题上, 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工资收入的增长、职称职务的提升占较大比重,分列前四位,说明该地区的教师较为普遍的认为专业化发展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
1.3 专业化实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有近6 成的农村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未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其中大多农村教师反映虽然很想使用多媒体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个人能力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不能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
1.4 专业化发展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该地区受访者中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来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主观意愿普遍不高;对理论动态发展的关注度较低,思维模式往往稍显狭隘;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较缺乏, 80% 以上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搞课题研究离自己过于遥远也没有能力去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2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该地区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尚显不够,有待提升。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响水县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任课老师的学历符合国家要求,但大多对专业化的问题缺乏主观自觉性,对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内因性动力不足。
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土壤”还不够肥沃,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加大教师对校本教材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和使用热情。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上就没有为教师参与和使用校本教材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其一。其二, 学校对教师教研的引导、鼓励和帮助也都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自发状态。进而在专业向度上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提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县域范围内的主管部门和教师所在学校的制度安排在环境意义上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温江区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上,重点似乎还在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上。换句话说,主要是在硬件上,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这一软件,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与时俱进上似乎稍嫌滞后。所以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也就体现为重要性不够。
四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内驱力需要得到切实激发。囿于外在环境在激励上的相对“乏力”,相当一部分数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备课、教研和自我学习等关乎专业化提升上的时间和心智投入都不够。也许,这与待遇、工作环境的压力感知等情境性状况有关,但更与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取向有关。
所以,不管是制度安排,意识和观念培养,本质上也都要从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出发,从激发他们自身的前进动力出发。温江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是其他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只不过, 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在具体表现和侧重点上有学科和区域差异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要的是要从外部着手倒逼内部,而这种倒逼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制度化过程。
3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策略
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数学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指定职业规划。用制度的引力,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专业化的持续提升。学校还要随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状态,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资源平台的搭建上,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积极培养教师合作、探究的共享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交流实践活动。如举办“教苑论坛”、“教法讲座” 等,让教师在互动和共享中增强学科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为了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学校应将教师读书活动引向深入,让更多的教师走进经典,用素养提升生活品位,用智慧书写教育人生。
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考核紧密结合,提倡“人人动手做研究,人人动笔写论文”。
四是通过开展“首席教师”、“研究型教师”、“师德标兵”评选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学术研究活动,培养教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
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发展规范,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学历、性格、年龄、性别等原因,每个数学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偏好、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点和缺点。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以哪种方式、哪种途径满足这种需要。这也就意味着,在专业化的发展上,需要有统一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4 结论
综合地看,作为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创设积极的外在环境,更离不开教师自己在深入把握时代需求和自己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