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1:36
导语:在劳动教育的感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主持人提示: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学校的课堂,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课外、校外是无限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和校区优势,打通校内与校外的屏障,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比如,我校和洋河集团联合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深入到酒厂的酿造车间、灌装车间,了解到一瓶酒要经过粮食原料的粉碎、配料、加曲、发酵、糟焙等24道工序,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生们在包装车间亲手贴好酒瓶上的标签,把它装进包装箱,亲身感悟劳动的幸福和价值。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亲眼见、亲耳听、亲自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突出了劳技教育的实践性。
就因为“她还没有来”,这些纸片就没人捡拾。这暴露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未能真正领会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仅是把劳动当做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互助精神,斤斤计较,不愿多做一点额外劳动。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所致。其实,如果我们策略得当,学生是可以热爱劳动的。
一、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
1.责任到人,分工过于明细
责任到人本来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分工本来也是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但对学生来讲,互助合作比责任到人更重要。因为分工过细,如果合作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空当”。好多教师为了保证劳动效果,对劳动成员的工作作了明确分工,谁扫地,谁洒水,谁清理垃圾,规定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劳动分工难以做到完全公平;二是劳动分工没有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如忙于写作业,因家里突然有事儿到校迟到等。如果所有学生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按部就班工作,那么一个零件坏了,整台机器就不能运转了。所以,劳动教育应倡导合作、互助精神: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男同学帮助女同学,会劳动的帮助不会劳动的。在表扬劳动典范的同时,要积极肯定小组在劳动中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动口不动手,未起到表率作用
在劳动中,很多学生怕脏怕累,拈轻怕重。这与一些老师对待劳动的态度有直接关联。很多老师在学生劳动时,充当的是旁边的指挥者,动口不动手。这不仅使学生难于养成准确、快捷、规范的劳动技能,也使学生对劳动产生误解。于是,班干部也成了指手画脚的“领导者”。学生对劳动的鄙视态度由此产生。
3.方法不对头,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
“劳动最光荣”,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一种理念。可是,有的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把劳动当做了惩罚的手段:学生一次作业不交,罚做一天值日;违反了校纪,罚扫厕所三天……久而久之,劳动变成了一种惩罚的工具,似乎只有犯错的人才去干一些体力活儿。这样一来,谁还会积极主动去劳动呢?
二、劳动教育改进策略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巧妙地把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1.把劳动纳入学生品德评价范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对劳动中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开展一些演讲活动,让学生讲一讲、夸一夸身边的劳动典范;让学生把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写成作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行宣读;开展劳动成果的展示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劳动氛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2.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不仅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合作意识渗透到劳动教育之中,不但能提高劳动的效果,还可以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总结劳动效果的时候要强调小组效果,赞赏在劳动中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有意识地倡导合作意识。
3.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从而判断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以此引导学生的品德走向。倡导赏识教育,对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这样做,不但可以树立榜样,而且对那些娇生惯养、怕脏怕累、逃避劳动的同学,一方面进行鞭策,另一方面也不给他们留有任何偷懒耍滑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其实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即使是那些功课不及格的后进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做榜样。所以,劳动可以提高后进生在集体中的威信,有利于他们的转化。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观念;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83-01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这两个词对在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眼中淡去。于是出现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技能差、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果好逸恶劳的现象慢慢滋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重新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何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所提升,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劳动是光荣而不是可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而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完善了人的自身,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幸福。当这种劳动一旦反映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最终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这就对德育建设起到场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
三、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价值体验的迁移功能,表彰劳动积极分子,树立劳模典范
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成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伴随着一种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具体来说,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当模范;就连那些不守纪律被处罚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把自己同集体同他人联系起来,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学习、日常行为中考虑集体的意见或者教育者的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劳动,是产生一切美德的源泉,又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近几年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③他还说:“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爱国、不爱劳动,这是教育工作的失败。”③从上述问题来看,只有加强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逐步得到改变。
学校密切与学生的家庭的联系,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将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及时向学生家长及或其监护人反馈。定期召开劳动观念淡薄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通报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家长思想教育辅导。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劳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齐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爱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往往起到了联系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比如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完全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许多负担(简单家务劳动、简单的农活);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进行,又加强了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为了培养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1987年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柳斌《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措施》
我个人认为,劳动教育和其他主题教育一样,贵在激发学生内需。学校劳动教育如果能很好地根植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学生就能在日常化的实践体验中逐步理解并认同“劳动”的意义,即“劳动”对于“我(们)”、“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成长”的作用,从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案例所及“校园除草”这样的劳动任务,或者说想以此展开的劳动教育有两个具体的操作思路:
1.设立劳动小岗位,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可能。
从学校层面讲,教学班以外的公共区域的管理,既可以设置专门的校级岗位,面向全校学生招聘,又可以根据就近原则(近班级所在位置,近学生能力所及)分配给各个班级,纳入班级劳动小岗位统一管理。无论是校级岗位,还是班级岗位,我们都可以按照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这样的运作过程,丰富并提升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学校、班级日常劳动的育人价值。
劳动岗位设置,可以从学生生活的具体维护和建设需要出发,从发挥学生才能、弥补其不足的角度出发,鼓励由学生提出、策划各种类型的劳动岗位,自主地设计劳动岗位的职责,确立合理的劳动岗位目标,让劳动岗位的产生与设置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主地建构生活的过程。劳动岗位的名称不求统一,可以个性化命名,像“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护绿小天使”等,不仅岗位名称与岗位内容相关度高,而且富有童真稚趣,岗位竞聘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
劳动岗位的竞聘,要提前公布岗位职责和人数,以供学生对照选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劳动岗位,包括适合自己且能胜任的岗位,也包括挑战自我、希望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我的岗位。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给予指导,但不要替代学生选择,更无需扮演“任务分配者”的角色。因为是“我要做”,比起“任务分配”可以少许多“很难做到公平”的自责。
学生新接手一份劳动岗位工作,会因为自身能力、个性和岗位间的差异等呈现出不同状态。作为教师,除了耐心等待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发展,还需要时时给予帮助、引领和纠偏,而不仅仅只是“监督落实”。特别是对于那些“娇生惯养,根本不会劳动;由于体质问题,劳动能力比较欠缺;好溜尖耍滑,会投机取巧”的学生,更要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同时进行分类指导。
前两类学生,初次承担劳动岗位工作往往会感到有困难,老师一定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并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及时肯定他们在劳动岗位工作中的点滴进步,因为这份岗位工作能否做下来,不仅影响他们对劳动的快乐体验,还会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对于第三类学生,可以通过目标引领,鼓励创造和多元评价来激发他们参与劳动实践锻炼的内需。
另外,劳动岗位的定期轮换,不仅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动态流动中得以发展,也是追求“劳动中的公平”的一个有效举措。
2.组建劳动项目组,为学生创设协作互助的时空。
劳动教育,除了自主选择劳动岗位、定期轮换来尽可能追求“劳动中的公平”,我们还可以通过劳动项目组的建设,来促进学生差异资源的积极转化。
这样的项目组一般说来,有三种类型:
一是把小干部培养与劳动岗位进行横向沟通,组建项目组。例如:纪律委员――课间小巡警、绿化小卫士;生活委员――餐厅小卫士、水电节能员;劳动委员――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地面清洁员……项目组“组阁”时,由班委、队委担当项目组的组长,项目组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即为班委、队委的管理内容,这样既可以明确小干部的职责,在相对稳定的较小范围内培养其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可以通过评价项目组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二是通过“一岗多人”来组建劳动项目组。例如:黑板美容师项目组、桌椅小排长项目组、地面清洁员项目组等,因为组内成员劳动内容和要求相同,最能实现“同伴互助”“以老带新”,学生便于相互比照,容易找到同伴比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便于发现自己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加入“岗位小能手”之类的评比,还能促进学生的争先积极性。
三是同一天从事岗位工作的同学组成劳动项目组。这种类型的劳动项目组,对于开展劳动教育会呈现出更多、更丰富的资源。因为评价指向“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劳动岗位工作做好,项目组才算完成劳动任务”,所以利于强化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进入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大班生活期间,如不及时地加强对其自理能力的更高要求与锻炼,就会前功尽弃,达不到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目的。为此我在设置劳动活动之前,首先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如快速整理床铺;自己穿脱衣服,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同伴分发学习用品玩具等。在每周劳动日里,我把全体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交给他们不同的劳动任务(清洗墙壁、玩具、桌椅、整理图书等),并提出具体要求。每次劳动后都要进行评比,对每个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受表扬者得到鼓舞,能力较差的幼儿也受到了教育与鞭策。活动中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及劳动技能技巧,而且使幼儿把自己对劳动的需求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知道劳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二、根据季节,对幼儿进行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带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期中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强烈地吸引这孩子们,幼儿由好奇到自觉主动参与劳动,从中获得许多科学知识。通过管理自然角,孩子们在不断的劳动观察中,知道大豆、马铃薯发芽早,豌豆、辣椒发芽迟;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分)缺一不可;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水分不同;要使小苗长得壮就必须不断浇水、施肥和锄草。幼儿在好奇的促使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劳动,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爱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又不失时机地带孩子们到野外采集植物的种子、落叶、花瓣,并引导幼儿把采集来的种子进行归类;通过想象,用采集的落叶、花瓣剪贴各种各样的图案。通过这些有趣的劳动,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种子的采集方法,认识了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硬度,知道了各类种子收获的季节、用途等科学知识,而且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种子。
三、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劳动材料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就充满幻想。这是幼儿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稀保护孩子们的这种求知欲与创造力,合理地利用各种材料,让孩子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技巧去进行劳动创造。如:孩子们利用自己收集的旧挂历折出栩栩如生的小鸟与水果;用废纸盒剪粘成娃娃家的小沙发、电视机、小板凳等;利用废糖纸折美丽的花蝴蝶;从过时的旧画报上剪下需要的图案,经过排列布置出美丽的画面;在边角料上刺绣出色泽艳丽的图案;把不起眼的橡胶泥捏出形象逼真的老虎、马、长颈鹿、孔雀等;在喜庆的节日里(元旦、六一、国庆节)还会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拉花来装饰环境,制作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孩子们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劳动创造把废旧的物品变成有价值的欣赏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把这些劳动成果布置在活动室内,幼儿亲身感受到了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懂得了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四、进行个别委派、轮流值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为他人服务的品德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许多成人只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在家中有求必应,事事如愿,来到幼儿园,生活在这个“孩子”的大家庭里未必能事事如他(她)的心愿。如:发(水果)时把大的、多的留给自己或好朋友,做值日时溜边等。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全班幼儿进行重新编排(按能力进行搭配)四人一组,委托有些自私毛病的幼儿担任组长,要求搞好本组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各组值日生进行轮流值日,并每日同小朋友一起对值日生进行评议,比一比谁做得最好。并请小朋友为其鼓掌或说一句鼓励的话,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形象,促使个别孩子自觉地克服自私的心理。
五、家园密切配合,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关键词:道德信念;道德习惯;自我教育;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上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劳动生活中的乐趣、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的幸福都来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专门论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实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他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要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实施,集体和个人是和谐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应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同时,他还强调,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是不容抹杀的。他认为,“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兴趣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其重视集体这一大背景的,而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为此,“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不会抹杀孩子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实施。
道德教育不仅是要考虑把什么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道德信念获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
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的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许多过程以及一些辅助手段的实施。
一、要重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无论是爱憎,还是喜忧,青少年必须是朝气蓬勃的,饱含激情与热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这群人都开始冷漠了,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意味着是毁灭。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感情。”可见,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他也特别重视道德习惯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儿童在这个时期就应感受过留在心里曾经的感动与印象,以及可以激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的那些道德习惯,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巩固的问题。这是顺利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进行。
二、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凭空转化的,要在劳动锻炼和书本学习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又一个特色。他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不同,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劳动中,道德的养成,快乐的体验与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时期,应深入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在山坡上种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园里或农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完好无损归还图书馆的书;拾起公共场所的纸屑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味的快乐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化为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体会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一
种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尤为重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这是真正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良好的传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别重视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的胜利,为争取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英勇高尚的战士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讨论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心灵的触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懒惰、软弱、意志不坚定等缺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孩子有他自己的标准,有他自己衡量善与恶的尺度。老师不应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做到和学生同呼吸、共律动,“我们不仅俯就孩子们所关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不安而一起激动。”
四、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集体中进行道德教育,强调个人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他又认为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体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视一种道德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这种道德共同体就是“使每个少年和每个青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朋友,关怀这个小同学,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种道德共同体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们爱好的共同点。在二人荣辱与共的生活中,“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儿童内心的,是儿童全部感情的参与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实现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的过程中,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善于通过劳动以及读书学习引导学生净化心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实践,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
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生活教育 苦其心志 发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86-01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文章连篇累牍,俨然千方百计。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往往不尽人意。“晓理动情”,无动于衷而厌烦生腻;训斥责罚,抵触逆反而关系疏离……温情感化与严厉鞭策时时无能为力。于是,依然故我:或因缺乏自制力,放纵贪玩,迷恋网吧游戏;或冷漠孤僻,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任性懒散,或偏执叛逆……大都厌倦学习。如此,也常常令老师与家长束手无策,却又不能放弃。那么,对于还在可塑期的孩子,难道就不可为了吗?
其实,只要用心,总会有办法。可以迂回智取,可以化复杂为简易。比如我们就比较相信“苦其心而发愤”的策略,且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叫做“体会生活辛苦,决意发愤读书”。
严冬临近之际,我们当地农民还在雪地里收割玉米,有一初中生逃学了。他虽智商还好,但在小学时就因家中曾开小卖店而贪吃、贪玩、不肯用功学习,进入初中又爱上网吧,因而留级。起初成绩还行,竟因一次考试成绩低,也因觉得累而逃回。他爸用了我们的办法:带她上山打工―― 收玉米。雪花飘飘,他可感受不到诗意;却体会着寒风萧萧。玉米棵或在风中瑟瑟抖立,或埋在深雪里,手欲冻僵,脚下冰凉,风吹在脸上如刀削,真受罪啊!昔时的杨柳依依,今日的“雨雪霏霏”,还有离群的失落孤寂,心在流泪……还没等到天黑,他就决意复读。当天晚上就捧起书……期末考试,班级进入了前十,至今仍很刻苦。
这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冰天雪地,又冷又累,但不过是一日之苦,他的父母这样的劳作已二十余日,且近二十载,无论严寒酷暑,他应该清楚,只是未经切肤之痛缺少体会而已。
那时,我(本文第二作者)曾问他,怎么决意复读了。他说:“太遭罪了!不读书,我这辈子就完了,我要离开这破山沟。”“你肯发愤读书是好的。但是,我们的父兄就是这样的付出艰辛,且收获年年的丰收喜悦,怎么能说这就完了呢?家乡养育了我们,怎么能叫破山沟而嫌弃它呢?你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应是为了脱离劳动,因为即使习得本领,可能要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也可能有较繁重的体能劳动,应该是为父母乃至天下更多的人―― 不再那么辛苦、安康幸福,为了家乡的更美好,也为改变自己的人生,即使付出辛苦,也更有意义吧。”“惭愧!谢谢大舅教导。以后我再不用功,就不是人!”我们都笑了。
其实,这办法的有效性,一般是屡试不爽的。廿年来,我对每届学生,都有体能的历练活动,如登山、打球、植树栽花等,每每据学生个体学情,暗嘱家长尝试劳动教育或曰生活教育:种地、酷暑时钻玉米棵施肥、霜秋雪冬之际收庄稼……使知生活苦辛而后发愤。我们考出去的学生都较多,即使读技校,也能坚持。我也“以身试法”:女儿读三年级时,不肯用功,我们就有意带她去锄地,“草长豆苗稀,汗滴禾下土”,她愁哭了,对妈妈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从此,便常常是枕书而眠了。读初中时,几乎每日往返二十里,路远山高,穿越风雨,逾越大雪冰封,她居然能够坚持。终于,凭着坚毅获得大学国家奖学金,考取吉大公费研究生且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了。她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且能够坚持的人的。”我感到欣慰。
如此等等,我们以为:对于问题学生乃至所有学生,这类励志的生活教育都是有效的。由此,我们也有几点思考。
1 生活教育的思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2]在强调联系生活这点上可谓异曲同工。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而英国的斯宾塞则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我们认为:教育既要关注当前的生活教育,也应考虑为未来谋生做准备,如上的劳动教育案例就是。即通过近年来已被淡化的劳动教育,仅就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层面来说,则能够使之体会当下现实生活之艰辛,从而理解父母,给心灵以洗礼,进而重新反思、审视自我而觉醒而改变行为,对将来生活的预备也同样意义深远。就暂且不说有所了解的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知识之类了。
生活可以教育人,我们不要只关注自然科学教学的生活情景化,也要关注生活之于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之精神层面的教育。这也是生成强大持久内驱力的源泉所在。对于生活教育,近些年来,人们也津津乐道,但对劳动教育―― 事实上却已被边缘化了,而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体会劳动的苦辛能够对孩子有深刻影响―― 对于养尊处优的孩子尤其如此。它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时下,有重提和给予关注的必要了。
2 苦其心,始发愤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苏秦游说遇挫而刺骨夜读,终能纵横捭阖;范雎被尿辱厕而能坚忍,历苦难取相位于强秦;司马宫刑而成“绝唱”、通古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真是至理名言!如上的劳动教育,也意在苦其心而后作。不知劳动的苦辛,也难以珍惜学习的机运,体验了劳苦艰难,也颠覆了过去的认识与荒诞;唤醒了良知,灵魂复苏,才渴望和能都有革命性的改变。于是,竟融释冰封,使沉沦者跃然振作,迷失者幡然来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能够坚忍、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3 重树理想,生成隐形翅膀
问题学生大都理想缺失,还应在其痛定思痛之后,循循诱导、指点迷津,引领帮助他们重建信念,如生隐形翅膀,灵气冲霄,伴着永远的憧憬向往。坚信:“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心底已升起一轮朝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积极性 ;培养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劳动的机会。在教低年级这几年感触更深。教师在扫地,学生好的抬抬脚,有的学生必须老师说:某某抬抬脚来。她才懂得抬。所以作为低年级班主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习惯也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一、要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
可采取先辅导组长,再有教师监督,组长辅导组员的方法进行。其次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主要从班级值日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值日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或者会劳动的同学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并且部分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和辛苦,不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或许是老师的做法使部分儿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采取了全班学生分为5组轮流值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日生的那天。在当值日时,值日生要报告当天的清洁情况,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劳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
二、从做家务活开始
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家务都没有科学的安排,差不多都是由成人来做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活开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可以忽略。成人要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做家务活的习惯和能力,应该让孩子把家务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内容之一。其实,对孩子来说,常常做家务活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使养成务实的良好品格,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和集体精神。成人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看起来好像是对孩子的一种“爱”,可就是这种“爱”在无行中抑制了培养孩子许多良好习惯的滋生。所以,大人们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和热爱劳动的人。
三、多称赞,少批评
对于孩子来说,称赞是最好的一种鼓励方式。所以,成人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称赞的话,或是感谢的话。比如,成人可以感谢孩子的劳动对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或是夸赞孩子是多么的聪明能干。这些带有称赞的语言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调动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学习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做家务活遇到失败时,成人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要和蔼地告诉孩子,没有谁可以不经历失败就直接拥有成功的,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人可以口头称赞孩子,但是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而且做家务活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质的奖励,而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四、针对孩子的兴趣
想要培养孩子的某种习惯就要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孩子都喜欢家里来客人,成人就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物品,还可以让孩子来招待客人。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可以调动他体内的积极因子,让他自动地去做事,这样慢慢的就会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五、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让一个人自动去做事的驱动力,通过做家务活会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辛苦,也就会逐渐承担一些家庭里的责任,这样就会提高孩子的责任感,也培养了孩子的良好品质。当孩子在成人的谆谆教导下渐渐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时,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自信地承担起自己的劳动。
六、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成人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其实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而却被许多成人给剥夺了。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时,他也会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电器,他也会在一旁跃跃欲试。当遇到这种情况,成人一定不要拒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导的好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不仅可以保存孩子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一切,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劳动演变成今天的我们。
七、让孩子感受到参加劳动是生活的需要
家园共育即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联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家长和幼儿园都是学习者,都需要相互学习、沟通达到一致,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并学会科学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一、幼儿园教育为主力,提升幼儿劳动技能
1、创设劳动环境,学习劳动技能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如:大班以劳动为主题创设环境,把农家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从农家生活世界中选取优质素材,创设“农家乐”劳动生活坊和农家小餐馆。“农家乐”劳动生活坊我们投入的乡土材料有各种稻草,芦苇,樟叶及竹叶和桌面上摆满了各种豆类、谷物、农作物秸秆,竹子。幼儿在用他们的小手操作、编织、串等劳动技能来演绎着各种神奇,这种劳动操作具有“做中学”、“情境性”、“与农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等基本特征。我们还创建了“农家小餐馆”, 将孩子们经常尝到的米饭,投入到区域中,引导幼儿尝试自制美味小吃,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让幼儿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班级环境以这种“农家劳动区”的创设让孩子在活动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更加走进生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蕴含了劳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得到劳动技能发展,获得经验,感知农家事、体验农家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悦和光荣。
2、开展劳动活动,学会劳动技能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劳动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在劳动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如:我园中班段组织的生活活动《美味的饭团》中,将生活中孩子经常尝到的米饭作为主题来开展劳动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赏饭团并品尝饭团,萌发幼儿自制饭团的兴趣。其次,说饭团,进一步了解饭团制作过程,让幼儿讨论饭团制作食材,说颜色,说形状并合理搭配健康饮食;接下来让孩子做饭团,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高幼儿按,捏等劳动技能;最后尝饭团与评饭团,体验品尝与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提升了按、捏等劳动技能,并体会了厨师的辛苦,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家庭教育为辅助,提高幼儿劳动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劳动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以上表格可看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劳动的教育。劳动是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科学育儿造就健康快返暮⒆印
1、转变教养观念,提高幼儿劳动技能
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指导策略的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是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必不可少的。同时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劳动教育,就可不断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小一班子轩家长的直接介入法:在家分发碗筷时,孩子会抓起一大把筷子散落在桌面上,抱起一叠碗直接搁在餐桌上,这时家长就走过去拿起两只筷子并为一双,拿出一个碗配成套,摆放在桌面上,无需说明,孩子就知道该这样做了。又如大一班思美家长的情境语言提示法:孩子擦桌椅时,桌子只擦了两条腿就又转向擦椅背去了。家长用情境语言提示这样告诉孩子:“宝宝,小桌子哪些身体部分在上面,哪些身体部分在下面?你应该先擦哪里?(桌面),再擦哪里?(桌腿),请你按照同样的方法去给小桌子洗澡。小椅子的家在哪儿?它怎样才能回家?(小椅子应该轻轻地塞到桌子下面)”。孩子们情绪高昂的就把事情做了,同时也掌握了劳动技能。
2、举行亲子活动,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
劳动本身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要坚持好的劳动习惯,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劳动兴趣。而亲子活动无疑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模式,把劳动融入到亲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劳动习惯渐变成幼儿的一种习惯行为。如:亲子活动《挖地瓜》,首先家长带幼儿观察地瓜种植基地,初步了解地瓜特性,接着,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亲自动手尝试用各种方法挖地瓜,最后,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地瓜粉,收获劳动果实。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快乐并累着,他们浑身汗水、满身泥巴,笑着探究了“地瓜”奥秘,了解了地瓜的生长环境及用途,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是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经验。